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观念——哥特式教堂
中世纪基督教与二元对立的哥特艺术
| 海外艺术1中世纪基督教与二元对立的哥特艺术□乔紫薇 卞向阳/文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研究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盛行以及在基督教影响下的艺术发展特征。
本文基于该书的内容,基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以二元对立的研究视角,对中世纪的基督教和哥特艺术的各个艺术种类里的表现进行了研究与归纳。
中世纪时,基督教的盛行使其在精神上的权利胜过世俗的权利,并在艺术方面演变成哥特式的表现风格,成为当时独特的审美与精神寄托。
1 观念初成在罗马式风格的克尼隐修院教堂工程竣工(1093年)和夏特尔教堂开始兴建(1194年)的整整一个世纪中,社会制度、政治形势、人们基本的思考模式和艺术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宗教、世俗和艺术领域中发生的变革都使其内部分化为相互对立的力量,其中一些力量在强大的中世纪神权统治下形成一种潜在矛盾,而另一些力量则汇集成反抗中的呐喊,在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中都流动着哥特人思想深处的激流,反映了他们坚持不懈地以一种学术的理性手段去消解这些对抗力量的企望,他们的这种企望在很多情况下都获得了成功。
这种二元对立的现象常常是极其尖锐的,从而产生理性上的冲突和情感上的紧张态势,如图1所示[1]。
在这种严竣的形势下,经院哲学的理性力量对这些冲突中的力量施加了影响,哥特式风格是一种充满矛盾和不谐调因素的风格,这些对立因素往往处于一种骚动但暂时平衡的状态之中,它们之间矛盾的解决仅仅是大致的和暂时的,随着14世纪发生的学术综合的最终解体,这些基本的矛盾逐渐变得不可调和。
因而就会在某种情况下酿成战争,在另一种情况下导致教会内部的分裂,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则会加剧哲学领域和艺术风格中的骚动和不安。
2 哥特二元对立罗马式风格时期由教皇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无体止的争吵所反映的教皇同国家之间在政治中的长期斗争,已经扩大到基督教会同正在兴起的几个北欧和西欧国家之间的斗争,这些国家主要是法国和英国。
除了这些宗教的和政治的斗争之外,教会和圣神罗马帝国、传统的世界霸权主义同正在凝聚的民族意识之间也开始出现裂痕,这为几个世纪内南北两方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的竞争埋下了伏笔[2]。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it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一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盒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中文摘要: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它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大地,前承罗马式后启文艺复兴。
作为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哥特式建筑艺术远不止是建筑现象,它成为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综合文明现象。
哥特式建筑艺术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哥特式建筑的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子雕像等经典建筑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上帝即光”的宗教精神本质。
关键词: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宗教ABSTRACT:Gothic-style Architecture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European medieval art.It originated in France in twelfth century and come to prevalence in Europe in 12-15 century,connecting Roman and Renaissance.As a monument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Gothic architecture is more than just the phenomenon of high Building.lt has became a comprehensive breadth of the phenomenon of civilization.So Gothic architecture achieves medieval Christian perfect combination of philosophy and art.The pyramid roof,flying buttresses structure,rose window,architectural features,classic columns and sculptures are all reflected the religiou spirit as a“house of God”,“God isLight”.Therefore,the soul of Gothic architectural styles already beyond the building itself but in its hidden artistic forms of Christian thought and belief.Keywords: Architectural style;Gothic-style Architecturere;Religious建筑作为反映人类历史的舞台,最形象、最直观地反映着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蕴藏着人类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各民族塑造的不同的文化形象,因而也被誉为“文化的史篇”;“建筑又是一种既非纯物质,也非纯理论性,亦非纯精神的现象,它是三者的综合体现,能够影响个人和社会的生活”。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在介绍欧洲建筑或城市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哥特式建筑或其风格建筑的介绍,那到底什么是哥特式建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哥特式这一建筑风格。
中世纪的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
但“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
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
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
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
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最先出现在12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北部。
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在1140至1144年组织了其修院教堂唱诗坛的重建工作,他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
