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新旺发达。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来选择,并说明理由,激趣导入。
检查预习,完成情况不佳。
放朗读录音。
整体把握能力较差。
研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写法,赏析重点词句。
第三部分(4~12):引入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并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以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四部分(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有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重点段落研读,文句和写法赏析
(一)阅读第3自然段
1、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用问题的方式走进文本,学生容易理清思路,激活思维,避免了学一般议论文时的枯燥。在阅读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精心挑选一些感兴趣的课文中作者的主张、观点,并以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生发探究,把握要旨。
3、用对话的方式学习运用,能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者认为“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并非轻而易举”,作者接着又说“非凡的灵感产生于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你认为这两种说法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因为这些非凡的灵感不是随便产生的,是经过长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它导致了伟大的发明。因而“并非轻而易举”,而“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是产生“非凡灵感”的基础。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

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

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

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体现了什么哲理?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
2、从这一现象背后还能引发哪些富有智慧的思考呢?——引入课文
二、梳理层次间关系
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探讨了什么话题?
如何具有创造性思维
2、围绕话题分了几个部分进行阐释?说清了哪些关键问题?
1-3有好奇心4-8运用知识9-12留意灵感13总结归纳
3、用自己的话阐述好奇心、知识、灵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4、本文的议论顺序是怎样的?好处是什么?
递进顺序层次鲜明,具有较强的逻辑说服力
三、品析层次间的过渡
1、在写作中,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引导读者的思维不断深入的?(宏观与微观)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承上启下的段落;以否定性的转折推动思考的逐层深入。

环环相扣。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作者试图与读者建立怎样的关系?结合文本思考,这种关系的确立是否必要?
建立合作商讨、对话的关系。

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3、运用文中的过渡词,就一个话题进行分两到三个层次进行逐层深入的论述。

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材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材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回答问题。

(出示图画和问题)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生难字词(1)字音汲.取(jí)根深蒂.固(dì)锲.而不舍(qiè)孜.孜不倦(zī)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héng)(2)词义【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读一读,把握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

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2.速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明确: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第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第4~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9 谈创造性思维 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9  谈创造性思维    教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下列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A B C DB因为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C因为C是唯一的一个非对称图形A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因为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看一看:图中是什么?猜一猜:10-1=?漫画,<谁也没有错>6 是“6”不是“9”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老年读诗如庭中赏月想一想:同样是读诗,感受何以不同呢?《26个孩子和一道题》美国小镇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她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三个候选人:A 笃信巫医,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B 曾经被两次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C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儿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儿啤酒,年轻时候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要求大家从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于人类的人,孩子们都选了C,然而错了,这三人依次是: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希特勒,夺去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思想,自由的精灵。

——莎士比亚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

——法朗士分析显而易见的事情需要非凡的思想。

——怀特黑德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的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板书: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下面肯定有声音发出,假装问:“怎么了”,学生会说:“老师你写错了”,师说:“哪里错了?”“我认为我是对的,42+38=?”“你还有第二个答案吗?”“那我的观点不是对的吗?”)学生会举例反驳我。

抓住切机,转入课文:“由这个问,你还能想到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真好,同学们,从他的思维中,你能发现什么吗?”生说:“他具有创造性思维”二、问题讨论(一)1、那么,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0页,小声地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第一、必须精通各种知识。

(为什么要汲取知识?不精通知识就会一事无成,知识是形成创意的素材。

)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简洁概括)第三、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我赞同这个观点)2、作者为了证明这些观点,他是怎样来说服我们的呢?举例子举了什么例子?(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3、这些例子和他的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点拨:精通各种知识体现在哪?探究新事物的意识体现在哪?<读语句>活用体现在哪?<组合、发明>持之以恒体现在哪?)小结:看来例子和观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这三个必须要素之间能不能调换位子?为什么?不能,这是一个由学到用再到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除了举例论证,还有什么方法吗?看第5小节,这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这属于道理论证。

小结:对于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作者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他的观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谈创造性思维》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表达方式,学习议论文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思维训练、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创造性思维的阐述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对创造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培养方法。

引导学生将创造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美国著名教育家和作家,以其对教育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著称。

教学准备:《谈创造性思维》课文PPT课件,包含罗迦·费·因格的生平简介、《谈创造性思维》的文学特点和相关教育背景。

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案例资料、图片或视频,如著名发明家的故事、创新产品的例子等。

学生作业本、笔、思维训练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创新故事”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创造性思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谈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罗迦·费·因格的生平和《谈创造性思维》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罗迦·费·因格对创造性思维的阐述。

深入探讨(15分钟)1. 创造性思维:分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培养方法,如何促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发展。

2. 创新实践:讨论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精神。

19 谈创造性思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智力大挑战,巧妙切课题请观察下面的漫画,说一说漫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课件出示:预设: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师: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对,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才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看法,才会使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笔下的《谈创造性思维》去寻找答案。

二、寻读,知观点析结构1.选读,比照思维知观点自读前三段,比较我们刚才讨论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是否一致。

预设:一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自读,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课件出示:过渡句:(1)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3.比照观点,理清论证结构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课件出示: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本论(第4—12段):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分析问题)第一层(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3.理解文章运用摆事实论证的方法及其好处。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2.难点: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

[学法引导]采用问题式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二、导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

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有创造力呢?我们又怎样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呢?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在他撰写的这篇文章里给了我们正确的回答。

三、自读课文,思考和讨论问题(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不看课文回答:文章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你为什么选这一个?2.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4.“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6.本文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8.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四、总结、扩展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育学生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老师出示“1+1=?”问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快速地说出答案。

