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 文
郭晓俊 ( 平 顶 山工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国际合作 学 院 河南平 顶 山 4 6 7 0 0 0 )
摘 要 :美 国黑人 女作 家托妮 ・ 莫里森 《 最蓝 的眼睛 》在叙 事方面 使 得人 们 在读 这 部小 说 时会 自然 而 然把 暴 风雨 与 故事 中人 物 悲 剧
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 使用大量的 自 然意 象。本文 以 《 最蓝的眼睛 》中 的命运 联 系起 来 , 以此来 象 征佩 科 拉家破 人 亡 、精 神 崩溃 的悲惨
的 “ 秋 冬春夏” “ 暴风雨” “ 金盏花”等具有代表性 的 自然意象为焦 结 局 。这 个独 特 的 自然 意象— — 夏季 的 “ 暴 风 雨 ”具 体 到这 部 小
点,透析 了莫里森是如何解构 白人 的价值观 ,重构黑人 女性 意识 ,阐 说 中 具有 双 重含 义 。一方 面 在某 种 程度 上 ,佩 科 拉孩 子 的死 亡 和 明 自然意象在 小说的人物描绘 、情 节构思和主题表达 等方面发 挥着非 最 终 的精 神 失常 正寓 意 了她 遭遇 了人 生 中的暴 风 雨 。那 些与 佩科 常 重要 的 作 用 。 拉 生 活在 同 一环 境 中的 黑人 女性 不但 不 同情 怜 悯 她 ,反而 以她 的
作为 迄 今为 止 唯一 一位 获得 诺 贝 尔文 学奖 的 美 国黑人 女 作家 ,她 母 亲 在 1 9 2 9 年 一场 暴 风 雨 中 的形 象 : 她 即使 被 风 吹 到 空 中也 依 然 始 终 致 力于 保存 和 弘扬 黑人 文 化 ,并 在 当今 文学 界产 生 了非 常 深 面 带微 笑 、坚 强 从 容 的 样 子 。如 此 独 立 而 又 勇敢 的 母 亲 不 仅 鼓 远 的 影 响 。莫里 森在 1 9 7 0 年发 表第 一 部小 说 《 最 蓝 的眼睛 》,该 励 克 劳迪 亚 姐 妹 要 勇 敢 面 对 生 活 中 的 暴 风 雨 , 她们 为树 立 了 很
从结构隐喻分析《最蓝的眼睛》
从结构隐喻分析《最蓝的眼睛》作者:周亭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概念隐喻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语言现象,不仅在语言中存在,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概念隐喻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概念隐喻由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实体隐喻构成。
本文试从概念隐喻中的结构隐喻去分析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而揭示结构隐喻的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透过此种研究展示黑人文化所遭受的不平等。
关键词:概念隐喻;结构隐喻;最蓝的眼睛作者简介:周亭亭(1988.9-),女,山东枣庄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1、引言隐喻经历了比较论、替代伦和互动论等几个阶段,随着对于隐喻研究的加深,隐喻被更多人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1980年由Lakoff&Jo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使得对隐喻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概念隐喻又被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主要通过对一个黑人小女孩佩格拉的描写,展现了她对一双蓝眼睛从渴望到幻想以致最后坠入疯狂的悲剧的过程。
揭示了白人的文化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以及种族主义内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本篇小说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特色。
本研究从小说中出现的“季节”和“动物”两个事物以结构隐喻的视角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进而更好地展示作家是如何利用隐喻在文学作品中传递自己的观点以及揭示了隐喻在生活中以及语言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2、概念隐喻理论Lakoff用映射理论来揭示概念隐喻,他认为人们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想象是其中一种最正常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认知能力。
想象的方法即是隐喻。
隐喻在人们认知世界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概念隐喻其实是一种映射过程。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作者:秦晓梅秦延梅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7期【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处女作。
本文就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解析,展现出莫里森解构白人文化价值观、重构黑人文化价值观的主题,揭示了隐喻在小说主题表达、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在社会主流文化中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现象。
【关键词】隐喻最蓝的眼睛种族歧视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横向项目YDH2014-1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大批优秀的黑人女作家不断涌现出来,她们冲破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高声呐喊出长期受压抑的黑人妇女们觉醒的声音。
