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话语、权力:九头鸟形象建构与嬗变——兼论九头鸟与湖
沧浪事业单位招聘2017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下载版】 - 事业单位真题
沧浪事业单位招聘2017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下载版】-事业单位真题1:()对于痊愈相当于改革对于()单项选择题服药——发展治疗——挫折疗养——创新诊断——论证2: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大的群体之中的鸟类,比生活在孤独之中的鸟类大脑中有着更多的新的神经元,也有着更强的记忆力。
他们据此向人类发出忠告:如果你是一个孤独者,你最好结交一些朋友,否则就会丧失你宝贵的脑细胞,导致记忆力低下。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观点?()单项选择题人类的大脑和鸟类根本不同人脑比鸟类大脑发达得多很多交友的人记忆力并不好很多孤独者的记忆力非常好3:(1)责令停业整顿(2)记者前往采访(3)向有关部门反映(4)工地出现严重事故(5)单位推卸责任单项选择题4-2-3-5-12-4-3-5-14-2-3-1-52-3-4-1-54:金风送爽:橙黄桔绿()单项选择题春华秋实:冬日夏云山寒水冷:集萤映雪秋收冬藏:雪兆丰年满园春色:花红柳绿5:爱因斯坦:物理学:相对论()单项选择题达尔文:进化论:生物学休谟:哲学:不可知论五权分立:政治:孙中山美国人:行政学:威尔逊6: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社会互动的现象是()单项选择题在某年的元旦晚会上,北大校长许智宏为学生们演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
歌声响起,北大学子们掌声相印,歌声相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三和他的邻居经常互相赠送自己做的小点心在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上,中外学者互相交流学术观点7: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主动采取了减排措施,为促进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单项选择题指导性战略性战术性建设性8:光线:折射:水()单项选择题绿叶:光合作用:叶绿素水蒸气:凝结:玻璃电脑:计算:数据海洋:洋流:台风9:情感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的重要特征,艺术审美是以情感规范艺术对象,以情感感染和启示艺术鉴赏者,所以()。
11342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他将歌谣按用法分为(15)种。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几头鸟与楚文化 内涵深几许
楚人素有崇凤的传统 。 大诗人屈原在
《 骚 》中 写到 神 游 天 国部 分 时 , 一 句 离 第 就 是 :“ 令 凤 鸟飞 腾 兮 , 之 以 日夜 ; 吾 继 飘 凤 屯 其 相 离 兮 , 云 霓 而 来 御 。 据 肖兵 帅 ”
中 , 山 名 日 北 极 柜 。 水 北 注 焉 。 神 有 海 有
这是贬 义词 , 但是 人们 发现 湖 北
九首, 人面鸟身, 名日九凤” 。
“ 凤” 九 所居 的 “ 荒 之 中”, 不知 大 虽
同志 考证 , 全世界都 十分流 行的凤凰 涅 檠故事, 最早就 出自屈原的 《 天问》。 先秦 典籍 中, 多有楚人将凤 比作 杰出人物 的记
九 头鸟 形 象 的 出现 , 早 源于 楚 人 的 最
人们无论何时何地 , 见到 说 湖北人都 会不 自觉地 想到 “ 九头
鸟” 反之 , , 凡说到 “ 九头鸟” 人们 便会想 起湖北 人。起初人们 以为
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 的
《 山海 经 》 是 记 载 九 头 鸟 形 象 的 最 早文 ,
些无可奈何 的嘲讽 。 湖 北人 绝 但
如 果 要 给 楚 文 化 一 种 形 象 的 象 征 标
骚 》中说 自 己是 “ 帝高 阳之 苗 裔 ” 这 高阳 。
志, 怕没有比 “ 恐 九头鸟”更合适 的了。
“ 上 九 头 鸟 , 下 湖 北 佬 ” 难 道 还 有 天 地 , 比这句 俗 语 更形 象 , 为人们 所 熟 知 和 接 更 受 的吗? 然 而 , 头 鸟 究 竟 是 何 物 ? 与 湖 北 九 它 佬 有着 怎样 的特 殊 关 系? 它那 神 奇 的 形 在
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调查——“九头鸟”裂变
w a a a a∞ ! 镑 学家 2 1 /9 ww M nM g . 1 000 0 1 8
娥 、 红 各 分 得 企 业 总 资 产 的 3 % ( 余 分店 的总 公司 , 周 0 剩 对所 有分店进 行统一管理 。 而易见 , 家人分成 两派 , 显 一
的 1%分 给 了周 红的 妹妹 )周 铁 马获得3 分 别经营所属 的分店 , 0 。 在菜式 、 价格 、 宣传等 方面是无法做 到统一 的 , 从 家九头 鸟分店 ( 武汉 1 , 京2 ) 同时 , 家 北 家 , 芦 细娥 和周红认 可 周铁 马对 “ 北京市 九 长远看 , 不利于 “ 九头 鸟” 个 品牌 的发展 。 这 在一 些创业元老 的撮 合下 , 红一家人又坐 到了一起 , 周 签订了一份
娥 和周 铁 马又在 武 汉开 了两 家登 峰酒 家 。
家” 注 册人 , 头 鸟商 标被 国家商 标局 核 准注册 。 为 九 19年 5 , 就风 雨飘摇 的周铁 马一 家再起 波澜 。 98 月 本
19 年 , 细娥 派 大女 儿周 红 来到 北京 考 察市 场 。 4 芦 9
g a l uj @ g iCr u n x e a malOl i i . a
08 0 玖 月号 i n s me t Ma a e n.主题 案倒
中国企 业 创 始 人
九 头 鸟 酒 家 是 一 家 知 名 的 餐 饮 企 业 , 是 “ 头 鸟 ” 湖 北 菜 带 到 了北 京 , 将 其 正 九 将 并 发扬 光大 。 而 , 族 内部 的争 斗 却让 头 乌 ” 断分 裂 , 继诞 生 了 ” 头 鹰 ” 然 家 九 不 相 九
和 ” 头 凤 ” 九 。
分 手调查’ 9 第 期
湖北人文精神建设中应透射九头鸟文化
同度
九 头 鸟 是 荆 楚 文 化 的 产 物 ,- c O . 是 湖 北 人 文 精 神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0 二 :年 第 十 二 卷
“ 九头 鸟 ” 知名 度 与美 誉度 的调查 主要 设计 两 个部 分 ( 第 三部分 被 访者 基本 信 息 ) 。第 一部 分对 “ 九头 鸟 ”
负 面 意 义 ;但 大 多 湖 北 人 仍 认 为 九 头 鸟 象 征 了湖 北 人 的优 秀 品 质 。仍 有 许 多 民众 将 其 与 湖 北 民 风 联 系 起 来 。得 出这 一结 论 是基 于本 研究 小 组对 “ 九头 鸟 ”
知 名 度 与 美 誉 度 的 认 知 度 和 接 受 度 的 调 查 和 分 析 研
・
武 汉 文 化 研 究 ・
d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r l P O I Y t e c h n i c
湖北人文精神建设 中应透射九头 鸟文化
石定 乐, 袁 红
( 武汉职业技 术学院 旅游与航 空服务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和辐射 力 , 应该在湖北人文精神 建设 中大力弘扬。 关键词 : 九头鸟文化 ; 湖北人文精神 ; 标 志性符 号 ; 文化透射
中图分 类号 :G 1 2 7 . 6 3
— 文献标 识码 0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9 3 1 X ( 2 o 1 3 )0 1 — 0 0 0 5 — 0 4
究 。
为 了解 民 众 对 “ 九 头 鸟 ” 知 名 度 与 美 誉 度 的认 知
、
九 头 鸟在 湖北 人 文精神 中的 符号 性及 其认 度 和 接 受 度 , 笔 者 所 在 研 究 小 组 从 2 0 1 1年 1 1月 到
