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编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编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请阐述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与经济背景①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

②19世纪的后半期,英国已被称为“世界工场”,占据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北美殖民地人民就掀起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并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的改革,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我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从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直到1949年解放。

③19世纪的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大体完成,生产和交换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性质。

至此,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2)教育背景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它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

于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

②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蓬勃发展,作为按一定社会中一定阶级的要求而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教育过程本身,也愈来愈受人注目。

当时,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统考2007年研]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的考查。

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资料分析,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和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统考2007年研]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考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考查。

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他提出了著名的心里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新题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个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幼儿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

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1、解邸概念测蚩: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测验:是通过i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忖、施测和评分零)对学生某…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虽"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效度:测验效度指测虽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強与所要测呈的I」标特征和符合程度。

信度: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利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骰的前后一致性程度论文式测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巫要者出儿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血形式解答问题。

标准测验:是一种大规模的、具冇统--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课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秤商:农示儿鼠智力年龄9实你年龄Z间的关系,即智龄勺实际年龄之比。

怯场:心理学上把它看作i种情绪过丁•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这也是i种兴奋过度,没有充分发挥力呈使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2、简述学习测虽和评定的主要功能"答: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借息、激发学主的学习动机°3)管理功能:编制分班和升留级的依据:职业指导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

4)教育心理功能.3、教师应具备哪些测呆与评定的知识与能力答:1)理解与淸楚地表述教学和菅理日标,懂得怎样通过教学和竹理活动达到口标,全而了解测量与评定对教学及管理的意义:2)理解有效测站和评疋的条件,明确口己在編制、选择和使用测绘工具时所扮演的角色:3)能白行編制日常教学使用的测验,能适当地主持测验并有效地使用测验的结果,以为改进教学和管理之用,能选择适当的标准化测验:4)能编制、选择和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5)能综合解栉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结果,作出评定,明确备种测验的用途及限制;6)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口己的教学和育理工作。

4.简述评定的分类。

答:1〉配宜性评定、2)形成性评定、3)总结性评定(布鲁姆)。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23章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设计?其基本方法是什么?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1)教学设计的涵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与确定。

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关键。

①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

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

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

因此,为了改进教学,除了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外,同时也必须加强教学设计工作,使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术。

(2)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系统论观点作为其指导思想,必须采用现代系统论所创导的系统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应用系统原理,综合研究事物的性质及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应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

①活动分析由于作为教学目标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因而必须通过活动的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系统。

通过活动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系统时,应选择确定各学科领域的典型活动;区分各典型活动的层次或水平;确定目标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层次与序列。

②任务分析目的与任务是指具有相属关系的两个层次的不同目标项目。

上层的目标项目称为“目的”,其下属的目标称为“任务”。

目的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总目标与次目标的关系,是上层或上位目标与下层或下位目标的关系。

任务分析目的是确定教学活动中的作业内容。

通过任务分析以确定教学作业时,必须确切规定并明确表述教学任务所含的各种目标因素;任务配置必要的教学作业,则教学任务不仅要有确切的规定,同时要有明确的表述;注意区分不同的任务系列;注意区分同一任务系列的不同要素。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答案】D
二、简答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①教育心理学从无发展到有,而且目前已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立了许多学习理论,提 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观点,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作品和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所有的理论及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都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③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轰动一时的一些 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也都是由教育心理学家发起的。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 渐克服;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 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方法,如认知理论、构造观点、累积学说、内化学说、信息加 工模式等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 性研究相结合。所有这些,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 19 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 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 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答案】B
4 / 14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的联结理论【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的联结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学习的联结理论5.1复习笔记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

这一理论观点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1.猫走迷笼实验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得到食物。

然后他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1)第一次把小猫放入笼子,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并在做出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2)第二次再把小猫放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动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

经过许多次的重复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入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二)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联结(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一定的联结。

