实验报告03答案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答案实验一: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目的:通过测定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计算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Fe3+和SCN-溶液,各加入一定量的HCl调节pH值,并充分混匀。
2. 分别加入NaNO2,生成Fe(SCN)2+和NO2-,在光度计上测定两种离子的吸收光强度。
3. 根据平衡常数公式计算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
实验原理:Fe3+和SCN-反应生成Fe(SCN)2+和NO3-,其反应方程式为:Fe3+ + SCN- ↔ Fe(SCN)2+ ..(1)该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其平衡常数Kc可表示为:Kc=[Fe(SCN)2+]/[Fe3+][SCN-] (2)其中[Fe(SCN)2+]、[Fe3+]和[SCN-]分别代表反应物Fe(SCN)2+、Fe3+和SCN-的浓度。
在实验中,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发生化学吸收较明显的颜色反应,故可通过光度法测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并代入公式(2)中求解平衡常数Kc。
实验结果:取一定量的Fe3+和SCN-,分别加入NaNO2后,在光度计上测定Fe(SCN)2+和NO2-的吸收光强度为1.06和0.36。
计算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为8.84×10^-6(L/mol)。
实验讨论:1. 量筒、移液管、滴管的使用应注意清洗干净,以避免实验误差的出现。
2. 在调节pH值时应根据物质的酸碱性质合理选择用酸或碱来调节pH值,且不应过度调节pH值。
3. 测定过程中吸收光强度可能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如仪器误差、环境温度等,需进行适当的校准及控制。
结论:通过光度法测定Fe(SCN)2+和NO2-的吸收光强度,计算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为8.84×10^-6 (L/mol)。
c语言实验报告三答案(完整版)
实验三循环控制实验课程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实验地点:指导教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熟练掌握用while语句、do while语句和for语句实现循环的方法。
2. 掌握在程序设计中用循的方法实现一些常用算法。
并进一步学习调试程序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任务名称程序c40101.c求1+…+100,填空,实现该功能。
(1、)源代码:#include<stdio.h>int main(){int s,i;s=0;for(i=1;i<=100;i++)s=s+i;printf("1+2+...+100=%d\n",s);return 0;}运行结果:(需要截图)(2、)源代码:#include<stdio.h>int main(){int s=0,i=1;while(i<=100){s+=i;i++;}printf("1+2+...+100=%d\n",s);return 0;}运行结果:运行结果分析:2、任务名称:分别运行这两个程序,若输入7,这两个程序的结果分别是多少?若输入12,这两个程序的结果又分别是多少?比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1、)源代码:#include <stdio.h>void main(){ int i,n,sum=0;scanf("%d",&i);n=i;while(i<=10){ sum+=i;i++;}printf("%d+...+10=%d\n",n,sum);}运行结果:(需要截图)(2、)源代码:#include <stdio.h>int main(){ int i,n,sum=0;scanf("%d",&i);n=i;do{ sum+=i;i++;} while(i<=10);printf("%d+...+10=%d\n",n,sum);return 0;}运行结果:运行结果分析:3、任务名称:下面程序,若输入12345,分析输出结果是多少?源代码:#include <stdio.h>void main( ){ long data;scanf("%ld",&data);while(data){ printf("%ld,",data%10);data=data/10;}}运行结果:(需要截图)运行结果分析:4、任务名称:程序c40104.c 实现求Fibonacci 数列的前n 个数。
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
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篇一: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共1篇)篇一:人教版化学必修2《实验探究报告册》答案人教版必修2《实验手册》答案(第三章)p27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钠的性质(1)光泽:金属光泽颜色:银白色现象:切口处可观察到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方程式:4na + o2 ==2na2o结论:钠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2)现象: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化学方程式:2na + o2 =△= na2o22、铝的性质实验现象:铝箔发红,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
实验原理分析:①al2o3的熔点远高于al的熔点,包在al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al不会滴落。
②al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一、金属与水的反应1、钠与水的反应: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溶液变红色。
方程式:2na+2h2o=2naoh+h2↑实验事实:钠的性质非常活泼,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反应放热,钠与水反应有碱和气体。
