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考古学法- 田野调查法2. 古代朝代和历史事件-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 汉朝- 三国时期-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3. 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华夏民族的形成- 中国地理的主要特点- 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中原文化的发展4. 考古学在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考古学的基本内容- 考古学在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5.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 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法家思想6. 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 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法家思想- 汉朝的儒家思想-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7.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 隋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 的传入和发展8. 中国古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特点和文化成就-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 元朝的统治机构和对外征服- 明朝的中央集权和文化成就-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9.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古代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秦始皇、汉武帝、孔子、孙中山等著名人物10.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 宋朝的科技进步-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各个朝代和历史事件、地理特点和民族形成、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注意:以上内容总结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教材和老师的要求进行调整。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一)鼓励兴起宋辽之间的政治思想1、德宗《新五代史续补遗书》:明确提出执政的“六项原则”,即以民为本、尊敬父母、严谨士大夫、德允异己、慎戒爵位、勤治业务;2、宋史的《易类》: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太学之义”,以“叩问”、“相问”、“竖立”三条为主,探讨宋史时期学术思想;3、诗经:《离骚》中提出“大圣当时宁可失民信”,批判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反映出上层统治者不识民心,提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微妙关系;(二)辽、金之间的防御政策1、辽宋战略联盟:在辽宋领土之间建立战略联目,在战略上增加共同防御。
并建立一个监督制度,以增强士兵的政治意识;2、建立金国军队:建立军队,加强实力,增强防御能力;3、实施海洋防御:在海上保持通讯畅通,发展船舶防御,加强海上守卫,与蒙古、金等国家建立海洋联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一)西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活动1、西夏政治的完善:西夏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实行一体化统治,建立中央机构及各行政机构,强化官员的义务制度;2、实行西夏财政的改革:主要实行土地税制,对土地享受清穆费、屯田费等,财政制度使西夏财政收入显著增加;3、制定西夏政策:主要实行统一平稳政策,建立宗教、文化、司法机构,整顿社会秩序;(二)西夏文化艺术的发展活动1、法律文书:西夏一系列法律文书和史料记载,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等层面的历史事实作了详尽的记载;2、布施建筑:大量的宗教建筑和文人梦境的建筑群出现,彰显了西夏文化的影响;3、新兴文学:许多新出现的文学作品,如《宋元文学大系》《云门禅府》《西夏记》,反映了西夏文学的发展;(一)明清社会问题分析1、社会经济分化:改革和民族扩张使明清时期社会中出现经济差距,社会精英巨富集团形成;2、学术思潮变革:从明末开始,新思潮日新月异,社会风气改变,开放的思想正在慢慢流行;3、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孟子》《史记》,形象巧妙,意象艺术相得益彰,明清宫廷乐曲和民族灯谜也得到发展,宫廷作品如紫禁城、太平洋画创造了中国历史文化新的高峰。
高三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必修一《近代史纲要》和必修二《中国历史纲要》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均为高考重点内容。
下面将围绕这两个必修教材,系统整理高三学生们所必备的历史知识点。
一、必修一《近代史纲要》的必背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的起点。
战争导致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割让香港,并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2. 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领导人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教”的思想,试图建立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3. 戊戌变法(1898年):中国维新之一,总体目标是以资本主义制度推动国家现代化。
变法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但因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最终失败。
4. 辛亥革命(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
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5. 五四运动(1919年):反对列强和旧文化传统的爱国运动。
此次运动是青年学生为主力量,旨在追求新文化和民主政治。
6. 五卅运动(1925年):这次工人和学生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觉醒,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它是中国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二、必修二《中国历史纲要》的必背知识点1. 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是中国南北朝前期的重要阶段。
五胡十六国的建立反映了中国东晋政权相对薄弱的局势。
2. 隋朝(公元581-618):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统一之间的过渡时期。
该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唐朝的基础。
3. 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被誉为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科技、文化以及制度的进步有助于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农业革命的意义2. 古代文明的曙光- 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3. 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古代文明的传播途径- 早期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等)- 文化交流的影响二、古典文明的兴衰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与科学- 希腊艺术与文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 罗马法律与社会结构- 基督教的兴起与影响3. 其他古典文明- 汉朝的中国- 印度的孔雀王朝- 古典非洲文明(如努比亚、阿克苏姆)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城市与商业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十字军东征- 宗教改革的前奏3. 中世纪的文化与艺术- 哥特式建筑- 中世纪文学-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四、近现代历史的开端1.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革新-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2.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与新教的诞生- 宗教战争与和平- 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3.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的贡献- 科学与理性的推崇- 启蒙运动对现代政治的影响五、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1.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发展- 技术创新与工业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兴起2.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主义的兴起- 国家统一运动(如德国、意大利的统一)- 殖民扩张与世界秩序3. 现代政治与社会- 民主制度的发展-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例如添加页眉、页脚、目录、标题样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每个部分进行扩展或缩减,以满足3000字的要求。
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必修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内服(王畿地区)直接控制,对外服(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起源,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并不普遍,农业生产仍以石器、木器、骨器为主;人们已懂得了开沟排水、沤制绿肥、除草培土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基本具备;家庭饲养业也得到发展;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的发展: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人三牛的耦犁,并出现犁壁;东汉出现直辕犁;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并增加了犁箭、犁评。