建筑师按此要求而试探在建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首创。
从此,这一风格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采用。
而在英国,法国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按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
体现同一风格的英国教堂还有建于1220年的索斯伯—里大教堂和建于1245年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英国建筑师创造了“垂直式”风格,以加强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
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得到普遍的推崇和好评。
什么是哥特式的意思概念介绍
什么是哥特式的意思概念介绍哥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那么你对哥特式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哥特式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哥特式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
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是英语词Goth的音译,Gothic一词(意为“哥特式”)即源自该词,原指代哥特人。
另有一说称Gothic源于德语Gotik ,词源是Gott音译“哥特”(意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哥特式”只是德语词的音译,平时所说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为“形式上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特式。
哥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等等。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其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哥特式建筑与文艺复兴的象征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哥特式建筑与文艺复兴的象征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哥特式建筑与文艺复兴的象征佛罗伦萨,这座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城市,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景观而闻名于世。
而佛罗伦萨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非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莫属。
这座宏伟的教堂以其壮观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和对文艺复兴的象征意义而吸引着无数游客。
本文将介绍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及它对佛罗伦萨和世界艺术史的重要性。
一、建筑特点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一座壮丽的哥特式教堂,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堂的主体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圣母百花大教堂本体、钟楼和洗礼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圣母百花大教堂本体。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外观以其巨大的尖塔和华丽的立面著称。
教堂的尖塔是高达91.5米的巨大圆顶,采用了当时卓越的工程技术,它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圆顶之一。
该圆顶以粉红砂岩砖块建造,饰有雕刻精美的雕塑和浮雕,展现了哥特式建筑的精湛工艺。
教堂立面的基座是用绿色和白色大理石砌成,上面有大量的雕塑和雕刻作品。
这些雕塑和雕刻作品描绘了宗教题材,如圣经中的故事和圣人的肖像。
同时,立面上还有窗户和尖顶的装饰物,使整个教堂外观充满了精致和细节。
二、历史背景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建筑始于1296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和改建。
最初的设计者是建筑师阿诺尔福·迪·卡梅里诺,但他在完工前去世,因此未能见证自己的杰作。
随后,其他多名建筑师接手工程,包括朱塞佩·迪·梅托和弗兰切斯科·塔尔蒂卢。
直到1436年,教堂工程才算基本完成。
在建造过程中,圣母百花大教堂曾遭遇数次建筑困难和政治争议。
尤其是修建巨大圆顶的问题,由于技术和工程上的困难,使得修建工作多次中断。
直到15世纪初,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才提出了一个新的建造方案,解决了困扰教堂长久的问题,最终完成了圆顶的建造。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
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
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
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
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
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
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
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
”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
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
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
简述欧洲中世纪美术的主要发展阶段_
简述欧洲中世纪美术的主要发展阶段1. 引言1.1 概述欧洲中世纪美术是指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期间的艺术创作与表达形式。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信仰在欧洲广泛传播,这对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美术融合了基督教和古罗马时代的文化特征,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独特而多样化的风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大纲所提供的目录为基础,按照时间顺序描述欧洲中世纪美术的主要发展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特点和要点的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基督教艺术在早期中世纪的兴起和发展;其次,我们将探讨罗曼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在中世纪后期出现与演变;最后,我们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对中世纪美术产生的影响与变迁。
