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分析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6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自动控制6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复合校正
同时采用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的方法,对系 统进行综合校正,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数字校正
利用数字技术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具有灵 活性和高精度等优点。
02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评价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概述
稳定性
准确性
系统受到扰动后,能否恢复到原来的 平衡状态或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系统稳态误差的大小,反映了系统的 控制精度。
针对生产线上的各种工 艺要求,设计相应的控 制策略,如顺序控制、 过程控制等。
系统校正方法
根据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要求,采用适当的校 正方法,如PID参数整定、 自适应控制等。
仿真与实验验证
通过仿真和实验手段, 验证综合与校正后的工 业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 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的注
06 意事项与常见问题解决方 案
仿真与实验验证
通过仿真和实验手段,验证综合与校正后 的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系统校正方法
针对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采用 适当的校正方法,如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等。
实例三
01
02
03
04
控制系统结构
分析工业自动化生产线 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 包括传感器、执行机构、 PLC等部分。
控制策略设计
考虑多变量解耦控制
对于多变量控制系统,可以考虑采 用解耦控制策略,降低各变量之间 的相互影响,提高系统控制精度。
加强系统鲁棒性设计
考虑系统不确定性因素,加强 系统鲁棒性设计,提高系统对 各种干扰和变化的适应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的注意事项
明确系统性能指标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及综合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及综合
W
(s ) =
100 s + 1 s 10
A(ω c ) ≈
100
ωc
ωc
10
=1
ω c = 31.6
31.6 γ (ω c ) = 180° + − 90° − arctan = 17.5° 10
6.2 串联校正
Bode图如下图所示 图如下图所示
6.2 串联校正
γd
γd
频率特性为
jω T + 1 Wc ( jω ) = ⋅ γ d jω T + 1 1
γd
6.2 串联校正
校正电路的Bode图如下:
ω 2 = γ d ω1
ωmax = ω1 ⋅ ω2,ϕ max γ d −1 = arcsin γ d +1
6.2 串联校正
引前校正的设计步骤:
(1)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系统开环放大系数,绘制 Bode图,计算出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 (2)根据给定相位裕量,估计需要附加的相角位移。 (3)根据要求的附加相角位移确定γd。 (4)确定1/Td 和γd/Td ,使校正后中频段(穿过零分贝线) 斜率为-20dB/十倍频,并且使校正装置的最大移相角 出现在穿越频率的位置上。 (5)计算校正后频率特性的相位裕量是否满足给定要求, 如不满足须重新计算。 (6)计算校正装置参数。
6.2 串联校正
校正电路的Bode图:
6.2 串联校正
例6-3 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W (s ) = s (s + 1 )(s + 2 )
试确定滞后-引前校正装置, 试确定滞后-引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 下列指标: 下列指标:速度误差系数 K v = 10,相位裕 量 γ (ωc ) = 50°,增益裕量 GM ≥10dB 。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校正是为了保证系统的输出能够准确地跟随参考信号变化而进行的。

它是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的基础,也是实现系统优化性能的重要步骤。

本章主要讨论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和常见的校正技术。

一、校正方法1.引导校正:引导校正是通过给系统输入一系列特定的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确定系统的参数。

最常用的引导校正方法是阶跃响应法和频率扫描法。

阶跃响应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阶跃信号,观察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输出曲线的形状和响应时间,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等。

频率扫描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频率不断变化的信号,观察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响应曲线的峰值、带宽等参数,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阻尼比等。

2.通用校正:通用校正是利用已知的校准装置,通过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调整,使系统能够输出符合要求的信号。

通用校正的步骤通常包括系统的全面测试、参数的调整和校准装置的校准。

二、校正技术1.PID控制器的校正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之一,它由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组成。

PID控制器的校正主要包括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参数选择:比例参数决定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积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稳态误差的响应能力,微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突变干扰的响应能力。

选择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性能。

参数调整:通过参数调整,可以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

常见的参数调整方法有经验法、试错法和优化算法等。

2.校正装置的使用校正装置是进行控制系统校正的重要工具,常见的校正装置有标准电压源、标准电阻箱、标准电流源等。

标准电压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参考电压,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压测量装置。