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给出相关的答案:(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2.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进行总结: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等,得到事物的答案往往也不相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那么,我们要寻找事物的多种答案,就必须要发挥“创造性思维”。

今天就上一起跟随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脚步,去领悟创造性思维奥妙,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引出课文,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1.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著作创意思考的书籍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学生集体朗读作者的名言)2.背景资料许多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的思维模式,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

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作者想要说明,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也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5)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
这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补充事例提示:牛顿“万有引力说”、哥白尼“日心说”、鲁班发明锯子、曹冲称象、瓦特看见壶水滚沸,发明了蒸汽机。
(6)文章结尾段。
(7)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8)创造能力来源于创造性的思维,要学会多角度和“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第三问: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如“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等。
2.体会议论语言。
3.拓展创新思维。
提问: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示例: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一轮红红的太阳。在太阳的左上方,我看到了一座大山,高高的山尖,让我想到了埃及神秘的金字塔,那是创造古埃及光辉灿烂文明的地方。
第二层(第4一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第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第9一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3)解决问题(第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保持好奇心、探索新思路、相信小灵感。
明确:
第一问: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docx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川,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木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 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冇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滩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冋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來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对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i) 压榨(zha) 根深蒂固(di)• • •孜孜不倦(zT) 锲而不舍(qie)•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19、谈创造性思维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19、谈创造性思维优质教学设计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罗迦·费因格)三、【字词积累】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探求(tàn)创意(chuàng)压榨(zhà)根深蒂固(dì)行之有效xíng)孜孜不倦(zī)持之以恒(héng)不言而喻(yù)轻而易举(jǔ)驾驭(yù)汲取(jí)罗迦(jiā)锲而不舍(qiè)2、根据意思填成语①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根深蒂固】)②实行起来有成效。

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行之有效】)③、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不倦】)④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持之以恒】)⑤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不言而喻】)⑥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轻而易举】)⑦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锲而不舍】)⑧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

(【一事无成】)四、【整体感知】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1-3)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 9-12)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13)五、【细读感悟】“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对?明确: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物……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4、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明确:关键是(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教学PPT,【教学方法】1 朗读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新课导入:(1) 阅读古诗《题西林壁》思考问题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样一座山峰为什么看到的是不同的样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物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很多事物的答案并不止一个。

(2)出示课题二、新课(1)背景资料: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有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2)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3)知识备查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2、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3、论据可分为两种:事实论据道理论据4、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对比论证法(4)给重点字注音。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

19*谈创造性思维1.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3.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并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交流点拨】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交流点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9谈创造性思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9谈创造性思维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随着语文知识的积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对阅读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对议论文的系统知识是初次接触,所以本节课着重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这篇课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PPT出示数学问题:4-1=?引出生活问题:一张纸有四个角,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学生演示。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问题引导。

(1)疏通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文章以问题开头,有什么好处?作者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3.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三)合作学习,分析文本。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4—13自然段,派出得力战将讲解课文。

1.问题引导:(1)围绕“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2)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学生朗读训练指导)(3)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4)生活中,这两类人是如何面对灵感?(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6)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2.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四)探究学习,激发思维。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PPT出示图片:三角形和圆形,由圆和三角形你想到了什么?(六)课堂小结,回归学标。

这篇文通过按照问题问题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的人。

(七)课后寄语,放飞梦想。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罗迦·费·因格,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指导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小结: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设问,运用该修辞格的句子叫设问句。
合理使用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作用。
五、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1.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简析。
总结固趣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的典范代表。它的观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运用好知识。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要求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论证;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是长久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段):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示范教案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示范教案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

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雪)+(太阳)=水、春天……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们学习《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汲.(jí) 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ī)孜不倦(2)词语释义汲取:吸取。

19《 谈创造性思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

19《 谈创造性思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创新能力。

1课时一、新课导入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浏览感知 ——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1、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明确: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学法指导: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法指导: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1、轻声朗读4--8段,思考: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设问的作用,学习在作文中运用设问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造意识,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习重点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学习难点培养创造意识,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法指导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2+1二?3+4二?(生答)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2(月)+1 (月)二1 (季度),3 (天)+4 (天)二1 (周),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

环节二自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主二、字词积累1 .读准字音。

汲取(ji) 渊博(yuan) 根深蒂固(di) 锲而不舍(qie)• • • •学孜孜不倦(zT) 不言而喻(yu) 持之以恒(heng)• •2.理解词语。

习推敲: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蘑。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锲而不舍: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镂刻。

舍,停止。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环节二三、整体感知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2.梳理文章结构。

学提出问题(1-3):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观点。

习分析问题(4-12):举例子、讲道理,论证观点。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第1课时】(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第1课时】(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材分析《谈创造性思维》一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从直观的图形入手,娓娓道来,亲切平易。

既是对读者思维的启迪,又不强加于人。

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可以帮助点燃师生理性的火苗,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同时本文有着清晰的思路、恰到好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强大的说服力,是一篇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1.默读。

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重点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

再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

静心阅读课文,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

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

语言体会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难点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

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

强调和作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在主持人的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
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

比如:
(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
(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雪)+(太阳)=水、春天……
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们学习《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汲.(jí) 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ī)孜不倦
(2)词语释义
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答案示例: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答案示例: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
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

“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然后从正面论证。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2)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答案示例: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

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

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4)课文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什么例子证明什么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丝·布歇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写法探究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四、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是社会前进不竭的动力。

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

古猿从树上下,开始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

21世纪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让我们张开创新的双翅,在开放的世界中任意翱翔,尽展雄姿。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