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越了近三个世纪,从1644年至1912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江南水患和北方旱灾。
这些灾害与当时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给清朝的统治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江南水患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而又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
加之长江、黄河多次改道,不断涌入江南地区,使得水患问题愈发严重。
江南水患在整个清朝统治时期一直存在,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1. 形成原因江南水患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水流缓慢,容易积水。
其次,长江的改道导致了水势的增加。
最后,江南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量大,导致江河水位上涨。
2. 灾害影响江南水患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每逢洪水泛滥,百姓的房屋和农田会被冲毁,农作物收成无望。
同时,洪水还会导致疾病传播,人们生活在洪水中的环境也极其恶劣。
3. 抗灾措施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抗灾措施来应对江南水患。
他们修筑了大量的护堤,加强了堤防的巡查和维护,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灾害预警系统。
此外,清朝还推行了抗洪救灾的政策,使得受灾人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帮助和救济。
二、北方旱灾与江南水患相反,北方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干旱,很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
清朝时期,北方旱灾频繁发生,给当地的农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1. 形成原因北方旱灾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关。
北方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夏季,干旱的状况更为严重。
此外,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对旱灾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灾害影响北方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
由于缺水,农田变得干旱,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收成大幅度减少甚至绝收。
旱灾还会导致畜牧业和渔业的崩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
3. 抗灾措施面对北方旱灾的威胁,清朝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抗灾措施。
清末甘肃地区经济凋敝和人口锐减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甘肃地区经济凋敝和人口锐减石志新 内容提要: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清末甘肃地区(包括宁夏及青海一部分)道光、咸丰时期人口的停滞或缓减,同治年间人口的锐减和光绪时期人口的恢复与波动等,同时讨论了当时人口锐减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清末 甘肃地区 人口 这里所讲的清代后期,是指道光以降,历咸、同、光、宣诸朝所统治的90年的历史;所称清代甘肃地区,当包括今甘肃、宁夏二省区,还有青海之门源、祁连、同仁、尖扎、贵德等县及海东地区。
明季清初的战乱,使这一地区民生凋敝、土地荒芜,人口大减。
康熙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为之复苏,甘肃地区出现了“田野日辟,民力日裕,生齿繁盛,庶而且富”¹的景象。
雍正初,实行摊丁入亩,一般农民再无添丁纳赋之忧,生育率明显提高,漏编户籍现象减少,编入户籍的人口大为增加。
至乾隆中期,甘肃各府州人口皆“较汉、唐、元、明四五十倍有余”º。
辖境总人口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徘徊及蹒跚发展后,终于突破了1000万大关。
延至嘉庆末期,官府户籍册登记的民户数更增至220.8万户,口数达1523.9万口,占全国总人口3.6亿的4%强»。
这一数据是截止辛亥革命之前,该地区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高记录。
不过,从全国人口发展情况考察,其在道光朝仍有继续缓慢发展的趋势。
但具体到当时甘肃省的人口,其从嘉庆末道光初伊始就呈现出停滞的状况,而在道、咸两朝的40年统治时期,又表现出缓减的逆向发展趋势。
特别是同治、光绪两朝中,兵燹不断,灾荒连年,人口大幅度锐减。
从嘉庆末到光绪末的80多年间,官府册报总户数由220.8万减至99.1万余户,减少了121.7万户,减幅为55%;总口数由1523.9万口减至509.4万口,减少了1014.5万人,减幅为66.6%¼(见附表一和附表二)。
乍一看,这些陡减的数据令人瞠目,但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仅觉得其事在必然,且恰恰反映出清代后期甘肃省人口变化的时代特征。
陇中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变化及干旱事件的孢粉记录
* E mal y a g n g a . c c * - i :[tn @ i p s a . n
维普资讯
自 燕科手连展 第1卷 第1期 2 7 月 7 0 0 年1 0 0
不 同的植 被类 型[ 船 ,黄土 高 原 高分 辨 率 的 孢粉 研 2 ]
1 55 3 3E,海 拔 1 0 0 。45 . 4 0m)位 于甘 肃 省秦 安 县葫
究 ,将 有 助 于恢 复 古 植被 面 貌 ,并 对 正 确认 识 自然
环境 演变 历 史 和对 黄 土 高 原 治 理 的 决 策 有 重 要 意
义.
芦河 支 流清水 河南 岸一 级 阶地上 ,出露厚 度5 0 m, 0 c 剖 面上 部( — 1 0c 为风 成 黄 土 ,1 0 1 0 m 为 0 2 m) 2 — 6 c 成壤 作用 改造 过 的沼 泽相 沉积 , 6 — 3 0 m 为湿地 10 5 c 冲积 物 复 合 沉 积 ,3 0 4 4c 为 沼 泽一 湿 地 相 5 — 0 m
原) 植被 为 主. 在 全新 世 中期 ,约 7 6 5 9 a P有近 1 0 间发 育有 森林 植 被 ,在这 个 时期 当 . — . B k 70 a时
地 自然植 被 覆盖度 较 高 ,反映 当时气 候环 境 比较 温 湿. 而草 原 或 疏林 草 原 发 育 时期 植 被 往 往 较 稀
维普资讯
自 科荸j展 . 爱 建 第1卷 第1期 2 7 , 7 0 0 年1月 0 0
陇中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变化及 干旱事件的孢 粉记录 *
唐 领 余H 安 成 邦
1 中 国科 学 院 南 京 地 质 古 生 物 研 究 所 , 京 2 0 0 ; 兰 州 大 学 西 部环 境 教 育 部 重点 实 验 室 ,兰 州 70 0 . 南 10 8 2 300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分区系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分区系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何宝林(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农业部西北抗旱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以具有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类型典型特征的高泉流域为示范区,通过“七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的实施,提出并成功地组建了分区系统治理模式,形成了由荒芜沟坡区—集雨造林种草技术、农田区—集雨补灌农田高效用水技术、村庄道路区—集雨增效发展农村经济技术等组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关键词 陇中;半干旱区;分区系统治理;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7-08113-03基金项目 甘肃省“现代旱地农业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何宝林(1965-),男,甘肃天水人,副研究员,从事旱地农业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09-03-17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研究该区域的水土流失规律,探索适合该区的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模式和原则,开发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为此,国家在位于甘肃中部的定西安定区高泉流域设立专题,组织科技人员进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定位试验示范研究,旨在为同类型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七五”~“十五”4个阶段的科研攻关,研究人员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科研成果。
系统地分析和总结这些科研成果,使之在该区域内大范围推广应用,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对指导该区域及同类型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入黄泥沙、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为例
干旱过程的开始 日 为第 1 c 指数达轻旱以上等 天 I 级 的 E期 。在干 旱发 生期 ,当 C 连续 1 t I 0d为无旱 等级时干旱解除,同时干旱过程结束 , 结束 E l 期为 最后 1 c 指数达无旱等级的 日期。干旱过程开 次 I 始到结束期间的时间为干旱持续时间。干旱过程 内 所有天的 c I指数为轻旱以上的干旱等级之和 ,表 示干旱过程强度 , 其值越小干旱过程越强L 。当某 1 引 时段 内至少出现 1 次干旱过程,并且累积干旱持 续 时间超 过所评 价 时段 的 1 / 4时 ,则认 为该 时段 发 生干旱事件 , 其干旱强度 由时段内 c I值为轻旱 以 上 的干旱 等级 之和确 定 【 本 文分 别 以年 和季节作 】 。
干 旱过 程是 指 当综 合气 象干 旱指 数 c 连续 1 I 0 d为轻 旱 以上等 级 ,则确定 为发 生 1次 干旱过 程 。
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
选 用 16 -2 1 9 2 00年 甘肃 省黄 土高原 区地 面气
