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科学探究
2024年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教材第18课,主题为“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需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了解生物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能准确区分它们。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区分。
3. 实践活动:分发观察记录表,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记录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展示生物多样性。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 生物多样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记录下来,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详细说明:1.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概念的理解。
4.18水蒸气凝结(教案)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4.18水蒸气凝结(教案)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水蒸气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凝结现象。
2.学习用简单的实验方式观察水蒸气凝结的过程。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将一个被加热的罐子或杯子倒过来放在一盘子上,用一些水滴在盘子里,等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描述盘子上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 教师简单介绍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二、实验探究1.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冰块,热水。
2.实验步骤:a.将玻璃杯装满冷水,等待几分钟,观察杯子的变化。
b.将热水倒入玻璃杯中,等待几分钟,观察杯子的变化。
3.实验结果:在杯子上可以看到水珠。
4.实验分析:水蒸气从热水中发出,然后在冷杯子上凝结成水珠,并且在杯子的外部,而不是在杯子的内部。
5.实验总结:当水蒸气遇到冷的表面,那么它会凝结成小水珠。
三、拓展探究1.扩展实验1: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下观察水蒸气的凝结。
2.扩展实验2:比较不同材质的容器对水蒸气凝结的影响。
3.生活中的应用:窗户上的水珠、饮料的水珠等等都是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课后作业:1.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2.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讨论你们最常见的凝结现象。
3.在学生的科学笔记中记录实验的结果和分析的结论。
教具准备:1.透明的玻璃杯,冰块,热水,一些细水滴。
2.教师准备好实验板书和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水蒸气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凝结现象,并可以掌握并应用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进行水蒸气凝结的观察和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受到锻炼,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此外,本节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粤教粤科版(2024秋)五年级上册4.18空气中有水吗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粤教粤科版(2024秋)五年级上册的第4.18章节“空气中有水吗”。该章节主要涉及水的存在形式以及空气中水分子的分布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存在形式,以及空气中水分子的运动和分布规律。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勇于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包括粤教粤科版(2024秋)五年级上册的第4.18章节“空气中有水吗”。此外,准备相关的水的物理性质和大气科学的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和参考。
最后,我在课后拓展方面还需努力。虽然我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资源和作业,但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今后,我应该加强对课后拓展的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提问、主动回答问题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几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8科学学习回顾冀教版
《18 科学学习回顾》教案教学目标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5、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6、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教学重点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1、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三年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学习。
二、新授:1、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
(1)教师讲述: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经历过许多的科学探究活动,想一想你经历过哪些科学探究活动。
(2)看教材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分别回答这些探究活动的类型。
(3)鼓励学生分别列举每个类型的3—5个具体探究活动,如设计与制作类的活动;有设计制作风车、小吊车、小火箭……列表分类记录、(4)提问:除了上述探究活动类型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探究活动的类型·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是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5)学生分组交流。
2、指导认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1)教师提问:一个探究活动需要经历几个探究的环节?(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熟悉的课例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几个环节。
学生可以选其他活动进行分析、描述并记录每个探究环节的分析结果。
(3)鼓励学生选择分析不同的探究活动过程,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
(4)第86页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分析,尽管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
一般都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一一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几个基本的探究环节,但对不同的活动类型,具体的探究环节也有所不同。
4.18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课件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 下表为313年—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
布。据此可知(
)
地 苏南、
四川汉
江西、 闽、
安徽
湖北
区 浙北
中
湖南 粤、桂
人 30多万 约17万 约15万 约6万 各1万多
口人
人
人
人
人
12
少量
