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比较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德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瞩目。
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模式和体系,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期为中德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概况1.中国职业教育概况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多样化,学制一般为2-3年不等,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医药卫生、商贸服务等多个行业。
2.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德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双元制相关,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到企业实习。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实用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每个专业都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1.课程设置比较在课程设置上,中国的职业教育以科目分段教学为主,以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工作和市场需求。
德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比较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
德国的学生一般会在专业技能课程结束后进行长达2-3年的实习,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技能。
3.教学质量比较中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则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著称,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2 . 师资 队伍建设 中的严格 与宽 松
德 国职 业教 育 师 资 队伍从 选 拔 到培 养使 用 , 再 到继续教 育 ,要 求 十分严 格规 范 。教 师 的任 职条件 高, 必 须经 过 5 + 2的学 习教 育 ( 即 5年 大学 学 习 , 加 上 2年 的企业 和学校 学 习 ,其 中学 生在 2 年 的企业 和学校 学 习期 间 , 实行理论 加 实践 的教育模 式 , 必 须 保证每 周 2 4小时在 企业 学 习实践课 程 ) ,经过两 次 国家 针对教 师资格 认定 的考试 ,合 格者 才能取得 教 师 任职资 格 , 从事 职业 教育 教师职 业 。 在 教师继 续教 育 方面 , 德 国职业 学校 教师 培训和 企业 紧密联 系 , 教
科 研探 索
中德职业教育J I = 匕 较研究
福 建 理 工 学校 钱 宁
摘
要
德 国“ 双元制 ” 职 业教育 以及上 世 纪 中叶所创 造 的二 十年黄 金 发展期 , 世人 瞩 目。德 国先 进 的、
独 特 的职业 教育 理念 , 以及职 业教育 对 德 国的经 济社 会发 展带 来 的变化 , 值 得 学 习借鉴 , 以推 动我 国职 教事
相关 的职业 资 格证 书 , 也未 在 教 师 的实 践 经验 方 面 有 相关 规 定 , 职业 学 校教 师 的 任职 条 件 和普 通 中学 的任职 条 件没 有 明显 的差别 。在 师 资培 训 方 面 , 只 有 近几 年 国家 和省 里才 出 台职业教 育教 师培 养提 高
计划 , 而且 职业 学 校 教 师 的培 训一 般 都 是在 大 学 中
面。
、
中德职 业教 育 的不 同之处
1 功、 学保 障 机制 中的经 验与不 足 德 国办 学 保 障机 制 十分 到位 , 政府 观 念上 十分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之我见
业教 育, 差 多都 是 人 I 的 专 业 设 置 格 豪 的 说 : 德 国 , 好 的汽 车 修 理 技 师 , 全 最 就 甚 至 部 长 、 理 都 是 高级 技 工 出 身 , 会 地 总 社 局 , 不 考 虑 学 生 专 、 技 能 培 养 的 条件 问 是 职 业 学 校 里 的 老 师 。 先 J k 题 , 没 有 实 习 突 训 条 件 , 没 有 专 业 教 有 有 师 , 无 荚 紧 要 , 要 那 个 专 业 能 招 来 学 4 学 生 深造 问题 郁 只
的最 新 产 品 , 先 要 配 置 到 职业 学 校 , 职 凭 借 扎 实 的理 论 知 识和 娴 熟 的技 能 , 取 首 让 考 掌 继 或 促 使 下 , 国 的 孩 子 们 , 小 学 考 中学 , 中 读 其 业 学 校 给 企 业 培 养 相 关 的 专 业 人 员 , 握 工长 学 校 , 续 在 专 业上深 造 ; 者 有 了在 做 才 企 业 中 的 工 作 经 历 之 后 , 取 专 对 口的 考 k 目标 就 是 上 大 学 , 后 到 过 政 腑 机 关 或 事 了解 新 产 品 的性 能 , 好培 训 培 养 工 作 , 以 业 单位 工 作 。 上职 校 则被 认 为 是 没 出息 。 能 使 新 产 品 上 市 后 的 售 后 服 务 工 作 跟 上 大学 继 续 深 造 , 向作 为职 业 学 校 的 师 资 而 定 谁 都 不 愿 意 让 孩 子 过 早 的接 受 职 业 教 育 , 尚手 工 技 艺、 较 强 的 职业 归属 感 的 民族 。 有 去 , 能打 开 局 面 , 才 获取 最 大 的 销 售 市场 和 进 行 培养 。 将 来 成 为 一 名 产 业 工 人 。 德 国 是 一 个 崇 利 润 。 而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领先,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职业教育是成就德国世界强国地位和保持富裕水平最为重要的手段。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通过学习先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和教学方理念是促进中国职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德职业教育比较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世界领先。
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工业化之时,主要凭借的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使得德国在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赶超并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
二战后,德国能够从废墟上重新崛起,职业教育同样功不可没。
现如今,在德国,不论是第一、第二产业还是服务业,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都很高,即使是农民也要求持证上岗,所以职业教育为德国输送了大量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在德国慕尼黑三个月的课堂学习和到三所职业学校的观摩,发现中德职业教育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一、中德职业教育体系不同1、职业教育是德国义务教育一部分。
德国的教育体系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职业教育在整个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与经济界联系最紧密、对学生就业有着最直接影响的教育环节,它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一直延续到继续教育领域。
基础教育和我们的小学一样,属于义务性教育,在大部份的联邦州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为六年,学生小学毕业后,依据综合评价、教师推荐,和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进入中学阶段,即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或文理中学学习。
