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下麻溪张姓历史简介
湖广填四川蜀湘张氏南轩先生张栻-辰州张翔-武冈水口张秀成-洞口石背张必文
“湖广填四川”蜀湘张氏简介——作者:张居高2019.7目前南宋宰相张浚后裔主要分布在苏南、浙北、川东、渝西及湖南全境。
湖南张浚后裔多出自其长子南轩先生张栻,按其源流及居地,主要由四大集团组成。
即:一、以张镗为始祖的龙塘集团,该集团世居宁乡龙塘,其后主要分布在湘中宁乡、安化(含涟源)、新化、桃江等处。
二、以张铿为始祖的吉安集团,该集团元末明初由江西吉安迁湘,其后主要分布在湘中宁乡、湘潭、湘乡等处。
三、以张炳为始祖的江左集团,该集团始居江浙钱杭一带,宋末至明初经安徽临淮、福建漳州、永福、江西吉安、湖北谷城等处辗转迁湘,其后主要分布在湘中宁乡、湘潭、湘乡、湘东浏阳、湘北益阳、汉寿等处。
四、以张翔为始祖的江右集团,该集团原籍江右(一说洪州,一说吉安),后因官居湖南沅陵,分为庚、申、器、允四大房,后裔散居湘江、资江中上游及沅江流域诸县市(即湘南、湘西、湘北地区)。
庚房居湘西溆浦,后有迁武冈、洞口等处;申房居湘西沅陵;器、允二房宋末迁江西吉安、丰城、庐陵等处,元末明初返迁湖南。
器房主要居湘北益阳、沅江、汉寿,允房主要居湘南邵阳、衡阳、永州零陵、祁阳等处。
四大集团按其汉唐族系源流(即张良至张九皋世系)又分属两大体系。
其中龙塘、吉安、江左属同一体系,本《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其世系为:良——不疑——典——默——金——千秋——嵩——壮——胤——皓——宇——逊——孟成——平——华——祎——舆——次惠——穆之——弘籍——缵——伟——守礼——君政——子胄——弘愈——九皋。
江右翔公集团属另为一体系,其世系为:良——辟疆——释之——琪——游——霸——楷——义——颢——英——硕——富——祐——崇——朝——宣——名——懋——虔——滉——后宗(字军政)——宁(字子曹)——左恩(字宏愈)——九皋。
蜀湘张氏:川东及渝西张氏多言先世来自南楚(湖广填四川时迁入),为江右集团之后。
张栻先祖唐宋世系(即张九皋至张栻世系):九皋——抗——仲方——孟常——克勤——浔——纪——璘——庭坚——文矩——紘——咸——浚——栻。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张姓是中国姓氏中非常常见的一个姓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考证,张姓源自姬姓,属于黄帝后裔中的夏朝后裔。
在古代,张姓在中国的各个朝代中都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和贡献。
下面是关于张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张姓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非常显赫。
例如,张良是汉朝初期著名的谋士,对刘邦的起义和汉朝的建立有重要贡献。
张骞是西汉初期的一位著名使节,他开辟了中国与西域的丝绸之路,为两地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角则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袖,他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
在中国的宋、明、清等朝代中,张姓在官员、文化人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多杰出的代表。
例如,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被誉为“张先诗派”,对于后世有很大影响。
明朝画家张大千是中国现代画坛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清朝政治家张之洞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有很深的影响。
现代张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可以说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根据中国户籍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张姓在中国占有超过10亿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8%左右。
由于人口众多,张姓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张姓在中国社会中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张姓人口分布广泛。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能够找到大量的张姓人口。
其次,张姓人口在各行各业中分布均匀,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
无论是农业、工业、服务业,还是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可以找到张姓人物的身影。
最后,张姓人口普遍受到尊重和认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是一个人身份和家族延续的象征,张姓凭借其古老和普及的特点,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姓氏之一。
综上所述,张姓是中国姓氏中非常常见的一个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分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张姓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和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张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并受到尊重和认可。
张姓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元末明初张氏避难迁徙缘由
元末明初张氏避难迁徙缘由张氏资公后裔张士诚公,十八根扁担反元起义的大英雄,曾以少胜多击败元丞相脱脱的百万大军(实为四十多万)。
原与朱元璋结盟反元,朱元璋羽翼丰满后背信弃义于1366年进攻士诚公,士诚公兵败被俘威武不屈,拒不投降,于西元1368年自缢而死,朱元璋气急败坏,将士诚公挫骨扬灰,血洗江西,苏州阊门赶散。
我张氏资公后裔八祖各支派为避朱元璋迫害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九月十六日未時各徙他鄉。
各支系谱载:《台湾苗栗西湖九份张氏家谱》载:八公亲兄弟,當時兵賊交侵共思避亂,至洪武二年九月十六日未時兄弟各移他鄉。
《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载:洪恩公国朝洪武初年携侄移来長乐县大田洞容村住,即为長乐开基一世祖也。
