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题串讲(历史)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专题一: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
(2)掌握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及其影响。
(3)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2. 教学内容:(1)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起与发展。
(2)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等。
(3)古代文明交流的影响:文化的融合、科技的传播、宗教的传入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
(2)难点:古代文明交流的影响及其对后世的作用。
二、专题二:中古时期的世界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及其主要特点。
(2)掌握中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 教学内容:(1)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历史发展。
(2)重要历史事件:欧洲的封建社会形成、伊斯兰教的传播、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中国的唐朝和宋朝等。
(3)中古时期的历史特点:封建制度的巩固、宗教的影响力、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重要历史事件。
(2)难点:中古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专题三: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1.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及其主要成就。
(2)掌握近代化的主要标志:科技、经济、政治、文化。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2. 教学内容:(1)近代化的探索: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等。
(2)近代化的实践: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殖民主义的扩张等。
(3)近代化的成就: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政治的进步、文化的影响。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近代化的主要标志。
(2)难点:近代化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专题四: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变动1. 教学目标:(1)了解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变动及其主要原因。
初中历史知识梳理串讲教案
初中历史知识梳理串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线和主要朝代;3.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历史事件梳理:- 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和更替;-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和分裂局面;- 秦朝统一六国,实行统一制度;- 汉朝的兴起和辉煌时期;- 三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 五代十国时期的乱象和混乱局面;- 宋朝的创建和繁荣时期;- 元朝的建立和元世祖成吉思汗;- 明朝的创建和永乐大典;- 清朝的建立和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2. 重要历史人物介绍:- 夏朝的大禹;- 商朝的商汤;- 周朝的周公;- 秦朝的始皇帝;- 汉朝的刘邦和文景两帝;- 隋朝的杨坚;- 唐朝的李世民和武则天;- 宋朝的赵匡胤和宋太祖赵匡胤;- 元朝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明朝的朱元璋和万历皇帝;- 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
教学步骤:1. 开场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主体内容串讲:老师将古代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连贯地串讲,介绍每个朝代的兴衰和主要特点。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展开互动讨论,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小结梳理:老师对本次串讲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梳理,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5.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历史知识的复习和拓展作业,巩固和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考核: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效果反馈:根据学生反馈和考核结果,对本次教学进行效果评估,总结教学得失,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经验总结: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专题05 货币与赋税制度(专题过关)-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必1
专题05 货币与赋税制度一、单选题1.在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量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史书多记载“遂不用钱”“钱不同钱”“钱终不行”“钱货无所周流”等。
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
这一变化反映了A.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B.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局面C.市场管理逐步的规范化D.北方商品经济恢复发展【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体现了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大多使用物物交换,不使用货币,后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铸造货币提到日程上,D 项正确;“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因果关系颠倒,排除A项;“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局面”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市场管理,排除C项。
故选D项。
2.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
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答案】B【详解】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故选B项。
3.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
由此可知,白银成为货币主要源于A.政府的干预B.新型生产关系出现 C.宝钞的缺陷D.商品经济成为主体【答案】A【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朝政府调进行赋税改革,百姓缴纳赋税使用白银,推动白银成为货币,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新型生产关系出现,排除B项;白银成为货币主要原因在于明清经济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流入、白银自身适合作为货币,宝钞的缺陷只是次要原因,排除C项;明代小农经济依然是主体,排除D项。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复习 儒家思想的演变和认识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复习儒家思想的演变和认识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X“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礼”,主X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X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还主X“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和暴民.主X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而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3)秦朝时期受压制:有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X,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西汉时期享“独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因而获得“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 宋朝时期形成理学: 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6)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的虚伪。
初中历史快速串讲教案
初中历史快速串讲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时代;
2. 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时间顺序;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能力。
教学内容:
1. 夏商周时期:社会发展、典章制度、农业经济;
2.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百家争鸣、思想兴起;
3.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汉文化繁荣;
4. 魏蜀吴三国时期:三国割据、英雄豪杰;
5. 隋唐时期:大唐盛世、科技进步;
6. 宋元明清时期:宋辽金对峙、元代蒙古统治、明清王朝兴衰。
教学过程:
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快速串讲各时期的重要内容;
3. 学生自主检测,对每个时期的关键事件和时间顺序进行回顾;
4. 教师总结,强化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结合学生互动;
2. 学生快速串讲,加深记忆和理解;
3. 学生自主学习和回顾,梳理时间线索;
4. 整体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教具准备:
1. 课件或PPT;
2. 学生笔记和历史教材。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快速串讲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回顾历史内容,并增强他们对历史时间顺序的把握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专题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点串讲)-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专题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一、单元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政治上,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上,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思想下的社会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外交上,废除旧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同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积极出席国际会议,参与讨论和解决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
重返联合国,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破冰。
科技文艺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科技建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需要。
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具体表现【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2)地点:北平(3)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初中近代历史串讲教案
初中近代历史串讲教案
1. 理解近代历史的起始和结束时间段;
2. 掌握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理解近代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近代历史的定义和时间段;
2. 近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近代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括近代历史的时间轴、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2. 教学素材:包括近代历史的相关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内容,并介绍近代历史的定义和时间段。
二、串讲近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15分钟)
1. 近代历史的背景介绍(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近代历史的起始和结束时间段,以及近代历史的主要特点。
2. 近代历史事件串讲(5分钟)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包括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
3. 近代历史人物串讲(5分钟)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近代历史的重要人物,包括拿破仑、华盛顿等。
三、近代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近代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包括科技进步、政治制度变革等方面。
四、小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课上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近代历史的作文。
教学反思:
通过串讲近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其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党史知识串讲(截止建国)
党史知识串讲(截止建国)为庆祝建党90周年,我部统一部署了这次党史专题教育。
全面展开之前,我在这里先给大家作一个党史知识串讲,主要是共同回顾一下党从建立到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讲到建国为止。
建国之后的,大家结合《党史第二卷》学习。
这次主要是给大家引一引路。
一、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诞生7月1日是什么日子?是建党节。
仅从节日名称来看,1921年7月1日应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日子。
但是,实际上却不是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不假,但时间一直是个谜,没有人记得清,连毛主席也只是隐约记得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中共一大,是在7月23日至31日之间举行的,具体时间他也忘记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不是大家不重视,而是当时环境和形势太严峻。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帝官封”的斗争就从没有间断过。
这里面比较有名的有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但是都失败了,中国人民带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了二十世纪。
1905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倡导成立了同盟会,并在1911年10月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打破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手里,袁世凯自己还想当皇帝,当然没当成,还被大家骂死了,可他一死也出了问题,北洋军阀们群龙无首了,大家谁也不服谁,结果把中国拖进了军阀混战的泥潭。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俄国与中国的国情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所以一些人开始把目光由西方瞄向苏俄。
紧接着,1919年5月4日,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了,现在这一天已经成为我们的“青年节”。
“五四”运动以学生罢课、示威为先导,后来工人阶级挺身而出进行声援,第一次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成为斗争的主力。
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南陈北李”,就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建立了早期的党组织。
专题05 走向近代(知识串讲)
新主人 商人
生产关系:
置地办场
提供生产原料 统一生产工具 统一生产地点
雇佣
手工家作庭坊手主工/业工人
作 用:
资本主义 性质的契
约关系
原料采购
产品加工
出卖劳动力
商品销售
进一步提 高了劳动 生产率
农 村: 租地农场
生产目的:——
资 本
一、新的生产和经 营方式:
租地农场主
雇工
以货币为主的契约关系
②三角贸易(黑奴贸易)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 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三角贸易的航程一次航行大约六个月, 做三次买卖,获利100%-300%
最核心、最 血腥的中程
结果:为英 国带来了巨 额的利润
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 ,造 成了非洲的贫穷与落后。
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开发和
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可以得到 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1730年,
影响:庄园人口锐减,劳 动力短缺,逐渐衰落和瓦
解。 变化二: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 租,庄园制度逐渐衰落瓦解
(2)参与者: 有的由领主组织,多数是农民自发开垦。
(3)结果:
①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发区的主人 ③新开发区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
领主 佃户
出租自营地
建立租地 农场
富裕农民 租地农场主
航行时间
好望角
航行线路
大洋洲
1487~1488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好望角
麦哲伦(西)
太平洋
主要成就
发现好望角,打开绕道非洲 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达·伽马 哥伦布 麦哲伦
葡萄牙 意大利 葡萄牙
初中中国历史串讲教案
初中中国历史串讲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中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发展脉络;2.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东周时期2. 春秋战国时期3. 秦汉时期4. 魏晋南北朝时期5. 唐宋时期6. 元明清时期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学习(30分钟)1. 东周时期教师简要介绍东周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重点讲解周朝的建立和衰亡。
2. 春秋战国时期教师分别介绍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
3. 秦汉时期教师讲解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以及汉朝的开创和辉煌时期。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师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
5. 唐宋时期教师讲解唐宋时期的盛世繁荣和文化繁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生活。
6. 元明清时期教师介绍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
三、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习重点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四、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历史课后作业,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课堂反馈(5分钟)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教学辅助:1. PPT课件2. 影音资料3. 教学设计手册教学方法:1. 讲解法2. 互动问答3. 组织讨论4. 视频展示教学评估:1. 学生提问答疑2. 课堂练习3. 课后作业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和拓展。