1.3 目的本文旨在简要描述欧洲中世纪美术的主要发展阶段,并突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要点。
通过对中世纪美术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文化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艺术成就,并从中汲取对当代艺术的启示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中世纪美术在欧洲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加深读者对该时期艺术文化的认知。
2. 中世纪美术的主要发展阶段2.1 基督教艺术的兴起与早期中世纪艺术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成为了主导宗教,因此基督教艺术的兴起对整个欧洲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中世纪艺术主要体现在罗马帝国衰落后至12世纪之间,其特点是受到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古代艺术影响。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多以拜占庭风格为主,表现出宗教信仰和宇宙观念。
2.2 罗曼式艺术与哥特式艺术的出现与发展罗曼式艺术是11至12世纪欧洲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种风格。
该风格注重平衡、壮观和威严,呈现出庄重而厚重的氛围。
而随着时间推移,罗曼式风格逐渐转变为更加轻盈和优雅的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艺术兴起于12世纪,以其曲线和尖角的建筑风格与精细雕刻而闻名。
此时期的艺术作品逐渐从宗教主题拓展到世俗主题,呈现出更多元化的风格。
2.3 文艺复兴对欧洲中世纪美术的影响与变迁文艺复兴是15至16世纪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对欧洲中世纪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导致了一系列变迁。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
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
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
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艺术鉴赏》
《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艺术鉴赏一、引言1.1 介绍《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也是一部深受欢迎的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通过描写教堂建筑、城市风貌和人物命运等来展现出浓郁的法国文化和建筑艺术。
1.2 文章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建筑艺术进行鉴赏,洞察小说中反映出的当时法国建筑风格、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思想,以及对读者理解该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二、法国哥特式建筑与《巴黎圣母院》2.1 法国哥特式建筑概述简要介绍法国哥特式建筑流派起源、发展阶段及其特色,例如流线型构造、尖顶拱廊等,并探究其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应用。
2.2 小说中的建筑细节描写详细描述小说中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细节,如墙面雕刻、窗户风格、拱顶结构等。
解读这些细节所展现出的法国哥特式建筑精髓与艺术表达。
三、《巴黎圣母院》背后的历史文化3.1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介绍巴黎圣母院在法国历史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于欧洲哥特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还可以探讨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鲜活而有力的再现。
3.2 小说中反映出的法国社会与文化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和情节揭示出来的当时法国社会习俗、权力关系、宗教观念等,并深入思考这些元素对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的影响。
四、《巴黎圣母院》带给读者的启示与思考4.1 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建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如何通过艺术手法将建筑美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2 建筑艺术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强调建筑艺术在保护历史与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分析小说中对于巴黎圣母院价值的诠释来加深理解。
五、结论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历史背景以及小说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
同时,在欣赏小说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建筑艺术对于人们生活和精神追求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浅析哥特式建筑及其宗教文化
浅析哥特式建筑及其宗教文化哥特式建筑是十二世纪中叶前后诞生于法国,后来流传到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北部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是13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主要建筑艺术形式。
众所周知,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时代,宗教是人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因此,哥特式建筑作为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自然而然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众多的哥特式建筑中,哥特式教堂无疑是其典型代表。
一、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的区别哥特式建筑是从罗马式建筑中发展出来的,但与罗马式建筑有着巨大的形式上的不同,而且二者所代表的精神基质也完全不同。
罗马式教堂出现于中世纪早期,即“黑暗时代”,它的建筑构件以圆拱为主,整个建筑结构坚固厚实、四平八稳,强调整齐壮观和粗犷有力,将庄重肃穆的神圣感熔铸于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之中,显示出一种凝重庄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早期基督教信仰的庄严性。