联结是指某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他的联结公式是S—R。

(2)桑代克的“情境”又称为“刺激”,但不同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它包含脑部及其末梢器官以外的事态的外界情境和脑内状态(思想、情感或活动等)的内部情境。

反应不仅包括“肌肉与腺体的活动”,而且也包括“内部反应”,即“一种观念、意向、情绪或态度”。

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而反应则是由情境引起的结果。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不需要任何中介。

(2)形成一定的联结,并不是说这种联结是个体在其生活、学习中重新建立起来的。

人当生命发生时,已具有无数确定的趋向,以备形成将来的行为,他称为“原本趋向”“人的本性”,也就是头脑中各个神经元原本的位置。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答: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及思维认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及科学总结。

它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唯物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倡导一切科学研究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证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研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及方法论基础。

其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教育心理学以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学习问题根本上是要解决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遵从到遵从这样一系列心理变化问题。

学生学习的规律属于心理变化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观点揭示了主观与客观、心理与客观现实及活动等的辩证关系,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学习的心理规律提供了门径。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就易于认识各种学习的本性及其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中的一门二级学科,它与其他心理学科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所确立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才能明确其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解决本学科的独立性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上的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

这种观点从方法论角度,仅仅只看到教育心理学问题与其他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其间的区别。

这违背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③在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有关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借鉴与发现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离开了唯物辩证法,也难以妥善解决。

总之,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要想取得成果,首先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调查方法?答: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

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1-3篇)【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1-3篇)【圣才出品】

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请阐述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与经济背景①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

②19世纪的后半期,英国已被称为“世界工场”,占据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北美殖民地人民就掀起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并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的改革,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我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从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直到1949年解放。

③19世纪的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大体完成,生产和交换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性质。

至此,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2)教育背景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它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

于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

②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蓬勃发展,作为按一定社会中一定阶级的要求而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教育过程本身,也愈来愈受人注目。

当时,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 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习题
真题
心理学
典型
内容
第章
习题
教材
教育 复习
心理学
教育
笔记
教育

社会规范
习题
学习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22.2复习笔记 22.2课后习题详解 2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教学设 计
第24章教学成 效的测量与评 价
第23章教学设计
23.1复习笔记 23.2课后习题详解 2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24.1复习笔记 24.2课后习题详解 2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学习动机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学习的迁移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来自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 概述
第14章知识的领会
第15章知识的巩固 第16章知识的应用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 其形成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识的领会【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识的领会【圣才出品】

第15章知识的领会15.1复习笔记一、知识领会概述(一)知识领会的特点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知识的领会主要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

1.教材直观(1)含义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直观即学生对教材所作出的感性的能动反映。

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

它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2)直观的特点直观是由反映事物的外表特征与外部联系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构成的,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直观总是在一定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发生的,在实际教学中,用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刺激物,或者是实物,或者是实物的模像,或者是言语刺激;②直观过程中总是包含有一定的感知活动,但不限于感知,还包含有想象、思维和记忆等成分;③直观只能反映个别事物的感性特征与联系,只能提供领会概念与规则所必需的基础性的知识经验。

若要形成相应的概念与规则,则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维加工。

(3)在教学条件下教材直观的特性①教材的直观对象通常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或人为制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领会抽象知识所必备的认识支柱;②教材的直观具有严格而确切的要求,必须达到预定的目的,因而具有较高的目的性与意识性。

忽视教材直观的这些特点,则会把教材的直观一般化,降低直观的意识水平。

2.教材的概括(1)含义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它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下而上地进行抽象思考的过程。

