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正文:----------------------------------------------------------------------------------------------------------------------------------------------------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2003年12月23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今年省委工作会议和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目标任务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采取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实施强县带动战略、支持欠发达县进行改革开放试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省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全省县域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75.5%,完成财政收入占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占4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7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68.9%,有1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
县域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对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先进省相比,与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强县不强、弱县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意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1、基本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依托我县优势和特色资源,围绕一个主题(全面提速、加快发展),抓住两个关键(培育有生命力的产业、培育有创造性的人群),打造三张王牌(草畜产业大县、农村生态能源大县、红色旅游大县),培育四种经济(壮大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提升配套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实施五大战略(项目带动、强农富民、工业强县、基础先行、统筹发展),建设六大产业(草畜、白瓜籽、洋芋、杏果、小杂粮、红色旅游),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进程。
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综和实力,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
2、目标任务。
力争经过几年的不懈的努力,使县域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到2010年,全县GDP达到2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培育1-2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及税收超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调优一产、调强二、三产、提高二、三产比重,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超过5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40%,逐步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3、基本原则——突出特色原则。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主导产业的培植与县内的资源优势相对接,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变为特色优势,把特色优势变为竞争优势,集中力量抓好主导产业,培育特色支柱,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优先发展原则。
坚持非均衡发展,制定倾斜政策,重点支持基础条件相对好的乡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培强做大草畜产业。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浚县实际"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夯实和谐社会稳定基础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当前"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转变"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压力%新挑战&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作风"深入实际"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把握规律性的问题$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探索和认真总结新形势下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及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的突出表现和发展趋势"不断健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二是捕捉苗头性的问题$对各类矛盾纠纷和隐患苗头"要坚持早发现%早动手%早解决"不间断地组织开展滚动排查"防止小矛盾酿成大事端"切实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内部"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重视可预防性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防止矛盾激化%转化和复杂化"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四是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要坚持信访首问责任制%县乡领导包案制"对于一些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实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明确解决责任人和解决期限"确保群众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二%健全和谐社会管理机制对浚县来说"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主要应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治安预警机制&加强以情报信息为主的预警机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全方位#多层次#主体化的情报信息网络"科学把握治安趋势"超前落实应对措施"掌握维护治安稳定的主动权&二是健全社会防控机制&整合警力和社会资源"巩固和发展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稳定机制"完善城乡卡点建设"增强城乡联防联控的能力&组建城乡巡逻防控队伍"构建网格化巡逻警务模式&实施’一村一警一干(双岗双责工作制"以政法机关为主要力量"严惩违法犯罪活动"指导各村民委员会加强治安防范工作&三是坚持’严打(不动摇"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持续不断地开展’严打(整治"集中整治治安乱点和深入开展’打双抢#反盗窃(专项斗争"狠狠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坚决遏制刑事犯罪的上升势头&三#完善和谐社会保障体系随着企业#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失业人员越来越多"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任务越来越繁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加大对就业的政策支持&抓好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以县劳动培训中心为龙头"以社会办学为依托"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同时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改革"为就业再就业和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家庭从事小商品#饮食#市场中介等服务行业"以不断拓宽社会就业渠道&二是树立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保障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鼓励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完善生活救助体系#住房救助体系#医疗救助体系#教育救助体系#就业救助体系#科技救助体系#司法援助体系和其他临时性救助体系"使广大贫困人口能及时得到救助"同时"整合救助资源"将现行的救助政策进行科学整合"完善优惠政策"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健全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尽快制定出台行业协会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断完善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四#强化和谐社会组织保证党员干部队伍是党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煅造一支合格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全面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结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实践证明"开展以创建’五个好(农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为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是把农村党的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形式&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三级联创("做到乡村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全面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三是切实搞好’三带三强(工程和’大学生村官(计划"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完善机制"强化培训"进一步加大’三带三强(支部书记培养力度"使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带领班子工作能力强的支部书记"在全县支部书记总数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严把进口"畅通出口"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纯洁性"并为全县每村配备一至两名’大学生村官("示范带动农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收稿日期*!""#年$月%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农!""#!!!河南省浚县人民政府县长薛国文!"。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政府引导、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政府引导是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