与罗马式建筑不同,哥特式建筑以纤柔华丽的艺术风格和怪异夸张的浪漫气质著称于世。
到了12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以肋弓拱顶和尖形拱门取代了罗马式建筑的圆形拱顶和拱门,以五彩缤纷的玻璃花窗、轻盈纤巧的飞扶壁、玲珑剔透的雕塑和色彩斑斓的教堂内观取代了罗马式建筑的笨重厚实的石头护墙、呆板僵硬的平直结构、单调朴素的回廊装饰和阴暗压抑的室内气氛,而且更以一种大胆而怪诞的波浪风格和疯狂而诗意的想象力取代了罗马建筑的严谨而凝重的风格。
哥特式教堂的整个建筑风格、色彩配置和内部雕镂,都是为了烘托空灵幽邃的天国意识这个基本思想,为了激发深沉痛悔的罪孽感。
另外,哥特式建筑还追求一种象征性,例如,正堂与耳堂的交叉代表基督死难的十字架;玫瑰花窗连同它钻石形的花瓣代表永恒的玫瑰,因为玫瑰象征着天国中极乐的灵魂;叶子代表了一切得救了的灵魂;教堂各个部分的尺寸都相当于圣数等等。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特点哥特式建筑超越了罗马式建筑的厚重感,给人以轻盈、高大、明亮的视觉感受,之所以会有这种视觉感受,与其应用的建筑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哥特式美术名词解释
哥特式美术名词解释哥特式美术是发源于12世纪中叶的欧洲中世纪艺术风格,主要流行于13世纪到15世纪。
它是一种以雕塑、绘画和建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艺术流派,具有独特的形式特征和审美观念。
1.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美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方式之一。
它采用尖拱、高耸的尖顶和细长的尖塔等特征,给人以威严和庄重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注重空间感和垂直感,其内部布局较为精细,常有复杂的拱顶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装饰。
2.飞扶壁: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也是其独特之处。
它是一种狭长、垂直的装饰结构,常位于大教堂的外墙上。
飞扶壁起到支撑建筑结构、分散建筑重量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3.玫瑰窗: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它是一种圆形或尖形的窗户,以花瓣状的花饰或放射状的花纹装饰,形状美观而独特。
玫瑰窗常位于教堂的正面或侧面,通过彩色玻璃和固定的铅框,创造出瑰丽而神圣的效果。
4.哥特式雕塑:哥特式美术中的雕塑作品常以宗教题材为主题。
哥特式雕塑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以细致的线条和流畅的姿态表现人物形象。
它常出现在教堂的门廊、柱子上,作为装饰和宗教教育的媒介。
5.救世主像:哥特式美术时期,救世主像是一种常见的宗教雕塑形式。
救世主像通常是一个高大的立体形象,手持十字架,具有庄严而慈爱的表情。
它的出现旨在引导信徒反思自身的罪与救赎,寻求宗教信仰的安慰和启示。
6.肖像雕塑:哥特式美术也有一些以个人形象为主题的肖像雕塑作品。
这些作品追求立体感和细腻的雕刻技巧,通过准确的形象再现和精细的细节表现,展示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个性魅力。
7.束腰人像:束腰人像是哥特式美术中的典型特征之一。
它是一种半身人像雕塑,描绘了上身到腰部的形象,胸部以下通常被束在紧身的服饰中。
束腰人像常带有丰满的胸部和腰肢,注重展现女性的曲线美和优雅。
8.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哥特式美术还有许多其他特征和名词,如尖拱、拱门、雕饰柱、石雕窗框等。
哥特式建筑特点赏析
哥特式建筑特点赏析文明的脚步时而轻盈,时而蹒跚,古老的城邦分分合合,几经易主,留下来的多是些远古的传说、史诗的记载和建筑的遗迹。
这其中,建筑对文明的记录较之前两类更加直观,更加准确,也更权威。
像古希腊城邦的柱式建筑;古罗马原始的混凝土和拱券结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各类宗教建筑;以及近代欧洲客厅里、园林外的巴洛克艺术等等。
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
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在不同国家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法国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首先出现。
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模式为: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采光神秘幽暗。
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一般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后期的亚眠主教堂、博韦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同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天主教教堂。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
1163年兴建,1345年完工,是哥特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采用拉丁字母式型制,全长130米,宽48米。
大厅由4排列柱划分为1个中厅和4个侧厅,约可容纳9000人。
教堂用石材建造,结构采用二圆心的肋架式拱券,中厅高约35米。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1. 简介哥特式风格(Gothic Style)是一种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建筑与艺术风格,以其特殊的结构和装饰而闻名。
哥特式风格不仅限于建筑领域,还融入了绘画、雕刻、音乐和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本文将对哥特式风格的起源、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2. 起源哥特式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最初用于形容教堂建筑风格。
最早的哥特式建筑是圣丹尼教堂,建于1137年至1281年间。
哥特式建筑的设计概念源于哥特式艺术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巨大而雄伟的建筑风格。
3. 特点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和艺术具有以下特点:3.1 架构特点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和尖塔为标志,以曲线和空间感为设计重点。
将重点放在了高大、薄弱的纵向结构上,以精密的石雕和拱形构造来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给人以轻盈、浮动的感觉。
3.2 细节装饰哥特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以尖形窗户、飞扶壁、飞拱和花纹装饰等特殊设计形式为主要特征。
这些装饰元素多以自然和宗教为主题,例如圣经故事、圣徒和天使形象等,给人以庄严、神秘感。
3.3 玫瑰窗哥特式建筑中的玫瑰窗是一项独特的装饰艺术,通常位于教堂的前方或横过道中,形如玫瑰花瓣。
这些巨大的彩色玻璃窗能够散射光线,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让建筑内部充满神秘感。