A. 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定居 C.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初步完成 D. 南方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昌盛 答案:A
12
点拨:依据题干中“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 域”“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可知,南北 朝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正 确。题干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君主专制的实行,排除A、 B;当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因为北方政局不稳、长期战 乱,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
A. 北京
B. 西安
C. 南京
D. 杭州
1234567
3. [2024·盐城中考]《齐民要术》记载,随着北方人民的大量 南徙,必然会把生产工具带去南方。适合南方的,可能有 所推广;不适合的,则会不断改进。该著作所述现象 (B) A. 导致了东汉政权的衰亡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奠定了北魏统一的基础 D. 推动了南北对峙的形成
12
点拨:从313年—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 布数据可得出,迁到江南地区的人明显多于西南地区,反 映出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A正确。题干材料没有 涉及南方的自然环境,排除B;从题干材料看不出经济重 心的变化,且此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南 移,排除C;D与材料中的数据无关,排除。
2023秋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表格教案)
科目授课时间ຫໍສະໝຸດ 次--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3秋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表格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秋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8课《矿物与我们的生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在课堂时间安排方面,我发现有时讨论和实验环节占用的时间较多,导致课程进度有所延误。今后,我需要更合理地规划课堂时间,确保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
2.教学方法:尽管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部分学生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仍然表现出较低的参与度。针对这一问题,我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激励措施,例如,设置课堂小奖励或积分制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觉得矿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2.实践活动: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实验和分组讨论,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探究矿物的特征。未来,我可以增加更多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矿物博物馆或实地考察矿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矿物的形成和开采过程。
3.教学资源利用:我运用了PPT、视频等教学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矿物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更多有趣的矿物案例和实际应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2024年浙教版科学课件《科学探究》
2024年浙教版科学课件《科学探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教材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收集与分析、科学推理与论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独立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推理和论证,形成科学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收集与分析、科学推理与论证。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理论讲解:(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资料分析等。
(2)实验设计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原则等。
(3)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的整理、处理、分析等方法。
(4)科学推理与论证:如何运用已知事实、原理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结论。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实验案例为例,讲解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科学推理与论证的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形成结论。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实验设计原则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4. 科学推理与论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形成结论。
2. 答案: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给出合理的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新教材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8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教案教学设计(1)
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课标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就意味着科学课程不能只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怎么做科学研究,小孩子怎么学着科学家的样子做科学研究。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在科学探究总目标中,要求学生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要在探究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获取信息(证据),并通过思维活动处理加工,获得概念性知识。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以落实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目标为指向,促进学生反思性思考,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方法、步骤、程序有更完整的认识。
在一二年级的该专项学习中,突出了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和分享交流三个过程要素,并以适合一、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表述为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
从三年级开始,进一步拓展到全部的探究过程环节,主要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几个方面。
仅将查阅文献这一通过资料探究的独特探究方式在五年级专门提出介绍。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选取了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出“摆的运动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并对问题进行探究。