标准电阻箱: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阻,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标准电流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流,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校正装置的使用可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和控制精度,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三步:确定控制方式——开环、闭环、复合控制等。
第四步:分析系统性能——时域、复域、频域。一般不满足要 求,此时可在允许范围内调整K,K↑—ess,但稳定性降低, 若仍不满足要求,只能改进设计方法。如按ess设计的K可能使 =0,系统不稳定,若K—↑,但ess↑又不满足。所以K不能, 只能引入附加装置——校正装置。
+
R(s)
_
Gn(s) G1(s)
N(s) C(s)
G2(s)
b)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控制形式
R(s)
_
Gr(s) G1(s)
C(s) G2(s)
6-1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三、校正方式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1、系统中信号的性质; 2、技术方便程度; 3、可供选择的元件; 4、其它性能要求(抗干扰性、环境适应性)。 四、校正设计的方法 1、频率法 2、根轨迹法 3、等效结构与等效传递函数方法
2
4 4 1 2 2

超调量: % e 1 2 100%
3.5
调节时间: ts n
6-1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一、校正(补偿)的定义
通过改变系统结构,或在系统中增加附加装置或元件对已有 的系统(固有部分)进行再设计使满足控制性能要求。
二、校正方式
1、串联校正:一般接在系统测量点之后和放大器之前,串接 于系统前向通道之中。
3、积分(I)控制规律 具有积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I控制器。
传递函数:
Gc (s)

Ki s
对信号起积分作用,并使系统产生90°的相 角滞后。积分控制可提高系统的型别,有利于稳 态性能的提高;但是,使系统增加一个位于原点 的开环极点,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

第6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6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比例,积分、微分(PID)调节器(相位滞后-超前校正)
PID调节器
R(s)

E (s)
Kp
KI

M (s)
G0 (s)
C (s)


s
KDs
PID调节器的运动方程为:
de(t) m(t) K p e(t) K I e(t)dt K D dt
写成传递函数形式
K Ds 2 K ps K I KI M(s) G e (s) Kp K Ds E(s) s s
式中 KC=R1/R0 ——比例放大倍数 T1=R1C1——积分时间常数
PI调节器的Bode图
其Bode图如图所示。从图可见, PI 调节器提供了负的相位角,所 以 PI 校正也称为滞后校正。并且 PI 调节器的对数渐近幅频特性在 低频段的斜率为-20dB/dec。因而 将它的频率特性和系统固有部分 的频率特性相加,可以提高系统 的型别,即提高系统的 稳态精度 。
6.1.2 有源校正装置 有源校正装置是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调节器。有 源校正装置本身有增益,且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 所以目前较多采用有源校正装置。缺点是需另供电源。
有源校正装置
6.2 串联校正 6.2.1 比例(P)校正
RS
比例校正GC(S) 系统固有部分G1(S)
35 s0.3s 10.01s 1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一、校正的概念
当控制系统的稳态、静态性能不能满足实 际工程中所要求的性能指标时,首先可以考虑 调整系统中可以调整的参数;若通过调整参数 仍无法满足要求时,则可以在原有系统中增添 一些装置和元件,人为改变系统的结构和性能, 使之满足要求的性能指标,我们把这种方法称 为校正。增添的装置和元件称为校正装置和校 正元件。系统中除校正装置以外的部分,组成 了系统的不可变部分,我们称为固有部分。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研究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已知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研究和分析 其静、动态性能,称此过程为系统分析。本书的第 3 章~第 5 章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系统分析;另一方面在被控对象已知的前提下,根据实际生产中对系统提出的各项性能要 求,设计一个系统或改善原有系统,使系统静、动态性能满足实际需要,称此过程为系统 校正。本章就是研究控制系统校正的问题。 所谓校正,就是在工程实际中,根据对系统提出的性能指标要求,选择具有合适的结 构和参数的控制器,使之与被控对象组成的系统满足实际性能指标的要求。系统校正又称 系统综合。校正的实质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定的机构或装置,使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发 生变化,即改变系统的零、极点分布,从而改变系统的运行特性,使校正后系统的各项性 能指标满足实际要求。 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工程实际中常用的校正方法,即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 正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过程,并介绍基于 MATLAB 和 Simulink 的线性控制系统较正的一般 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建立系统校正的概念,掌握校正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利用 MATLAB 和 Simulink 对系统进行校正分析,为进行实际系统设计建立理论基础。
Mγ =
ts = K0 π
(6.11) (6.12) (6.13)
ωc
(1≤Mγ≤1.8)
K 0 = 2 + 1.5( M γ − 1) + 2.5( M γ − 1)2
系统的稳态误差或误差系数( K p , K v , K a )也是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决定系统 的稳态误差 ess 的大小。在系统设计时,常常是根据所要求的误差系数的大小或稳态误差的 大小确定系统开环放大倍数。 带宽频率 ω b 是指闭环幅频特性 M (ω ) 衰减至零频幅值 M (0) 的 0.707 倍时的频率值。 如 图 6.2 所示,它是系统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无论采用何种校正方法,都要求系统 具有足够的带宽,以使系统能够准确复现输入信号;同时要求带宽频率不能太大,否则不 利于抑制高频噪声干扰信号。设系统输入信号 r (t ) 的带宽为 1 ~ ω M ,高频噪声干扰信号的 带宽为 ω1 ~ ω n ,通常控制系统的带宽取为 ω b = (5 ~ 10)ω M (6.14) 且使 ω1 ~ ω n 处于 (0 ~ ω b ) 范围之外,如图 6.3 所示。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其中
无源滞后校正网络
R2 Tc ( R1 R2 )C , 1 R1 R2
PI控制
31
2、滞后校正环节的频率特性
Gc ( j ) 1 j Tc 1 j Tc
dB
1/ Tc
1/ Tc
X
Gc ( j) c ()
tg 1Tc tg 1Tc
超前校正装置在 m 处的幅值为
对应的频率
10lg a 10lg 4.2 6.2dB
据此,在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值为 6.2dB
m 9s 1 这一频率,就是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 c
2
4
*也可计算
20lg 20 20lg 20lg 1 6.2
开环指标:
频域指标 闭环指标:
4
三、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为了改善系统性能,引入的附加装置 叫作校正装置,也叫补偿器、控制器; 校正装置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气动的、液压的 或其他形式的元件组成; 电气的校正装置分为有源的和无源的两种,应用无 源的校正装置时,要考虑负载效应;
5
四、校正的连接方式
20
ω
0
Gc