p282、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现象: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蒸发皿中产生大量肥皂泡,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仍呈黑色。
化学方程式:3fe+4h2o(g) =高温= fe3o4+4h2二、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铝入盐酸中现象:铝片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点燃气体观察到蓝色火焰。
铝放入naoh溶液中现象:铝片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点燃气体观察到蓝色火焰。
三、钠与盐溶液的反应现象:①钠放入cuso4溶液中: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产生蓝色沉淀。
②钠放入fecl3溶液中: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2na+2h2o+cuso4 =cu(oh)2↓+na2so4+h2↑6na+6h2o+ 2fecl3 =2 fe (oh)3↓+ 6nacl+3h2↑实验结论: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标 准 答 案
长安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目
一、 二、 三、
录
拉伸实验···············································································2 压缩实验···············································································4 拉压弹性模量 E 测定实验···················································6
14
教师签字: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
七、弯扭组合变形时的主应力测定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目的: 见教材。
实验仪器: 见教材。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一) 原始数据记录 试件计算长度 材料 E 值 泊松比 L1 70 GPa 0.33 300mm (二) 弯扭组合试验台装置图 力臂长度 L2 200mm 载荷 试件内径 试件外径 (N) d D 36mm 40mm
10 100 200
10 100 200
35.5 N·m 80.5 N·m 46.5 N·m
1、碳钢:扭转屈服极限:
τ
s
=
Ms = 177.3 MPa Wp
扭转强度极限τ b =
Mn = 402.4 MPa Wp
2、铸铁:扭转强度极限:
τ
b
=
Mb = 232.5 MPa Wp
10
问题讨论: 1、 碳钢与铸铁试件扭转破坏情况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 答:碳钢扭转形变大,有屈服阶段,断口为横断面,为剪切破坏。 铸铁扭转形变小,没有屈服阶段,断口为和轴线成约 45°的螺旋形曲面, 为拉应力破坏。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目的(1)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验证欧姆定律。
(3)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根据欧姆定律, I U R =,如测得U 和I 则可计算出R 。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1只,0-5V 电压表1只,0~50mA 电流表1只,0~10V 电压表一 只,滑线变阻器1只,DF1730SB3A 稳压源1台。
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
必要时,可提示学 生参照第2章中的第2.4一节的有关内容。
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U 值和I 值。
对每一个电阻测量3次。
(2)计算各次测量结果。
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测量次数123 U1/V5.46.98.5 I1/mA2.002.603.20 R1/Ω270026542656 测量次数123 U2/V2.082.222.50 I2/mA38.042.047.0 R2/Ω54.752.953.2(1)由%.max 55551111××××==== UU ∆,得到,. VU 1515151500001111====∆ VU 07507507507500002222. ==== ∆; (2)由%.max55551111××××==== II ∆,得到,. mAI 07507507507500001111==== ∆ mAI 7575757500002222. ==== ∆; (3)再由2222222233333333)()( I I V U RuR∆∆ ++++==== ,求得ΩΩ1111101010109999222211111111====××××====RRuu,;(4)结果表示Ω±=Ω×±=)144(,10)09.092.2(231RR光栅衍射实验目的(1)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实验目的
探究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何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砝码、圆形塑料、水。
实验过程与结果
1. 把圆形塑料放入水中,记录下的浮力大小。
2. 把不同数量的砝码加入中,再记录浮力大小。
3. 用弹簧测力计把拉出水面,记录下重力大小。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
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实验结论
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答案
1. 浮力中和重力相等时的砝码数量为3个。
2. 水的密度为1g/cm^3,物体的密度可以根据公式 {物体的质
量 ÷ (加入砝码前的容积 - 加入砝码后的容积)} 计算得到。
实验思考
1. 为什么会有浮力?
2. 除了重力和浮力以外,物体在水中还受到哪些力?
3. 如果将中的水换成盐水,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吗?为什么?