2、耕作技术的进步: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出现垄作法,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③耕作制度:汉代基本上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设施的完善: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还创造和改进了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改制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对小农经济的评价: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一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一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与发展- 宗法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与作用2.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改革- 郡县制的推行及其意义-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政策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世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均田制的实施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魏晋风流与士族文化4.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隋文帝与隋炀帝的政治改革-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运作-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5.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元朝的一省制及其特点- 明朝的东厂、锦衣卫与特务政治- 清朝的八旗制度与满汉融合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变迁- 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2. 商业经济的兴起-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际贸易-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城市的繁荣- 货币经济的演变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与机会- 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4.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增长的趋势与影响-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城市管理与规划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创立- 孟子、荀子等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儒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中的应用2. 道家与法家思想- 老子与庄子的道家哲学- 韩非子与商鞅的法家思想- 道家与法家思想对古代政治的影响3. 佛教与道教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汉化过程-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与社会生活的关系4. 文学艺术的繁荣- 诗歌、散文、小说的发展- 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演变- 文化交流与融合四、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 丝绸之路与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的路线与作用-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丝绸之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2. 朝贡体系与外交关系- 朝贡体系的形成与运作-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互动- 外交政策的变迁与影响3. 科技发明与传播-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科技交流与合作-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总结:古代中国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从政治制度的变迁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再到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与世界的交流互动,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 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后来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皇帝制度。
- 由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 中央官制 - 三公九卿制。
-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时虚设此职)。
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历史,简称“史”,指对⼈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论⽂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的⽅式存在,不可改变。
下⾯⼩编给⼤家分享⼀些⾼中历史必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中历史必修知识11.罗⻢法从形式上可分成⽂法和习惯法。
从按结构上分为公⺠法、万⺠法和⾃然法。
2.公元前5世纪中期,《⼗⼆铜表法》标志着罗⻢成⽂法的诞⽣;《⺠法⼤会》标志着罗⻢法体系的最终完成;3.公⺠法适⽤范围仅限于罗⻢公⺠,⽤来调整罗⻢公⺠之间的关系;万⺠法指适⽤于罗⻢统治范围内⼀切⾃由⺠的法律。
4.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奠定雅典⺠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斯提尼改⾰,确⽴了雅典的⺠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改⾰,雅典⺠主政治的“⻩⾦时代”5.罗⻢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泛的古代法律6.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国寡⺠。
雅典⺠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主权与轮番⽽治7.伯⾥克利时代雅典国家最⾼的权⼒机关是公⺠⼤会,最⾼司法机关是陪审法庭。
8.希腊⽂明的源头是爱琴⽂明9.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物是普罗泰⼽拉和安提丰等⼈。
10.泰勒斯被⻄⽅誉为“哲学之⽗”11.“⼈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道德就是知识”分别是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12.《理想国》的作者是柏拉图13.⽂艺复兴的核⼼是⼈⽂主义。
启蒙运动的核⼼是理性。
14.⽂艺复兴时期的“⽂学三杰”是但丁、⽐特拉克、薄伽丘。
15.被誉为⽂艺复兴“⼈⽂主义之⽗”的是彼特拉克。
16.⽂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第⼀次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化运动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次解放运动。
17.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影响最⼲泛。
18.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学说,其核⼼是权⼒相互的“制约和平衡”。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19.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主权说”,认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 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了氏族社会的特点。
2.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 西周:- 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 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 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汉朝:- 中央: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 选官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3. 宋朝:- 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 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的华夏族,有匈奴、东胡、戎、羌等。
在周边地区,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1)经济——奴隶主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大部分已经被封建的土地私有制所代替;(2)阶级——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有着深刻的矛盾,他们都要求改革和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各国争夺霸权、吞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丰富强兵,争夺霸权。
自然-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知识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④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4)影响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②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发展,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
以下是对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则建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
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等级秩序和权力继承。
2、秦朝至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是其核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官僚体系。
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和耧车。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技术的成熟。
此外,古代中国还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2、手工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包括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生产不计成本,但产品不进入市场。
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则是农业的补充。
3、商业商业在古代中国不断发展,从商朝的职业商人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再到隋唐时期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坊市制度的形成。
宋朝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商业活动更加自由。