多数小学毕业生进入学制为5年的主体中学,以全日制的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的面向,学校培养的职业技能以零售业,美容美发等为主,学生文化成绩相对较弱;实科中学的学制为5到6年,它是应相对高等的职业教育需求而生,成绩中等的学生一般进入到实科中学,毕业后学生可获得中级文凭,并具有许多选择发展的可能: 可以选择较高等的职业发展,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也可以继续升学,进入文理中学,从而向高等教育体制迈进。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引言中德作为两个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国的教育体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经验交流和借鉴。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制度建立、教学内容、实习培训、学生认知等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一、历史渊源中德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渊源有着悠久的传统。
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德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熟练的工匠和商人,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式职业教育运动,主要是受到西方工业化发展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均得到了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皆能够为其现代的职业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二、制度建立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的制度建立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形成了一个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
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地位。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提供实习机会,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课程的实施。
学校则是培养学生的基地,负责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承担,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校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方。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建立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中德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重于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较为理论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不够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向于技能培训和就业导向,学校侧重于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郭靖比较教育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月下总第129期摘要:德国职业学校“双元制”办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意义。
借鉴“双元制”办学模式可以促进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中职学校;办学启示2008 年5 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政府共同举办的在德国萨克森- 安哈尔特州的州府马格德堡市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进行的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合作项目的学习,在德国42 天的学习中,学习了教学法,参观了德国的一些职业学校和企业。
同时,系统学习了职教专业教学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切身感受到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的优势,受益匪浅。
一、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双元制、全日制、短期培训组成。
双元制是它的基础。
整个职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由于经济的情况和各专业的特点,所有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双元制下的学生,全日制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他的全日制与中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机制相类似,主要是一些没有通过企业考核录用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职业学校接受全日式的学习,学校也有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全日制学生不享受政府补贴。
在专业设置上,全日制与双元制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技术含量高的专业一定为双元制,如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等工程类专业。
而全日制所涉及的专业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如保姆、文秘、烹饪、售货员等服务性专业。
这样的职业教育机制,无疑体现了它的实用性、针对性。
无论是从学生的质量还是从专业培养的必然要求看,这种机制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
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多元的职业教育机制,它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育,而这种分层来源于社会、学生自身的参与,不是学校用一张试卷来决定的。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情况,不难看到我们也曾经有过“双元制”的影子。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办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中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比例是比较合适的,在企业中,有指定的师傅带教,学生享有一定的经济补贴。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中国之比较
•学习领域结构课程的执行并非是顺其自然的,而是要通过 •课程的、教学法的、方法论的以及学校组织的计划、设置 •以及评估。 •因此大学里的所有人员都要定期的以及系统的为新课程的 •推广做好准备,并要创造出必要的、新的、灵活的、学校 •组织框架条件。
guide line
13
引入以学习领域为向导的课程为职业教育提 出了根本的(革新式的?)改变。 因此需要为此进行系统的计划和准备。 拟定推广新课程的系统方案的必要性。
以学生通过行动来获取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guide line 34
Lernen ist ein Prozess,
学习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我们 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才能保证我们今日止 所学亦能用于明天。
Lernen bedeutet, Wissen, Fähigkeiten und Fertigkeiten zu vermehren; anhängig von den individuellen Möglichkeiten des Lernenden und abhängig vom jeweiligen Kontext, in dem Lernen stattfindet.