初中历史重点串讲教案
初中历史重点串讲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教学重点:屈原、汉武帝、三国时期、唐朝、宋朝教学难点:如何串讲不同历史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联。
一、屈原和楚国文化1. 屈原是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名篇《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2. 屈原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最终选择投江自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传奇。
二、汉武帝和汉朝的辉煌1.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开创了“文景之治”,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
2. 汉武帝统一了中国,使汉朝达到了巅峰,被后人称为“汉武盛世”。
三、三国时期的乱世风云1.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描述为“英雄辈出,豪杰云集”。
2. 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导致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和灭亡。
四、唐朝和盛世文化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被称为“唐盛唐贞”。
2.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化遗产。
五、宋朝和科技发展1.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发展时期,被誉为“归宋而天下安”的时代。
2. 宋朝在科技、农业、贸易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屈原及楚国文化,和学生一起分析《离骚》的主题与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2.教师讲解汉武帝及汉朝的辉煌时期,分析“文景之治”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发展。
3.教师讲解三国时期的乱世风云,通过故事和历史事件串讲,引导学生了解军事变革与政治动荡。
4.教师讲解唐朝和宋朝的文化盛世,比较两个朝代的差异与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教师总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教学反思:通过串讲历史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素养。
初中历史重点内容讲解教案
初中历史重点内容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历史重点内容,掌握历史知识点;
2. 帮助学生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特点;
2. 秦朝的统一和革命;
3. 汉朝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
5. 宋朝的科技文化成就;
6. 明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入今天要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重点内容讲解:对每个历史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问答,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资料等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
板书设计:
1.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特点
2. 秦朝的统一和革命
3. 汉朝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
5. 宋朝的科技文化成就
6. 明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历史重点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点。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重点讲解教案
初中历史中考重点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能够掌握历史中考的重点知识点,提高对历史知识的
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历史中考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历史相关的故事或现象,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讲解主要知识点:依次讲解历史中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文化等内容。
三、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知识。
四、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的应用和意义,培养他们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中考的重点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能够对历史中考的重点知识点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历史中考的考试。
初中历史重点教案
初中历史重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概述赤壁之战的概况,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3.讲授法:教师讲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大致内容。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三国鼎立的局面。
2.提问:什么是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讲授新课】1.教师讲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包括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强调三国鼎立局面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绘制一张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并标注各个国家的疆域范围。
2.结合教材,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短文,内容包括形成原因、历史影响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赤壁之战的经过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重点历史课文教案
初中重点历史课文教案
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与重要事件。
2.掌握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1.掌握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
1.理清古代历史时期的顺序和关联。
2.理解古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相关历史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二、讲授(30分钟)
1.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划分和主要时期。
2.详细讲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3.通过举例和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内容。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古代历史事件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四、总结与小结(5分钟)
1.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布置相关历史阅读、写作或调研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紧凑,但需要注意授课时的语言生动和形象。
2.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含义,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和完善。
)。
初中历史重点教案
初中历史重点教案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过程;2. 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3. 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4.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5.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3.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4.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理解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2.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3.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知识点,向学生传递历史文化;2. 图表法:通过图表展示历史事件、人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4.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讲授(30分钟)1. 讲解封建社会的概念和特征;2. 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3. 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4. 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具体历史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历史问题,并呈现讨论结果;2.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五、总结(10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化教学重点;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2.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2.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专题03 法律与教化(知识点串讲)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专题03 法律与教化【单元总结】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西方法律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解读】(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知识梳理】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 德治 (1)背景: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
