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复兴及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面临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同时,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他们把目光投向国门之外,开始了“师夷长技”的探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经历了北洋军阀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等不同的政权形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这些斗争包括农民起义、民族革命、民主革命等。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杰出的民族精英如魏源、康有为、孙中山等领导了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见证了中国的衰落和崛起,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斗争和探索,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整个现代中国历史的主题。
中华民族有光荣的历史。
它曾经创造了独特的农业文明和深刻的东方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是东方的强大国家。
然而,在世界历史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之后,中国开始落后。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期间,西方殖民者用强壮的舰船和枪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使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征服与灭绝危机。
自那时以来,拯救民族,争取民族复兴已成为中华民族奋斗的最大目标。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裕,人民共同富裕,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基本的历史线索在现代中国历史的宏伟进程中完成的:首先,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残酷侵略和无耻掠夺,是现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一切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因此,推翻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从鸦片战争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抵抗外国侵略,保卫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的历史。
第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自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和艰辛的探索。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政治模式已经在中国提出和讨论,或者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实践。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提案之前,没有任何民主的政治提案符合中国的国情,并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提议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民主不可避免地让位给人民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建立由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目的是实现多数派的民主,而不是少数派的民主。
中国近代史朗诵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为大家朗诵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演讲稿。
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让我们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一、鸦片战争与民族觉醒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在危难之际,一批仁人志士开始觉醒,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魏源、林则徐、严复等思想家、教育家,以先进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引领着民族走向复兴。
二、洋务运动与自强不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政府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
于是,一场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教育事业。
尽管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戊戌变法与思想启蒙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
这是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运动。
变法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虽然变法运动最终被镇压,但它唤醒了民众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
四、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成为民主共和的基石。
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史开辟了新的篇章。
五、五四运动与民族觉醒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这场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六、抗日战争与民族复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民族危亡之际,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场胜利洗刷了民族耻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七、新中国成立与民族振兴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觉醒(1861年~1923年)一、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代表人物:爱新觉罗·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企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建立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在这期间,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同时也建立了新式学堂,即京师同文馆,是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抵御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作用。
但是洋务运动只主张技术的革新,但人们的思想、国家的经济依旧停留在封建主义中,又由于甲午海战的惨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主要在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即京师大学堂。
影响:戊戌变法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激起民众对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有维新向革命的转化。
思想上,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事件概况: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灭亡。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3年)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
中国近现代史自强不息的民族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自强不息的民族复兴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历史写照。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动荡不安的时期。
然而,正是在这段历史上,中国人民逐步意识到自强不息的重要性,并展开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本文将以不同的时期为切入点,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自强不息之路。
一、晚清时期的自强不息19世纪末,中国被列强欺凌,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自保,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开始呼吁自强。
其中,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梁启超提出“自强、求富、求强国”的主张,将自强不息作为中国人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终结,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商”的主张,旨在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实现中国的自强与复兴。
辛亥革命的精神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自强,更是一个推动整个国家民族自我觉醒的开始。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之一,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一起反对传统文化和西方列强统治,倡导民主和科学。
这场运动对于中国的自强不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想成功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运动和近代化进程。
三、抗日战争与新中国成立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和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1937-1945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杀和奴役,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黑暗和艰难的时期之一,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和英雄事迹,如八路军、新四军等。