实验拓展
探究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是否不同。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
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浮力的理解和认识。
C语言实验报告 实验三 参考答案
实验十 参考答案(指针)三、实验内容( 按要求完善或设计以下程序,并调试分析运行结果)1. 程序填空题 给定程序BLACK10-1.C 中,函数fun 的功能是:将形参n 所指变量中,各位上为偶数的数去除,剩余的数按原来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组成一个新的数,并通过形参指针n 传回所指变量。
例如,输入一个数:27638496,新的数:为739。
请在程序的下划线处填入正确的内容并把下划线删除,使程序得出正确的结果。
【解题思路】第一处:t 是通过取模的方式来得到*n 的个位数字,所以应填:10。
第二处:判断是否是奇数,所以应填:0。
第三处:最后通形参n 来返回新数x ,所以应填:x 。
2. 程序改错题 给定程序MODI10-1.C 中函数fun 的功能是: 计算n 的5次方的值(规定n 的值大于2、小于8),通过形参指针传回主函数;并计算该值的个位、十位、百位上数字之和作为函数值返回。
例如,7的5次方是16807, 其低3位数的和值是15。
【解题思路】第一处:变量d 的初始值应为1。
第二处:整除的符号是 /。
3. 程序设计题 请编写函数fun ,它的功能是:求出能整除形参x 且不是偶数的各整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放在pp 所指的数组中,这些除数的个数通过形参n 返回。
例如,若 x 中的值为: 35,则有 4 个数符合要求,它们是: 1, 5, 7, 35。
【解题思路】本题是求出能整除形参x 且不是偶数的各整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放在pp 所指的数组中,这些除数的个数通过形参n 返回。
【参考答案】void fun ( int x, int pp[], int *n ){ int i; *n=0;for(i=1; i <= x; i++)if((x % i== 0) && (i % 2)) pp[(*n)++]=i;}4. 程序填空题 给定程序中,函数fun 的功能是:找出N ×N 矩阵中每列元素中的最大值,并按顺序依次存放于形参b 所指的一维数组中。
C语言实验报告第3章答案
3.2基础实验一、程序分析1.以下程序若输入’a’,则输入格式为:__c1=a____;运行结果为:___a,A↙_____。
#include<stdio.h>intmain( ){char c1,c2;scanf(“c1=%c”,&c1);c2=c1-32;printf(“%c,%c\n”,c1,c2);return 0;}2.以下程序如果使得a的值为2、b的值为3,则输入格式为:_a=2,b=3__;运行结果为:_2,3↙_。
#include<stdio.h>intmain( ){ int a,b;scanf(“a=%d,b=%d”,&a,&b);printf(“%d,%d\n”,a,b);return 0;}3.以下程序若输入12.3、7.6、1.1,则输入格式为:_12.3 7.6 1.1__;运行结果为:_aver=7.00___。
#include<stdio.h>intmain( ){ floata,b,c,d;scanf(“%f%f%f”,&a,&b,&c);d=(a+b+c)/3;printf(“aver=%.2f”,d);return 0;}二、程序填空1.输入一个四位整数,求各位数字之和(如1234,则结果为1+2+3+4=10)。
若输入3562,则运行结果为:___3+5+6+2=16↙____________。
#include <stdio.h>intmain( ){ int n,a,b,c,d,m;scanf(“%d”,&n);a=n%10;b=(n/10)%10;c=(n/100)%10;d=__n/1000________;m=__a+b+c+d________;printf(“%d+%d+%d+%d=%d\n ”, d,c,b,a,m);return 0;}2.给定一个华氏法表示的温度值,将其转换为摄氏法表示的温度,转换公式为则运行结果为:__f=64.00,c=17.78↙__。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带答案报告
97 中学化学试验报告八年级__班0801 号姓名_________试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试验名称用试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试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一、试验器材、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试验步骤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预备工作。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响方程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放在桌面上。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看试验现象,做出推断,并向教师报告试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氧气的含量.试验装置图疑问争论评语教师签名:297 中学化学试验报告八年级级__班 0802 号姓名_________试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试验名称组装试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试验目的 正确地组装一套试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做好排水集气的预备 试验器材、药品大试管(Ф32mm ×200mm)、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木质垫假设干块、集气瓶 〔125mL 〕、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100mL)。
试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响方程式1. 检查仪器、药品。
2H 2O 2MnO 22H 2 O +O 2↑2. 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2KClOMnO 2 2KCl+3O ↑3. 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 3 △△2KMnO 42K 2MnO 4+MnO 2+O ↑ 性。
4. 依据试验室制取氧气的要求装配好气体发生装置。
5. 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6. 撤除装置,整理复位。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答案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答案引言: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的科学,实验是学习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针对一系列生物化学实验进行解析和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结果,并提供相应的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一:酶的活性测定酶是生物体内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活性的测定是了解酶功能和性质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中,我们以过氧化氢酶为例,通过测定其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活性来评估酶的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均有所变化。
在适宜的温度和pH范围内,酶活性较高,催化作用较为显著。
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或降低。
实验二: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酵母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其能够通过发酵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乙醇。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酵母发酵产生的气泡来检测其发酵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酵母在葡萄糖存在的条件下,能够快速进行发酵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
而在无葡萄糖的情况下,酵母无法进行发酵反应,气泡产生极少或几乎没有。
实验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生物体内许多重要反应的基础,也是维持生物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机制。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添加酸或碱来调节溶液的pH值,并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反应产生盐和水。
当酸和碱的摩尔比例为1:1时,溶液的pH值接近中性。
而当酸或碱的摩尔比例不同于1:1时,溶液的pH值会偏向酸性或碱性。
