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赏析
《品读》茨威格·《滑铁卢的一分钟》赏析
《品读》茨威格·《滑铁卢的一分钟》赏析
展开全文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940年,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身在巴西的作家茨威格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而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滑铁卢的一分钟》可以说是其对二战期间政治和战争局面另一种象征意义的写照。
作品中描写到,在滑铁卢这场历史性决战时刻,小人物格鲁希在一分钟内作出的决定最终错失了上帝给予他成为英雄的机会,他以自己的平庸断送了拿破仑的所有梦想。
更多精彩评析,敬请关注。
(《品读》茨威格·《滑铁卢的一分钟》赏析)。
美读感诗意,对比见真情《金色花》《荷叶母亲》对比阅读 朗诵品读赏析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 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赏读悟情
《金色花》与《荷叶•母亲》 是分别通过什么物象来表达情感 的?
比较《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朗读回味
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让思绪纷飞,让情感流淌……
何其有幸, 今世我们拥有彼此,
无可取代。
推荐阅读:
比较阅读: 散文诗 《当你老了》作者:威廉•巴特勒•叶芝(英国) 《当你衰老之时》作者:比埃尔•德•龙萨(法国)
• 主题?
• 歌颂母爱
• 手法?
• 想象 借物喻人
• 物象?
• 金色花 孩子 红莲 我 荷叶
• 情感?
• 细腻 母子深情
• 语言?
• 语言清新雅致 有美感
角度不同:孩子依恋妈妈(无私回报) 妈妈庇护孩子(勇敢伟大)
个人经历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
母亲
走入他和她的世界:
生命中的底气由何而来?源自生命最初的爱。 不宁中体悟温暖,嬉闹里读懂悲伤。
美读感诗意,对比见真情
——《金色花》《荷叶母亲》散文诗诵读品析
脉的而 感 脉 是从动 温 我来我 情 们不们
内是的 心电 藏影 起
美读感诗意,对比见真情
——《金色花》《荷叶母亲》散文诗诵读品析
散文诗
• 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 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 •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2.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 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品读赏析
品读赏析
1、问题:文中哪句既是中心句又是文眼句。
其中哪个字统领全文,全
文也是围绕这个字怎样写的?
学生展示:“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字。
教师追问:“善”字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道具极其简单竟有如此高超技艺;听众的反应尤其是他们以
假为真几乎想要逃跑的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善”。
2、问题: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
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学生展示:说明这场精彩的口挤表演确实是一个人通过口来完成的,
突出技艺的高超,也使文章首尾呼应,前后结合的更完整。
教师强调:首尾呼应的表现以及作用要答全面。
3、问题:文中哪两处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学生展示:1、“遥闻深巷中犬吠。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
侧,妇梦中咳嗽。
”
教师拓展:结合王维的诗句进一步体会以静写动的表现手法。
4、问题:小组讨论本文的主旨?
学生展示: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
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铲出亮点 填埋劣根——《父亲是把铁锹》品读赏析
的真情 读 , 来让 人感到真实亲切 !
么你凭什么做不 到呢? ” 收篇 ,铿锵
二 、 语 言 美 。 语 言 鲜 活 自然 .从
有力 ,意 味深长 , 启示
心 中倾 吐 而 出南。平 市
傅望华
比如 。 说 自己 “ 从 小学 到 中
●
●
学 , 身材瘦小 的我 有一 个和 自己
条件很不 匹 配 的爱好—
的经 历 时情文并茂地 写 下 了这 篇
比喻生动形象。 父亲几 十年的
“ 自白 ” 的美 文 。 谓 其 “ 美 文 ” ,至 少
爱恰似 铁 “
锹” “ 一
铲一
铲为我开 凿
有以下 “ 三 美 ” 。
出 了 最 宝 贵 的 成 功 真 相— — 发 掘
一 、 真情美 。 文章情真意切 ,情
出你 的兴 趣 , 做 自己 感兴 趣 的事 。
..1 .一一 ..- .一一
初中生遁读》 , 你订阅了吗?
