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对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

合集下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者:孙丽凤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9期摘要:中国共产党首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27-0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1 生态文明的含义及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观念已经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

生态环保运动也早已超越主义之争和国家界限,成为全人类最具号召力凝聚力的“共同语言”。

生态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的关系。

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言:“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

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也就是说只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社会和谐的理想,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

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

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要以党十七大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保护生态意识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积极改善和优化人和自然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当前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社会经济发展促使13亿中国人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然而,我们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载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乱砍乱伐、不合理排放污水废气、过度开采资源等。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观念的又一次升华,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设生态文明,要观念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我们人口多、资源少、生态问题严峻的忧患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破坏环境就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走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污染环境小的新型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关系“文明”(或者“社会文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从社会实践的基点上提出的。

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因此可以说,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

因此,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

物质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进步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高;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 速 污染 严 重地 破 坏 了人 和 自然 的和谐 关 系 , 导致 人
类生存环境 急剧恶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 , 水土流失严
重 。 由于人 们不 合理 的开 发利 用行 为 , 我 国水 土流 失 现象 日益 严 峻 , 已成 为 世界 上水 土 流失 最 为严 重 的 国
成果的总和” 。 【 3 J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讲全面, 就在
高 ,资源 节 约 型 、环 境 友 好 型社 会 建设 取 得 重 大 进 展 。【 l 全面建 成小康 社会 , 不 仅仅 是经 济 的快 速发 展 ,
( 一) 全 面建成 小康社 会宏 伟 目标 的提 出
小 康社 会 是古 代思 想 家描绘 的诱 人 的社 会理 想 。 1 9 7 9年 1 2月 6日, 邓 小平 在 会见 1 3本首 相 大 平 正芳
于它不 仅 包 含 了经济 建设 、 政治 建设 、 文化 建设 、 社 会 建设 , 更 重要 的是包含 了生 态文 明建设 , 要从 源头扭 转 生态环境 恶化 趋势 , 为人 民创造 良好 生存 环境 。 也 就是
家。根据 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 , 我国
现有 水 土流 失 面积 3 5 6万 平方 公里 , 占到 国 土总 面积 的3 7 . 1 %, 水 土 流 失 面积 在 全 国各 省 、 市、 自治 区都 不
F e b r u a r y. 2 0 1 3 N0. 1 G e n e r a l 1 2 8
贵 阳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GU I YANG S HI W EI D ANGXI A0 XUEB AO
2 0 1 3年 0 2月 第 1 期总第 1 2 8期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 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一)政治方面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二)经济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3726亿元。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连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定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进展。

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养的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进展。

4、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
途径。

5、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进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6、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展的重要内容。

7、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化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实现社会和谐的必定要求。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坚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乐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化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事业的必定趋势。

