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教案-6.1 周长 |冀教版

合集下载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周长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周长

周长
8cm
…… 2cm
……
4cm
……
(1+16)×2=34(cm)
(2+8)×2=20(cm)
4×4=16(cm)
有情况。
4. 分层学习:有几种解法,哪种长方形需要
的细线最短?
四、总结 1. 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学习
2. 从今天的探究中,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单 学习单
法。
巩固长 (正)方形 的计算方法, 并在通过分 析大量的解 法,发现寻 找解法的规 律,扩大思 考的广度。
总结本 课学习。
【板书设计】
16cm 1cm
活动一:揭示周长概念
1. 巡视指导:巡视学生学习过程,提取有效 第一次探究
二、探究 资源。
发现
2. 资源分析:组织学生分析正误,抽取长 交流讨论
(正)方形周长的概念。
3. 小结学习:围绕长(正)方形一周的长度
课题题卡 演示课件
通过资
学习单 源正误判断
分析,抽取
实物投影 长(正)方
形周长的概
板书
念和计算方
复习长、
课前 2
(1) 4cm
(2)
( )cm2 3cm
(3)
形的面积计算
42cm2 ( )cm
方法计算填空。 6cm
正方面的面 积计算方法。
25cm2 ( )cm
1. 激趣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玩一玩长方形
一、引入 与正方形。
激趣
2. 布置活动:用细线围绕一个 16 平方厘米
的长方形一周(不计损耗),需要多长?
《周长》教பைடு நூலகம்设计
【教学目标】
1、 用细线围封闭图形,理解周长的概念。 2、 通过自主探究,探索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6.1周长 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6.1周长  冀教版

周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一周,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区分周长和面积。

2、通过测量、比较分析,知道不同平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3、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归纳,并能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计算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计算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图形卡片、彩笔、棉线、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1、情境引入(媒体视频):第一位同学在足球场跑步,第二位同学在篮球场的开球区散步,观察他们两人的运动路线有什么相同之处。

出示足球场、开球区平面图。

他们都是绕各自的场地的边线运动了一周。

从起点出发,绕边线又回到起点,这就是一周。

2、足球场的一周的长度是180米,篮球场开球区的长度是10米。

这一周都是有长度的,简称周长。

小结并揭题:周长(板书)3、说一说什么是足球场的周长。

绕(足球场)一周的长度就是(足球场)的周长。

(板书)4、感知周长(1)描一描:用彩铅描出图形的周长。

说说你是怎么描的?强调起点、边线、回到起点。

(2)辨一辨:下列图形是否有周长?只有首尾相连,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

5、揭示周长的概念绕(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板书)二、策略探究,内化周长1、小组活动:量算周长(1)测量图形:三角形、圆。

(2)测量工具:直尺、线绳。

(3)操作要求:①、选一选:确定合适的测量工具。

②、量一量:长度取整厘米数,标上数据。

③、算一算:计算周长,记录在表格里。

④、说一说: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测量的结果是…,它的周长是…2、学生汇报:(1)三角形:测量各边长度,再相加。

(2)圆:绕一绕的方法。

用绳子绕图形一周,再量绳子的长度。

滚一滚的方法(媒体出示):确定一个起点,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在直尺上滚动过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小结: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可以用直尺测量获得周长;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把曲线转化成直线,再用尺测量出周长。

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周长

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周长

周长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在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1. 剪一剪,说一说(1)在两幅卡通头像图片中,把你最喜欢的卡通形象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2)说一说你是怎样剪的?(3)体会“一周”的含义2、辨一辨到底哪只小动物爬的才是树叶的一周呢?说说你的理由(出示课件)3、揭示课题:周长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1、指一指1)出示图片,请你指一指说一说这些图片的周长2)在教室里找一找物品表面的周长2、描一描1)让学生描边线,体会周长2)小结:枫叶______的长度,就是枫叶的_______地毯______的长度,就是地毯的_______……3、总结周长: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一)规则图形周长计算1、算一算(1)这是什么图形?说一说他的周长(2)怎样计算周长?说说你的方法(3)列式计算2、练一练(1)测量数据,计算出周长(2)汇报交流:小结计算周长的方法:用尺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然后相加(如果遇到边的长度相同,还可以用乘法做)3、小结: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

