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论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精华
华荣教授-国医大师李振华 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应用体会
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说:“脾旺四季不 受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说:“善治病者 ,唯在调理脾胃。”国医大师李振华继承内经、 仲景、东垣脾胃学思想,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不 仅充分认识到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在实践 中并逐步掌握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规律。提 出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疗效卓著。悬壶济世60 余载,教书育人50春秋,被誉为当代“脾胃病国 手”2009年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34
7、脾胃病之证治
在香砂六君子汤基础上化裁,创立香砂温中汤: 陈皮、半夏、茯苓、砂仁、厚朴——消食和胃 香附、枳壳、郁金——疏肝解郁理气 白术、茯苓配桂枝、白芍、木香、甘草——健脾 理中,调和气血
35
7、脾胃病之证治
脾胃病据统计90%以上都为脾胃气虚,但 在发作之时,多偏于肝胃不和或气滞血瘀 ,或气郁化热,或饮食所伤之虚实证。 故本基础方之制定以通为主,以补为次。 先以调理肝、脾、胃,使气血调和,诸证 缓解,后再加重益气健脾,以达巩固。药 量宜轻不宜重。
安神宁志,镇惊平肝
调和诸药
43
10、健脾通阳疏肝法用治肥胖症
嗜酒肥甘,过食膏粱厚味等,造成脾虚,失其 健运,导致水谷之精微物质输布排泄失常,痰 湿凝聚致病。
治疗上关键在于健脾祛湿,通阳利水,使脾运 化恢复,痰湿得以排泄则肥胖自减。
疏肝不仅可恢复肝的疏泄功能,还可以避免肝 木克伐脾土,以利脾气恢复,同时气行则湿行 ,湿去则湿热无所存。
20
2、治胃必实脾,健脾必和胃
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致胃实; 胃腐熟无力,失于和降,亦致脾虚。 因而治法上,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 如脾虚为主,当补重于消。如以胃实为主, 治在消重于补。临证分清病机,根据主次, 随证治之。
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_王海军
[45] 苗同贺. 手法配合激光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J]. 中医正骨,2008( 6) : 15 - 16.
[46] 黄振俊,陈建新,李彦,等. 手法配合痹祺胶囊治疗腰椎间 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 ( 11) : 3051 - 3053.
《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 “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高 度概括了脾胃的病理特点。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阳明即
胃,太阴即脾。《伤 寒 论 》亦 阐 述 了 阳 明 病 为 实,太 阴 病 为 虚的理论。后世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脾胃,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 脾胃”之论。李 老 通 过 多 年 的 临 床 实 践,充 分 认 识 体 会 和 掌握并实际运用了这一脾胃病的病 理 特 点 及 规 律,提 出 “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的学术观点与“脾宜健,肝 宜疏,胃宜和”的 治 疗 思 想,并 自 拟 治 疗 脾 胃 病 方 剂,如 香 砂温中汤、沙参养胃汤等,形成了独特的临证用药特点,在 《内经》、《伤寒论》、李东垣《脾胃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 了中医脾胃学说,而成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 2 脾虚是气虚 甚则阳虚 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脾虚胃实是脾胃病基本病理特征。李老指出: 有人认 为水湿阻滞,或湿热蕴结为脾之实证。熟不知脾虚失其健 运,才湿热蕴结。故湿热蕴结,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 实。故水湿停留,湿热蕴结之证,乃本虚标实,实由虚致,虚 中之实证,非脾实证。慢性胃病的发作时有偏气滞、湿阻、 化热、食滞、血瘀等不同实证,但其病理常为虚实夹杂、虚中 之实、实由虚致。故脾胃病脾虚胃实是其基本的病理特征。
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脾胃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在生活中,脾胃病患者也不少见。
刘吉善教授是一位在中医学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卓越成就的医学专家。
多年来,他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总结出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无数脾胃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康复。
本文将以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主线,进行深入探讨。
一、精确辨证论治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第一要义就是精确辨证。