九头鸟与湖北人文形象塑造
北的 区域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有着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 :九头鸟 ;文化 内涵 ;人文形 象;形 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 :G 2 . 文献标识码 :A 176 3 文章编 号 :17 — 3X (0 1 3 00 — 3 6 1 9 1 2 1)0 — 0 5 0
“ 上 九 头 鸟 , 下 湖 北 佬 。” 论这 其 中对 九 头 鸟 天 地 无 要 符 号 。 谓 人 文精 神 , 所 目前 大 多学 界 人 士 都 同 意 这 一 说 法 : 即指 在 一 种 文 化 区 域 内 的各 种 文 化 形 态 中对 人
法 。在 讲 究 阴 阳 和 合 的 古 代 中国 , 是 阳数 , 吉 祥 神 九 寓
奇 了。
的褒 贬 如 何 ,九 头 鸟 已 经 成 为 湖 北 人 文 形 象 的一 个 重 圣 意 味 ; 凤 本 是 中 国 神 话 中的 神 鸟 , 头 凤 就 更 加 神 而 九 凤 是 我 国古 代 最 为 崇拜 的 两 大 图腾 之 一 ,与 龙 并 的所 有 解 释 的涵 盖 和综 合 。人 文 精 神 不 仅 是 历 史 的沉 称 , 都是 吉 祥 幸 福 的象 征 。 《 海 经 ・ 山 经 》 如 山 南 中说 “ 有 淀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富 有 强 大 的生 命 力 , 经 过 长 期 岁 鸟 焉 , 状 如 鸡 , 还 能 其 五采 而 文 , 日凤 凰 … … 自歌 自舞 , 名 见 月 流 逝 而 保 持 相 对 稳 定 。 文精 神植 根 于文 化 土壤 中 。 则 天 下 安 宁 。 又 如 《 雅 ・ 鸟 》 璞 注 : 凤 , 应 鸟 。” 人 ” 尔 释 郭 “ 瑞 文 化 又 融 注 在 人 文 精 神 中 ,因 此 人 文 精 神 的 符 号 在 很
闲说九头鸟
闲说九头鸟作者:刘仁庆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14期“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是针对湖北人而言的。
但是,这究竟是好话还是坏话?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到底有没有九头鸟?为什么说湖北人就是九头鸟?九头鸟的由来九头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朝初年的《山海经·大荒北经》一书中,“大荒之中,有山名日北极天柜。
海水北注焉。
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风。
”这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
风本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九头凤就更加神奇了。
《山海经》中不仅有九首之凤,还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
在古代中国,九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日九重,地深日九泉,疆域广日九域,数量大日九钧,时间长日九天九夜,危险大日九死一生……九是阳数,寓吉祥神圣意味,所以九头鸟最初并不含妖气。
唐朝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写道:“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
岭外尤多。
爱入人家烁人魂气。
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
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意思是说有一种鸟叫做“鬼车鸟”,每年三四月份的阴天傍晚可以见到,会飞会叫。
它原来有十个头,后来被犬啮去了一个头,剩下九首,故又被称为“九头乌”。
若人见之,即认为是不祥之兆,“必叱犬啮之,以速莫过”。
这样一来,便与迷信挂勾了。
宋代诗人欧阳修写有《鬼车诗》一首:讲的是春秋时期曾被楚人战败的周公。
九头鸟是一只神鸟,原来有十个头,日夜鸣叫,周公很讨厌它的声音,派人去驱赶猎杀,一连射了三箭,都没有射中。
后来上天就派天狗来助战,天狗咬下了它的一个头,就只剩下九个头了。
它昼伏夜出,畏惧火光,血滴谁家,谁家遭殃。
因此在早期的传说中,九头鸟乃是不祥之物。
人们把九头鸟当作一个丧家鸟,一种咒语,谁见谁倒霉。
但是,欧阳修并不信此说,而是主张“凶吉在人不在物”。
人生不祥与九头鸟的形态习性并无多大关系。
明代以后,开始流传的“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民谣,用九头鸟来比喻湖北人。
这其中和万历首辅张居正有很大关系。
张居正引事端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因皇上年幼,任命湖北江陵人张居正为宰相,辅佐朝廷。
湖北九头鸟的来历
湖北九头鸟的来历2007-03-29 17:13湖北的人文精神和代表人文精神的符号标识问题,是近来讨论较多的一个焦点问题。
人们对湖北的人文精神曾有过精辟阐述,如荆楚先人为代表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楚庄王为代表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求变创新精神,屈原、王昭君为代表的报国献身精神,近代张之洞等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辛亥革命“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抗洪英雄的拼搏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等等,意见统一,分歧不大。
但把人文精神用一个符号标识来诠注,却一直存在一种含混甚至扭曲的认知倾向。
这就是一些著文立说者,反复强调,别人说湖北人是“九头鸟”,我们就要敢于承认是“九头鸟”,并论述“九头鸟”就是凤凰,还要把“九头鸟”作为湖北人文精神来弘扬光大,云云。
理由论证是九头鸟有个性,具上进心;有生命意志,前赴后继;聪明至极,充满活力;有表现欲和包容性等。
对此,本人一直不敢苟同,并且以为把湖北人文精神喻为“九头鸟精神”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安慰,自我嘲弄,与湖北的历史不符,与人文精神的实质相悖。
湖北是楚文化的主产地,凤凰是楚文化的图腾象征,而凤凰才是湖北人文精神的最本真、最形象、最得体的象征物。
让我们先说“九头鸟”,九头鸟也叫“鬼车”,是古代传说中的不祥怪鸟。
“九头鸟”源出于古老的神话传说,在现代语言里“以九头鸟比喻.诈狡猾的人”(见《辞源》)。
典籍中最早出现九头鸟的是《太平御览》:“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南宋人周密也在《齐东野语》一书中说这种鸟原来有十个头,后来一不小心被狗吃了一个,才剩下了现在的九个,因此被称为“九头鸟”。
狗吃剩下的九头鸟白天看不见东西,遇到阴暗的天气才飞鸣,喜欢慑人魂气,据说人见到这种鸟就会倒霉不走运,它的血滴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灾难。
人们听到九头鸟的声音,就会赶快熄灯并使唤狗叫,像赶瘟神一样迫使九头鸟快点儿飞离。
在这种不祥之物身上,体现出诸多返祖的劣根性。
大美十堰
大美十堰时间:2017-01-01 22:00:18 | 作者:聂婉祯我在很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那时似懂非懂,隐隐约约感觉是在说湖北人优秀。
于是,在我小小的心中就播下了为自己是湖北人而骄傲自豪的种子!我生于湖北,长于湖北。
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我的知识与身高一起成长。
今天,当我捧着《凤舞九天》细细咀嚼时,我又一次如获至宝,发现了湖北这片土地上简直有太多太多让我兴奋,让我陶醉的东西。
