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1《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描写北京秋季景色的散文,作者寓居北京多年,对北京的秋季景色有着深刻的感受。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秋季之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感知北京的秋季氛围,表达秋季的感受。

2.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3.能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作文写作,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秋季景色,表达个人感受。

2.如何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如何让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如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激发学生兴趣,感知秋季景色1.学生观看PPT,欣赏北京秋季的美景图片。

2.老师播放北京秋季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秋季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秋季的气息。

3.老师出示《故都的秋》散文,让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述北京的秋季景色?(3)你读完之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4. 学生小组合作,用四个场景图展开小组讨论,描述北京秋季的景色,更好的感知秋季的美。

Step 2 了解传统文化1.老师简要讲解中秋节、重阳节的节日由来和民间习俗。

2.学生阅读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故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Step 3 教学散文阅读策略1.老师为学生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策略。

(1)讲解散文四要素——情景、文笔、意境、意义。

(2)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如理解段落大意、掌握关键词、领悟卖点等。

2.老师让学生围绕散文进行阅读思考,注意区分散文和其他文学类型的不同之处。

Step 4 写作锻炼1.根据阅读的散文内容,学生自行组织素材,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秋季的描写。

2.互读作文并进行点评,老师进行总结。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都的秋》背景和作者。

2. 理解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4. 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背景和作者。

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介绍秋天的特点和北京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向学生传递出北京秋天浓郁的文化底蕴,并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解读诗歌。

通过学生读诗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用华丽的写作技巧、诗意飞扬的语言、极具美感的意象把北京秋天的美景娓娓道来。

3. 诗歌背诵和朗诵。

让学生认真学习《故都的秋》,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运用诗歌语言抒发感情,并且要求学生背诵和自由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1. 听、看、思、问的教学法。

让学生在听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秋天的魅力,看诗歌中的景象,思考对于秋天的认识,问及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2.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秋天相关材料,了解背景与作者生平,分享吸收的信息并进行质疑和讨论。

3. 课件展示法。

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素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秋天的多彩。

四、教学过程1. 学生通过课设中的观影、小组讨论等环节了解背景和作者。

2. 教师采用边读边讲的方法给学生讲解诗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表现手法,让他们思考一些中心词或表象。

也可以加上比喻、隐喻的分析。

3. 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诵技巧,如停、顿、抑扬顿挫等,让学生逐句体会诗歌的内涵,慢慢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的结合。

4.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体会出诗歌的韵律、节奏,体验诗歌的美。

5.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让学生表述诗歌里的中心思想,也可以参加班级或学校的区、市、省级作文比赛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对于什么是印象主义及其影响,全面领会诗歌内容,观看诗歌的影视创作并进行电影鉴赏。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作业题目:结合本次培训,请完成一篇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

作业要求: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2.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课堂导入: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

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

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

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

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3、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training plans, survey report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结合实际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一)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二)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方法(一)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二)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可曾听过这样一位文人?他三岁丧父,中年丧子,抗战前因第三者插足与爱妻离异;抗战中,母亲被日寇炸死,兄长也死于日伪的屠刀之下;抗战后,自己在苏门答腊身死敌手,成为异域之魂。

他就是著名的现当代作家郁达夫。

(二)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1《故都的秋》是一首现代诗歌,由著名诗人郑振铎所作。

郑振铎是一位爱国诗人,其诗歌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故都的秋》正是这一精神的杰作之一,其深刻地描绘了南京的秋天景色,从而启迪人们对于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2. 形成对郑振铎爱国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现代诗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2. 理解和欣赏《故都的秋》中的诗意和意境;3. 掌握诗歌中的文学修辞和意象;4. 启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2. 个人阅读、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的模式;3. 观摩赏析、诗歌朗诵、感想撰写的方式;4. 多媒体演示、实地考察等形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多媒体设备等课堂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故都的秋》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导入课堂教师通过介绍南京的秋天景色和古都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和文化的情感和认知,从而预热本节课的主题。

3. 基本课文阅读教师请学生先阅读并默读《故都的秋》全文,通过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加深对于诗歌的感悟和认知。

4. 逐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第一行开始逐个分析,把握诗歌中的象征和修辞技巧,并结合现实情况或历史事件加以说明,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 个人阅读和小组讨论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让他们自己完整领会和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进行深入的交流。

6. 全班分享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理解,就像一次诗歌朗诵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故都的秋》中的诗意和情感,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感情和互动。

2023最新-《故都的秋》教学设计(6篇)

2023最新-《故都的秋》教学设计(6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6篇)。

《故都的秋》教案篇一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

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三、整体感知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

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

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

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朗读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

四、朗读品味、鉴赏评价1、生:味找出原句划出。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选6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选6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选6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模式。

4.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5.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忧郁而孤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也是一个让文人墨客尽书愁绪的季节。

古代有很多诗句都是写秋天的,(跟同学们一起回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人对秋天都是寂寞悲凉孤独的感受,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对于秋天又是怎么样的感受?二、作者介绍1.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内心的“悲凉”也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故都的秋》教学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①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诗一般的意境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散文特点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循着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味。