象观测台站的逐 日降水 、日 平均气温 、 日最高气温 、 日最低气温 、E照时数 、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 t 素 的实 测 资料 。在使 用前 对各 个站 点进行 了严 格 的 质量控制 ,删除资料序列长度过短或缺测等站点 , 最终选 取 了该 区 3 3个站 点 ,经过订 正处 理后 的 3 3 个 台站 的各 要素 资料 具有 较好 的连续 性 。 12 方法 . 1 . 综合 气象干旱 指数计 算 方法 .1 2 干旱指标参考 《 气象标准汇编》( BT 24 1 G / 0 8 2 0 )中推荐使用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 I, 06 C) 它是利用近 3 相当于月尺度 ) 0 d( 和近 9 相当 0 d(
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
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推荐表推荐类别:西部优秀气象人才推荐人选张凯专业领域: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工作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推荐单位:甘肃省气象局填报日期:2020年7月14日中国气象局制2020年7月推荐人选承诺本人在气象“十百千”人才计划推荐评审过程中诚实守信,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及所提供的材料都是真实客观、准确有效的。
如有任何不实或隐瞒,本人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并按有关规定接受处理。
推荐人选签名:日期:年月日姓名张凯性别男民族汉族照片出生年月197606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工作单位(填写法人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参加工作时间200407身份证号现职称(资格时间)副研究员(201112)岗位级别(聘任时间)专技五级(201907)现工作岗位科研手机近3年年度考核情况2017年:优秀2018年:优秀2019年:优秀是否为国家人才工程人选否入选年份是否为原“双百”计划人选否入选年份是否为原气象部门青年英才否入选年份是否为原气象部门西部优秀青年人才津贴获得者否入选年份主要学习经历教育类型起止时间校(院)、系及专业学历学位全日制19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全日制20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硕士在职学习201909-至今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博士二、专业能力和业绩成果(仅填写科技、人才、业务技术个人奖励和荣誉,限填5项。
其中气象领军人才、首席气象专家推荐人选应填写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青年气象英才和西部、东北优秀气象人才推荐(三)代表性成果情况(限填8项,不超过2页)论文论著等总体情况(推荐人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时,只统计1次):第一(通讯)作者在正式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共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9篇,包括:核心期刊论文26篇、SCI(E)收录篇、EI收录3篇;通讯作者论文篇,包括:核心期刊论文篇、SCI(E)收录篇、EI收录篇。
甘肃气候
甘肃气象一、气候概况: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
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
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
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二、水资源: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
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
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6.2亿立方米,纯地下水8.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总量约294.9亿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
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
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
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
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中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92.98亿度,水力发电量居中国第4位。
陇中干旱文化初探-以通渭文化研究为个案
明标签 的独特整体为人们 所 习惯和接 受。文 中的陇 中就是 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
活水平始终是最低 的。L 以通渭为 代表 的陇 中人 的生 活正 ”3 ] 是这样 的情形 。严酷的 自然环境也影响人们 的性格 , 艰难 的 求生让他们非常坚韧也让他们无奈而顺命 , 而影响着他们 从 的未来 。
收 稿 日期 :0 90 —0 2 0 —81
作者简介 : 王
晟( 9 9)男 , 1 7 一, 甘肃通渭人 , 助理馆员 。
9 4
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2 8卷
窘 困 的 人 , 羡慕 的 就 是 别 人 家 的 孩 子在 读书 。 渎书 被 赋 予 最
人 生 有 价 值 的东 西 毁 灭 给 人 看 ” ] 。通 渭 人 在 灾害 中太 多 次
… …
陇 中是个地理文化 概念 , 就是指 甘肃 中部地 区 , 大体相
当于现在的定西市行政辖区 , 包括六县 一区 , 以干旱 出名 , 贫
苦 甲于 天 下 。如 今 , 中或 定 西 已为 一 个 以 干旱 和 贫 苦 为 鲜 陇
由于极端贫 困和艰苦的环境 , 些地方的人所享受 的生 这
二、 通渭 文化 干旱 的特征
1 .传 统 教 育 的 滞 重
些人现在 是通 渭地 区各个家庭 的支 柱 , 历 了艰 苦 的岁月 , 经
精神中凝聚了通渭 文化历史 和现实 的积淀 ; 且 , 所分 析 而 我 的通渭文化是就一般意义而 言的。
一
通渭是传统农 耕文明 的嫡传 , 而且 矢志不 渝 , 至今仍 然
但是这里 的农业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传 统农 业 , 这里 的读
干旱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灾害风险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
doi:10.11676/qxxb2024.20230095气象学报干旱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灾害风险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张 强1,2 李栋梁3 姚玉璧4 王芝兰1 王 莺1 王 静1 王劲松1 王素萍1 岳 平1 王 慧3 韩兰英5 司 东6 李清泉7 曾 刚3 王 欢8ZHANG Qiang1,2 LI Dongliang3 YAO Yubi4 WANG Zhilan1 WANG Ying1 WANG Jing1 WANG Jinsong1 WANG Suping1 YUE Ping1 WANG Hui3 HAN Lanying5 SI Dong6 LI Qingquan7ZENG Gang3 WANG Huan81.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2. 甘肃省气象局,兰州,73002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4.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气象学院,兰州,7300215.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兰州,7300206.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7.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8.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成都,6100661. Lanzhou 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Province/Key Open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ing Disaster,Lanzhou 730020,China2. Gansu Meteorological Bureau,Lanzhou 730020,China3.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4. School of Meteorology,Lanzhou Resources & Environment Voc-Tech University,Lanzhou 730021,China5. Lanzhou Regional Climate Center,Lanzhou 730020,China6.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7. National Climate Centre,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8.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Science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6,China2023-06-25收稿,2023-09-14改回.张强,李栋梁,姚玉璧,王芝兰,王莺,王静,王劲松,王素萍,岳平,王慧,韩兰英,司东,李清泉,曾刚,王欢. 2024. 干旱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灾害风险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 气象学报,82(1):1-21Zhang Qiang, Li Dongliang, Yao Yubi, Wang Zhilan, Wang Ying, Wang Jing, Wang Jinsong, Wang Suping, Yue Ping, Wang Hui, Han Lanying, Si Dong, Li Qingquan, Zeng Gang, Wang Huan. 2024.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drought formation, prediction, and related risk assessment.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82(1):1-21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droughts are increasing. The regularity of drought occurrence and the complexity of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are becoming more prominent, which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e mechanism study on drought formati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drought prediction and changes in disaster risk. They also restrict* 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230611)。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作物生产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陇中黄土高原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具有典型的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多风少雨。