他从中医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继承传统辨证的方法,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将其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中。
他强调,对于脾胃病患者,必须深入了解其病因、病理和证候,精确辨证,根据不同的证候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治疗重点在于调理脾胃刘吉善教授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
对于脾胃病患者而言,调理脾胃是治疗的重中之重。
他提出了“健脾益胃、调理气血”的治疗原则,意在通过药物调理和调节生活习惯等方式,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中药和中医调理刘吉善教授崇尚中药治疗,他认为中药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手段。
他深入研究了众多名方,丰富了自己的药方经验,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他强调,治疗脾胃病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证候以及患者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并合理配伍。
同时,他也注重中医调理的应用,如针灸、中医推拿、艾灸等,运用这些调理方法能够促进脾胃气血的循环排毒,加速康复进程。
四、注重患者的生活调理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时,注重患者的生活调理。
他认为,脾胃病与人体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生活习惯进行调理。
他会倾听患者的饮食、作息和情绪等方面的抱怨,针对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生活调理计划,如合理膳食搭配、规律作息、缓解压力等。
他相信,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良好的生活调理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康复率。
浅析喻昌“三论一法”中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运 转 至 关重 要 , 方 施药 不 能 不有 所 顾 忌 。但 同 时 阳 明” 才 是单 纯 阳 明病 的表 现 。而从 前 冠 于诸 篇 处 证
作 胃家 实 ” 文 则 被 置 人 中 篇 , 条 即 也认 为 , 时机 适 合 的运 用 攻 下 法 , 阳 明病 证 治 至 之 首 , 为 提 纲 的 “ 对 “ 阳 明” 中。喻 氏此举 表 明 : 正 证 他认 为 “ 胃家 实 ” 仅 关 重 要 . 仲 景 关 于 阳 明经 “ 物所 归 , 所 复传 ” 将 万 无 之 文 阐释 为 : 无所 复 传 者 , 为美 事 , 知 病 邪 归 是 “ 阳 明 ” 的病 机 , 不 能 概 括所 有 阳明病 , “ 原 孰 正 证 并 而 之而不传 , 反成 如 此 之危 候 耶 ……所 以惟 有 下夺 一 “ 胃实 ”者乃 能 攻 下 ,故 阳 明病 适用 攻 下 的范 围缩
现 着对 脾 胃的 固护 , 以说 重 胃 气 、 攻 下是 贯 穿喻 昌主 要 学术 思 想 的 主 线之 一 。 可 慎
关 键 词 喻 昌 脾 胃 攻 下 中 医 学术 发 掘
中图 分 类 号 R2 63 5.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0 2)4 0 0 — 3 6 2 3 7 2 1 0 — 0 10
喻 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 思想 的主线 之一 。
[中医课件] 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
三、叶天士案
例一 钱 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当予清补。 麦冬、生扁豆、玉竹、生甘草、桑叶、大沙参(《临证指南医 案·脾胃》)
例四 郑 脉濡无力,唇赤舌干,微眩,不饥不饱。此天暖
气泄,而烦劳再伤阳气。夫卫外之阳,内应乎胃,胃 既逆,则不纳不饥矣。 炒麦冬、木瓜、乌梅肉、川石斛、大麦仁(《临证指 南医案·不食》)
例五 苏 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扰,厥阳徒
升莫制,遂废食不便,消渴不己,如心热,呕吐涎沫 ,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 关。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酸 甘两济其阴。 乌梅肉、人参、鲜生地、阿胶、麦冬汁、生白芍(《临 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
• 胃阴—口渴善饥或饥不欲食,思饮等 症状。
• 治疗: • 脾阴—育阴和营,健脾养阴。 • 可选用:石斛、山药、莲肉、玉竹等 • 方剂:地黄饮子、沈氏玉泉丸。
• 胃阴—清热和胃,养阴生津 • 可选用:沙参、麦冬、葛根、生地等 • 方剂:养胃汤、增液汤、玉女煎。
例二 王 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 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既是补 ,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麦冬、火麻仁、水炙黑小甘草、生白芍,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例三 潘 不饥不食,假寐惊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调摄十日可 愈。 鲜生地、麦冬、知母、竹叶心、火麻仁、银花(《临证指南医案 ·不食》)
• “脾阴不足之候” 脾虚中满、饮食不进、食不能 消、夜剧昼静,劳倦伤脾发热, 健忘、肢萎、产后失眠腿痛等