如何订阅 :
l _ 从 邮 心 i_=】。 『则 。 ( 邮 发 代 呼 : 2 2 一 ∞ )
2 .
通过 杂志社 邮购。
( 可破季 、 单期汀阅 )
杂 志 社 邮 购 热 线 : ‘鹚 s 1 — 4 】6 8 3 1 4 ( 发 行 郎 )
感动 人。 说 真话 、 写真事 、 抒真情。
把 它变成你的特长 ,最后让 它发挥
“ 自白” 中实话 实说 ,称 自己 是 最 大潜能 ” 等 ,精彩之 极 !
“ 高考落榜两 次 、 第三 次靠递 补而
三 、 意蕴 美 。 文章有味道 。不 在
读上 本科的人 ” , 还 将 小时 曾经 因 词 语 堆 砌 。 而 在 能 启 人 心 智 。 给 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品读赏析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
效果有什么差别?5、而如今这美丽的家乡在我“摸索”下却已是“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拓展链接】:你们是否联想到了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是如何“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参考资料:“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6、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7、第21行:“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8、“广大的土地”、“辽远的一角”、“永恒的中国”象征什么?9、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内容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说有何不同?并列起来有什么效果?10、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可以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11、讨论:这首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我用残损的手掌》参考答案1、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2、: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浅谈教学中学生品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
浅谈教学中学生品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品读赏析就是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领悟课文语句的意义之后,杀个“回马枪”,进行反顾,引导学生返观品赏,品读赏析,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意思表达出来的,从而领会、学习表达的技巧。
品读赏析的重点主要有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生动性、简约性,以及语言的含蓄、委婉等。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读赏析能力呢?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审题和边读边圈划的习惯,解决“品什么”的问题。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息息相关。
因而,在“读读,划划,品品,议议”这品读法"四部曲"中,"读读"是根本.从学习阶段的角度划分,"读"可分为粗读,细读,精度三种.粗读一般指预习阶段的阅读,旨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细读是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中的阅读,旨在领悟课文中心,写作手法;精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有选择地,有感情地诵读语段,也称欣赏性阅读,旨在积累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从阅读形式的角度划分,"读"又可以分为默读,自由朗读,对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采用何种形式读,则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总之,"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离开了读,品读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在品读法应用研究过程中,切实做到以读为本,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划划"即圈画是关键,圈画成功,"品品","议议"就有了正确的目标,反之,就成了隔靴搔痒,形式主义.圈画是方法,也是能力.学生圈画的词句跟他们的认知能力,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圈画的方法,养成边阅读(细读),边圈画的习惯,我首先让学生领悟:课文题目十分重要,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课题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的窗户,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抓住关键词,顺藤摸瓜,就能事半功倍,很快弄清楚课文内容,悟出课文中心.如:有动词的课题往往归纳了课文主要内容,如《武松打虎》;有形容词的课题则往往概括了课文中心,如《我爱三峡》.其次,我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有些词语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有些段落写得十分精彩,对交代事情发展过程或刻画人物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词语和段落就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必须好好品读.接着,我举一反三地训练学生熟练运用圈画符号:在题目的关键词(或称"题眼")下面画一个小三角;在重点词语下面画小圆圈;在重点句下面划横线;用括号把重点段括起来.学会圈划后,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头不读书的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得下一番苦工夫.