本文将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生育期为研究对象,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陇中黄土高原的春小麦播种期一般在年初3月至4月底,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则分别在5月和6月份。
在这个生育期内,气温、降水和光照等气候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非常显著。
根据历年的气象资料,我们可以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进行整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气温的变化。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过去几十年来,陇中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特别是播种期和抽穗期的气温增幅更为明显。
这种升温趋势对小麦的生长速度和光合作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情况也值得关注。
由于該地区雨量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半干旱气候,而且降水较为不均。
然而,近年来陇中地区的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特别是在抽穗期和成熟期,降水量的增加对于小麦的产量增加非常有利。
同时,增加的降水量也补充了土壤中的水分,保证了小麦的正常生长。
最后,我们看光照的变化对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控制小麦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陇中地区的春季,阳光充足,光照较强,尤其是在抽穗期和成熟期。
这种较高的光照强度提高了小麦的光合效率,有助于增加产量,并且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品质。
综上所述,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表现出温度升高、降水增加和光照适宜的特点。
这种气候变化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气候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旱灾等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2011年 科研热词 演变特征 旱灾等级 旱灾 干旱灾害 风险评价 青海 陇中地区 评价 脆弱性 综合评价 灾年预测 灌区 清代 济南 洞庭湖流域 洞庭湖区 水旱灾害 气候变化 权重 明代 时空变化 旱灾周期 影响因素 大连市 可变模糊集理论 可变模糊 分等 农业旱灾 农业旱情 农业干旱 农业区 农业 信息熵 topsis模型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科研热词 旱灾 灾害成因 榆林地区 明代 旱灾等级 旱灾变化 发生原因 两汉时期 风险评价 陕南地区 降水量 综合指标体系 特大干旱 灾害等级 泾洛河流域 泾河流域 时间变化 救助 干旱灾害 实地考察 区划 冬小麦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元代 中国北方 r/s分析法 gis ahp方法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旱涝灾害 2 太阳黑子 2 风险 1 青藏高原 1 陕南 1 行为频次 1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 1 社会应灾 1 生态用水 1 灾害 1 灌溉制度 1 渭河流域 1 汉江谷地 1 汉江上游 1 标准化降水指数 1 春小麦 1 旱灾过程 1 旱涝等级 1 旱涝 1 张掖地区 1 应灾时序 1 干旱灾害 1 干旱 1 小波分析 1 历史时期 1 历史数据 1 关中平原 1 云南旱灾 1 z指数 1 enso事件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甘肃省蒸发量及干旱指数研究(1)
樊河张川县恭门乡大壑口323810.08汤浴河张川县闫家乡陇阳坡3201100112柳林河百家乡老庄21663.50108南道河陇东乡庵儿下21559150109白驼河白驼乡玉屏梁北麓3211350105林家河(稠泥河)白驼乡卢家窑420131480.06 资料来源:清水县统计局51生物资源。
原生天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地为主,因人为破坏,已处于次生林状态,演替为次生林、灌丛草原和草原三个类型,具有明显的过度特点。
森林植被--天然林集中分布于盘龙山东部两侧,面积27333.3h ,为落叶阔叶林,被盖度平均80%,抚育为主。
草地植被以山地草原类面积大,被盖度30%~60%。
林缘、低温草甸地被盖度达90%,产草量高,适口性差,属需改良草地。
生物品种中农作物有8大类、15科、46属、56种、419个品种,分为粮食、经济及近缘野生植物三大类群。
有地方特色的清水大麻,栽培悠久,树种有35科,54属、120种;药材有262种,栽培种12个;牧草栽培种3~4个品种,野生132种,具有饲料价值的有63种;动物家禽家畜13种,52个品种。
二、农业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土地利用率不高,人均耕地相对较少,土地质量较差。
全县可耕种的土地共有93333.3h ,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0640h ,利用率为73.5%,仍然有较大的利用空间。
本县2003年底统计共有耕地62646.7h ,人均0.20h ,略高于全国水平0.12h ,人均耕地较少。
近几年由于人口增长和耕地总量的的负增长,使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进一步加剧。
本县耕地质量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低,加上耕作制度单一,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侵蚀严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最终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川地土壤肥力较高,是本县最好的耕地,但川地只有2060h ,占全县耕地总量的3.3%。
统计资料表明,川地的粮食亩产量可达230公斤左右,而其他耕地最低产量只有不到100公斤,优质耕地总量少也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总产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练习17中国气候-2024年高考区域地理总复习(原卷版)
练习17 中国气候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2023年5月底,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北抬,导致我国安徽、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阴雨天气,严重影响农作物收获,该种天气被称为“烂场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时期最可能出现高温晴热天气的省份是()A.辽宁B.江西C.山西D.河北2.受本次“烂场雨”影响最严重的农作物是()A.春小麦B.冬小麦C.水稻D.棉花3.长期来看,为减轻“烂场雨”等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以下措施可行的有()①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①加强农田排灌设施建设①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①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根据雨带在I、①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A.4~6月B.6~7月C.6~8月D.5~8月5.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距海距离B.局地水域C.地形条件D.植被分布7.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A.冻害B.虫害C.滑坡D.洪水8.图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水文特征是()A.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B.流程较短C.含沙量高D.春、夏汛明显近年来,受极端暴雨、洪水等重大灾害袭击,许多城市加强雨洪管理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建设。
下图为某城市的水系统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城市中,最适宜借鉴该水系统的是()A.兰州B.呼和浩特C.拉萨D.深圳10.城市水系统的功能区中()①公园增加了地下径流①开放水域增加了洪水的蓄积量①公园减少了地表下渗①绿色屋顶减缓了雨水汇流速度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
引洮河清流 解陇中干渴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试运行
的小波与李氏指数分析 [ J J . 水文 , 2 0 0 5 , 2 5 ( 5 ) : 1 8 — 2 0 . [ 9 ]李荣叻 , 王鹏 , 吴敦银 . 鄱 阳湖流域年 降水时间序列 的小
波分析 [ J ] . 水文 , 2 0 1 2 , 3 2 ( 1 ) : 2 9 — 3 1 . [ 1 0 ]马雪 宁 , 张明军 , 黄小燕 , 等. 黄河上游流域近 4 9 a气候 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 J ] . 干旱 区资源与环境 ,
候特征[ J ] . 干旱气象 , 2 0 1 2 , 3 0 ( 2 ) : 2 4 9 — 2 5 4 . [ 3 ]张 正强. 大 夏河流域 水面蒸 发量分析 [ J ] . 甘肃水 利水 电 技术 , 2 0 0 4 , 4 0 ( 4 ) : 3 4 6 — 3 4 8 . [ 4 ]李 小荣. 大夏河流域 水文特 性分析 [ n 甘肃水利 水 电技
1 7 J O z g e r M, Mi s h r a A K , S i n g h V P . S c a l i n g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d a t a i n c o n j u n c t i o n w i t h w a v e l e t a n a l y s i s l J 』 .