4. 影响哥特式风格不仅对建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其他艺术领域有所启发。
以下是几个哥特式风格的影响方面:4.1 艺术与文学哥特式风格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绘画和雕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的想法和设计元素,例如线条构图的运用、空间感的营造等。
4.2 建筑哥特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不仅限于教堂,也运用在城堡、宫殿和市政建筑等方面。
尖拱结构和纵向力量分配的特点,使得建筑师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不同的项目中加入哥特式的元素。
4.3 现代设计哥特式风格在现代设计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借鉴了哥特式风格的某些特点,将其运用在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以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论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论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论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所谓的宗教艺术,是相对与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1)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艺术现象都和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
艺术与宗教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典型例子——哥特式教堂);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但本质上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2)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宗教也会促进艺术的发展,这是因为宗教与艺术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都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都蕴含着感情与幻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宗教可以利用艺术(作为传播手段),艺术也从宗教当中获得赞助、获得创作素材。
在宗教未成为一种统治力量、未与政治结合时,艺术可以借用宗教故事的形象性和想象力,以及宗教艺术的独特技巧扩展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一批别具一格的艺术珍品,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
因此,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3)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往往掩盖了艺术应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而把虚幻的、歪曲的内容作为艺术的生霉对象,从而使人放弃对于现实真、善、美的追求。
宗教又用严格的教义约束艺术发展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如中世纪的一些程序化的神坛偶像。
但是,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到一定时候会重新获得独立性,反过来利用宗教体现自己的本质,如文艺复兴的大师借宗教题材展现人文主义精神。
(4)艺术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艺术参与宗教活动,宣扬宗教思想,以及渲染宗教氛围等方面。
许多宗教教义往往借助于艺术作为其宣传媒介,不仅以语言文字形式流传,也以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出现。
(5)艺术与宗教的区别:宗教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虚幻的、扭曲的,它对世界的认识不是真实的;而艺术则要求真实认识和反映世界和社会生活,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哥特式建筑风格课件
建筑材料
哥特式建筑风格推动了建筑材料的 发展,如使用石材和骨架券等结构 ,为建筑提供了更强的支撑和稳定 性。
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
现代设计师常常借鉴哥特式建筑 风格中的元素,如尖顶、细长窗 户和骨架券等,以创造出独特而
06
CATALOGUE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研究和传播哥特式建筑风格,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世 纪欧洲的历史文化。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传承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 保护意识,促进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宗教与文化因素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发展与 当时欧洲的宗教和文化因 素密切相关,体现了人们 对宗教的狂热和追求。
技术进步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 ,哥特式建筑风格逐渐发 展并成熟。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与传播
欧洲各国
对后世的建筑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标志性建筑都 采用了这种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建筑师从中汲 取灵感,创造出新的建筑风格。
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传播
随着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传播,与之相 关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 传播和应用。
02
CATALOGUE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元素
高耸的塔楼
塔楼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元素 ,通常位于教堂的四个角落,增 加了垂直的视觉效果,使建筑显
与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罗马式建筑强调厚重的墙体和圆 拱门,而哥特式则更注重高耸、 尖顶和飞拱。
《哥特式建筑》课件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 ,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教堂之一。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使其 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
