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术谚语看沧州武术的审美特征
沧州武术谚语语义研究
谚语产生 于习武者的长期 实践 , 多在民间拳师 口 头上代 代流 传, 至明清时期 已相当丰富 。其语言 形象 、 简练易懂 , 比喻的 范围很广 , 以人为对象 的 ‘ 如 静如处女 ’以动物为对象 的 ‘ ; 腰 似蛇行 ’ 动如脱兔 ’ 、 ‘ ; 以物为对象的‘ 握拳如卷饼 ’‘ 、 勾手似镰
第一步。例() 2是说武师往往 将道 德 、 品质 的培养 放在 首位。
例0 ) 打铁” 3用“ 来说明“ 练功”只有历经千锤百炼才能 ,
获得成功 。例( ) 风吹雨 打” 1 用“ 4 这种 自 界 的严峻考验 比喻 然 习武过程 中的煎 熬与磨练 。例 ( ) 盘不 打不 熟 , 1算 5 拳脚不 练 不灵 , 只有勤学苦练 , 持之以恒 , 才能练就高深的武功。 () 1 练功不刻苦 , 6 纸上画老虎 。
孙宏茹( 一, , 1 )女 河北青县人 , %l 沧州师范学院体 育 系 教授 ;
刘用良( 6 ) 男, 1 3 , 河北南皮人 , 9- 沧州师范学院中文 系副教授 。
・
0 ・ 0
一
、
武德类
力、 无微不至。为人子者应孝敬 父母 , 为弟子者 要尊师敬 艺,
武德就是武术道德 , 习武者在社会活动 中应 当遵 循的 是 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 的道 德品质 。为武 之道 , 以德为本 。沧 州武术讲究尊师重道 、 义守 信 、 明磊 落 、 重 光 宽厚仁 爱。在沧 州武术史 上 , 具有崇 高民族气节 的武术家不胜 枚举 , 元 甲、 霍
丁发样 、 大刀王五 、 佟忠义等都是武德高 尚的民族英雄 。由于
这是中华 民族世代 相传 的美 德。例 () 眼睛不容灰渣 ” 9用“ 说
沧州武术:触手可摸的传奇
沧州武术:触手可摸的传奇沧州武术:触手可摸的传奇作者:吴琪《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期很难想象在河北沧州,历史是这样经常性地挂在人们的嘴边。
武术成为一粒粒种子,将散落在这块历史上战事频发、高手如林的边缘之地的传奇,给了一个物质上的归依。
在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就占52个,民间零散的功夫更加难以计数。
这里出现过“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等传奇人物,也是霍元甲祖籍所在地。
沧州在漫长的岁月里,曾是南方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前线;盐碱地里难产粮,皇权通过土地对农民的束缚较弱,人们从地里熬出来的盐,又是一部私盐外运的对抗史;发配来充军的失意之人、绿林好汉,形成了民间自发的超越简单是非的道德观。
武术在这里,既是保家卫国之术,也早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承载,成为观察地域历史的另一只眼…离民间很近隆冬腊月,河北沧州的田地里早已一派萧瑟,举目望不见半星绿色。
位于沧州市区南面40多公里的南皮县,地里产不出精耕细作的粮食,一般人家以种植棉花为生。
沧州人提到自己的地理位置,总爱说“我们生活在苦海盐边”,东部90公里外的渤海边是芦苇荡子,虽然守着海,却因为泥滩和盐碱地难以依靠土地过活,沧州的民谣说,这里是“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涝不旱收碱疙疤”。
民风彪悍的传统,在农耕社会有着天然基因。
74岁的姜国正是唐拳第六代传人,他坐在炕头上,戴着呢子帽,一身深蓝色的类似中山装的服饰,不像个练武的把式,倒有些文化乡绅的派头。
本刊记者采访时,刚好碰到姜家的3个女儿都在场,年纪三四十岁间,女子们身高不过1.6米左右,罩在羽绒服中,身段看起来与普通农妇没有不同。
然而姜老头自豪地说,家里4个儿子、3个女儿都自小习武,几个大汉也近不得身。
冬日阳光照进他家3间半房的农家院落,墙上醒目处贴着张地图,写的却是《南皮县武术馆校及拳种分布图》,红色圆点代表拳种,红三角表示武馆,整个县所辖的每个区域,被画得密密麻麻,“南场唐拳”、“八极拳霍氏武馆”、“乌马营武馆”、“叶三拨唐拳”、“贾九拨唐拳”…姜国正是沧州闻名的唐拳武师,唐拳在南皮县里是主要拳种,习练唐拳的人占到70%~75%。
沧州武术文化
沧州武术文化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
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
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沧州武术文化。
欢迎阅读!沧州武术文化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
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
他等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除有代表性拳种的8大门派以外,疯魔棍、苗刀、戳脚、阴阳枪等拳械为沧州所独有。
沧州武术还兼收并蓄,积累了雄厚的传统武术资源,近21世纪初又吸纳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积极成分,取得新的发展。
沧州武术刚劲威猛,技击性强,既有大开大阖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中阴阳、内外、刚柔、方圆、天地、义理等源于儒、释、道的理念和意蕴。
沧州武术文化习练沧州武术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锻炼人的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完善中华乃至国际武术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带动武术培训、表演、竞赛、交流、节庆会展、器械生产交易等多种相关行业的发展。
但是,沧州武术技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老拳师文化水平低,“学问都在肚子里,而他们年事已高,许多绝技妙招濒临失传,急需保护和抢救。
