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及金融浅化
第十一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二、金融深化 (一)定义 与金融抑制相反,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
呈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 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 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
的良性循环,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
10
2、由于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往往实行选择性信贷 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政府偏好的部门和产业。
6
3、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控制,造成金融机构种类单一, 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4、人为地高估本币的汇率,使其严重偏离均衡的汇率水 平。导致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削弱,对国外产品 的进口需求进一步提高,其结果是使自己陷入了更为严重 的外汇短缺境地,不得不实行全面的外汇管制。
18
(二)金融业务创新 1、含义
金融业务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创新, 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构造新型 的融资模式,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取得并实现 其经营成果的活动。
19
2、表现 (1)金融技术创新 (2)金融工具创新 (3)金融市场创新 (4)金融交易方式创新
第十一章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
第一节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第二节 金融创新
1
第一节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一、金融抑制 (一)定义
金融抑制是指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金融资产类型单一、金融机构形式单一、过多的金融管制、 金融效率低下等现象。
2
(二)形成 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
16
(三)原因 1、经济思潮的变迁 2、需求刺激与供给推动 3、对不合理金融管制的回避 4、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第六讲-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理论
33
,货币需求的增加将带动实质资本生产 率的提高。麦金农将这种关系称之为 “渠道效应”。
投资函数因此可以表达货币与实际资 本的互补性,即
I/Y=F( r 、d-p*)
麦金农认为,一旦d-p*超过一定的高 度,货币又会成为实际投资的竞争资产, 因为持有货币有足够的回报,进行实际 投资的意义就会下降。
31
货币需求 M/P
高投资低消费
低投资高消费
B A
O 图 8-2
时间
32
图8-2中的实线表示高消费时的货币积 累状况,平均货币需求为A;虚线表示 高投资低消费时货币的积累状况,平均 货币需求为B,显然B>A。因此,在全部 投资是由“内源投资”进行的,平均现 金余额持有量同投资(储蓄)倾向正相 关,货币与实际资本在相当范围内是同 方向变动的。
41
问题5: 金融深化对于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42
4、金融深化的效应分析:
1)收入效应:正收入效应是指货币对国 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负收入效应是指货 币供应所耗费的实物财富和劳动。金融 深化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收入效应, 降低其负收入效应。
2)储蓄效应: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带动 储蓄按一定比例增加;货币实际收益率 提高,也导致储蓄倾向的提高。
9
5)发展中国家对金融业的干预和管制的 影响:在它们的建国初期,这种干预曾 经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项目和国民经 济的发展。但是,后来越来越阻碍金融 体系的正常运作和顺利发展。 如信贷管制致使资金流向背离效率要求, 导致违约贷款比例上升;偏低的利率不 适当地降低投资成本,误导投资进入低 效率企业;贷款人不会起诉政府扶植部 门的借款人,致使这类借款人故意
金融深化
五、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
• 1)卡普尔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的贡献 • 2)马锡森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的贡献 • 3)弗莱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的贡献
卡普尔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的贡献
• 1974年《欠发达经济的货币增长模型》 • 假设:在劳动力过剩,固定资本和流动资产 闲置的欠发达经济中,货币是非中性的。 • 内容:实际经济增长率是货币扩张的单调增 函数,货币供应增加促进投资,提高经济增 长率。
金融深化理论的政策主张 • 肖和麦金农主张解除金融抑制,实现金融 自由化,改善货币供给与资金供给,发挥 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 金融深化理论在政策研究方面主要强调金 融改革先行,因为金融是宏观经济中的核 心和关键,金融抑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 碍。
• • • • •
第一,放开利率 第二,鼓励银行竞争 第三,扩大对效率高的小经济单位的放款 第四,金融改革与财政改革同步 第五,金融改革与外贸改革同步
• 1.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高的出奇
• 2.比索利息成本与美元利息成本存在巨大利 差
• 3.大经济集团控制国内银行
东亚国家金融深化的改革背景
• 1.大多数国家实行利率限制 • 2.大多数国家使用直接控制管理信贷供给 和部门配置 • 3.高水平的法定准备金率 • 4.金融体制高度分割 • 5.落后的货币资本市场 • 6.国际资本流动受到严格控制
S g2
•
•
r2
r1
r0
O
F I F
S0 , I 0 S1 , I1
•
S 2 , I 2 S3 , I 3
S, I
四、“金融深化”理论
• • • • • 1)金融深化的概念 2)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标 3)麦金农的渠道效应传导机制 4)金融深化的效应分析 5)金融深化理论的政策主张
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理论一、肖与麦金农"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爱德华·肖与麦金农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较为科学地指出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落后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加速工业化的目标下,企图以低成本来利用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从而人为压低存贷款利率和高估本币汇率(即抑制金融资产的价格),造成金融市场无力调节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从而,低利率一方面导致国内储蓄的减少,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导致对资金的过度需求。
金融市场的供求失衡,迫使政府进一步干预,即采取资金配给的措施,通过抑制过度的资金需求,强行实现低水平的资金供求平衡。
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抑制"论表明,当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的初始干预行为破坏了金融市场的调节能力时,金融市场的失衡会迫使政府无休止地进行往往是徒劳的干预。
结果不仅扭曲了金融市场,严重地限制了金融发展,而且也达不到初始干预的目的,即实现快速经济增长。
