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挖空练习测试
荆轲刺秦王挖空练习测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5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 )赵,虏( )赵王,尽收( )其地,进兵北.( )略.( )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 )请.( )荆卿曰:“秦兵旦暮..( )渡易水,则虽( )欲长侍足下..( ),岂.( )可得哉?”荆卿曰:“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
今行而( )无信.( ),则秦未可亲.( )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 )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 )见臣,臣乃得有以..( )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丹不忍以( )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愿足下更.( )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 )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 )流涕.( )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 )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 )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 )见臣。
臣左手把( )其袖,而右手揕( )其胸,然则..( )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 )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 )有意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己..( ),无可奈何,乃遂收盛.( )樊於期之首,函.( )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 )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其人居远( )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节选)》沈起凤《老僧辨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清〕沈起凤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一日,同阅《荆轲传》。
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
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
”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
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
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
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
②更事:阅历世事。
③祖龙:指秦始皇。
9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为:发出B.发尽上.指冠上:向上C.严更笑不可抑.抑:控制D.殆.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
9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9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荆轲刺秦王练习
《荆轲刺秦王》练习出题人:辜秀峰审题人:****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荆轲(kē)拜谒(yâ)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 偏袒(tǎn)扼腕(â)厄运(â)濡染(rú)怯懦(ruò)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D. ①⑥⑧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执兵..扼腕而进(2)诸郎中(3)樊将军以穷困..之..来归丹(4)愿大王少假借(5)左右..既前,斩荆轲(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一、选择题1、找出字音无误的一项()A、拜谒(yè) 濡(rú)缕变徵(zhǐ) 淬(cuì)火B、忤(wǔ)视图穷匕(bì)见(xiàn) 八创(chuāng)C、箕(jī)踞(jù) 揕(chèn)之偏袒(tǎn) 陛(bì)下D、拊(fǔ)心瞋(chēn)目樊於(yú)期怒叱(zhì)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C、秦王还柱而走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用法和其它不同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B、皆白衣冠..以送之C、发尽上.指冠 D、函.封之4、下列加点字的活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太子迟.之A、乃朝服.. B、箕.倨以骂之 C、群臣怪.之 D、左右既前.5、下列特殊句式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见燕使者咸阳宫B、给贡职如郡县C、人不敢与忤视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6、下列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D、若属皆且为所虏7、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樊於期偏袒..执兵 C、持千金之资币.物 D、被八创...扼腕而进曰 B、诸郎中8、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深厚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倒下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9、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故荆轲逐秦王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使工以药淬之D、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10、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顾:顾念B、祭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C、剑长,操其室室:剑鞘D、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11.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愿大王少假借之13、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诚信,信用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狠毒,刻毒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B、①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C、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②燕王拜送于庭D、①伏尸而哭,极哀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6、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含解析
荆轲刺秦王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解析:选C A项,反—返;B项,还—环;D项,振—震。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解析:选C 谢:谢罪。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解析:选A 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
B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
C项是名词作动词。
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而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选C 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承接关系;③④均为介词,用,拿。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解析:选D 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荆轲刺秦王》挖空检测答案
《荆轲刺秦王》挖空检测答案荆轲刺秦王挖空检测答案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动机荆轲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刺客,他的目标是刺杀秦王。
荆轲的背景和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战国时期的混乱局势: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秦国崛起,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荆轲可能认为,刺杀秦王有助于瓦解秦国的统治,从而为其他国家争取更多的机会。