本专项学习主要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科学家们具有的共同的素养,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盲从权威,重视证据,持之以恒的研究,不仅告诉学生科学家是怎么做科学研究的,还告诉学生科学家具有哪些科学素养,具有这些科学素养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成功。
2020版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4.18《水的三种状态》教案
《水的三种状态》教学设计王艳丽【教材分析】《水的三种状态》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四课时。
本节课从学生制作冰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到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并能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通过观察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通过生活中是否制作过冰糕引入,思考怎么样制作冰糕,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任务卡指导学生课前制作冰,为课堂上的研究打下基础;用材料包提示学生准备小铁桶、冰块、塑料杯、食盐等,为课堂上的研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制作冰,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水结冰时有什么变化?使学生观察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并观察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第二活动是通过观察水、冰、水蒸气,了解三者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区别,知道水在自然界以冰、水、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同时也认识到虽然它们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个活动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意识到水的三态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
找一找自然状态下有哪些固态的水,引领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不仅冰是固态的水,还有雪、霜、冰雹等也是固态的水,开拓学生的视野。
本课的一些现象学生很常见,只是没有认真观察过,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的道理。
因此可以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因为制作冰的过程时间比较长,所以可以让学生课前在家里制作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亲自观察到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的现象。
【学生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蒸发、水沸腾、水凝结现象的基础上,对水的三种状态及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进行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同时利用这些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2024年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
2024年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手册》第四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植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植物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植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植物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实物植物、投影仪。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特点。
2. 教学新课(10分钟)教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实物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生长过程。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点。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观察一种植物,绘制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各组展示绘制成果,分享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
教师点评,强调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植物。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物的生长过程2. 板书内容:植物生长的四个阶段: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成熟。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提供氧气、食物、药材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一幅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示。
2. 答案要求:图示清晰,标注植物生长的四个阶段,文字描述简洁明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但在讲解植物生长过程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实地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加深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养护植物,体验与植物共生的乐趣。
2024年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2024年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目标1.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2.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扩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开拓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1.科学实验活动(1)活动名称:种子的发芽实验活动目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活动过程:学生提前准备好土壤和种子,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种子发芽的时间、数量、生长情况等,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学生可以得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及发芽的步骤。
(2)活动名称:水的净化实验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过程,探究不同材料对水的净化效果。
活动过程:学生将水样倒入不同的容器中,每个容器里放入不同的材料(如石炭、沙子、小石子等),并观察几天后水的变化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了解不同材料对水的净化作用,并探究不同材料对水净化的原理。
2.探究性学习活动(1)活动名称:恐龙的足迹活动目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恐龙足迹在地球上的特征,并了解恐龙生活的环境和习性。
活动过程:学生准备一些有趣的材料(如浆糊、泥土等),在活动区域放置一些大型玩具恐龙,让学生模拟恐龙的足迹。
学生观察和比较模拟的足迹,分析足迹的特征,如形状、大小、深浅等,并通过足迹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2)活动名称: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变态和生长规律。
活动过程:学生收集一些昆虫的幼虫和它们的食物,放置在透明容器里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昆虫的变态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外貌特征,记录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了解昆虫的生长规律和变态过程。