Partner im Dualen System
双元制合作伙伴
IHK
1/3 HWK 2/3
Unternehmen
Zuständige Stellen (Kammern etc.) Berufsschule
职业学校
Lehrer Theorie
负责机构(行会 等等)
Ausbildungsberater
当代教育与培训中的行动导向教学观要求教师与学 生以变化的视角看待教学过程与习得过程。
Es geht davon aus, dass der Lernende sich berufliche Kompetenzen insbesondere durch eigenes Handeln aneignet.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比较及其启示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比较及其启示【摘要】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培训过程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同时进行,企业中的实践和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的启示在于, 强化学校在课程模式标准制定方面的主导作用, 力推现代学徒制, 系统推进职教改革,推动教学方法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 中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引导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学习与模仿的对象。
德国“双元制”职业中学的办学模式与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对比度, 其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功经验, 值得中国中等职业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进行对比性研究。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1.1 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界定“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中的“中等”一词的含义,应理解为我国中等文化基础教育,是同普通高中具有同样程度和层次的基础教育阶段。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上,培养人们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中等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绝大多数毕业生将成为技术工人。
中等职业教育从学校名称和专业名称上就能体现很强的职业特征,比如财经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等。
概言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职教的一个层次,是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层次。
1.2 中等职业教育“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分析“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普遍采用的课程模式,总体来说就是以所学专业的学科为中心,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习实践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三段式”课程模式。
中德职业教育之比较
代 职业教 育 的遗 产 。 明代 中叶 ,资 本 主义萌 芽 在江 南各 地 陆续 出现 , 生 了实业 教 育 。2 世 纪 5 产 0 0年代 , 曾经有 过 “ 双 元制 ” 的影子 , 多 国有 大 中型企 业都 办有 职业 技术 学校 , 许 来 适 应大 规模 经 济建 设 的需 要 ,在企 业 中 ,有指 定 的师 傅 带 教 ,学 生享 有一 定 的经 济 补贴 ,课 程设 置 中理 论 和实 践
入 理 论研 究 的道路 。一些 在完 全 中学接 受普 通教 育 的学 生
究与合作 。如利用企业场所进行实践教学, 聘请行业专家 、
高 级技 师 等为指 导 委员会 成 员或 兼职 教师 ,与企业 签订 专 业 实 习协议 ,逐 步形 成 产学 合作 实体 ; 对企 业 的发展 需 针 要设 定 科研 攻关 项 目和 技术 研究 方 向 ,并 将研 究成 果转 化 为 工艺 技能 、物 化产 品 ,提 高双 方效 益 ,建 立双 赢局 面 。 三 、职 业 教 育 实 施 模 式 不 同 。德 国双 元 制 教 育 的 实
入一 个新 的 发展 阶段 。
中国与德 国职业教育 的差异及启示
一
、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德 国的职业技术
教 育在 世 界上 处 于领 先地 位 ,其 成 功之 处就 在 于有一 个 完 整 的从 中级到 高 级 的职业 教 育 系统 。德 国 的教育 体 系主 要 分 三个 阶段 : — 4年级 的小 学教 育 为第一 阶段 ; 二 阶段 1 第 为初 、中等 教 育 ,学 生在 初 中毕 业后 ,根 据 不 同职业 要求 和学 生及 其 家 长 的意愿 ,进入 职 业学 校接 受 职业 技术 教 育
中国与德国职业教育对比思考
中 国高 等 职 业 教 育是 国 家 近 年 来 大 力