2. 对秦国的不满: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酷的法律和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苦难。
荆轲可能认为,刺杀秦王可以为人民解除苦难,让他们重获自由。
3. 荆轲个人的追求:荆轲可能有个人的追求和理想,他希望通过刺杀秦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荆轲刺秦王的策略和计划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他使用了一些策略和计划来实现他的目标。
以下是可能的策略和计划:1. 伪装身份:为了接近秦王,荆轲可能伪装成秦国的官员、士兵或其他人物,以混入秦王的身边。
2. 利用机会:荆轲可能会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比如秦王独自外出或在宴会上,他才会选择刺杀的时机。
3. 使用暗器:荆轲可能会使用暗器,比如藏在衣物或器物中的匕首,来实施刺杀。
4. 快速逃离:刺杀后,荆轲需要迅速逃离现场,以避免被抓捕。
荆轲刺秦王的后果和影响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对战国时期产生了重大的后果和影响:1. 秦国政权动荡:刺杀秦王后,秦国政权发生了动荡,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和权力争夺。
2. 震动其他国家:荆轲的刺杀行为震动了其他战国国家,使他们认识到秦国并非无敌,可能激发了其他国家反抗秦国的勇气。
3. 荆轲的英雄形象:荆轲因为他的刺杀行为被后世尊为英雄,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
注意:以上内容为推测,无法得到确切证实。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5【同步练习】《荆轲刺秦王》(人教)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樊於期..(wūqī)忤.视(wū)提.轲(tí)谒.见(yè)B.夏无且.(qiě)戮没..(lùméi)揕.击(zhèn)唱和.(hè)C.瞋.目(tián)惊愕.(è)中庶.子(shù)被八创.(chuànɡ)D.箕踞..(jījù)目眩.(xuàn)贻.笑大方(yí)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谒,拜见。
②.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⑤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职,职任、职责。
⑥.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⑦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谢罪。
⑧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就,成功。
A.①③⑤⑦ B.①②③④ C.⑤⑥⑦⑧ D.②④⑥⑧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此臣拊心日夜切齿也,乃今得闻.教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②燕王拜送书于庭,使使以闻.大王④荆轲顾.笑武阳A.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B.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C.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D.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有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释:知道荆轲出使目的的太子和他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丧服来给荆轲壮行。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释:今天前去不讲信任,那么秦王就不可能亲近。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解释:今日前行却不能好好活着回来复命的人,是没用的无能鼠辈。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解释: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5.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项是()A.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
下列作品中,适合的是()。
A.《茶花女》B.《苔丝》C.《巴黎圣母院》D.《红与黑》【答案】 C2、在古诗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答案】 B3、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答案】 A4、某版教科书课文《故都的秋》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A.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B.引导学生研读文章语句.体会作者情感C.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D.引导学生展开对景物描写的细节分析.抓住文章主旨【答案】 D5、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答案】 B6、教学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古代诗词。
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温庭筠《商山早行》C.李白《行路难》(其一)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 C7、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荆轲》理解练习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10 荆轲自主预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曩.者()崤.山()居有间.()须臾.()偻.行()()扼.腕()焠.()王翦.()揕.()偏袒..濡.()忤.视()变徵.之声()资料链接【背景简介】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刺客列传】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及答案
字音翦樊於期髓揕拊盛谒袒扼淬忤濡叱徵瞋陛慑发惶卒提眩遗创且筑箕通假字秦王必说: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日以尽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燕王诚振怖燕王拜送于庭设九宾: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秦武阳色变振恐少假借之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词类活用【北】进兵北略地:【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前】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远】其人居远未来:【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白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涕】士皆垂泪涕泣:【上】发尽上指冠:非有诏不得上:【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朝服】(秦王)乃朝服:【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闻】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怪】群臣怪之:【绝】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断】断其左股:【箕】箕踞以骂曰:【踞】箕踞以骂曰:【生】乃欲以生劫之:固定短语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然则将军之仇报3.荆轲有所待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6.以故荆轲逐秦王7.未尝见天子文言文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②省略句取之( 以) 百金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欲与( 之) 俱( 往)以(之)试人皆陈(于)殿下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百度百科里整理的答案重要字音翦(jiǎn)樊於期(fán wū jī)髓(suǐ)揕(zhèn)拊(fǔ)盛(chéng)谒(yè)袒(tǎn)扼(è)淬(cuì)忤(wǔ)濡(rú)叱(chì)徵(zhǐ)瞋(chēn)陛(bì)慑(shè)发(fā)惶(huáng)卒(cù)提(dǐ )眩(xuàn)遗(wèi)创(chuāng)且(jū) 筑(zhú) 箕(jī)通假字秦王必说:说通“悦”,高兴、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文言知识练习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解释下列重要实词并作为文言积累1、贰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同现代汉语)②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③《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积累)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⑤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解释下列虚词并作为文言积累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越国以鄙远⑤焉用亡郑以陪邻⑥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永之人争奔走焉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6.