托妮·莫里森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她的写作技巧富于冒险创新精神、出人意料,这使她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描写的是12岁的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的一生。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她受尽了周围人对她的鄙视和嘲讽。
她梦想通过得到一双白人拥有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种无法实现的梦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
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出黑人在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畸变的审美标准给黑人的命运所带来的毁灭性的冲击,从而揭示出黑人只有学会保持自身的传统和价值观,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莫里森在作品中将黑人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二者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为人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她积极吸收黑人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口语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隐喻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的主题内涵。
书名中的隐喻佩克拉又丑又黑,父亲酗酒成性,母亲辛苦养家。
家庭的贫困和不幸使佩克拉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
她的母亲和邻人一样嫌弃她的丑陋。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最蓝的眼睛》的自然意象
99鉴 赏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最蓝的眼睛》的自然意象易彩虹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最蓝的眼睛》作为她的处女作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其中,自然意象有着丰富的意义,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深度剖析,发现小说里的黑人女性命运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自然生态的破坏使以佩克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精神生态遭遇重创。
在白人文化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为解决黑人女性的精神危机,黑人女性需要借助自然认识自我身份,树立黑人女性的身份意识。
研究自然意象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并更好地理解作品。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根植于她的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关注性别,种族和文化。
她身为作家,肩负起民族重任,通过作品,她关注被边缘化并深受多重压迫的非裔黑人妇女及小孩”。
在《最蓝的眼睛》中,她描写了一个十一岁黑人小女孩儿佩克拉,她因长相奇丑被家人、同胞和社会唾弃,疯狂地追求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在追求蓝眼睛的途中,神智疯癫。
通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来分析这部小说,笔者认为,自然与女性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万物的秩序紊乱造成了黑人女性的精神荒芜和扭曲。
在种族歧视和白人文化至上的社会背景下,解决黑人女性的精神生态危机,黑人女性必须回归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借助自然促进黑人自我身份认知和黑人女性身份意识的觉醒。
一、四季作者通过打破春夏秋冬的自然顺序,以秋冬春夏作为故事发展的叙事框架,以此暗示小说里的人物处在一个乱序混沌、被扭曲的社会里。
秋天原本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庆贺丰收的喜悦季节,但是佩克拉因自己长相“丑”而被自己父母忽视和边缘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在学校里,她也被老师忽略,被黑人同胞嘲笑,被白人嫌弃,心灵饱受家庭和社会的无情鞭打。
100鉴 赏在充满严寒的冬季,作者呈现了克劳迪娅一家的平淡朴实却充满温暖,佩克拉获得了他们的帮助,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春天本是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的季节,佩克拉却遭受了母亲的虐待、父亲的强暴和外人的凌辱,以佩克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春天呈现的却是痛苦的记忆。
弱势民族的困惑与思索——小说《最蓝的眼睛》之主题解析
弱
势
民
族
的
困 惑 与 思 索
小说 《 蓝 的 眼 睛》 主题 解析 最 之
王 玮
( 城 大学 东 昌 学 院 英 语 系 , 聊 山东 聊 城
摘 要 :美 国 黑人 女 作 家托 尼 ・ 里 森 的 处 女 作 《 蓝 的 莫 最 眼 睛 》 述 了一 个倍 受欺 凌 的 黑人 女 孩 的 悲剧 故 事 . 映 了 以 描 反 白人 文化 为主 导 的 社 会 中, 人 的 生存 状 态和 精 神 困惑 。 过 黑 通 对 该 小说 深 刻 内 涵 的研 究 . 文从 其 象征 意 义 出发 . 析 “ 本 分 最 蓝 的 眼 睛” 揭 示 的 白人 主 流 文 化 强 势影 响 下 扭 曲 的 黑 人 心 所 灵 这 一主 题 , 时揭 示 了一 个 真 理 . 只 有 美 国黑人 尊 重 和 继 同 即 承 本 民族 的文 化 价 值 和 审 美 观 。才 能 在 以 白人 文 化 为 主 流 的 美 国 社 会 健 康 生 存 关键 词 : 尼 ・ 里 森 《 托 莫 最蓝 的眼 睛 》 主题 弱 势 民 族