《丰顺埔寨张氏族谱》载:始世念三郎公,本贯八闽人也。
昆季七,而公行三。
一旦超然远引为避地,举撇宁化而迁蓝田。
所谓见机而作,审择所处者欤。
《七峰下潮》和《七星伴月》:泥沟张氏始祖翠峰公生于元末,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大菜园村,明朝永乐元年,癸未(1403年)因避战乱,带着妹妹翠娥和族内六位兄弟名叫铁峰、德峰、锦峰、裕峰、乐峰、继峰等一起下潮,寻找安身之处,另创基业。
分别在今澄海、普宁、揭西等地安居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七峰下潮》和《七星伴月》的由来。
《新泉張氏族谱》载:开基始祖荣兴公(荣兴公疑似五郎公后迁连城新泉村的千六郎)有兄弟六人,因上祖在战乱年间得罪皇上,许多遭受株连,于南宋末年分散逃难而迁至漳州、宁化、连城等地,荣兴公则迁居于新泉村。
当时不敢承认自己姓張,传至第七代,时际太平,才全部恢复姓張。
《当今梅州客家人先祖迁梅州的历史背景》陈汉民原载《客家风情》当今梅州客家人先祖,大多数(百分之七十以上)于明初从福建迁入,少数(百分之二、三十)于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入…………朱元璋限令陈、林、李、黄、何、张等八大姓必须离开,将他们“赶入湖海”。
洪武二十年(1387)……客家人顺汀江而下,来到梅州。
《客家新探》(客家学者谭元亨)(客家)迁入湖南……与明代皇帝朱元璋有关。
新余县地名志—下村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下村公社概况下村公社位于县城北面,驻地下村圩,距县城15公里。
东与马洪公社接壤,西和观巢公社交界,南与沙土公社毗邻,北和仁和公社相连。
总面积148.23平方公里。
辖21个大队,278个生产队,169个自然村,8262户,461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91人,均汉族。
下村公社以驻地得名。
据谱记: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丽,玉带香泉,云蒸霞尉之谓也。
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下村乡、江东乡、岭下乡、何家乡、三和乡的一部分;水北区水南乡的一部分。
解放初属江东区,下设6个乡。
1956年合作化时,分设星星、民主、青春、联盟、前进、胜利、高升、爱国、友谊10个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时,属江东火箭人民公社。
1961年火箭公社分为下村、何家、虹桥三个公社。
1968年3个公社合为下村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蒙山延伸于西北,龙王寨、璜猴岭环抱于东南,笔架山耸峙于北部边缘,整个公社呈三角形。
西北的高虎寨海拔455.2米。
北部的笔架山高程317.4米。
东部的龙王寨海拔338.4米。
孔目江的支流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
水库遍布,南部的狮子口水库(中型),地跨马洪、水西两公社,坝高26米,集雨面积15.25平方公里,库容量18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三万五千亩。
小(一)型水库4个,小(二)型水库26个,塘、坝160个。
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耕地面积5220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粮食总产量27661543斤,棉花面积10033亩,总产量4970担。
经济作物盛产花生。
马步茶油,闻名全县。
社办企业以煤炭为主,现有灰港煤矿职工331人,年产煤6万吨。
境内有省办的花鼓山煤矿,年产煤31万吨。
其次有农机厂、砖瓦厂、林场、鱼种场、养猪场、农机站、基建队、搬运队等,共社办职工603人,年产值69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方面,现有中学4所,其中高中1所,教职员工68人,学生1212人。
小学21所,教职员工257,学生6790。
张姓的来源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张姓的来源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张姓的来源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天,妹妹在背张继代表作《枫桥夜泊》,让我想起了自己也姓张,于是,我对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收集有关名人故事。
2、上网查电脑。
3、问爷爷奶奶或大人。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张姓的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了许多的历史上的张姓名人的名字,爸爸开玩笑,对着那些张姓名人的名字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后来,我看到了教科书上说姓氏也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
于是,我就对张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书籍,上网浏览,了解张姓的来源和张姓历史上的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张姓的现状。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上网
张姓的来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书籍、教科书历史上的张姓名。
张姓的研究报告
张姓族谱
先祖爷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 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大庄。据碑文记 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 仅幸存一部老谱,但尚有不足之处,现全 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 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 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 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谢谢观赏!
关于张姓的历史与 现状的研究报告
张姓的来源