三、活动组织和实施1.活动时间: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每周安排1-2次科学探究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30-45分钟。
2.活动准备:根据每个活动的具体内容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和器材,并提前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小学科学探究第十八册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探究第十八册案例分析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实践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探究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探究第十八册中的一则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展示科学探究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案例分析:为什么相同的硬币有时会有不同的声音?现象描述: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时候拿着相同的硬币敲打不同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问题提出:为什么相同的硬币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探究设计: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探究:1. 实验材料准备:相同类型的硬币、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板、塑料桌面、玻璃等)。
2. 实验步骤:a) 将硬币拿在手上,用力敲打木板,观察并记录声音的特点。
b) 重复步骤a),但这次敲打塑料桌面。
c) 重复步骤a),但这次敲打玻璃。
d) 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相同硬币产生不同声音的原因。
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当硬币敲打木板时,声音较为清脆,有回音。
2. 当硬币敲打塑料桌面时,声音比较低沉。
3. 当硬币敲打玻璃时,声音较为嘈杂。
问题解答:相同的硬币在不同的物体上敲打,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材质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性。
木板因为质地较为坚硬,故声音会比较清脆,而且木板能够使声音产生回音。
塑料桌面相对柔软,无法产生回音,所以声音较为低沉。
玻璃的质地较为坚硬,但表面较为光滑,导致敲打时声音比较嘈杂。
问题延伸: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有些乐器的声音高亢悠长,而有些乐器的声音柔和低沉?这涉及到乐器的共鸣体和材质选择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结论:通过本案例的探究,我们了解到相同的硬币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这主要是由于敲打物体的材质和硬币自身的声音传播特性引起的。
科学探究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大班科学探究教案
2024年大班科学探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教材第四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探索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了解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培养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植物图片、天气变化图片、PPT课件。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他们看到的动植物和天气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让幼儿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同时,结合天气变化图片,讲解天气对生物的影响。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植物,用画笔和彩泥在画纸上表现出它们的特点和生存环境。
4. 课堂讨论(5分钟)各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动植物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动植物图片2. 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3. 幼儿作品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记录下来。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他们的兴趣点和疑问,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实地观察动植物和天气现象,加深对自然界奥秘的认识。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课堂讨论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应关注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这一概念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
2024年大班科学探究教案
2024年大班科学探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探索自然”,详细内容为“认识天气变化”。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幼儿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的天气状况,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说出天气的定义,识别并描述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天气状况。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天气变化的能力,学会通过观察天气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关爱环境、珍惜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学会观察天气变化。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识别不同的天气状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天气符号卡片、图片、黑板、粉笔。
学具:绘画材料(彩笔、水粉、画纸)、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看到的天气情况。
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天气符号卡片,讲解天气的定义,引导幼儿认识并描述不同的天气状况。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并描述图片中的天气情况。
4.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天气情况,绘制相应的天气符号。
5. 课堂小结(5分钟)6. 情景模拟(10分钟)教师设置不同的天气情景,让幼儿扮演小小天气预报员,进行天气预报。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2. 不同天气状况的符号3.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描述每天遇到的天气情况。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无统一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幼儿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天气变化,引导幼儿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幼儿关爱自然的情感。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第二年级第十八单元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第二年级第十八单元案例分析科学实验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科学实验的案例,来探讨第二年级第十八单元的科学实验探究。