什 么去 树 立 自信 。 就 是 说 虽 然 法 律 已经 宣 布 他 们 自由 , 他 也 但
们 已经 难 以摆 脱 枷 锁 。法 律 无 力 宣 布他 们 的 灵魂 也 从 此 自 由 平 等 了 。他 们 必 须 找 到 一 种 精 神 层 面 的 东 西 来 帮 助 他 们 找 对 自我 价 值 的 尊 严 和 自豪感 。 莫里森的《 最蓝 的 眼 睛 》 探 讨 的正 是 黑 人 在 面对 整个 白 所 人 社 会 的歧 视 时 到 底 该 拿 什 么 去 反 抗 。作 者 在 小 说 中使 用 了 很 多视 角 来 描 述 佩 克 拉 这 个 黑 人 小 女 孩 的精 神 状 态 的 发 展 . 很 “ 忍 ” 让 这 样 一 个 再 普 通 不 过 的又 丑 又黑 的 人 小 女 孩 去 残 地 面 对 整 个 白人 世 界 的 “ 美 观 ” 然 后 记 录 了 因此 所 碰 撞 出 的 审 . 系 列 冲 突 对 佩 克拉 的 冲击 和 伤 害 。 佩 克 拉 ・ 里 德 洛夫 因是 个非 常 单 纯 的 小 女 孩 , 追 求 幸 布 她 福 的生 活 , 欢 秀兰 ・ 波 。 现 实 的 苦难 使 她 感 到 困惑 , 校 喜 邓 但 学 里 老 师 有 意 无 意 地 忽 略 她 , 学欺 负 她 。 在 家 里 。 亲 完 全 不 同 母 管 她 , 哥对 她 也 无 多少 兄妹 之情 。 全 不 在 意 她 的父 亲对 她 哥 完 第 一 次 的关 注 带 来 的 却 是 一 次 卑 鄙 的性 侵 犯 。对 于这 一 切 佩 克 拉 没 有 半 点愤 怒 或 者 控 诉 ,她 单 纯 的 心 灵 把 她 所 受 到 的一 切 不 幸 归 结 为她 自己 的 丑 陋 , 觉 得 自己她 太 丑 了 . 至 丑 得 她 甚 不 应 该 拥 有 幸福 。 这 种 丑 陋 的 根源 在 于 她 没 有 一 双 “ 色 的 而 蓝 眼 睛 ” 。 最 后 , 种 强 烈 的情 绪 让 佩 克 拉疯 了 , 相 信 自己真 的拥 这 她 有 了一 双 蓝 眼 睛 。精 神 分 裂 之 后 小 女 孩 开 始 跟 自己 对话 : “ 也许 我 的 眼 睛应 该 更 蓝 一 点 。 更 蓝 一 些 有 什 么 用? 有 什 么 用 … … 我 也 不 知道 。总有 用 处 。更 蓝 一 点给 你 看 。 我 不 跟 你 玩 了。 因为 我 的 眼 睛还 不够 蓝? 因为 我 的 眼睛 不 是 最 蓝 的 ? 不 是 , 因为 你 老 犯 傻 。 是 别 走 。 离开 我 。如 果 我 有 了最 蓝 的 眼 睛 , 别 你会 回来 吗?” 佩 克拉 为什 么认 为 自 己是 丑 陋 的 ? 因 为 白人 的 审 美 观 认 为 她 是 丑 的 , 以她 就 是 丑 的 。 而 对 此 她 除 了 接 受 似 乎 毫 无 所 办法。 在 《 蓝 的 眼 睛 》 , 里 森 刻 画 了 三 种 “ 陋 ” 黑 人 面 最 中 莫 丑 的 对 自人 社 会 的 审 美 观 的 态 度 。 种 是 佩 克 拉 的母 亲 , 在 一 个 一 她 白人 家 庭 里 当佣 人 , 把 所 有 对 生 活 的 热 情 都 给 了那 户 人 家 。 她 她 努 力 工 作 为 的就 是 希 望 听 到 白 人 主 人 夸 她 是 最 好 的 佣 人 。 她 借 这 种 近 似 变 态 的成 就 感 来 抵 抗 自己 的 “ 陋 ” 另 一 种 是 丑 。 佩 克 拉 的父 亲 和 哥 哥 。他 们 把 白人 给他 们 套 上 的 “ 陋 ” 作 丑 当 武 器 。 自暴 自弃 来 表 示 反 抗 。所 以他 们 从 里 到 外 、 外 表 到 用 从 行 为 都 是 丑 陋 的 。可这 种 反 抗 不 是 针 对 白 人 的 , 反 他 们 似 乎 相 很 满 意 这 张 丑 陋 的面 具 ,戴 着 它 能 毫 无 愧 疚 地 干 任何 丑 陋 的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象征意蕴
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 , 寄寓艺术家某
种 深邃 的思想 , 或 表 达 某 种 富 有特 殊 意义 的事理
的艺术手法。运用这种艺术 手法 , 可使抽象 的概 念具体化、 形象化 , 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
单 一化 , 还可 以延 伸描 写 的 内蕴 , 创造 一种艺术 意 境, 以 引起 人 们 的 联 想 , 增 强作 品 的表 现 力 和 感
文化 的侵蚀 。 故 事发 生在 美 国俄亥 俄 州 的一个 小镇 上 , 一 位又穷又丑 、 倍受歧视 的 1 1岁 黑 人 小 姑 娘 佩 克
者: 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伤害。 莫里森的这部小说 , 思想性 与艺术性达到了 完美 的结合 。在 继 承 卡 夫 卡 、 乔伊 斯 意 识 流 手法
Se p . 2 01 5 V0 l _ 1 4 No . 3
第 1 4卷 第 3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7 9 9 1 . 2 0 1 5 . 0 3 . 0 1 3
论托妮 ・ 莫 里 森《 最蓝 的 眼睛》 的象 征 意 蕴
染力。
一
渴望通过写作为黑人抵抗 白人 文化 冲击、 保持黑 人民族文化寻找一条切实可行 的路径 。可以说 , 《 最蓝的眼睛》 是莫里森 宣扬 民族平 等的一部 现
实 主义 力作 。在 作 品 中 , 她 把佩 克拉 的个 人 悲剧
引 申到整个 黑人 民族 , 通 过 一 系 列 真实 又 丰 满 的
Pe c o l a, t h e b l a c k g i r l ’ S t r a g e d y,b u t a l s o i n t e r p r e t s t h e c u l t u r a l i mp l i c a t i o n a n d s o c i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陈曦 长春工业大学姜春梅 长春工业大学摘 要: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
以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转折点,对隐喻认知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启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纪元。
本文以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实体隐喻的使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实体隐喻表现为:佩科拉等人物喻指社会制度,洋娃娃等物体表达了情感代表了价值观,象征着禁锢思想的精神监狱。