政府在引导下,可以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扶持、法规制度等手段,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财政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增加对县域经济的投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帮助乡村振兴,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在县域经济中的投资兴业,同时对外资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措施。
在法规制度方面,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与规范,为县域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产业升级是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产业升级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产业升级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推动更多的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发展壮大;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丰富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
科技创新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人才培养是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
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当...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
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方针后,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亮点,也是当前理论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徐州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徐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二元结构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等基础理论,首先分析了徐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其发展滞后的原因。
其次,考察了徐州各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及各县支柱产业,分析了各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探讨了产业集聚在促进徐州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立足徐州实际,着眼于发挥后发优势,提出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主要对策。
本文发现,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劳动投入,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不高,中心镇的经济集聚和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此基础上,结合徐州实际,文章建议:第一,依据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支柱产业优势化和优势产业支柱化。
第二,改善投资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加快城镇建设,发挥中心城镇经济增长的积聚效应和带动效应。
第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要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键词]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策略ABSTRACTThe county-economy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nd the basic carrier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Chinacurrently. After “boosting the county economy” was put forward definitely at theth16 National Con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economy has becomethe bright spot i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which is a hotissue cared about by the theoretical field and the whole societyXuzhou is aless-developed region in northern Jiangsu. Therefore, how to speed upcounty-economy means significant in theory and has practical value to thebuilding of a new flourishing,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Xuzhou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his paper employs themethod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macro and microanalysis,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o as to discuss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Xuzhou county-economy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dual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lust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san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unty economy of Xuzhou and exploresthe reason why the county economy of Xuzhou is lagged behind. And then thepaper studi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main industries of all countiesin Xuzhou, as well as promoting factors of every county’s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Xuzhou. Lastly,based upon the facts of Xuzhou, the paper put forward main strategies andpath choice with a view of developing late-come’ s advantageThe development of Xuzhou county-econom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with an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conomic growth mainly dependsupon investment and labor force and has a low technical content. The effect ofindustrial clustering and leading role has not been given full play Based on the fac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Xuzhou, this paper has thefollowing suggestions. Firstly,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main industry anddevelop industrial economy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vigorouslyso as to realize the dominance of the leading industry and the leading role ofthe dominant industry ;Secondly, we should improve investment environment,attract the investment from domestic and oversea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Thirdly,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townconstruc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ccumulation and leading effect ofeconomy growth of center town; Fourthl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should be seriously carried out with a quick increasing speed of economy. Thequality and the profit should be improved as well. While building a resource-sa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 of economic growt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 Xuzhoucounty-economy strategic目录一、引言 (1)(一)基本概念与问题界定 (1)(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4)(三)研究综述 (5)(四)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7)二、发展县域经济的理论基础......................................................9一经济增长理论............................................................ 