段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转 型阶 段 。 中 国的 而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目前 正 处 在这 个 时 期 。 的 总 来 说 , 国的 高 职 教 育 已 经 初 步 发 展 成 了 我
可 以 大 步 向前 发 展 。 目前 的 高 职 教 育 正 呈
的 贡 献 。 些 内 容 很 好 的指 导 了 我 国 的 高 这 等职 业 化 教 育 。 也 正 是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这 发展状况的根本 写照。
目前 我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特 点 为 以 下 招 生 规 模 , 实 把 工 作 重 点放 在 提 高 质量 置 、 切 建设 及 实施 。 2 企 业 结合 社 会 经济 发 展 () 几点 : 上 。 此可 见 , 职 教 育发 展 过 快 也 存 在 着 需 要 的 新 技 术 专 业 及 时 的 设 置 合 适 的 专 由 高 首 先 , 对 人 才 的 培 养 方 式 和 评 估 体 是 系较 为 完善 。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人才 培 养 工 作 《
了河 南 4 所 高 职 高 专 院 校 人才 培养 工 作 水 2 生 情 况 , 于 高职 类 院 校 的发 展非 常 不 利 。 对
来 , 养适合的专业人 才。 培
平 评估 。 由此 可 见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把 对 于 高 反 观 德 国 的高 等 职 业 的 在 国 际 上 都 处 最 后 , 府 在 高 职 教 育 的 宣 传 上 应 转 政 职 高 专 院 校 的教 育评 估 工作 作 为 了 一 个 重 于 领 先 的 水 平 。 变 社 会 的 固 有 思 想 。 重 视 能 力 和 技 能 的 把 要 的工 作 来 抓 。 有 抓 好 了评 估 , 能 更 好 只 才 地 促 成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的 进 步 。 全 国 的 高 3 德 国高 等职业教育 的特点 而 等 职 业 教 育 评 估 工 作 也 都 在 有 条不 紊 的 展 近 代 老 牌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在 发 展 国 内高 思 想 作 为 重 点 来 宣 传 , 变 社 会 重 学 历 的 改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摘要: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愈发重要,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同样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简单介绍中德两国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德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德启示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
〔1〕本文认为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特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体系和评估方式,实施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总和。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产学结合的模式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应用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以合作开发与研究实际问题为辅,利用学校和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技能培训和实践教育以企业为主,课程理论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人才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2、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和企业的条件,结合课程教学和实际训练,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产学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企业与学校是基于各自利益进行合作,如利益发生冲突,关系难以维系。
再者,企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而学校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有一定的滞后性,所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3、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即学校针对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德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而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中德两国各自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这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1. 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政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政策。