沧州武林门类及独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50余种,有六合、八极、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弹腿、劈挂、唐拳、螳螂、昆仑、飞虎、太平、八盘掌、地躺、青萍剑、昆吾剑、闯王刀、疯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太极、八卦遍布各地。
近年来,在国家“发掘、研究、整理、继承武术政策的指引下,沧州武林勃发了新的生机。
隐喻学视阈下的沧州武术谚语探究
有很 高 的药用价 值 , 素有“ 仙草” 誉 , 防病 治病 、 年益 寿之 功效 . 之 有 延 这则 谚语 是 讲 打拳 习武 能 强 身健 体 , 起 到“ 灵芝 草 ” 的灵通 神效 .上盘百 枝摇 , “ 下盘 似生 根 .用 “ ” “ ” 喻体 , “ ” 枝 、根 作 以 枝摇 ” “ 固” 、根 的特 点 , 阐释 练
鹰 眼 . 以“ 、 、 ” 猫 狗 蛇鹰 ” 喻体 , 作 是说 习武 者进 攻时要 像猫 一样 迅猛 ; 避对 手 攻击 时 要像 狗 一样 灵 活 ; 躲 目视 对方 , 睛要像 蛇鹰 的眼 睛那 样锐 利 . 眼
t 3 植 物 .
以植 物为喻 体 , 可 以将整 个植 物 作 为 喻体 , 可 用 植 物 的某 一部 分 , 根 、 、 、 、 既 也 如 茎 枝 干 叶等 作 喻体 . 例
喻的光 辉 .
1 沧 州 武 术 谚 语 隐 喻 的 源域
“ 道不 能无物 而 自道 , 物不能 无道而 自物 .[ 沧州武术 谚语 常 常借 用人 们 熟知 的概念 或 语言 表 达方 式 , ”1 ] 阐释深 奥 的武学思 想 , 源域 的范 围极其 广泛 , 源于整 个 自然界 和人 类社 会 . 过对 搜 集 的资 料进 行统 计 其 来 通
1 2 动 物 .
武术 常 以动 物作 为仿生对 象 ,把 兽类 搏击攻 杀 的动作 , 形取 意 , 仿 到 自己身上 来 , “ 象 模 用这 种 方法 来 制
敌 .[ 武 术谚语 经常 以人们熟 知 的一些动 物和 昆虫 为构造 材料 , “ 、 、 、 、 、 、 、 、 ” , ” : 如 龙 蛇 虎 熊 兔 狗 鼠 猫 鹰 等 把动
浅谈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及美学特征
浅谈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及美学特征吴正好(合肥市第五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受传统美学思想的熏染。
因而,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就体现在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方面;中华武术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对立统一美;阳刚与阴柔的完整统一美;“气”与“和”的结合美;“韵”和“意”的渗透美。
【关键词】 中华武术;审美功能;美学特征 在漫长的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极为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悠久的渊源,厚重的蕴含和博大的包容量在世界文化之林散射着独特的魅力。
深深植根于这一方沃土中并发展壮大的中华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它既是自卫防身的技击术,又是文明的健身术。
同时也是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自从创始以来就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熏染。
武术套路和搏击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相得益彰的结合,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美学中“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独特魅力的审美特点,使得人们在审美的情趣中得以欢娱、陶冶和净化。
武术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上的外显,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中华武术历经岁月的洗礼,已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一、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美,是人类心灵的光环;美,是人类生活的色彩”。
武术的审美功能就是在遵循武术和美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武术的美的功能的直观感受和运动实践中对武术动作美的激发和创造。
它具体地体现在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们在递进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1、悦目悦目是在参加武术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上的直接的审美愉快。
它是武术第一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它直接给人们以视觉的审美感受。
自古代,人民便知道以武为娱。
《史记·项羽本记》中所记,鸿门宴中,便有项庄舞剑助兴的记载。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好友崔宗宗曾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亦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
沧州武术历史名片──八极拳研究
沧州武术历来在中华武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风格各异的拳种流派,“镖不喊沧”的赫赫武威,使得沧州武术一直誉满四方。
在沧州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八极拳尤其凭着独特的风格和勇武的性格而独树一帜,“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的著名格言在武坛内外可谓长盛不衰。
