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平均数教案

小学平均数教案

小学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学会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平均数的示例题与练习题,计算器。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平均数是什么吗?”引起学生思考,然后请一名学生回答。

2. 引入新知识:教师将一组数据列在黑板上,如:5,8,10,12,15,然后问学生“如何计算这组数的平均数?”引导学生用求和再除以个数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

3. 学习新知识:教师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并在黑板上规定解题格式,如: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先将这些数相加,再除以数的个数。

4.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示例题,如:求1,3,5,7,9的平均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讲评。

5. 拓展应用: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班级45个学生的身高平均数是160厘米,如果来了一个160厘米的新生,那么平均身高是多少?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讲评。

6. 练习延伸: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换答案进行互评。

7.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8. 课堂小结: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并请学生回答,然后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完成作业本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示例:一组数据:5,8,10,12,15平均数:(5+8+10+12+15)÷5=10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引入学习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巩固知识点,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有效地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关注了巩固练习的重要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2经历收集、整理、描述、计算、处理信息或数据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准备]学习单、小组成绩单、课件、计算器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活动: 30 秒⼝口算比赛。

⼀一、课前引⼊入1.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欣赏《最强⼤大脑》视频。

2.节目里的选⼿手厉害吗,最强⼤大脑在哪里?这是咱们举⾏行⼝口算比赛的图片,在里面找到自⼰己了吗?今天张老师要在我们班找到最强⼤大脑冠军组,你们想不想看看每个组的成绩?⼆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第⼀一组⼝口算比赛成绩统计表第⼆二组⼝口算比赛成绩统计表师:哪个组的成绩更好?第三组⼝口算比赛成绩统计表1.观察前三个组的⼝口算比赛成绩统计表,“哪个组的成绩最好”?44 52 60 ,恭喜第三组获得胜利。

2.⼈人数不同,怎样比较才公平?师:⼈人数相同,比总成绩就可以了,⼈人数不同,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师:为什么要用“平均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呢?(平均数与每个数都有关系)师:我用16题代表第三组的⽔水平可以吗?用10题可以吗?最⼤大数或最小数能代表这个组的整体⽔水平吗?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组的成绩更好!3.计算每个组的平均成绩。

4.请学⽣生到⿊黑板板书计算过程。

( 13+11+11+9) +4=11(题)( 12+15+11+14 ) +4=13(题)( 13+10+16+10+11 ) +5=12(题)5.观察这三个算式,怎样计算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总成绩÷总⼈人数=平均数)师:利用⼆二年级平均分的⽅方法,先把每⼈人做对题数合起来,再平均分分成相同的⼏几份,这里的每⼀一份,就是各组的平均数。

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篇

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篇

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篇小学数学三年级平均数,供大家阅读。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篇一: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3【篇二: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 8 6 8 6 5 9 10 7 4乙9 5 7 8 7 6 8 6 7 7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二)整体感知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三)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了平均数。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7篇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7篇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7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并不太难,所以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记忆,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在理解中生活和学习。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篇2《时间的计算》教学内容:P62例1、例2三维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小学数学《 统计:平均数 说课稿》三篇

小学数学《 统计:平均数 说课稿》三篇

3统计:平均数说课稿一A.说教材一.说课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平均数》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学的重、难点: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说目标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C.说学情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

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D.说教法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玩拍球游戏将教室内的同学分为甲队和乙队,分别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参赛,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的多哪那个队就获胜。

输的队有什么想说的?(只凭一个同学不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实力)。

那就每个队选四名同学,同样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球数量多哪个队就获胜。

要看哪个队获胜只要看看总数老师加入输的队,现在来看总数,原来输的那个队总数多所以原来输的队就获胜。

对于现在输的队你有什么想说的。

不公平,你们五个人,我们只有四个人。

得出结论,当人数不相等时,看总数是不公平的,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办法?引导学生想出甲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4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乙队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5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求和平分总数÷份数=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所算出来的这个平均数是谁拍球的次数?引导说出这个数不是某个同学拍球的次数,而是这几个同学们拍球的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观察平均数与这一组数中最多的数和最少的数有什么关系?得出平均数是把多的数拿一些来给少的数,引出“移多补少” 因为移多补少,所以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数少,而比最少的数多,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认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一,“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举出例子。