(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1、想一想:用同样的火柴棒搭成的图形,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图形周长长?2、小结:可以平移图形的边来计算3、练一练: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五、机动:A与B两个图形,比较周长的长短AB。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周长 |冀教版(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周长 |冀教版(6)

路程。

并说明图上的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的100米。

活动三运用周长概念解决问题通过变式
情境,进
一步深化
对周长概
念的理解
1、还有两位老师,他们每天下班后就在学校
操场上走路健身
他们准备都从红点出发,E老师准备绕黄色
区域走一圈,F老师准备绕粉色区域走一圈,
这次谁走的路多呢?为什么?
2、
将球场中圈的圆分成两个半圆,两个半圆的周
长之和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吗?
伙伴学习规则:
倾听、负责
表达规则:
运用数学语言
简练表达思考
过程
活动四总结总结概括
说说你今天有哪些收获?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的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认识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认识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认识周长|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正确使用周长计算公式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求解一些日常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周长的含义。

2.掌握周长计算公式。

难点1.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导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出周长的概念。

例如:“小明家的院子是一个矩形,长为10米,宽为8米,他要给院子围上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2. 认识周长的含义让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形状物体,询问学生这几个物体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认识:每个物体的边的长度的总和即为周长。

3. 学习周长计算公式教师讲解周长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多个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

例如:“正方形的周长= 4 × 正方形的边长”4. 让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行选定不同形状的图形,计算周长并汇报。

例如:“你们小组选定的图形是怎样的?你们如何计算周长?”5. 课堂练习通过多道计算周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例如: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cm,它的周长是多少?2.一个矩形的长是15cm,宽是8cm,它的周长是多少?3.一个圆的半径是6cm,它的周长是多少?6. 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例如:“三角形的周长 = 三角形三边长之和”7. 小结和拓展老师指出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通过课外拓展,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周长的相关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房间的周长是32米,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四、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做到扎实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2.家中找5个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它们的周长,并填写到作业本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快速导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

针对难点,注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彻底解决学生的问题。

同时,注重拓展,让学生发散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认识周长|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图形认识周长的概念。

2.理解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周长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图形认识周长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等。

3.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形,然后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它们都是矩形。

”)2.接着问:这些矩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回答:“它们的长和宽不同。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想一想,长和宽不同的矩形与长和宽相等的矩形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周长不同。

”)4.教师总结:周长是指图形的边缘一周的长度。

(二)学习新知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用圆规、直尺等工具测量图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根据图形数据计算出周长)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答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答案)3.让学生自己计算其他矩形的周长,并写在黑板上。

(学生计算并展示其他矩形的周长)4.教师讲解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三)拓展练习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长方形,计算出它的周长。

2.让学生找出课堂上所有出现过的矩形的周长,将它们排序。

3.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等方式,找出校园中常见的矩形,计算它们的周长。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从图形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

通过课上的计算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出了不同矩形的周长,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测量、计算等方式,寻找周围的矩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1课时 周长 冀教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1课时 周长 冀教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1课时周长一、教学目标•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1 周长的概念周长是指封闭图形界限的长度。

常见的封闭图形有矩形、正方形、圆形等。

2.2 周长的计算方法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矩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矩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边组成的,它们的周长可以通过将四条边的长度相加来得出,即:周长 = 长 + 宽 + 长 + 宽(矩形)周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正方形)圆形的周长圆形的周长可以通过圆的直径或者半径来进行计算,即:周长= π × 直径(π ≈ 3.14)周长= 2 × π × 半径(π ≈ 3.14)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张不同封闭图形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封闭、周长的概念,并提问“你们知道周长是什么吗?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等问题。

3.2 周长计算初步以矩形和正方形为例,通过黑板上的绘制,演示计算周长的方法。

引导学生将图形分解为边长,然后将边长相加,即可求得周长。

3.3 圆的周长计算通过实物、模型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圆形的特点。

引导学生将圆形分解为三部分:圆心、半径、直径,并通过黑板演示,引导学生掌握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4 实际问题运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周长的计算和应用,例如:“一片草坪是一个矩形,长20米,宽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等。