关键词:概念隐喻;实体隐喻;《最蓝的眼睛》作者简介:陈曦(1994.1-),女,辽宁沈阳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姜春梅,女,吉林省白城人,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120-01一.莫里森及其作品简介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
《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的处女作。
在这本小说中描写的是12岁的贫困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一生。
在父母的粗暴冷漠,同学的挖苦奚落,老师的忽视和周围人的鄙视中成长的佩科拉,将一切的不幸归结于没有一双迷人的蓝眼睛。
她梦想拥有一双和白人一样的蓝眼睛,这样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求之未得,这一切使她精神失常陷入疯狂。
作者通过对佩科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了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腐蚀,畸形的审美标准给黑人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
唤起黑人民族尊重祖先,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告诉黑人民族只有坚持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才能生存下去。
二.文中概念隐喻的介绍这篇小说通过运用实体隐喻,使人物形象和情节充满了文学色彩,更加耐人寻味,深化了主题意义。
概念隐喻是有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以及一个映射构成。
论《最蓝的眼睛》中《圣经》习语的隐喻与讽刺
第29卷第2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6年3月V ol 29, No 2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r, 2016论《最蓝的眼睛》中《圣经》习语的隐喻与讽刺朱林(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摘要:作为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始终把实现黑人自我身份和继承黑人传统作为叙事的主旨。
在《最蓝的眼睛》中,作者借用讽刺颠覆了“替罪羊”、“忏悔”和“贞洁”这三个在西方世界中众所周知的《圣经》习语的喻指,挑战白人文化的话语权,表达建立黑人独立意志的希望。
关键词:隐喻;讽刺;替罪羊;忏悔;贞洁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6)02-0106-05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6.02.01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我写此书的原因是基于小时候和一个朋友的对话,关于上帝是否存在:她认为上帝不存在,因为她用整整两年的时间向上帝祈祷赐予她一双蓝色的眼睛,却没有成功。
而我则认为上帝是存在的。
”[1]95在谈到《最蓝的眼睛》的创作动机时,小说作者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如是回答。
她把自己的写作与《圣经》紧密联系起来,“《圣经》不是我阅读的一部分,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1]97那么这是否就说明莫里森对白人基督教思想的全盘接受?恰恰相反,另类解读《圣经》中的习语和意象是非裔美国作家的传统,源于基督教思想与作为“他者”的美国黑人文化与历史的不断融合。
代表西方文化的基督教从与黑人相遇的第一刻起就充满了讽刺。
运送第一批非洲奴隶到美国的轮船被命名为“耶稣号”,但“耶稣”并没有带给弱者光明、爱与救赎,反而将他们送入了地狱。
牧师公开在布道时宣称,黑人是不同于人类的另外种族,是上帝在创造亚当之前创造的。
之后,随着基督教在新世界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奴隶和自由黑人逐渐接受其信仰。
最蓝的眼睛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根据罗伯特·福斯特·埃里克森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偏远乡村的小女孩艾米莉·斯通(艾玛·沃森饰)的故事。
故事的设定是在二战后的英国,艾米莉·斯通为了摆脱贫困,前往曼彻斯特做家政,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被迫面对自己的悲伤和恐惧。
电影中有许多隐喻的使用,如艾米莉·斯通的眼睛,它作为一个关键的主题,代表了艾米莉·斯通的内心深处,她藏着自己的痛苦和恐惧,它也反映了艾米莉·斯通深陷贫困和苦难的心理状态。
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更为抽象的隐喻,即艾米莉·斯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出她内心的情感和外部世界的挣扎,它们反映出艾米莉·斯通在复杂社会问题中的孤独感,也是她自我解放的力量。
《最蓝的眼睛》的隐喻使用得非常巧妙,它不仅可以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而且也反映了艾米莉·斯通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位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最蓝的眼睛》叙事艺术管窥
文学WENXUE 2017.11《最蓝的眼睛》叙事艺术管窥河南理工大学李珩《最蓝的眼睛》是美国现代作家托妮·莫里森成功的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黑人女孩皮科拉的悲惨遭遇,她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的蓝色眼睛来让自己摆脱不幸命运,最终在绝望中发疯。