实验四:DNA提取与鉴定DNA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其提取和鉴定是研究生物遗传学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提取番茄细胞中的DNA,并利用凝胶电泳技术进行鉴定。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DNA提取和凝胶电泳分析,我们成功获得了番茄细胞中的DNA,并确定其大小和纯度。
凝胶电泳结果显示DNA在电场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条带,证明提取的DNA具有较高的完整性。
结论:生物化学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生物体内化学成分和反应的特性。
最新-九年级下册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精品
最新-九年级下册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精品九年级下册化学实验报告册答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实验步骤:一、药品的取用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答案实验名称:酶的特性与作用实验目的:1. 了解酶的性质和作用;2. 掌握酶测定的实验方法及计算方法;3. 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原理:酶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催化剂,它能够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酶的活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酶的浓度、温度、pH 值、底物浓度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的酶催化反应来了解酶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实验仪器:1. 恒温水浴器;2. 分光光度计;3. 称量器具;4. 离心机。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①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②制备不同酶浓度的酶液;2. 实验操作:①制备底物和酶液的混合液,并加入所需实验条件下的试管中;②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器中,调节水温至所需实验条件下的温度,保持稳定;③反应时间结束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产物的吸光度,记录下相应数据;④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计算出所需的酶反应速率和酶活性等指标。
3. 实验后处理:①清洗实验器材和试剂;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酶的活性会随着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酶浓度后就会趋于平稳。
同时,酶活性也会因为温度和 pH 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当温度过高或 pH 值过低时,酶活性会下降,反之则会增加。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的酶催化反应,掌握了酶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酶活性和酶速率受到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 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酶的活性和酶速率随着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温度和 pH 值变化会对酶活性产生影响。
本实验为生物化学实验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结果,为深入学习酶的性质及其应用提供了基础。
实验报告标准答案详细版
实验报告标准答案详细版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计时器、玻璃棒、水浴实验试剂:稀盐酸(HCl)、镁粉(Mg)实验方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所需器材准备齐全。
2. 将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HCl)。
3. 分别取两个试管,标记为试管A和试管B。
4. 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镁粉(Mg),试管B中不加镁粉。
5. 将试管A放入温水中,控制温度在30℃左右,并立即倒入烧杯中的稀盐酸(HCl)。
6. 记录下反应开始的时间,并观察镁粉与盐酸的反应。
7. 当镁粉完全消失时,用计时器记录下反应结束的时间。
8. 重复实验2-7步骤,但将温水温度调整到50℃和70℃。
实验数据:温度(℃)时间(s)30 12050 8070 60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反应速率显著增加。
在30℃时,反应时间为120秒;而在50℃时,反应时间缩短到80秒;在70℃时,反应只需60秒。
可见温度对反应速率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2.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分子动能增加,分子碰撞频率增加,反应速率也就随之增加。
在较高的温度下,反应物分子更容易克服激发能,从而发生反应。
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物理学中的“温度效应”规律。
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碰撞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多,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促进作用。
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使反应物分子具有更高的动能,增加了反应物分子碰撞的频率。
温度效应对于许多化学反应都具有普遍意义,理解和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于化学反应的研究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黄希庭. 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J]. 中国新教育, 2017(4): 13-14.[2] 纳米科技实验教学团队.【物理化学实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4): 77-80.。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1. 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操作。
3. 掌握基本的物理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细线3. 重物4. 铁架台5.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测力计的指针指向零刻度线。
2. 用细线将重物挂在测力计的下挂钩上,记录下重物的质量m。
3. 开始计时,同时释放重物,记录重物落地的时间t。
4. 重复步骤2和3,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5. 根据公式g = 2h/t^2计算重力加速度g,其中h为重物落地的距离。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8 m/s^2。
实验二:测定电阻值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多用电表进行电阻测量。
2.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多用电表2. 电阻箱3. 电源4. 导线5. 开关实验步骤1. 将多用电表调至电阻测量模式,并进行欧姆调零。
2. 将电阻箱的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中,用导线连接电源、电阻箱和多用电表。
3. 闭合开关,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1。
4. 改变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值,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2。
5. 重复步骤3和4,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电阻箱的电阻值为110 Ω。
实验三: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
3. 培养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平面镜2. 蜡烛3. 刻度尺4. 光屏5. 火柴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实验桌上,调整蜡烛的位置,使其在平面镜前成像。
2. 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物距u。
3. 在平面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的像。
用刻度尺测量光屏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像距v。
实验报告第3章参考答案yangh
ans =24+exp(x)
5) 求 .