我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督促学生,决不半途而废,功败垂成,让他们懂得"成功往往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好习惯养成后将终身受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终于养成了边读边圈画的习惯,终于会"找米下锅"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审美情趣等有差异,他们圈画的重点词语和确定的重点段落往往不尽相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些正是极好的生成资源,教师适度调控,因势利导,课堂气氛就相当活跃,课堂教学就充满生命力.第二阶段:先扶后放,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解决"怎么品"的问题.学生会品味文章中的精妙之处,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已经从必然王国走到了自由王国,已经具有比较强的阅读能力.由于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太广,悟性不太高,因此,要实现这种飞跃很不容易,必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先扶后放,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篇篇课文犹如百花园中的鲜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然而,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它们都各不相同,各有千秋.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必须"看鸡做笼",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力争使每一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都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一)反复诵读自悟自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他们对于外部的教育和影响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有选择的.如果教师一味地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告诉学生,替代学生的认知过程,必将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积极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到来自学生的种种学习信息,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实施有效课堂调控,避免教学盲目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随时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他们自我感悟的积极性.如有位学生在学习《武松打虎》这课时提出:"老虎是珍稀动物,武松把它打死了,是否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这问题好象提得离谱了,但学生自我感悟的积极性是应该保护的.于是,我在组织学生讨论后,先表扬提问的学生环保意识强,问题提得好,然后指出那时候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再说武松打虎是因为老虎要吃他,他是自卫.打虎英雄武松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这么一个"小插曲"由于处理恰当,增强了学生自我感悟意识,应了"歪打正着"这句老话.上下联系融会贯通课文是一个整体,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再优美的词句,再精彩的语段,如果离开了课文,就会黯然失色.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理解词句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融会贯通.《鲁迅与时间》这篇课文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如何理解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呢学生联系上文"每年平均写作35万多字."和下文"有时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像战士伏在战壕里休息一样,打一个盹,醒来以后又继续工作.""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细细一想,便悟出了这句话的含义:鲁迅先生所谓的"海绵里的水",是指节假日和睡觉时间;所谓"挤",就是利用节假日和减少睡眠时间;而愿不愿挤,正是勤勉与懒散的分水岭.这样,学生对鲁迅怎样珍惜时间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三)咬文嚼字揣摩意图我国文人素有"炼字"的传统,唐朝贾岛和尚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反复"推敲",宋朝王安石对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反复斟酌脍炙人口.课题中常有些词语含义深刻,或在文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些词语必须咬文嚼字,反复揣摩,才能领会作者意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晏子使楚》这个课题中的"使"字就大有文章.审题时,甲生说:"'使'就是去,到的意思.'晏子使楚'的意思就是晏子到楚国去."乙生说:"'使'是使得的意思.'晏子使楚'的意思是晏子使得楚国威风扫地."丙生说:"'使'是出使的意思,也就是晏子代表国家去访问楚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引而不发,不急着发表意见,而是让同学仔细阅读课文后再讨论.结果,第二次讨论时,大伙儿达成了共识:晏子代表齐国访问楚国,楚王三次企图侮辱晏子,晏子不辱使命,巧妙地使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课题中的"使"字既是出使的意思,又含有不辱使命的意思.就这样,学生在围绕"使"字进行"品—读—品"的过程中,正确地领会了作者意图和文章主旨,使"使"这个词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创设情景启发想象创设情景最能体现教师"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尽情地品味,想象.方法有多种多样,如利用课文插图,投影,录象,课件等创设情景,也可利用课文内容演示.如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我先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模仿饿虎扑食的动作,然后启发同学展开想象:老虎看到自己"床"上有个人会怎么想同学们想一想后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甲说:"这只饿虎会非常惊喜,它想,我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这下好了,我可以大饱口福了."