1.源于姬姓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 3.出自赐姓或他姓所改 4.源于古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属于帝 王赐改汉姓为氏 5.源于其他各兄弟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张姓的名人(古代)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 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公元前139年,汉武 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 命是帮助该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 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 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 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在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 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后来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 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 壁沙漠。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主席张德江,男, 汉族,1946年11月生,辽宁台安人,1968 年11月参加工作,197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大 学学历。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现任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委员长。
张姓的人口
2010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1、李:10400万人, 占全国人口7.94%;2、王:9750万人,占全国人口 7.41%;3、张:9450万人,占全国人口7.07%; (包括华人华侨)张姓有一亿多了。元朝时张姓在 中国是排名第一的,因为近代对外开放的原因。不 少张姓流入他乡、导致张姓大大的折扣、只保持了 个老三的位置,其实第一个诞生的猿猴也姓张、就 是他们不知道而已。如我的推算准确的话、张姓再 过20年会拿回冠军的位置的。 不过张姓目前的人口 是9450万人
曾祥裕率弟子考察南康麻溪九井十八厅风水
曾祥裕率弟⼦考察南康⿇溪九井⼗⼋厅风⽔⼭⽔环抱三台瑞映南康圩下⿇溪三瑞堂风⽔考曾海亮8⽉1⽇,骄阳似⽕,⼤地冒烟。
来⾃全国各地的易友在赣南杨公风⽔培训中⼼曾祥裕⽼师的带领下,从喧嚣闷热的赣州市区,驱车近⼆个⼩时⾛进南康⿇双乡⿇溪村,寻访风⽔古建筑⼀⼀三瑞堂。
风⽔师奉⾏知⾏合⼀治学精神,⽅能⽇⽇有长进⿇双乡较为偏僻,其位于南康北部⼭区,东与赣县沙地镇五云镇接壤,南依⼗⼋塘乡,西临上犹县社溪镇,北连横市镇。
我们分乘两辆车,从105国道缓缓驶⼊赣县沙地镇上后从⼀路⼝左拐进⼊⼀条村道,路窄弯道多,须⼩⼼驾驶。
在峡⾕弯弯曲曲村道⾏进约50多钟,经过⼀座⽔⼝桥,眼前豁然开朗,⼀个盆地舒展在我们眼前。
我们下车后右侧⾦星⼭下墩坐着⼀幢清代建筑风格别具⼀格的客家宗祠---三瑞堂。
让我们眼睛⼀亮的是豪华的宗祠⼤门门楣上匾书写 “ 三台瑞映 ” 四个字,以及守护在门⼝的两颗侧柏,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当现代徐霞客,以⼤⾃然为友年轻⼈学风⽔长见识据了解,南康圩下⿇溪三瑞堂,是⼆百多年前,张⽒宗祠⼀四五世祖增瑶公,于清朝嘉庆年开基龙颈湾,建造⼀栋“九井⼗⼋厅”宗祠。
房屋依⼭傍⽔,门前有⽲场,院外是⼩溪。
周围⼭青⽔秀,风景怡⼈。
⼀九⼀七年不幸失⽕毁坏,先祖们以仿古和结合西⽅特⾊,重修建成西洋式四合院。
为防强⼈、盗窃来犯⽤黄⼟筑起“万⾥长城”,围砌周边。
⾼⼤的院门与厅堂门⽅位相同,宅院两侧建造⼟屋,供雇⼯们住宿⽤,有⼿艺作坊,有马房、鱼塘,呈现出⼀派古⾊古⾹、富丽堂皇的⽓魄,陌⽣⼊路过⽆不⽴脚观望欣赏。
细⼼考察古建筑的风⽔张⽒开基祖增瑶⽣铭芹、铭藻⼆⼦,有⼤⼭棚枫树林。
咸丰年间,铭芹诰授正品武德骑尉,南云⼭⼭梱、西光⼭棚,⽴堂名三乐。
铭藻诰对正六品,也引进了不少⽥⼭。
⽥产猛增,成了⿇溪⼀⼤富豪,扬名⼗⾥⼋乡。
外出骑马,有马夫和保镖,可谓驷马⾼车历代出,齐齐⾐冠古名扬。
据⼀九九六年张⽒宗族联修族谱统计:本堂男丁238⼈,作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钟样、锐⽗⼦载⼊新谱史册外, 近六⼗年⼈才辈出。
新余县地名志—马洪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马洪公社概况马洪公社位于县城北面22公里处。
东南与北岗、罗坊公社交界,西北和下村公社接壤,南与水西公毗连。
总面积92平方公里。
辖15个大队,171个生产队,106年自然村,4400户,23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人,均汉族。
公社以驻地马洪圩而得名。
解放前夕,火田、堆甲、桥上、张家、桂花、库陂等6个保属罗坊区水东乡;内塘、山南、王家、上港、东港、白沙桥、南岭、马洪、鲇口等九个保属江东区三和乡。
解放后白沙桥等6个保属江东区白沙桥乡;堆甲、火田属罗坊区火田乡;张家、桥上、桂花、库陂属燕山乡;山南、王家、东港属新和乡。
1956年白沙桥乡改为马洪乡。
1958年成立马洪公社,(含今北岗公社)1962年与北岗公社分开,仍为马洪公社。
境内属红壤丘陵地带,岗峦连绵,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王花岭海拔341米。
西北的员岭坳海拔205.9米。
几条小溪向东南流向,汇入袁河。
解放前水缺田瘦,粮食亩产不到200斤。
解放后大兴水利工程17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个,小(二)型水库13个,塘坝144个,自然条件大有改善,旱涝保丰收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
现有耕地面积34828亩,其中水田27304亩,旱地7524亩,山林面积14896亩,水产面积45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粮食21418300斤。
经济作物逐年扩大,1980年种植棉花4832亩,亩产皮棉50斤,总产2431担。
油料作物4104亩。
年末生猪存栏9899头,花生、西瓜产量有所增加,马洪豆和鲇口大队的油茶闻名全县。
鲇口村45户人家。
茶林3000亩,年产茶油超万千斤。
煤矿储量丰富,境内有县办南岭煤矿,年产有烟煤2万吨。
社办企业有腐肥厂、农机厂、砖瓦厂、服务厂等四个单位,职工有120人,年产值18万元。
境内简易公路东接北岗,西通下村,与上新公路相接,向南至水西,与清萍公路相连,向北通往山南,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
【张氏】张氏二十二支族源流:抛砖引玉