在中国,教育体制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职业教育则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制为3-4年。
高等职业院校则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2-3年。
在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双系统和学校系统,学制为2-3年。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程学院和应用科学大专学校,学制为3-4年。
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认证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
而德国则实行了双系统职业教育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
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师徒制的传统手艺传承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3. 师资队伍与学生素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与思考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与思考[摘要]德国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本文通过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而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反思,提出德国职业教育的可借鉴之处,思考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之路,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关键词]职业教育对比思考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秘密武器。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无论从社会地位、办学理念和体制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随着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强烈,比较中德职业教育、思考国内职业教育的改革将有助于积极探索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一、中德职业教育之比较(一)中德职业教育对职业的理解不同职业不仅是一个与企业相关的复合性工作任务,在德国,职业这一概念也意味着个人有机会在与其相关的工作领域里个人能力能够得到发挥,决定着以何种形式实现就业。
在中国同样也具有这样一层含义,但在中国人的理解中,不是每个人都能体现对职业深层含义的理解,更多的人则更关注以实现何种形式实现就业。
相当多的人,从事着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相关的工作。
(二)中德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核心展开的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核心展开的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职前教育又包括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培训,职后教育包括职业进修和转行培训两个方面。
其中职业预备教育是以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基础,职业培训是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及职业经验;职业进修主要是为了保持、适应和扩展职业行为能力,并为职业升迁准备,而转行培训是为其传授从事另一职业的能力。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学历教育的一个层级,是学生从初中、高中(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这样一个学历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和层次。
因此无论从入学到教学、从招生到就业,他所遵循的模式都是学历教育的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参与者:政府、商会、业主联合会、工会。
德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的启示