李振华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李振华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李振华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背景:
脾胃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其发生率在不断增加。
而
在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中,李振华教授是一个备受推崇的中医名医之一,
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备受欢迎,对中医学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
研究目的:
通过对李振华教授的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探究他在脾
胃病治疗方面的独特治疗方法,为中医学中的脾胃病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
1.李振华教授背景介绍:其学术经历、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2.李振华教授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独特治疗方法:阐述其诊断和治疗
方法,并分析其与其他流派的不同之处,探究其疗效和作用机制。
3.李振华教授对中医学脾胃病治疗的贡献:针对中医学各流派的思
想和治疗方法,分析其对脾胃病治疗的贡献,并探讨治疗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4.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临床
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以建立李振华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
法的完整框架。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将系统性地阐述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独特方法和
学术思想,为中医学中的脾胃病治疗提供参考。
同时,对于中医学研究
中的问题和难点也可以进行深入探究,为中医学传承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脾胃不好百病丛生,论治精髓:通、运、疏
脾胃不好百病丛生,论治精髓:通、运、疏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古有张元素“养胃气”、李东垣“益元气、泻阴火”、叶天士“养胃阴”,现代也有和多的经验和办法,今天从肝、脾、胃的角度,来聊聊脾胃病的论治精髓——通、运、疏:1、行气和胃,通降胃气:本法适用于脾胃病中焦实滞证,也可用于中焦虚寒或胃阴不足证。
胃属六腑之一,以通为用,胃主受纳,胃气主降,胃气通降,气机通畅方能受纳,气顺则中和,故注重于通。
方用香砂枳术丸加陈皮、青皮以行气和胃,通降胃气;湿阻者加平胃散;气滞者加枳壳、香附;食滞者合保和丸;郁热者合泻心汤;血瘀者合失笑散;中焦虚寒合良附丸;胃阴不足合益胃汤;胃气上逆属热者,加竹茹、黄连、柿蒂,属寒者加生姜、苏叶、吴萸。
香砂枳术丸为张元素枳术丸之化裁,以白术健脾燥湿而益脾气,枳实泻痞闷而消积滞,加木香行气通降,砂仁芳香醒脾和胃,使胃气通降而能受纳。
2、健脾升运,化湿祛痰: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脾虚湿滞证。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谷精微之输布主要靠脾之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酿生痰湿,阻碍气机,气血化源不足而机体失养。
治脾有补脾、健脾、运脾、醒脾,以“运”最为重要。
脾运则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输布,机体方得以濡养。
若单用纯补,则只能加重脾土之壅滞。
方用五味异功散加黄芪、青皮健脾升运。
脾虚中气下陷者,加柴胡、升麻升脾之气;兼湿热者,加黄芩、黄连、生石膏苦寒坚阴,清热燥湿;兼寒湿者,加干姜、川椒、苍术燥湿化痰。
3、疏肝利胆,理气解郁:本法适用于肝木克土或土壅木郁证。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
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可乘克脾土;脾土不健,肝气相对太过亦易横逆相犯。
脾土不运,也可致肝失条达。
胆与肝互为表里,胃与脾互为表里,胆随胃降,胆逆犯胃,可致胃失和降。
略论《本草纲目》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的精 准 。如治 荆 穆 王妃 因食 荞 麦 面逢 怒 , 遂病 胃脘
《 本 草 纲 目》 在 各病 证 病 机分 析 后 , 均 列 出相 应 痛 不 可 忍 , 他医投吐 、 下、 行气、 化滞 诸 药 , 入 口 即 的治 法及方 药 。如噎 膈有 “ 利气 化痰 ” 、 “ 开 结消 积 ” : 吐, 大 便 已三 日不通 。李时珍 用 延胡 索末 温酒调 服 , 反 胃有 “ 温 中开结 ” 、 “ 和 胃润燥 ” 。 少 顷即便 通 痛止 。又如 下 痢 腹痛 及 肢 体 拘挛 等证 , 治疗肿胀 、 秘结 、 积 聚、 泄泻诸证 , 在 辨 证 精 确 用 之 亦有 良效 。还 如止 泻 , 李 时珍 谓 : “ 《 左传 》 言麦
后 人 可 以 对《 本 草 纲 目》 中脾 胃病 部 分作 进 一 步 整 理 和 深入 研 究 , 以 更好 地 指 导 临床 运 用 。
关键 词 本草 纲 目 脾 胃病 中 医 学术 发 掘 中圈分类号 R 2 5 6 . 3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4 ) 0 6 — 0 0 1 2 — 0 2
1 病 症归 纳 . 影 响 深 远
夫人 , 年近 六 十 , 平 生 苦肠 结 病 , 几 日一 行 , 服 养 血 已三 十年 。时 珍诊 李 时珍在 “ 百病 主 治药 ” 篇 将 脾 胃病 按病 因病 机 润 燥及 通利 药 都 没有 什 么效 果 .