( 3 ) 根据年 降水 主周 期变 化过 程分 析 , 3 1 年、 2 O 年 和 5年 尺 度 的平 均 周期 为 2 O年 、 l 3年 和 3 . 4年 :
[ 6 ]姜晓艳 , 刘树华 , 马明敏 , 等. 东北地 区近百年 降水 时间序 列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 J ] . 地理研究 , 2 0 0 9 , 2 8 ( 3 ) : 3 5 4 —
河北省辛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12.31)地理试题
2020级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考试高一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40题,每题1分,41-60题,每题2分,共80分)2017年9月6日19点53份,太阳爆发超级大耀斑。
据此完成1-2题。
1.该太阳活动会导致( )A.地表温度明显提高B.大气电离层受到扰动C.水循环动力减弱D.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2.该太阳活动爆发之后数天,是观看和拍摄极光的最佳时机,较佳的观看地点是( ) A.赤道附近B.北冰洋附近C.青藏高原D.撒哈拉沙漠“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
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
据此完成3-4题。
3.《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锄”的核心作用是()A.清除杂草B.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C.增加土壤透气性D.松动表土形成保温层,提高地温4.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A.增多土壤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 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下图为海陆风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丁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6.此图表示的昼夜状况和风向是( )A.白天,海风B.夜晚,海风C.夜晚,陆风D.白天,陆风下图示意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
据此完成7-8题。
7.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A.水汽蒸发减少B.地表径流增加C.大气降水减少D.地表水下渗增加8.城市“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 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C.根治城市内涝问题 D. 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2018年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正在发生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
截至11月30日,已有5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
甘肃省旱灾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代 因旱 粮 食 损 失 量 呈 现 逐 步 增 长 的 变 化 过 程 。其 中 ,0世 纪 2 5 代 因旱 粮 食 损 失 170 0年 3 .8万 t平 均 每 年损 失 l .l万 t6 , 37 ,0 年代 、 7 0年代 、0年 代 、0年 代 年 均 损 失 2 .7万 、2 5 8 9 93 4 . 2万 、
是 虽然 旱 灾损 失在 不 断 增 长 , 是 全 省 粮食 产量 保 持 持 续 稳 定 增 长 ; 是 旱 灾 随 降水 也 有 明 显 的 变化 规 律 。 ;季节特征 ;区域特征 ;损 失演 变;甘肃省
文 献 标 识码 : A di1.9 9ji n 10 .3 92 1. 10 9 o:0 3 6/. s.00 17 .0 10 . 1 s
为 1 5, 3— 5 属于极端干旱地区 , 但河川径流年际变幅小 , 水资源
总量相对 比较稳定 , 受灌溉农业 之利 , 受旱几率相对较小 , 灾情
也相 对 较 轻 。
1 3 持续 性和 连续性 特征 .
全省的干旱及早灾常常会连年发生 , 具有一定 的持续性 和
连续性 , 尤其是 中东部地区的干旱一般都会持 续较 长时间。新
旱季节是春旱 、 夏旱 、 春夏二季连旱及冬春夏 三季连旱。其 中: 河西西部 以夏旱为主 , 春旱 为辅 ; 陇南 、 南州 以春旱为 主; 甘 其
甘肃省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pdf
文章编号:100020240(2008)0120081206甘肃省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收稿日期:2007204224;修订日期:2007209211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冰雪水资源影响的研究”(CCSF2007226);中国气象局2007年多轨道业务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影响评估———沙尘暴风险区划与影响评估”资助 作者简介:刘德祥(1948—),男,甘肃甘谷人,高级工程师,197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长期从事干旱气候变化和影响评估研究.E 2mail :ldxlzh @刘德祥1,2, 孙兰东1,2, 宁惠芳1(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2.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甘肃兰州730020)摘 要:对全省80个站1961—2006年资料统计6—7月干热风次数,采用小波分析其演变周期,用相关方法研究干热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甘肃干热风可划分为最重区、较重区、最轻区和无干热风区;近46a 来全省和河西的干热风次数随时间的变化呈增加趋势,小波分析显示出存在准6a 周期演变;干热风气象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在气候暖干时期干热风强度强,次数多,危害重,而在气候凉湿期强度弱,次数少,危害轻.关键词:干热风;分布特征;变化;气候变暖影响;甘肃中图分类号:P425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干热风是在小麦扬花灌浆期(6—7月)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持续时间较短(一般3d 左右)、对农作物,尤其是对小麦危害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即使是当时土壤水分充足,但在气温很高,空气湿度很小,温、湿、风等气象要素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出现,它使农作物茎、叶的水分蒸腾加剧,植株水分失调,正常的生理活动遭到破坏,致使植株的茎、叶青枯乃至干枯死亡,导致小麦大面积青秕,千粒重下降,严重减产.干热风还常常和干旱一起危害农作物,在干旱年份作物根部本来就吸收不到应有的水分,而干热风却又从茎叶中把大量水分攫取走,使作物萎黄枯死、造成减产.甘肃省是全国干热风对小麦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有关专家对甘肃省河西干热风的地理分布、成因及其防御进行了研究[1],21世纪初有关专家对河西干热风危害及其防御也有研究[2-7],这些研究结果对干热风防御起到积极作用.干热风是小麦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研究干热风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对粮食安全生产有重大意义.甘肃省各地6、7月两个月干热风次数占年总次数的52%~76%,由于这期间正是小麦扬花灌浆期,对其的正常生育危害尤为严重,而对其它农作物的影响不十分明显.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全省6、7月干热风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对气候变暖响应,为干热风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灾害预估和评估及预防提供气候背景,为甘肃省的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服务.1 资料与方法干热风标准:在6—7月连续2d 或以上,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即定为一次干热风过程,日最高气温≥30℃,其正距平ΔT M ≥2℃;干热风过程∑ΔT M ≥8℃;每天14:00时相对湿度R H 14≤30%,过程14:00时平均R H 14≤25%;每天3~4次定时观测中有≥1次的偏东风(从NN E —SSE ,14:00时为静风亦可);日降水量≤010mm.由于6—7月出现的干热风对小麦影响最大,本文选取全省80个站1961—2006年日最高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降水量等资料,统计了6—7月干热风次数;采小波分析[8-9]研究干热风次数的演变周期;采用二阶正交第30卷 第1期2008年2月冰 川 冻 土J OU RNAL OF G L ACIOLO GY AND GEOCR YOLO GYVol.30 No.1Feb.2008函数拟合曲线分析干热风次数的变化趋势;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干热风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平均值用1961—2006年46a 资料计算.2 干热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危害2.1 干热风的空间分布特征甘肃省干热风主要危害河西走廊、陇中和陇东的北部,陇中南部和陇南也时有发生.干热风次数自东南向西北增加,北部多、危害重,南部少、危害轻.根据6—7月干热风次数和危害程度将全省划分为4个区(图1):严重区包括河西走廊西北部的敦煌、安西、鼎新、金塔、高台、山丹、民勤等县(市),平均为3~6次,是全省干热风次数最多、危害最严重的地方;较重区包括河西走廊南部、陇中和陇东的北部,平均为1~3次,干热风次数较多、危害较重;最轻区包括陇东南部、陇中南部和陇南平均1次左右,是全省干热风次数最少、危害最轻的地方;无干热风区包括祁连山区、甘南高原和临夏州,这里基本不出现干热风.图1 甘肃省6—7月平均干热风次数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dry 2hot wind daysin J une and J uly over G ansu Province 干热风次数还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较高处和沿山地带少、危害较轻,海拔较低处和沿戈壁沙漠地带最多、危害最重,干热风次危害的高度一般不超过海拔2300m (表1).