(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一) 学生自读课文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6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6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6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构思上的奇特之处: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崐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融为一体。

2、抓住景物的特征“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抒写故都的秋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的。

2、难点:情景的浑然一体。

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四、教学步骤:词语注释: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息列索落: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P254注③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省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崐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崐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崐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崐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崐工作,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崐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崐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崐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崐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崐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等。

时代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崐进行创作。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5篇)本课小结篇一(1)品味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的结构。

(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

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

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篇二1、欣赏视频朗诵。

(1-11自然段)2、思考:(多媒体显示)(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清、静、悲凉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

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篇三一、教学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故都的秋》这篇诗的内容和情感;2. 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秋季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品味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教学难点:想象与写作的对接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故都的秋》的诗歌书籍或手写诗歌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景色;2. 和学生一起讨论秋天有什么特点和美丽的景象。

二、分析课文(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或手写板书展示《故都的秋》的全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2. 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3.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词语、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思考问题(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对京城的秋天有什么感想?- 诗中的“西山”、“秋水”等景象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诗人用了哪些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表达他的情感?- 你如何理解诗中的“秋”和诗人对秋天的态度?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自的思考结果。

四、合作交流(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结果,并邀请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2.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思念和赞美,可以是写诗、画画或其他形式。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写一段小短文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适当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或形容词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六、闭幕(5分钟)1.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总结他们对《故都的秋》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3. 布置下一节课的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来描绘这个季节的美丽景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故都的秋》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感受秋季的能力。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故都的秋教案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12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欣赏秋天美的能力和艺术审美品味。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细致观察,描写和抒发情感来表现秋天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用词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领悟诗人情感,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方法:1.交流讨论法:通过讨论秋天的特点和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演示法:通过老师朗读或学生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和活动。

教学准备:1.诗歌《故都的秋》的复制件。

2.多媒体设备或者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10分钟)1.准备一些秋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注意和兴趣。

2.和学生一起讨论秋天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秋天的景色和气氛。

Step 2: 学习诗歌《故都的秋》 (30分钟)1.投影或黑板上展示《故都的秋》,让学生跟读诗歌。

2.老师朗读《故都的秋》,讲解一些生僻字和词汇的意思。

3.学生分小组,每小组分别讨论一首《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诗句,解释其意义并进行朗读。

4.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诗人写了哪些景色和元素?-诗人对故都的秋天有什么感触?-学生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感触呢?Step 3: 分析诗歌 (2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想象力的运用。

2.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各就各位讲解自己发现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Step 4: 创作和表演 (30分钟)1.学生分小组,以《故都的秋》为题目,自行创作一段与秋天有关的小诗或小故事。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表演自己的创作作品。

3.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各小组的表演。

Step 5: 总结 (10分钟)1.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和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是学会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秋天的魅力。

《故都的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1]

《故都的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1]

《故都的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设计信息技术曾经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曾经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革命,为教师和先生提供了丰富得学习资源,经过检索、构思,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构成本人的观点,获得本人的认知,从而发展本人的个性,培养本身的创造性思想。

本人在学习中尝试将人教版必修Ⅱ第一单元中的《故都的秋》一文运用信息技术指点语文教学,制定出本教学设计一、先生分析:1、先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由于我校先生基础差,导致他们无求知、上进的愿望;缺乏自尊心、自决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没有学习的压力;不想上课或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肯花工夫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造作业应付了事,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一遇到学习困难就“缴械投诚”。

2、先生学习方法不对,事半功倍。

有些先生在学习上虽花了不少工夫,但学习效率很低;有的先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气,学习工夫分配不合理,学习中不得要领,缺乏针对性;有的先生学习与社会工作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常常因工作或活动冲击学习,上课时留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很好地排除各种内外要素的干扰,听课效果差,不擅长利用身旁的学习条件。

3、先生基础差,没有学习兴味。

有些先生在初中阶段因种种缘由构成基础差,到高中后,教学内容更抽象,课堂信息量大,跨度大,有些教师又不了解先生的实践情况,不留意高中与初中教学中知识链的衔接,使得先生一开始就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

日积月累学习中的成绩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学习兴味逐渐减弱。

4、本课是先生学习的理解较难的一篇散文,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先生曾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基础知识,有必然的散文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先生对散文思想内容、艺术方式和言语运用的理解可能还有困难。

另外,先生在探求成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所以先生学习起来仍有必然难度。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的抒怀散文,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个人情感,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同,秋中无情感的眷恋,情感中有秋的落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结合本次培训,请完成一篇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2.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

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

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

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

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写中读出“悲凉”。

学生很容易读到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

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郊是众多优美的风光,而是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来作为故都的代表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辩论后发现: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

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

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阅读和争论中,加深对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加深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认识,突出了本堂课教学重点。

这种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做法,能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思维的互补,更有助于合作能力和发现能力的培养。

)(三)研读探究,发现情感
继而,教师抛出一个学习缺口,师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下面是我上这堂课与学生互动的片断)生: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吧。

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38岁。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

师: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但是像他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回答上述问题并写示例
雨滴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之以恒。

——拉蒂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