我不再仅仅单纯地为那句话而自豪,而是为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等数不清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而自豪,而津津乐道。
我的家乡湖北承载着独特的人文精神。
以荆楚先人为代表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了以精神;以楚庄王为代表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求变创新精神;以屈原、王昭君为代表的报国献身精神;以近代张之洞等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以及辛亥“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抗洪英雄的拼搏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等等,让这片热土扬名中外。
湖北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堪称一绝。
这里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森林——神农架;这里有引人注目的南水北调工程;这里有享誉中外的三峡奇景;这里有道教名山武当;这里有闻名世界的武当武术;这里有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大浪淘沙三国武赤壁和东坡文赤壁,以及“风樯动、龟蛇静”的千古名城武汉,无一不细数着“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我骄傲,为我的家乡而骄傲;我自豪,为我生长在这片美丽的土地而自豪。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湖北借“千湖之省”的资源优势飞速发展。
举世闻名的山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让全中国家喻户晓。
风靡全国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都是我们湖北居中得水、得天独厚的闪亮名片。
并且,由于雨水充沛,气候宜人,湖北还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
在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赞誉,湖北淡水鱼连续8年产量称雄全国,湖北小龙虾全国产量最大,湖北油菜产量连续14年全国第一,“国宝桥米”上榜”中国名牌”等等,这一项项与水有关的成就令我们自豪,令我们骄傲!鸟瞰湖北,自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荆楚日新月异,硕果累累。
“九头鸟”与“唯楚有才”
广人稀 。饭 稻羹鱼 , 火耕 而 或
“ 鸟"与 “ 九头 唯楚 有 才
口 孙 楚 强
“ 天上九头鸟 , 上湖北佬 ”。这句Βιβλιοθήκη 口溜不知在民间流 地”
水耨 , 果郁赢蛤 , 待贾而足 , 不 地势饶食 , 无饥馑之患 ” 中 书 说 楚地 “ 冻馁 之 人 , 在 无 这 中原地带是不多见的。楚国 自 建 国以来 , 民生 活一直 比较 人
起+ 至公元前2 3 2 年秦灭楚 止 , 时达^ 百多年 据太史公 司马迁
特的民族传统 , 《 但 楚辞 》 始则结根南国, 继则善衍中原 , 于 终 成为 占典诗歌 的冠冕。 难怪刘 勰惊 叹 “ 楚人之多才 了。 其三 ,
楚地之人 发奋进取 , 勇于斗争 精神古 已有之 , 《 据 史记 》 , 载 “ 楚虽 三户 , 亡秦必楚也”, 楚人 “ 筚路篮缕 , 以启 山林”, 艰苦
的产物 。可是 “ 书楚语 , 作楚声 , 纪楚地 , 名楚物”的 “ 楚辞”,
则独 以地 区标名 ,足见楚 国 自有其不同于当时中原各国的独
题, 当然谁能作 比! 由天上九头 、 地上湖北佬想到 “ 唯楚有才”的话题 。湖 北人有才 , 决非 白诩 。 文学 评论 家刘 勰 《 丈心雕 龙 》 有云 : 自 风雅寝声 , 奠或抽绪 . 奇文郁起 . ‘ 其 离骚 ’(《 楚辞 》 的代称 】 哉 【 已轩 翥诗 人之后 + 飞辞 家之前 , 因 奋 岂去圣之未远 . 而楚人 之多 才乎 !… ‘ 唯楚有才 之说 源于此 : 楚国 , 是我 圉古代历时最长的故 国之一 . 若从周初立国算
传了多少年 据 《 三国典略 》 记载 , 九头鸟j称 鬼车鸟。最早 己 见于宋代一个名 叫梅尧 臣的学者 的一首 《 古风 》 , 诗 诗中写到
九头鸟古文启示
九头鸟古文启示九头鸟:古文启示与现代解读九头鸟,这一神秘而富有深意的形象,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它不仅仅是一种神话生物,更是古人智慧和哲思的结晶。
九头鸟的形象在不同的古籍和文化传统中各有差异,但都传达出了一种深刻的思想启示。
九头鸟的形象最早可见于《山海经》等古籍。
在这些描述中,九头鸟通常被赋予了强大的力量和神秘的能力。
它的九个头象征着多元、多变和无穷的可能性。
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多头,更是一种隐喻,代表着智慧和策略的多样性。
九头鸟可以用不同的头去应对不同的情况,展现出极高的适应性和生存智慧。
从九头鸟的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九头鸟象征着坚韧和顽强。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九头鸟都能凭借其多头多面的特性,找到应对之道,继续生存下去。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时,也要学会变通和适应,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其次,九头鸟也代表着智慧和策略。
它的多头意味着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制定出更为周全和有效的策略。
这启示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有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不被单一的思维模式和固定的观念所束缚。
此外,九头鸟还传达了一种包容和融合的精神。
九个头虽然各有特色,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这启示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的差异,通过交流和合作,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九头鸟的形象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九头鸟的智慧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九头鸟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神话生物,不仅代表着坚韧、智慧和包容等优秀品质,还传达了古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从九头鸟的形象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九头鸟之谜
九头鸟之谜九头鸟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有九个头的鸟类。
在我国的古代传说中,它是一种神鸟,在国外的一些童话故事中,也有九头鸟或者多头鸟的描述,说这种鸟能听懂多国语言,而且是一个头会一种,通过头与头之间的信息传递来进行翻译。
近几年来,有的报刊报道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湖南省石门县等地发现了九头鸟的消息,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在驰名中外的生物宝库、奥秘王国――神农架,奇禽异兽种类繁多,有不少关于九头鸟的目击者。
张新全就是九头鸟的目击者之一。
那是1982年11月的一天上午,天气阴沉。