归纳为“ 劳倦 、 虚寒 、 食滞 、 酒毒” , 并 罗列 出噎膈 、 吞 看 其人养 尊处 优 , 身躯肥 胖 , 多痰 , 多郁 , 多火 病 。故 酸嘈杂 、 反 胃、 呕吐、 呃逆 、 霍乱 、 泄泻 、 痢、 心下痞 满 、 认为“ 此乃 三 焦 之气 壅滞 , 有升无降, 津 液 皆化 为 痰 胀满 、 黄疸 、 大便燥 结 、 脱肛 、 肠 鸣等 l 4类脾 胃病 , 这 饮 , 不 能下滋 肠腑 , 非血 燥 比也 。润 剂 留滞 , 硝、 黄 徒 些 内容几乎 归纳 了脾 胃病科 领 域 的各 类疾 病 ,这种 入 血分 , 不能 通气 , 俱 为痰 阻 , 故 无效力 ” 。于是用 牵 分类 方式直 接影 响 了现代 脾 胃病科 疾病 的分类 现 牛子 末皂 荚 膏 为丸 与服 , 即便 通利 。草 部 十 五卷 麻
王道瑞老师脾胃病论治经验 ——脾胃病论治十九法
王道瑞老师脾胃病论治经验——脾胃病论治十九法摘要:本文系统而全面地介绍王道瑞教授临证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总结出益气升阳、益气摄血、补脾益气等十九种治法方药,并以三例验案具体展示其治法方药之应用。
突出了中医整体论治,因人制宜的中医辨证施治特点。
关键词:王道瑞脾胃病治法方药王道瑞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当代名医,北京市名老中医。
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等工作达50余载,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诊疗技能。
曾撰著《简明实用中医学》、《中医临证组方指南》、《中医临证对药大全》、《打开黄帝内经之门---内经知要阐释》、《中医学用心得集---伤寒温病讲稿》等20余部,论文40余篇。
临床上以内科为所擅,兼晓儿科,尤对时行温病、脾胃病、肝病、肾病等论治,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疗效颇佳。
兹就其对脾胃病论治经验简要介绍之。
一、治法方药(一)益气升阳法:1、适应证:脾虚气陷,中气不足。
2、临床表现:饮食减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软,脱肛,或出现内脏胃、肾、子宫下垂,或眼睑下垂,以及肌肉松弛无力(所谓“重症肌无力”),或出现长期低热等,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濡细等。
3、主治方药: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
药用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等。
(二)、益气摄血法:1、适应证:脾不统血。
2、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呈贫血貌,纳食减少,身倦乏力,睡眠不佳,女子出现月经量多,或崩漏下血,或皮肤出现紫癜以及鼻衄、齿衄等,舌淡苔白,脉细弱等。
3、主治方药:以归脾汤为代表。
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生姜等。
(三)、补脾益气法:1、适应证:脾胃气虚。
2、临床表现:多见食少纳呆,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心悸不寐,或出现胃脘隐痛绵绵,面色晄白,大便不成形,女子月经量少或提前色淡,舌苔薄白,舌质偏淡,脉缓无力。
3、主治方药:以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为代表。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木香、砂仁等。
(四)、温中健脾法:1、适应证:脾阳不振,脾胃虚寒。
廖志峰教授临床诊治脾胃病经验
从痰入手深入思考,认为痰性黏滞,易阻碍周身气血运行,其黏滞和易于结聚之性与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机制相通;提出了“中医痰证与黏附分子理论相关性假说”。
本例患者胸闷、胸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沉涩,均为痰瘀互结之征象,此痰瘀非一般化痰药物所能消化。
根据“坚者削之”的原则,方选软坚消积汤加减。
方中海藻、白芥子、牡蛎多属软坚散结、辛咸温之品,旨在豁痰祛痰;柴胡疏肝理气解郁;路路通、王不留行、僵蚕、夏枯草通络消积散结;石菖蒲、远志、紫苏子、浙贝母、制胆南星等化有形之痰力强;砂仁、广木香温中行气;延胡索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因肺癌日久导致痰瘀互结,故加丹参、桃仁、红花、莪术、水蛭等活血化瘀之药,使瘤体缩小,预防肿瘤进展、复发及转移+二诊时,瘀已去半,肺肾气虚,痰浊壅于肺,故以紫苏子、清半夏、姜厚朴、前胡祛痰降气平喘;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当归治咳逆上气,增加肉桂温补下焦之效。
全方体现补虚泻实之法,标本兼治,效果显著。
4小结恶性肿瘤的发生、复发和转移病因较为复杂,治痰之法是祛除病邪的方法之一+从痰论治在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中运用广泛,效果显著。
郑教授强调:在治疗恶性肿瘤时不要见痰仅治痰,必须加以辨证运用,更注重“治痰求本”,重在于固本培元,做到“痰去瘤消”而不伤正+参考文献:[1]陈华圣.以“痰”为中心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理论及临床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4,46(12):36-38.[2]TUXHORN JENNIFER A,MCALHANY STEPHANIE J,DANG TRUONG D,et al.Stromal colls promote angiooenesis and growth of human prostate tumors in a differential reeo-tive stroma(DRS)xenooraft model[J].Canccr Research,2002,62(11):3298-307.[3]孙宏新,蒋士卿.痰-黏附分子相关性理论与肿瘤转[J].中医,2005,25(9):7-8.