应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爱德华·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的正确性。
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深化"论可以理解为政府有效的宏观管理下的金融自由化,这种金融自由化的核心是放开金融资产的价格,特别是利率与汇率。
让金融资产价格真实地反映供求变化,从而恢复金融市场调节资金供求能力。
这样,金融自由化需要和宏观经济的改革同时进行。
二、关于“金融深化理论”评价金融深化理论的积极意义表现为:1.发展了传统货币理论。
他们认为,传统货币理论都是为那些货币金融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设计的,若“不加批判地”将其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则将是“非常有害的”。
因而他们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论摒弃了传统货币理论中那些不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成分,保留传统货币理论的分析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
2.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货币金融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但又被长期忽略的因素,即货币金融因素,从而将长期脱节的货币理论与发展理论连接了起来,推进了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金融标准化 发展历程
金融标准化发展历程金融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和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标准的需求日益显现。
中国开始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着手制定和实施金融业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
2.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志着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致力于基础金融术语、编码规则、数据交换格式等基本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3.全面发展与深化阶段(21世纪以来至今)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金融标准化工作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
制定了包括银行卡、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移动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众多领域的具体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标准的制定。
2007年后,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全球对于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标准更加重视,我国也加快了金融风险防控、信息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建设步伐。
《金融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相继发布,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目标和任务,推动金融标准化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到2025年,我国金融标准化体系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覆盖了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监管、金融科技等多个维度,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而且强化了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有力支持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4.创新与融合阶段(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金融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规范。
总之,中国金融标准化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不断适应金融行业变革需求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深化与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方向路径与展望
金融深化与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方向路径与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深化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中国金融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以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
而金融供给侧改革则是指通过调整金融服务模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供给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推动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文将从金融深化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其方向路径和展望。
一、金融深化的方向路径1.加快金融业开放进程当前,中国正处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期,金融业的开放成为必然趋势。
加快金融业的开放,有利于引入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金融深化的方向之一就是加快金融业的开放进程,积极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拓宽金融业务范围和深度,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2.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业改革的重要驱动力。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可以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深度。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是金融深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通过建设智能金融平台、推动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金融服务创新和升级,提高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金融风控和监管体系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其风险控制和监管体系的健全是金融深化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打破监管局部性和部门性壁垒,加强跨部门协调合作,完善金融市场的监管制度和法规,净化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展望1.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结构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结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同质化、同质性、低水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过剩现象严重。
发展经济学 终极重点!