d c () 0 d cm 1 sin 1
1

m cm
ω
1 m Tc
-90o
20lg Gc ( j)
0
-20lg(Tc ) 20lg
1/ Tc
1/ Tc > 1/ Tc 1/ Tc
高频衰减量 X
32
二、按频率特性法确定滞后校正参数 例.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 Kg
截止频率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6.1 引言一、校正的概述1.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控制系统一般可化为图6-1(S)是控制系统的不可变部分,即被控对象,的形式,GH(S)为反馈环节。

未校正前,系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控制要求,因此有必要根据希望的性能要求进行重新设计。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综合考虑控制系统的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这是在系统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

(2)控制系统结构的选择。

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一般有四种结构可供选择:前馈校正、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3)控制器或校正装置的选择。

校正装置的物理器件可以有电气的、机械的、液压的和气动的等形式,选择的一般原则是根据系统本身结构的特点、信号的性质和设计者的经验,并综合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进行选择。

(4)校正手段或校正方法的选择。

究竟采用时域还是频域方法,须根据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表达方式选择。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通常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

动态性能指标用于反应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情况,它一般可用时域性能指标和频域指标两个方面:1)时域性能指标:调整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和最大超调量等;2)频域性能指标:开环指标包括相位裕量、增益裕量;闭环指标包括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和频带宽度等。

2.校正的几种方式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一般有四种结构可供选择:前馈校正、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其框图如图6-2。

考虑到串联校正比较经济,易于实现,且设计简单,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此校正方法,因此本章只讨论串联校正,典型的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和PID校正等装置。