作者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碎片化叙事以及多视角叙事的艺术手法,对美国黑人屈从于白人中心主义文化,无力摆脱困境的悲凉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一、象征主义叙事艺术1.“最蓝的眼睛”的象征意义“最蓝的眼睛”不仅是小说的题目,还象征着小说要揭示的文化主题,在美国主流社会中,“蓝眼睛”同“白皮肤”“黄头发”一起,成为“美丽”的代名词。
在这种以白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下,黑人女孩皮科拉对“最蓝的眼睛”产生了深深的渴望。
在皮科拉的心中,“最蓝的眼睛”不仅意味着美丽的外观,还象征着与现在受歧视、被排挤的生活境遇完全不同的未来。
在皮科拉看来,她只要拥有了“最蓝的眼睛”,就会被以白人为中心的主流社会认同和接纳,其命运之舟便能顺利抵达幸福的彼岸。
然而,人的种族和肤色是与生俱来的,祈祷和幻想并不能使皮科拉的眼睛颜色发生任何改变。
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注定了皮科拉悲剧的一生。
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之后,皮科拉在以白人为中心的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陷入绝望,最终在幻想中迷失自我、精神崩溃。
2.金盏花和蒲公英的象征意义金盏花和蒲公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两种意象,作者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对其加以巧妙运用。
金盏花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悲凉、哀伤、离别等负面情绪,在小说中,作者将金盏花所具有的这些象征意义发挥到了极致。
对于皮科拉来说,她之所以希望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来改变既有的命运,是因为她在现实中的遭遇几乎是对金盏花所象征的“悲凉”“哀伤”等负面情绪的完美诠释。
由于自己的黑人身份,皮科拉在小学饱受白人同学的欺负和歧视。
普遍经受的贫困生活导致很多黑人精神沉沦,她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即受到整天酗酒的父亲的强暴,生活充满了悲剧和绝望,整天沉浸在痛苦的现实中无法自拔。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作者:陈曦姜春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摘要: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
以1980年Lakoff 和johnson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转折点,对隐喻认知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启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纪元。
本文以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实体隐喻的使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实体隐喻表现为:佩科拉等人物喻指社会制度,洋娃娃等物体表达了情感代表了价值观,象征着禁锢思想的精神监狱。
关键词:概念隐喻;实体隐喻;《最蓝的眼睛》作者简介:陈曦(1994.1-),女,辽宁沈阳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姜春梅,女,吉林省白城人,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一.莫里森及其作品简介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
《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的处女作。
在这本小说中描写的是12岁的贫困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一生。
在父母的粗暴冷漠,同学的挖苦奚落,老师的忽视和周围人的鄙视中成长的佩科拉,将一切的不幸归结于没有一双迷人的蓝眼睛。
她梦想拥有一双和白人一样的蓝眼睛,这样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求之未得,这一切使她精神失常陷入疯狂。
作者通过对佩科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了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腐蚀,畸形的审美标准给黑人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
唤起黑人民族尊重祖先,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告诉黑人民族只有坚持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才能生存下去。
二.文中概念隐喻的介绍这篇小说通过运用实体隐喻,使人物形象和情节充满了文学色彩,更加耐人寻味,深化了主题意义。
概念隐喻是有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以及一个映射构成。
始源域是人们选取的作为工具理解其他事物的概念或者物体;目标域是被理解的对象。
论《最蓝的眼睛》中“金盏花”的伦理寓意
论《最蓝的眼睛》中“金盏花”的伦理寓意作者:谭淑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5期摘要:文章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品《最蓝的眼睛》“金盏花”的象征意义。
“不发芽的金盏花”这个意向贯穿了整部小说,文章论述了“不发芽的金盏花”所蕴涵的伦理寓意,从而抨击白人文化对黑人的侵害,呼吁黑人坚持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身份。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金盏花;伦理寓意作者简介:谭淑林(1986-),女,湖南郴州人,江西科技学院公教部,助教,湖南大学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5-0-02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极大。