发展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临界最小努力:通过大规模投资,使投资水平或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
进入这一阶段后,降低收入的力量小于提高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的增长不会被人口增长的负作用所抵消,从而形成一个“临界最小努力”,推动经济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实现长期、稳定地经济增长。
2,通货膨胀税:纸币实际价值下降,减少的部分价值,以增发的纸币集中到国库。
3,金融抑制:是指整个经济中非货币经济比重很大,金融关联比率小,货币数量、利率等货币机制和法定准备率、信贷等货币政策的作用很小,导致金融体系实际增长停顿甚至收缩、金融中介活动的职能难以扩大、资金利用率低、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也称之为“金融浅化”。
4,金融深化: 是指针对金融抑制,加快金融资产积累速度,提高金融关联比率,增加货币经济比重,以充分发挥利率等货币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5,劳动不得其用: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加在一起统称为劳动不得其用。
6,智力外流:指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学成后,不能为本国或本民族所用而为他国提供服务的一种智力流失行为。
7,教育深化:现代部门就倾向于雇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去做原来由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所作的工作。
8,余额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投入增长率,这两者之间的差额被称为余值增长率。
9,中间技术:是介于先进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一种技术。
10,适用技术:发展国家应根据最小成本或最大收益的经济原则,考虑本国的生产要素状况、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最切合本国国情的技术,充分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
1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弱可持续发展:是指把发展置于首位,为了发展可以适当降低生态环境要求,减轻它们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
13,,生态持续性: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一、金融深化理论简介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月,戈德史密斯、葛利、肖和帕特里克等人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等进展了开创性的讨论。
依据爱德华.肖的解释,金融深化是指“解除对实际利息率的限制,从而使其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刺激储蓄,提高投资收益率。
”①20世纪70和80年月,卡普(Kapur,1976)、加尔比斯(Galbis,1977)、马西森(Mathieson,1980)、弗赖伊(Fry,1980)等人先后建立了一些认证严密、实证性较强的金融抑制模式,从动态、实证的角度对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进展了拓展。
20世纪90年月以来对金融进展问题的讨论掀起了一个热潮,突破了70年月金融深化和金融进展理论的框架,多角度、多层面扩展了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讨论范围和内容。
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性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自由化使利率提高后,低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工程会退出信贷市场,高风险借款人和高风险工程充满,造成银行贷款工程质量下降和总体贷款风险上升,不利于银行部门的进展。
二、金融深化理论在进展中国家的实践金融深化论最早的“试验地”即拉美的南锥体三国,包括了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
20世纪70年月,这些国家的经济消失严峻问题:经济增长缓慢,通胀率高,财政赤字严峻,国际收支常常工程逆差大,金融管制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摆脱经济面临的逆境,这些国家纷纷进展了金融改革:放松对利率管制,允许利率自由打算;降低存款资金预备金率;放松外汇管制;对银行进展私有化或鼓舞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汇率制度进展改革等。
与拉美状况不同,金融改革在东亚是渐进的。
在20世纪70年月末至20世纪80年月初,东亚各国同样面临严峻的金融抑制,随后韩国、泰国各国开头了渐进式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逐步推动为东亚经济进展制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人均GNP快速提高,通货膨胀率降低,国内储蓄和投资率均得到增长,“东亚奇迹”也因此享有盛名。
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一、金融深化理论简介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葛利、肖和帕特里克等人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根据爱德华.肖的解释,金融深化是指“解除对实际利息率的限制,从而使其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刺激储蓄,提升投资收益率。
”①20世纪70和80年代,卡普(Kapur,1976)、加尔比斯(Galbis,1977)、马西森(Mathieson,1980)、弗赖伊(Fry,1980)等人先后建立了一些认证严密、实证性较强的金融抑制模式,从动态、实证的角度对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进行了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突破了70年代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理论的框架,多角度、多层面扩展了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性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自由化使利率提升后,低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项目会退出信贷市场,高风险借款人和高风险项目充斥,造成银行贷款项目质量下降和总体贷款风险上升,不利于银行部门的发展。
二、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金融深化论最早的“实验地”即拉美的南锥体三国,包括了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
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经济增长缓慢,通胀率高,财政赤字严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大,金融管制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摆脱经济面临的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进行了金融改革:放松对利率管制,允许利率自由决定;降低存款资金准备金率;放松外汇管制;对银行进行私有化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等。
与拉美情况不同,金融改革在东亚是渐进的。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东亚各国同样面临严重的金融抑制,随后韩国、泰国各国开始了渐进式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逐步推进为东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人均GNP快速提升,通货膨胀率降低,国内储蓄和投资率均得到增长,“东亚奇迹”也因此享有盛名。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发展经济学名词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