当时,他在神农架林区八角庙燕子洞附近种地,突然听到空中有鸟的奇特嘘叫声,声音像是沉闷的哨音,与平常听到的鸟叫声完全不同。
他奇怪地抬头望去,令他大吃一惊,发出怪叫声的是一只簸箕大的巨鸟,包括翅膀在内大约有两米,羽毛黑灰色。
更令他惊骇的是该鸟有一簇脑袋,大约有九个头,嘴巴呈红色,尾部也很奇特,呈圆扇形,既像孔雀开屏,又像车轮,旋转而飞。
不一会儿,这只九头鸟便飞进了远方的山林。
自古迄今,九头鸟常发现于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而以湖北为中心。
当代发现九头鸟仅限于鄂西的神农架和恩施自治州、湘西北的石门县南坪河乡,而这三地正好连成一片,这种巧合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九头鸟存在的可能性。
所以,人们常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是有实物作依据的,恐非仅仅是神话传说。
这种神奇的鸟类是否真的存在呢?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不少学者认为:九头鸟类在古代诗文中记载颇多,现代也多处发现,因此很可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珍惜鸟类,只不过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
而神龙架作为华中屋脊,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同样也很好地解释了九头鸟这种神奇的鸟类极少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的原因。
神农架所在的恩施自治州是山区,说明九头鸟主要生活于人烟稀少、森林茂密的中山和高山地带,很难见到,所以不应轻易否定九头鸟的客观存在。
甚至有专家进一步指出,神农架的九头鸟很可能栖息于八角庙燕子洞等处。
此洞地势险峻、高深莫测,人们很难攀入洞里。
天上九头鸟 地上湖北佬的典故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典故
摘要:
1.湖北佬与九头鸟的传说
2.九头鸟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3.湖北佬与九头鸟的关系
4.湖北佬的性格特点
5.结束语
正文:
湖北佬与九头鸟的传说,源远流长。
据说在很久以前,九头鸟曾是湖北地区的守护神,它拥有九个头颅,力量强大。
而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九头鸟是一种凶猛的神兽,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战乱和灾难。
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智慧的象征,因为它的九个头颅代表着九种智慧。
九头鸟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多种多样,一方面,它被视为不祥之兆,另一方面,它又是智慧的化身。
在湖北地区,人们常常将九头鸟与湖北佬联系在一起,称湖北佬为“九头鸟”。
湖北佬与九头鸟的关系,源于湖北佬的性格特点。
湖北佬被誉为“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是因为他们与九头鸟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们勤劳、聪明、坚韧不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迎难而上,不屈不挠。
湖北佬的性格特点,可以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体现。
他们勤劳朴实,肯吃苦耐劳,无论在何处,都能扎根生长,顽强生存。
他们聪明睿智,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创造力,往往能从困境中找到出路。
他们坚韧不拔,面对困难
和挑战,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综上所述,湖北佬与九头鸟的传说,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对湖北佬性格特点的赞美和肯定。
他们就像九头鸟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在何处,都能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结束语:湖北佬与九头鸟的传说,不仅是湖北地区的一种文化符号,更是对湖北佬性格特点的赞美和肯定。
九头鸟的“姑妈”传奇
九头鸟的“姑妈”传奇
王和岩
【期刊名称】《中国商界》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九头鸟是在形容湖北人的生意精明。
因此姑妈芦细娥打出九头鸟这张牌当然非常聪明。
但我们要探讨的是,姑妈开的九头鸟为什么会在京城掀起"等位热"和"翻台热"?或许生意本身并不需要什么大道理。
【总页数】1页(P)
【作者】王和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9.3
【相关文献】
1.社会记忆、话语、权力:九头鸟形象建构与嬗变--兼论九头鸟与湖北人的关系[J], 熊威
2.让"九头鸟"振翅高飞--"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营销策划始末 [J], 周百义
3.让“九头鸟”振翅高飞——“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营销策划始末 [J], 周百义
4.姑妈,您别走——给姑妈的一封信 [J], 倪隽
5.《穆斯林的葬礼》中姑妈角色的分析 [J], 徐小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九头鸟
湖北九头鸟由于人们对“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一则流行谚语的褒贬不一,理解各异,在《湖北日报》副刊上又有好几位作者对此各抒己见,颇为热闹。
有一位原籍湖北武汉的台湾民俗学家朱介凡也撰有《九头鸟传说》一文,此文长两万字,引述中国古典文献包括许多地方志中的材料近百条,对九头鸟这一俗谚的今古演变及社会文化内涵进行细密考评。
九头鸟在后世转为“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谚语,影射湖北人好战、不团结、精明等。
以九头鸟象征湖北佬,一是同明代湖北人张居正为相有关。
这里又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张居正为相时,大权在握,整顿吏治,声誉日增。
患病时,各地官绅纷纷为之建醮,迹近铺张,事为九大御史前後参奏,而张之地位并未动摇,九大御史反为张居正一一整肃,因此当日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其意与“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类似,即湖北佬如九头鸟般厉害,即使是多方势力联合也不足以使之动摇。
在这个说法里,也能看出湖北人的厉害堪比天上的神鸟九凤。
其二是说张居正在整顿朝政时,保荐了九位御史,这九人都是他的湖北老乡,对贪官污吏严厉制裁,革新政风大有成效,那些受到整顿的贪官污吏,心怀不满,因而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由此可以看出,这九头鸟的谣传,原是当日政敌散布出来以攻击张居正的。
另一说是这句谚语出于清初满人对湖北人的诅恨。
据有关史料记载,鄂之圻黄地区,曾据山岩拼死抗清。
大局既定後,那些难忘故国的遗民,又拒绝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笼络所利用的,众所共弃;乃使满人为官湖北者,莫不恼恨交加。
在无可奈何之下,因荆楚向有九头鸟传说,于是编造了这句谚语。
後来武昌辛亥首义的成功,再次证实了这句谚语的活力。
因而在台湾出版的《湖北文献》上刊出的诗作,高唱:“武昌一夕鸟飞鸣,满族政权难自保,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