谈生态文明建设对足进社会和谐发展重要性

谈生态文明建设对足进社会和谐发展重要性
人与 自然关 系的和谐 , 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 的重大问题 。 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面对严重 的全球性生
人类 只有一个地球 , 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 , 没有生态 , 就 建设小康社会 的 目标 , 都是至关重要的。
态危机 , 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 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上是罕见 的。但是 , 我们不能忘 了如此速度 是以能源高
生态环境造成 了破坏 。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 变化 , 染等所产生 的其他负面效应 。 近些年来暴雨 、 高温干旱 、 沙尘暴 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 , 也就是大 自然 向人类 敲响 的警钟 。人类赖以生存 的地球 , 生态正在急剧恶化。
2 深入 开 展 生 态 文 明观 念 教 育
善生态环境 的成果 , 它表现为人与 自然和谐程度 的进 步 觉不 自觉地把速度看的更重 ,更 多地追求 总量 的增长。
所 以, 我们吃祖宗饭 , 砸子孙碗 , 了金山银山 , 了绿水 要 毁 是文 明, 政府部 门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 者 、 推动者 , 在全 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是 因为领导者的思想认识
还是对 于改善生态环境 , 提高人 民生活质量 , 实现全 面 我国连续多年又快 又好 的发展 , 在世界 经济发 展史
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 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 实现 退化 , 过度放牧依 旧, 草皮萎缩 , 黄沙裸露 。因此 , 建设生 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 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在 ,
何 伟
( 肃 省外 资项 目管理 办公 室, 肃兰 州 7 0 3 ) 甘 甘 300
摘 要 : 托联 合 国世 界粮 食计 划署 ( P 《 业 综合 开发扶 贫 与 生态环境 改 良项 目》利 用 国际先 进的脆 弱性 分析 与制 依 wF、 滥伐森林 , 炸山开矿 , 环境 污 可 以通过其决策和管理 ,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为政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忽视生态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忽视生态文明
好 社会 主义 的 “ 态 文 明” 设 , 生 建 一是 丰 富 了三 个
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 以来主导人类 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 , 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 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 , 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
的单一性中解脱 出来 , 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追 才可
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 发生根本转变。 事实上 , 在人类 漫长 的进化史上 , 人类 和 自然 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 原始社会 , 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欲望之门还没有 打开, 所以人只是被动地适应 自 , 然 日出而作 , 落 日 而息 , 天吃饭 , 目地崇拜 自然、 靠 盲 顺从 自然 , 自 对
自然界 的束缚 , 成 了简 朴 的原始 文 明意识 。随着 形 农业 的诞生 和生 产力 的 发展 , 人类 从 被动 适应 自然
转 变 到 主 动适 应 , 是 出现 了 农 业 文 明 。这 一 时 于
“ 生态 文 明 ” 的多 样 性 , 正 是 十七 大报 告 中 提 出 这
的 “ 态 文 明” 生 所蕴 涵 的深 意 。
( ) 一 这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 由之路。人类
走过 了原 始 狩猎 文 明 、 业 文 明 、 农 工业 文 明 、 工业 后
文明, 目前正 在进 入 生态 文 明 阶段 。农业 文 明基本
期, 人类 为 了 自身 的 生存 与发 展 的需 要 , 动 发起 主 了对地 球 的挑 战 , 始 了 自觉 和 不 自觉地 征 服 和改 开 造 自然 的过 程 。然 而 , 自然 界也 开始 了对人类 的报 复, 灾、 灾、 旱 涝 山洪 、 沙等 自然 报 复不 断 , 风 但并 没 有从 根本上 威 胁 到人 类 的 生 存 与 发 展 的进 程 。历 史进 入近 现代 时期 后 , 类 掌握 了变革 自然 的强 大 人 能力 , 通过 发展 科 学 技 术 和 生 产 力 , 断 增 强 人类 不 对 自然 的“ 制 ” 控 与 征 服 ” 能力 , 造 了巨 大 的 物 创 质 文明 与技 术 文 明 , 成 了 以 “ 是 自然 的 主人 ” 形 人 为哲 学基 础 的工 业 文 明。但 是 以 消耗 自然 资源 和 能源 为基础 的工 业 文 明 , 带 来 的人 口暴 涨 、 所 资源

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国的地位与意义

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国的地位与意义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态文明被提到重要地位的背景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有着深厚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把人类能够涉及到的世界,统一在客观的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现实环境即社会,统一在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错运动的辩证关系体系之中。

从人类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视角看,为了自身的发展,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同时,为了有效率地实现这种变换,人类也一直在不断地设计和创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本质上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尽管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劫掠、杀戮、暴力、强权、野蛮、不合理,但如同恩格斯所说,人类还是在这条道路上不畏艰难地为“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为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

”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正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而阐发的。

第二,我国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构建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有着紧密联系:从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到十八大报告再次警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

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70%多的国土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稀缺资源的约束也将强化。

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贡献的例子

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贡献的例子

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贡献的例子小康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之一,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下面是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贡献的10个例子。

1. 扶贫攻坚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扶贫攻坚战略,通过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和人力物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贫困人口已经大幅减少。

2.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量的资金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教育事业发展中国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投资教育,提高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已经成为国际一流的机构。

4.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公共卫生工作,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

5.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提供了保障。

6.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环境监管,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7. 科技创新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8. 文化事业发展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和传承,推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9.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10. 国际合作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

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

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

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成就与生态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成就与生态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成就与生态贡献冯旗【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述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概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衡量国家经济的发展,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不只是GDP的总量,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握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把生态环保理念逐步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历史性成就,对国内乃至全世界做出了杰出的生态贡献。

【关键词】和谐共生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十三五”规划的5年历程和生态建设成就极不平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2020年无疑是最特殊的一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

面对复杂国际新挑战、繁重国内发展任务,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前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冯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成就与生态贡献不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取得突出生态成就和做出杰出生态贡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突出生态成就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官网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北京市门头沟区等87个市县达到考核要求,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因此,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突出生态成就,对于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即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历史性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态制度和生态治理体系日臻完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态转型,来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突出生态成就。