学生乙说:"老虎会想,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天爷待我真不薄!"学生丙说:"老虎想,这个人那么健壮,吃起来味道一定不错."学生丁说:"老虎想,天上不会掉馅饼,莫非有诈嗨!顾不了那么多了,先吃了再说."……这个教学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又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五)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对战争年代的故事的感悟往往比较肤浅.而这些课文恰恰是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为此,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课文《当炸弹爆炸的时候》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录象,体验到炸弹爆炸时非常危险,非常恐怖,再要他们想一想:如果炸弹在你附近爆炸,你会怎么样学生甲:"趴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学生乙:"钻到桌子底下."学生丙:"吓呆了,也许会吓得尿裤子."(众生笑)学生丁:"我想这下可完了."……接着,让他们读课文,当他们读到"只见毛泽东左手稳稳地端着端着茶杯,连一星半点水也没有洒落,右手的那支笔仍在地图上移动,划的线一点儿也没打折,好象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似的."时,不由得被毛泽东在危险面前泰然自若,毫不畏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深深折服了.(六)比较辨别逆向思维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点拨学生比较分析时,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这课时,我先问:"每次考试,你们最想得多少分"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一百分 !""好!一百分是满分,要得一百分是不容易的.可林巧稚却说要得'一百一十分',对她的话,你们怎么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话音刚落,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嚷开了:"哪有一百一十分呀,简直太狂了","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林巧稚太骄傲了"……我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想法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哑然失笑,发现自己误解林巧稚了.林巧稚这样说,表现了力争第一的可贵精神,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雄心壮志.自己跟林巧稚相比,真是太渺小了.就这样,在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想法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深刻反思,否定自己错误想法的过程中,深切地感悟到了林巧稚的人格魅力.(七)运用无意注意激发品读兴趣心理学上把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作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学生有时会对课文中的精妙之处视而不见.假如教师能设计一个新颖的教学环节,就很可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浓厚的品读兴趣.《他从火里跑出来》这篇课文,讲的是诺贝尔发明烈性炸药的故事.课题暗示人们:诺贝尔发明烈性炸药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差点儿葬身火海.课题中的"火"字无疑是关键词.怎么引起学生对"火"字的无意注意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把"火"字用红粉笔写成艺术字,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这招还真灵,他们一下子注意到了"火"字,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连串问题:他是谁他为什么从火里跑出来他是怎么从火里跑出来的……于是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谜底.精彩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堂课上得很"火",其原因就是我在火字上做了文章.。
绝美宋词精选品读 满江红岳飞赏析
绝美宋词精选品读满江红岳飞赏析《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影响十分深远。
它以慷慨激昂、粗犷悲壮的艺术感染力,数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时刻抛头颅洒热血,在祖国危急时刻甘愿以身许国,杀身成仁。
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江红》无疑是我国爱国诗篇中的最强音。
(岳飞画像)一直以来,这首词的作者,都公认为是岳飞。
不过,从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就出现了一些争议,认为《满江后》的作者另有其人的观点甚嚣尘上。
那么,《满江红》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岳飞呢?认为这首词的作者不是岳飞的人,主要持以下观点。
其一,岳珂编撰的《金佗粹编》中并没有收录这首《满江红》。
岳珂是岳飞之孙,三子岳霖之子,他将岳飞一生的诗词编辑成册,形成了《金佗粹编》。
但从1203年始,到1234年再刊此书,中间历经了30多年,都未曾收录《满江红》一词。
而《满江红》最早始见于1536年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他是根据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
在此之前的宋、元两朝中,根本不见对这首词的记载,它只是出现在明中叶以后。
其二,诗词中出现的地名和岳飞抗金路线不符。
《满江红》中有一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其中的“贺兰山”在南宋时期属于西夏的领土,在现今的内蒙古河套之西,根本不是当时岳飞抗击金人时的战斗地点。
而西夏在当时也并未与宋朝发生战争。
岳飞伐金的最终目的是“直捣黄龙”。
而“黄龙”则属于现在的吉林省境内,两地相隔数千里之遥,并且方向和“贺兰山”完全相反。
作为一代名将,在写诗作词时,不会犯此常识性的错误,“不应方向乖背如此”。
(岳飞伐金)其三,《满江红》的风格和岳飞诗词的一贯风格不符。
岳飞曾作过一首《小重山》,其风格婉转低沉,舒缓惆怅,娓娓道来。
但《满江红》却激越慷慨,雄浑豪放,一泻千里。
两首诗词的风格相差太远,不符合岳飞一贯的风格。
因此不可能是岳飞所作,很可能是后人假借岳飞之名写成的。