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讲述了年仅十一岁的黑人少女佩科拉的悲惨命运。
这个黑人女孩一直生活在别人冷漠和歧视的眼光中,被醉酒的父亲强奸了,生下了死婴,在无人关心帮助的情况下陷入了疯癫的状态。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年幼的佩科拉却要经历如此巨大的悲剧呢?小说开篇叙述者克劳迪娅就说:“1941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出芽。
”[1](托尼·莫里森4)当得知佩科拉被父亲强奸怀孕后,善良的克劳迪娅姐妹为她种下了代表希望和未来的金盏花,然而金盏花的种子枯死了,佩科拉的孩子也死了。
金盏花过早地枯萎凋谢,有着怎样的伦理寓意呢?一、“不发芽的金盏花”寓意之一:乱伦家庭关系是一种姻缘关系,也是一种血亲关系,更是一种伦理关系。
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爱是维系家庭伦理的纽带。
然而小说中佩科拉家庭中爱的扭曲或缺失使得家庭伦理的丧失,一个毫无伦常的家庭是她导致她悲剧的重要原因。
1、父女关系:乱伦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凌洛斯基说过:“任何形式的文明中,如果其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允许乱伦,那么家庭便不能继续存在……于是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文化传统不能继续下去。
蓝色霸权下的身份建构—论《最蓝的眼睛》中的“蓝色”意象
蓝色霸权下的身份建构—论《最蓝的眼睛》中的“蓝色”意象摘要:《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
《最蓝的眼睛》描述了生活于霸权环境中的非裔美国女性的逆境,她们遭受着来自白人霸权社会和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双重压迫。
本文以蓝色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蓝色的象征意义进而指出非裔美国黑人女性应在艰巨的生存环境中反思黑人传统文化底蕴,重塑黑人女性自我身份。
论文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蓝色,象征意义在几乎所有的莫里森小说中,黑人民众凄惨的命运以及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之间的冲突都成为其永恒的主题。
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黑人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腐蚀,一些黑人甚至开始排斥甚至舍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如何处理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关系,并爱护和进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一直是莫里森在其作品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拟以《最蓝的眼睛》中的“蓝色”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蓝色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透视出黑人女性的生存逆境。
白人关于黑人的种族鄙视和文化霸权是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
“蓝眼睛”和“蓝莓汁”象征种族鄙视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女性的戕害,而“蓝色”布鲁斯音乐则象征着黑人文化传统,它也是黑人女性寻求自身乃至黑人民族解放的号角。
在它的指引和号召下,黑人女性才能团结一致在白人文化霸权的洪流中重建自我身份并获得新生。
2.从“蓝眼睛”中窥视黑人女性生存逆境—种族鄙视和白人文化霸权蓝眼睛是白人独有的标志,它能够用来象征白人对黑人的种族鄙视。
种族鄙视是指依照种族把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换言之,确实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黑人。
小说中要紧表现为白种人对黑种人的鄙视即用蓝眼睛看待黑人。
种族鄙视表达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充满在整个黑人社区,专门大程度上酿成了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小说中有多处如此的例子。
如从佩克拉到杂货店买糖所遭受的冷遇便可见一斑:“她脱下鞋从里面拿出三美分。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它深刻地描绘了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痛苦和挣扎。
在这部电影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来表达他们的爱情和悲伤。
首先,电影中的眼睛被用作隐喻,来表达两个人之间的爱情。
当两个人相遇时,他们的眼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意,这表明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强烈的。
此外,当两个人分离时,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悲伤,这表明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深深的。
此外,电影中的海洋也被用作隐喻,来表达两个人之间的痛苦和挣扎。
当两个
人分离时,他们的痛苦就像海洋一样深深的,他们挣扎着想要重新联系,但又无能为力。
此外,当两个人重新联系时,他们的痛苦就像海洋一样温柔,他们挣扎着想要拥抱,但又无法抵挡。
最后,电影中的鸟也被用作隐喻,来表达两个人之间的爱情。
当两个人相遇时,他们的爱情就像鸟一样自由,他们拥抱着彼此,放飞自己的爱情。
此外,当两个人分离时,他们的爱情就像鸟一样受困,他们挣扎着想要重新联系,但又无法抵挡。