>> syms x
>> diff(asin(sqrt(1-x^2)))
ans =-1/(1-x^2)^(1/2)*x/(x^2)^(1/2)
可得dy=-1/(1-x^2)^(1/2)*x/(x^2)^(1/2)*dx
结果:
ans =x+1/2*x^2-1/6*x^3+1/12*x^4-1/20*x^5
收敛域:
2)
输入:
syms t x
taylor(int(1/(1+t^4),'t',0,x),x,10,0)
结果:
ans =x-1/5*x^5+1/9*x^9
收敛域:
8、用级数展开式计算 的近似值(取前5项)
输入:
VLB=[]; VUB=[];
[x,fval]=fmincon('minyh3',x0,A,b,Aeq,beq,VLB,VUB)
结果:
x = 1.0000 1.0000
fval = 2
思考
及
习题
收
获
感
想
数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3.4数值计算基础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
实验教室
实验日期
班级
学生姓名
实验成绩
任课教师
4.求下列函数的积分(写出命令和结果)
1)
>> int('1/(x^(1/2)+x^(1/3))')
ans=-3*x^(1/3)+log(x^(2/3)+x^(1/3)+1)-2*log(x^(1/3)-1)-log(-1+x)+2*x^(1/2)+log(x^(1/2)-1)-log(x^(1/2)+1)+6*x^(1/6)-log(x^(1/3)+x^(1/6)+1)+2*log(x^(1/6)-1)-2*log(x^(1/6)+1)+log(x^(1/3)-x^(1/6)+1)
3-必修1实验报告册答案
附录:生物实验(必修1)参考答案第一章生命科学和我们一、单选题1.D2.B3.A二、多选题1.ABCD2.ABCD三、非选择题1.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狂犬病、艾滋病、白喉2.(1)病毒类细菌类寄生虫类(2)略3.(1)他考察单一变量,即苍蝇是否与肉接触,还将设计对照实验的思想引入实验苍蝇是由亲代苍蝇在腐肉上产的卵发育而来的;无论是苍蝇还是蛆都不会从腐肉中自然发生(2)煮沸羊肉汤以杀死微生物并用软木塞盖紧瓶口肉汤中滋生了大量微生物说明微生物确能自然发生(3)消毒,并将玻璃瓶颈拉成鹅颈状的弯曲,未密封再次证明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巴斯德将玻璃瓶拉成鹅颈状,并且瓶内是高山上尘土和微生物较少的空气;斯巴兰扎尼设计了2个变量的对照组,一组瓶口塞软木,一组密封,一组煮沸2min,一组煮沸1h4.(1)拿的时候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轻放在平稳的桌面上,镜座距桌面边缘5cm;下降显微镜时,眼睛要从侧面看显微镜的目镜,降到接近玻片又不能压在玻片上,才能慢慢的上升镜筒;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光学显微镜使用时,调节反光镜聚光,调节焦距时应先用粗准焦螺旋,再用细准焦螺旋,一般用左眼观察;观察完后将显微镜放回原处。
(2)压片时应注意力度,滴加观察液时应滴在载玻片的正中间,1~2滴即可,多余的应用吸水纸吸掉;盖盖玻片时应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
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一、单选题1.C2.B3.B4.D5.B6.C7.C8.A9.A10.A11.C12.A13.C14.A15.B16.A17.C二、多选题1.ACD 2.ABD三、非选择题1.(1)骨骼牙齿碳酸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肌肉抽搐细胞的形态和功能(2)这样钙才容易被人体吸收2.(1)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结合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自由结合(2)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细胞内代谢反应的介质,同时也参与某些反应(3)二者所含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不同3.①核酸生物的遗传物质②磷脂生物膜的成分③三磷酸腺苷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4.(1)大豆种子吸水量大于花生种子吸水量(2)②(3)各地的湿度、温度不同5.(1)从元素的种类分析,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从元素的含量分析,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化学实验报告-参考答案
化学实验报告-参考答案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某种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并探讨该反应
的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
该化学反应是一种酸碱滴定反应,其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酸 + 碱→ 盐 + 水
为了确定该反应的机理,我们需要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酸和
碱溶液,并以不同的体积添加到滴定瓶中。
然后,我们通过滴定法
测定使用到达中和点时所需的滴定剂体积,从而计算出化学反应的
摩尔比例。
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包括滴定瓶、滴定剂、酸和碱
溶液等。
2. 根据实验要求,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酸和碱溶液。