(2)在教学中的应用①概括是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经过程,对一切科学知识的领会均是不可缺少的。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 1 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7 第 2 章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12 第 3 章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7 第二编 学习理论...............................................................................................................................................................21 第 4 章 早期的学习观点.......................................................................................................................................... 21 第 5 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24 第 6 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 28 第 7 章 学习的联结一认知理论..............................................................................................................................31 第 8 章 新近的学习理论.......................................................................................................................................... 34 第三编 学习心理...............................................................................................................................................................38 第 9 章 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38 第 10 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42 第 11 章 学习动机....................................................................................................................................................45 第 12 章 学习的迁移................................................................................................................................................52 第四编 知识的学习...........................................................................................................................................................58 第 13 章 知识及其掌握概述....................................................................................................................................58 第 14 章 知识的领会................................................................................................................................................63 第 15 章 知识的巩固................................................................................................................................................73 第 16 章 知识的应用................................................................................................................................................79 第五编 技能的学习...........................................................................................................................................................84 第 17 章 技能及其形成概述....................................................................................................................................84 第 18 章 操作技能及其形成....................................................................................................................................91 第 19 章 心智技能及其形成....................................................................................................................................95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8.1复习笔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然人性论(一)人本心理观1.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而要揭示人性,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作出完备的描述。

2.对主要观点的理解(1)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即反对将人神化或兽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他们就会努力去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

因此,他们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

(2)整体分析法即与抽象思辨和还原分析法相对立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来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认为必须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必须用整体分析法来研究人,才能产生更有效的结果。

(二)自然人性论(1)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2)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

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性善论者,对人性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基础(一)人格发展的动力1.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成熟的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的外铄论,而坚持人格发展的内发论,以自我实现的似本能需要来解释人格发展的动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学习动机【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明晰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关系。

2.掌握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价值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3.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的措施。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作用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和条件,有正诱因和负诱因之分。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低级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前者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后者为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动机、外部动机4.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一般动机(性格动机)、具体动机(情景动机)(工作狂VS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们以学习行为为中介,但学习行为一般收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智力、学习方法等。

五、学习动机的作用指在学习活动的开始、进行和完成的全过程中,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学习互动的反馈作用。

主要表现: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

2.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

3.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

4.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

5.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

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论三、归因理论四、成就动机论五、自我效能论六、自我价值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一种操作发生以后,接着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发生的概率就增加。

强化后果对操作行为的增强作用是自动实现的,无需认知的中介作用。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学习与个体发展一、选择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这里的适应是()。

A.生理适应B.心理适应C.人际关系适应D.环境适应【答案】B2.学习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这种变化()。

A.都可以直接观察到B.都不可以直接观察到C.既有生理成熟的,也有心理发展的D.既有可以观察到的,也在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答案】D3.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依据是()。

A.学习的方式B.学习的内容C.学习的目的D.学习的层次【答案】A4.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是()。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D.认知策略的学习【答案】A5.既包含行为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含执行及情感体验问题的学习是()。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D.态度【答案】C6.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A.发现性B.接受性C.间接性D.方向性【答案】B7.()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C8.()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B9.()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D10.()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A11.()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朱智贤【答案】A12.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

在该文中,他明确提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

A.“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B.“行为主义心理学”C.“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D.“行为主义的幼稚教育”【答案】C13.华生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这就是()A.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B.教育决定论的发展观C.遗传决定论的发展观D.本能决定论的发展现【答案】A14.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梦的解析》,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A.萌芽B.诞生C.发展D.成熟【答案】B15.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A.成熟B.平衡C.练习和习得经验D.社会经验【答案】B16.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必须以生理发育、变化、成熟为物质基础,即个体生理的发展变化,例对,人脑机能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是心理发展的()A.前提B.重要条件C.主导条件D.生理基础【答案】D17.4~20岁的个体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即表现出两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5~6岁左右,第二次发牛在13~14岁左右。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11章学习动机11.1 复习笔记一、学习动机及其作用1.学习动机的实质(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①学习动机通过外在的学习行为反映出来。

同一种动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及结果,相同的行为与结果也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

②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来实现。

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真、主动、顽强和投入的状态。

有无动机及其动机强弱都可以通过学习的积极性水平反映出来,而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1)学习需要及内驱力①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②内驱力学习驱力是指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