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
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
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
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
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
对我国“金融深化”路径选择的思考
然是 当前 中国金融发展 的基本 背景 。本 文 以此 为起点 , 具
体从 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
化战略 , 经济的货 币化 、 金融化水平 大大提高 , 有力地推 动
了各 国经济增长并 实现 了经 济效率 的提升 。然而 , 金融 在
自由化给各 国带来 明显 经济绩 效的 同时 , 产生 了诸 多事 也
的赶超战略 , 金融管理 当局 与商 业金融高度融合 , 行业 缺 银
乏独 立性和 自主发 展空间 ; 改革 开 放后 , 特别 是在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以后 , 国金 融业有 了逐步 的发 展 , 二级 ” 我 “ 银 行体制的建立 、 专业银 行的商业化转型 、 上市公 司及股票市 场等直接融资制度的建立均 体现 了中 国金融深化 的银行垄 断优势及其 利益的“ 保护伞 ” 。 应该说 , 新制度学派所倡导 的“ 金融约 束” 一个动 态 是
概念 ,金融约束 ” 政府与市场在金融 政策 上的一种 力量 “ 是 整合模式 , 是对信息不对 称等市场 不完 全性这 一现实 的 回 应, 而政府与市 场 的功能 互补 本 身就 有一 个动 态 的轨 迹。 从这个意义上说 , 金融约束” “ 必将 随着市场 经济 的发展 和
Sp 20 e ., 0 6 Nn 3
第3 期
对 我 国 “ 融 深 化 " 径 选 择 的 思 考 金 路
吴 志远
(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南昌 30 0 ) 30 3
[ 关键词 ] 金 融深化 ; 路径; 选择 [ 摘 要 ]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以来, 我国实行 了以国有银行体 系为基础的“ 融约束” 策 , 金 政 客观上推 动 了金 融与经 济的发展 , 同时也产 生 了严重 的负面影响。 文章结合 实际对 我 国金 融深 化路径进行 了较深入 的思 考并认 为 , 但 原有“ 金融 约束” 策仅强调对银行 的激励 而忽视 了对 国有银行 的约束 , 政 进一步的政策设 计应是放宽 “ 融约束” 金 政策措 施, 继续发 在 展现有银行体 系的 同时拓宽金融发展规律视野 , 走出一条渐进 的金融 自由化。 [ 中图分类号 ]F 。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55 ( 0 6 0 0 2 0 0 8— 95 20 )3— 0 0— 2 长期高速增长是在缺乏 良好金融环境 的背景下 以显 著的高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金融深化是指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金融机构的不断壮大。
而经济发展则是指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首先,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企业和个人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资金,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资金。
这为企业的投资扩张和个人的消费升级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广阔的渠道。
同时,金融深化也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壮大和提升,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金融深化带来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其次,经济发展也反过来推动了金融深化。
经济发展将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加广阔和稳定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和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和个人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这将促使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样化和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深化。
同时,经济发展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实力和能力,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
然而,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一方面,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金融风险的积累和暴露。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如果这些风险得不到及时的识别和控制,可能会对金融体系产生不良影响,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金融深化还可能会导致金融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
如果金融资源向某些行业或地区过度集中,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因此,在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关注金融深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问题。
在推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确保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总之,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金融深化通过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金融深化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
在 市场 经 济 条件 下 , 从银 行 部 门 的 角度 看 , 们 提供 给 企 业 使 用 其所 拥 有 资金 的 目的 , 是 他 不 帮 扶 和 履行 社 会 责任 , 是 为 了获 得 更 高 的预 期 收入 。 得预 期 收 入 越 高 , 而 获 他们 提 供 的 资金 数量 也 就 越 大 , 者说 , 们 总 是 原意 将 更 大 比例 的可 支 配 资源 提 供 给 高预 期 高 回报 的企 业 。 果把 或 他 如 预 期 收 入 分 为即 期 预 期 收 入和 远 期 预 期 收 入 两 个 部 分 ,即期 预 期 收 入 往 往 来源 于产 品 市场 稳 定 、 场 价 格 趋 好 、 本 回 报 率相 对 固定 的项 目投 资 , 市 资 因此 具 有 风 险 小 的特 点 ; 远 期 收入 往 往 而
据《 中国 中 小 企业 金融 制度 报 告 》 据 , 数 当企 业 出现 资 金 紧 张 时 , 比 6%的 样 本 企 业 主要 占 2
采 取 向银 行 借 款 的方 式 来 缓解 资金 困 难 。但 是 , 们 得 到 贷款 却 远 小 于他 们 的 预 期 。据 有 关 资 他 料 , 比 20 相 07年 ,0 8年 我 国金 融 贷 款 增 加 了 1. 但 是 中小 企 业 的 贷 款 只 增 加 了 1 %, 20 4 %, 9 . 中 4
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
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缺陷和政策错误: 经济领域过多干预,强制规定和控制利率和汇率,使其 低于市场水平,束缚金融的手脚,对经济发展起了相反作 用。
13
二、金融抑制的根源
1、自然经济严重。 在发展中国家,自然经济占有很大比重 商业化程度也低 经济货币化程度低
6
三、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的特征