【张氏】张氏二十二支族源流:抛砖引玉一、张氏本庄、紫鹿岭支族蓬邑农兴乡飞凤村高阶子孝友?,张明善先祖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刻印刷本《张氏宗谱》载:张挥后裔第一百一十七世孙张宁(731—806)75岁:字康叔,江西武宁人,唐代天宝十年进士。
授王府司马御史大夫。
肃宗至德二年拜相,授国子监祭酒。
建中三年(782),与宰卢杞不协,弃官隐居于江西武宁县紫鹿岭三溪卜宅,卒于宪宗元合元年(806),葬于琵琶峰山下紫鹿岭庚山甲向为茔有碑。
娶聂?二氏共生六子琼、王告、王召、瑗、璇、瓘。
张氏三溪旧志(1474)年载;先辈议有八十字派,至宁公时已启用了四十字未叙。
现从宁公下一代起,分划成本庄、紫鹿岭两个支族,各自启用四十字派于后:二、张氏本庄支族江西省武宁县三溪张氏本庄支族,从张宁公下第一代起,启用以下四十字派:立本名为重,树型品可端,全学资上达,才盛裕高攀,征会经常定,修齐治化宣,长兴多美兆,荣耀显家传。
张氏紫鹿岭支族江西省武宁县紫鹿岭支族,包括迁出(并张坊、茶寮六监子孙及吴楚)同归一派,从宁公下第一代起,启用以下四十字派于后:青阳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宗衍三溪秀,嗣昭文监图,必昌崇有德,亿万世年符。
三、张氏玉楼山支族肇迁祖张中和,明时人,生于湖北黄州府麻城孝感乡张家村。
明嘉靖年间,偕弟张中道,由楚来川,插业关上黑木翁,后居苏公子张廷喜沟中,又居玉楼山张家沟黑漆朝门等处。
中和公娶雍氏,生子正瑞。
瑞子应崇。
崇生四子天枢、天象、天位、天祜。
天枢,县学廪生,秋闱卒于省垣。
天象长子君鉴入县学后,置业罗家沟,娶杜氏,生二子开麟、开桂。
麟公承庭训,亦入县学,修纂本支谱牒待刻,谱存开桂公之子廷瑞家。
嘉庆五年,贼闹,携谱将军寨避难。
未几,寨被贼破,谱遭火焚,无有存稿。
至道光四年,廷瑞家居训蒙,犹能默记旧谱,乃抄录一本,相传至今,犹得前人履历。
借观抄本,其中和祖来川,与我揆祖同时,相去不远,其卜居亦在关上,想必相亲相近,同籍同宗。
【姓氏文化】赤溪张氏
【姓氏文化】赤溪张氏
赤溪张氏
张姓为中国第三大姓。
全街道张姓共1024人。
其中张村108户、260人,张家64户、160人,桥头41户、111人,后麻车5户、29人,吴塘4户、18人,张麻车21户、27人,姓潘6户、29人,下洪溪19户,58人;姓叶22人,汪庄12人,常满塘18人,插口32人,前龚18人,山后12人,鸭塘11人,犁头尖10人,朱坑桥13人,化被塘11人。
张氏,相传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
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
子孙遂以清河为郡望。
迁兰始祖为张鞭,据张家《兰江张氏椒阜宗谱》记载:兰江张氏为汉留侯张良之后。
迁兰始祖张鞭,号天蒙居士,时职居后梁翰林,见朝纲紊乱,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从湖州乌程奇阜乡迁徙兰溪纯孝乡深泽﹙今云山街道黄湓村﹚。
因屡遭水患,又卜居茭塘坞,﹙今里范与芷芳岗间﹚。
吾宗之世系始覈始祖一传而为德公,再传而为旺公,三传为邑公、都公、京公,吾三祖﹙大阜、石阜、椒阜﹚之讳也。
邑公娶于大阜叶因家焉,为大阜之始祖;都公,居黄湓,为石阜之始祖;京公,字季华,居张公村,为椒阜之始祖。
据《兰溪姓氏纪略·76页》记载:兰溪张氏以三阜为宗,有称“兰溪四十八张,张张为属三阜祠。
祠在迎春巷,今废不存。
”可见张氏在兰溪分布之广。
南康市麻双乡圩下简介(优.选)
南康市麻双乡圩下简介圩下位于南康市北部,是1984年建制的一个年轻山乡,史有“辛一乡”之称。
全乡辖10个行政村。
98个村民小组,北邻本市的横市镇,西依麻双乡,南与内潮乡交界,东与赣县的沙地镇水边村、五云乡逢村接壤,面积63平方公里。
境内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全乡有山地面积7800亩,耕地面积7273亩。
总人口11500多人。
?境内交通便利,1995年圩(下)沙(地)公路开通,接通了105国道,1999年圩(下)麻(双)公路水泥硬化,缩短了与城区的距离,乡村公路纵横交错,1999年村村通广播电视,2002年移动网络开通,为圩下的工农业生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圩下依托山地优势,做好农业文章,注重培育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一大批无污染、无公害的高山蔬菜,以及高效益、高科技的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圩下素有“油米之乡”的美誉,油茶生产是一大优势,建立了200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全乡每年出产茶油80吨。
依靠和发挥传统优势,发展了以养鹅和野鸭为主的传统养殖、特种养殖业。
?圩下市场有着浓厚的边贸集市特色,市场繁荣,商品交易大,以饮食服务、集市贸易、农副产品销售为主的马路经济,有传统的玉兰片、垂鱼丝、茶油等特色新产品。
农贸市场的建成,新开发的圩下新街,加快了小城镇建设。
全乡个私户达239家,从事个私经济人数达590多人。
?圩下境内交通便利,信息灵敏,资源丰富,可为你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一〕是场地良好,可提供大量的厂房用地;〔二〕是资源丰富,可提供广阔的种养空间;〔三〕是社会治安良好,人气旺,可提供富裕的劳动力;〔四〕是政策好,可为您提供良好的优惠政策。
?集贸市场、幼儿园、中小学校相隔不远,教学环境优越,为您的生活提供便利,我们做到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人,周到的服务留住人。
?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投资商前来圩下开发兴业,共同建设新圩下。
同时祝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家兴、业兴、万事兴!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张姓根源及明清安徽《张氏宗谱》版本述略
张姓根源及明清安徽《张氏宗谱》版本述略张姓根源及明清安徽《张氏宗谱》版本述略张姓是我国人数众多、分布极广的大姓之一。
据今新的百家姓排名,仅次于李姓和王姓,排名第三。
人口总数近一亿。
张姓曾有几十个望族。
该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才。
他们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及至今天张姓家族仍然为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工作奉献着。
张姓根源始祖关于张氏的得姓缘由,古文献有三种记载:一是“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二是“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三是“挥封于张,为张氏”。
尽管古文献关于挥的记载有分歧,但都承认挥制弓矢、任弓正和祭祀弧星这些基本事实。
但挥之后,张姓默默无闻,迁徙路线也不明了。