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a.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

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中派生出来。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可以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在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指向未来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成就和地位。

但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它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内驱力即内部动机固然重要,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外部动机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全)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全)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D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评定与测量(5)个别差异(6)课堂管理(7)教师心理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A、2.D、3.B、4.B、5.D 6.B 7.C二、填空题:1.成熟;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成熟和学习;3.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4.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 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1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1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一、选择题1.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

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2007年全国统考]A.同化B.顺应C.平衡D.重组【答案】A【解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

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2.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

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2008年全国统考] A.同化B.顺应C.图式D.平衡【答案】A【解析】同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幼儿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是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月亮是有生命的是幼儿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后获得的,是同化的过程。

3.对于处在正常状态两端的各占3‰~5‰的个体来说,尤其对于有缺陷的儿童或低能儿童来说,()因素决定着他的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真题]A.环境B.教育C.遗传D.家庭【答案】C【解析】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性质与其自身是否处于常态有关,大部分人是处于常态的,因此它对大部分人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对于处于常态两端的各占3‰~5‰的个体来说,尤其对于有缺陷的儿童或低能儿童来说,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在多次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

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学习与个体发展个体的发展一般是指生理(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长期以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身心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个体发展观。

【学习目标】1.辨析心理发展的不同理论,理解心理发展的实质。

2.理解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3.理解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4.依据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评价教学活动在促进心理发展方面的有效性。

人类个体从刚出生的一个生物实体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其中既包含了个体的身体或生理发展,也包含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虽然对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实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无可置疑的是,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在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其中学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学习、教育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辩证关系。

第一节个体发展观个体的发展一般是指生理(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长期以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身心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个体发展观。

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一)个体的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即个体活动的生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

就个体的生理发展的范围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个体生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卵子受精开始到出生、成长直至死亡为止这一过程中的生理因素的变化。

狭义的个体生理发展指人类个体出生时起到生理上发育成成人的过程中的生理结构与机能的成熟变化。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包括人类个体自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由于研究者对心理实质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解也存在分歧。

分歧的焦点是:个体的心理发展究竟是先天生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学习动机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怎样?答:(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的动机系统。

①学习需要及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驱力是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

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②学习期待及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

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

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

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

相反,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学习期待的作用就是学习的诱因。

③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

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2.学习需要的形成主要有哪两条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答:(1)学习需要的形成的两条途径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其形成主要有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这两条途径。

①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②间接发生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2)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①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②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要配合使用,不可偏废。

因为只有间接途径转化而来的间接动机而无直接途径产生的直接动机,学习动机难以巩固和发展;但仅有直接性动机而无间接性动机,又易使学习情境狭隘,阻碍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3.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培养新的学习需要?答: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学习动机不仅可以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

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

②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主体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有成效。

反之,则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个体获得了一种非适应性的学习动机模式。

③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a.教师要善于利用评分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获得主观上的成功感。

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对它的评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

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

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

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b.加强对学习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感。

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于学习上的真正成功,即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大多数成绩不良的实质问题,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

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

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利用成就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1)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①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②40~50年代,麦克利兰(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

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③麦克里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作出决策。

④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即: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

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

(2)成就动机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但也不能片面地只讲个人的成就和个人的自我提高。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把追求个人成就和追求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并使个人成就服从于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5.什么是归因理论?常见的归因维度有哪些?如何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答:(1)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解释的理论。

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2)常见的归因维度①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F.Heider,1958)。

认为行为的原因是外部环境或者个人内部因素。

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

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

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

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②罗特的内控与外控:罗特(J.B.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③韦纳的三维理论:维纳(B.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

(3)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归因的指导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

①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

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学生把成功的动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而把失败的动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努力,则可能通过努力而提高成绩。

②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

在对差生进行归因训练时,通常是使学生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同时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

,只要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那么学生就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极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