图6-2控制系统校正的几种方式3. 常用的校正方法:(1) 频率特性法使用的指标是频域指标,宜用频率法(如伯德图或极坐标)进行设计。

1)频率特性法校正的指标:开环:c g K ωγ,, 闭环:B r r M ωω,,2)频率特性的分段讨论: 低频段: 反映稳态特性. 中频段: 反映暂态特性,c ω附近. 高频段: 反映抗噪声能力.(2)根轨迹法指标是时域指标,则一般宜用根轨迹法进行设计,使闭环系统的极点重新配置;4、串联校正的适用性与优缺点串联校正简单,易于实现,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将上式对w求导,并令其为零,得最大超前角频率 :
m
1 Ta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12
由于 :
lg m
1 2
(lg
1 T
lg
1 aT
)
故最大超前角频率wm是两个转折频率1/aT和1/T的几何中点。
得最大超前角 :
m
arctan a 1 2a
或:
m
arcsin
a a
1 1
由此得:
Lc(m) 20lg aGc j 10lg a
实际位置随a和T的数值而改变。a>1,零点位 于极点的右边,它们间的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取决于a的值。显然, a越大,间距越大,超前作用越显著;但是a值过大,
元件在物理实现上较困难,同时噪声的影响也被微
分作用放大。所以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实际选用的a
值一般不超过20。对于超前相角要求较大的场合, 可用两个超前网络串接。
T 1 0.114
m a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29
因此超前网络传递函数可确定为
1 0.456s 4Gc (s) 1 0.114s
为了补偿无源超前网络产生的增益衰减,放大器的增益需要提高4倍,否则 不能保证稳态误差要求。
超前网络参数确定后,已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写为
Gc (s)G0 (s)
10(1 0.456s) s(1 0.114s)(1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5
6.2 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本节介绍它们的电路形式、传递函数、对 数频率特性以及零极点分布图。由于工程实践 中普遍采用PID调节技术,因此本节还对PID 调节器的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6
6.2.1 无源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jT 1 jT 1
相角位移:()=arctanT-arctan(T)
伯德图 滞后校正装置伯德图的 特点: 1)转折频率与之间渐 近 线 斜 率 为 -20dB/dec , 起积分作用; 2) ()在整个频率范 围 内 都 <0 , 具 有 相 位 滞后作用; 3) ()有滞后最大值 m; 4) 此装置对输入信号 有低通滤波作用。
图中的m为校正装置出现最大滞后相角的频率,它位于两个 转折频率
1 T
1 和T
的几何中点,m为最大滞后相角,它们分别为
1 T
m

1 2
m arct an
为了避免对系统的相位裕量产生不良影响,应尽量使最大滞后 相角对应的频率远离校正后系统新的幅值穿越频率 ’ c ,一般 ’c远大于第二个转折频率2,即有 ' 1 ' 2 c ~ c
比例—积分调节器主要用于在基本保证闭环系统 稳定性的前提下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四、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PID控制器)
d 1.时域方程: m(t ) K p e(t ) 0 e(t )dt K p d dt e(t ) Ti
t
Kp
2.传递函数:
1 Gc ( s) K p 1 d s Ts i
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6.1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6.2 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 6.3 超前校正装置及其参数的确定 6.4 滞后校正装置及其参数的确定 6.5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6.6 期望对数频率特性设计法