[4]周仲瑛•周仲瑛医论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1-156,399-418.[5]林丽珠.朱丹溪“从痰辨治”理论思辨及在脑瘤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0,42(9) &127-128.[6]张敏,樊巧玲.从痰、瘀论治研究胃肠道恶性肿瘤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151-154. [7]XIONG L,PENG C,XIEXF,et al.Alkaloids isolated fromthe lateral root of Accnitum carmichaelii[J].Molecules, 2012,17(8):9939-9946.[8]赵惠,王志英,周仲瑛•周仲瑛从痰辨治恶性肿瘤用药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9):740-744.[9]李春杰,魏品康,陈治水,等•裸鼠人胃癌细胞核转录因子NF-k BP65蛋白与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的表达及关系[J]•中医药信息,2010,27(2):86-88. [10]黄各宁,钟丽霞,林丽珠•刍议林丽珠教授从痰论治肺癌[J].中医肿瘤学杂志,2019,1(3):73-75.[11]孙宏新,朴炳奎•E-cadherin及其相关蛋白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机制中的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2003,10(6):95-96.[12]董鑫,申俊丽,孙宏新•孙宏新治疗恶性肿瘤思想初探[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0):14-15.*基金项目: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FCZZX008)收稿日期:2020-05-29;修回日期:2020-09-30(编辑颜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5-0065-05•名师高徒•廖志峰教授临床诊治脾胃病经验陈有源J廖挺2(1.兰州市安宁区医院,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廖志峰教授是甘肃省L中医,第四、五、六届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年,擅长治疗脾胃病、肝胆病、内分泌疾病、肺系疾病及临床各科疑难杂病,学验俱丰。
国医大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全都是精华
国医大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全都是精华王绵之教授对于脾胃病有其独特的认识及用药特点,本文作者随先生学习和跟诊过程中,发现其中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现整理如下,请品读!稻芽12g,炒枳实9g理气化痰;食滞酿生痰热,则加大贝母12g,瓜蒌皮18g,连翘9g 清热化痰;泛酸明显加煅瓦楞子15g或乌贼骨15g制酸和胃,入汤以煅瓦楞子为好,入丸用乌贼骨为佳。
脾胃病常以脾胃虚寒为本,痰食积滞为标,治疗以治本为主,兼顾治标,健脾益气的同时不忘消食化痰。
总之,祛邪不过权宜之计,像大贝母、瓜蒌甚至黄芩等清热化痰药,待胃肠痰热一清,即宜去之,不得长时间使用,更不能滥用黄连、石膏等大苦大寒之品,折伤脾胃阳气。
先生治疗脾胃病,善用生姜,从一片到五片(每片五分钱币大),最多可用至60g,或直接用鲜姜汁一滴至数滴,和药汁同服。
用生姜寓意有三:其一,生姜起调味作用,有助于去除其他药物的异常气味,达到调和诸药的作用;其二,加生姜后有助于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充分发挥药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其三,也是最主要的作用,温胃助运,以利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若病见胃寒重,腹中痛,可用良姜3g代替生姜,盖其辛辣之性更强,散寒止痛之力更大。
脾胃病从脏腑关系而言,与肝、大肠关系密切肝与脾胃同处中焦,功能上关系密切。
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肝主疏泄,协助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在病理状况下常出现肝木克土,土壅木郁或木土两虚等病变。
如女子素体脾虚,复因月事来潮,经量过多,血海空虚,肝无所藏,则肝脾两虚。
如乙肝患者初期邪毒湿浊阻碍脾胃,脾胃运化失常,而土壅木郁,出现脘痞纳呆,胁肋胀痛,大便黏滞不爽;日久脾虚木郁,而倦怠乏力,胁肋胀满疼痛,大便溏泻;最终邪毒湿浊留恋,肝脾俱亏。
调理肝脾,先生常以逍遥散出入,根据木郁、血虚、脾虚三者的轻重主次,调整用药。
血虚甚常见两目干涩,发酸发胀,女子月经后更加明显,治以当归、炒白芍为主,补血和血。
当归苦辛甘温,苦能下,辛能散,甘能缓,温能补,故功能补血又行血,其甘味缓肝脾之急,甘温能补益脾气;白芍酸甘微寒,养血柔肝;两药相合,散收兼顾,肝脾并调,临床常合生地12g,麦冬12g,石斛12g,增强滋阴养血之力。
张声生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对人体的生理变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气包括元气、宗
失健运、胃失和降、肝 失 调 达、大 肠 传 导 失 司,从 而 导 致
气、营气、卫气.诸气皆靠脾胃充养.
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证候.多因致病为脾胃病的病因
2
脾为痰湿之源.许多脾胃病 反 复 发 作 皆 与 痰 湿
有关,而痰湿产生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的运化失常,
脾 气 ,而 脾 胃 中 亦 皆 有 五 脏 之 气 . 此 其 互 为 相 使 ,有
可分 而 不 可 分 者 在 焉 . 故 善 治 脾 胃 者 能 调 五 脏 ,即 所
以 治 脾 胃 也 ;能 治 脾 胃 ,而 使 食 进 胃 强 ,即 所 以 安 五
脏 也 .”