且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①晋军函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越国以鄙远⑤朝济而夕设版焉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一、选择题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2. 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是为了哪个国家?A. 秦国B. 燕国C. 赵国D. 齐国3. 荆轲在刺杀秦王之前,曾向谁学习剑术?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4. 荆轲在刺杀秦王时使用的武器是什么?A. 匕首B. 长剑C. 弓箭D. 枪5.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王采取了什么措施?A. 立即处死荆轲B. 将荆轲囚禁C. 赦免荆轲D. 放逐荆轲二、填空题6.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携带的地图中隐藏着_________。
7. 荆轲在刺杀秦王时,使用的匕首上涂有_________。
8.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__年。
9. 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是为了报答_________的恩情。
10. 荆轲在刺杀秦王时,因为_________而失败。
三、简答题11. 简述荆轲刺秦王的动机是什么?12. 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人物参与?13.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王对燕国采取了哪些措施?14.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何意义?15.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四、论述题16. 论述荆轲刺秦王事件对战国末期政治格局的影响。
17. 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中,荆轲的个人品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8. 论述荆轲刺秦王事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其文化价值。
19. 从荆轲刺秦王事件中,探讨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
20. 论述荆轲刺秦王事件在不同历史时期被重新解读和评价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题21. 阅读以下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史料,分析荆轲的刺杀计划为何失败,并提出你认为可能成功的替代方案。
史料:荆轲,燕人也。
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荆轲以匕首刺秦王,不中,秦王大怒,遂杀荆轲。
22. 假设你是荆轲的谋士,你将如何策划刺杀秦王的行动,并确保行动的成功?六、创作题23. 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背景,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荆轲在刺杀秦王前的准备过程。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教师)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工以药淬之 B.卒起不意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往而不反者【解析】B项,“卒”通“猝”;C项,“振”通“震”;D项,“反”通“返”。
【答案】 A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解析】①②副词,假如没有;③副词,只是;④动词,回头看。
【答案】 D★3.(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解析】例句与A项皆为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愿大王少假借之【解析】A项,“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
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答案】 C5.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B.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解析】A项应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A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一、辨音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2、胡不见我于王 ( ) 4.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3、而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 6.便要还家 ( )4、才美不外见 ( ) 8.且臣少仕伪朝 ( )5、愿陛下亲之信之 ( )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二、形旁辨义法1、窥、鄙:从()看,目光短浅的事。
2、祗、亵:从()事,有轻慢不敬的意思。
3、咨、诹:从()言,都是询问的意思。
4、拔、举:从()力,都有提升的意思。
5、延、引:从()手,都有“导引”的意思。
6、课、程:从()文,都有“督促”或“考核”的意思。
7、游、嬉:从()水,与游玩有关。
8、奉、承:从()手,都有“接受”的意思。
9、亡、牧:从()牛,都与放牧有关。
10、善、颇:从()心,都有“美好”或“正”的意思。
三、译句解题法题目用诗句或典故拟出,解题才能与上下文意吻合。
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咸”分别是什么意思?“毕”是完全,“咸”是都。
全句意思是“贤良的人才都汇聚到这里,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四、前后法有些词语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意义,离开了它通常的用法,如果孤立地理解,难免望词生义,前后才能准确理解。
例如:“善刀而藏之”中的“善”,常用义为“善良”,而在这句中却要理解为“擦拭(刀)使之干净”。
全句意思是“拭擦好刀并把它藏起来”。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场震撼历史的刺杀,两个国家的命运对决,三个各怀心事的人物,演绎出一场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这就是《荆轲刺秦王》所带给我们的历史画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背景介绍、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案例分析以及总结等方面,详细探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时期的一场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传奇。
故事讲述了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受命刺杀秦王嬴政,最终失败的故事。
在这场政治与利益的较量中,我们看到了英勇无畏的荆轲、智勇双全的秦王以及阴险狡诈的燕太子丹。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百舸(ɡě)漫溯(shuò)潭柘寺(zhè)混混沌沌(dùn)B . 衾枕(qīn)泡桐(pāo)迫击炮(pǎi) 长歌当哭(dànɡ)C . 干禄(ɡàn)梵文(fàn)汗涔涔(cén)面面相觑(qù)D . 贵胄(zhòu)降服(xiánɡ)万应锭(diàn)戕害生灵(qiāng)2.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 宾主尽东南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水清B . 识盈虚之有数弈之为数,小数也C . 气凌彭泽之樽会当凌绝顶D . 纤歌凝而白云遏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 (2分) (2020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 所以游目骋怀B . 列坐其次C .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D . 亦将有感于斯文4. (2分) (2018高一上·大庆期中)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例:是寡人之过也A . 以其无礼于晋。
B . 何厌之有?C . 此天子气也。
D . 若属皆且为所虏5.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危樯独夜舟危:高。
B .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可羡。