3.5 课堂练习通过多样化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和提高应用周长知识的能力,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等。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点名、小组合作、个人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肯定和奖励。

五、课后作业通过编写有关周长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作业,及时复习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 认识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 认识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 认识周长|冀教版一、活动导入(1)学生体验:活动开始时,老师可以拿出一个玩具车,让学生猜测它的周长是多少?当学生猜测完周长后,可以给他们演示用一根细线绕着车轮围成圆圈,让他们猜测细线的长度是多少?(2)学生讨论:请学生讨论,如何求出车轮的周长以及细线的长度?(3)引入课题:通过活动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周长。

二、教学目标1.认识周长,学生能准确地用自己的话说出周长的定义和大小认识周长所在的位置,并善于发现周长的重要性;2.学会使用周长的公式计算周长;3.掌握周长和半径、直径、面积的关系,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1.周长的概念的让学生真正理解;2.周长公式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认识周长儿童常见物品中,如车轮、手环等均有周长这个概念。

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周长的大小,进而认识周长的重要性。

让学生自己想想半径、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

(2)周长的公式学生通过操作站在黑板前,量取物品的直径或半径,带入周长的公式反复练习,学生通过计算学会周长的公式。

掌握周长公式的同时,老师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图形进行讲解,展现周长公式的多样性。

(3)掌握周长和半径、直径、面积的关系让学生先通过实物模型,进行表示和演算的操作。

例如,校园中许多的道路都是四周都有铁栏杆围绕,杆子的周长与道路的周长有关系,请学生推测出来答案,并用公式计算。

(4)结合实际问题应用周长教师出示一些与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并请学生计算周长,如游泳池、长椅、足球、周长对比等等。

让学生同周围生活中的实际环境互动,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计算的过程。

五、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感知实物,理解概念,掌握公式,结合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计算周长的能力,对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其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同时也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生活的密不可分,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认识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认识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认识周长|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周长”的读音和写法。

2.能够简单易懂地描述周长的概念,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周长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实际问题的转化与解决。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学习周长的概念(1)教师引入教师出示一张环形图案,引导学生观察图案并想一想:“这个“圆形”图案有没有边呢?如果没有,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引出周长的概念。

(2)合作探讨学生分为小组,观察各种图案并讨论其周长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3)全班探讨各小组分别展示其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周长是封闭图形边长的长度和,通俗地说,就是围住图形一圈的长度。

2. 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1)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并用实际图形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

(2)小组合作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图形进行周长的计算练习。

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解答。

(3)全班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组综合图形题,让学生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练习解答。

3. 实际问题的解决(1)教师讲解教师出示有关实际问题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并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通过周长的计算方法转化为数学问题。

(2)小组探讨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实际问题,小组进行探讨并解决问题,练习转化问题的能力。

(3)全班探讨各小组展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完成教师布置的周长计算练习题。

2.自编一个实际问题,探究其周长解决方法。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1.通过合作探讨和小组练习,学生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掌握知识点。

2.教师利用实际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与生活联系,寓教于乐,达到了教学目标。

3.在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应将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6.1周长 冀教版(表格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6.1周长  冀教版(表格式)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课题:周长
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感悟周长的含义,理解物体某个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周长的含义,理解物体某个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教学难点:
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2、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周长
将这些物体的表面描下来,我们就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那么大家一起来看看,在这些平面图形中有没有一周的长度呢?
小结:封闭的平面图形有一周的长度。
3、聚类分析:
1、刚才我们找到了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也找到了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像这样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
2、揭示周长概念
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周长的认识”属于概念类课型。教材 周长的认识分析以往周长概念的教学大都是以生活实例引入,然后直接揭示“周长”概念,接下来就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对周长测量的方法以及对直线规则图形周长公式研究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概念形成的聚类分析过程,造成的学生单调的概念操练,也打乱了对图形周长计算从一般到特殊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梳理。因此把本节课分割成三大块内容:一是认识周长的含义,通过对大量素材的聚类分析,理解物体某个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二是掌握不同的图形计算周长需要什么工具?怎么计算周长?采用什么单位?从而进一步明确本学段图形周长的研究范围,初步感受到直边图形可以通过测量每条边的长度精确计算周长,曲边图形可以采用绳子绕周长一周,通过计算绳子的长度计算曲边图形的周长;三是直边图形的周长计算,通过自主探索明确周长就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周长 |冀教版(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周长 |冀教版(16)