表1 甘肃省6—7月各地干热风次数与海拔Table 1 Number of dry 2hot wind in some stationsin Gansu Province in J une and J uly ,together with their elevation站名台站海拔/m次数敦煌1139.6 5.9鼎新1178.6 5.4民勤1368.5 4.4临泽1454.6 3.5肃州1478.2 2.3玉门镇1527.0 2.8山丹1765.9 2.5肃北2159.10.6民乐2271.50.12.2 干热风的年变化甘肃省各地干热风一般都出现在4—9月(图2),为单峰型.河西各地干热风次数的峰值一般出现在7月(图2a ),其中敦煌和安西在8月,6、7月的干热风次数占年总次数的52%~61%.河东(图2b )干热风次数的峰值一般出现在6月(图2a ),6、7月的干热风次数占年总次数的54%~76%.6、7月正是小麦扬花灌浆期,出现干热风对小麦的正常生育危害尤为严重,而4、5月干热风出现的次数少,强度比较弱,对小麦正常生育的影响不十分明显.2.3 干热风的危害干热风是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气象灾害.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出现的干热风对小麦危害最重,此时正值春小麦开花至灌浆乳熟期,可使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5%~20%,严重年份减产20%以上.干热风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使棉花的蕾铃大图2 甘肃省各地平均干热风次数的年变化Fig.2 The monthly changes of the number of dry 2hot wind in G ansu Province28 冰 川 冻 土 30卷 量脱落.干热风即使在当时土壤水分充足,但在气温很高,空气湿度很小,温、湿、风(有时是微风或无风)等气象要素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出现,使农作物的茎、叶蒸发加剧,蒸发量很大,植株水分失调,正常的生理活动遭到破坏,致使植株的茎、叶青枯乃至植株干枯死亡,导致小麦严重减产.干热风还常常和干旱一起危害作物,在干旱年份作物根部本来就吸收不到所需的水分,而干热风却又从茎、叶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因而使作物更快地萎黄枯死.甘肃省也是全国干热风危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河西走廊北部沿沙漠地带的一些地方常有干热风危害发生,危害农作物正常生育和成熟(表2). 在1961—2006年的46a中,以1964年、1975年、1988年和1991年干热风危害最严重.1964年7月26—28日在酒泉市各县,出现了一次较强的干热风,小麦一般受灾减产20%左右,严重的地方达30%以上,棉花也受到一定影响.这次干热风敦煌风力超过8级,最高温度达37℃,棉花、谷子减产,果树一半果实脱落.敦煌干热风危害后棉花蕾数失率30%~35%.安西最高温度3712℃,棉花、瓜菜受灾干枯,小麦落粒或青干,减产约15%,棉花减产约10%.1975年7月13—16日的干热风天气,使张掖和武威两市大多数县的春小麦大面积青秕,千粒重下降8~10g,可使小麦减产5%~10%.1988年7月中、下旬在肃州、金塔、安西等县(区)出现了干热风天气.肃州区有4670hm2小麦受干热风危害,安西县有20%的复种作物被干热死,金塔县的带田小麦亦受干热风危害较大.1991年6月20—24日和7月8—14日两次干表2 甘肃省各地严重干热风灾害年表Table2 The Records of strong dry2hot wind in Gansu Province年份时间地区危害 19616月8—11日凉州区小麦80%~90%植株萎蔫6月10—15日甘州区小麦受害植株达80%7月9—13日7月16—18日张掖市两次干热风过后麦粒青秕,受害严重的地方小麦千粒重下降30%~40% 19627月26—28日酒泉市各县小麦一般受灾减产20%左右,严重的地方达30%以上,棉花也受到一定影响19647月26—28日酒泉市各县小麦一般受灾减产20%左右,严重的地方达30%以上,棉花减产约10%19657月下旬酒泉、张掖两市灌水的每公顷平均减产30~3715kg,未灌水的每公顷平均减产60~75kg,一般减产10%左右,棉花花蕾脱落10%左右19707月7—14日安西县、民勤县春小麦减产约20%19717月初河西广大地区普遍出现一次强干热风,当时小麦正处于扬花灌浆期,造成很大损失19726月27—29日凉州区小麦减产约5%,一般减产2%~3%19757月13—16日凉州区、甘州区春小麦大面积青秕,千粒重下降8%~10%19777月13—15日民勤县春小麦普遍有逼熟现象,估计减产约5%19787月5—7日张掖、武威两市春小麦提前成熟,籽粒不饱满而减产19867月20—27日酒泉、张掖两市春小麦千粒重下降10%左右19887月中、下旬酒泉市4670hm2小麦受干热风危害19906月环县、华池县、庆成县冬小麦发生了“青干逼熟”现象,受灾3200hm2,减产1812×104kg 19916月21—23日敦煌市全市有7300hm2春小麦受害6月19—24安西县春小麦千粒重下降1~4g,棉花蕾铃脱落率达1318%6月21—24日甘州区造成春小麦减产300×104kg19926月28—30日高台县春小麦造成了“逼熟”现象19946、7月份酒泉市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不足,青瘪、千粒重下降19956月下旬和7月上旬敦煌县、高台县、凉州区、华亭县使部分小麦高温逼熟,有的甚至干枯死亡,影响了小麦的千粒重,造成一定减产381期刘德祥等:甘肃省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图3 甘肃省6—7月干热风次数的年代际变化a.全省;b.河西Fig.3 Interannual changes of the number of dry 2hot wind over G ansu Province in J une and J uly热风天气对河西走廊春小麦开花乳熟期产生危害,敦煌有7300hm 2春小麦受害,千粒重下降;安西县西半部春小麦受害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1~4g ;金塔春小麦出现“逼熟”现象,千粒重比1990年下降10g ;甘州的春小麦减产300×104kg.3 干热风次数的年际变化在1961—2006年的46a 中,全省和河西的干热风次数随时间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其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13915和013142,分别通过了α=0101和α=01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用二阶用正交函数拟合的干热风次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呈抛物线型增加趋势(图3a 上、图3b 上),1961—975年为相对较多时期,1976—1989年为相对较少时期,1990—2006年为迅速增多时期.另外,小波分析还显示出,全省和河西干热风次数随时间的变化存在6a 准周期演变,而且1980年以来6a 准周期在增强,这与干热风次数的迅速增加相一致.其次,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还存在9a 左右的准周期演变,80年代初以后9a 准周期基本消失(图3a 下、图3b 下).4 气候变化对干热风气象灾害的影响甘肃省近46a 来6—7月干热风次数与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30℃、≥32℃、≥35℃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4a ),1961—1994年都为减少趋势,1995—2006年都为增加趋势,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3655~016915之间.除干热风次数与最低气温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水平α=0102的检验外,干热风次数与上述其它气候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都通过了α=01001水平的相关显著性检验(表3),显示出干热风气象灾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十分敏感.干热风次数与同期相对湿48 冰 川 冻 土 30卷 表3 甘肃省6—7月干热风次数与其它气候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Table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number of dry2hot wind and other climaticfactors over Gansu Province in J une and J uly平均气温最高气温≥30℃日数最高气温≥32℃日数最高气温≥35℃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干热风次数0.54390.66350.69150.59500.5733显著性水平0.0010.0010.0010.0010.001平均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蒸质量平均降水量平均降水日数干热风次数0.3655-0.54.70.4941-0.4168-0.5984显著性水平0.020.0010.0010.010.001度、降水量、降水日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为相反(图4b),1961—1994年干热风次数为减少趋势,而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日数为增加趋势, 1995—2006年干热风次数为增加趋势,而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显示出显著的反相关,相关系数在-0.5984~-0.41685之间,除干热风次数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水平α=0101的检验外,干热风次数与相对湿度、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水平α= 01001的检验(表3). 干热风气象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在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蒸发量、最高气温≥30℃、≥32℃、≥35℃日数增加,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气候比较暖干的时期干热风气象灾害强度强,次数多,危害重.反之,在降水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增多,气温、最高(低)气温偏低,最高气温≥30℃、≥32℃、≥35℃日数偏少,气候比较凉湿的时期干热风强度弱,次数少,危害轻.总之,在气候暖干时期干热风气象灾害危害重,而气候凉湿时期干热风气象灾害危害轻.5 结论(1)根据6—7月干热风次数和危害程度将全省划分为4个区,最重区包括河西走廊西北部,较重区包括河西走廊南部、陇中和陇东北部,最轻区包括陇东南部、陇中南部和陇南,无干热风区包括祁连山区、甘南高原和临夏州.(2)在1961—2006年的46a中,全省和河西的干热风次数随时间的变化呈增加趋势,小波分析显示出全省和河西干热风次数随时间的变化存在6 a准周期演变.(3)干热风气象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在气候暖干时期干热风气象灾害强度强,次数多,危害重;相反,气候凉湿时期干热风强度弱,次数少,危害轻.参考文献(R eferences):[1]Wuwei Agricult 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Dry2hot Windand Defend[M].Lanzhou:Gansu People Press,1979:6-15.