案例背景:在第二年级第十八单元的科学实验探究中,教师设计了一项关于光的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通过实践探索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需要使用凸透镜和平面镜进行实验,并观察发现不同角度的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步骤:1.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给予了一些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
2. 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凸透镜和平面镜,并解释了它们的作用。
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只需要准备一把凸透镜和一面平面镜。
3.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摆放实验用具和仪器。
首先,他们放置了一面平面镜,然后将凸透镜对准平面镜的反射光线,调整凸透镜的角度,以便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4. 学生观察并记录了光的传播方向,他们发现了光线在不同角度的凸透镜上出现了折射现象,并将观察结果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逐渐理解了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凸透镜和平面镜的作用。
案例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在实践中亲自观察和探索了光的传播规律,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他们学会了用实验数据来支持和解释他们的观点。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合理设计了实验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学生们在实验中自主操作,积极参与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理解。
同时,这个实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科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学生们在实验中还锻炼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由表及里,逐渐理解了光传播的基本原理。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18《专题探究:外貌特征能遗传吗》同步练习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18《专题探究:外貌特征能遗传吗》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不能遗传的是()。
A.某人用眼不当导致近视B.不同人种肤色不同C.断尾的蜥蜴能生出有尾的蜥蜴2.可遗传的外貌特征不包含()。
A.酒窝B.耳垂C.牙齿3.下列不属于人体外貌特征的是()。
A.耳垂B.色盲C.酒窝D.发际线4.可能与自己的亲人所具有的相似外貌特征是()。
A.脾气B.性格C.耳垂大小二、综合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
”一只猫生了九只小猫,九只小猫都各不一样,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的现象,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基因)传给子女(子代),使子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性状,如体态、相貌、音色等,但不同的性状特征,遗传的概串是不一样的,请根据所学识回答下列问题:5.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指的是生物具有________现象,一只母猫生了九只小猫各不相同指的是________现象。
6.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________传递给子代,使子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性状。
7.下列几个特征中,通过后天训练可以改变的遗传特征是_____。
A.罗圈腿B.性别C.青春痘8.下列性状中接近100%的“绝对”遗传的是_____。
A.身高B.肥胖C.双眼皮参考答案:1.A【详解】生物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比如肤色;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
所以某人用眼不当导致近视不能遗传。
2.C【详解】酒窝是人类的一种外貌特征,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
除了酒窝以外,人类许多外貌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的颜色、肤色、耳垂的形状等。
可遗传的外貌特征不包含牙齿。
3.B【详解】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化学-4月18日
园区初三化学第七讲中考复习专题二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一) 4.18一、知识点梳理1: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制法。
2: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吸附、沉淀、过滤、蒸馏);二、例题精析1:50℃时,等质量的两份饱和C a(O H)2溶液,一份冷却至20℃得溶液甲,另一份加少量CaO后,恢复温度至50℃得溶液乙。
则甲、乙两溶液相同的是()A:C a(O H)2的溶解度B:溶液的质量C;溶质的质量分数D:溶液中C a2+数目2:是以土豆等副食品废料为原料,经多步处理而制成,是一种新型的可降解塑料。
下列有关乳酸基塑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乳酸基塑料属于金属材料B.制取乳酸基塑料的原料比较低廉且广泛C.使用乳酸基塑料制品可以减少“白色污染”D.乳酸基塑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3:下列各组中两种溶液混合后,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A.氢氧化钾溶液和稀盐酸B.氯化钡溶液和稀硫酸C.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D.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4:超临界水是常态水在湿度超过374℃、压强超过2.21×107Pa下形成的气、液密度相等的一种特殊状态的物质。
在密闭条件下,超临界水可以任意比溶解O2等,通过氧化反应,在较短时间内以高于90%的效率将废塑料断裂成油状液体,以下有关超临界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常态水形成超临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B.超临界水向固体内部的细孔中渗透能力极强C.利用超临界水技术治理“白色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D.超临界水处理废塑料的工艺对设备耐高压、耐高温和耐腐蚀的要求很高4:括号内是区别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A.面粉和葡萄糖(加水,振荡) B.硬水与软水(加肥皂水,振荡)C.蒸馏水与盐水(过滤) D.白酒和食醋(闻气味)5:下列实验现象和对应的结论描述都正确的是()A.存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一一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B.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生石灰块投入水中,水会沸腾——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是放热反应D.向饱和硫酸铵溶液中加入鸡蛋清,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蛋白质变性6:“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
《机械摆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机械摆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观察和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
发展对计时工具摆的研究的兴趣课前准备:教师演示材料:秒表、摆钟、铁架台(贴了双面胶)、棉线绑吊桶学生实验材料:铁架台(贴双面胶)、棉线绑吊桶、书(记录单一、二)、秒表一、(复习)导入师:现在几点了?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来测量时间的吗?生1:通过观察影子的长短变化(发明了日晷)师:你知道的真多!生2:用水来测量,我就做过一个水钟。