C .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D . 径须沽取对君酌取:拿出。
6. (2分) (2018高一下·舟山开学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 . 《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 . 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一、选择题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2. 荆轲是燕国的什么人?A. 将军B. 使臣C. 刺客D. 学者3. 荆轲刺秦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A. 个人恩怨B. 国家利益C. 个人荣誉D. 财富4. 荆轲在刺杀秦王时使用的武器是什么?A. 剑B. 匕首C. 弓箭D. 刀5.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最终的结局是什么?A. 成功刺杀秦王B. 被秦王所杀C. 被秦王俘虏D. 逃脱二、填空题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是燕国的______,他为了______,决定刺杀秦王。
2. 荆轲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他使用的是一把锋利的______,这把匕首上涂有______。
3. 荆轲在刺杀秦王时,他假装是______的使者,以______为名,接近秦王。
4.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最终以荆轲的失败告终,但他的行为被后人视为______。
三、简答题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为何选择刺杀秦王?2.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的刺杀行动为何失败?3.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对后世有何影响?四、论述题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2.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启示?五、判断题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
(错误)2. 荆轲是燕国的刺客,他为了个人恩怨刺杀秦王。
(错误)3. 荆轲在刺杀秦王时使用的是弓箭。
(错误)4.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最终以荆轲的成功告终。
(错误)5.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对后世没有影响。
(错误)答案:一、选择题1. B2. C3. B4. B5. B二、填空题1. 刺客国家利益2. 匕首毒药3. 燕国献图4. 英勇行为三、简答题1. 荆轲选择刺杀秦王是因为他忠于燕国,为了阻止秦国的扩张和侵略,保护燕国和其他国家的安全。
2. 荆轲的刺杀行动失败是因为秦王的警觉性高,以及荆轲的计划不够周密,加上秦王身边的护卫力量强大。
练习9:知识梳理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高中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与练习
练习9:知识梳理1(《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一、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是选自《》的一篇叙事性文言文。
该选文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艺术特色】1.善于通过冲突来写人物。
如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太子丹和荆轲,就是放在秦、燕冲突的大背景上来表现;写荆轲,又是通过他与太子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最后,是以与秦王的尖锐斗争来完成荆轲的性格塑造。
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空间,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2.善于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语言和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
如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和“偏袒扼腕而进”,太子丹的“伏尸而哭”和对荆轲的疑虑,秦武阳的“人不敢与忤视”和“色变振恐”,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特别是荆轲。
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同樊於期的交谈,对太子丹疑虑的怒斥以及毅然出发,易水上的高歌,为秦武阳“色变振恐”的解释,直至同秦王的短兵相接,英勇就义,都写得有声有色,富有表现力。
3.善于用衬托手法,使荆轲的形象更加鲜明。
樊於期的乐于献首,太子丹的无知浮躁,易水边送行者的“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蒙嘉为荆轲牵引进言,秦武阳的临场惊恐,秦王的“目眩良久”,都起了反衬作用,使荆轲的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现出来。
4.善于描写悲壮感人的场面,集中展示人物风貌。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
荆轲的内心世界也因此得到充分展现,一个勇往直前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又如秦廷行刺,荆轲的动作,秦王的惊惧,荆轲的穷追不舍,秦王的环柱而逃,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囊,左右的惊呼,一直到荆轲“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廷上下的情状,动作、表情、高呼、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生动地再现了荆轲这个不畏强暴的孤胆英雄的形象。
荆轲刺秦王练习带答案完成版
《荆轲刺秦王》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人不敢与忤.视()(2)而右手揕.其胸()(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5)使工以药淬.之()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3.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并解释。
(1)函.封之()(2)太子迟.之()(3)群臣怪.之()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攻城略.地()(2)略.无慕艳意()(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4)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君既若见.录()(3)乃遂私见.樊於期()(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今:(2)则秦未可亲也古:今:(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今:(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今:8. 从下列每组中分别找出两个词义相同的加点词。
(1)A. 进兵北略地 B. 略无慕艳意 C.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 D. 攻城略地 E.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答:()与()(2)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莫我肯顾 C.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 顾计不知所出耳 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答:()与()9. 翻译下列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译文:(2)乃今得闻教!译文:(3)乃为装遣荆轲。
译文:(4)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译文:(5)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中考语文总复习《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3)
荆轲·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第1-7段的翻译,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翻译8-12段,找出不会的或不能准确翻译的地方。
3.总结出线的文言词语,如特殊句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内容要求】1、借助目标流程,掌握基础知识了解战国策。
2、完成目标流程中的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温馨提示:用双色笔勾出预习中的重要知识,并加以识记)3、能自主翻译8-12段。
4、认真书写,独立完成。
【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预习自测】一、解释加点词语(1)太子迟.之(2)请.辞决.矣(3)皆白衣冠..以送之(4)为.变徵之声(5)发尽上.指冠(6)终.已不顾.(7)持千金之资币.物(8)朝服..二、翻译下列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3)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合作探究】三、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3)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默写。