[武威地区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干热风及其防御[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6-15.][2]Li Dongliang,Liu dexiang.Climate in Gansu Province[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0:282-286.[李栋梁,刘德祥.甘肃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82-286.][3]Deng Zhenyong.Research on Adaptation for Arid ClimaticCrop[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5:13-14.[邓振镛.高原干旱气候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13-14.][4]Liu Dexiang,Bai Huzhi,Ning Huifang,et al.Response ofari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o climatic warming in GansuProvince[J].Journal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6,27(5):707-712.[刘德祥,白虎志,宁惠芳,等.气候变暖对甘肃干旱气象灾害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6,27(5):707-712.][5]Liu Dexiang,Zhao Hongyan,Dong Anxiang.Impact of cli2mate warming on crops planting structure in Gansu in sum2mer-aut umn[J].Journal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5,27(6):806-811.[刘德祥,赵红岩,董安祥.气候变暖对甘肃夏秋季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27(6):806-811.][6]AN Wenzhi.Harm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Dry2hot Wind inWheat Region of Gansu[J].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6(8):67-69.[安文芝,甘肃麦区干热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安文芝[J].甘肃农业科技,2006(8):67-69.][7]Cao Ling,Dou Y ongxiang.Dry2hot wind climatic feature andits forecast in Hexi Corridor[J].Arid Region AgriculturalResearch,1997,15(3):96-102.[曹玲,窦永祥.河西走廊中部干热风气候特征分析及其预报方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3):96-102.][8]Yang Fusheng.Projec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WaveletTransi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00:22-27.[杨福生.小波变换的工程分析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2-27.][9]Chen Xiaoyan,Bao Lunjun,Mo Jinheng,et al.The study of581期刘德祥等:甘肃省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separating features about DNA Sequence using Maexican Hat Function wavelet[J].Acta Chemica Sinica,2004,61(2): 273-278.[陈晓燕,鲍伦军,莫金垣,等.用墨西哥帽小波研究DNA序列的分形特征[J].化学学报,2004,61(2): 273-278.]Characteristics of Dry2hot Wind in G ansu Province andIts R 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L IU De2xiang1,2, SUN Lan2dong1,2, N IN G Hui2fang1(1.L anz hou I nstit ute of A ri d Meteorology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 dminist ration,Key L aboratory of A ri dCli mate Change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Province.L anz hou Gansu730020,China;2.L anz hou Regional Cli mate Center,L anz hou Gansu730020,Chi na)Abstract:Based on t he data f rom80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Gansu Province f rom1961to2006,t he number of dry2hot wind days in J une and J uly is worked out,t heir evolution cycle is st udied using wavelet analysis,and t 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revealed.It is found t hat t he dry2hot wind in Gansu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re2 gions,i.e.,st rongest region,stronger regio n, slight region and no dry2hot wind region.The number of dry2hot wind days in Gansu Province (or in Hexi Corridor)increases in t he last46 years.A quasi six2year evolution period is revealed by t he wavelet analysis.The dry2hot wind disaster is ver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The dry2hot wind disaster is st ronger and more dangero us dur2 ing t he warm2dry period and weak and less danger2 ous during t he cold2wet period.K ey w ords:Gansu Province;dry2hot wind;distribution feat ures;climate warming致 谢 下列专家和学者在2007年,对投寄本刊论文稿件参与了评审,为本刊稿件的质量提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致衷心的感谢!专家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丁一汇丁永建马巍马晓波马耀明 于 革 文 军 王建 王 润 王长科 上官冬辉王可丽王宁练王苏民 王劲松王绍令 王绍武王庚辰王宝鉴王建华 王建辉 王顺德王根绪 王新平王澄海邓友生毛炜峄韦志刚牛富俊车涛 卞林根冯起 冯虎元东秀珠 田立德 史雅娟 任国玉 任福民 任贾文 叶柏生龙爱华卢 玲 延昊刘光琇刘时银刘建坤 刘耕年 刘景时 刘潮海 刘德祥朱元林 齐吉琳孙 莉 孙志忠 孙俊英安黎哲 左洪超 李新 李震李林 李 森 李 翀李广军 李小刚 李心清 李东庆李孝泽李吉均 李志军李述训 李英年 李忠勤李国玉 李洪升 李海涛 李栋梁李南生祁 元 吉力力 伍光和 陈拓陈仁升 陈亚宁陈发虎 邵明安邵雪梅张钊 张 杰张强 张广兴 张万昌 张世强 张存杰 张志强张建明张济世张景光张耀南吴亚平吴青柏吴素芬吴锦奎吴绍洪 汪仁和 苏珍 苏永中苏宏超苏培玺何平 何 勇何元庆 沈永平肖生春 肖洪浪 宋克超 汤懋苍 周广胜 周石硚 周立华周尚哲周凌晞杨 青 杨成松杨国靖杨建平 杨莲梅杨梅学 郑本兴茅泽育 尚松浩 金会军 金菊良易朝露 柏延臣 柳峰松 赵林 赵哈林赵文智 赵传燕侯书贵胡兴林胡泽勇 俞祁浩段克勤 郝振纯施雅风南卓铜 效存德 徐中民徐世健 徐丽华 徐敩祖钱正安 钱鞠钱亦兵唐述林 唐国利高学杰 高前兆高艳红 郭铌郭建文 晋锐喻文兵袁玉江崔广心 曹志先 盛煜章新平 黄茂桓黄荣辉黄嘉佑 康尔泗康世昌康兴成 倪广恒董文杰董光荣董安祥 董治宝 童长江 童伯良 彭敏谢正辉 谢自楚韩添丁鲁安新蓝永超雷志栋赖远明蒲健辰 窦明健 靳鹤龄 蔡 英 翟盘茂68 冰 川 冻 土 30卷 。
区域的划分2025年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9.图中所示的区划方案中( D ) A.各文化区的范围大小基本一致 B.不同文化区间界线具有过渡性特点 C.同一文化区内各地经济水平大致相当 D.同一文化区内各地特点较为相似 【解析】 结合图例可看出,文化创意产业潜力挖掘 区和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提升区的范围较大,传统特色 文化区范围较小,因此不同文化区的范围大小不一,同一文化区内各地经济水平不一, A、C错误;从图中看不同文化区间界线明确,B错误;同一文化区内各地的发展特点较 为相似,D正确。
无法表明区域之间的联系、差异和各自的优势,A、B、C错误。
4.阿拉梅达县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其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保护生态环境
B.保护传统文化
C.方便行政管理
D.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解析】 划分不同行政区划的主要目的是方便行政管理,
C正确;该行政区的划分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以
及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关系不大,A、B、D错误。
6.下列关于九川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墨川大致位于①区域,其河流均为内流河 B.霁川大致位于⑤区域,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C.莹川大致位于④区域,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 D.各川内部环境差异大,相邻两川习俗差异小 【解析】 A(×)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墨川应大致位于②区域,即内蒙古草原地 区,内蒙古地区的河流有内流河也有外流河。 B(×)霁川应为横断山脉东南的云贵高原,即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其缓坡气候湿 润,菌类繁盛,适宜修梯田;而⑤区域是青藏高原。 C(√)莹川应为我国南方地区,即④区域,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 D(×)各川内部环境差异小,而相邻两川习俗差异大。