这场战争牺牲了无数的生命,但也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复兴。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世界观大公、党风廉洁”的原则。
他强调了中国人民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中国近代史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变革影响深远,对中国的未来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其中包括战争、革命、改革开放等,这些事件和变革塑造了中国的现代面貌。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对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试图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追赶西方列强的步伐。
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彻底的政治变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立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它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
这些改革和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的最后一个重要事件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场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之一。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辉煌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变革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中国人民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人民将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中国近代史作文
中国近代史作文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承载着无数的血泪和奋斗,也铸就了中国人民的坚毅和勇气。
在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奇,中国近代史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是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也揭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瓜分对象,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经济遭受巨大破坏,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人民在痛苦中觉醒,开始了漫长的抗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措施的尝试,都是中国人民为了振兴中华而进行的艰苦探索。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国家的危机日益加深。
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颠覆了清朝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革命的胜利并没有带来国家的真正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国社会依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各种思潮的交锋、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又一重要节点。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部饱含血泪和奋斗的史诗。
在这部史诗中,有无数的英雄人物,有无数的感人故事。
中国人民在近代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折磨,也书写了无数的辉煌和传奇。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世界人民的历史。
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希望,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胜利。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斗争历史。
中国近代史附录一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附录一主要内容摘要:一、中国近代史概述二、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分期三、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五、中国近代史的启示正文:一、中国近代史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二、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分期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年):此时期为中国近代史的初期,特点是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加剧。
2.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1895-1911年):此时期为中国近代史的中期,以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主要特征。
3.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1911-1919年):此时期为中国近代史的后期,特点是民主政治的探索和启蒙。
4.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9-1949年):此时期为中国近代史的末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阶段。
三、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1.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
2.甲午战争:暴露了清朝统治下的国家虚弱,刺激了民族觉醒。
3.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1.民族觉醒: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觉醒的历史,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尊严和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民主政治的探索:中国近代史展现了各种政治力量在探索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文化启蒙: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五、中国近代史的启示1.团结御敌:民族独立和尊严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必须坚决捍卫。
2.勇于探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为国家发展寻找合适的道路。
3.发展自强: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联系实际谈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巍巍中华,灿烂文明五千年。
身为炎黄子,我们拥有自己的骄傲,悠悠五千年的辉煌文明。
然而,正所谓“物极必返”,绚烂的文明到达巅峰,必然要走下坡路。
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政权体系,清王朝将中国封建制度推向巅峰的同时,也为自身的没落埋下伏笔。
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后果正是接受欺侮。
在这样一个政权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同时,却为后世子留下一个烂摊子。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掀开了近代史的序幕,也自此开始了一段屈辱史。
落后就要挨打。
因此,近代的中国在屡遭欺侮的同时,一切有志之士也开始了寻求一条救国的的道路。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或者叫稳固的共同体。
费孝通先生把它称之为“多元一体”。
这个看法已被学者认可。
从中国的地形图来看:中国的土地自然地形成同周围相区隔的相对完整的单位。
它的北面是人烟稀少的沙漠、戈壁滩;西面和南面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崇山峻岭;东面是大海。
在它的中间,却有一片广阔的空间。
青藏高原的地区是三江之源。
黄河、长江两大河流源于,横贯中国大陆的东西奔流入海;雅鲁藏布江沿南部顺流而下。
长江黄河都有无数支流。
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
因为,国家好,大家才能好“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
“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
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
中国梦(近代史)
独立之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独立之梦的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自强之梦的探索:走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1842
··
A
1895 1898
·· · ·
1901 1911
1915
(19世纪60—90年代)
年份
B
C
新文 化运 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探索中,我们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 到精神的过程,请在年代尺上标出精神层面学习西方的历史事 件及时间。
二、为何要复兴
背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中央 领导在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总书记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 会有时”三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 我们这个民族近代以后遭受的苦难之深重、付出的牺 牲之巨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 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这充分展示了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为实现“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先进的中国人又进行 了怎样的探索?