教堂内部的空间设计充分展示了哥特 式建筑的特点,高大的拱形天花板、 尖拱形的窗户和细致的石雕都令人叹 为观止。
巴黎圣母院的西侧立面是哥特式建筑 的典型代表,其高耸的尖塔和细腻的 玫瑰窗营造出一种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
对世界建筑的影响
建筑技术
哥特式建筑的尖拱、飞扶壁等技 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其他
地区的建筑发展。
美学观念
哥特式建筑的独特美学观念对世界 各地的建筑和艺术产生了影响,推 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学创新。
历史价值
哥特式建筑作为中世纪欧洲的重要 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对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产生 了影响。
文化旅游的推广
哥特式建筑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被广泛用于旅游推广中。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节 庆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教育与学术研究
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哥特式建筑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者和学生们通过对哥特式建筑 的研究,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哥特式建筑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创新设计与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哥特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将更加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例如,采用新型材料、结构 优化、节能环保等技术手段,提升建筑的性能和可持续性。
多元化与适应性发展
未来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适应性。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哥特式建筑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 的面貌,同时适应现代社会和人们的需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景观的塑造
在一些城市中,哥特式建筑被视为重要的城市景观元素,通过保护和修
建筑艺术赏析
建筑艺术赏析建筑艺术是一门融合工程技术与艺术观念的学科,涵盖了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审美等方面。
作为一种具有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建筑艺术能够通过建筑物的体量、形态、材质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表达和展示。
一、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建筑艺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各个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的古埃及金字塔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让人们对建筑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在古代,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罗马的圆形建筑以及中国的传统宫殿建筑等体现了当时文明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以其尖拱形的拱顶、高耸的塔楼和华丽的飞扶壁得以发展,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艺术不仅仅注重建筑的外观表现,还需要选择适合的建筑材料来营造特定的空间氛围和体验。
石材、混凝土、玻璃、钢铁等在建筑结构和外立面的构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建筑中常见的石材运用,如埃及的石灰石、希腊的大理石和中国的青石等,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礼依旧保持着较好的保存状态。
而在现代建筑中,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如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和复合材料,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三、建筑空间的布局建筑艺术通过对空间的设计和布局来体现建筑师的创意和审美理念。
合理的空间规划能够使人们在建筑内部获得舒适的居住和办公体验,同时也能够通过空间和灯光的变化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感知。
在住宅建筑中,每一个房间的大小、高度、布局以及室内装饰等都需要和整体的空间形式相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商业建筑则需要根据空间的功能需求进行相应的规划,如购物中心的商铺分布、走廊的宽度和高度等。
四、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艺术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还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建筑师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景观保护、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因素,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理念,通过运用太阳能、雨水收集和植物绿化等手段,以改善建筑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工业设计史 名词解释
2、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3、维多利亚风格:维多利亚风格是191837——1901年)形成的艺术复辟的风格,它重新诠释了古典的意义,扬弃机械理性的美学,开始了人类生活中一种全新的对艺术价值的定义,这就是“维多利亚风格”。
4、巴洛克和洛可可: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
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当时含有贬意,是18称呼。
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洛可可风格起源于而兴起的。
因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式“。
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
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艺),意来的、运用多个S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特式教堂与印象派
摘要:伟大的艺术家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他们能改变和提高观众的审美意识,但其所付出的代价,则往往是被歧视、攻击,甚至是被扼杀。