3. 将滴定瓶放置在白色背景下,以便更清楚地观察滴定剂的颜色变化。
4. 将酸溶液滴入滴定瓶中,在滴定的过程中,记录下每次添加的滴定剂体积。
5. 当滴定剂颜色发生明显变化时,停止滴定,并记录下滴定剂的总体积。
6.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浓度的碱溶液进行滴定,并记录每次滴定的结果。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我们得到了一系列酸和碱溶液的浓度以及滴定剂的体积。
通过计算每次滴定的摩尔比例,我们可以确定酸和碱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影响该反应的因素。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该酸碱滴定反应的机理,并发现了影响该反应的因素。
这些结果可以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呼吸实验参考答案
呼吸实验报告参考答案1.增加气道长度(无效腔):接上长胶管,相当于家兔解剖无效腔增大,由于无效腔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所以能够进行交换的有效面积减少,若潮气量维持不变,则肺泡通气量相对减少,,使得肺泡气体更新率降低,这相当于使得PCO2升高、PO2降低,刺激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同时长管呼吸使得气道加长,呼吸阻力增加,刺激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协同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2.家兔吸入N2:吸入气中PO2降低,肺泡气、动脉血PO2都降低,通过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通过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引起呼吸的加快加深和血液循环的变化。
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通常动脉血PO2下降到80mmHg以下时,肺通气才出现可察觉的增加。
低氧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作用,但低氧可以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而兴奋呼吸中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低氧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因此家兔吸入氮气后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便显得不是十分明显。
3.家兔吸入CO2:高浓度的CO2使得家兔PCO2升高、PO2降低,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
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使脑脊液中CO2浓度变大,产生H+,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通过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引起呼吸的加快加深,增加肺通气。
中枢化学感受器在CO2通气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但反应较慢;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引起快速呼吸反应中可起重要作用。
动脉血PaCO2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以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和麻醉效应。
4.注射NaH2PO4:代谢性酸中毒的特征是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减少。
本实验通过静脉注射NaH2PO4增加细胞外液H+浓度,消耗HCO3-并使血浆HCO3-浓度降低,复制家兔代谢性酸中毒模型。
制取氧气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氧气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主要有: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等。
本实验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导管、水槽、火柴等。
2. 试剂: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四、实验步骤1. 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用铁架台固定试管。
2. 将导管一端插入试管,另一端伸入集气瓶中。
3. 点燃酒精灯,对试管加热,使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
4. 观察集气瓶中氧气的变化,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5. 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防止水倒吸。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加热高锰酸钾后,试管内出现紫色烟雾,集气瓶内氧气浓度逐渐增加。