其四,《满江红》有可能出自王越及其同僚之手。
《游褒禅山记》品读赏析
《游褒禅山记》品读赏析《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
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
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
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仰慕孔孟,立志高远。
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寻险远之处的奇伟瑰怪吗?当然,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
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
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这个愿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
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
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
从政治改革的角度讲,这个“力”是德、才、学、识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
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
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幺?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
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时是就开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
初试改革,他信心十足。
然而改革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阻挠。
改革如果没有最高权利──皇帝的-评论-赏析语文人生。
“品读赏析”环节到底该怎么上
“品读赏析”环节到底该怎么上作者:韩素静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第07期翻看教师书写在教案本上的教学设计,大多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朗读:初读感知、默读理解、研读探究、品读赏析等。
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心里暗暗叫好,因为这些环节都体现了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但是,来到课堂现场,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实际情况和教学设计相差甚远,好多环节仅仅成为教学设计上的一个词语而已,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落实了,那似乎要另当别论。
现在请看一个《珍珠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品读赏析”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快速从文章中找到“我”对小鸟喜爱之情的句子,并加以品读赏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准备好了吗?下面请几位同学把自己品读赏析的句子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生:(读第8自然段——“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这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来了小鸟的可爱。
师:你抓住了动作描写,很好。
但是,其中“神气十足”一词,应该是神态描写。
除了他抓的动作描写,还有其他要赏析的吗?生:这里作者用了3个“一会儿”,我觉得应该还是排比修辞。
师:你真棒,找到了排比修辞,好,请坐。
还有哪一段呢?生:(读第14自然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作者在这段话中通过肖像描写,写出了小鸟的可爱。
师:运用了肖像描写,写了小鸟的眼睛、脚丫,很好。
还有谁要说吗?生:(读第7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小鸟的身子比喻成一个蓬松的球儿,写出了小鸟的可爱。
师:很好,从修辞的角度来品读赏析了这句话。
还有吗?…………接下来的几位学生,无外乎从描写、修辞手法方面对句子进行了一些辨析,教师对此作出肯定。
《陌上桑》品读赏析
陌上桑《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原文】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极写罗敷之美和人们对她的爱慕。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写太守调戏罗敷的卑劣行径。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写罗敷夸夫巧拒使君侮辱的胜利。
)【注释】陌:田间小路。
题意即采桑路上。
隅:方向。
好女:美女。
自名:本名。
罗敷:汉代美女名。
善:一作“喜”。
蚕桑:养蚕采桑。
笼系:篮子上的网络绳。
笼,竹篮子。
系:网络绳。
笼钩:篮子的提柄。
倭堕髻:又名堕马髻,东汉流行发式,发髻偏在一边,呈似堕非堕状。
明月珠:宝珠名。
据《汉书·西域传》载,明月珠大秦国产。
缃:杏黄色。
绮:带花纹的丝织品。
行者:过路人。
捋:轻轻地顺着抚摸。
髭须:胡须,上唇胡子叫髭,下唇胡子叫须。
著帩头:露出发巾。
著:显露。
帩头,即绡头,束发的发巾。
来归:回到家。
相怨怒:夫妻互相埋怨斗气。
但:只。
坐:因为。
使君:东汉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
五马:指太守乘坐的五匹马驾的车。
踟蹰:徘徊不前。
姝:美女。
谢:询问。
宁可:愿意。
共载:同坐一辆车。
调戏语。
置词:即致辞,答话。
一何:何等的,多么。
东方:指她丈夫做官的地方。
夫婿:丈夫。
居上头:领头的。
何用:即“用何”,凭什么。
识:辨认。
从:跟从。
古诗文品读与赏析
古诗文品读与赏析在中文学习和文化传承中,古诗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古诗文已经成为了一种优美而又深刻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不同的时代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因此,对于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来说,品读和欣赏古诗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在古代,诗人们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感受和思考。