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要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并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与发展- 宗法制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与作用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推行及其意义- 法家思想在秦朝政治中的体现-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的影响3. 汉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 推恩令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及其影响4.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与特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唐朝的盛世及其政治制度的作用5. 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变法与新政- 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 清朝的满汉融合政策与晚清的洋务运动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均田制等)- 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商业的兴起与“市”的形成- 货币经济的发展与影响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制度- 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变迁- 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经典的编纂与传播- 儒家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2. 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 法家思想与秦朝政治- 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 墨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贡献3. 宗教与艺术-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道教的形成与影响- 古代文学、绘画、音乐与建筑艺术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1. 科技发明与创新-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 天文学与历法的发展- 医学与药物学的进步2. 历史文献与典籍- 史书的编纂(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历史文献的价值与影响- 典籍的整理与传承五、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1. 鸦片战争与晚清的危机-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影响- 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 晚清的自强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意义-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抗日战争与国内战争3. 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上是对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与社会、传统文化、科技与文化成就以及近现代历史变迁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每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每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世袭制,建立了初步的国家机构。
- 商朝:继续沿用世袭制,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官僚体系,强化了中央集权。
- 周朝:推行分封制,通过封建诸侯来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形成了宗法制度。
2.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
- 汉朝:沿用秦制,推行郡县制,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魏晋:出现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世族势力逐渐壮大。
- 南北朝:南北分裂,各自为政,但都试图恢复中央集权。
4.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隋朝: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加强中央集权。
- 唐朝:完善科举制度,设置东宫制度,加强皇权,实行三省六部制。
5.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置枢密院,实行文官制度。
-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明朝:设置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皇权。
-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设置军机处,进一步加强皇权。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农业1. 农业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如铁器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 农业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 手工业与商业- 手工业的发展:丝织、陶瓷、金属加工等行业的兴起。
- 商业的繁荣:市场体系的建立,货币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 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等人的教导,对后世影响深远。
- 道家思想:老子、庄子的哲学,强调自然无为。
- 法家思想:韩非子等人的主张,强调法治。
2. 文学艺术- 诗歌:唐诗、宋词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 书画: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繁荣,如颜真卿、张大千等人的作品。
3. 科技发明-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天文学与数学: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郭守敬的天文观测。
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封建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官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2. 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货币经济的兴起与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际贸易3. 中国古代文化-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影响- 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科技发明与文学艺术的成就4. 世界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的特点与贡献- 古希腊文明的民主政治与哲学思想- 古罗马法律与建筑的遗产- 其他古代文明如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等二、近现代历史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洋务运动的尝试与失败-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2. 世界近代的重要事件与变革-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一战与二战的爆发及其对世界的影响3. 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4.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与趋势- 冷战的形成与解体- 全球化的发展与挑战- 信息革命与网络时代的来临-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三、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历史资料的收集与分析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事件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事件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 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3. 历史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局限- 历史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4. 历史观点的形成与演变- 不同时期的历史观点比较- 历史观点的多样性与变化- 历史观点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君主制-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的郡县制与推恩令-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宋朝的科举制度与中央集权- 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清的内阁制与东厂2.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发展与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进步与商业的繁荣-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对外贸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江南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兴起- 法家思想与秦朝的法治-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宋明理学与心学的兴起-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农业技术的进步:农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 数学与天文学的成就:《九章算术》、《周髀算经》 - 医学的发展:《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5.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边疆政策的演变:和亲、屯田、筑城6. 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与对外交流的限制7.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与农民起义-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8.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迁- 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困境- 土地革命与农村改革-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与思想启蒙-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10. 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 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 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新式学堂的建立 - 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国民素质的提高1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 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治制度的确立 - 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香港、澳门的回归与国家统一12. 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建设- 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13.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教育- 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14. 现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地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多边外交与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影响力提升15. 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 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16. 现代中国的国防与军事建设- 国防现代化与军事改革- 军事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国防教育与国民意识的培养17. 现代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关系、外交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先秦时期(指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2) 内容:周王:最高统治/ 王都镐京/ 都城王畿/ 直接驻地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物资、武装其他: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3)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即正妻的第一个儿子;宗法制的核心、特点)。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 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2) 以神权强化王权(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1)专制主义: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矛盾:(1)君权与相权(2)中央与地方(一). 背景政治:国家统一;经济: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思想:法家思想与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二). 发展历程:1.初步形成于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法家及其变法运动2.正式确立于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秦统一六国的条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3.巩固于西汉(公元前202—公元23)郡国并行(目的、影响、如何解决)、刺史制度;中外朝。