2. 氧气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制取成功。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熟悉了氧气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烫伤。
2. 加热时要均匀加热,防止试管破裂。
3. 实验结束后,要熄灭酒精灯,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防止水倒吸。
八、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加热不均匀导致试管破裂、氧气浓度不够高等。
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调整实验条件,以提高实验效果。
九、拓展实验1. 尝试采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2. 研究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如氧气的溶解度、氧气的催化作用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还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03答案实验报告03答案篇一:实验报告03答案实验报告03:数据的输入与输出一、实验目的1.掌握Print方法的使用,尤其是各种输出格式的设置。
2.掌握InputBox函数的使用。
3.掌握MsgBox函数和MsgBox语句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1.Print函数25+32=57(1)语句Print 25+32=; 25 + 32的输出结果是。
(2)以下程序段的输出结果是。
a = Sqr:b = Sqr: = a b Print 2.InputBox函数:3.MsgBox函数要弹出如右图所示的对话框,其语句为:MsgBox 用户名或密码错误或者 x = MsgBox三、思考题1.在窗体上画一个命令按钮,然后编写如下事件过程:Privatesub mand1_likA = InputBoxB = InputBox Print B+A End sub程序运行后,单击命令按钮,先后在两个输入对话框中分别输入456和123,则输出结果是 D 。
(A)579 (B)123 (C)456 (D)123456 2.以下语句的结果为 Shanghai 。
s$ = Beijing: s$ = Shanghai Print s$ 3.设A= 1234567,则表达式Val(Mid(A,4,2)+ Right(A,4))+3的值为。
学号:班级:姓名:4.执行以下程序段后,变量C$的值为a$ = Visual Basi Programming : b$ = Quik $ = b$ UCase Right(A)Visual BASIC Programming (B)Quik BASICProgramming (C)QUICK Basi Programming (D)QuikBASICProgramming 5.执行以下程序段,会在窗体上输出结果:“puter softare”。
请在空白处填入适当内容,使程序完整。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k Dim str1 As String, str2 As String str1 = softare str2 = puter hardare End sub 6.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k Dim a As Integer, b As Integer Dim As Integer, dAs Integer a = 600: b = 50 a = a + b = a \ 7 Mod 10 d = a + b + Print a ; b ; ; d End Sub 执行上述程序,写出程序在窗体上的输出结果。
650 50 2 702 7.设计一个程序。
要求:设有变量a=10,b=20,=30,d=40,e=50(变量的值通过InputBox函数输入),计算出五个变量的和与平均数,然后将结果在窗体上输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kDim a As Integer, b As Integer, As Integer, d As Integer, eAs Integer Dim sum As Integer a = InputBox: b = InputBox: = InputBox d = InputBox: e = InputBox sum = a + b + + d + e Print sum=; sum; average=; sum 5 End Sub篇二:C语言实验报告第3章答案3.2基础实验一、程序分析1.以下程序若输入’a’,则输入格式为:__1=a____;运行结果为:___a,A↙_____。
#inlude<stdio.h intmain {har 1,2; sanf{ int a,b; sanf{ floata,b,,d; sanf{ int n,a,b,,d,m;sanf{ float f,; f=64.0;=__四、程序设计1.对输入的字符进行加密,加密规则为“输入4个字符,将每个字符加4后转换成加密字符”,如输入“Ab2”则加密后的字符序列为“Ef6g”。
3.3拓展实验一、程序分析1.⊙以下程序若输入3.4、10、8.9,则输入格式为:,运行结果为:7.20↙。