基于此,本文对于沧州武术的杰出代表──八极拳进行相关研究。
一、“八极”“开门”,众说纷纭关于八极拳,一般认为其沧州武术历史名片──八极拳研究◎申国卿初传于“癞”、名始于沧州的著名武术家吴钟,近来也有“岳山八极”之说,甚至也有人进行了八极拳与“巴子拳”“吕红八下”等的对比。
“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天地之间,九州八极”之说,但近代根据该拳出手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1999年10月组织编写的《八极拳规定套路》中的相应部分即采用了与此类似的描述。
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目前,在关于“八极”和“开门”的含意上,仍然有若干不同的理解。
《孟村吴氏八极拳秘诀之谱》称:“文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其实“太极”和“八极”都是古人用以解释自然规律变化现象的哲学名词,皆非武术用语。
八极用于武术,则为“八方极远”之意(吴丕清《解说八极拳》)。
吴连枝指出,吴氏开门八极拳,通称八极拳。
“开门”之意,一是开门立户,即八极拳术由吴钟开门立户,立于中华武林;二是八极拳的拳法套路系统完整,理论讲究“六大开、八大招”,讲究“六力合一”的发力原理;三是开门入窍,知其理、悟其《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及其中关于“八极”的释意吴连枝《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56少林与太极‖ 2022年第8期天下功夫沧州孟村吴氏八极拳谱秘诀之“八极薪传”“八极拳歌”性、明其德,练之有形,用之无形,顺应自然的规律,故称“开门”(吴连枝《吴氏开门八极拳》)。
常玉刚等也纷纷撰文,认同此说。
朱宝德等认为,言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沧州武术门派
沧州武术门派沧州武术也有许多门派,下面店铺整理的关于:沧州武术门派。
欢迎阅读!沧州武术门派一、八卦沧州八卦门,传自董海川。
一部电影《武林志》,让人们领略到了八卦掌穿缠敌身、游走如龙的独特风格。
八卦门以周易八卦理论为基础,其运动形式走圆转掌、步法转换、腰胯转动等都有千变万化之妙,但皆不离八卦阴阳变化之中。
八卦掌走圆转换,其意为统揽阴阳,足踏八卦,正与八卦之变卦相同。
八卦掌的套路动作,具备八种形体,即狮、麟、蛇、鹞、龙、熊、凤、猴,各形又有侧重,贯穿于八卦六十四掌之中。
这套掌法以掌代拳,以走为主,动作迅速,步法轻盈,腰腿敏捷,六十四掌可左右互换,每式亦可相互衔接,随意变换,虚实莫测。
沧州八卦门中还有另一个重要流派一一游身连环八卦掌。
习练此掌法者,伸双手游走,穿缠敌身,游走如龙,连环技击,故而得名。
游身连环八卦掌长于技击,擅于养身,其攻防技巧有独到之处。
其套路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沧州武术门派沧州武术门派二、功力沧州功力门派,讲究内功练气,外功练力,内外合一乃为功力。
拳法得名,亦起于斯。
功力门派在沧州境内共有两支:沧州城南尹家桥为一支,沧县高河村(今属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为一支。
功力拳法风格舒展大方,节奏明快,浑厚质朴,端庄扎实,实而不华,力随招发,招随式出,形美而力强,敏快而理通。
此拳法之特点明显,因讲内功练气,外功练力,则集健身、防身、医病于一体,有调气、劲力、功架之独特练法。
习练者,可视年龄和体质之差异,分武功和内养功两种练法。
拳械套路之编排,先简后繁,先慢后快,一招一式,皆具哲理。
其击法力猛脆快,而不过劳伤气。
练毕,有心静气顺力通神足之感,无气喘变色之状,素有男女老少皆宜,功力门多寿星之说。
入功力门,武德最重。
其基本功讲究德正而行直,德歪而行斜,德正意纯方可练其功。
练功先练调气,后练劲力,动作准确,持之以恒。
功力门基本功以功力拳为主,以掌握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和力量运用等基本知识,同时习练靠身功和指掌功。
沧州武术谚语隐喻特征初探
9 ・
所有的语义特征都在 隐喻 中显现 出来 。根 据需要 , 往往 只选 取一事物 的部分特征 映射 到另一事物之 上 , 它的特征都被 其 忽略或者掩盖 了, 体现 了局部性 的特点。例如 :有 功夫 的像 “ 口钟 , 没功夫 的像盏灯 ”“ 的语义特征包括“ ,钟” 声音洪亮”“ 、 沉 稳重实” 在这一隐喻 的理解 中 , 等, 选取 的是它“ 沉稳 重实” 的 特征 ;灯火” 明亮”“ 、飘 忽不 定” “ 有“ 、轻”“ 等语义 特征 , 这里选
征发生转移。本体起到一 种“ 过滤” 的作 用 , 着喻体 的哪 决定 些特征发生转移 , 突显某些特 征而抑制另 外一些 特征。钱钟 书先生在《 编》 管锥 中谈到 : 同一种事物具有多方 面的性质 , 人
们在 以此事物作为 比喻的喻体时 , 往往 只选取 其 中的某 一种
的认识。正像一位犹太神秘哲学家所说 : “ 如果你想捕捉到无
彰显着沧州人 民侠义豪 放 、 刚毅 的人文品格。 率真 认知语言学认为 , 喻不仅是 一种语 言现 象 , 隐 更不仅 仅 是一种辞格 , 而是人类 的一种基本 的思维 、 认知工 具。语言 中 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 程 , 反映 了人 类大脑认识 世界 的
的、 具体的事物与现象 , 为理 解隐喻 意义 的向导 。例 如 : 作 长
本体上 。但是在隐喻理解过程 中 , 喻体实 际上 只有部 分 的特
、
具象性
隐喻一般是从熟悉 的、 具体的源域 , 知生疏 的、 象 来认 抽 的目 标域 , 从而建立起不 同概念之 间的联 系。“ 具体 的” 常 常
是“ 已知的” 以具体的事 物作 为隐喻 的喻体 , 以加深对本体 , 可
成为可“ 触觉” 使无形之物变成真实可感的事物。虽然武 的,
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_谚语大全
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以下是由PQ橙子为大家推荐的有关武术的谚语精选,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武术的谚语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