9二比较优势理论 (10)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0)四产业集聚理论与不平衡发展理论 (11)三、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问题原因分析 (14)一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4)二徐州各县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 (20)三区位商与徐州各县域的比较优势产业分析 (23)四徐州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30)四、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主要对策 (33)一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3)二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34)五、结论 (39)参考文献………………………………………………………………………40附录………………………………………………………………………………43后记………………………………………………………………………………50一、引言一基本概念与问题界定1、县域区域,是一个地理范畴,通常指人们按照自然的、经济的、历史的、行政的等标准划分出来的地理范围。
壮大县域经济 夯实和谐基础——工业化是发展壮大我州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张。 劳动力从农 村向城市 转移 , 原有的农业社会 将变 为现 代社会 。世界 的发展史表明 : 工业化是一个 国家 由农 业社 会走 向现代化工业社会 的过程 , 工业 化程度是现代 化程度
还处 于发展总体水平 比较低 , 自,县域经济 的这种特殊 地位 和作
用 , 定 了 要 解 决 我 州 面 临 的 矛 盾 和 问题 、 筹 城 乡 发 展 决 统
由此 可 以 看 出, 论 经 济 总 量 、 土 面 积 还 是 人 口, 域 经 无 国 县
济在全 国都 占了一半以上 , 而在 我州超 过了 9 %。县域经 O
维普资讯
1 9
第2 4卷
第 2期
黔东南 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n l f o te s G i o a o a T a h r o ee o ra o u at uz uN t n e c e ' C l g S h h i l s l
【 摘
要】城 乡之 间的不和谐 是 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必须解决 的难题 和关键 。要 大力发展县城 经济。从 工业化的
选 择 入 手 去 推 动 农 村 经 济 的发 展 。 找 准优 势 、 构 建 平 台、 完 善机 制 ,使 黔 东 南 州 的 工 业 化 速 度 加 快 、县 域 经 济 壮 大 。
就 没有 全州的小康 , 就难 以实现社会 的和谐 , 县域经济 的 落后 状况就不会改 变 ,从而会制 约全面建 设小康 和社会
和 谐 的 进 程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面 建 设 小 康 , 建 和 谐 全 构
18 8元 ,城 镇 居 民 可 支 配 收 入 7o 3元 ,收 入 差 距 为 5 6 44 :)城 乡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的矛 盾 突 出 、 业 压 力 大 、 村 . 1, 5 就 农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
G P比重和人均 D P比重差距持续扩大; D G 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外贸发展差距进一步拉 大, 各方
面必须 采取 积极措 施 , 实构建 和谐社 会 的 区域 经 济基础 : 夯 政府 要加 强协 调与 指导 作用 ; 地 区要 为协 调 区域 发展 东部 多做贡 献 ; 中西部地 区要 抓住 机遇 , 力更 生 , 自 奋起 直追 ; 中、 东、 西部要 实行 区域 优 势互补 , 同发展 。 共 关键 词 : 社 会 ; 区域 经济 ;协调 发展 和谐 构 建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 会 是 一 个 系 统工 程 , 及 到 经 济 、 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二 、 国 区域经 济发 展不 协 调 的现状 我
由于自然禀赋 、 口素质、 人 历史发展水 平和改革开放 以
经济理论研究 1 5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来实行 的“ 分地 区先富起 来” 部 非平衡 发展 战略 的影 响 , 国 我 东 、 西部地 区之 间存 在 明显 的经济 发展 差距 , 在 : 中、 表现 1G P比重 和人均 D P比重差 距持 续扩 大 。18 年 , .D G 90 东 、 西部地 区经济 总量 占我 国 G P比重分别 为 5.0 、 中、 D O 2 2. 5 、0 O , 20 年 , G P比重分 别为 5.6 、 97 2.4 到 02 占 D 78 2. 2 、7O , 中 , 部 比重增 加 了 7 6 百 分 点 , 51 1. 1 其 东 . 6个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 , 是党执政兴 国的 第一要务 。只有大力发 展生产力 , 不断提高生产力发 展水 平, 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物质保证 , 也才会对社会和谐提出 新的和更高要求。如果没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人们 的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和合理需要的满足就缺乏物质基础, 公平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发[2013]16号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文:----------------------------------------------------------------------------------------------------------------------------------------------------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发〔2013〕16号2013年12月27日)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江西崛起的筋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决策部署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做大全省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现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全省发展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
坚持产业要特、企业要“民”、技术要新、品牌要响,以改革扩权激发内生动力,以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以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接二连三”、现代服务业倍增、县城建设提升、镇村联动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六大工程”,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区域一体、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基本原则。
从省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认清发展大势,尊重发展规律,以“五个坚持”为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四化”同步。
实施镇村联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坚持转型发展、突出特色。
以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为着力点,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县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如何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县域经济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要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的制度基础。
本文将从宏观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和微观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一、宏观的体制机制1.建立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
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作用、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良好运行机制。
政府需要积极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规划是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立足于县域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明确发展重点和实施措施,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3.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体制。
县域经济需要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吸引和引导各类资源向县域流动。
政府应当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促进县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政策环境1.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供应、融资支持等,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县域投资兴业,促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构建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加大对人才政策支持。