”。
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知青集体记忆的文化维度
∗㊀尽管此文尚有种种不足,但我非常想在此致敬已经故去的我的老师王汉生先生㊂本文的部分内容改写自我的博士论文,论文指导老师郝大海教授㊁博士论文答辩老师李路路教授㊁张静教授㊁折晓叶教授㊁戴建中教授㊁夏建中教授等诸位老师针对论文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此文得以完成,也因匿名评审老师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特此一并致谢㊂感谢我的所有知青朋友们㊂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 知青集体记忆的文化维度刘亚秋提要:本文通过对知青群体回忆内容的梳理,归纳出知青集体记忆中的一些结构性特征,进而提出关系型记忆和义务型记忆的概念㊂具体而言,关系型记忆是指知青的回忆内容多受到 关系 的规制; 关系 往往是触发其历史回忆的关键节点,促成了知青回忆的主流特征㊂义务型记忆是通过特定类型知青的 忏悔 记忆归纳出来的;一些知青对过失的讲述并不是出于某种兴致,而是来自文化的压力,即来自社会中善必然受到鼓励㊁恶必然受到惩罚的观念㊂而关系和义务这两种记忆的结构性特征也是依赖于特定文化结构的,例如关系型记忆背后的文化结构包含着 以和为贵 推己及人 的思想,义务型记忆背后的文化结构在本文中则主要指向 报 的思想㊂关键词:社会记忆㊀关系型记忆义务型记忆㊀记忆结构㊀知青一㊁问题的提出中国社会学界对于记忆的研究往往是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些记忆特征,如方慧容(2001)的 无事件境 研究㊁郭于华(2003)对骥村女性记忆特征的描述㊁王汉生等(2006)对知青集体记忆特点的归纳,等等㊂但较少有研究能进一步追问记忆结构问题㊂所谓记忆结构,也可称之为记忆的社会结构㊂这一概念意味着,人们的回忆过程并不完全随个人所愿,在特定社会中,总会有一股力无形论文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中引导着人们朝向特定的方向去回忆,这类社会力导致人们的回忆带有某种结构性特征㊂尽管与客观的社会结构有所差别,但它对现实的限制或促发之力并不逊色㊂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集体记忆理论中的 社会框架论 暗示了记忆的结构性特征,即记忆的再现更多受制于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个体记忆受制于特定群体结构(哈布瓦赫,2002)㊂扬㊃阿斯曼(JanAssmann)认为,任何社会特定的文化特征都对该社会具有不同的 历史发生器 有决定作用(阿斯曼,2007,2015)㊂所谓历史发生器,指人们在表达过去时的主要特征,而表达本身就意味着在没有形式和结构的东西中植入一种形式和结构㊂阿斯曼认为,不同文化中植入的形式和结构是不同的㊂对于古埃及和基督教社会而言,被回忆起的历史是不同的㊂前者存在着一种循环的时间概念,后者则呈现为一种线性时间观㊂在基督教社会,还存在着一种由罪责文化引发的历史发生器(阿斯曼,2007:38)㊂那么,在中国社会,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具有怎样的特征,它的历史发生器是什么?其中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知青集体记忆中的结构性特征的探寻,来部分回应上述问题㊂本研究中的记忆结构涉及两个要素 关系 和 义务 ㊂它们分别对应于关系型记忆和义务型记忆,背后便是相应的文化结构㊂前者是从普遍出现于知青群体中的温暖叙事归纳出来的记忆类型,背后有 推己及人 以和为贵 的文化因素;后者指向部分知青针对自己的罪责而进行的一种坦诚错误的叙事行为,这种记忆反映了一种来自于内化于心的文化压力机制的 义务 型特征,即错了就要承担过错;其中一种说法来自如 善有善报㊁恶有恶报 等 报 的思想㊂本研究主要以 老三届 知青的回忆文本为案例,试图通过知青的回忆内容来初步讨论记忆结构这一理论问题㊂以往对知青集体记忆的讨论多关注的是集体记忆特征的归纳,如对知青苦难记忆特征的探究,并从社会变迁以及知青集体权力的角度去探究其形成原因(刘亚秋,2003),而对于其中的文化因素缺乏进一步的思考㊂在社会学领域,自1979年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学者们较多关注社会学的 科学 特征,对于其 人文 特征缺乏关注㊂费孝通认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究,构成社会学人文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若忽略了这一层面,则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的存在和运行㊂同时,又由于它是社社会学研究㊀2020.2会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应基于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目前尚无定论,但对其探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费孝通,2003)㊂笔者认为,对社会记忆结构的探索,构成了社会学探索人的 精神世界 的一个组成部分㊂二㊁文献回顾已有关于记忆的社会因素的探讨,可以归纳为两个较为鲜明的脉络㊂其一是记忆的权力观㊂自二战以后,有关记忆的研究,尤其是对有关国家记忆与社会关系的案例的讨论,多以权力观作为入手点㊂其典型的观点是决定记忆与遗忘的关键因素是权力的作用,例如郭于华曾提出:我们记不住,是因为有人不让我们记住(郭于华,2018)㊂这一记忆的权力观是记忆研究的主流范式㊂其二是记忆研究的文化维度㊂其典型的观点如阿斯曼所言,不同文化模式/结构下人们的记忆是有差异的(阿斯曼,2007)㊂(一)记忆的权力观记忆的权力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㊂第一,认为是权力的控制导致了社会的记忆或遗忘㊂如郭于华曾指出,历史并不是一个现成的等待人们去发现的东西,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是由权力来控制的(郭于华,2018)㊂第二,强调权力控制人们的记忆后会引发不良的社会后果㊂李猛在有关口述史研究的反思中提及了反遗忘技术(李猛,1997)㊂我们可以由此引申 人们的头脑中不仅发生了遗忘,而且出现了对遗忘的无情的掩饰和装饰㊂海伦娜讨论了通过暴力手段进行的社会遗忘及其社会后果,如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便表现为对人们的身体和心智造成伤害,危及人们思考过去历史的基本能力(Helena,2000)㊂第三,通过批判国家权力制造遗忘,试图找出一条救赎之路㊂本雅明指出,一切文明都伴随着野蛮行径,当务之急是质疑每一个优胜者的统治,解放被践踏的历史记忆(参见弗莱切,2009:161-214)㊂但是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即德里达所谓的 双重束缚 :一方面,我们对于那些赋予我们丰厚遗产的前辈以及那些历史受难者心存感激;另一方面,为了获得纯粹的赠予,我们又不得不背信弃义㊂也就是说,不仅统治者实论文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施了野蛮行为,而且大多数人都是野蛮行为的受益者(弗莱切,2009:216-244)㊂(二)记忆的文化观记忆的文化观认为,记忆的再现取决于内在于社会的文化结构,①文化结构源于特定社会中的文化要素/特征㊂经典记忆理论如哈布瓦赫的社会建构论认为,处于现在处境中的人们,会因为现在的社会框架/利益而牺牲(或部分牺牲)过去的社会框架,这就是选择记忆发生的原因㊂而所谓社会框架,在他的阐述中也表现为一种传统的社会与文化的作用(参见刘亚秋,2017;哈布瓦赫,2002:220)㊂尼古拉斯㊃拉塞尔(NicolasRussell)提及记忆背后的社会意涵㊂从拉塞尔的讨论中可以看到,记忆的根基被认为是文化问题(Russell,2006:792-804)㊂阿斯曼的记忆研究就是一个典范,他对古代埃及的记忆研究展现的是一种文化的记忆/遗忘(观)(阿斯曼,2007)㊂回忆与遗忘问题的根基存在于各种文化㊁体制中㊂在很大程度上,回忆/遗忘最终是一种文化行为,因为无论是记忆还是遗忘,都以一种特定的文化法则作为背景,是一种沟通历史和表达过去的表征㊂文化维度对于记忆研究而言十分重要,但往往被当代记忆研究者忽视,例如对中国记忆研究颇有影响的保罗㊃康纳顿(PaulConnerton)便是如此㊂康纳顿将记忆问题转变为对纪念仪式和身体习惯的讨论(康纳顿,2000),这种将记忆形式化的做法,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对记忆和文化的研究㊂拉塞尔指出,保罗㊃康纳顿多停留于对 