周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实物表面或者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通过描、指、说、量等活动,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

3、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围绕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彩色笔、若干平面图形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考小胖和小丁丁住在同一个长方形的小区,长方形草地被一条小路分成A、B 两部分。

清晨他们从小区不同的位置出发进行晨跑,猜一猜谁跑的路线更长?【设计说明: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谁跑得路线长?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认识周长探究一:观察交流,感知周长1、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①看一看蚕宝宝爬桑叶的过程。

说一说蚕宝宝是怎么爬的?②描一描物体表面的周长。

【自主探究】描一描白玉兰叶和荷叶的周长③指一指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合作探究】2、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①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

【自主探究】②跟进练习【合作探究】探究二:操作测量,建立模型1、师生合作,讨论交流测量三角形的周长的方法。

【合作探究】2、学生活动,量一量,算一算圆和正方形的周长。

【自主探究】3、学生汇报①借助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求周长。

②借助线和直尺测量圆的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设计说明: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先让学生认识桑叶、荷叶、白玉兰叶这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再借助直尺、卷尺、线等学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渗透变曲为直的”转化”思想,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归纳总结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

】三、巩固理解,拓展应用1、选择①春天到了,荷花开满了一池,工作人员为防止赏荷玩耍的小朋友不小心跌落池塘打算给荷花池围一圈栅栏,他需要围()栅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周长|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周长的概念及单位。

2.能够使用周长公式计算简单的图形周长。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周长的概念及单位。

2.周长公式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图形,并询问学生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点,引出周长的概念。

通过导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

2. 概念讲解1.周长是指一个封闭图形边界上的长度,即一圈的长度。

2.周长的单位有厘米、米、千米等。

3.计算周长时,需要用到周长公式。

3. 周长公式1.矩形的周长公式:周长 = 长 + 宽 + 长 + 宽,或者周长 = 2 \* (长 + 宽)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周长 = 4 \* 边长3.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周长 = 边1 + 边2 + 边 34.圆的周长公式:周长 = 2 \* π \* 半径4. 计算操作1.让学生做图,标注出图形的边界长度。

2.带入公式,计算周长。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图形,计算其周长。

2.教师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上来计算周长并进行检查。

四、教学总结1.总结周长的概念及单位。

2.总结周长公式的使用方法。

3.强调计算周长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

五、课后作业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册上的练习题,自主练习10道以上,包括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周长计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知识导入、概念讲解、计算操作、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在导入阶段,采用了展示图片的方式引出周长的概念,学生反应积极,主动思考。

在讲解周长公式时,采用了多种图形的周长公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计算阶段时,采用了带领学生一起做图和计算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周长的实际应用。

在课堂练习环节,让部分学生上来讲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练习和提高。

同时,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好地掌握好节奏,避免让学生疲劳或者无聊。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认识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认识周长|冀教版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认识周长|冀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周长,发展学生的测量和估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周长的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周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周长的概念。

然后,教授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周长,并学会简单的估算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周长。

难点:掌握周长的求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剪刀、绳子、PPT等。

学具:练习册、尺子、剪刀、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边缘的总长度。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宽,并计算出教室的周长。

4.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认识周长周长的概念:图形边缘的总长度周长的求法:用尺子测量长度,并计算总和七、作业设计:1. 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周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讲解。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态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测量和计算周长。

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特征。

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步骤。

教师应确保图片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以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不同图形的周长特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周长| 冀教版教学目标1.知道周长是一个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长度。

2.能够用尺子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3.能够理解周长可以用数值表示,并运用公式计算。

4.发现课本上所学概念与生活实际有联系。

教学重点1.掌握周长的定义。

2.理解周长的公式。

3.运用周长公式计算数值大小。

教学难点1.理解周长的概念和公式。

2.能够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物、自主发现、合作探究、教师示范、同伴互助等方式,以了解周长的概念和公式,能够独立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张拉面机的照片,问学生拉面机的周长是多少?学生估算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周长的概念。