人才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组织管理1.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县域经济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制度框架,提高执行力度,确保制度的落地和执行,推动县域经济向规范化和法治化发展。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
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
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
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
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发展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沙湾县委 、 政府坚持 以科 学发展观 为指 导, 一步审视县域、 进 资源 、 区位 、 交通等优 势, 把握 西部大 开发战
略机遇 。 大力实施 “ 工业立县 ” 战略。依托 县域丰富的矿 产资源和农副产 品资源 , 加快优 势资源转换步伐 , 着
力 培植矿产建材 、 棉花 产业 、 绿色食 品、 油化工、 石 旅游开发五大核心产业 。 为推进工业化步伐 , 把招商 引资确
狠抓畜牧业基础 设施 建设, 扶持金牛沙湾股份公 司等三个千头 牛养殖基地扩 大规模 , 新建 2座现代化挤 奶厅 、 座挤奶站 , 内完成牧 民高标准定居 20户, 7 年 0 牛胚 胎移植 30枚 , 7 使牛羊 良种率 均达到 8% , 、 良 5 猪 禽 种率保持 10 牲畜商品率达到 4 %以上 。 0 %, 5 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 , 扩大科技特派 员制度试点成果 , 推行有 偿科技服务,增 强科技人员 的积 极性 ,尽快将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全 县农作物 良种 覆盖率达 10 棉花高密度栽培面积 占总播面积 的 9 %以上 , 0 %, 5 配方 施肥面积达到 4 0万亩 以上 , 病虫害综合 防治率达 到 9 %以上 。立足统筹城乡发展 , 5 坚持 以城带 乡, 稳步推进城乡基础 设施建设 。在城 南工 业区和柳毛湾工业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和企业界所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而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建设,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力支持。
国家层面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投资兴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等。
也需要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来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县域经济。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将为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建立健全的产业体系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产业体系。
在现代经济体系下,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绿色、高端产业转型,同时也需要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这需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在市场上拓展新的空间。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当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升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为了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挖掘创新潜力,完善和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撑。
这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大大提升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政府需要通过公共投资和政策引导,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个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夯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的制度基础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探讨,阐述如何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政府职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需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瓶颈,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需要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激发市场活力。
政府应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在制度方面,应建立健全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各级政府可从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揽子产业政策,包括产业发展方向、扶持政策、市场开拓等内容,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其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投入。
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营商环境的改善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要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就必须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政府需加大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简化相关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还需加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在制度方面,应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制度,维护市场秩序。
具体而言,可通过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监管、打击虚假宣传和侵权行为等举措,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市场运行效率。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素质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
政府需要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1)论文
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1)论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
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最大限度地把县域的发展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来认真落实,这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道。
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大,人口多,20XX年全国县域GDP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因此,县域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县域城乡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与县域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和谐离不开发展,发展也需要和谐,在发展中增进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这是齐头并进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县域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县域社会发展的基础。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县域范围内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一切矛盾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县域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就现实而言,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继续扩大、分配不公的矛盾在县域范围内凸显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20XX年抗击非典的考验中暴露得比较充分,集中体现在城乡差距明显拉大问题上。
有专家作过测算,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有可能会是6倍以上。
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经验汇报材料
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经验汇报材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近年来,经济欠发达的××县以和谐的思路指导经济建设,以经济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开创县域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20XX年××县生产总值53.8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亿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3.6%。
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20XX年的34:41:25,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