操演 记忆的表面关注,如他注意到法国现代早期的礼节㊁仪式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穿着,却没有涉及记忆背后的社会思想意涵(Russell,2006)㊂而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中,对记忆的内在思想的考察恰是一个核心关注点㊂对于中国的记忆现象的解释,也需要借鉴文化维度的视角,因为只有通过对特定文化的考察,才能深入理解特定社会的记忆现象㊂(三)中国记忆研究及其局限在关于中国社会的记忆研究中,权力观占据了主流地位㊂一些学①社会的记忆结构受某种文化的特定结构影响㊂按照亚历山大(JeffreyC.Alexander)的解释,文化结构反映的是一种意义网络(周怡,2008)㊂社会学研究㊀2020.2者的记忆研究主要是在权力脉络下展开的㊂如郭于华通过梳理骥村农业合作化时期女性记忆内容和特点发现,宏大的社会工程对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进行了重新建构㊂她认为,女性在承受生命中巨大苦难的同时所感觉到的精神快乐正是建立在既是认识又是 误识 基础上的 符号权力 治理功效的体现㊂通过农村女性的口述,她将农村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治理模式之间建立起勾连(郭于华,2003)㊂景军对苦难记忆的研究涉及两个主题,一是涉及人类的苦难,包括个人经历的痛苦记忆㊁社区遭受的挫败以及记忆;二是人们对苦难经历的处理,以及在经济萧条㊁文化传承等不断受阻后的乡土重建㊂他的研究也将权力与记忆的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景军,2013)㊂不过,多数研究都从权力角度来解读记忆行为,相对弱化了文化维度的解释㊂用权力观阐释记忆或遗忘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忽视了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对于记忆的深层影响㊂因为权力观的视角较为单一,且有些讨论基本不涉及文化特征,所以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很多类似研究的潜在假设是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同质的㊂在这一潜在假设的影响下,即便有些研究对文化问题有所涉及,其对文化维度的诠释也显得薄弱㊂郭于华在讨论记忆的建构与遗忘之间的关系时提出,权力是遗忘发生的机制㊂她指出,历史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但这个建构过程是由权力来控制的;由权力再建构的记忆过程,就是一种遗忘的过程(郭于华,2018)㊂她提出了各种权力运作导致我们对普通人和遇难者的声音关注甚少㊂郭于华对历史受难者的反思方式与本雅明等人的反思是类似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潜藏着如下的假设:似乎只要记住了小人物,记住了受难者,遗忘的情况就会改善一些㊂但是,她的理论不能解释以下问题:尽管在口述史中,人们可以倾听到普通人或底层的声音,可以见到受难者的形象,甚至可以挖掘属于他们的主体性,从而 拯救 底层的失语状态,改善他们被遗忘的状态,但即便这些由普通人讲述的口述史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讲述者自主性,我们仍会发现,这群人也在不断地发生遗忘㊂除了权力的因素,文化也在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遗忘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㊂因此,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对记忆/遗忘现象做出更为全面的阐释㊂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从文化角度阐述社会记忆问题,并对知青群体的记忆结构进行初步探索,以推进对中国社会记忆问题论文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的文化维度的思考㊂诚然,特定社会的记忆现象很多时候是权力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㊂本文并不否认这一点,只是既有的记忆研究中权力视角过于主流,以致经常掩盖了文化的作用㊂本文在讨论知青群体的记忆结构时,着力突出了记忆中的文化问题㊂但需要指出的是,对文化维度的强调和肯定并不意味着否认记忆的权力作用维度㊂三㊁关系型记忆和义务型记忆本文的案例来自笔者收集的知青文献资料和对知青的访谈㊂其中,文献资料类型较多,有知青回忆录㊁其他来源的知青访谈,还包括梁晓声的小说‘知青“以及由其编剧㊁于2012年在央视一台黄金剧场播出的同名电视剧及其网络民族志㊂本文涉及的田野访谈分为两个阶段:1999-2002年笔者参与的王汉生教授主持的 重大历史事件与知青生命历程 课题组对近20名知青的访谈;2013-2015年笔者对20余名知青的访谈㊂接受访谈的主体为北京的 老三届 知青㊂这一群体的特点是较为广泛地(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 文革 时期的 红卫兵运动 ㊂他们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述说构成了本文讨论的 忏悔说 的资料基础㊂通过资料梳理,本文发现知青的记忆话语中有两类尤其值得关注的结构性记忆:其一为关系型记忆,其二为义务型记忆㊂二者对于解释知青群体的记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㊂(一)关系型记忆所谓关系型记忆,在这里指为了维系既有的社会关系与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即便过去经历了各种苦痛,人们还是多倾向于记取过去的积极因素㊂在知青回忆的资料中, 温暖叙事模式 和 抱团取暖 概念很能表现这一关系型记忆的特点和内涵㊂1.温暖记忆及其内在逻辑老鬼在写作‘我的母亲杨沫“时试图将一些历史进行如实记叙,但遭到哥哥的反对㊂他哥哥认为,对于母亲的缺点不应该再如实写作而应该省略,要多写母亲的优点㊂老鬼认为,他哥哥的记忆模式是 温暖社会学研究㊀2020.2模式 ,而他自己的则是 反思模式 (老鬼,2011)㊂本文认为,对于知青历史的记忆也存在温暖模式和反思模式之分㊂通过阅读知青的回忆录和知青访谈资料,本文发现,在知青的回忆内容中,较为典型地存在以下两方面的 温暖记忆 类型:首先是知青之间的互助㊂这方面的记忆多来自知青们在下乡地的互助,但这一记忆类型忽视或弱化了当年知青们之间的矛盾,如为争取返城指标而进行的竞争㊂其次是老乡与知青之间的友好关系㊂这一记忆类型相对弱化了知青与老乡之间的冲突,如较为常见的由于知青分食老乡粮食而引发老乡不满㊁有些男知青在农村因为过分饥饿而偷吃老乡养的鸡等现象㊂在上述两类温暖模式的回忆中, 人性善 常成为知青讲述的主要内容㊂而所谓人性善的问题,也是有知青身份的作家梁晓声(2012)其小说‘知青“和同名电视剧表达的主题㊂那么,这一温暖记忆模式的主要逻辑和表现是什么?