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
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
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
五代王敬荛,能使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
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
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
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
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
关羽就善用八1 / 25十二斤青龙刀。
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
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
一种短穗剑,称武剑。
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
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
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
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沧州武术文化
沧州武术文化沧州人不但崇文,而且尚武。
沧州武风之盛,名扬海内外,是著名的“武术之乡”。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门派繁多,身怀绝技之武杰侠士历代不绝,可谓人文鼎盛。
武健泱泱的历史武术,又叫中国功夫,在沧州民间则称作“把式”。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追溯它的起源,应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有关。
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在同野兽的博斗和生产劳动中历练出很多种本领,武术就是其中之一。
武术讲究闪展腾挪,动作敏捷刚劲,同时武术套路中含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形意绝技。
沧州之所以武风兴盛,是因为上古时代此处属沿海荒僻之地,先民们同自然界的斗争更为惨烈。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齐、燕、赵等国的交界之处,自然也就战火频仍,民非尚武则不可图存。
于是武风渐盛,以至于家家挂刀剑,人人舞棒枪。
清乾隆<沧州志>称:“沧邑俗劲武,尚力气,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
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
<汉书>里记载,渤海郡太守龚遂到任之后,有感于民风尚武,力劝民众“卖刀买犊”,“卖剑买牛”,足以说明沧州一带习武之风的悠久与普遍。
龚遂太守的劝农措施,没能制止住这一带武风的传延,残唐五代的战乱,明朝靖难之役,此地都有民众持械参战。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沧州一带已经形成了实际上武术之乡。
至清末沧州武术则名声大震,播扬海外。
自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科考中开设武科乡试、会试。
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武科。
明清两朝,沧州中试者甚多。
据地方志载,明代沧州人中武进士的49名,中武举的265名;清代中武进士的33 0名,中武举的813名。
其中不少人为保境安民立下战功。
当然,考取功名的还只是武林人士中的极少数,更多的武林豪杰则身在绿林江湖之中。
至于民间兼农兼武者,更是无以数计。
沧州的武术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即使在文革期间,民间习武之风也未间断。
如今以沧州市区和沧县为中心地带的沧州武术之乡,武校、拳社遍布城乡,演练的拳术有五十多种套路,占全国武术拳种的40%.武杰辈出的地域沧州武术之乡,自古至今身怀绝技的武林大师不胜枚举,仅举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足可证明,沧州大地武风之强健。
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武术谚语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作者:崔花云来源:《武术研究》 2017年第2期1 有关武术谚语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传授经验,谚语即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谚语是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
这些谚语给现今的文化交流带来诸多的便利,使用它们可以使人了解很多习武的深奥道理与精义所在,更深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少时练的一身功,老来健壮少生病”“酸多练,痛少练,麻不练”“近用手,远用肘;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打拳容易改拳难”“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等武术谚语,像苍松翠柏一样,在广大习武人的口碑上,四时不凋、八节常新地成活着,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与民族齐寿,共泥土同香。