总之,《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深刻地描绘了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
之间的痛苦和挣扎。
眼睛、海洋和鸟都被用作隐喻,来表达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和悲伤,以及他们之间的痛苦和挣扎。
概念整合理论下_最蓝的眼睛_中的隐喻探微_庞玮 (1)
对某些花卉来说,生存条件太过恶劣。某些种子无法获得养 分,某些植物不 会 结 果。当 土 地 决 意 展 开 杀 戮 时,我 们 默 许 了,说什么受害者无权生存[5]216 。
《最蓝的眼睛》描写的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虽距 废除黑人奴 隶 制 已 近 一 百 周 年,但 黑 人 依 旧 难 以 摆 脱 被 束 缚、被压制的命运。在作品中,学校、社会、家庭,方方面面都 对佩科拉投以冷漠的态度,致使她走向绝望的深渊。在当时 的社会环境下并非只有佩科拉一人遭此困境,黑人们远离非 洲家园来到了美国这片土地,而这片充满了敌意与歧视的土 地犹如 1941 年小镇的土壤一样贫瘠,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 歧视使黑人精神扭曲,心灵荒芜。千千万万黑人在这片贫瘠 的土地上无法生存,就像由于缺乏必要的养料种子无法生存 一样,他们的美国梦被无情地摧毁了,黑人注定没有成功的 机会。
责任编辑: 李增华
( 上接第 96 页) 教材中提供的数值算例多具有背景枯燥、原 理简单、规模较小、数据量少的特点,仅通过这样的例子,不 但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算法的实际效果也体现不 出来,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杀鸡焉用宰牛刀”的疑惑。为解决 这样的问题,我们将数学建模的案例穿插到实验课中。比如 我们曾以 2010 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的 “房价预测”问题为实例来讲解插值与拟合,首先对 2008 年 1 月至 2010 年 4 月三类不同地域的六个城市的房价数据利 用插值或拟合的方法进行处理,建立 GM( 1,1) 预测模型,并 通过残差检验法检测到北京、银川、深圳房价的相对误差太 大,进而结合相关数据调整原模型,得到一个更为合理的模 型,通过新的模型预测 2011 年至 2020 年的房价数据,将预 测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值解和真 实解的差别[3]。又比如流量监控、油罐刻度设计等问题都是 将数学建模实例和计算方法有效结合的典型例子。借助这 些具有广泛实际背景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迫切想解 决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分析 问题、建立模型、选择算法、编写程序、最终求得数值解这一 整套利用数值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通过这种实战式 的训练,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快 速地得到提高。 3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3. 1 理论考核
《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浅析
《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浅析作者:尹元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5期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著名长篇小说,是其文学创造艺术及风格的典型代表。
本文分析了《最蓝的眼睛》的精神及文化内涵,通过“蓝眼睛”、“人名”及“花名”,阐述了作者隐喻构建的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从音乐语言、独立结构两个角度,论述了作者构建隐喻的支撑点,以更好地对“隐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隐喻;支撑;构建策略作者简介:尹元(1985-),山西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英语教学与测试、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2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往往将黑人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利用隐喻进行文学创作。
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将黑人情感世界以艺术创作的形态进行表达。
这也许是她文学创作的源泉,更是艺术情感的支撑。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以黑人情感世界的对话为主的作品瞬间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也让托尼·莫里森走进人们的视野,关注黑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对自由、自我精神的追求。
无疑,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是成功的,这得益于特色鲜明的艺术创作特点,使得整部小说所彰显的主题更加饱满而丰富。
一、隐喻的构建“隐喻”是这部小说的修辞手法,也是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托尼·莫里森通过“蓝眼睛”、“人名”和“花名”等的隐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跃然于纸。
在笔者看来,隐喻是托尼·莫里森“别有用心”的创作,“蓝眼睛”象征着的是白人幸福生活,是美好快乐的体现;“人名”是命运的“载体”,是个性与形象的彰显;“花名”在整部小说中,起到揭示主旨的重要作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 影响力的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A . - k - 作 家托尼 . 莫里森( T o n i