要求不能看书,默写完毕后要用红笔改错。
教后反思:第 1 页共1 页。
荆珂之死练习题及答案
荆珂之死练习题及答案荆珂之死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著名事件,涉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荆轲之死的一些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荆轲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人?A. 秦国B. 魏国C. 燕国D. 赵国答案:C2. 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A. 周朝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3. 荆轲刺秦王的目的是什么?A. 为了个人恩怨B. 为了国家利益C. 为了报仇D. 为了金钱答案:B4. 荆轲刺秦王使用的是什么武器?A. 剑B. 匕首C. 弓箭D. 长矛答案:B5. 荆轲刺秦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A. 成功B. 失败C. 未遂D. 被赦免答案:B二、填空题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______年,当时秦王是______。
答案:前227年,嬴政2. 荆轲在刺秦王前,曾经接受了______的委托。
答案:燕太子丹3. 荆轲在刺杀秦王时,使用的是一把名为______的匕首。
答案:鱼肠剑4.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被秦王的卫士______所杀。
答案:斩杀三、简答题1. 请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及其意义。
答案: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是战国末期,秦国逐渐强大,意图统一六国。
燕国为了阻止秦国的扩张,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这一事件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荆轲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成为后世反抗暴政、崇尚英雄主义的象征。
2. 荆轲在刺杀秦王过程中,有哪些细节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答案:荆轲在刺杀秦王过程中,首先通过携带燕国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作为礼物,巧妙地接近秦王。
其次,在宴会上,他利用秦王对地图的好奇,趁机刺杀。
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机智和勇敢,展现了他作为刺客的卓越品质。
结束语: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荆轲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反抗的精神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督亢()戮没()淬火()忤逆()拊心()瞋目()箕踞()目眩()创伤()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1)偏袒________ (2)郎中________ (3)穷困________ (4)涕________(5)币________ (6)提________ (7)股________(8)左右既前,斩荆轲________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⑨进兵北略地()五.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5.使工以药淬之()6.日以尽矣()7.皆白衣冠以送之()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9.使使以闻大王()10.以次进()11.以故荆轲逐秦王()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3.而乃以手共搏之()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5.遂拔以击荆轲()16.箕踞以骂()17.乃欲以生劫之()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9.以其无礼于晋()20.敢以烦执事()21.越国以鄙远()22.焉用亡郑以陪邻()23.阙秦以利晋()24.以乱易整()七.填空。
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士皆________________。
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战国策》是西汉末年_________根据_________时期的材料编订的。
全书共_________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_____________的策略和言论。
写人叙事十分生动,语言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荆轲刺秦王》达标检测题【典型例题】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 偏袒(tǎn)扼腕(è)厄运(è)濡染(rú)怯懦(ruò)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 创伤(chuān g)创办(chuàng)�_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 D. ①⑥⑧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________ (2)诸郎中执兵________(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________ (4)愿大王少假借之________(5)左右既前,斩荆轲________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________(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________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L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2)自引而起,绝袖(3)秦王还柱而走(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9.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________ 通________(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 通________(3)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 通________(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通________(5)秦武阳色变振恐________ 通________10.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L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名句默写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3.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答案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反通返,回来。
2.还通环,环绕。
3.说通悦,高兴。
4.振通震,恐惧。
5.卒通猝,突然。
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略)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课后习题二)(1)偏袒(2)郎中(3)穷困(4)涕(5)币(6)提(7)股(8)左右既前,斩荆轲(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函(用匣子)名当状②前(上前)名当动③朝服(穿起上朝的衣服)名当动④迟(认为……迟缓)意动用法⑤闻(使……听到)使动⑦亲(亲近)形当动⑧衣冠(穿衣戴帽)名当动⑨北(向北)名当状补:其人居远(远方)群臣怪之(认为……奇怪)五. 翻译下列句子。
(1)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3)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4)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六.“以”的用法(部分)。
1.(有办法,有机会)2.(因为)3.(因为)4.(而,来)5.(用)6.(已)7.(而,来)8.(而,来)9.(而,来)10.(按)11.(因为)12.(没有用来……的)13.(用)14.(用)15.(而,来)16.(而,表修饰)17.(用)18.(而,来)19.(因为)20.(用)21.(而,来)22.(而,来)23.(而,来)24.(用)七.填空。
①略②(西汉末年)(刘向)(战国时期)(三十三篇)(策士谋臣)荆轲刺秦王达标检测题答案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2. 析:A. 涕: B. 币: C. 穷困:D. 提:3. D 析:A. 亢kàng B. 懦nuò C. 淬cuì,杵chǔ4. 顾① 只是,不过;② 回头辞① 辞别;② 推辞微① 假如,没有;② 暗暗地引① 身子向上起;② 举起发① 打开;② 出发就① 成功,成;②靠近,登上析:积累文言词汇,注意区别词语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