2 武术谚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1 传播信息多武术谚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积累,世代的传承,如今的武术谚语家园里已是异彩纷呈、姹紫嫣红了,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传统武德所追求的“仁、义、礼、志、信”正是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长期发展中,继承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
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强调习武之道,重在武德,学武之人应注重内外双修,德才兼备,即所谓“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德者,武之大也。
“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则进一步说明武德在习武人群当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的还有,“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同是江湖客,不识也相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技击是武术的本质。
有关武术方面的谚语俗语精选
有关武术方面的谚语俗语精选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
有关武术的谚语也有不少,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有关武术的谚语,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有关武术的谚语摘抄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盘架子,就是练套路,这是武术行话。
武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
武术套路是以格斗技术组成的系统动作,以便习练者平时熟练。
既是平时习练,所以套路动作便长,同时要求习练者使用重、长之刀,以便增长气力和耐久力。
因此,要想在实战中尽量发挥,便需要“架子天天盘”。
“套路武术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遍访师和友,所求是真传:习武者都想得到真传。
真传,顾名思义,就是真东西,实传授,他包括内容、方法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一种武术项目,只要是老师认真实在所传授的,都可称之为真传。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这条谚语是从武术的六合真义着眼的,这里所讲的六合真义,是指内三合,外三合。
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精气神不断互相转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可以延年益寿。
所以谚语提出要“内练精气神”。
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统一。
武术动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
手眼身的锻炼是精气神锻炼之“形”,之“表”。
六合真义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至内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练及内三合之神。
反之,内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现出来,所以,“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六合。
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
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
这便是发力的顺序。
无论是演练还是技击,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
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血充足。
沧州市传统武术孟村八极拳的发展对策研究
沧州市传统武术孟村八极拳的发展对策研究摘要:沧州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沧州传统武术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作为我国传统武术历史上的八极拳发祥地,孟村八极拳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 300 年的历史。
有着“崩撼突击,刚猛爆裂”的风格特点。
2008 年孟村八极拳被国务院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的传播实践,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
故本文以沧州传统武术八极拳的传播为观察对象,总结其实践经验及启示,希冀为今后沧州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利参鉴。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沧州传统武术的诸多掌门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目前传播中的路径,获取相关资料,探究沧州传统武术的传播路径、现状及问题,为助力传统武术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关键词:沧州市、传统武术、孟村八极拳1.沧州孟村八极拳概述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之意,“八”为阴阳,“极”为巧妙变化趋于极远。
“开门”之意有四:一谓“开门立户”,使八极拳法以独特风姿立于中华武林;二谓冲破武林界固守疆域之神秘观,开门授艺,开门汲取众家之长;三谓八极拳法之基础拳理为“六大开”、“八大招”,具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原理,其劲力似开门无阻;四谓广开思路,开门入窍,悟其性,晓其理,晓其用。