(1)从人性温暖上升为人性光辉㊂将 人性温暖 与 人性光辉 勾连凸显了温暖叙事模式的社会意义㊂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将知青讲述的 人性温暖 上升为一种所谓的 人性的光辉 的话语模式,以此抑制过去的伤痛记忆㊂人性的光辉 是笔者在知青访谈中得到的词汇,在这里指知青们认为,在 文革 的极端氛围中,人们或者不参与作恶,或者即便参与了也仍是心怀怜悯的同情者;同时,他们基本将不作恶或作恶程度不严重归为家庭长辈尤其是母亲的作用(访谈资料DXC,2015;LB,2015)㊂在很多知青的讲述中,这时家庭中的男性家长基本是被革命的对象,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如此㊂首先, 人性的温暖 是 人性的光辉 的基础㊂以下是梁晓声(2012)小说‘知青“扉页中出现的段落:人不但无法选择家庭出身,更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㊂但无论这两点对人多么不利,人仍有选择自己人性坐标的可能,哪怕选择余地很小很小㊂于是,后人会从史性文化中发现,即使在寒冬般的年代,竟也有人性的温暖存在,而那,正是社会终究要进步的希望㊂论文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梁晓声在接受凤凰卫视 我们一起走过 栏目采访时,提到了 人性的温暖 一词㊂他说,别人在下乡生活中经历了很多坎坷,日后更多记住了心酸(这种判断来自知青网友对他编剧的电视剧‘知青“的批评),但 很奇怪,我记住的都是一些很温暖的事情 ㊂他还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诠释了 人性温暖 的丰富内涵㊂他的结论是:在 文革 那个看起来很不好的岁月中,他却在影响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遇到了很多好人(梁晓声,2015)㊂梁晓声在之前说过,如果将当年某些极凶恶的红卫兵比作历史罪人,其实并不夸张,一点儿也不算耸人听闻㊂但他在这里深信人道主义可以医治㊁对抗这种 罪恶 ㊂他从雨果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了这种强大的人道主义㊂他反复提及 人性的温暖 ,在他的这种语境/逻辑中是可以得到解释的㊂其次, 人性的光辉 是 人性的温暖 的升华㊂上述 人性的温暖 在许多知青的日后讲述中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认为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减缓参与者的残暴㊂在 人性 黯淡无光㊁被否定的时代,一些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如同光辉一样,常留在一些知青的心底㊂人性的光辉 不仅指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还包含了一些知青提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如报恩㊁对长辈有礼等)所发挥的作用㊂这些要素是通过家庭传递的,而家里的长辈往往是母亲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㊂这种原有文化的惯性,还包含父母对子女的宽容和爱意㊂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与当时的革命话语有着巨大差异的另一套话语体系㊂据知青DXC的分析,即便 文革 中家庭是被 革命 了的,但家庭的温情不仅存在,而且对 革命 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㊂当时DXC因为看到父亲的单位贴了父亲的大字报,试图和父亲划清界限㊂当天晚上,母亲和他的一番对话让他认识到父亲的问题并不是严重的问题(访谈资料DCX,2015)㊂在众多有关 文革 的回忆中,有人提出可以用 平凡的善 来对抗平庸的恶(陆晓娅,2014),也因此,这一 平凡的善 具有了更大的意义,类似普通日子的 人性温暖 转而成为了人性的光辉㊂这一模式与梁晓声的人性叙事模式是类似的,梁晓声也是在温暖模式的层面寻求非常时代的 人性温暖 的行为㊂而这些因素在当时也确实是存在的,不过这一温暖模式的限度在于无法完成一种反思性的叙事㊂社会学研究㊀2020.2(2)从被迫害到感谢㊂那么温暖模式还有哪些重要的逻辑?在对资料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存在一种 从被迫害到感谢 的逻辑㊂这种逻辑在知青群体中是较为普遍的㊂在笔者读到的回忆录以及访谈中多有这样的表述㊂例如,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的知青陈岩平记叙的一位女知青就是 从被迫害到感谢 逻辑的典型代表㊂她在北大荒被打成 现行反革命 时刚满20岁,同学们与她划清界限,家里人也没有写信问候㊂在一个陌生的社会里,她每天都被监督改造,干最累㊁最脏的活㊂她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勇气㊂在这种处境中,日后占据她内心的却是 北大荒人 的温暖㊂如在被监管劳动的情况下,居然有老职工 从容得像跟熟人一样朝她打招呼 ,她因此泪流满面㊂严冬时节,她给职工家里送水,经常被叫进屋去暖和一下,还得到了美食(如白糖㊁粘豆包甚至饺子等)款待㊂ 现行反革命 的经历,反而让她体会到了 北大荒人的洁白无瑕的心 (义昕,1990:13-15)㊂这是一种典型的 从被迫害到感谢 逻辑的演绎㊂其逻辑发生的基本原因在于 转移 和 替换 ,将对事情的记叙重点由迫害者转为帮助者,被迫害的经历因此被淡化㊂在这种逻辑下,她得到的另外一些人的帮助成为记忆中的重点,也成为温暖记忆的动力㊂显然,这是一种非常保守的记忆模式 被迫害的经历和记忆被抹去/淡化,被帮助的经历被记忆/升华㊂对于一些知青而言,这种 从被迫害到感谢 的逻辑还典型地表现在他们下乡之后吃苦㊁回城后努力总结下乡的积极意义的行为㊂(3)沉浸于现实关系中的温暖记忆类型㊂在研究中,笔者发现普通人的记忆更加缺乏自觉性/反思性,他们更容易受文化惯性的影响,如我们访谈的CXZ等人㊂处于社会下层的知青所持的是更加缺乏反思的保守型记忆㊂我在连队几乎待到最后才返城,但也没有什么㊂现在想起来过去都是快乐的事情,想着当地的人对自己挺好㊂还有就是当年自己与连队的人虽没有什么交流,但是日后再见面时特别亲,甚至比亲兄弟姐妹还亲㊂回城后到街道工厂,当时主任对自己特别不好㊂而我的技术是过硬的,后来就不干了㊂还吃过低保㊂近几年,好像厂长也不想论文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用这个主任了,主任让我去给说情去㊂这样我也去了,不计前嫌㊂后来主任几次让我回去再干,我都拒绝了 对过去不愉快的事情不去想了,就想别人的好㊂即便别人对我不好,也要想到他的好㊂(访谈资料CXZ,2015)CXZ拿过低保,住在通过拆迁得来的半地下房间,但她回忆的下乡生活都是正面的㊂她对目前的生活是满意的,甚至偶尔还会去境外旅游㊂从她的讲述来看,下乡生活对她的影响是坚持要有 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 ㊂她的知青朋友较多,近年来她的返乡行动比较积极,与当地老乡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㊂总体上,对于她来讲,当年下乡后和返城后艰苦的生活已经过去了㊂现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她以一些佛教的理念来鼓励自己,认为要从自身找原因,并立志做一个脾气好㊁温和㊁健康的人㊂她的记忆是一种典型的保守型特征,属于沉浸于现实关系中的记忆类型㊂2.温暖记忆模式得以形成的原因那么,温暖记忆模式何以形成? 老三届 知青的经历是与 文革 相伴而行的,对于这一时期的知青而言,十年 文革 往往也意味着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知青经历㊂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绝大多数知青的下乡是 被迫 的;此外,无论是否具有红卫兵身份,下乡前大部分知青都有参与红卫兵运动的经历,在几乎无人能逃的历史境遇中,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裹挟在这一历史洪流中㊂有些人曾经是施害者,有些人是受害者,有些人则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㊂那么,在过去那并不美好的经历中,怎样才能将回忆转化为温暖叙事?(1)避谈或忽略受害经历㊂一些亲历者避谈受害的经历,甚至还有人与迫害者保持着相对 良好 的关系㊂笔者访谈的一些知青不爱提当年的伤痛经历,无论整人者还是被整者都是如此㊂如笔者访谈的曾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下乡的北京女知青SFY,在访谈员的多次追问下,才提到当年在插队时遇到的最烦的事情是 搞运动㊁挨整 (访谈资料SFY,2001)㊂对于过去这一最令她烦恼的事情,她不愿意多提㊂从种种显露出的迹象来看,知青们在这次被整过程中的遭遇是 惨烈 的,有女知青试图喝 敌敌畏 自杀㊂但是,在她看来,他们目前已经克服了这一切,。