2. 自主探究教师出示图形卡片,要求学生组成不同形状的图形,并用尺子测量图形周长,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发现周长的数值。

然后讨论:什么是周长?如何计算周长?3.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周长的概念和公式,并结合图形卡片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 合作探究学生小组相互检查计算的周长数值是否正确,并讨论如何纠正错误,教师在旁边指导。

5. 教师示范教师出示一道周长计算题目,让学生手抄题目,并在纸上画出所给图形,在计算周长的同时注明计算过程。

6. 同伴互助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换并检查手抄的题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给出建议并纠正错误。

7. 展示互评学生展示自己所完成的周长计算题目,并与同伴相互评价。

8. 学生练习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目,并在黑板上展示出自己的答案。

9.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概念进行认真梳理,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其重点。

课后作业1.独立完成课本上所给练习题目。

2.科普活动:学生探究周长计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测量家中房间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以自然、生动的方式,通过观察实物、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讲解、同伴互助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和公式,并能够独立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 什么是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 什么是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 什么是周长|冀教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周长的概念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周长。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周长的概念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周长的概念;•熟练运用计算周长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我会给学生出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并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思考它们的特征及共性。

当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有边时,我会问学生这些边的长度加起来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是图形的周长。

2. 探究周长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对这个“周长”的概念进行探究。

我会带领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图形的周长,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周长的概念:“周长是由各边长度相加得出的,是封闭图形的边界线长。

”3. 讲解计算周长的方法在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基本理解后,我会引导学生熟悉计算周长的方法。

以长方形为例,我首先会让学生计算出其周长,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周长 = 长 + 宽 + 长 + 宽”。

同样的,我会让学生尝试计算其他图形的周长,并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

4. 练习计算周长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例如,让学生计算给出的图形的周长,或者让学生找出周长相等的图形。

5. 知识延伸教学过程中,我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计算教室门框、窗户等物品的周长。

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解、探究和练习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授课过程中,我将应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我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不同图形的周长,或者使用实物让学生感性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教学评估为了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会设计一些小测验或者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同时我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测试,及时查漏补缺。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周长|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1周长 | 冀教版一、说课背景本次课程主要针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教育教学内容中的“周长”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周长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周长的性质和作用。

3.通过习题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5.学会应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周长的性质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情景模拟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示范、练习等方式探究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通过演示、模拟和分析等方式解决周长的性质和作用问题。

五、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周长了解周长的概念,并展示不同形状物体的周长。

2.概念讲解结合示范和实物,讲解周长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3.计算实例演练通过组合和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周长的计算实例演练。

4.综合练习通过配对、小组互助和竞赛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周长的综合练习。

5.实际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问题解决,将周长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

六、教学反思本次数学课是对三年级学生进行周长知识的教学课程。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周长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实例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应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周长:物品表面的周长 ▎冀教版(201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周长:物品表面的周长 ▎冀教版(2014秋)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边线”、“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3、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边线”一词的含义,知道任何一个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本课的重难点是同时解决的,即在攻克难点的同时,强化重点,使重难点同步。

)教学过程:一、认识边线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每天早晨锻炼身体吗?老师每天都要到小区的一个公园去散步,请你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散步的?生可能说:老师延着公园的边走了一圈。

师:刚才你们说的公园的“边”在数学里边,我们叫它“边线”而走了一圈就是走了一周。

也就是说,老师绕着公园的边线走了一周。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散步的?生:老师绕着公园的边线走了一周。

2、指边线师:谁能上来指出公园的边线在哪里?生:有可能按照老师走的路线一样。

师:XX指出了公园的边线,谁和他指的不一样。

生可能指的方向不一样师:他们两个指的有什么不同?生:方向不同师:虽然他们指的方向不同,但是他们都指出了公园的边线。

3、指树叶的边线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公园的边线,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片漂亮的树叶,你能指出树叶的边线吗?找学生上来,分别指出树叶的边线(师:其他同学也可以和他一起动手指一指)在指最后一片树叶的时候,请同学仔细观察师:谁和他指的不一样?师:这位同学指的有什么不同?(起点不同,方向不同)师:老师也来指一指,仔细看对不对?(留下缺口)为什么不对?总结:看来在指边线的时候,起点不一样没关系,方向不一样也没关系,只要从起点又回到起点,首尾相接,不留缺口,这就是树叶的边线。