特点,脾胃易寒易热为产生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病理基
名医经验 中国民间疗法 Hale Waihona Puke CHINA
SNATUROPATHY,J
u
l.
2016, Vo
l
24No
7
张声生教授尤其重 视 调 肝 理 脾.“肝 为 万 病 之 贼”,“肝
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指导思
虚,则脏腑无所禀受,百 脉 无 所 交 通,气 血 无 所 荣 养,而
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 独 特 的 学 术 思 想 和 医 疗 风 格,对
脾胃病有自己独到 的 经 验. 笔 者 有 幸 跟 随 张 声 生 教 授
学习两年,现将张声生教授在脾胃病方面的经验简论于
后,与同道共飨.
“脾劳”则百病由生
民以食为天,
人以脾为本.人自出生以后,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的功能正常发挥皆依赖于脾的正常运化、输布水
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论依据,张声生
肖汉玺论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简介
肖汉玺论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简介
王晞星;刘丽坤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01(017)003
【摘要】@@肖汉玺是山西省著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全国第二批老中医经验继承导师.他临证40余年,善治内科疾病,尤其擅长脾胃病的治疗.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现简述如下.rn1 治脾胃病注重升降rn肖汉玺老师擅长治疗脾胃病.他常讲,脾胃调治大法不外"升降”二字,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认为脾胃虚弱,脾气升运无力,胃气失于和降属升降不及,治疗需用补益的方法.如治疗胃脘痛、痞满、泄泻等出现的脘腹痞胀,隐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呆乏力,便溏嗳气,呕吐,舌苔薄白,脉细弦等症,喜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助运,理气行滞,以恢复脾胃的升运和降功能.该方补脾不壅中,理气能助运.
【总页数】2页(P6-7)
【作者】王晞星;刘丽坤
【作者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R256.3
【相关文献】
1.廖志峰主任医师"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J], 武正权;廖挺;田旭东
2.廖志峰主任医师“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J], 武正权;廖挺;田旭
东;
3.肖汉玺先生治疗药物依赖性便秘的经验 [J], 李廷荃;王晞星
4.肖汉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J], 肖芳;肖霞
5.脾胃病专家——萧汉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慈煦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且 疗效显著。贵州省名老中医陈慈煦老先生,行医五十余载,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辨治肿胃病的经验。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陈老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及其学术思想: 1陈老对脾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2陈老对脾胃生理与 病理的特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3陈老对脾胃发病的病 因和病理产物的体会;4陈老对脾胃与其它脏腑之间关系的体会; 5陈老对脾胃病治疗原则的体会;6陈老对脾胃病的预防及调护 的体会;7陈老的治疗经验;8陈老遣方用药的经验与特色。通 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陈老辨治脾胃病经验之丰富,学术造诣之 深厚,若将其丰富的经验运用于临床,必将造福于病患;若将其 深厚的学术理论传与后世学者,必将对后世在临床上辨治脾胃病
王霞芳论治脾胃病体会
王霞芳论治脾胃病体会【摘要】王霞芳教师在诊治小儿脾胃病时,必先察脾胃之厚薄,处方遣药那么尤顾养胃存津;治病首辨虚实,又重在诊视脾胃状态,一见不足,必需及时帮助脾胃气阴,补益元气。
【关键词】王霞芳脾胃病小儿中医理论以为:脾属土,为万物之母,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四运之轴,五脏当中心。
脾胃健旺,能够衡量五脏,浇灌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滋肾精。