6.1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一、校正的一般概念
系统校正方法有时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 (也称频率法)。系统校正的实质可以认为是在 系统中引入新的环节,改变系统的传递函数(时 域法),改变系统的零极点分布(根轨迹法), 改变系统的开环波德图形状(频域法),使系统 具有满意的性能指标。这三种方法互为补充,且 以频率法应用较为普遍。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如果通过调整控制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 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就需要在系统中增加一 些参数及特性可按需要改变的校正装置,使系统 全面满足设计要求。
在研究系统校正装置时,为了方便,将系统 中除了校正装置以外的部分,包括被控对象及控 制器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起称为“固有部分”。
因此控制系统的校正,就是按给定的固有部 分和性能指标,设计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
6.1.2 性能指标
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除了应已知系统固 有部分的特性与参数外,还需要知道要求系统 达到的全部性能指标。性能指标通常是由使用 单位或被控对象的设计制造单位提出的。不同 的控制系统对性能指标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 例如,调速系统对平稳性和稳态精度要求较高, 而随动系统则侧重于系统的快速性。
(2)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如根轨迹不通过 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则表明通过调整增益不能 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需加校正装置。
(3) 如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位于期望闭环主导极点 的右侧,则可引入串联超前校正,使根轨迹向左 移动。加入校正装置后,应使期望闭环主导极点 sd位于根轨迹上,即由根轨迹方程的相角条件, 有下式成立
自动控制原理
6.2.1. 比例控制规律(P)
R(s)
E(s)
Us)
KP
C(s)
P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可调增益的放大器。在 信号变换过程中,P控制器只改变信号的增益而不 影响其相位。 在串联校正中,加大控制器增益可提高系统的开环 增益,减小系统误差,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 但会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甚至可能造成闭环系 统不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
2. 频域性能指标
频域性能指标,包括开环频域指标和闭环频 域指标。 (1) 开环频域指标 一般要画出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并给出开环频域 指标如下:开环剪切频率c 、相位裕量 和幅值 裕量K g 。 (2) 闭环频域指标 一般给出闭环幅频特性曲线,并给出闭环频域指 标如下:谐振频率 r 、谐振峰值 M r 和频带宽度b 。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充分发挥控制的作用,往往能使被控对象获得特殊的、良好 的技术性能,甚至使复杂的被控对象得以改造而变得异常简 单。某些生产过程的合理控制可以大大简化工艺设备。然而, 相当多的场合还是先给定被控对象,之后进行系统设计。但 无论如何,对被控对象要作充分的了解是不容置疑的。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6.1.2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控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也称直接指标)包括稳态性能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6.3 频率法串联滞后校正
6.3.1 无源滞后网络及其特性 无源滞后网络的电路图如图6-11所示。
图6-11 无源滞后网络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如果信号源的内部阻抗为零,负载阻抗为无
穷大,则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式中
根据式(6-31),可画出无源滞后网络的零极点分布,如图6-12所 示。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1.二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2.高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6.1.3 系统带宽的选择 带宽频率是一项重要指标。无论采用哪种校正方式,都
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既能以所需精度跟踪输入信号,又能抑制 噪声扰动信号。在控制系统实际运行中,输入信号一般是低 频信号,而噪声信号是高频信号。系统带宽的选择如图6-1所 示。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图6-12 滞后网络零极点分布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无源滞后网络的对数频率特性(即伯德图)如图6-13所示。
图6-13 无源滞后网络的伯德图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同超前网络一样,最大滞后角发生在 心,称为最大滞后角频率,计算公式为
的几何中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6-7)
图6-12
图6—12所示的无源网络,它的传递函数为
Gc (s)

(Tas 1)(Tbs 1) (1 a1Tas)(1 aTbs)
(6-10)
Ta R1C1 Tb R2C2
Tb Ta a 1
式(6-10)中前一部分为相位超前 校正,后一部分为相位滞后校正。对应 的波特图如图6-13所示。由图看出不同 频段内呈现的滞后、超前作用。
T ' T " T1 T2 K1 Kt T2 ,T 'T " T1 T2
可以保持增益不变,无差度不变;同时提 高稳定裕度、抑制噪声、增宽频带。
二、利用反馈削弱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 最典型的例子是高增益的运算放大器。

G'( j) G( j) 1 G( j)H ( j)
求,所确定的开环放大系数而绘制。
系统动态响应的平稳性很差或不稳定, 对照相频曲线可知,系统接近于临界情 况。
图6-9 例6-2对应的波特图
注意:
由于校正环节的相位滞后主要发生在低频段,故 对中频段的相频特性曲线几乎无影响。
因此校正的作用是利用了网络的高频衰减 特性,减小系统的截止频率,从而使稳定裕度 增大,保证了稳定性和振荡性的改善,

14.6(s 0.2)
s(s 2)(s 6)(s 0.0488)
图中虚线框部分为原点附近的根轨迹。 由图可知,校正后系统满足指标要求。
图6-23
6-4 反馈校正
G2
(s)

1

G2 (s) G2 (s)H
(s)
显然,引进H(s)的作用是希望 G2(s) 的特性 使整个闭环系统的品质得到改善。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1 M r 1.8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结束
电气信息学院
2019/4/12
电子笔
12
三. 系统带宽的选择 带宽频率是一项重要指标。 选择要求
自 动 控 制 理 论
既能以所需精度跟踪输入信号,又能拟制噪声 扰动信号。在控制系统实际运行中,输入信号一般 是低频信号,而噪声信号是高频信号。 如果输入信号的带宽为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结束
电气信息学院
2019/4/12
电子笔
5
自 动 控 制 理 论
首页
上页
在实际工程中,既要理论指导,也要重视实践经验,往往还 要配合许多局部和整体的试验。 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校正方式,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电气信息学院
2019/4/12
下页
末页
结束
电子笔
6
R( s )
E ( s)
电气信息学院
2019/4/12
自 动 控 制 理 论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结束
电子笔
4
自 动 控 制 理 论
校正的实质是在原有系统中增加合适的校正装置, 引进新的零点、极点以改变原系统的根轨迹和系统 Bode图的形状,使其满足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控制系统的校正:为改善系统性能所增加的环 节称为校正装置,根据工程上对系统的要求,合理 地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形式和参数的过程称为系统 的校正。 常用的校正方法有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 常见的校正方式有串联校正和并联反馈校正。
0
t
-
Ki s
M ( s)
C ( s)
输出信号 m(t ) 与其输入信号的积分成比例。 有可能是一个不为零的常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分析学习要求基本内容:校正的基本概念:校正概念,校正实质,校正方法,校正方式。