自强之梦的探索
比较点 自救梦___ 领导阶级 及派别 代表人物 目的 主张 奕訢、李鸿章、左宗 棠等 自强求富,以维护封 建统治 学习西方先进__ 康有为、梁启超 变法图强,以维护 清朝统治 建立__ 孙中山 推翻清朝统治,建 立资产阶级制度 建立__ 维新梦___ 共和梦___
不同点 时间Βιβλιοθήκη 1898年1911年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史新专题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
新教伦理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论。新教的核心内容是把个人在 尘世中完成所赋予他的义务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天职。财富的积累不是为了享乐,而 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导致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和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马克思曾经一针见血地指 出:"美洲金矿产地的发现, 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 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 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 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 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 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 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 主要因素。"
——《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630页。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56) ——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1858年签订中英、 法、美、俄签订 《天津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56) ——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天津条约》 ①公使常驻北京; ②十口通商 ③外籍传教士得以入内地自由传教; ④外人得以入内地游历、通商; 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 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 二百万两。
——陈旭麓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阶级关系 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军功地主
资产阶级
产业工人的后 备军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新的阶级产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
来源:破产的农民、 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特点:革命性强,组 织性和纪律性强
近代最早产生的新阶级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专题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学院 齐凯君
中国近代史详情介绍
中国近代史详情介绍
中国近代史,通常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历经了战乱、民众疾苦和民族危亡的重重困境,但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列强纷纷侵略瓜分中国。
为了振兴中华,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尝试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困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民主制度开始在中国萌芽。
然而,民国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战乱不断,民生凋敝。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浴血奋战的抗日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此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奋斗的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民族复兴历程归纳
民族复兴一、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
271.内部原因:①(经济上):经济发展落后,农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②(政治与思想文化上:)专制皇权达到顶峰,人民没有民主与自由,国家严密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清代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③(外交上:)清政府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2.外部原因:①(经济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③(外交上:)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各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总):当西方世界进入工业文明的同时,中国仍然沿着农耕文明的轨迹发展,东西方差距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史”。
27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洗劫圆明园,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③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⑥1937年—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其他:近代,日本发动或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①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②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③1937年—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中国历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民族复兴
中国历史近代中国的变革与民族复兴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数次的变革和复兴。
近代,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困境,但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变革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复兴。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的变革和民族复兴的角度来探讨这段历史,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一、清朝的衰落自17世纪后期开始,中国清朝逐渐衰落,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进一步加剧了清朝的衰落。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呼吁推动变革。
二、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了巨大的国内外压力,为了挽救国家,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成为了当时提出的变革方案。
这些变革尝试旨在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革新,以使中国能够与世界潮流接轨。
然而,由于反对力量的强大和种种原因,这些变革都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900年代初,中国逐渐崛起了反清复明的思潮,通过辛亥革命,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政治的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及其后的政治改革成为中国近代变革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的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四、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标志,这场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彻底变革。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兴起,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动力。
五、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遭受了日本的侵略,这成为中国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时间的抗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开始重建国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崛起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近代史》点评
《中国近代史》点评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等尝试改革和自救的运动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政治运动也未能成功。
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开始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斗争。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了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最终,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这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的现状和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个曲折的历史。
过去的一百多年,我们面对一段艰难的斗争历史,先后经历清末鸦片战争,革命、内战、抗战,从封建到帝国,从帝国到民国,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由计划
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
当前中国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目标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中国式现代化以治国理政民生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信息化,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从生态文明到智慧城市的跨越,以改革创新引领前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精神空间。
贯彻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完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同时,必须把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搞好资源能源经济、民生经济,建设法治政府、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经济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把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让市民尽惠尽乐。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今天,我们拥有了更充足的发展资源,我们有信心继续携手共赢,朝着梦想不断前行,努力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转化为现实。
中国近代史第七集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第七集观后感(实用版3篇)目录(篇1)1.中国近代史第七集观后感的简介2.影片的内容分析3.影片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分析4.影片的优缺点分析5.影片的观后感悟6.总结正文(篇1)一、中国近代史第七集观后感的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电视剧。