师:你真了不起,不仅知道,还做了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生3:还有蜡烛钟和沙漏都能用来计时。
师:知识真丰富!小结:的确,你们刚才所说的方法古人都曾用来测量时间(只能知道大概的时间),但聪明的古人没有停止过思考,他们在不断创造,发现的过程中还想到了一种更加精确的方法——机械摆钟(板书)【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一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一方面引出本课所学的内容。
还未发现其他方法!】二、认识机械摆钟师:你们见过机械摆钟吗?生:有/没有,下面有一个物体在摆(出示机械摆钟)师:(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庐山真面目,上面是一个钟面,下面是一个钟摆。
请你仔细观察钟摆,有什么发现?生1:摆一直不停地在运动生2:摆的下端是圆圆的,上面比较细师:你真会观察!这个圆圆的我们称它为“摆锤”,上面细的部分成为“摆绳”。
师(追问):这个摆跟时间有什么关系吗?(如果学生没讲到)生3:一秒钟摆一次师:一分钟就可能摆多少次?你们认为他的发现怎么样?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不同意,我认为一秒钟不能摆一次【设计意图: 1.认识机械摆钟由“钟面”和“钟摆”构成。
2.发现“机械摆钟能精确测量时间可能跟摆有关系”。
3.在学生互评中引出实验需求“用秒表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三、用秒表测摆钟的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1、师:好,我们来观察一次(由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心里默数。
四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第18课+水蒸气凝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第18课+水蒸气凝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水蒸气凝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科学思维:能通过对周围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探究实践: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杰度责任: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火柴,酒精灯,烧杯,玻璃片,试管夹、水、冰块【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课件播放动画短片,眼镜起雾。
师:菲菲的眼镜为什么起雾了?生:镜片上有水蒸气,水蒸气就是起的雾。
师:什么是水蒸气呢?生:水蒸气是水蒸气是水蒸发形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师:这些气体是怎么变成小水珠的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活动一: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师:物体表面出现小水珠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生活中,你还见过这种现象吗?生:清晨的时候,小草上面有小水珠。
生:妈妈蒸馒头时,锅盖上面有小水珠。
师:关于小水珠,大家有什么想研究的吗?生: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师:大家猜测一下,小水珠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是不是水蒸气变成的?与遇冷有关系吗?师:物体表面的小水珠的确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
那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能形成小水珠?师: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教师出示实验器材。
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小组内讨论,商量实验方案。
小组间汇报交流试验方案,教师适当指导。
确定实验方案:1.取两个相同玻璃杯放置同一桌面,倒入等量的温水。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玻璃片在酒精灯焰上加热一分钟。
3.同时将两块冷热不同的玻璃片分别盖在两玻璃杯上。
4.五分钟后观察两玻璃片上出现的现象。
教师提出注意事项:1.均匀加热玻璃片,防止玻璃片受热破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
结论
设计实验方案应该注意:
1、科学: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严密 2、简约:操作是否简便易行 3、可行: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 4、安全:操作是否安全可靠 5、环保:反应过程是否节能、环保
保证实验的客观性
设计实验时明确: 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什么? 需要观察或测量的因素是什么?
结论:大佛被腐蚀,主要与酸雨有关,与普 通雨水无关。
实验内容及步骤 得到实验结果
1、称取适量(如10g)大理石薄片,放入小烧杯中。大理石薄片的 2、量取适量(如50ml)pH=6.5的普通雨水,倒入步 质量不变 骤1的小烧杯。3、过较长时间(如一周),取出 大理石片,干燥,称量剩余大理石薄片的质量
提出问题:
保暖袋中的物质是什么?
提出
1、拆开包装,发现一小袋液体和一包固体 固体中有白色粉末、少量贝壳碎片
2、厂家在制作时充分考虑了安全, 环保等问题
大佛被腐蚀,主要与普通雨水有关,还是与 酸雨有关?
资料: 乐山大佛的材质是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①正常的雨水或河水也呈微弱酸性 (pH在5.6~7之间)。 ②醋酸和酸雨的酸性程度差不多 pH在5.6~3之间。
科学探究的价值
获取化学知识 如何做科学
做科学的 知识与技能
做科学的 实验方法
做科学的 思维方法
1、称取等质量的的大理石薄片,放入小烧杯中。 大理石薄片的 2、量取等体积pH=3的醋酸溶液,倒入步骤1的 质量减少 小烧杯。3、过较长时间(如一周),取出大理 石片,干燥,称量剩余大理石薄片的质量
绿色化学
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2011•河北区)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在不同地 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②石块的大小不同、或石块的质量不同、盐酸的质量不同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③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③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 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相同地点的小石块; 加入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
1.通过“探究保暖袋的成分”,学会识别什么是 化学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发现和提出有价值 的化学问题,怎样进行科学猜想。 2.通过“探究酸雨的腐蚀性”,进一步学习如何 收集证据、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应用证据、 解释证据、获得结论,掌握对照实验、变量控制、 等实验方法。 3.通过“探究酸雨的腐蚀性”,理解比较、归纳、 概括、分析推理、定性与定量等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2个典型的探究活动案例分析,进一步 学习如何做科学,怎样进行科学探究。
中考化学总复习
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主题第4课时)
威海市城里中学 单玉凤 2012.4.18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保暖袋的成分”,学会识别什么是 化学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发现和提出有价值 的化学问题,怎样进行科学猜想。 2.通过“探究酸雨的腐蚀性”,进一步学习如何 收集证据、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应用证据、 解释证据、获得结论,掌握对照实验、变量控制 等实验方法。 3.通过“探究酸雨的腐蚀性”,理解比较、归纳、 概括、分析推理、定性与定量等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2个典型的探究活动案例分析,进一步 学习如何做科学,怎样进行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