在全省67个县(市)中,××县后劲发展基础排在第10位,综合竞争力和人均财政收入均排在第16位,经济发展水平排在第18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把和谐的理念融汇进班子建设中,营造有利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人是主体,人的和谐是关键。
多年来,××县把和谐理念融进县、镇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中,积极宣扬并努力增强和谐观念,不断提高县、镇各级领导班子对和谐社会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接受程度。
全县各级班子都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自觉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以服务和服从全县的全局工作为中心,以建设和谐宽裕的新××为己任,舍小家而顾大家,坚持分工不分家,做到补台不拆台,始终保持和衷共济、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开拓奋进的工作氛围,团结和带动全县力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综合实力实现跃升进位。
(二)把和谐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发展思路中,走出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
和谐社会首先是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要求。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为了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夯实相应的制度基础。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要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产权保护、市场监管、财税体制等各个方面。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其次,要建立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监管,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此外,还需要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加强财政支持,促进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协同发展。
二、建立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机制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上实现创新突破。
在这方面,应该建立起一套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推动技术改革和成果转化,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和智慧城市,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三、创造适宜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要为投资者搭建完善的制度和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和资源保障。
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环境,支持适当的地方政策和支持措施,激励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发展活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县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强县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合作可以帮助各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开展产业合作和创新合作,推动各地区的经济互补发展。
同时,加强县域经济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激发创新和发展的灵感和思路。
总之,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重要保障。
只有抓好制度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才能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建塑 鲎 全 壁
加县经发 夯构和社的质础 快域济展 实建谐会物基
口 郑红伟
在通渭这样 的贫困地 区。 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 就必
项 目。要认真研 究国家 的产 业政策和投资 导向, 根据市场需
须在深入研究县情的基础上, 坚持从实际出发, 把发展壮大
展。 二要统 筹区域协调发展。 要立足全县各地 的地域特色 , 坚 持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 把扶 贫开发和小康 建设 结合 起来, 既
结构 , 实现农业产业化。 要通过全 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 、 加大 财政支农力度、 推广 先进 的农业 实用技 术、 强化市场营销服 务等综合措施 , 促进 农业和农村经 济结构调整 , 重点培 育具
极发展循环经济 , 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 良好 的文 明发 展之路 三 、 着眼于全面发展 . 要 解决发展 中的 矛盾 . 创造 良好 发展环境 要深入研 究 当前 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热点难 点 问题和薄 弱环节 。 通过 解决发展 中的突 出问题和 实 际问题 , 正确 处理
工作效率和工作 质量 。要整合 社会 管理资源 , 改善社会组织
助体 系, 努力使所有社 会成 员都 能实现业有所就、 老有所养 、
时 , 重围绕农 业产业开发 、 业建设论证项 目, 着 工 实施项 目,
依靠项 目建设 增加投入 , 扩充经济总量。 二、 要着眼 于科 学发展 。 决发展 不协调 的问题 。 解 提升
发展质量
、
要着眼于加快发展 . 解决发 展不足 的问题 。 增强县
域经济实力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遵循 自然规律 、 学规律 科 和市场规律 , 筹兼顾 , 统 协调发展 , 经济发展 的速度 、 把 质量
鼓励先 富起来 的群 众加 快发 展、 超常发展 , 又扶持 贫 困群众 尽 快脱贫 、 解决温饱 、 定发展 。三要统筹经 济社 会协调发 稳 展。要在 狠抓经济 发展 、 改善 基础条件和解 决行 路难 、 电 用 难、 吃水难等具体 问题 的 同时, 更要注重推进 科技 、 教育 、 文 化、 卫生事 业的全面发展 。 解决好人民群众子女上学难、 学习
县域经济实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紧紧抓住经济 建设这个 中心 不动摇,坚持 以科 学发 展观统领经 济发 展全 局, 以发展促和谐 , 以和谐推发展 , 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 夯
基础。
一
求和县情实际 , 积极争取 项 目, 加大投入力度 , 改善全县基础
条件。在抓好城乡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 社会发展项 目的同
第一, 要建立完善社会管理机制。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行 政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高效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加大政府 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提高 l = 人大研克)06 20 年第2 ( 期 总第 10 7 期)一5 9—
维普资讯
科技难、 文化娱乐难 、 看病就 医难的问题 。四要统筹人 与 自然
有比较优势的洋芋、 草畜、 小杂粮等农业主导产业。 做到每个
产业有较大规模、 准化 的生产基地 , 带动能力 强的龙头 标 有 企业 , 有稳定的销 售市场, 力争全县洋芋种植达6 万亩 , 0 小杂
粮种植达3万亩, 0 养殖业实现专业化和规模 化。二要着力于
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 快推进工业化。 加 要集 中必要 的人力、 财 力和物力, 加大对 工业经济的扶持力度 , 实现 经济发展 由以 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 主导转变。要对现有的、 发展潜力较大
协调发展 。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 、 山造林 、三北” 草) 荒 “ 防护 林工程, 加强生态建设和小流域 综合 治理 , 快植被 恢复, 加 积
业。 三要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平 台, 努力推进城镇化。 要把城镇
和化解各种利益关 系和各 类矛 盾,营造宽松 的发展环境 , 引
导好、 保护好、 发挥好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性, 激发各方面的创
造活力。 不断开创各方面工作新局面。
建设 的重点放在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 制镇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之尽 快完善功 能, 使 集聚人 口, 发挥 区域 经济文化中心 的作用。 四要着力扩大投 资规模 , 坚持发展抓
的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 在机制改革、 信贷投入、 技术改造、
人才培养 、 品研发 等方面给 予倾斜和扶 持 , 产 使其 尽快做大
做 强; 没有市场、 对 资不抵债 的企业 。 坚决破产 重组 。要重点
发展优势产业的加工业, 形成饲料、 小杂粮制品、 淀粉、 粉丝、 亚油 、 品、 畜产 中药材 配套发展 的加工体 系 , 大力开发高技术 含量、 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和名优产品, 并结合温泉地热、 花 岗 岩和劳动力等相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力兴办工业企
的经济发展思路 ,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 以比较优势打造 竞争 优势 , 保持经济的持续 快速发展 。_要着力于调整农村 经济
出 位置。一方面 , 落实党的惠农政策, 认真 稳定粮食 生产 , 壮
大劳务经济, 拓宽农 民增 收渠道 ; 另一方面 , 坚持 以工业化致
富农民、 城镇化带动农村、 产业化提高农业, 推动城乡协调发
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 按
照“ 以增加财政收入、 增加城 乡居 民收入为 中心, 围绕 ‘ 三种
与效益有机地 统一起来 , 高发展水平。一要统筹城 乡协调 提
发展。要 以解决“ 三农” 问题为重 点, 把增加 农民收入放在 突
三养 三开发’ ( 种洋芋 、 种饲 草、 小杂粮 , 种 养牛、 养羊、 鸡 , 养 开发 温泉 资源、 矿产 资源 、 文化资源)突 出抓好 项 目、 镇、 , 城 工业三大建设 , 力培 育洋芋、 着 草畜、 小杂粮、 文化 四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