并说出这些平均数所代表的意义。

深化理解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一、知识概述•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

•特征:平均数往往不是这组数中的任何一个数,但它肯定在这组数的中间位置。

二、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

2.能够求解一组数的平均数。

3.能够通过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够很好地将平均数的概念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运算求解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分享他们的方法和答案。

2.归纳法:综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特征、以及求解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

3.练习法:提供多种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并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平均数。

2.教师归纳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并讲解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

3.教师提供多组数据,让学生进行求解练习。

4.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结果,并与学生一起分享求解方法和答案。

5.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特征•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七、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自主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是否理解深入。

3.学生的练习结果是否正确,以及学习成果是否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探究法、归纳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加强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细节的把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教案名称:探索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学生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黑板、彩色粉笔。

2.学生:铅笔、作为数据的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水果的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水果的平均数吗?”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教师进一步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板书的方式记录下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Step 2: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15分钟)1.教师出示两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和一袋苹果的重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

2.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3.教师梳理学生的思路,给予肯定和指导,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Step 3:合作探究(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卡片给每个小组。

2.每个小组将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出总和,并将总和除以卡片的数量,计算出平均数。

3.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并核对计算结果,确保没有错误。

4.部分小组上台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全班。

Step 4:巩固练习(15分钟)1.随机抽取若干个学生上台展示计算平均数的过程和结果。

2.全班师生一起讨论和纠正,确保所有学生正确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5: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如班级一周的午餐消费额度,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

2.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全班。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杂问题中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巩固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1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课伊始,趣已生。

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23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计划、课件、黑板、教辅资料等。

2.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练习册、笔、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组数据:12,15,18,20,232.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思考其中有什么规律。

二、引入新知(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这组数据的规律是什么,即这组数据都比前一个数大32.教师给出规律之后,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这组数据中所有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三、呈现新知(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分别计算每个数的和,然后将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出平均数。

四、巩固练习(30分钟)1.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数据,自己计算平均数。

2.随机抽取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计算的结果,并与教师和全班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平均数的求法,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2.学生在课后小结中,总结他们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巩固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学生可以尝试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计算数据之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以及计算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不仅在数学上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导入新课的方式和引入新知的方法,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操作: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轻松掌握求平均数的技巧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轻松掌握求平均数的技巧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轻松掌握求平均数的技巧轻松掌握求平均数的技巧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3、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并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三、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平均数的概念,讲解计算方法;2、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案例法: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讲述生活中一些场景,引入平均数的概念;2、概念讲解: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4、应用案例:介绍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六、教学工具1、黑板、粉笔;2、教材、作业本。

七、教学辅助1、生活场景图片;2、计算器。

八、教学实施方法1、请学生打开教材第XX页,一起阅读第XX段课文,回答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2、用一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多个数值的平均值就是这些数值的和除以它们的个数。

比如:8, 12, 15, 16, 20这5个数的平均值为:(8+12+15+16+20)/5=14.2;3、在黑板上举例,让学生模仿计算方法,并进行练习;4、引入应用案例,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5、让学生自己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处于初期阶段,他们对于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可能会比较生疏。

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结合生活实例探究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练习时间,让学生多进行练习,提高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邵阳市大祥区滑石小学唐燕飞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学法: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平时你们都玩过哪些游戏?你们玩过套圈的游戏吗?瞧,四一班的小朋友正在进行男女生套圈比赛呢。

1、第一场:4男(各7),4女(各6),男胜女负,引出整体水平第一场男生和女生人数同样多,男生每人套7个,女生每人套6个,谁套的准一些?引出:整体水平。

2、第二场:4男4女各不同,算总数比较(28<26),男胜女负你觉得哪个队赢了?怎么看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男生套圈的总数比女生多,但是女生中有一个套中的最多,她套中了10个。