到西周宣王(前827—前782)时期,陕西地区突然出现了张姓的踪迹。
在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的人名字样,张仲是信史中可确定的第一人,他的居住地在西周都城镐京(今西安西南),已成为目前可确认的张姓人最早的栖息地。
但张仲犹如夜空中的流星,其后代的传衍情况化为历史云烟,无影无踪。
直到公元前6世纪,以字为氏的解张的后代才重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关于张姓起源,还有始祖解张说。
这种说法源自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按晋国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
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
”如果说晋之解张氏张氏族中另一张姓得姓发源,也说得过去。
倘若说为张姓始祖,并不是“无可疑也”,而是大错特错。
因为早在周宣王时代就有一位叫张仲的人出现了。
西周时宣王继位第五年,即公元前822年,派尹吉甫讨伐猃狁。
为此《诗经》记载了尹吉甫得胜还朝受到宣王嘉奖后,从周都镐京(陕西咸阳)回到驻地中都邑(山西平遥)同好友欢宴时的情景。
《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关于张家研究报告
关于张家研究报告张氏是江西的一个姓氏,人口大约有30万,在全国各个地区也有分布。
而我今天所要研究的就是张家在江西的一个分支。
“张家”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拗口,很有可能就是“张姓族人”中的一员。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个姓氏的研究,我们从各个方面都对它做了详细整理。
首先我们从家谱上查到:“张氏”,乃江西宜春刘氏后裔;其次从家谱上看,其世系可追溯至元代中叶……张姓后人在明朝中叶时已经建立聚居村落,所以才会在明代末年有张姓子弟迁往宜春居住下来。
一、世系中国历史悠久,从黄帝时代,张氏已经在中原地区流传了千年,至东汉时期已经有张氏、袁氏等姓氏。
由于张姓是北方人的姓氏,所以在中原地区有多个分支遍布全国。
这其中江西张氏最为著名。
江西张氏始祖世系:张生、张德。
宜春张氏始祖世系:明世祖(1350年)时迁至宜春南安(今宜春市袁州区)沙洲村(今宜春市袁州区三贤村)之时定居于此,世居刘氏十五世。
明代末年张氏子弟迁往宜春居住。
二、人口与族谱自明朝末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宜春的张姓人口基本维持在30万左右。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宜春地区人口约40万(其中女性约40万)。
张氏族人有许多人已经移居到江西其他地方。
而从宜春当地的族谱中能得知:这部分族谱基本上是以宜春为主……三、族民迁徙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原籍:公元944年~947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为避战乱,由四川南下避难于江西宜春,故有“北有江右,南有宜春南有川西”之说,且宜春之张氏是从江西南安府樟树县迁徙而来的,宜春作为江西北部的重镇之一,是一个交通极为便利的地方。
宜春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方向、赣江上游右岸一带,处在江西省南北分界线上,东邻广东及海南边界;南邻湘赣边界及江西西北部;西接赣江支流宜阳河;北邻京九铁路和沪昆铁路贯穿南北;市内有江西第一座大型桥梁--京九铁路特大桥;省内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铁路、赣江、抚河三江交汇于此。
宜春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商品粮输出基地和粮食加工基地。
圩下麻溪张姓历史简介[1] 2
圩下麻溪张姓历史简介张毓祜张华云麻溪,一个小小的古村,因古时在溪河两边种植桑麻而得名。
麻溪很小,但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一千多年来,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地人的生活还是那样缓慢而安详。
他们闲适的生活如同那久远的旧梦,依旧沉睡着。
走进麻溪便可见四面青山环抱,平整又安静的稻田,点缀着着古色古香的土坯房;龙泉古井水清如镜,散布的鱼塘映衬着蓝色的天空,加上沿水泥路而建的小康楼,俨然是一个世外桃园,人间天堂。
这里有石砌的古道、幽深的祠堂、纯朴的民风,仿佛让人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久远的年代,让人有一种心静神化,返璞归真的感觉。
身心放松,心灵静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张氏一二0世祖德达公从南康新龙社上迁居这里,自开基起,经历代祖先的辛勤开拓和创业,麻溪早已扬名十里八乡,真是“人财两盛,文武双全”之府。
自立基麻溪以来,张氏先辈们创建了巨大家业。
先是开辟了一个”“五马归巢”贸易集市——圩下街。
老街两边的三十二间店铺,张氏占有二十一间。
张氏还建有一座戏台,台前搭起空心棚。
圩日,棚下是肉类、禽畜交易商行。
节假日,则表演戏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另外,张氏还建有猪仔行、牛倌行。
为了接通河两岸,张氏先祖还修建了一座石拱荫桥,现在还是重要通道。
有了此桥,人在桥上睛天不晒太阳,雨天不淋雨水。
现在还完好,是南康独有的一座荫桥,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整个圩下老街全铺石块,睛天不起灰尘,雨天不湿鞋。
由于张氏建街市有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逢圩,张氏支房代表轮流在街道上抽点小商品作为地税。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很早张氏就建了南岳庙、鸡鸣山寺、元头庵和庵脑。
确定每年正月,在庙唱戏三天;农历七月十一日迎神,抬着菩萨,撑开凉伞,高举牌扇、龙、凤、帅令旗簇拥,鼓乐伴奏、神炮开路游走四方;八月十五、六、七日三晚,敲锣打鼓举太平灯,走家串户,送去平安、吉祥。
为了方便进出麻溪村的行人歇脚,先祖们在荷树岽、秦岭岽建造茶亭。
张氏家族分布
张氏家族的分布及族谱本文主要是描述我们张氏家族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张氏族谱,这些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和家族渊流、家规祖训。
始祖:张挥1.安徽1.1安徽寿县、长丰县张氏(百忍堂)主要分布在寿县的李山庙,长丰县的拐集周边地区,吴山庙周边地区以及王楼等张氏族人,还有淮南、合肥、安庆等区域的张氏族人零星分布,源自于山东省枣庄,于明朝1435~1572年间迁址寿县(拐集),落户后生了九个儿子,本族谱是老九成业的后裔,从拐集迁居李山庙,并在长丰县张拐子、吴山庙等地区发展,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在清光绪年间,由徳世,字名馨,文采出众,是当时地方出名的文人,编修了张氏宗谱南谱,其祖庭在长丰县张拐。