校正装置及特性: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装置。

利用根轨迹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利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反馈校正:反馈校正的作用,反馈校正装置的设计复合控制:含给定量顺馈校正的复合控制,含扰动量前馈校正的复合控制,复合控制举例。

教学要求了解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校正的实质、校正的方法、校正方式。

熟悉串联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及特性。

重点掌握利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参数的方法。

简单了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及复合控制。

校正设计:确定校正环节的结构、参数、及连接方式。

校正方式:校正环节在系统中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第一节概述为什么要校正?原系统性能不尽如意。

怎样校正?用校正装置也称校正环节或补偿器。

一.校正方式:四种Gc (s )Go (s )H (s )特点:最常用,校正环节加在系统能量最小的地方,容易实现.G 原=G/(1+GH) G 校=G c G/(1+G c GH)1.串联校正串联并联局部反馈前馈2.并联校正较少应用!!Gc (s )G 1(s )G 2(s )H (s )G 校=G 2(G c +G 1)/[1+(G c +G 1)G 2H]3.局部反馈校正俗称并联校正特点:常用输入信号功率不用放大G 1(s)G 2(s)G c (s)H(s)4.前馈校正G 1(s)G 2(s)G D (s)G d (s)H(s)G D (s)G d (s)G 1(s)G 2(s)H(s)可测扰动前馈设定值前馈扰动前馈一:扰动前馈二:设定值前馈具体采用何种方式,依情况而定,前馈一般不单独使用,总包含反馈。

G D (s)G 1(s)G 2(s)H(s)二.校正环节特性只要可实现,可以任意设计。

常见的:串联校正环节(超前、滞后、超前—滞后);局部反馈(比例、比例—微分);前馈(比例、比例—微分、惯性);反馈校正不需要放大器,可消除系统原有部分参数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串联校正串联校正装置有源参数可调整在性能指标要求较高的控制系统中,常常兼用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三.校正环节的实现用物理装置:电,液,气,机,微机常用电气校正装置:无源网络和有源调节器。

见表6-1,表6-2.无源网络:只用电阻、电容就可以实现。

简单而特性有限。

有源调节器:用运放,特性更宽、更纯粹,如:比例—微分、纯粹超前,比无源网络的超前环节好。

若用微机更好,非线性也可校正。

四.校正环节的设计方法用根轨迹法的试探法用频率特性法的试探法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

第二节串联校正典型环节特性1.典型超前校正:传递函数:(α>1)频率特性:[1+(αΤω)2]/[1+(Τω)2]相频:Μ(ω)=√幅频:(α>1)TsTss G c ++=11)(α0)(>−=ωωαωφarctgT T arctg jT jT j G c ωωαω++=11)(一.超前校正环节特性:Bode 图为高通滤波器ωmφmωωL(ω)φ(ω)1/T1/(αT)20lg αTm αω1=10lg αnext1.典型滞后校正环节二.滞后校正环节特性[1+(Τω)2]/[1+(αΤω)]Μ(ω)=√幅频:(α>1)TsTssGcα++=11)()(<−=ωαωωφTarctgarctgTjTjTjGcωαωω++=11)(相频:传递函数:频率特性:(α>1)ωmφmωωL(ω)φ(ω)1/T 1/(αT)20lg αBode 图具有高频衰减作用1.典型滞后—超前校正环节:(β>1)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略)1)(1()1)(1()(2121++++=s T s T s T s T s G cββ三. 滞后—超前校正环节特性奈氏图Bode 图1/(βT 2)1/T 21/T 1β/T 1ω1= √(T 1T 2)ImRe 1ωω=∞ω= ω190º-90º0ºL(ω)滞后起作用超前起作用G c (s )=ΚΡ(1+T d s+ )也是一种超前—滞后校正环节在传统控制理论中分析不多。