4.完善于隋唐(581—907)三省六部制(内容、决策方式、影响)六部:吏部(官员考核)、户部(户口、赋税)、礼部(国家礼仪制度)、兵部(军政)、邢部(邢法)、工部(工程建设);节度使:地方权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5.加强于北宋(960—1127)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在中央分相权,设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地方,兵权收归中央,文官任知州,别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6.新发展于元(1271—1368)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于明清(1368—1840)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内阁的出现,清代军机处(三). 影响/ 评价1.进步性:(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性:(1)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3)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史实:汉朝的“七国之乱”、唐朝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西汉:1、背景: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逐渐形成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公元前154 年,采纳贾谊、晁错(《削藩策》)建议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酎金制度,剥夺爵位;②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监察。
(二)唐代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为求得安定,大封节度使,其官位世袭,拥有武装,最终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2)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各地和北方山西先后出现十余个政权,称“十国”。
(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②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枢密院(发兵权);“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权)————禁军禁军、厢军、乡兵、蕃兵(2)削实权。
(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3)制钱谷。
设立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弊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意义:宋代以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四、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皇权与相权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1)突出特征:权力高度集中(2)措施:A、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B、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大多是虚位,军权虎符实际由皇帝直接掌握)C、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D、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实行“殿最”制,最者受奖赏,殿者要受罚。
(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汉朝:中外朝制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外侍/ 执行机构,决策权掌握在内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1)运行机制: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影响:A.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B. 相权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二府指“中书门下”(其副长官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指“度支、盐铁、户部”(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元朝:一省制即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1)原因: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影响:1600 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②明成祖设内阁(1)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
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2) 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票拟”、“批红”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 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
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 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 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 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五.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夏—西周)————军功授爵(战国—西汉初)——————察举制、征辟制(西汉中期)————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即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科举制(唐—清)科举制度的影响——积极作用:(1)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2)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3)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六监察与谏议1. 秦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2. 汉武帝:A. 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 B. 地方上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 隋唐时期:正式形成谏议制度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4..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谏院5..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设有专门负责司法。
监察的按察使司.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七、总结: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清)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中外朝制度郡国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汉初外朝(三公九卿) ——执行机亡西汉构;全国分为13 州,州做为监察汉汉武帝(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区尚书台——中枢机构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东汉(光武帝)(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隋初州县两级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分全国为10 道,作为监察唐太宗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区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责执行政令5二二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宋府府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三“路”,在州县之上,即路、州、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司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制元一省制(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省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分封制与郡县制及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划分标准血缘地域官员任免世袭、封地地域独立性(与中央关系)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任免、俸禄作用与影响中央下属行政机构相同①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③在一定时期起到积极作用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演变趋势朝代中央制度地方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谏议制度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军功爵制度御史大夫汉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征辟制刺史隋唐三省六部制门下省门下省宋二府三司制知州、通判、转运使通判谏院元一省制(中书省)行省制度科举制监察御史、六科给明废丞相,设内阁事中、按察使司清军机处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选官权归中央,对官员控制不断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方权力不断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加强皇权6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爱琴文明与城邦制度1.克里物文明与迈锡尼文明2.城邦制度(定义、特点、类型)二.雅典的民主体制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内容:用10 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 4 个血缘部落。
还设立了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3.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代)内容:①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②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③五百人议事会:④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十将军委员会:统率军队,参与政治4.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作用:局限性:实质: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