该剧以第七集的视角,展现了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观众可以从这部剧中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二、影片的内容分析影片的情节紧凑,历史事件呈现清晰。
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第七集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在观看过程中,我被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所感动,对历史事件的真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影片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分析影片的创作风格庄重、严肃,注重历史真实性的还原。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生动的表演,将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影片也注重情感的表达,让观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四、影片的优缺点分析优点:影片的历史背景交代清晰,情节紧凑,演员表演到位,真实还原了历史事件。
同时,影片注重情感的表达,让观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缺点:影片过于严肃,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沉闷。
同时,影片在刻画历史人物时,有时候过于强调他们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人的情感和人性的一面。
五、影片的观后感悟通过观看《中国近代史》第七集,我深刻领悟到历史的沉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在困境中,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团结奋斗的精神,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断努力。
同时,影片也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更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基石。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遗产,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中国近代史》第七集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历史剧。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和勇敢。
由近代史纲要论谈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0字
由近代史纲要论谈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0字当今中国也正处于一个改革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承“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精神正在逐步推进各项改革,力图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制度成熟的现代民主国家。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重大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促进中国政治的正确转型,以下总结了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启示,及怎样更深化的改革、更全面的实现中国梦。
最高政权应正确引导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直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香港、澳门固然已经回归祖国,但台湾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而且,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一直与国际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纠缠在一起。
统一问题牵动着国人的神经,并常常刺激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滑向非理性的方向。
对此,党和政府应予以积极引导,一方面促使民族主义情感成为支持国家统一的舆论力量,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其导致党和政府在处理中外关系时陷入被动局面,从而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中外关系的和谐。
毕竟,中外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和谐之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民主化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必须坚持国家的制度化建设优于民主化(普选、民族自决等)的策略,因为民主化只是国家建设的一个步骤。
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是非常关键的。
中央政府必须保持强大的政治能力,具体包括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强制能力等,以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
毕竟,只有在中央政府具有全国性眼光,并能超越具体的地方利益以促进国家政治的整体转型。
近代以来地方主义的兴起对国家整体政治的损害,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更有效地设计和政制安排之前,保持中央政府的集权和强大是十分必要的。
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政治发展的联邦制方案,但是就中国近代史的经验和现实国情而言,这种方案显然不具有操作性,实践起来恐怕是弊多利少。
当然,如何以制度手段加强中央集权并逐渐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是一个并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
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主题中国近代史的主流是侵略与放抗或说反侵略、求民主.本质就是:现代化!现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 !至于现代史,还不好说,但是现在的主流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核心就是复兴!本质:社会主义的建设,现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1.1840-1895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反侵略,农民和资产阶级革命2.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反侵略反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个人观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上搜索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结合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内容论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性
结合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内容论述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迫切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步成为现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时代密码,是我们一以贯之、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也是开创未来的制胜武器。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必须久久为功,坚定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有的工業部門有了巨大發展,新增工業 如石油工業、化工工業等都有明顯發展。 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農業生產有 了很大提高。科學技術有了重大進步,成 功地製造了“兩彈一星”,增強了國家的 綜合能力。
與此同時,培養造就了一支數百萬的全國經 濟文化建設的人才隊伍。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 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中提出了許多正確的理論 思想成果,這包括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 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關 於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關於發展社 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關於加強和改善共產黨 的領導等等,儘管不很完善和成熟,但其方向 是正確的。在20多年探索過程中,我們党積累 了領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培養了 一大批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骨幹力量。
• 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 乃至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黨中央對 我國基本國情研究不斷深入,逐步具體地 闡明了我國現階段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
•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進入新世 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 性特徵,主要是: •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準總體 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 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 本改變;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 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改革攻 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 中國共產黨在28年革命實踐中形成了取得 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即武裝鬥爭,統一戰 線和党的建設。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 義革命經歷了黨的初創和大革命時期 (1921年7月至1927年7月),土地革命戰 爭時期(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抗日 戰爭時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和解 放戰爭時期(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最 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和人 民解放。
中華民族的復興及中國近代史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陳雪薇教授 2008年8月24日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由封建社 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和 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 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 1922年中國共產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明確提出,中國革命現階段的任務打倒軍 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進行無產 階級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中華民族 的獨立和中國的統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 會主義轉變。
• 新中國成立後,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與任務。 軍事上要繼續消滅上百萬國民黨軍隊,解 放華南、西南、西藏和沿海島嶼,殘留在 大陸的國民黨反動勢力仍然在新解放區負 隅頑抗;經濟上要在新解放區進行消滅封 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與此同時,面 對舊中國留下來的爛攤子,急需恢復和發 展國民經濟;政治上要迅速建立和鞏固新 生的人民政權,維護新的社會秩序,逐步 解決人民生活極端困難。