最终 确 定 两 份评 估 。 () 提 高 学 习成 4对 效 的促 进 措施 进 行 商定 并 予 以确 定 。 下 面 以 戴 姆 勒一 克 莱 斯 勒 公 司对
学 生 进 行 关 键 能 力 培 养 时 做 的 一 个 “ 梁搭建游戏” 例进一步说明。 桥 为 将 学 生 分 成 两 个 小 组 , 每 个 小 组
能 力 的 评 价方 式 , 求 每 个 学 生 都 了解 , 必 须 为 此 付 出 努 力 。 要 并
发 言 人 的 任 务 :与 另 一 小 组 的 发 言 人 在 造 桥 室 之 外 进 行 桥 梁 类 型 和尺 寸 大 小 的 口头信 息 交 流 , 允许 交 换 设 计 草 图 。 不 观 察 员 的 任 务 :观 察 在 制 作 桥 梁 期 间 每 一 个 小 组 成 员 的 行 为 。 了便 于更 好 地 评 价 , 准备 评 价 表 、 录 纸 和笔 , 桥梁 安 为 可 记 在 装 完 毕后 根据 观 察 的 纪 录对 自己 的小 组 进 行 评 价 。 每个 小组 在 桥 梁安 装 完 毕 后 按 照 相 同 的 评 价表 格 对 自己进 行 评 价 , 后 形 成 自我 评 价 与 外 界 评 价 , 进 行 讨 论 , 考 如 何 最 并 思 改 善 。在 游 戏 过程 中 , 生 的合 作 能 力 、 作 方 法 、 流 能 力 、 学 工 交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 任 心 等 都 得 到 了锻 炼 。 责
从 关 键 能 力 培 养 中 得 到 的 启 示
戴 姆 勒 一 克 莱 斯 勒 公 司 培 养 学 生 关 键 能 力 的 方 法 及 过 程 ( 话 式 职 业 培 训 AI : 1 方 法 。 在 教 学 实 验 车 间 和 生 产 岗 位 对 D) ( ) 采 用 团 队工 作 和项 目工 作 的 方 式进 行 培 训 。 ( 过 程 见 下 图 : 2) 实 训 教 师 学生( 徒 ) 学 时 间 点
中德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比较
其 能 够 成 为 ~ 种 重 要 的 从 业 者 的 综 合 职 业 行 为 能力 . 也 是 奠 定 受 教 育 者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基 础 性 内 容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的 最 大 特 色 就 在 于 把 关 键 能 力
邯强礅啦彀南美键镊 能瓷蔫 辕
口 樊 艳 君
德 国 素 以 教 育 尤 其 是 职 业 教 育 在 世 界 闻 名 而德 国职 业 教育 尤其 重 视 能力 培养 . 以 关 键 能 力 培 养作 为 职业 教 育人 才 培养 的显著 特征 . 而且 取 得 的 成 绩 和 经 验 尤 为 突 出 关 键 能 力 在 一 般 情 况 下被 称 为跨 职业 能力 . 是 由德 国社 会教 育 学 家梅 腾斯在 1 9 7 4年 提 出来 的 概 念 。 其 中 的 能 力 是 超 越专业技能 、 知识 和能 力 的范 畴 之 外 . 属 于 综 合 发展 层次 上 的方 法 、 社 会 与 个 人 能 力 。 能 够 让 从
须将 三 种 能 力( 专 业 能力 、 管 理 能 力 和领 导 能力 1 同时 具 备 。不仅 如 此 , 还 对 其 他 方 面 的 能 力 也 进 行 了强调 。把法 律 、 劳 动保 护 、 经济 、 日常 工 作 处 理 能力 、 方 法 的应 用 能力 . 企 业 中 的 合 作 能 力 以 及 自 然 科 学 专 业 基 础 知 识 等 等 跨 专 业 及 方 向 的
己 的创 造 力 最 大 限 度 进 发 出来
、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关 键 能 力 培 养 特 色
德 国在 2 0世 纪 8 O年 代 就 把 提 升 关 键 能 力 上 升 到 职 业 行 动 能 力 的高 度 来 认 识 . 在 职 业 培 训 条 例 之 中也 随 之 列 入 。 德 国职 业 教 育 界 的 “ 关 键 能力 ” 的 培养理念 。 已经 开 始 成 为 教 育 界 尤其 是 职 业 教 育 界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和讨论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和讨论作者:代允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07期摘要:这些年,随着我国人工成本的提高,国家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从一个加工大国过渡到一个自主生产创新的国家。
这一转变需要众多高精尖的企业链共同打造,这些迅速发展的企业,对现代技术工人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就是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意义。
工业的基础构建在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上,也就是从职业教育开始,就要普及技术,要求精度,严谨态度。
只有认真着重的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从根基上给即将到来的工业转型做好准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目前大量技术工人紧缺的问题。
关键词:中德职业教育;双元制;教育立法;行业协会;教学改革一、德国职业教育(一)职业教育立法。
德国的职业教育设立有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是一套完备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护。