1、金融资产形式单一,单数有限。 2、金融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 3、金融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居于绝对主导地
位,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极不发达。
4、直接融资市场落后。 5、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 6、外汇和外贸管制。
7
第二节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
经济货 币化
储蓄形式多样化,还有现金储蓄、 实物储蓄和其他金融资产储蓄;
现代经济学认为,储蓄主体应该 多样化,而不能仅仅指居民。
2、西方储蓄的概念: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中扣 除消费后的剩余,即:储蓄=收入-消费。103、发展中 Nhomakorabea家储蓄的制约
收入 因素
【谨慎】【远虑】【增加收入】【为改善生活而 储蓄】【经营企业或投资而储蓄】【虚荣】【吝 啬】【税收制度】【企业制度】
2、金融体系发展缓慢。 (1)金融资产形式单一,数量有限 (2)金融工具种类少数量有限,发行范围狭小 (3)金融机构单一 (4)金融市场普遍处于落后状态,直接融资市场落后, 直接融资非常少 (5)资本市场比货币市场更为落后
14
(1)对最大的商业银行实行国有化措施
(2)对金融机构的利率规定限度并实行信贷额度控制 与分配
为了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
22
原理分析
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此时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可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促使经济发展。
金融深化,就要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金融的自由化.肖则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金融浅化(即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小、品种少、期限种类少),金融资产与国民收入之比不合理,利率不能准确地反映投资替代消费的机会等等,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金融浅化是金融抑制的结果,它压低了国内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而使金融资产的需求受到抑制。
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货币当局对控制名义货币量乏力,反高利贷心理,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抱有怀疑等等,而采取金融抑制战略。
利率被人为地压低,一方面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刺激对实物资产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借贷成本低廉,使得一些边际收益很低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刺激了不合理投资的增长,降低了储蓄的使用效率。
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发生了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减少了劳动力的就业,这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为在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
金融深化的结果将进一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分析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以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基础和前提。
1.经济发展作用于金融深化的机制分析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壮大。
金融深化及金融浅化
金融自由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金融理论和政策主张。
麦金农 (Mckinnon,R.I.)和肖(Shaw,E.D.)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原因之一是“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或“金融浅化” (financial shallowing),货币机制发挥不充分,金融资产不发展,国家干预过多,但即使如此,货币和相对价格仍在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应当解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由金融市场的自发活动去决定利率、汇率,通过自由利率、浮动汇率来调节并促进经济活动,以实现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
具体建议是:①反对政府限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让利率由金融市场自由决定,以提高储蓄积极性,准确反映资本的机会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②反对以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认为通货膨胀只会引起金融浅化,“通货膨胀税”会降低定期存款的实际价值,挫伤储蓄积极性,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③反对固定汇率制,主张实行自由汇率或允许汇率随市场变化自由浮动;④强调改革财政政策,改革税制、税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金融自由化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财政、金融中存在的问题,但这种理论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却忽视了收入均等化和政府投资的作用等问题。
遵循金融自由化的思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亚国家配合其他对外开放的政策,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1997年7月开始出现的“金融风暴”并进而转化为经济危机又表明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某些片面性。
参见“金融抑制”、“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金融深化是指金融资产在总国民财富中比重的增大,或金融资产累积的速度快于非金融资产累积的速度。
这一概念与理论是由E·S·肖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的。
这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状况可分为“金融浅化”和“金融深化”两种。
金融深化名词解释
金融深化名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金融市场运作也在不断深化。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多元化、金融机构功能多样化以及金融机构间的互相联通与互助程度的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深化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对其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为满足国内和国际的货币和金融服务和需求而组成的销售和购买金融证券、出售和购买贷款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场所。
金融市场分为证券市场、货币市场、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等。
二、多元化多元化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出现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针对客户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