在古代社会中,文化和艺术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诗歌、歌曲和传统故事开始流行。
这些作品都成为了人们交流文化和情感的重要媒介,也反映出了时代的脉搏和社会文化的特点。
在阅读、解读和欣赏古诗文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诗歌需要通读。
在阅读一首古诗时,我们不应该只看其中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落,而是应该将整首诗歌通读一遍。
在通读整首诗歌之后,我们才能够理解诗中的主题、情感和意图,明确诗人在写作时想传达的信息。
第二,诗歌需要领会。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注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解读。
诗歌是一种极为抒情的表达方式,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喜怒哀乐。
因此在品读古诗文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诗歌的字面意思,还需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文化底蕴,进而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核。
第三,诗歌需要品味。
在古诗文品读和欣赏中,品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要素。
我们需要注意诗歌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了解诗歌运用语言的技巧和特点。
同时,在欣赏古诗文时,我们还需要对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声感进行感性理解和品味,达到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沟通。
最后,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古诗文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在各种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品读古诗文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同时对比不同的诗歌,体会它们的区别和共通点。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古诗文品读和欣赏将会越来越重要。
通过品读古诗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还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品读赏析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品读赏析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品读赏析的作者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品读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wenxue)。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合作交流,意译文句。
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
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
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
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一"在此应理解为"全"。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闭目、想象画面。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
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
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
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
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
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
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
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
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
一人文本品读赏析(一)阅读文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读课文第1
一人文本品读赏析(一)阅读文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读课文第1“读”,如何?文章主要写了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之情,主要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女浓浓的爱。
从情感上看,对女儿的爱非常深刻。
作者在文章中着重刻画了“我”女儿写信时的情景。
(第一段)通过和父亲通电话的场景描写出了小女儿在妈妈心里的位置。
作者用“爱——如雨一般的春雨浇灌”等句子体现出了小女儿对于母亲的爱慕之情。
接着通过对女儿与妈妈对话时语气、表情等细节描写,刻画出小女儿对母亲发自内心的喜欢,表达出小子女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最后以“我”给文章写信以及小女给父亲来信时神态的描写来体现自己所体会到的母爱。
作者采用比较式和描述性口吻,多角度描写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与依恋,并且通过这样一种文字表达了母爱浓浓的感情。
同时作者还通过自己与弟弟之间以及和父亲之间日常相处时神态、动作来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即表达出他们是一体的,这也正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慈爱美好愿望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1.说说“我”给文章写信的场景,它表达了什么?是什么让她变得如此懂事?又是什么让她更加思念母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答案:我心里十分想念女儿。