八极拳法之风格和特点明显,其拳法发劲刚猛,爆裂骤变,跃进中以势险而夺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
八极拳并有独特的呼吸和练功之术,行哼哈二气乃其特常。
调气、行气、发威用力之爆发力源于意力相通,由放松到发力行丹田之真力,并配合八极拳的十六大步法,配合以手型、腿法、形成了八极拳独具特色的练功方式,拳法刚猛暴裂,杀伤力强,成为近代史上保护政要人物的“大内武术”。
八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弟子前来学习,而习练者需遵守八极门规: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硬,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
1.沧州孟村八极拳发展制约因素2.1宣传推广不适应时代八极拳的传授对象主要是青少年,传承形式是以套路的方式,宣传推广一般依靠八极拳文武学校,推广途径狭小,推广对象受限,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
沧州53个门类拳械简介
沧州53个门类拳械简介一、八极拳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发祥地为沧州孟村镇,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其拳法发劲刚猛,爆烈骤变。
跃进中以势险而夺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
其招术,以挨、崩、挤、靠、戳、撼、顶、抱、裹、挂、突、击为主。
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三盘连击,八节并用,势动神随,疾如闪电。
二、劈挂拳劈挂拳由清初传入沧州。
风格为迅猛剽悍,大劈大挂,起落钻伏,伸收摸探,拧腰切胯,开合爆发。
双臂密如雨,劈挂赛抽鞭,势如江河流水,起伏跌宕,一泻千里。
虽无定式,动作急爆而节奏清晰,劲力饱满而舒展飘洒。
手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足似钻。
三、六合拳六合拳在明末传入沧州,其兴盛在清中、晚期。
此拳法套路多,内容广。
其招式舒展轻敏,手法连贯,稳中有动,动中有静,刚柔并蓄,动静分明,飘洒实用。
主要拳法有劈、砸、掼、冲。
主要腿法有弹、踢、蹬、踹、勾、挂、旋。
四、燕青拳燕青拳约于清乾隆时期传入沧境。
特点是架势较小,腿法突出,拳腿相随,虚实相辅,变化灵活。
出手连三招,出腿勾为重。
步法多为斜行拗步,进退闪跨,跃纵腾挪。
身法讲侧、转、钻、翻、吞、吐、俯、仰,随机应变,一法数招。
演练风格姿势优美,快慢有度,潇洒大方。
五、查拳查拳,也称回回拳。
约于清末传入沧州。
特点为舒展圆润,既小巧严谨又舒展大方;技法意向明确,虚实结合,发力爆脆,不蛮不僵,刚柔自如,干脆完整;节奏明快,动作清晰,缩、小、绵、巧,变化恰当,奔放饱满,开合相间,错综而清晰,迅猛而绚丽。
查拳共有十路,各路各具特点。
六、滑拳滑拳传入沧州,约在清光绪年间。
其技击以快为著,以拿摔见长,以腿制胜,手到步到,同起同落。
擒拿讲求粘、挨、连、绵、随、劈、撕、捋。
腿法循十字:弹、戳、扫、截、跺、摆、蹬、挂、裹、撞。
动作迅疾,攻防连锁,以动待动,后发制人。
七、太祖拳太祖拳约在清康熙中期传入沧州。
风格独特,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刚柔相济、虚实并兼、长打短靠,爆发力强。
攻防格斗讲究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
沧州武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前景
沧州武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前景发表日期:2010-9-28 16:45:34 点击数153一、沧州武术的历史渊源沧州辖境古属燕齐,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毅、勤劳、勇敢、豪迈、直爽著称。
由于地理、历史条件独特,讲武求备,尚武图存,武技广播蔚成风气,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和“镖不喊沧”之说。
据史料记载,沧州民间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经形成,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武乡威名远扬海外。
经历代薪火相传,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有“小梁山”之称。
沧州武乡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滨海贫瘠、畿辅重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动等复杂历史因素及侠义豪放、率真刚毅的地域品格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就地理位置而言,一是沧州地滨渤海,荒凉贫瘠,出于生存自卫、抵御外侮、反抗压迫的需要,百姓尚义任侠,武风益盛,汉代沧州知府龚遂曾劝导告戒沧州乡民“卖刀买犊,卖剑买牛”,清雍正、嘉庆年间,皇帝屡颁朝令,限制百姓习武,但为防身御侮,沧州武林门类、拳械迅速发展;二是自春秋至明清,沧州久为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所,自公元664年齐桓公援燕伐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在沧州。
战事频发,生灵涂炭,故须掌握攻防格斗技以自救图存;三是沧州地处“九河下梢”,旱涝灾害严重,许多壮丁以贩盐为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必习武事以增强反抗能力;四是沧州东部古为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也是叛将蔽身之所。