T i s1超前滞后四.PID控制器第四节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当系统的性能指标用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等频域指标表示时,用频率特性法设计串联校正环节更方便。

设计要点:使开环频率特性成为低频段:高、斜,以保证稳态精度中频段:有一定宽度(以-20db/dec穿越0分贝线),以保证合适的PM和GM高频段:斜,增益小,以使系统噪声影响小设计方法:一、典型超前校正环节的频率特性法设计二. 典型滞后校正环节的频率特性法设计三、典型滞后—超前校正环节的频率特性法设计一.典型超前校正环节的频率特性法设计目的:以超前校正补相角,中频段产生足够超前角 步骤:1.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K2.绘Bode图3.测原系统PM和GM,求所需超前角ϕm4.计算α1+sin ϕm 1-sin ϕmα=Ts Ts s G c ++=11)(α5. 图解ωmωm :校正后的增益穿越频率ωc ’定为超前校正环节相角最大的地方. 它在未校正系统的ωc 右侧, 距横轴−10lg α处的原L (ω)线上做垂线与横轴的交点。

6.求参数TT=1/[ωm √α]7.画校正后的Bode图,检验是否满足要求例:设G 0(s)=4K/[s(s+2)]求ΚV =20(1/s )PM >50°G Μ>10dB 的校正环节解:lim sG 0(s)= lim 4Ks/[s(s+2)]=2K=K v =20K=10, G 0(s)=40/[s(s+2)]±做原系统的Bode 图0-180s →0s →0ωc ω’c1738G 06.2db= 20log √αϕm =50°−17°+β=33°+β=33°+5°=38°β----考虑ωc 右移后相角的减少α=(1+sin ϕm )/(1-sin ϕm )=4.1作图解得ωm =9 rad/s作法:在0 db线下10lg α处作水平线,与20log|G 0 |的交点对应的ω值即为ωm 或ω’c测得PM=17°不满足要求GM=∞满足要求计算α0-180ωc ω’c1738G 0G 0 G c6.2db= 20log √αT = 1/[ωm √α]=1/[9√(4.17)]=0.0541+ αTs 1+TsGc(s)=1+0.225s 1+0.054s =穿越频率从6.3 rad/s 提高到9 rad/s PM 17°→50°见尼氏图6-20,Mr9dB →1.3dB 超调大大减小校核性能指标分析:超前校正的影响1.增加ωc 附近的正相角,故PM ↑2.减少ωc 附近的十倍频程3.增大频带宽度4.减少阶跃响应的超调量5.不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2.比例—积分(PI )环节特性:G c (s )=ΚΡ(1+)G c (j ω)=ΚΡ(1+)=ΚΡ(1-j)Μ(ω)=ΚΡ√1+()2φ(ω)=-arctg 当ω→0时,有最大的相位滞后角-90°Τi s1Τi j ω1Τi ω1Τi ω1Τi ω12.比例—微分(PD )环节特性:(实现超前校正)ωωL(ω)φ(ω)1/T 90°20lgKp 比上一环节更超前Gc (s )=ΚΡ(1+Τds)Gc (j ω)=ΚΡ(1+Τdj ω)Μ(ω)=ΚΡ√1+(Τd ω)2φ(ω)=arctg Τd ω第三节用根轨迹法设计串联校正环节系统的动态性能取决于它的零极点分布。

用根轨迹法可直观表示原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和加入串联校正环节后的系统根轨迹,使校正的系统的根轨迹通过期望的主导极点,可得到期望的系统闭环性能。

这就是用根轨迹设计串联校正环节的概念。

奈氏图:φm(α-1)/2(α+1)/2αI m (ω)R e (ω)最大超前角和相应的角频率由d φ(ω)/d ω=0导出φm =sin -1[(α-1)/(α+1)]ωm =1/(T √α)设计步骤:1). 据给定性能指标标出期望主导极点2). 绘原系统的根轨迹3). 据改造根轨迹的差距确定校正环节结构4).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零极点)5).绘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并校核主导极点是符合要求6).若不满意重新设计,返回步骤3)设计技术1).期望主导极点的确定:据标准二阶系统与性能指标的关系算出初步主导极点位置。