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

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 、 生 态 文 明 是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新 要 求
党 的 十 七 大 首 次 把 建 设 生 态 文 明
作 为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新 要 求 写 入
党 的 纲 领 性 文 件 , 出 要 “ 本 形 成 节 提 基 约 能 源 资 源 和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产 业 结 构 、 长方 式 、 费 模式 ” 到 22 增 消 , 0 0年 ,
适 合 于 他 们 的 人 类 本 性 的 条 件 下 来 进
行 这 种 物 质 变 换 。 ” 有 这 样 , 能 既 只 才
人 大 、 协 的 监 督 力 度 , 行 优 惠 政 策 政 实
鼓 励 发 展 生 态 产 业 和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的 优 先 项 目 。 将 政 府 财 政 大 规 模 投 向 新 能 源 开 发 和 循 环 经 济 。 环 保 总 局 副 局 长 潘 岳 说 :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 中 国 不 能 “ 再 落 后 .政 府 应 当 针 对 那 些 迫 在 眉 睫 的 生 态 科 技 难 题 迅 速 推 进 ,如 绿 色 国 民 经 济 核 算 技 术 系 统 .保 障 人 体 健 康 的 污 染 防 治 技 术 .大 面 积 生 态 退 化 的 修 复 技 术 .区 域 污 染 治 理 的 综 合 技 术 及 生 态 监 测 预 警 的 科 技 系 统 等 。 ” 前 当 借 鉴 国 外 的 有 效 做 法 , 制 定 出 符 合 国 情 的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人 文 指 标 体 系 和 科 技 指 标 体 系 ,使 创 建 生 态 文 明 的 实 践 纳 入科 学发展 的轨道 。 中 国 历 史 和 世 界 历 史 的 经 验 告 诉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意义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和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内涵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意义一、生态文明的涵义1.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1]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党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生态文明地位的提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号召,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2.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简论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简论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促 进 人们 的身心 健 康 、促 进 社会 和 谐 健康 发 展 等 方 面 的
当前 ,我 国发展 中的 突 出矛 盾 之一 是 经 济增 长 的 资源 环 作 用 。 是不 可 替代 的 。人类 的生 存 和发 展需 要一 个 良好 都 境 代 价过 大 。近些 年 , 发 环 境 污染 事 件频 发 , 突 由环境 恶 的生 态环 境 , 只有 在森 林 繁 茂 、 鸟语 花香 、 源 充 足 、 态 水 生 化引 发 的种 种 问题 , 为制 约 经 济社 会 持续 发 展 、 响社 平 衡 、 境 优 美 的 条件 下 , 们 才 能幸 福 地 生 活 , 会 才 成 影 环 人 社
21年第 1 01 0期 总 第 2 3期 0
T ESL 0 D H IKR A
氨I 垮 I 《 三
丝 绸之 路 ・ 论实 践 I 理
简论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的关 系
张向 东
( 江旅 游 职业 学院 , 江 杭 州 3 13 ) 浙 浙 1 2 1
[ 要] 摘 本文 论述 了生 态 文 明与小康 社 会 的关 系 , 出在全 面建 设小康 社 会 的现代 化进 程 中, 态文 明是 整个 社 会文 明 指 生 系统 中 的一个 支 系统 , 与 物质文 明、 是 政治 文 明和精 神文 明须 臾不 可分 离并 同等 重要 的 文 明因子 , 理好 物 质文 明 、 处 政治 文 明 、 神 文 明和生 态文 明 的相互关 系 , 精 才能 全 面推进 我 国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 设 和谐 、 康 、 健 有序 地 向前发 展 。 [ 键词 ] 关 生态 文 明 ; 小康 社会 ; 和谐 社会
合 性 概念 , 中最 为 重要 的一项 衡 量 指标 就 是 生 态环 境 。 其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探索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探索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探索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

但发展中所付出的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这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大局。

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

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

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

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对策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对策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对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关注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农村地区是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和渔业等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而这些生产活动都严重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对农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视保护和修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关注环保意识的培养对于推动乡村环境整治和改善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获取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化工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的人居环境,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及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是改善乡村环境的有效途径。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并且确保这些资源能够延续下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应该注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确保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

另外,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注重充分发挥乡村调控的积极作用。

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一些乡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导致一些大规模建设项目存在规划不合理、开发不合理、管理不合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威胁了自然生态环境。

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完善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并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打击力度。

最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注重的方面。

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加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共同呵护美好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外国语学院xx姗姗第九题:生态xx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第三组-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意义汇总

第三组-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意义汇总

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关于总体布局,由最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到后来增加的政治文明建设,再到增加文化文明建设的四位一体,最终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然而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强调,强调它重要的战略地位,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方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都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是有其重大意义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在提出推进四大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已经蕴含着“五位一体”的格局的形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的理论体系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对科学发展认识的又一次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