张氏宗派:(百忍堂)族谱南谱:光业宏开寿,意谋信孔长,照钱承祖泽,世本有书香,立志希贤德,为仁发善良,万年传继远,永久乐安康。
(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王楼村下郢张立新、又名秋枫、字浩然提供)1.2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张氏(百忍堂)族谱:廷步全玉德,凤兴钦继常。
民国初后续家谱为:儒来庆万寿,荣华成吉祥,功业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涡阳新兴集及周边张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巷大槐树,于明洪武年间迁址龙庙(新兴集)北张老家,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其祖庭在北张老家。
1.3安徽阜阳颍泉区大鹿村张姓族谱:维文忠贺庆,宗朝建家邦,万春青红杰,治国臣凤良……1.4安徽阜阳阜南前黄庄张姓族谱:文治武功,喜结贤良1.5安徽安庆枞阳“连城张氏”字辈:(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绍贤良,复起文士,为国之光.....1.6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1.7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张氏家族的分布
张氏家族的分布张氏家族的分布及族谱本文主要是描述我们张氏家族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张氏族谱,这些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和家族渊流、家规祖训。
始祖:张挥1.安徽安徽寿县、长丰县张氏(百忍堂)主要分布在寿县的李山庙,长丰县的拐集周边地区,吴山庙周边地区以及王楼等张氏族人,还有淮南、合肥、安庆等区域的张氏族人零星分布,源自于山东省枣庄,于明朝1435~1572年间迁址寿县(拐集),落户后生了九个儿子,本族谱是老九成业的后裔,从拐集迁居李山庙,并在长丰县张拐子、吴山庙等地区发展,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在清光绪年间,由徳世,字名馨,文采出众,是当时地方出名的文人,编修了张氏宗谱南谱,其祖庭在长丰县张拐。
张氏宗派:(百忍堂)族谱南谱:光业宏开寿,意谋信孔长,照钱承祖泽,世本有书香,立志希贤德,为仁发善良,万年传继远,永久乐安康。
(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王楼村下郢张立新、又名秋枫、字浩然提供)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张氏(百忍堂)族谱:廷步全玉德,凤兴钦继常。
民国初后续家谱为:儒来庆万寿,荣华成吉祥,功业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涡阳新兴集及周边张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巷大槐树,于明洪武年间迁址龙庙(新兴集)北张老家,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其祖庭在北张老家。
安徽阜阳颍泉区大鹿村张姓族谱:维文忠贺庆,宗朝建家邦,万春青红杰,治国臣凤良……安徽阜阳阜南前黄庄张姓族谱:文治武功,喜结贤良安徽安庆枞阳“连城张氏”字辈:(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绍贤良,复起文士,为国之光.....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丁峰村张郢张姓字辈:之瑞,时兆成平,家传孝友,永来可久,百世奇昌。
安溪姓氏志
安溪姓氏志安溪姓氏志:张一、溯源张姓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
祖挥,系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所生长子,总排行为第五子,本姓姬。
黄帝在与蚩尤鏖战难以取胜时,挥观弧星,始制弓矢,得以远兵克敌,助帝灭蚩尤而“一统天下”,乃承帝赐姓长弓(两字相合,是为“张”字),官封弓正,嗣后封青阳(后称“清河郡”),子孙赐姓张氏。
自此子孙相沿,迄今4000余年,这是张氏的最主要起源。
此外,春秋时,晋有大夫解张,字张侯。
其后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之字以命氏。
其他还有出自赐姓或他姓改姓。
自史前至西周,张氏先民一直居住在清河一带古冀州大地上,过着聚族而居的渔猎生活。
张氏世仕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
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
从而形成山西、河北、河南张氏。
助汉灭秦破楚的张良乃清河八十世。
汉代以后开始南移并向四方辐射。
在向全国迁徙过程中形成很多名门望族。
唐贞观时张姓有清河、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阳、梁郡、沛郡、吴郡等七个郡望。
唐中叶以后则发展至43个郡,有“百忍”、“金鉴”等堂号,为全国十大姓之一。
至明嘉靖时,张氏已分布全国1113县中,覆盖率占全国总县数的93%。
张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居于李、王之后的第三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7%。
二、入闽张氏先民最先徙于闽(福建)者始于汉。
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一支张氏带领男妇族人,过扬子江,分往衢县、抚州(江西属地)、福州、韶州(广东韶关)、汀州(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支迁往建州(福建建瓯)。
西晋末,中原入闽者共有13姓,其中有张姓。
东晋末年(420年),刘裕篡国,为南朝宋武帝,诏令琅琊王郎中令张讳毒杀东晋恭帝,张讳不忍无道而自殉节。
子孙逃难入闽居晋江张林,肇儒林张氏。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入闽。
其中有分营将张虎(伯纪)、张龙,医士张光达,队正张来(采)、张本仪等随同。
张姓来源——精选推荐
张姓来源张姓,现为全国第三大姓。
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
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
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