4、指物体表面的边线师:不只树叶有边线,很多物体表面也有边线。

比如我能找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谁来指一指(找生上来面对大家)师: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边线?生:铅笔盒面的边线;光盘面的边线……总结:不仅物体表面(板书)有边线,平面图形(板书)也有边线,在桌子上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的平面图形,请你选择一个平面图形,把他的边线找出来,指给你的同桌听找生汇报:我找的是的边线(在展台上进行展示)5、组合图形的边线师:我们刚刚找到了平面图形的边线,看这是什么图形,你能找到这座小房子的边线吗?找生上来,师:你们认为对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周长 |冀教版(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周长 |冀教版(6)

路程。

并说明图上的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的100米。

活动三运用周长概念解决问题通过变式
情境,进
一步深化
对周长概
念的理解
1、还有两位老师,他们每天下班后就在学校
操场上走路健身
他们准备都从红点出发,E老师准备绕黄色
区域走一圈,F老师准备绕粉色区域走一圈,
这次谁走的路多呢?为什么?
2、
将球场中圈的圆分成两个半圆,两个半圆的周
长之和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吗?
伙伴学习规则:
倾听、负责
表达规则:
运用数学语言
简练表达思考
过程
活动四总结总结概括
说说你今天有哪些收获?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的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长》说课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能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已经具备三角形的分类、线段的长度测量等知识和经验,并能初步区分“面积”和“长度”。

而“周长”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又受面积概念的干扰,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因此,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描、量、算、找)、比较、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认识周长,并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课的重难点,因此学生必须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加强“周长”概念的理解,弄清周长与面积的本质区别。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和好动的天性,对新鲜事物充满求知欲,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利用当前先进的媒体教学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让学生身临其竟境地观察、感知、感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坚决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教学中注重媒体技术的应用,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悟,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放手让学生探索求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方法,主要目的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感悟的方法(如:测量的方法、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等)对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帮助。

主要运用以下策略:
(一)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

本节课我首先为学生提供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把什么是周长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

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二)自主探索,在开放的操作活动中理解概念。

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安排了学生对几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周长的测量,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不至于费时太多。

探索长方形、三角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方法,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长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探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趋于深刻,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围、滚、量等多种方法。

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图1:
图2:
图3:
3、如右图,把一个长方形分成M、N两块,它的周长是()
A、M > N
B、N < M
C、M=N
D、无法比较
【使用说明】
1.“教学环节”中,主要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大环节和小环节。

2.“教师活动”中,主要设计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任务。

3.“学生活动”中,主要设计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任务和要求,体现学习的主要过程。

4.“评价预设”中,预设各环节评价内容及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评价目标”;“评价预设”包含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参照《指南》要求,依据年级指标和单元内容、要求,结合教学环节确定(教学中,参照预设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的具体表现作点评和指导,在具体任务中评价学生,兼顾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5.“教学意图”中,主要阐述每一个大环节设计的教学策略运用和理论依据。

6.“教学反思”中,主要记录教学的得与失,作为进一步改进设计与实施方法的依据。

7. 红色的作为各类公开课的要求。

8. 建议本样式在青年教师和校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中试运行,在运行中思考并逐步完善表格内容后再全面实施。

《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

例如:在“试一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

如果在测量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些测量工具,再问学生“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

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圆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很规范地演示给学生看,演示过程比较简单。

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第3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正方形,第三个是长方形,第四个是整六边形。

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汇报反馈的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我却没有抓住机会,让他们体会文本的意图。

如若能让学生就图形的实际情况来说说为什么能用乘法的话,相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更深。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

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

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

通过这次讲课结合年会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

所以,我想在我今
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因此,我觉得要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蕴藏着的奥秘,还要将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用来塑造一节好课最灵魂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