女生认为应该是她们赢了,如果你是男生队的一员,你觉得女生这样想可以吗?往往一个数据即使是最多的也不能反映这一组的整体水平。

3、第三场:4男5女,引出平均数女生提出了申请,女生力气小,能不能再加一个人,男生同意了。

这时再算总数合理吗?引出了新的统计量: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比赛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产生了。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第三场:算男生平均成绩,移多补少。

请学生上台操作。

2、第三场:算男生平均成绩,求和平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确实有些水深高于身高更高于水深的平均数,即使她的身高高于最深处,我们也不能下水,太危险了。在这里老师也得提醒大家,无论河水的深浅我们也不能下水。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六:回家心得
最后总结一下冬冬回家心得,通过我们今天看冬冬的一天,你们收获了什么啊。
1、平均数计算方法。
2、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初等教育系小学数学讲课技能考核教案
班组
姓名
学号
教学课题
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师:好,这个“13”并不表示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它表示的是这一组人成绩的整体水平。也就是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板书)
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第二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简便啊,自己实践一下。
生:计算的方法简便,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麻烦.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得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只适合于数量较小的数,大家用第二种方法怎么计算的,对总数除以五,这样就求出了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12个。也就是这一组的总体水平。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 学 过 程
一.去公园。
同学们,周末你们和小伙伴们都去哪里玩啊?上个周末啊,东东和小伙伴参加了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一下他们在干什么?对,他们在收集矿泉水瓶,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的收集情况呢?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利用了今天所学的平均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五:冬冬遇险。
在回家的路上,冬冬看到了旁边的小河,于是想下水游泳。如果你是冬冬的好朋友,你建议他下水吗?他下水有没有危险?
师:先想一想,再与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有的认为没危险,他的身高高于平均数,有的认为有危险,可能有地方的水深还高于她的身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水深的情况,看他有没有危险。
第一组:13 12 11 15第二组:14 10 12 11 13
二:公园疑惑
他们哪一组收集的多啊?又有疑问了?哪个组表现好呢,有同学们说二组,因为他们收集的总数多。奥,有同学不同意了,因为一组人数少,那同学们到底哪一组表现的好呢?有同学说了,得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那么这数据的某些数,也会小于一组数据的某些数。
看来同学们收获真不少,只要我们勤思考,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平均数
(14+12+11+15)÷4(14 +10 +12+ 11 +13)÷5
=52÷4=60÷5
=13(个) =12
平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好,请这位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生:(14+12+11+15)÷4
师:(指算式(14+12+11+15)÷4)
(14+12+11+15)÷4
=52÷4
=13(个)
师:52表示什么?哦,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总数先求出来,是52个。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4.他们谁走的快一些。
师:非常好,那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吧。第一个问题我们很容易解决,现在我们接着看刚刚第二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冬冬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请这位同学说说你的答案。对,450÷9=50我们再来看小刚每分钟走了多少米啊?这位同学说一说,很好。480÷10=48.现在你知道他们俩谁走的快一些了吗?对,冬冬走的快一些。
生:把总数再平均分给4个人,就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13个。
师:这13就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也就相当于将总数平均分成了四份。
师:那现在大家知道平均数是怎样计算的了吗?
师:对,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同学们用移多补少和计算方法都得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那同学们他们每人真的收集了13个吗?
生:不是的,有人比13个多,有人比13个少,是平均每人正好13个。
同学们自己观察一下,哪一组表现的好。对,是第一组。但是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准备回家
环保小卫士的活动结束了,现在每个小朋友怀着愉快的心情准备回家了,这是冬冬和小刚的回家路线,从他们回家的路线图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冬冬到小刚家有多远?
生2.冬冬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生3.小刚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三:解决疑惑
师:接下来小组自己先讨论一下第一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有人说13个。怎么就计算出来的。
生:把小红的给小兰一个,把小明的给小亮两个。
师: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瓶子的数量就怎么样了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方法行不行。课件演示。
师: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人收集的数量都一样多了,是13个非常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