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起落有序,一起完成生化气血,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于全身。
李东垣明确提出了“胃虚那么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百病皆由胃衰而生”的闻名病机论点,并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
张景岳曰:“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培育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可见先贤对脾胃的重视。
王霞芳教师集临床几十年的体会,以为脾胃对小儿尤其重要。
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儿科开山祖师钱乙所说:“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水谷精微不但要提供其生命活动所需,还要知足其生长发育的必需;而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脾常不足”,生理上就存在对营养需求量大而相对脾胃功能不足的内在矛盾;加上小儿乳食不知自节,寒暖不知自调,脾胃易先损,故小儿脾胃病尤多见。
长期的脾胃功能失调,化源不足,日久将阻碍小儿的生长发育。
故调理脾胃在儿科尤其重要。
1 继承董老体会,研发厌食制剂今世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先生善治疳证,其创建董氏儿科诊治特色为同道盛赞。
导师王霞芳系今世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两度拜师,侍诊16年余,勤学苦研,继承和发扬了董氏儿科。
从董老先生的验方——“董氏消疳方”着手,针对临床患儿年幼畏惧中药味苦、汤药难喂的困难,通过潜心研究,改变剂型,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先制成中药糖浆——“消疳理脾糖浆”医治小儿厌食症,经临床疗效统计,有效率为92 %。
但药味仍甜中夹苦,患儿不易同意。
导师再次潜心研制,斗胆改变剂型,初创内外合治的综合疗法,经临床实践反复提炼衍变,斗胆尝试,潜心研制出“董氏开胃散”外敷穴位法医治小儿厌食症。
陈绍宏脾胃论学术经验总结
陈绍宏脾胃论学术经验总结发表时间:2016-05-17T09:21:32.157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作者:钟大勇余昌海陈绍宏[导读] 多层次的研究分析,由外而内,由上而下,联系各脏腑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证候特点,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跟师学习三年,整理陈老病案,深刻领悟陈老学术思想,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钟大勇1 余昌海2 陈绍宏31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 6113302重庆市黔江区冯家街道卫生服务中心409000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医馆 611000【关键词】脾胃论学术思想脾为四脏之首脾统四脏陈绍宏名老中医袓籍重庆市人,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是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 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主任、“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症临床基地”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临床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上,有较深的造诣。
他苦研《内经》等经典著作,对前贤医家,法仲景之学,崇尚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四季脾旺不受邪”,“脾统四脏”①之说。
因此对脾胃的发病机理不能仅着眼于脾胃脏腑,而应以脾胃为中心,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分析,由外而内,由上而下,联系各脏腑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证候特点,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跟师学习三年,整理陈老病案,深刻领悟陈老学术思想,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1、继承和创新古人脾胃学术理论陈老依据“脾为四脏之首”之理论,认为脾胃为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气源于脾胃,脾胃是人体精气、气机升降出入枢纽,脾胃通过调节气机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发生皆源于脾胃受损,升降失常。
所以主张五脏从脾论治,并在临床收到良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痛 , 暖喜按 , 喜 得温痛减 , 红苔 黄。寒但寒 邪