张姓分布极广,如上海张姓排在第一位,且名人众多,如纵横家张仪、军事家张良、猛将张飞、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外交家张謇、书法家张旭、诗人名相张九龄、画家张择端、民族英雄张自忠、实业家张骞、革命家张闻天等。
寻根祭祖可到河北清河、河南濮阳、山西洪洞。
详查者可阅《张姓家谱》、《中华姓氏大全》等史料。
挥公墓在河南濮阳。
张姓的来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999年中国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博园内立了《源于河南的姓氏》碑。
其中,第三位便是“张姓源于濮阳”。
根据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资料,汇编的《河南·大姓的故乡》地图显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
其中张姓、姚姓源于濮阳。
根据1、史实依据。
2、文物遗址。
3、族谱记载。
4 依据当代研究成果.。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因挥住在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清阳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县东)。
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是为河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都而迁移。
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
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今河南新郑)。
张姓起源
张姓起源.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张姓大致有四个来源。
一、黄帝赐姓。
张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由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五千多年以前的黄帝直接赐姓。
东汉《风俗通》记载:“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张姓的由来,《广韵》上说:“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元和姓纂》上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可见,张姓的得姓始祖是张挥。
但张挥与黄帝的血缘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张挥是黄帝的儿子,另一说则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的第五个儿子,即为黄帝的孙子。
令张姓人倍感自豪的是他们不仅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而且始祖张挥是弓箭和网罗的发明者。
对于靠手持木棒、石块去猎取飞禽走兽的远古先民来说,弓箭和网罗的发明确实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事,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张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发明家。
张姓人在介绍自己姓氏时常说:“我姓张,弓长张。
”一句话就将张姓的特点概括得简洁、明了。
二、出自姬姓。
另一支张姓是由姬姓而来亦以黄帝为始祖。
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人名解张,字张侯,世代为晋国卿士,其后裔以字为氏即为张氏。
三家分晋以后,其族人仕韩国为公族大夫,渐成望族。
三、改姓。
历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种种原因改姓张,后裔繁衍成为张姓的一部分。
如三国时魏国大将张辽原姓聂,改姓张。
又如三国时诸葛亮赐南方人酋长龙 那为张氏。
四、与道教有关。
汉代以后,张姓发展很快,这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传有关。
道教自称源于黄帝,又盛行“黄帝赐姓张氏”之说,因此,道教领袖常用张姓。
张氏七峰下潮的介绍
张氏七峰下潮的介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张氏七峰下潮的背景与历史
2.张氏七峰下潮的族谱与分布
3.张氏七峰下潮的著名人物及贡献
正文
张氏七峰下潮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家族,据族谱资料、族中流传及相关记载,这个家族在宋末时期,为了躲避元兵的屠城大乱,从福建省漳州府大菜园南下入广东省潮州府各邑创居。
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七峰下潮”或“闽漳分潮”。
张氏七峰下潮的族谱详细记录了这个家族的发展历程和族人的分布情况。
明永乐元年(1403),张翠峰,讳三,行四,来到了广东省潮州府,创建了普宁泥沟乡(泥沟村)。
他的德配西林婉和章氏、溪南婉睦七周氏,传下了三个儿子:凤梧(称大房大祖)、凤雏(称二房二祖)、凤居(称三房三祖)。
凤梧、凤雏、凤居的后裔分衍到了陆丰湖东镇大林头(镇区大朥投)、甲子天星湖(甲西天湖村)、桥冲溪碧张厝村、陂洋镇古寨村、金厢镇下埔村、碣石镇碣石湾、碣石镇可塘仔、碣石镇西蓝村、东海镇乌坎村、东海镇大铺内街、甲西镇西山村、揭西县河婆水园肚、澄海莲华镇隆城村等地。
张氏七峰下潮家族在历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这个家族的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圩下麻溪张姓历史简介
麻溪,一个小小的古村,因古时在溪河两边种植桑麻而得名。
麻溪很小,但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一千多年来,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地人的生活还是那样缓慢而安详。
他们闲适的生活如同那久远的旧梦,依旧沉睡着。
走进麻溪便可见四面青山环抱,平整又安静的稻田,点缀着着古色古香的土坯房;龙泉古井水清如镜,散布的鱼塘映衬着蓝色的天空,加上沿水泥路而建的小康楼,俨然是一个世外桃园,人间天堂。
这里有石砌的古道、幽深的祠堂、纯朴的民风,仿佛让人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久远的年代,让人有一种心静神化,返璞归真的感觉。
身心放松,心灵静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张氏一二0世祖德达公从南康新龙社上迁居这里,自开基起,经历代祖先的辛勤开拓和创业,麻溪早已扬名十里八乡,真是“人财两盛,文武双全”之府。