• 以上八個方面的階段性特徵,說明: • 第一,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改革開放 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 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 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 變化。
• 第二,儘管發生了如此深刻巨大的變化, 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 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 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 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全面深 刻理解這個主要矛盾非常重要。這個主要 矛盾告訴我們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我國正處 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 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基本制 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為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 制度基礎。
三、探索和開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道路
• 1956年11月12日,毛澤東為紀念孫中山誕 辰90周年時撰寫《紀念孫中山》一文指出: “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 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 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 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要大 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 國。中國應當這樣。
• 中國共產黨以科學揭示和認識中國基本國 情入手,以此為根據和出發點,正確提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正確 規定實現目標的穩妥步驟,相應制定一整 套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並以此組織、 動員和帶領億萬各族人民去實踐去奮鬥。
• 中國共產黨在早期就確定中國革命分兩步 走,首先進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 革命,實現中華民族獨立統一,人民徹底 解放,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條件。 然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社 會制度,奠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可靠政 治基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党領導和依 靠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創業,長期奮鬥, 逐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這個“不發達”,首先是指生產力的不發 達,這包括經濟、科技諸方面。因此我們 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大力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全社會的物 質財富。同時,我們講初級階段,不光要 講生產力,還要講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夠完 善和不夠成熟,因而我們要逐步實現社會 公平與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 力和促進社會和諧。
• 對我國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國家資本主義, 逐步改造成為全民所有制,就是這樣,基 本實現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中國消滅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社 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中國進 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 1953 年到 1957 年勝利完成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 計劃,邁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第一 步,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初步的物 質基礎。
• 上述這兩大任務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 是統一的整體,並且貫穿於整個社會主義 歷史時期一系列不同發展階段的長久進程 之中。沒有生產力持久大發展,就不可最 終實現社會主義本質所要求的社會公平與 正義;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相應地逐步 推進社會公平與正義,就不可能愈益充分 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活力,因而也 就不可能持久地實現生產力的大發展。
• 因為中國具有九百之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 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 較大的貢獻。”(《毛澤東文集》第七卷 第156-157頁)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這個科 學預見,使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 獻,從1956年起,在黨的八大前後,毛澤 東率先提出“以蘇為鑒”和“向外國學習” 的方針,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基本國情的社 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 按照這條總路線的要求,中國開始推進國 家社會主義工業化,並同時對生產資料私 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雙重任務。這是 中國共產黨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過渡到社 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本國實際相結合,創 造性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 改造道路。經過大約四年的實踐,我國個 體農業、手工業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 建立集體所有制。
•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同時收入 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 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 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 • 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 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 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 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 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 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 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 要繼續深化;
•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歷了28年 前仆後繼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代表帝 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國民 黨反動統治,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統一、全 國人民的解放。這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一、正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根據和出發點
• 從此,中國共產黨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為己任,上下求索,為尋找一條符合國 情的正確發展道路而不懈奮鬥。
• (一)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 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56-1978年) • 在1956年黨的八大前後,毛澤東先後作了 《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 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以此為標誌,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對社會 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努力尋求一條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發展道路。
• 政治勝利:全國各地建立各級人民政府, 完成新解放區3億人口的土地改革;沒收官 僚資本、帝國主義在華資本;鎮壓反革命 運動取得重大勝利;城市進行民主改革和 改造;建立新中國外交。
• 經濟勝利:穩定物價,安置失業人口就業 約400萬人;統一財政經濟、調整工商業; 大力恢復國民經濟,到1952年工農業總產 值比1949年增長77.5%,比1936年增長20%, 3年平均每年增長21.1%。社會穩定,經濟 秩序正常。
• 1939 年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 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 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毛澤 東選集》第 2 卷第 633 頁)中國共產黨在領 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高度重視對中國國 情的研究。並以此為據,提出革命的理論、 路線、方針、政策,走出了一條從農村包 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終於 獲得革命的偉大勝利。
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艱難的曲折的漫 長的。從1956年到1978年間,中國社會主 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我國社會主 義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到1978年, 我國已經從農業國家變為農業工業國,初 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 民經濟體系。全國國有資產從1949年底的 124元億人民幣到1978年增長為4488億元人 民幣。
• 總之,新中國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徹底完 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項任務;二是建立 和鞏固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中國共 產黨依靠和組織全國軍民,經過短短三年 的努力,取得了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 一系列重大的勝利。
• 軍事勝利:到1950年6月繼續殲敵130萬人 (整個解放戰爭殲敵807萬人)。1951年5 月和平解放西藏,至此全國大陸全部解放。 殲滅土匪上百萬。取得抗美援朝、保家衛 國的勝利。
•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社度基礎
•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10月中 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經歷了二十八年艱苦 卓絕的鬥爭。在實踐中,逐步弄清楚中國 要進行一場什麼樣的革命,什麼是新民主 主義革命,怎麼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 革些什麼,哪些先革?哪些後革?在理論 上,逐步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 命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 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找到了建 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 後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