如“人殉”、“人祭”。
(2)起源: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 法治(1)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 德治与法治之争(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
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
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 秦汉的法治(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商鞅“改法为律”。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 点 进 攻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不 同 点
强调“理”是世界 强调“ 的本原, 的本原,主张通过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方 体验“天理” 法,体验“天理” 的存在, 的存在,最终贯通 明“理”,这是一 种客观唯心主义思 想
陆王心学
主张“心即理” 主张“心即理”,实现 理的途径是“致良知” 理的途径是“致良知”,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 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 恢复良知, 欲、恢复良知,就能成 为圣贤, 为圣贤,使主观唯心主 义的思想。 义的思想。
一 条 战 线
八 一 宣 言 《论》
西 安 事 变 初 步
八 七 一 七 三
改 编 完 全
瓦 窑 堡
一 二 、 九
七 八
八 一 四
公 布
正面战场
三个战场
敌后战场
入缅作战
南京大屠杀
滔天罪行
潘家峪大屠杀
七三一部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伟大胜利 正义性 民族性 胜利原因 共产党 三战场
国 内 历史意义
第一次 自尊心 打基础 战略配合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1)尊卑等级观念; 尊卑等级观念; (2)重男轻女的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3)因循守旧的观念; 因循守旧的观念; (4)重礼轻法的观念等一些封建糟粕的思想。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一些封建糟粕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批儒 李 贽 批孔 批道学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 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 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学习方 法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法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孔子学说对亚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 孔子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响。孔子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大害论” 大害论” 大害论 黄宗羲 “法治论” 法治论” 法治论 “工商皆本论” 工商皆本论” 工商皆本论
经世致用论 顾炎武 “匹夫论” 匹夫论” 匹夫论 “分权论” 分权论” 分权论
气理论 王夫之 动静论 趋时更新论
二、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 中国近代反侵略、 的斗争
晚清—开始变(1840—19世纪60年代初) 19世纪60年代初 晚清 开始变(1840 19世纪60年代初) 开始变 1.整合记忆 列强侵华 鸦 片 战 争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社会变化 农民阶级
(2)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 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 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 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 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 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过十分积极的 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国 际 民族牺牲
3、解放战争 政治斗争 解放战争 军事斗争
诗一首 一个矛盾三个党 四种力量登上场 决定作用两个党 谈判不成上战场
线一条
1946、 1946、7 军事 全 面 进 攻 1948、9 1948、 1949年春 1949年春 1947、 1947、6 1949、1 1949、 1949、 1949、4 战 略 反 攻 战 略 决 战 进 行 到 底 七 届 二 中 渡 江 战 役 全 国 胜 利
(三) 宋明理学 1、记薄 三 教 合 一 程 朱 理 学 陆 王 心 学
2、提高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 同 点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 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 作用。 作用。
新 民 主 主 义 的 崛 起
背景 五四运动 经过 北京
意义
上海
条件 党的诞生 经过 一大
意义
二大
国 民 大 革 命
高潮 兴起 准备 局部 全部
蒋家王朝(1927——1949年) 1949年 三 蒋家王朝(1927 1949 1、十年对峙
长征胜利
2、抗日战争
一条战线 滔天罪行
三个战场 伟大胜利
(2)孔子的生平及其历史地位
孔子整理和修订的《 》《书》《礼 孔子整理和修订的《诗》《书》《礼》 》《易》《春秋 春秋》 《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 火外,其余五经流传至今, 火外,其余五经流传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 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并成为中国古 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他的思想由弟子们整理成《论语》,成 他的思想由弟子们整理成《论语》 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1、 记薄 董 仲 舒 新 儒 学 大 一 统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儒 家 正 统 地 位
社 会 背 景
2、提高 (1)对董仲舒的评价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儒家思 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其贡献在于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 其贡献在于把道家、 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为具有 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在其思想体系中, 大一统” 在其思想体系中,“大一统”的思想和以 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君权神授”思想, “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君权神授”思想, 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 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
— 列强再侵华 八 甲 国 午 联 中 军 日 侵 战 华 争
—
再
附件:给你支一招:五批不平等条约的归纳总结 附件:给你支一招: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附件 《望厦条约》 《天津条约》 望厦条约》 天津条约》 黄埔条约》 《黄埔条约》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重点专题串讲
主讲人: 主讲人:韩校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一)百家争鸣
1、 记薄 哲学的老子 (1)老子 政治的老子 辩证的老子
思想家孔子 (2)孔子 教育家孔子 编辑家孔子
(3)百家争鸣 代表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主张
2、提高 法家、道家、 (1)法家、道家、儒家的治国思想 及其应用
晚清—变没了(19世纪末—1912 晚清 变没了(19世纪末 1912年) 变没了 世纪末 1912年 正在革命
准备革命
革命已失败
北洋军阀(1912 1928年 北洋军阀(1912——1928年) 1928
专制 袁世凯 刺宋
复辟 死 卖国
中 五 四 运 动 国 共 产 党 诞 生
国 民 大 革 命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 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 促进文明的进步。 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 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 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 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对新儒学的评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新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新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 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新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的 确立, 确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 面。 虽然对学术思想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消 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 极作用,但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 教育的重视, 教育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