#inlude <stdio.h #inlude <math.h intmain{ float a,b,; float s,area; sanf{ har 1;int 2=0;1=gethar { int m,n; sanf{ int x,; printf{List list=ne ArraList {Sstem.out.println {Colletions.sort {ne SY3 {li=ne ArraList {Sstem.out.println {publi int pare{return o1.getValue {Sstem.out.println {TODO ode appliation logi here ne Main{HashMap<String,Integer hm = neHashMap<String,Integer {Sstem.out.print {Sstem.out.printA =1 0 0 0 1 0 0 0 1 B=onesB =1 11 11 1C=zerosC =0 0 0 0 D=magiD =16 2 3 13 5 11 10 8 9 7 6 12 4 14 15 1 E=linspaeE =1.000033333.66675.0000 F=logspaeF =10 100 1000 10000 1000009、自己定义矩阵,比较sqrtm,sqrtm,expm与sqrt,sqrt,exp的区别及加、减、乘、除的元素群运算和矩阵运算的区别。
s=s =1 2 3 4 5 6u1=sqrtmu1 =0.4498 + 0.7623i 0.5526 + 0.2068i 0.6555 - 0.3487i1.0185 + 0.0842i1.2515 + 0.0228i1.4844 - 0.0385i1.5873 - 0.5940i1.9503 - 0.1611i3134 + 0.2717i v1=expmv1 =1.0e+006 *1.11891.37481.630753393.11343.69293.94894.85205.7552 u2=sqrtu2 =1.00001.41421.7321000023614495 645882843.0000 v2=expv2 =1.0e+003 * 0.0027 0.0074 0.02010.0546 0.1484 0.40341.096698108.103110、自己定义矩阵,完成对fliplr,flipud,reshape,rot90,diag,tril,triu等函数的实验。
A=A =1 5 9 3 5 7fliplrans =9 5 1 7 5 3 flipudans =3 5 7 1 5 9 reshapeans =1 3 5 5 9 7 rot90 ans =9 7 5 5 1 3 diagans = 15trilans = 1 0 0 3 5 0 triuans = 1 5 9 0 5 7附送:实验报告定义与作用实验报告定义与作用篇一: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在实现线性表的基础上实现逆置功能数据结构实验报告1.实验题目在实现线性表的基础上实现逆置功能2.需求分析本演示程序用TC编写,完成线性表的逆置功能。
① 输入的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逆转线性表中的元素首先需要输入需要逆转的元素,然后通过计算机逆转以后输出。
在输入和输出都要求其值为整数。
② 输出的形式:在操作中显示操作是否正确以及操作后逆转的内容。
③ 程序所能达到的功能:完成线性表的元素逆转操作。
④ 测试数据:输入3,1,输出结果为2,1,3.3.概要设计1)为了实现上述程序功能,需要定义线性表的抽象数据类型:tpedef strut LNode { 定义元素的类型:ElemTpe data; 定义的*next结构体类型的指针:strut LNode *next;} 作用:定义链表结构体2)定义新的链表 Status Initial_L3)定义链表实现插入元素功能 Status GetElem_L4)定义链表实现打印出初始链表的功能:Status Print5)定义链表实现插入元素的功能:Status ListInsert_L6)定义链表实现逆转元素的过程:Status ListInv4. 详细设计1)为了实现上述程序功能,需要定义线性表的抽象数据类型:tpedef strut LNode { 定义元素的类型:ElemTpe data; 定义的*next结构体类型的指针:strut LNode *next;} 作用:定义链表结构体2)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需要新的链表:Status Initial_L{ L-next=NULL; L-data=-1000; return OK;} 3)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需要能够插入元素,故引用该函数:Status GetElem_L{ return OK; }4)将链表的初始值打印出来:Status Print{ LNode *p; p=L-next; ifprintf{ printf{ LNode *p; p=L-next; if {printf{ printf\*当链表不为空且插入的元素要插入的位置小于等于链表的长度就执行以下语句*\ {p=p-next;++j;}ifreturn ERROR;\*p为空,则非p为真,if语句可执行,链表为空或者插入在链表的后面,后面是不允许的,所以终止*\ s=mallo{ LNode *p,*q,*r; p=L-next; if{ printf{ q-next=p; p=q;q=r; r=r-next; } q-next=p; L-next=q; return OK; }5.调试分析说明:原因在于在打头文件的时候,漏打了其中一个部分,导致指针变量不同,出现错误。
6.使用说明在编辑程序的时候将要逆转的元素打出,如图,然后点击运行实现元素的逆转过程。
7.测试结果8.程序1)头文件 #define ElemTpe int #inlude <stdio.h#inlude <stdlib.h #inlude <mallo.h tpedef strut LNode { ElemTpe data; strut LNode *next; }LNode,*LinkList; enum Status {OK=1,ERROR=0,OVERFLOW=2,FULL=3}; Status Initial_L{ L-next=NULL; L-data=-1000; return OK; } StatusGetElem_L{ return OK; } Status Print{ LNode *p; p=L-next; if printf{ printf{ LNode *p; p=L-next; if {printf选择土壤质地和肥力均匀的试验地; 2) 采用适当的小区技术; 3) 应用正确的试验设计和相应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