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银行业提供的存款、贷款、理财等;证券业提供的股票、债券等;保险业提供的健康保险、人寿保险等。
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指在金融市场中为各行各业提供融资、融资咨询等金融服务的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等。
四、功能多样化功能多样化是指金融机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原有的融资和融资咨询外,还拓展了很多新的业务领域,如金融市场的运作、风险管理、兑换货币等。
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兼顾多种业务,构建复合型金融机构。
五、互相联通互相联通是指金融市场上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联系并开展业务合作,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这种联系可以是平台联系,即通过共同平台开展业务。
也可以是直接联系,即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如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
六、互助程度互助程度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在发展过程中互相扶持,加强联手合作,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金融机构也要防范各种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这需要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
总之,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机构的功能多样化、服务多元化、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程度越来越高,这将带来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更加稳定健康的金融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金融理论和政策主张。
麦金农 (Mckinnon,R.I.)和肖(Shaw,E.D.)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原因之一是“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或“金融浅化” (financial shallowing),货币机制发挥不充分,金融资产不发展,国家干预过多,但即使如此,货币和相对价格仍在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应当解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由金融市场的自发活动去决定利率、汇率,通过自由利率、浮动汇率来调节并促进经济活动,以实现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
具体建议是:①反对政府限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让利率由金融市场自由决定,以提高储蓄积极性,准确反映资本的机会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②反对以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认为通货膨胀只会引起金融浅化,“通货膨胀税”会降低定期存款的实际价值,挫伤储蓄积极性,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
③反对固定汇率制,主张实行自由汇率或允许汇率随市场变化自由浮动;④强调改革财政政策,改革税制、税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金融自由化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财政、金融中存在的问题,但这种理论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却忽视了收入均等化和政府投资的作用等问题。
遵循金融自由化的思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亚国家配合其他对外开放的政策,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1997年7月开始出现的“金融风暴”并进而转化为经济危机又表明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某些片面性。
参见“金融抑制”、“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资产在总国民财富中比重的增大,或金融资产累积的速度快于非金融资产累积的速度。
这一概念与理论是由E·S·肖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的。
这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状况可分为“金融浅化”和“金融深化”两种。
所谓“金融浅化”是指:整个经济中非货币经济比重很大,金融关联比率小,货币数量、利率等货币机制和法定准备率、信贷等货币政策的作用很小,商业银行法定准备率偏高,普遍实行非价格信贷配给,实际利率偏低甚至可为负值,其结果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储蓄中非金融资产比重增大,部分储蓄用于购买外国金融资产从而造成资金外流,进而导致储蓄率下降、M2(银行和各种储蓄机构的定期存款)对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下降、金融体系实际增长停顿甚至收缩,金融中介活动的职能难以扩大,资金利用率降低,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肖认为,为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实行“金融深化”战略,即加快金融资产累积速度,提高金融关联比率,增加货币经济比重,以充分发挥利率等货币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实际利率保持正值,以达到提高国内储蓄率,使本国投资按利率水平公平地获得贷款,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提高货币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效益,提高金融活动在资金筹措中的作用并减少对财政手段和外资的依赖性等目标。
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提倡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利用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和利率来调节经济。
70年代后实行过这一战略的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深化对某些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有副作用,其效力有限,因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参见“金融自由化”。
金融抑制
R · I·麦金农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指发展中国家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金融机构不发达、银行信用受到种种限制、进口采取许可措施、公私厂商受到高保护;政府财政赤字掠取银行放款资金以作抵补,以致一般经济单位只能从私人贷款者、典当商和合作社获取有限的资金。
这些现象称为金融抑制,也称为金融浅化 (financial shallowing)。
参见“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
金融浅化
“金融浅化”是指:整个经济中非货币经济比重很大,金融关联比率小,货币数量、利率等货币机制和法定准备率、信贷等货币政策的作用很小,商业银行法定准备率偏高,普遍实行非价格信贷配给,实际利率偏低甚至可为负值,其结果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储蓄中非金融资产比重增大,部分储蓄用于购买外国金融资产从而造成资金外流,进而导致储蓄率下降、M2(银行和各种储蓄机构的定期存款)对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下降、金融体系实际增长停顿甚至收缩,金融中介活动的职能难以扩大,资金利用率降低,经济增长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