想:妈妈,你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思念你?在这些个细节中,能看出妈妈对孩子有多么深的爱!2.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我”与小女和父亲之间“纯真的感情”的?①、采用的描写方法:(1)作者从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中,用“她”和“我”两个人物的对比来写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
(2)第二段主要是描写父亲对小女,对小女儿内心世界中最柔软、最温暖的爱。
而在第三段中则进一步描写了自己与儿子间纯真情感,体现出父母对儿子们的呵护和付出。
(3)第三段中,作者用两个人物对比方式刻画出父亲和小女之间、两个人物之间纯真感情。
他这样描写:(1)他看见小女来了,就赶紧把小女接走了;他看见父亲离开了,就赶忙赶回来跟儿子说:“你放心!我都跟你说呢!”我知道他对母亲非常思念小女。
纪伯伦论友谊 品读赏析
纪伯伦论友谊品读赏析纪伯伦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呢,他对于友谊有着好多独特的看法。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品品他说的那些关于友谊的话。
我觉得友谊啊,就像是一场超有趣的冒险。
有时候呢,你和你的朋友就像两个探险家,一起在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闯荡。
这个森林里有好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就像纪伯伦说的友谊中会遇到的各种情况一样。
纪伯伦可能会说,真正的友谊不是那种天天黏在一起,说些没营养的话的关系。
我觉得他说得挺对的。
就像我有个小伙伴,以前我们总是一起上学、一起玩,可是每天说的都是什么“今天吃啥”“那个谁谁谁又怎么了”。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
我去找他,本来以为他也不会呢,结果他特别认真地给我讲,用了好几种方法,直到我听懂为止。
从那时候起,我就明白了,真正的友谊是在关键时候能互相帮助的,就像纪伯伦说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
不过呢,我又有点疑惑。
纪伯伦说友谊里两个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尊重彼此。
这一点我开始的时候不太理解。
我就想啊,好朋友不就应该亲密无间吗?后来我发现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有个她特别喜欢画画,每次画画的时候就想自己安安静静地画。
我开始不懂,老是凑过去打扰她,她虽然没说啥,但是我能感觉到她有点不自在。
后来我就知道了,即使是好也要给对方一些自己的空间,就像每朵花都需要自己的一块小天地来绽放一样。
这也许就是纪伯伦想告诉我们的吧。
再说说友谊中的分享。
纪伯伦肯定觉得真正的朋友之间分享是很重要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得到了一本超级好看的漫画书,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我的好朋友。
我把书拿给他看的时候,他眼睛都亮了。
他看完之后,我们就一起讨论里面的情节,哪个角色最酷,哪个情节最搞笑。
那种感觉就像我们共同拥有了一个宝藏一样。
这是不是就是纪伯伦说的那种在友谊里分享的快乐呢?但是有时候啊,友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海上的船,有时候会遇到大风浪。
我和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我当时特别生气,觉得他怎么能这么对我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材品读赏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材品读赏析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作品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
作者先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何等恬静,静到压根儿“没有风声”;又何等明媚,全在“蓝天”底下,真正是“响晴”。
难以想象这是北中国的冬景,但这是济南真实的冬令。
“宝地”的“出奇”之处便在这里。
然而,作品的“出奇”之处,是在引出“山”之后对“山”的描摹上。
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
对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作品只用一句话就写准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这也便是济南出现暖冬的地理原因。
作品点出这个原因,用的不是学者的口吻,而是文学家新巧的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慈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
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呢:“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一幅“小山摇篮图”竟然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
就凭这种体贴入微的抚爱,济南人也要不但“面上含笑”,而且心中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的:“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雪后初晴的美景是第二幅画面。
除了风,严酷的冬天还要凭借雪来向大地施加淫威,增添寒意。
然而,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有抹煞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
因为那只是“小雪”,连“矮松”都罩不住,反而由于白雪的衬托显得“越发的青黑”,仅仅在它的“树尖”上才“顶着一髻儿白花”;小山也只是“山尖全白了”。
如果济南不是暖冬,能见着这“最妙的”雪霁晴峦图吗?更令人击节称奇的,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
品读赏析
【品读赏析】《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文章以极其细腻而又饱含神情的笔触描绘了“外祖母”这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让我们沿着高尔基给我们营造的温暖而又流畅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细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个充满魅力的“外祖母”便会站在你的面前,对着你微笑……当我(高尔基)醒来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到了外祖母正在梳理那一头浓密的头发时,一场对话便开始了。
在外祖母没有听的我的声音时,她样子很凶,“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着气愤的光芒”。