1.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区划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内蒙古草原地区 乙—暖温带地区
1928 年甘肃旱灾的气候背景分析1
1928 年甘肃旱灾的气候背景分析1赵力强,李卓仑,王乃昂,吕晓东,董春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Email:zhao_lq06@lzu摘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复原了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一次重大干旱事件——1928 年甘肃旱灾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认为此次旱灾发生的时间长,属罕见的春夏秋三季连旱,旱情严重,波及面广,甘肃中东部地区受灾极为严重,甘肃西部受灾相对较轻。
该次旱灾在受灾强度上仅次于明代末年的崇祯大旱。
在此基础上,对引发此次严重干旱的气候背景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认为,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造成当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形成严重的旱灾。
该次旱灾爆发,发生在气候向暖干转型时期,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该时期也是我国近2ka 以来旱灾的多发期。
关键词:甘肃;干旱;气候背景;历史气候中国分类号:P4671. 引言大范围或区域性的重大干旱事件一直对人类社会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是诱发战争,政权更替的重要因素[1]。
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气象灾害,其程度和影响,很多为现代所未见。
对历史上这些重大气象灾害的气候背景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弥补现在系统器测资料序列的不足,揭示干旱事件发生的原因、气候背景等问题,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规律,而且可为减灾防灾提供依据,更可以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2]。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目前对干旱、热带气旋、极端温度和降水等极端事件的频率与强度的监测与分析,仍需要更高时空分辨率的资料序列[3]。
因此,历史时期重大旱事件的气候背景和旱情的空间分布等问题成为气候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4-8]。
近五百年历史文献资料留存量比以前有大幅度增加,具有研究高分率气候变化的代用资料基本条件,同时也是预测未来50-100 年气候变化的关键阶段[9]。
随着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0,11],以及明清以来不同地区极端干旱年表的建立[12-21],为开展历史时期极端干旱事件气候背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一些重大干旱事件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研究[4,5,22]。
(整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二○○九年四月前言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的目标。
作为履行公约义务、落实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在200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为了提高省级地方政府及其利益相关者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认真落实《国家方案》提出的具体任务,国务院在《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我省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省份,在发展过程中重视资源节约,强调可持续发展,在《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控制在1.81吨标准煤以内,年均下降4.4%,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方案》有关要求,基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的指导下,我们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到2015年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促进我省未来时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录第一部分甘肃省基本省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一、自然环境二、自然资源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四、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效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甘肃省的影响和挑战一、甘肃省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二、甘肃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的趋势三、气候变化对甘肃省的影响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原则三、目标第四部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相关政策措施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第五部分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及政策措施效果分析一、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二、甘肃省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三、减缓效果分析四、甘肃省煤化工重大工程效果评价第六部分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措施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二、强化组织保障三、推进国际合作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合作五、加大资金投入六、提高公众意识附录第一部分甘肃省基本省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我省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旱灾发生的时空特征
2. 1 旱灾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1 0-1 1] 根据史料 [ 中对旱灾的记载 , 以年代为统计
水分长时期严重不足 , 有深厚的干土层出现 , 地表植 死亡 , 对农 作 物 和 生 态 环 境 造 成 严 重 影 响 , 物干枯 、 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和人畜饮水 . 1. 2 旱灾等级特征 根据以上等级划分标准 , 结合史料
改回日期 : 2 0 1 0-0 1-2 1; 2 0 1 0-0 2-0 4 收稿日期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资助 Y 1 1 1 5 3 1 0 0 2) 0 5 J J D 7 7 0 0 1 4) 基金项目 : , : 成爱芳 ( 女, 陕西渭南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干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 . 1 9 8 2— ) E m a i l c h e n a i f a n 2 0 0 8@1 6 3. c o m 作者简介 : g g
第3 1卷 第6期 中 国 沙 漠 2 0 1 1年1 1月 J OUR NA L O F D E S E R T R E S E A R CH
V o l . 3 1 N o . 6 N o v . 2 0 1 1
文章编号 : 1 0 0 0 6 9 4 X( 2 0 1 1) 0 6 1 6 1 1 0 6 - - -
Hale Waihona Puke 甘肃陇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
成爱芳1,赵景波2,冯 起1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1. 3 0 0 0 0; 2.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摘 要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 对甘肃陇中 地 区 清 代 干 旱 灾 害 的 等 级 序 列 特 征 、 年代际变化、 季 节 变化 、 空间变化及气候背景进行了研究 . 结果表明 , 陇中地区清代共发生旱害 1 平均每 1 干 3 6次, . 9 7 年发生 1 次 ; 占旱灾总次数的 5 其次是大旱灾 , 占旱灾 总 次 数 的 3 特大旱灾和轻度旱灾发生 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 , 0% ; 0 . 9% ; 各占旱灾总次数的 1 旱灾可划分为 4 个 阶 段 : 第一阶段在1 为旱灾低 频率较低 , 1% 和 8 . 1%. 6 4 0—1 7 0 0年代之间, 发期 ; 第二阶段在 1 为旱灾增长的较高时期 ; 第三阶段在 1 为旱灾变化较 7 1 0—1 7 7 0 年代之间 , 7 8 0—1 8 2 0 年代之间 , 小的较高时期 ; 第四阶段在 1 为旱灾高发期 . 旱灾在季 节 上 以 夏 旱 次 数 最 多 , 其次为春旱和两 8 3 0—1 9 0 0 年代之间 , 季连旱 , 旱灾严重程度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南到东北增 强 的 特 点 . 该区清代的气候变化与西部树轮记录所显示的气 候冷暖波动有较好的对应 . 关键词 :干旱灾害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陇中地区 ;清代 中图分类号 : P 4 2 6. 6 1 6 文献标识码 :A
第二级为中度旱灾 . 史料中常见有缓征或免额 赋", 旱灾涉及多个地 赈恤饥民", 贷籽种"等描述 . 域, 持续时间较长 , 将 其 归 入 中 度 旱 灾. 如清穆宗同 , 治三年 ( 公元 1 缓征甘肃皋兰 、 靖远 、 8 6 4年 ) 七月 , 陇西 、 安定 、 岷等被旱灾所扰地方新旧额赋"; 清高宗
[ 3-9 ] [ 2]
目前 , .