明清时,一些朝廷缉拿重犯,到此地隐姓埋名,授武维生,如八极门之“癞”、“癖”,功力门之“邱”,太祖门之“顺元和尚”,通臂门之“韩姓道人”,闯王刀法之“秦氏夫妇”等,都遁世传武,为沧州武术的发展做出贡献;五是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沧州、泊头、鄚州、河间、献县均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北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也是官府商贾走镖要道,因此,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业兴盛。
为提高竞争实力,只有掌握高强武艺。
至清末,“镖不喊沧”已成业内常规。
武术的谚语
武术的谚语引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独特的体育运动,凝聚着智慧、哲理和精神。
在武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谚语,这些谚语通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武术的真谛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武术谚语,带您一起领略武术的魅力与智慧。
1. 精通一技胜人仗剑在武术中,精通一项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们常说“集百家之长,胜一家之学”,这就强调了在武术中,只有专注于某一项技能的研习和突破,才能够在实战中脱颖而出,在人仗剑的较量中取得胜利。
2. 四两拨千斤武术强调的不仅是力量的大小,更是力量的运用。
这个谚语形象地比喻了技击中的巧妙技巧与力量应用的关系。
有时候,反而是一点点巧妙的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心中无敌方能无敌于天下武术对于修炼者的内心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句谚语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
只有修炼者内心强大,才能在外在环境中保持镇静和果断,以无敌的姿态应对天下各种挑战。
4.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谚语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教训:不管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和荣誉,都不能忘记最初开始修炼武术的初心。
只有保持初心,才能在长久的修炼过程中坚持不懈,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5. 以柔克刚武术中强调柔弱胜过刚强的原则。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刚硬的力量并不能奏效,而需要运用柔软的力量,以柔克刚。
这点在柔道、太极等武术中都有着深入的体现。
6. 堂堂正正,气质非凡武术注重的不仅是身体力量的培养,更强调修炼者的气质和品德。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能在武术中展现非凡的气质。
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武术修炼需要外师的指导和教诲,但外师只能教授技术和理论,真正能够领悟其中真谛的关键在于中得心源,即修炼者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体悟去开启心灵的智慧之源。
8. 四两拨千斤,须备万夫莫开之门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了一定技术和力量,才能够拨动千斤重物。
同时,还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够破开万夫莫开的防线,取得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挂、 八极 、 青 、 合 等 五 十 余 种 拳 械 门 派声 名 远 播 。 燕 六 沧州 武 术 在 传 承 民族 文 化 的 同 时 ,形 成 了 自己浓 郁 的 民族 风 格 和鲜 明 的审 美 特 色 . 以独 特 的风 韵 在 中华 武 坛 绽 放 光 彩 , 在 沧 州 它 这 武 术 谚 语 中可 术审美的民族风格
中华 武 术 被 称 为 一 种 “ 意 的技 击 术 ” 与 西 方 拳 击 术 相 诗 , 比, 更具艺术 气质与审美魅力 。不同于西方拳击 “ 快 、 它 更 更 高、 强” 更 的外 在 化 超 越 , 中华 武 术 重 内蕴 , 风 神 , 调 内在 尚 强 的精 神 及 伦 理 追 求 ,讲 究 通 过 习武 者 的修 炼 而 获 得 超 越 性 的 生 命 体 验 以及 对 天 道 自然 、 宙 万 物 的 体 悟 。 最 高 境 界 是 意 宇 其 境。 意境 是 中 国传 统 美 学 中的 核 心 范 畴 . 往 指 艺术 领域 中情 往 景 交 融 , 实相 生 , 味 无 穷 的 审 美 想 象 空 间 , 有 限 之 艺 术 虚 韵 是 情 景 拓 展 出的 生 生 不 息 的无 限审 美 之 境 。沧 州 武 术 秉 承 了 中 华 武 术 的 文 化 精髓 , 求 由技 人 道 , 无 定 法 , 兴 挥 洒 , 追 法 意 自有 形至于无形 . 以有 限而 为 无 限 的 脱 化 神 明 之境 。 州 武术 可观 沧 可 悟 。 境深 远 , 要 体 现 为 以下 三 方 面 的 审 美 特 征 。 意 主 1 天 人 合 一 的 和谐 之 美 。 州 武术 举 手 投 足 均 有 哲 理 , 、 沧 一 招 一 式 深 富 内涵 , 国 哲 学 无 论 道 家 的 “ 法 自然 ” 儒 家 的 中 道 。
武 术 是 具 有 鲜 明 中 国特 色 的 民族 传 统 体 育 项 目,是 中华 民族 的瑰 宝 。它 植 根 于 中华 传 统 文 化 的沃 土 , 古 典 哲 学 、 受 美 学 、 学 的 润 泽 而博 大 精 深 。 医 驰名 中外 的武 乡 沧 州 , 健 泱 泱 , 武 源 远 流 长 .是 中华 传 统 武 术 的 重 要 发 祥 地 与 集 大 成 之 地 , 劈
美。
武者 的技击 理念与精神 、 意志 , 以心行气 , “ 以气 运身 , 意动形 随” 武术的神韵 就在 于神形合一 中所体现 出的无坚不摧的功 .