德国职业教育法的根基是《联邦职业教育法》,它规定了就职前的培训的目标,职业训练内容、方法、期限以及培训企业与受培训者的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培训机构和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堪称世界模板。
在高等教育的对比下,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但没有沦为低等培训,还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德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生力军。
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行业标准是起主要作用的,学校部分是围绕该标准配合并服务,每一学年,准备入校的学生都要先找到将来毕业要工作的企业,并与之签订合同,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相应也由企业为学生选择学校。
学生即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学徒工。
在整个学制中,有五分之三的时间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五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学习。
毕业的学生同时拥有考试结业证书和培训证书。
另外,这部分学生毕业后经过四年工作,仍然可以考入大学,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进入大学的机会。
(三)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启发 ,以此 促进我 国职业教 育能够步 入科学发 展的 将 自我能力获得 提高 。这里的 能力不仅有 专业能 力 , 还有 社会能 力及其他一 些能 力。这 个项 目需要根 据教 轨道 。
一
德 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特色
相应 的经验 积累起 来。该模式能将 包括专业能 力、方法 职业实践能力能够基本掌握 ; 对 职 业 教 育基 本 理论 和 能 力 能 够 掌握 好 ,可 以 我 国现 在通 行的 则是学科 系统化 课程 开发模 式 ,能够 根据职 业学 习规律对职 业教 育的教 学过程进 行正确分 把 比较 扎 实的学科 理论 基础帮 助学生 打牢 ,却无 法直 析 、评价 、设计和实施 ; 掌握 基本的职业 教 育管理与相 关公共 关系处理 的 接建 立起学 习内容与职业行动之间的关 系。并且二者 的 差异很大 ,基本上无法满 足职业 教育实践的要求 。中德 能力 ; 这 两种课程 开发模式的具体项 目比较详 见表 l :
生在 熟练掌握 技能并 能运 用的基 础上 ,创造 力得到 了 培养以很大的启发与借鉴 。
充分 发挥 ,责 任心也 获得 了增 强。把 “ 模 拟公 司”的 培训方 式广泛 地运 用于学 校的 “ 三产” 领域 ,这样能
( 一 )把培 养关键 能力列入职 业教 育的人 才 目标
在 知 识 经济 初 见 端 倪 的现 代 社 会 里 ,不 断 发展
以学习 目标 为导 向的理论 教学
学 科划分 详细 教师 和教授 为导 向的教学
以职业行 动为导 向的教学 理论
跨 学科 的任务 在 教学 中独 立计划 、实施 和控制
传授 事实知 识为重 点 以知 识储备 为 目的的教学 纯语 言传授 ,封 闭式学 习情境
一
注重 职业 和社会 行动能力 的培养 注重 综合 职业 能力 的培养 行动 导 向教 学 ,开 放式学 习情境 多样 化课程 ,个性 化内容
他 山之 石
锆镰
W W W . j x j y b j b . c o m
中德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比较
樊艳君
(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 2 5 1 0 0 )
摘 要 :本文通过 分析中德 两 国在职业教育 关键能 力培 养方 面的差异,从 而促进 我 国职业教 育重视借 鉴 德 国职业教 育经验 ,在职 业教
里 ,有文凭 无技能和 能 力在一些 毕业生 中相当普遍 。
由此来 看 ,理 清理论 教学和 实践 训练关 系、改 良教学
二,中德 职业教 育关键 能力培养比较
德 国职业 教育关键 能 力的培养 ,包 括专业 能 力、 方法 能力和 社会 能力的 培养 ,它主要通 过致 力于教 育
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的工作势在必行 。
范畴之外 ,属于综 合发展 层次 上的 方法 、社 会与个人 培训项 目就 是如此 ,其对技 师的培养要 求是 ,必须将
专业能 力 、管理 能 力和领 导能 力)同时具 能力 。能够 让从 业者 以后在 发展 中受益的是这 一关键 三种能 力 ( 性 的能 力 ,其能 够成为一 种重要 的从业者 的综合职业 备 。不 仅如此 ,还 对其他方 面的能 力也进行 了强调 。 行为能 力 ,也是 奠定受教 育者可持 续发展 的基础性 内 把法律 、劳动保 护、经济 、 E l 常工 作处理能 力 、方 法
职数科 ,且有着很大授课 负荷 ,在课 时标准 上,对理论 课教 师和 实训课教 师分别提出的要求是2 4 节/ 周以上和 3 5 节/ 周以上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教 师 ,基本是从高校 来到 职业 类院校 任教 ,有专 业技能 的对 师范教 育的教
致 性课程 , 内容 针对大家
学技 能欠 缺 ,而有 师范教 育经历会 教学 的又不具 备专 每 所 德 国职 业 学校 都 建 有 实 验 室 、实 习车 间 或 业技能方面的能力 ,从严格意义上讲 ,我国 目前大部分