自立基麻溪以来,张氏先辈们创建了巨大家业。
先是开辟了一个”“五马归巢”贸易集市——圩下街。
老街两边的三十二间店铺,张氏占有二十一间。
张氏还建有一座戏台,台前搭起空心棚。
圩日,棚下是肉类、禽畜交易商行。
节假日,则表演戏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另外,张氏还建有猪仔行、牛倌行。
为了接通河两岸,张氏先祖还修建了一座石拱荫桥,现在还是重要通道。
有了此桥,人在桥上睛天不
晒太阳,雨天不淋雨水。
现在还完好,是南康独有的一座荫桥,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整个圩下老街全铺石块,睛天不起灰尘,雨天不湿鞋。
由于张氏建街市有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逢圩,张氏支房代表轮流在街道上抽点小商品作为地税。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很早张氏就建了南岳庙、鸡鸣山寺、元头庵和庵脑。
确定每年正月,在庙唱戏三天;农历七月十一日迎神,抬着菩萨,撑开凉伞,高举牌扇、龙、凤、帅令旗簇拥,鼓乐伴奏、神炮开路游走四方;八月十五、六、七日三晚,敲锣打鼓举太平灯,走家串户,送去平安、吉祥。
为了方便进出麻溪村的行人歇脚,先祖们在荷树岽、秦岭岽建造茶亭。
铺砌了过小岭缺、进万丘坑、进里坑、上秦岭岽、下圩下五段石阶路,使行路少尘土,雨天不湿鞋。
在过河地方修石拱桥取代原来的木板桥:如水口庙桥、平江桥、里坑口桥、村口桥、磨头石桥、甫竹拱桥头桥等桥。
大部分桥今天仍然牢固,并还在方便过往行人。
先辈们中也有不少在外为国为民干事业,业绩突出,获不少奖励荣誉。
光启堂上、中、下厅挂满了各种荣耀之匾,有祝寿牌及各种功德匾,圆柱上嵌着“赦命”进士牌。
现大门口各立有一面石鼓,台阶下竖有几对刻有“清道光二十八年仲冬”字的条石碑。
祖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条家训:继祖先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二行正道惟读惟耕。
这些古物和祖训告诉我们祖先的功绩和优良传统,激励我们后人弘扬先祖奋斗进取精神,再创新的业绩。
现保留的光启堂、三瑞堂两大宏伟具有古代特色的宗祠,见证了张氏先辈伟大业绩、家族的兴旺发达。
特别是三瑞堂,又名圩下“九井十八厅”,是赣南有名的厅屋组合的客家古民居。
建于清朝嘉庆辛未年圩下张屋“九井十八厅”,是张姓大富人家所建的宅院。
该房屋依山傍水,门前有禾坪(原是池塘)和小溪。
周围山青水秀,风景怡人。
正门前现有两棵古柏树,和房屋一样古老,二百五十多年,是国家三级保护古树。
其建筑规模较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整栋房屋以正厅为中轴线,分别向左右两侧延伸。
整栋栋房屋分为六大厅,每厅又分为上、中、下厅。
上厅与下厅用木板屏风相隔,屏风上雕刻有龙、凤、花、鸟、虫、草,有竹、兰、梅、菊,也有山水人物等,做工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上厅设堂屋、列祖神像、摆神案,两壁挂对联字画。
上栋上厅为宗族议事重要场所,下厅置放长凳椅桌供族人坐息。
两侧都有厢房,厢房上侧留有巷道(腋廊),可通左右横屋。
厢房多为6至8扇木门,上为木雕与格纹,下为木板雕山水花鸟等图案。
横屋还有厨房、厕所、猪牛鸡圈等。
它充分体客家建筑风格,也是典型的杨公风水古法作品。
它是赣南破损较小,保护更好一点的“九井十八厅”古民居。
当我们走近张屋“九井十八厅”时,仰望门楣上的匾和图案,无不透出贵族之气。
赣南日报、赣州晚报、赣州电视台、南康电视台、赣州客家网等众多媒体向社会作了详细报道。
至今,前来考察、参观的各级领导、名流人士不断,其中有江南各省市的游客。
麻溪张氏人丁兴旺、地盘扩大。
一三一世祖以道公有四妻九子。
其子万良建宗祠大厅、万祥建宗祠横厅,后来留下一小支房住相屋,其余全部移居赣县木梓山下。
万凤过继以良为嗣,后移居崇义杨眉寺,分居龙沟乡、鸡婆岭、寨下、张屋坝、长龙、梓陂等地。
万畴建宗祠圩下街头,因人口少,住麻园。
圩下街道宗祠被拍卖,改建为辛一乡乡公所。
万器、万琼、万政、万经、万宝公下落不明,是历史一大遗憾。
据说很早以前,麻园里住着财、权兼有的一大豪户,因丫头用金子盒打水给某风水先生洗脸,被告主人训斥,结果主人受骗,风水先生将其前山盒帽形,烧毁成磨形,遭之家破人亡。
一四一世祖洁臣公生有极彦、极奇、极意、极廉四子,老大各项事业发展快,居石英万、太汾、猪子缺。
老二住村中心,人口少,但传得快,老三、老四协力相争,后来极意成了财大、文人多,各项走得快的“三房”。
焕枚长子增瑶建宗祠龙井湾后,田地逐渐扩大,拥有大山棚枫树林,由儿子铭芹、铭藻分收地租。
后来,铭芹扩建有姑坑山棚、南云山山棚、西光山棚,由其子溶浩、溶谦轮流收租。
溶浩生有四子十一孙,溶谦生有一子一孙,结果财产分割差距较大。
在解放前大放高利贷的年代,先辈们大量购山买田,自桂榜任福建县令后,又发展了芫当大塘山棚、广东坑山棚、梨木坑山棚。
还有不少分散的土地,如溶栲有狮前坑山棚、桂喜有大龙坑山棚、桂文有汗当山棚。
解放前,张氏有一百二十户人家,划有18户豪富。
为确保族人财产、人身安全,免遭坏人偷抢,祖先们早先在麻龙的几座
高山岽上作寨,安排流动岗哨;抗日时期又在磨形岽建哨棚,发现敌来犯,马上鸣锣报信,众人齐出打击敌人。
为激励后辈努力读书,早日成才。
清代时设书馆,民国初开办了光启学堂,供子女就近学习文化,也方便异姓儿童学习。
洁臣公家业大,田产多,分散在赣南两界,周边十几里。
身后留下公产义仓,由四大房尊长轮流管理,接账作春明,移账作冬至,主管人设晏拜祖,每户一人绅士、尊长优惠一人,分别另奖鲜肉一方,米粉肉二块。
每年积蓄的谷子除发放人丁谷、救济春荒外,抽出部分奖励小学毕业和有功名人。
因此,麻溪张氏发愤读书、立志成才的风气。
自清代至民国,就有秀才、举人、进士、骑尉、五品、六品朝廷地主官等读书人,有担任县令、乡长、和地方各级官员的人。
有当老师、医师,有的开店经商,有做各种手艺的。
一九四八年,麻溪第一位名牌大学生,毕业于国立上海同济大学的中祥,衣锦还乡。
骑马至下马石,由辛一乡各小学师生及全乡知名人士夹道欢迎,回到麻溪龙井湾老家大摆毕业酒晏。
一九九六年重修族谱,中祥、中应、中垲、毓锐四人作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载入史册,是近代张氏一大荣耀。
据一九九六年修族谱时统计,有高中、中专毕业生76人,大学毕业生37人,总人口为934人现仍有九世同村。
从医人员中有中医、西医、妇科、儿科、伤科、五官科,有老师、军近人、商人、干部等,真是工农兵学商皆有。
近年来,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张氏族人也象其他族人一样大都外出广东、福建等地发展,务工、办厂、经商等都有,不少人成为技
术员、大老板。
也有不少人大学毕业后定居祖国各地。
有不少人富裕后在南康城区购房、买店,成为市民。
但不管你身居何方、家业大小、职位高低,麻溪都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要弘扬祖辈拼搏上进的精神发家创业,为麻溪争光。
我们要关心麻溪的建设与祖业的保护,关心麻溪族人的发展。
继承发扬光大,垂流千古。
麻溪,我们永远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