力 与 英 勇 威 武 的 精 神气 势 。 比如 太 极 拳 , 同 于外 家拳 的 “ 不 以
关键词 : 沧州武术 ; 武术谚语 ; 审美特征
力制力 , 以快 制 慢 ”其 技 击 原 则 是 “ 己从 人 , , 舍 以柔 克 刚 ” 所 , 以它 的 动 作 从 容舒 缓 , 太 极 双 鱼 图螺 旋 圆 的运 动轨 迹 , 绕 呈 缠 回环 , 粘连 相 随 , 丢 不顶 , 退 为 进 , 现 出 道 家 “ 无 相 生 , 不 以 体 有 阴 阳互 化 ” 的哲 理 。 沧 州 众 多拳 种都 体 现 出虚 实 相 生 , 刚柔 相 济 的 审美 风 韵 。 遵 循 阴 阳辩 证统 一五 行 相 生 相 克 之 理 . 击 中讲 究 动 静 攻 守 , 技 收 放 进 退 的 智 慧 , 路 中讲 究 吞 吐开 合 , 慢 起 落 的 节 奏 , 套 快 演 练 中往 往 貌 似 柔 弱却 力 发 千 钧 , 若 处 子 却 有 雷 霆 之 迅 , 容 静 从 舒 展 与 急 切 凌厉 相 随 .0 强 悍 与轻 柔 优 美 相 间 。 沧 州 功 力 冈健 如 拳, 内练 气 功 、 练 劲 力 , 究 “ 存 于 底 , 行 于 外 ”绵 长 之 外 讲 气 劲 , 力拧贴粘钻 , 以柔 克 刚 , 发 之 力 撑 冲 砸 闯 , 势 如虹 , 逸 处 爆 气 俊 风 飘 雪 舞 , 重 处 虎 啸 龙 吟 , 展 而 浑 厚 , 美 而力 强 , 成 了 厚 舒 形 达 力 与 美 的 统 一 而 独具 韵 味 。 . 3 美 善 相 济 的 内 蕴之 美 。 州 武术 之美 , 、 沧 不仅 美 在 闪展 腾 挪 的姿 态 , 出神 入 化 的 技 法 , 美 在 潇 洒 磊 落 的风 神 , 薄 云 更 义 天 的气 骨 与 精 神 。 内修 修 气 , 气修 凭德 ,练 武先 修 德 ” 沧 州 “ 是 武 术 诸 门派 的共 同修 为 。 沧州 八 极 门有 “ 学把 式 先 学 老 实 ” 要 的 武 谚 , 合 门有 “ 六 十不 传 ” 门规 ,未 曾学 艺 先 学 礼 , 曾 习 的 “ 未 武 先 习 德 ” 沧 州 所有 武人 都 把 武 德 看 成 是 习 武 的 根 基 。千 百 , 年 来 , 州 武 林 豪 杰 惩 恶 扬 善 , 家 卫 国 , 侠 仗 义 , 名 远 沧 保 行 英 扬 。从 “ 壮 士 ” 铁 丁发 祥 、神 力 千 斤 王 ” “ 王子 平 、 侠 霍 元 甲等 大 众 多 英 杰 力 挫 外 国 大 力 士 , 国威 振 民 心 , 张 之 江 等 人 创 武 扬 到 馆 , 导 国术 , 种救 国 , “ 刀 王 五 ” 倡 强 从 大 王正 谊参 与戊 戌 变 法 , 舍生取 义 , 抗 战时期众多豪杰精 忠报国 , 染疆 场 , 种 自 到 血 这 强 不 息 厚 德 载 物 的 民 族精 神 . 延 不 绝 , 是 沧 州 武 术 之 美 的 绵 它 灵 魂 . 沧 州 武 术 的传 承 之 根 。 是
神州 文化
对州
从武术谚语看沧州武术的审美特征
王洪 志 范铮
沧 州师 院学 院 。 河北 沧 州 0 1 0 60 1
摘要 : 通过 武术谚语这种武术文化的重要 载体 , 究沧州 探 武术 的审美特征。沧州武术传承 了中华武术意境深远 的审美 特色, 具有 天人 合一的和谐之 美、 神形 兼备 的韵味之 美、 关善 相济 的内蕴之 美; 同时形成 自己浓郁 的地 域风格 , 表现 为异彩 纷呈 的博 大之 美、质实本色的厚重之 美、独具一格 的奇 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