当我问到头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候,外祖母即刻改换了模样,“还是用昨天那样的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
外祖母总是用这样温暖柔和的腔调对我说话。
把自己的头发长说成是上帝给自己的惩罚“你睡吧,还早着,——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多像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一个慈祥老人所说的话呀,可以想象出她脸上洋溢的微笑,可以感受到她轻松和谐的语调。
“我不想睡!对于我这样的言语,外祖母马上表示同意“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外祖母就是这样尊重我——一个儿童的意愿!她的这样的平常的话,如同那窗外的阳光温暖着我幼小的心灵。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外祖母问话中隐含着轻轻的责备,但更多的是关爱。
先前我说话时,外祖母并没有让我小声,任凭我喊出那样的话她丝毫没有生气,但现在却让我小声点。
她边说话,边梳头,一边往沙发瞧。
原来沙发上睡着我的妈妈!噢,外祖母原来不想这件事让妈妈知道,不想我受到妈妈的责骂。
外祖母真是我的好朋友啊。
于是我便沉浸在外祖母温柔的话语中,静静地注视着她……她微笑时,“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有皱纹的面孔“年轻、明朗”,我的外祖母是乐观的、充满朝气的;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里射出发自内心的“永不熄灭、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外祖母又是顽强刚毅的;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却又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我的外祖母是又是可爱的。
在那天醒来的早晨,我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我的慈爱的、乐观的、坚毅的外祖母,让她的唱歌似的话语,如鲜花般在我的心底温柔地开放……这便是透过高尔基文字的河流,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温馨的画面。
《望海潮》品读及赏析
《望海潮》品读及赏析《望海潮》品读及赏析品读《望海潮》北宋.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品读赏析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一、作品简介:本微课的教学内容是品读赏析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节选第2、3自然段。
本段内容主要写得是我想变成雨滴和小鱼。
本节课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雨滴在荷叶里舒服的睡着了,小鱼在清凌凌的小河里游的快乐自由自在,指导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情感去读这段。
二、作品创作说明:教学设计:一.导入揭题,整体感知1、继续学习第21课《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请学生美美地读课题2、小朋友们读得真棒,瞧把夏姐姐也吸引过来了,夏姐姐热情地问“诗中的我”想变点儿什么?那我又是怎么回答的呢?3、请同学打开书到21课自由读课文二至五小节,边读边找诗中的小朋友都想变什么?板书(想变成)根据学生回答(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二.读中感悟,领会诗境A.学习第二段雨滴1.这个小朋友的想法可真多。
首先请同学们静静的听,谁能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我们来看看小雨滴,谁能来说说小雨滴是什么样子的?(透明的)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是透明的呢?(露水、水晶、宝石、钻石……)嗯!透明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漂亮,璀璨。
我们一起读,读出小雨滴的透亮。
3、(情境体验)让我们都来当当小雨滴好吗?你们现在就是透明的雨滴了,闭上眼睛,荷叶就是我们的摇篮。
风婆婆来了,她轻轻地摇着我们的摇篮,摇啊摇啊,不知不觉我们就睡着了。
小雨滴们,你们睡在绿叶上感觉怎么样呀?谁能来说一说(指名说感受)说的好,轻轻的别吵醒了它,现在我们就带着自己的感觉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鱼1、就让雨滴美美地睡吧,别吵醒她,我们到小河边去看看。
你看谁游来了?2、小鱼在什么样的小河里游玩呢?(清凌凌)河里都有些什么呀?这样水清清的,我们就叫它“清凌凌”的,谁来读好这个词。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小鱼游在清凌凌的小河里会玩些什么呢?(游泳、吐泡泡、捉迷藏)感觉怎么样?(很开心、自由自在)那谁能来作小鱼读出小鱼的快乐!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女同学来读小鱼的句子,男同学起立来演小鱼游的很开心?三、学习指导:1、学习者起点水平研究:二年级的孩子朗读水平已有一定基础,但作为农村的孩子,与城里孩子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朗读与品析方面教师还应多加指导,重视学生品读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女佣眼中的贝多芬
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女佣眼中的贝多芬。
书中哪些语句谈到贝多芬的哪些情况?
——需要孤独和安静,生活基本能独立自理,不拘小节。
2、客人眼中的贝多芬
作为初次拜访的客人,贝多芬的外貌会首先映入客人眼帘。
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客人眼中贝多芬的形象。
请找出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句。
我们特别来看看这一段对贝多芬外貌的描写。
这一段描写抓住了最能反映贝多芬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外貌描写还加上提示性格特点的语言;进行外貌描写时使用修辞,如比喻、夸张,以其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
(点第九张幻灯片)
3、外貌描写的实战演练
学习了课本提供的范例,让我们来一次实战演练。
其实可以不止是班上的同学,在座各位,包括我们听课的老师,都可以成为我们描写的对象,看同学们能否做到以形传神。
请几位同学来念念他们所作的人物描写。
4、贝多芬自己的言行
外貌只是对一个人外在形象客观的描绘,要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言行来展现。
请同学们找出对贝多芬自己的言行描写的句子。
来看看,透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怎样的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