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太全了!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附例题)
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套路:这首诗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
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
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
C.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
D.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高三语文:12 诗歌鉴赏-题材之山水田园诗作业卷
综上,本题答案为C。
6. 【答案】B【解析】第一空,承接上文提到的“容”具体解释“容”,填④恰当;第二空,提到“美容”,引入曹植对化妆的说法,填③恰当;第三空,具体解释曹植所说的“铅华”,填⑥恰当;第四空,说到“搽粉”,便开始具体论述,填①恰当;第五空,从历史角度追溯“粉”,按逻辑顺序,先讲什么时候发现的,再谈历史记载,填②恰当;第六空,接着上一空所述,填⑤恰当。
恰当的衔接为④③⑥①②⑤。
四、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提示】从玫瑰的角度可写:1.珍视自己存在的价值(核心)2、坚持做自己/ 听从内心的声音3、美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4、不要为实用理性所害5、走出人生的围城6、要学会独立思考7、存在的尴尬8、卷心菜的痛苦9、战胜内心的魔鬼10、战胜诱惑
11、华而不实也无妨
从上帝与魔鬼的角度:1、万物皆有价值(核心)2、没有谁是完美的、
3、少一点分别心
4、羡慕的本质是无知
5、有用与无用之间
6、无用方有大用。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题型归类练习:(一)鉴赏形象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高中语文高考教材诗歌鉴赏汇总练习2(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教材诗歌鉴赏汇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念奴娇·赤壁怀古》1.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作品风格的一项是()(1分)A.浪漫瑰丽B.沉郁悲凉C.雄浑豪迈D.婉转凄楚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由长江的磅礴气势自然地引出风流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景仰之情。
B.上片描写赤壁雄奇胜景,勾画了古战场的险峻,为下片追怀周瑜功业作了铺垫。
C.下片写小乔初嫁周瑜,用了烘托手法,突出了周瑜年轻有为、雄姿英发的形象。
D.下片盛赞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意在表明自己仍然可像英雄一样建功立业。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山如画”是对上片赤壁雄奇景象的收束性描写,也引出下片对英雄人物周瑜的缅怀。
B.“羽扇纶巾,谈笑间”写周瑜有儒将风度,刻画出他在战场上从容不迫、英姿飒爽之态。
C.“多情应笑我”是作者的自嘲:我是多情了,竟和周瑜比,体现其消极否定的人生态度。
D.“一尊还酹江月”是说词人将人生的不得意融在酒中祭奠江月,体现出旷达洒脱的豪情。
4.这首词雄浑苍凉,境界宏阔,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
请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豪放风格的?(6分)5.这首词情感比较丰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6.情境式名句默写。
(每小题2分)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观奇景,烘托了周瑜的英雄形象。
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蕴含着壮志难酬的忧愤,如“,”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嘲解忧的写照。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对这首诗题材归类,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咏物诗B.边塞诗C.羁旅诗D.怀古诗2.本词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同为辛弃疾所作,请对比两词情感及抒情方式的不同。
(6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新部编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1)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郑羽人弹琴(唐)李中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
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
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
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羽人”,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诗中“仙乡”“仙子”两词照应了诗的题目。
B.秋天的夜晚,明月照在山中,山林一片寂静,诗人听仙人弹琴,淳古之风油然而生。
C.诗中选取的“琴声”“秋月”“松鹤”等意象,同尾联的“浮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弹琴人特殊的身份,独特的意境,以及浮华的现实,催生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
(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孤令:孤零。
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月光映照,清亮晶莹。
C.词人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词上阕主要写碾茶、煮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辛弃疾石壁虚云积渐高。
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
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村居即事B.早春喜雨C.山居春雨D.田园杂兴(2)下列对本词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豪放雄阔B.质朴清雅C.含蓄隽永D.绮丽飘逸(3)下阕紧扣“野老相邀”展开描写,请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
“残腊”即题中“冬末”。
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
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人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描写对象、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三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新高考 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的歌词,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1)“我的歌词”,诗人这里所要唱的是什么歌?(2)诗人为什么希望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2.阅读练习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
”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
②瘦骨:清瘦的骨头。
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
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B.杜牧C.杜荀鹤(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A.此/马非/凡马B.此马/非凡/马C.此马/非/凡马(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①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4.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精选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精选诗歌鉴赏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_______,“愁”指________。
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4.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④擘开:冲开。
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
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2018年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
14.D
15.“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2017年全国卷Ⅰ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2019年全国卷Ⅱ卷)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④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14.D
15.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