对西北地区东 、 中和 西 部 近 百 年 来 的 旱 涝 变 化 差 异 , 认为西北地区中西部降水 增多 ; 东部降水呈现减少趋势 , 并且发生旱灾的频率 在不断增大 . 各学者 主 要 对 西 北 地 区 东 部 有 气 象 观 测资料以来的旱涝 变 化 作 了 研 究 , 但由于影响旱涝 灾害的各因素存在 一 定 的 时 间 尺 度 和 周 期 特 征 , 研 究更长时间尺度的旱涝变化特征对认识旱涝灾害的 变化规律和预测未 来 旱 涝 趋 势 更 有 意 义 . 为了进一 弄清该区旱 步研究西北地区东 部 降 水 变 化 的 特 征 , 灾变化的规律 , 我们 选 取 西 北 地 区 东 部 在 气 候 变 化 — —陇 中 为 研 究 对 象, 过程中较为敏 感 的 区 域 — 从旱 灾的等级序列 、 时空变化 、 气候背景等角度来揭示该 区旱灾变化的基本 规 律 , 以期为西北地区东部未来 环境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
灾的记载 , 将陇中清代旱灾进行等级划分 , 并作出不 同时期各等级 旱 灾 的 频 率 分 布 图 ( 图 1) 经统计发 . 现, 陇中清代轻度 旱 灾 、 中 度 旱 灾、 大旱灾和特大旱 可 灾发生 频 率 分 别 为 1 1% 、 5 0% 、 3 0 . 9% 和 8 . 1% , 见旱 灾 在 等 级 上 以 中 度 旱 灾 和 大 旱 灾 为 主 . 轻度
第6期
成爱芳等 :甘肃陇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
1 6 1 3
代发生旱灾均在 5 次以上 . 陇中清代旱灾在总体增多的趋势下 , 图 2 表明 , 表现出波动变化的特点 . 旱灾可划分为 4 个阶段 : 第 一阶段在 1 为 旱 灾 低 发 期; 第 6 4 0—1 7 0 0 年 代 之 间, 二阶段在 1 为旱灾增长的较高 7 1 0—1 7 7 0 年代之间 , 时期 , 从该阶段开始旱灾处于高发势头 ; 第三阶段在 为旱灾变化较小的较高时 1 7 8 0—1 8 2 0 年 代 之 间, 期; 第四阶段在 1 该阶段大多 8 3 0—1 9 0 0 年 代 之 间, 为旱灾高发 数年代旱 灾 发 生 频 率 均 在 6 0% 以 上 , 期. 在近 5 中国西北地 区 在 总 体 0 0a的时间尺度上 , 干旱的气候背景下 , 出现了显著的 5 个干旱期 , 其起 始年 代 分 别 是 1 4 8 0 年 代、 1 5 8 0 年 代、 1 7 1 0 年 代、 各时期旱灾大约持续 1 8 3 0年 代 以 及 1 9 0 0 年 代, [ 1 2-1 3] , 左右 陇中清 代 旱 灾 频 发 期 与 以 上 论 3 0~5 0a 断中 1 7 1 0 年代和 1 8 3 0 年代起始的显著干旱期相对 应. 另外 , 1 8 9 0 年代和 1 9 9 0年 代 分 别 发 生 旱 灾 6 次 发生旱灾的频率高达6 清代晚 和7次, 0% 和 7 0% , 期的末期旱灾有增加趋势 , 这与以上论断中 1 9 0 0年
[ 1 0-1 1] 该 等 级 旱 灾 发 生 时, 土壤 . 皋兰县闰五 月 旱" 对农作物影响轻微 . 出现水分轻度不足 ,
楚, 西北地 区 东 、 中和西部对全球增暖有不同的响 应, 中西部降水无 减 少 趋 势 ; 东 部 的 非 高 原 气 候 区, 夏季和秋季 降 水 减 少 最 为 严 重 , 连 旱、 重旱频数增 干旱区域面积扩大 , 干旱严重程度增强 加, 性已 做 了 大 量 研 究
1 6 1 2
宁、 靖远等三县本年旱灾饥民"
[ 1 0-1 1]
中 国 沙 漠 第 3 1卷
旱灾在清代早期 ( 和中期( 1 6 4 0—1 7 2 0年代 ) 1 7 3 0— 发生频率相差不大 , 晚期 ( 1 8 1 0 年代 ) 1 8 2 0—1 9 0 0年 发生频率相对较多 . 中度旱灾在清代各时期发生 代) 频率分别为 3% 、 其集中发生在清 1 9 . 9% 和 2 7 . 2% , 代中期和晚期 , 以晚期最多 . 大旱灾在清代各时期发 生频 率 分 别 为 5 以中期最 . 9% 、 1 4 . 7% 和 1 0 . 3% , 特大旱灾在清代各时期平均发生频率约为 多; 陇中清代各时期发生旱灾的频 率 分 别 为 2 . 7%. 可见从清代早期到中期 1 4 . 7% 、 3 9 . 7% 和 4 5 . 6% , 再到晚期 , 旱灾发生频率在不断增大 . 虽然清代晚期 发生旱灾频率最高 , 但该时期旱灾的等级相对较低 .
图 2 陇中地区清代旱灾频次的年代际变化 F i . 2 T h e d e c a d a l c h a n e o f d r o u h t d i s a s t e r f r e u e n c i n t h e Q i n D n a s t i n c e n t r a l G a n s u r o v i n c e g g g q y g y y p
[ 1 0-1 1]
作出旱灾频次的 年 代 际 变 化 图 ( 图 2) 由图2 单元 , . 可知 , 陇中清代共发生旱灾 1 该区任一县有旱 3 6次 ( 中对旱 灾记载的均在计算 之 内 , 且一年有多次旱灾发生的 , 按1次 计 算 ) 平均每1 清 代 早 期、 . 9 7 年 发 生 1 次. 中期和晚 期 各 发 生 旱 灾 2 表明旱 0 次、 5 4 次、 6 2 次, 灾主要集 中 发 生 在 清 代 中 晚 期 . 从 清 代 中 期 开 始, 除1 其余年 7 3 0年 代 和1 8 8 0年 代 发 生 旱 灾 较 少 外 ,
半干旱区发生频率最高 , 强度 旱灾是西北干旱 、 最大 , 影响范围最 广 的 气 象 灾 害 . 西 北 地 区 东、 中和 西部气候差异较 大 , 中、 西 部 为 西 风 带 气 候 区, 东部 为东南季风及 季 风 边 缘 气 候 区 . 2 0世纪8 0年代以
1] 来全 球 气 候 加 剧 变 暖 , 已 为 世 人 所 瞩 目[ 现已清 .
1 0-1 1] 之, 名万人坑"[ 该 等 级 旱 灾 发 生 时, 土壤出现 .
图 1 陇中地区清代不同时期各等级旱灾的频率分布 F i . 1 F r e u e n c o f d i f f e r e n t d e r e e s o f d r o u h t d i s a s t e r g q y g g r o v i n c e i n t h e Q i n D n a s t i n c e n t r a l G a n s u p g y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