“九头鸟的前世今生
“九头鸟的前世今生刘汉俊“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九头鸟”与湖北人有着怎样的关联?自周以后,与凤的形象相伴随,“九头鸟”的形象一直存在于楚文化中,褒贬两说。
褒者以鸟为凤、以凤为尊,贬者则沿袭周公的说法,随着楚国的血腥扩张变得贬多褒少、讽多赞少。
但从凤的图案造型来看,秦汉以后,随着楚风渐弱,楚凤线条变得流畅柔美起来,并装饰以花卉树枝,更具有审美价值。
从历代文字留存来看,对“九头鸟”的形象刻画美丑并存,由柔变刚、由弱变强。
南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是关于荆楚之地时令习俗的笔记体专著,其曰“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
以禳之,”這种“鬼鸟”便是“九头鸟”,民间称闻此鸟叫声是不吉利的事。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六《羽》称,这种鸟叫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
宋代欧阳修在叙事诗《鬼车》里也讲述了周公厌恶“九头鸟”的故事,但他话风一转,认为“吉凶在人不在物”,闪烁出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宋代笔记小说还讲到,某太守捉到一只有九个头的怪鸟,砍掉一个头,又长出来一个,砍到最后一个,前面八个头都长出来了,喻示“九头鸟”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
明朝开国元勋、宰相刘伯温在《郁离子·九头鸟》里,又有另一种解读,认为它是“一头得食,八头争食”的怪鸟,“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暗喻各有本事、互不服气,好内耗内斗。
这些描述虽然未见诸主流传统经典,但在民间稗官野史、奇文轶事中流传已久。
可见“九头鸟”在历史上有过被污名化、恶名化过程。
尽管如此,楚人“尊凤崇火”的文化初心从未改变,这是楚与华夏族、楚文化与华夏文化关联的唯一脐带。
在八百年历史的战争中,楚人可以丢弃一切,但是不放弃对祖先楚的认同,不放弃对美丽凤鸟甚至是“九头鸟”的尊崇。
“九头鸟”是楚地楚人的精神图腾、凤鸟形象的美好化身,是一方地域文化、一段历史记忆、一个崛起部落及其后世永远铣削不掉的烙印,遗传千年而不失落的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 天上九 头 鸟 , 地 下 湖北 佬 ” , “ 九头鸟 ” 成 为 的事情 。“ 埃里亚斯就指 出, 事 件 按 一 定 次序 历 时 排
湖 北人 的 代 称 。笔 者 在 河 南 、 广 东 等 地 做 田 野 调 查 列 , 而非杂 乱 无 章 地 共 存 于 一 个 平 面 的心 理 图景 , 不 时, 当地人 经常 用 “ 九头鸟 ” 来 指称 笔者 , 这一 称 谓 带 是 一种 天赋 的认 知 能力 , 而 是 一种 文 明化进 程 长 期 发 有 明显 地域歧 视 的色彩 。 “ 社 会心 理 学 家奥 尔 波 特把 展 的结 果 。 ” l 3 从“ 长时段 ” 来看 , 在 对九 头鸟 形象 的刻
九头鸟形象及其与湖北人的关 系 , 也是关于社会记忆的博弈 。
关键词 : 社 会 记 忆 ; 话 语 ; 楚 人 ; 九头 鸟
中图分类号 : C 9 1 2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6 2 1 9 ( 2 0 1 5 ) 0 3— 0 0 8 8 — 0 6
2 0 1 5年 5月
三峡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a T h r e e G o r g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逐 个 分析 了不 同地 域 群 外地 人对 湖 北 这 样 一 个 “ 他者” 的想象 , 是 一 个 地 域 以社 会记忆 和 口述 史 为视 角 , “ 他 者性 ” 的问题 J 。在本 研究 中 , 地域 歧 视 问题 实 质 体 和 民族 的 族 群 认 同 、 信 仰 仪式 、 传 说 及 思 想 观 念 是包 含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九 头 鸟 由神 鸟 变 成 鬼 鸟 的 过
作者简 介 : 熊
8 8
威, 男,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 。
“ 我 们关 于 过 去 的 概 念 , 是 受 我 们用 来 解 决 现 在 的 问
… …
社 会 学 家 们 则 以集 体 记 忆 为 分 析 纬 度 … …展 示
程, 二是 将 已然形 成 负面 印 象 的九 头 鸟 与湖 北 人 联 系 了宏 大 的社 会 工 程 对 他 们 生 存 状 态 和 精 神 状 态 的重 ” E 4 ] 起来 。无 论是 九 头鸟 形象 的嬗 变 , 还是 对 于 湖 北 人 的 新 建 构 。
偏 见概 括 为 一 种 ‘ 对 属 于 某 一 集 团 的人 所 产 生 的厌 画 中 , 建构 什 么 样 的九 头 鸟 形 象 , 记 忆 什 么 样 的九 头 恶, 甚 至敌 视 的态度 ’ 。这 种 态度 的产 生 , 仅仅 是 因 为 鸟形 象 , 忘 却 什 么 样 的九 头 鸟形 象 , 在 其 背 后 都 是 话 这 个人 是某 个集 团 的一 员 , 因而这 个 人 也就 具 有 这个 语 权 的掌控 与权 力 的交织 。 集 团所 有 的令 人 不愉快 的特 征 。 ” …
其 实这并 不 是某个 人 的遭 遇 , 据 说 珠 三 角 很 多 单 位招 工都 不 希望招 进 湖 北 人 , 例 如 新 闻 曾报 道 过 东莞 制衣 厂不 招 湖 北 人 , 深圳 策 划公 司 拒 招 湖 北 人 , 甚 至
一
、
理 论 架 构
从2 0世纪 8 0年代 末 开 始 , 记 忆 研究 再 次 得 到 重
要: 九头鸟从寄托楚人美好愿 景的神 鸟到表 征邪 恶 的鬼 鸟 , 进而将 其 与湖北 人的性 格特征联 系在 一
起, 成为湖北人 的代名词 。九头鸟形象 的嬗变本质上是社会记忆的变迁 , 而这 又与话语 、 权力联 系在 一起 。本文 从社会记忆理论出发 , 认为九头鸟 的妖魔化是 占据话语与拥有 权力的 中原 文化对楚 文化 的社 会记忆 改造 ; 关于
Ma y 2 01 5 Vo L 3 7 No . 3
第3 7卷
第 3期
社会记忆 、 话语 、 权力: 九 头 鸟 形 象 建 构 与 嬗 变
— —
兼论 九 头 鸟 与 湖北 人 的 关 系
熊 威
( 中山大学 人类学 系,广东 广州 5 1 0 2 7 5 )
摘
“ 记忆” 成 为 学 术 研 究 中的 关 键 概 念 , 不 仅 传 统 的 深圳 房 主不愿 租 房 给 湖 北 人 。 湖北 人 之 所 以不 受 欢 视 , 社 会学 、 人类 学 等 给予 了极 大 的关 注 , 而且 在 迎, 主 要 是 与社 会 对 其 形 成 的野 蛮 、 冲动、 狡猾 、 奸 诈 心理 学 、 文学 等相 关 学科 中也取 得 了长 足 的进 步。 等刻 板 印象联 系在 一 起 的 , 而这 些 负 面 印象 刚好 通过 历 史 学 、 “ 历 史 学家们 曾以感情 记 忆 与共 同事 实为 切 人 点 …… 九头 鸟一 以概 之 。 其实 , 笔 者 更 为 关 心 的是 九 头 鸟形 象 的 嬗 变 , 以 激励 着人 们 不 断 去 思 索那 些 被 感 情 和 意 识 形 态 所 遮 可能 存 在 着 的真 正 问题 与事 实 ; 人 类 学 家 们 及这 种 不祥 的鸟 如何 与 湖 北人 联 系起 来 , 并 进 而 成 为 蔽 了的 、
地域 歧视 , 都 与社 会 记 忆联 系 在 一 起 , 并 非 一 朝 一 夕 收 稿 日期 : 来自 0 1 4—1 0—1 5
哈布 瓦赫 是最早 系统 论述 记 忆 研究 的社 会 学 家 ,
基金项 目 :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中 国宗 教 艺 术 遗 产调 查 与 数 字 化 保 存 整 理 研 究 ” ( 1 1 & Z D1 8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