作为指导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建设对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张洪敏吉林大学材料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对于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做出了大量的论述,并且深刻的对于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揭示,并且指出,只有人与自然全面发展,实现一种和谐、互容的环境,才能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生态文明更是成为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仅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而且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标志性的发展。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进行研究,指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的必要性,并且对于今后生态文明事业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相应的思考和借鉴,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两者间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总体布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康社会的概念被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且在党的十六大中正式提出,我国由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此后,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理想和目标的内涵、意义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早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路已经被彻底摒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优秀的生态文明则是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历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对于生态文明的相关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深刻揭示和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认识了彼此之间客观存在的冲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指明了整体方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因此对于自然存在着极为高度的依赖性,没有自然,人类和人类文明也无从谈起。

这一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中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即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是必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不能也不可能凌驾在自然界之上或者之外,人和自然是有机、互惠、互利的整体。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认为,自然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只有自然界得以存在,人们才可能从中获取生存和生产资料,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中,认为人和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和彼此之间的和谐发展,人是并且永远是自然界的一份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早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邓小平同志便对于经济建设中忽视生态环境的倾向提出了警示,并且在1989年明确指出,我国的发展必须坚持“能够持续,有后劲”的原则,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995年,在“九五”规划中,可[1]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C].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2010.续发展原则首次成为了党和政府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理念也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丰富[2]。

在党的十六大中,可持续发展不仅再次被写出报告并提升了高度,而且被树立为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四大目标之一[3]。

党的十七大中,科学发展观正式在胡锦涛同志所做报告中被提出,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创新和成果,而且其中所蕴含着的生态文明思想更为成为了党和国家最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更是被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全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和极大地关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动力更是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4]。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业革命成功之后,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工业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人类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这不仅使得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产生了的提高。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于物质生活追求的极度追求,导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利用,甚至是无限制的、粗放式的开发。

正因如此,这就导致了当前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危机,如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环境恶化、雾霾严重等,而相应的公害事件也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长期以来的工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环境受到了极大地破坏。

对于小康社会而言,单纯的物质生活已经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诉求,而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在小康社会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是一种人类社会更为先进的社会形势。

正因如此,只有人类社会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诸如经济、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都必须彼此之间呈现出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2] 杨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中国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4.[3] 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30):91-93.[4] 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1):110-113.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中,必须"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

”因此,生态文明绝不仅仅的局限于对于环境的保护,而是一种理念的树立和模式的建立,是在工业革命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后对于人类精神生活和内心时间的发展和改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更为幸福。

正因如此,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后,我国整个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30年的实践表明,经济的建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得以享受到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一过程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人改造自然”的成果[5]。

但是,在承认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生产力和人们意识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我国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营而达到的[6]。

这种落后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导致我国环境受到了极大地破坏,不仅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而且雾霾和污染屡见不鲜,珍稀的野生动植物陷入濒危。

诸如“太湖蓝藻事件”、“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华北雾霾”、“黑龙江水污染”等严重生态事件的发生,不仅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极大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7].正因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我国社会大众真正意识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渴望绿色、生态、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现实背[5] 张锋.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长江论坛,2015,06(2):12-14.[6] 宋光华,李海兰.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5):321-336.[7] 张勋宗,宋玉兰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兼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3):67-81.景之下,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在我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进而成为了“小康社会”这一宏大理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我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一直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观,对于自身的执政理念和方式进行发展和完善,以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以德治国“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四位一体”的布局到“五位一体”的布局,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科学。

生态文明建设是被国内外发展实践所逐渐证明了的必须要坚持的道路和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思维。

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彻底的摒弃了早先传统粗放式发展经济的模式,亦不再以GDP作为评价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建立了新型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小康社会的建设来为生态文明带来动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小康社会的最终建成提供坚实的保证[8]。

四、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建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指导,而且也需要整体的考量和科学的方法,最终改善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动力。

(一)树立正确理念正确的理念是事业发展基础条件,但是在当前我国的现实实践中,许多包括领导在内的人都没有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甚至仍然坚持“以环境换经济”的思路之中,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

因此,在未来我国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若如果不能破除种种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并且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且以生[8] 吴承越,李胜豪.建设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78-91.态文明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且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则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很难迈出大的步伐。

正因如此,若想真正的建设生态文明,为小康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就必须在全社会进行有效的宣传,从而确保生态文明理念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生态文明的准则,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 13 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从而从根本上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和确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动力[9]。

(二)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绝对不可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存在,也不可能背离社会现实基础而进行,因此,若想实现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要改变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并且能够维护生态文明的产业,淘汰落后、低效污染的产业,这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必须的条件,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行业转型的明确提出: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