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追逐梦想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名人追逐梦想的故事
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小时侯家里很穷,凭借着自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通过顽强的
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经历的那段贫穷的岁月,成为了日后激励他前进的
动力。
他在学校读书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太差,父母无法给他买好看的衣服,舒适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褴褛,拖着一双与他的脚很不相称的破旧皮鞋。但年幼的布拉格从不曾因为
贫穷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没有埋怨过家里人不能给他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那一双
过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脚上看起来十分可笑,但他却并不因此自卑。相反,他无比珍视这双鞋,因为它可以带给他无限的动力。
原来这双鞋是他父亲寄给他的。家里穷,不能给他添置一双舒服、结实的鞋子,即便
这一双旧皮鞋,还是父亲的。尽管父亲对此也充满愧疚之情,但他仍给儿子以殷切的希望、无与伦比的鼓励和强大的情感支持。父亲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儿呀,真抱歉,
但愿再过一二年,我的那双皮鞋,你穿在脚上不再大。……我抱着这样的希望,你一旦有
了成就,我将引以为荣,因为我的儿子是穿着我的破皮鞋努力奋斗成功的。……”这封寓
意深刻、充满期望的信,一直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布拉格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踏着
荆棘前进。
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每天冒险骑马登上高高的雪山,采下大块冰,
运到城里卖给富家大户,挣得几个小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上小学,甚至是中学时,他常被同学恶意嘲谑为“窝囊废”,这些中伤的话,严重地刺伤了一颗少年的心,所以,
从小他就体会到贫穷带来的艰难与屈辱。
在中学阶段的后期,他曾参加过校内戏剧演出,从那时起,他就对舞台产生了兴趣。
他梦想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舞姿。为此,16岁那年,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学,一个人独自跑到当时的大都市巴黎,希望自己能
在这个时尚大舞台上用脚尖旋转出精彩人生。
可是,这座高傲的城市根本不屑瞟这个穷小子一眼,别说学习舞蹈的高昂学费了,就
连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成了问题。他没有别的特长,只有从小跟着父母学到的一点裁缝
技术。凭着这点手艺,他在一家裁缝店找到了一份每天要做十多个小时的工作。
就这样做了几个月,他的心情越来越低落、颓废。他不知道自己在这个裁缝店要干多久,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登上梦中的舞台。他苦闷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认为与其
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他准备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
的布德里,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讲述自己的梦想遭现实阻挠无法实现的困惑。在信
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了。很快,他便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谁知,布德里并没提收他做学生的事,而是讲了他自己的人生
经历。布德里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也想当飞行员,还想成为一名牧师,但因为家境
贫穷父母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生活……最后,他说,人生
在世,现实与梦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梦想与现实生活中,人首先要选择生存,一个连
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他幡然省悟,后来,他努力学习缝纫技术,并应聘于一家名叫“帕坎”的时装店。凭着勤奋和聪慧,他的服装设计技术提高得很快。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他又
投奔由著名时装设计大师迪奥尔开设的“新貌”时装店。在这里,他增长了见识,积累了
领导时装潮流的设计心得和体会,他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一年,著名艺术家
让·科托克拍摄先锋影片《美女与野兽》,邀请他设计服装。他为法国著名演员让·马雷
设计了12套服装,影片公映后,他设计的服装惊动了巴黎,美誉如潮。
那年,他23岁,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
追求独特的个性,大胆突破,设计了时代感非常强烈的“P”字牌服装,赢得了挑剔的巴
黎顾客的青睐。演艺界名流、社会上层人士、达官贵人等争相慕名前来订制服装。
他就是皮尔·卡丹。
如今,皮尔·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产品也遍及世界,皮尔·卡丹成了服装界成功的典范。
人的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梦想,当一个梦想因现实的阻挠而无法实现时,就应该勇敢地
调整梦想的方向。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旦净末丑都是重要的角色,只要你脚踏实地把握
准梦想的方向,那么,总有一个梦想能在现实中开花,让你获得华美的人生!
菲利帕奇小时候生活在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贫困,酷爱读书的菲利帕奇
只能早早地退学在家,帮着父母打理农活,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学习。
18岁的时候,菲利帕奇报名参加了贝尔格莱德法学院的自修班,这个自修班不要求进学校听课,只需要考试到场就行。菲利帕奇就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每次考试,他都要
坐8个小时的火车前往应考,然后返回家当帮手。尽管菲利帕奇学习很用功,但那些年里,前南斯拉夫的战火实在太频繁了,再加上农村的工作繁忙,菲利帕奇总是无法完成学业。
为了追求梦想,1992年,菲利帕奇拿出所有的积蓄,辞别父母和兄弟,离开被战争蹂躏的家园来到美国。刚到美国时,菲利帕奇几乎不懂英语,就在一个小学里找了一份相对
不太需要语言的扫地工作。有一次,一位老师建议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找工作,这样就可以
免费选修课程,因为哥伦比亚大学虽然是一所仅次于哈佛、普林斯顿和耶鲁的常青藤大学,学费昂贵,但它却有一项政策非常好,就是允许学校所有员工免费听课。
菲利帕奇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地跑到哥伦比亚大学想找一份工作,可当时大学里并
没有任何工作岗位空缺,为了给自己创造机会,菲利帕奇就去买了一把扫帚,天天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