注意对非标准二阶系统的修正。

2).选择校正环节的类型:需使根轨迹左移选超前环节需使根轨迹右移选滞后环节稳态精度足够但动态性能不好,选超前环节稳态精度不足但动态性能好,选滞后环节单独超前校正或滞后校正不行,选超前—滞后3).如何确定零极点据幅值条件、相角条件及设计经验3.5/t s ζ=0.6,Mp=10%, θ=127º一.典型超前校正环节根轨迹法设计1). 超前角的计算设已确定期望闭环主导极点s 1,2当加入超前校正环节后使Gc (s )根轨迹通过s 1 点,则据相角条件有超前角计算公式:ϕ=∠G c (s 1)=±(2k +1)180°−∠G o (s 1)因为∠G c (s 1)+∠G o (s 1)=±(2k +1)180°k =0,1,2…当G c (s )==αZc=1⁄αT P c =1⁄T ∠G c (s 1)=∠(s +Ζc )–∠(s +Pc )1+αΤs 1+Τs2. 零极点Z c 、P c 的确定已知期望极点s 1=σ+j ωd 和超前角ϕ,则有计算公式Z c =ωn |G 0(s)|sin(ϕ+γ)/sin θ式中θ=π-γ-δδ=cos -1ζγ=ctg -1(csc ϕ/|G 0(s)|-ctg ϕ)P c =ωn sin(ϕ+γ)/sin(θ-ϕ)α= P c /Z cT=1/ P c 期望主导极点:r-ζωn ωn √(1-ζ2)δωn σ=-ωn cos δωd =ωn sin δs 1公式推导:开环传函:G(s)=G 0(s)G c (s)=G 0(s)α(s+Z c )/(s+P c )若s 1为闭环极点,据根轨迹的幅值条件有|G(s 1)|= α|G 0(s 1)||(s 1+Z c )|/|(s 1+P c )|=1据斜三角形边角关系: b/a=sinB/sinA 有r r οθ1θ2θϕγδωn -P c -Z cs 1S 平面A B a b c对∆Ζc Οs 1 sin γ/sin δ=Z c /|s 1+Z c |对∆P c Οs 1 sin(ϕ+γ)/sin δ=P c /|s 1+P c |两者相比sin(ϕ+γ)/sin γ=P c |s 1+Z c |/{Z c |s 1+P c |}=α|s 1+Z c |/|s 1+P c |=1/|G 0(s 1)|因为sin(ϕ+γ)=sin ϕcos γ+cos ϕsin γ所以sin(ϕ+γ)/sin γ= sin ϕcos γ/sin γ+cos ϕ= 1/|G 0(s 1)|ctg γ=csc ϕ/|G 0(s 1)|-ctg ϕγ=ctg -1[csc ϕ/|G 0(s 1)|-ctg ϕ]利用斜三角形边角关系:Z c = ωn sin γ/sin θ= ωn |G 0(s)|sin(ϕ+γ)/sin θθ=π-γ-δδ=cos -1 ζ由斜三角形∆P c Οs 1可导出sin(ϕ+γ)/sin(θ-ϕ)=P c /ωn 或写成P c = ωn sin(ϕ+γ)/sin(θ-ϕ)σ=-ωn cos δj ωd =j ωn sin δα= P c /Z c T=1/ P c例6-1:设G 0(s)=K/[s(s+5)(s+20)]求t s ≤0.7(s )Μp ≤25% Κv ≥12(1/s )时的超前校正参数α和T.解:先由无零点二阶标准系统的性能关系,算出期望极点.由M p =exp{-ζπ/√(1-ζ2)}=0.25可求得ζ=0.4 (0.4917)由[1/√(1-ζ2)]exp{-ζωn t s }=∆=0.02可求得t s ={ln(1/∆)+ln[1/ √(1-ζ2)]}/(ζωn )={4+ln[1/ √(1-ζ2)]}/(ζωn )求超前角:ϕ=-180°-G 0(s 1)=-180°-( s 1+ s 1+5+ s 1+20)=-180°+113.5°+94.2°+45°=72.7°因为ϕ<90°,选典型超前校正环节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