这仿佛是历史给创新者制定的法则。
关键词:哥特式后印象派排挤开创
正文:
一、哥特式教堂
在公元5世纪,哥特人入侵了意大利。
之后,“哥特”一词被用来形容人的粗陋、野蛮和不文明行为。
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曾用它来描述美国革命战争期间英国军队的行径。
在11世纪和12世纪,人们并不称其为“哥特式”教堂,只叫“新”教堂,“哥特式”一词是之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使用,且是一种蔑称。
因为它排除了罗马古典风格的建筑要素。
但哥特式风格并不如“哥特”这个词的原含义那般,它在建筑方面,喜欢高耸入云的尖顶和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绚丽而又美好,和印象派那般,注重着光与影在他们作品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同时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渴望和憧憬,喜欢或者憎恶。
在绘画方面,哥特式的特点是线条弯曲优雅,色泽精美。
同样是与印象派有着相似之处的是,哥特式绘画对人像表现和写实主义的关注不断增强。
并与新的自然主义手法相结合。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伦西亚的画家——路易斯·达尔毛。
他第一次去除了画面上的金色底子。
哥特式风格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在罗马式风格的建筑里并没有那般地显著,罗马式风格的雕刻家们注意对线条的表现,如韦玆莱隐修院教堂内拱门装饰中人物服饰上的线条,显得非常规矩,表现出一种庄重,利落的感觉。
而哥特式建筑具有较强的力度和绘画性的效果,这消除了各侧堂的分离状态,将空间融合为一体,连续性的视觉效果令人一目了然。
在十四世纪末,一种新的绘画在意大利北部出现,这就是国际哥特式绘画。
这是一种最为优雅而且刻意追求自然细节的绘画。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哥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在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它是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的,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筑。
其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一直持续到16世纪。
和罗马式风格的建筑相比,哥特式教堂最显著的新颖之处,在于它高耸入云的形象。
因其高耸的塔楼需要广阔的空间,周围也需要宽敞的空地用来以投射塔楼的影子,所以教堂必须位于一个人口聚集的地区,并在一名主教的管辖范围之内。
且不能出现在旷野上,而要以一座城市为背景。
在它那高耸入云的屋顶和塔尖周围簇拥着一群建筑物。
这般高大的教堂就如一盏航灯,召唤着远处的旅行者来到教堂,也指引着辛苦耕作的农民迈着疲惫的步子回到家中。
而塔楼内传出的钟声不仅指导着修士们的精神生活,而且也规范着整个城镇及其周围小村人们的内心生活。
教堂的钟声伴着祈祷的人们,伴着婚礼和葬礼,
也告诉人们劳作和休息的时间。
其表现了社区人们的物质力量,高扬了人们的宗教热忱,并体现了一种向上的奋争之力,创造了一种拥抱无限的形象。
哥特式教堂中较为特别的,要属夏特尔教堂。
夏特尔教堂是以圣母玛利亚圣庙而著称于世。
夏特尔教堂原是奉献给玛利亚的一座庙宇,虽说这一时期也有许多教堂都是奉献给圣母玛利亚的,但夏特尔教堂同圣母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
因为某种悠久的传统,即这里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圣物。
例如传说中玛利亚的面罩。
据说这是拜占皇后艾琳赠给查理曼的,又由查理曼的孙子赠献给这座教堂。
因而在有关圣母的节日期间,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会众聚集在此。
二、印象派
在19世纪实证主义和光学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下,印象主义画家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的写实主义经验,开始对光与色联系起来研究。
和哥特式美术一样,最初受到世人的嘲讽与排挤。
就连其名字似乎都带着一种贬义。
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是对传统的挑战,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等观念上的,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形式和视觉本身的解放——三维空间的结构和体积的淡化,以及重新定位美术的本质等问题,并由此揭开了西方美术史的新视界。
因此,印象主义的只要成就在色彩,这一成果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它开拓了色彩美的领域,极大丰富了绘画的色彩表现力。
在
美术史上,对条件色变化规律进行坚持不懈的研究并在实践中运用。
这一方面莫奈最为典型。
莫奈在1874年展出了他的作品《日出·印象》。
它犹如一个宣言,宣告了印象派的诞生和画家的艺术目标。
,莫奈曾说:“我想在最易逝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
”此画正是这一思想的表现。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在透明的晨雾中,仿佛有一团桔色火球在跳跃,这是人们刚刚开始能看清晨景的一瞬间。
一切本来具体而坚实的物象,在光与雾的朦胧闪动中,似将融化。
他似乎仅为阳光及其在大地上变幻无穷给的色彩而活着,像夸父追日一样追捕着阳光的脚步。
”即使经常穷得没钱买米,或者买不起煤为妻儿取暖,有时甚至失去过栖身之所,走投无路,像投河自尽一死了之。
但是,只要一拿起画笔,就又再一次燃起活下去的勇气。
在传统的印象派之后,又出现了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的画法和古罗马时代的马赛克镶嵌壁画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
它是用点来画色,用无数的点来构成色块和形象——点,就是它唯一的笔触。
因而新印象派又被叫做“点彩派”。
而不得不提的便是在点彩派之后出现的“后印象派”。
虽说后印象派是在印象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是一个流派或是主义。
在塞尚、梵高和高更等后印象派的画家看来,他们不能像印象派那般充实于客观世界中的光与色,而要更加真实地表达出画家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塞尚说过:“我也曾经是印象派,毕沙罗对我有过极大的影响。
印象主义是色彩和光学的混合,我们必须越过它。
”所以,
在绘画中,后印象派的画家将客观事物的色彩、造型和光的效果都服从于画家的主观感受,并加以创造性地描绘,他们经常外出写生,但并不是画出所见,而是所想。
因而,后印象派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蕴涵着画家自身强烈的个性特点。
这也使得他们的画作彼此迥异。
三、哥特式和印象派: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似乎总伴随着那时候的人们的排挤和谩骂。
哥特式因为其恐怖、超自然、阴暗、诅咒、古堡、深渊等艺术风格而令当时的人们避之不及,同样的,后印象派也因其几乎不顾及题材和内容的画面,受到众多印象派画家的反对。
可是最终呢?它们还是坚韧地从口水的泥沼中爬起来,走向另一条满是荆棘的道路。
它们同样是从前一种风格中演变而来,在吸收了原先风格的优秀之处,又创造出独有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美术界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