为职业 教 育人才培养 的显著特 征 ,而且 取得 的成 绩和 提 高 。在德 国的职业 院校之 中 ,尤其是 实行双元 制 的 经验 尤为突 出 。关键 能 力在 一般情况 下被称为 跨职业 学校 ,要 求学生掌握 专业知 识 、掌握 方法技 能和社会 能 力 ,是 由德国社会 教育学家 梅腾斯在 1 9 7 4 年 提 出来 能 力 。与此 同时 ,对于关键 能力的培 养这一 点 ,也广 的概念 。其中的能 力是超越 专业技能 、知识和 能 力的 泛 体现于 德国开展 的职业培 训项 目之 中 。德 国的技 师
生实 际 、兴趣和具 体要 求来设计 多样教学方 法 ;四是
选择更 广阔的 角度来设计 学生学 习的进程而 不能 仅仅
作者 简介 :樊艳君 。 女, 硕士 . 副研究员。研究方 向: 职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工作能 力。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 中心
6 2 —
一
继馕
2 0 1 3 年 第2 期 总第2 0 7 期
( 一 )课程 开发模 式
系 统 掌握 好 本 专 业 内 的坚 实 的 专 业理 论 基 础 知 识 ,尤 其属于 直接联 系应用 型人才职 业实践 的内容 ,
德 国 推 行 典 型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课 程 学 习 领 域模 具备对 本专业 领域 的职 业活 动和工 作过程 能够正确 分
( 二 )教 学 内容 方 式
模 拟 室 ,其 “ 双 元 制 ”职 业 教 育 非常重 视 学 生 的 实 职教师资是不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和培养要求的。 际操 作训练 ,注 重 “ 以 人为本 ”培养学 生能 力 。除 此 三 德 国 “ 关键能力”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以外 ,学生 还要去 工厂和 企业进 行培训 ,实践 时 间比
他 山之石
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 力培养核心 ,通过把学生 培养 课 、文化课 和知识 传授 ,而 忽视 对实践 、专业课 与能
成 自主学 习能力 强的 自主学 习者 和塑造 专家学 者型 的 力培 养 。学生 所学 的东西 基本停 留在学 历教育的 圈子
职业教 育教师 ,来 引导学生去 发现 和解决问题 。
通过 分析 可知 ,德 国职业教 育在 “ 关键能 力”培
培训 学 习时 间多7 0 %,并 且毕 业时 必须通过 理 论考试 养上 所 凸现 出的显著 的职业导 向性 特点 ,能够 与学 生
和实 际操作 考试 。他们把 实际生 产工作 项 目交 给学生 与社 会的需要 紧密贴 近 ,促进 学生成 为社 会需要 的人 组织 实施 ,在 教学 中实施 “ 项 目与转换 培训 ”法 ,学 格健全 的合格 职业人 ,这将对 我 国职 业教 育关键能 力
随 之列入 。德 国职 业教育界 的 “ 关键能 力” 的培 养理 生相 互交流 、与教 师交流 、彼 此合作 的过 程 ,在此过
念 ,已经 开始成为教 育界尤其 是职业教 育界 的共 识和 程里 ,让 自己的学 习能力 、思 考能力 、分析和 解决 问 人才培养 教育模式 ,开始走 入职业教 育的实践 之 中。 题 能力在 整合提升 的之 中,让 自己的 创造力最 大限度
够 促使 学生在 技能 与决策 、判断 及合作 能力 同时得到 的技 术 和 工 艺 对具 有 过 硬适 应 能 力 的 高技 能 劳 动者
培训 。而我 国的职 业类院 校 ,基本上是 过于看 重理论 非 常欢 迎 。我 国职业 教育应立 足现在 ,面 向未来 ,将
6 3 —
一
他 山之石
德 国职业 教育 “ 关 键能 力”培养实践 ,可 以从 其培养 进发 出来 。 ( 三)让各 门课程 的教 学成 为培 养过程 目标 、教 学方法和 课堂教学 三个方面 ,来领略其 关键
能力培 养的特 色。
( 一 )把 能力为本作为职教人 才培 养 目标
关键能 力的培养不 可能借助一 门课程来完 成 ,需
学大 纲和计划 来选择 、组织和 完成 ,这 个过程需 要教
德 国在2 0 世 纪8 0 年 代就 把提 升 关键 能 力 上 升到 师的指导 ,更 需要学 生 自己独 立思考并 动手解决 问题 职 业行动能 力的高 度来认识 ,在职业培 训条例之 中也 的方 法 。这个 过程不 仅是项 目完成的过程 ,而且 是学
式 ,是教师 引导学生学习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并对具体 析和评价的能 力,并有一定的课程开发的能 力;
专业和 职业 知识 以及技 能主 动去总 结与提 炼 ,同时把 能 力和 社会 能力 等在 内的职业能 力快 速地进 行获 取 。
在 一定实践 经验的 基础上 ,对本专 业比较广泛 的
色
继馕
、 ^ n ^ , 、 ^ , . j x j y b j b . c o m
( 三 )职 业教 育 师 资培 养
方法 、手 段的不断 革命来 培养人 的关键 能力 。我 国职 德 国职业教 育师资尤 为精 良 ,他们 除 了要具有 相 业教 育关键 能力培 养起步 较晚 ,所以德 国职业教 育培 应的学 历和 资历这些 基本 条件 外 ,其他 的职 业标准还 养关键 能 力的理念 与方式 、方法尤 其需要 我 国职 业教 包括 : 育在发展 中进行充分地 比较和借鉴 。
容 。德 国职业教 育的最大 特色就在 于把关键 能力培养 的应 用能力 ,企 业中的 合作能 力以及 自然科 学专业 基
作为培 养人才 的着 力点来对待 。相对于德 国职业教 育 础知识 等等跨专 业及方 向的多种基 础性能 力 ,也进 行 关键能 力培养 ,在职业 教育人才 培养理念 上 ,需要 做 了强调。 的工作 还很 多。当前 ,我 国的职 业教育界 要充分接 受 ( 二 )项 目导 向 法的 应 用 德 国在 职业教 育 中对 “ 关键能 力”的培 养方式与理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