Mo r r i s o n ) 的 处女 作 。本 文 就 小说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隐喻 进 行 解 析 , 展 现 出莫 里 森 解构 白人 文 化 价值 观 、 重 构 黑人 文化 价 值 观 的 主 题 , 揭 示 了 隐喻 在 小说 主 题 表 达 、 情 节构 思 、 人 物 刻 画 等 方 面 所 发挥 的 重 要 作 用 . 从 而使 读 者 能 更 深 刻地 了解 2 O世 纪 4 O年 代 美 国黑人 在 社 会 主 流 文 化 中所 受到 的 种 族歧 视 现 象 。
妇女们觉醒 的声音。托妮 ・ 莫 里森是其 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 她 的写作技巧 富于 冒险创新精 神、 出人意料 , 这使她获 得 了 1 9 9 3 年度诺 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 《 最蓝的眼睛》 描写的是 1 2 岁 的
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 的一生 。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 , 她 受尽 了周 围人对她的鄙视 和嘲讽 。她梦想 通过得 到一双 白人拥 有 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 改变 自己的命运 ,但这种无法实 现的梦 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 运的描述揭 示 出黑人在 白人文化侵蚀下 的畸变的审美 标准给黑人 的命运所 带来 的毁灭性的冲击 ,从而揭示 出黑人只有学会保 持 自身的传
妙 的结合 , 为人 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 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
具有鲜 明的个人特征 , 她积极吸收黑人 民间文学 的通俗化 、 口语
化 的艺术表现方法 ,尤其是 隐喻 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 的
主题 内涵 。
书 名 中 的 隐喻
无情 。 她渴望得到爱 , 得到幸福 , 但在这样 的社会里 , 她 的愿望是
不可能实现的。 当寒冷的冬季来临之时 , 正是佩克拉迎来她生命
严冬之刻 , 黑 人 男 孩 骂佩 克 拉 是 小 黑鬼 , 浅 肤 色 的 女 孩 莫 里 恩 说
佩克拉又丑又黑 , 父亲酗酒成性 , 母 亲 辛 苦 养 家 。家 庭 的 贫
困和不幸使佩克拉感觉不到丝毫 的温暖 。她的母亲和邻人一样 嫌弃她的丑 陋。她不被同学和邻居所喜欢 ,没人愿与她一起 玩 耍。甚至她的母亲也嫌弃她 。 她天真地认为 , 如果她有一双蓝色 的眼睛 , 她的爸爸就不会酗酒 打人 , 她 的母 亲就不会再嫌弃她 , 哥哥就不会离家 出走 ,老师和同学就不会鄙视她 。他们或许会 说: “ 我们可爱 的佩克拉长着一对 多么美丽动人 的眼睛 !看在这 对眼睛的份 上 , 我们 也不该做让她伤心的事 。 ” 所 以, 她每天晚上
克拉生存在一个根本不适合她成长的扭 曲的生存环境中 , 从而映
射出她不幸命运的必然性 。 颠倒的季节顺序不但象征着白人将只 符合本 民族的审美标准强加于黑人民族 ,是对黑人 内心的戕害 , 同时也象征着黑人不从本民族 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寻找符合 本民 族的标准 , 而一味地遵从 白人的标准是违背了人类历史 的发展规
楼 房 的 隐喻
美 国的启 蒙读物《 迪克 和简》 中的选段作为引子 出现在 了小 说 的每一章节前 ,这本读物 向我们展现 的是西方人观念 中的理
想家庭模式 : 父亲 、 母亲 、 儿子 、 女儿 , 生活在漂亮的楼房 里 , 过着 幸福 的生活 。这与小说 中黑人女孩佩克拉痛苦不里森在作品中将黑人 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二者进行 了巧
律, 也是为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套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 。
莫里森将每一个季节本身 的含 义与故 事的发展关联 起来 , 讽刺人类社会所作所为的荒诞可笑 。 例如 , 在我们 的脑海里秋天 是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 到处洋溢着 丰收的喜悦 , 但佩克拉在这 个本该让人感 到温暖舒适的季节 中感受到 的却是人世间的冷漠
自己美丽可爱 而佩克拉又黑又丑 。而佩克拉唯一 的希望就是让 春天快点到来 , 可是她等来 的是更糟糕 的厄运 , 被生父强奸后的
她 在 夏 季 的末 尾 产 下 一 个 死 婴 , 对 她来 说 所 有 的梦 想 都 破 灭 了 。
她只有在喃喃 自语 中精神失常。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一年 四季暗 示佩克拉的命运就像 四季轮 回一样 , 注定 悲惨而其无法改变。
秦 晓梅 秦 延 梅
【 关键 词 】 隐喻 最 蓝 的 眼 睛 种 族 歧视
延 安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横 向项 目 YDH 2 0 1 4 — 1 3
上世纪 7 0年代 以来 , 美 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呈现 出蓬勃 的势 头, 大批优 秀的黑人女作家不断涌现 出来 , 她们 冲破种族 和性别 的双重歧视 ,在美国文学作 品中高声呐喊出长期受压抑 的黑人
遭 遇 联 系起 来 ,进 而 暗示 出美 国黑 人 生 活 在 白人 社 会 文化 环 境
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与痛苦 。四季循环往复 , 永恒不变。 这种恒 定揭示出了黑人的悲惨命运 ,而这种命 运在作者的笔下也 是同 大 自然的四季交替一样 , 周而复始 , 永无 止境 。 值得注意的是 , 小说 中对于季节更迭的安排并没有按照春夏 秋冬 的自然规律进行 , 而是开始于初秋 , 结束于夏末 , 也就是秋冬 春夏 , 而不是春夏秋冬。 小说从秋季开始 , 这种季节颠倒 暗示着佩
了鲜 明 的对 比 。 而 莫 里 森 将 这个 选 段 在 引 子 里 引用 了三 次 , 每 一
都 向上帝祈祷 , 希望 自己能有一双蓝色的眼睛。 这种 巨大 的内心 重压使佩克拉精神崩溃 , 最终精神失常。 佩克拉的悲剧反 映出黑 人在 白人文化侵蚀下所产生的畸形 审美标准必定使他们 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