现。《 伤寒论》 出 : 津 液 得 下 , 指 “ 胃气 因
和” 。叶天土认 为 : 脾 宜升则 健 , “ 胃宜 降 则和” 胃和 的关 键 就 在 于 胃气 润 降 。 。
停滞 , 以致 提摄无力 , 内脏下垂 , 脾虚运 化 无权 , 胃中水谷停滞不化 , 胃失和降 , 机 气 壅滞 , 引及 虚 中挟滞 。若 一 味补气 升提 ,
吾师杨巽 隆 , 副主 任 医师 , 年重点 长 从事脾 胃病研究与治疗 , 临床擅长治疗脾 胃病 , 在治疗脾 胃病 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
瓦楞子。 辛 甘 通 阳 : 用 于 脾 胃 阳虚 , 见 胃 适 症
正常, 胃气得健 , 诸症便除。常用药半夏 、
厚朴 、 茯苓 、 太子 参 、 白术 、 实 、 皮 、 枳 陈 白 芍、 郁金 、 附 、 手。如 遇偏寒 者 , 加 香 佛 可 砂仁 。食后胀甚 者 , 可加神 曲、 麦芽、 内 鸡 金 。吞酸者 加海 蛸 、 贝 、 浙 瓦楞 子。偏热 者可加百合 、 台乌 、 连翘。 平肝 降逆法 : 适用 于肝 胃不 和 , 痰浊 内阻 , 胃气上逆 , 症见 暖气 频作 , 或恶心 呕
降, 给邪 以出路 。胃腑实者 , 宜消积导滞 ,
则 胃气愈加 壅滞 ; 如单用疏 理 , 胃气愈 则
加虚陷 , 胃亦 随疏 随滞 。故 应脾 胃通 治 ,
胃痛又称 胃脘痛 , 临床 上是一种常 在
专祛其 邪 , 可 误 补 ; 不 胃气 虚 者 , 机 不 气 运 , 中有 滞 , 虚 宜补 虚 行 滞 , 而又 不 可 壅
未尽 , 复又传脾 , 阴寒化 , 为上热下 寒 从 成
之证 。纯用 清热 , 胃热未 除 而 中寒更 则 甚 ; 味温补 , 一 则寒邪未散而 胃火更炽 , 故 宜寒热共用以和其阴 阳, 苦辛并进 以调其
降则 生化有 源 , 出入有 序 , 降则 传 化无 不
由, 壅滞成 病” 由此 可 见 , 降 ” 胃的 。 “ 是 生理 功能特点 。只有 深刻 地认识 这 种特 点, 才能进一 步 了解 它 的病 理病 机所 在 , 才能通过 治疗 来调整它的生理功能 , 是生 理异 常转 化为正常而恢复健康 。 胃的病 理 特点 突 出一 个 “ ” : 滞 字 胃
补。 临 床 常用 方 法
见 的病 证 , 胃脘 部经 常 发 生疼 痛 为 主 以 症, 常伴有嗳气 、 心、 烧 吞酸 、 呕吐等症 , 危 害着广大人 民的身心健康 。 胃的生 理 特点 集 中在 一 个 “ ” : 降 字 胃为水谷之腑 , 五脏传化 物 而不藏 ” 以 “ , 通为用 , 以降为顺。降则和 , 降则 滞 , 不 反
贵 的经验。有幸侍诊于左右 , 现将师父研
分, 但总 的都 以 开其郁 滞 , 调其 升降 为 目
的, 都要着 眼于一个 “ ” 。所 谓通 , 通 字 就
究 和治 疗脾 胃病学术思想精华介绍 于下 。
通 降 乃 治 胃 大 法
是调 畅气 血 , 疏其 壅塞 , 消其郁滞 , 承 胃 并 腑下 降之 性 推 陈 出新 , 引 食浊 瘀 滞 下 导
师 父 论 治脾 胃病 学 术 思想 精 华
只有 深刻地认 识 了这种特点 , 才能正确 的
杨 晓 南 730 3 0 0甘 肃 武 威 市 中 医 院
脘胀痛 , 心 、 恶 呕吐 , 口干苦 , 舌红苔黄腻 。 胆木之气 , 有赖 于 胃气之 降 , 木不得上逆 , 若饮食不节 , 饥饱 失常 , 情志 不遂 等导致
调肝理脾法 : 忧思恼怒 , 七情 不和 , 肝
气郁结 , 泄失 常 , 逆 乘脾 , 疏 横 致脾 失 健 运, 胃纳失 司。或饮食 所伤 , 或脾 胃素 虚 ,
致湿蕴 中阻 , 土 壅 木侮 所 致 的肝 郁 脾 致 虚。临床症见 胃脘痞满或胀痛 , 胸胁胀满 或胀痛 , 酸 , 泛 呕恶 , 差 , 纳 神疲 , 白腻 , 苔
辨证施 治。
胃病 的 治 疗 要 着 眼 一 个 “ ” : 通 字 胃
主纳 , 就是摄 取食 物 , 纳入 食物 。纳入 食 物是维持 人体 生命 活动 的重要 手段 。 胃 主纳 , 喜通利 而恶 壅滞 。一 旦得 病 , 枢 机
di 1. 9 9 j i n 10 —64 . 0 o:0 3 6/ .s . 07 s 1x 2 1 1
31. 5 14
胃失和降 , 胆汁 逆而上犯 , 则 胃气更 加 壅 滞, 食积 胃脘 , 热蕴 结。治 宜利胆 降 胃 湿
导滞。药用 柴胡 、 半夏 、 黄芩 、 黄连 、 栀子 、 栝 楼、 厚朴 、 陈皮 、 竹茹 、 枳实 、 茯苓 、 陈皮 、 焦 三仙 、 甘草 。
不运 , 只入不 出或少 出, 无法 再纳 。因 就
升则逆 , 降 是 胃 的生理 特 点 的 集 中体 能
升降并调 , 关键 在 于掌握分 寸 , 若腹胀 便 秘, 以升清为 主 ; 胀便 干 , 腹 以降浊为 主。
要用 黄芪 、 党参 、 白术 、 当归 、 升麻 、 胡 、 柴 大腹皮 、 枳壳 、 苏梗 。 辛开苦 降法 : 用 于寒 热错 杂 , 见 适 症
质 淡暗 , 弦滑 。用 疏肝 理脾 法 , 脉 肝郁 得
解, 肝气疏泄正 常 , 脾虚得健 , 胃受 纳功能
升降 。药用半夏 、 黄连 、 黄芩 、 干姜 、 党参 、 枳壳 、 砂仁 、 陈皮 、 厚朴 、 白术 、 茯苓 、 甘草 。
虚象不显者去 党参 、 白术。泛 酸加海 蛸 、
而临床治疗着重疏通气 机 , 使上下畅通无 阻, 当升则 升 , 当降则 降 , 入则 人 , 出 应 该
则出 , 则寒热 自除 , 阴阳调和 。所 以 , 胃痛 虽有寒热虚实之别 , 治疗也有温清补泻之
升清 降浊 法 : 适用 于 中气下 陷 , 见 症 体瘦纳 少 , 则 不适 , 食 腹胀 如 坠 , 久 不 病 愈 。脾升 胃降 , 为后 之本 , 由于积劳积损 , 脾 胃受损 , 阳不升而 下陷 , 阴不降 而 清 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