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史发展_风俗礼仪与禁忌大全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
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
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
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
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
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
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
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第七章第一节 佛教礼仪
浴佛节 四月初八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
四、佛教礼节与禁忌
进入佛教寺庙时以靠左行 为礼,忌居中直行;
以仪表整洁、举止安静为 礼, 忌喧哗吵闹、敲打钟 鼓、触摸经书、指点佛像, 甚至将荤腥食品带入寺内; 烧香拜佛时以单数为礼, 忌双数; 与僧尼交谈时忌谈论其他 信仰与宗教;
26
★像牛粪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 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 子怎么样?’‘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 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 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 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 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 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 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 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 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 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二、佛教礼仪
(1)受戒:佛教教规因教派不同而不完全一 样,但基本教规相似,包括(十戒):不杀生、不 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听歌舞、不 睡高床、不着彩衣、不蓄财宝、过午不食共10种 根本戒律,教徒一旦破戒就失去了在寺院修行的 资格而要被逐出教门;
19
( 二 ) 顶 礼 ( 五 体 投 地 )
作业:
1.四大佛教、道教名山是什么?
2.佛教的仪式有哪些? 3.佛教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 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 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 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 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 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 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 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著「放屁’ 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 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 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 ‚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礼仪与供佛宜忌
佛教礼仪较多,家庭供佛须要有一些条件具备,如果不具备一定条件的话,家庭可以不供佛像.每逢佛教节日,可以就近寺院参加寺院举办的佛事活动.家庭供佛,须要单辟净室.最好处于明亮干净的房间,供养佛像注意的还有几项:第一,供佛禁用烟、酒、葱、蒜. 第二,供佛须要净水一杯.第三,供佛可用鲜花.第四,供佛不可用剩饭菜.第五,供佛不宜焚烧纸钱.第六,供佛禁用肉类制品或动物制品.第七,礼佛须要衣服整齐,态度端正.第八,佛前不许粗言秽语,言辞平和.第九,供佛所有水果,不宜时间太长.第十燃香一般三支或一支保持佛堂清洁.第十一,佛堂最好不宜酒醉之人或无信仰之人.拜神佛供品焚香要领:焚香膜拜起源于道教,然现今佛道不分,固有许多佛教膜拜时亦有用香。
一般视庙中香炉数而定,每一香炉焚一至三炷香。
焚香烧三炷香表示“尊三清”、三阳开泰之意。
三清指道教的最高三位尊神: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焚香除表达敬意外,亦被视为与神明直接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焚香之前务必洗净双手、摆好供品。
不可用口吹灭香火:需用左手将火焰扇小。
焚香时,以双手举香膜拜神佛,口念弟子或信女之名、生辰、所祈之事,而后不分男女皆用左手插香,因右手多处理万事,为不洁象征,插香顺序为中、右、左,如此即完成焚香动作。
道教庙宇焚香插香顺序,以天公炉为先,次之为庙宇主神,如有其他左右副神、则先右后左神位香炉。
佛寺焚香插香顺序,以佛祖香炉为先,因是佛教中的最高神尊,次之为天公炉。
家中若有天公炉时亦须先向天公炉祭拜插香。
掷筊:掷筊乃是俗人请示神灵的沟通方式,掷筊之前先在神灵之前说明自己姓名、生辰、地址、请示事情,请神佛作指示可或否,以掷三筊表示,请示说明完后随即将筊往地上掷下即知结果。
掷筊一般多为塑胶或树根、竹根所制成新月形状,两个为一对,每支分为正反两面,平面的部分为阳面,隆起的部分称为阴面。
先向神佛上供焚香膜拜。
说明掷茭原因,再拿起茭双手合十参拜。
双手一松,把茭掷于地上。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
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佛家礼仪是佛教弟子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它们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
佛家礼仪可以分为修持礼节和仪式两大方面:礼节是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规矩,包括行、住、坐、卧、食、睡等各个方面,有着与一般人生活方式不同的特点。
仪式通常则指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事、法会、典礼。
佛教仪式通常也叫“做佛事”,广义地说,一个人凡是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如求佛、拜佛、诵经等等都叫“做佛事”。
狭义的佛事则指佛教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会、仪式。
佛教礼仪佛教仪式包括各种忏法、法会、佛家节日庆典以及一些专门的修行方式。
佛教仪式有许多固定程序,不能轻易改变,一般须集体配合,在特定的时间,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举行,集中礼拜、持咒、唱诵等各种日常修行方式。
同时,许多佛教仪式与中国民间习俗相结合,逐渐演化成为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佛教习俗礼仪概述:鼓励在家中安置佛像、观音像、西方三圣。
见面时,合十问好。
鼓励食素。
吃饭之前,先行合十感恩。
初一、十五,行佛教礼仪。
庆祝卫塞节,升佛旗,互寄卫塞节卡致贺。
节日(清明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父母亲节、除夕、新年等)行佛教礼仪。
佛化礼品(书签、佛牌、手珠、项珠、佛书)。
佛教艺术(书法、绘画、佛曲、佛教舞蹈、戏剧)佛化弥月。
佛化生日佛化婚礼。
佛化丧礼。
其他庆典(迁居进宅、新张)。
在家修行居士,奉行五戒、八戒。
寺庙、佛团向政府申请拨地设立佛教坟场,为丧家作法事、超渡工作,使佛教深入家庭,深入民间,争取信众。
颁发奖助学金、布施、施医赠药等慈悲利生活动,使佛教深入家庭,深入民间。
第十一章 宗教礼仪
六、基督教的禁忌
(一)离婚禁忌 (二)忌食动物血液 (三)忌占卜 (四)忌烟酒 (五)数字禁忌 (六)方位禁忌 (七)教堂内禁忌
七、基督教的主要节日
(一)圣诞节 (二)复活节 (三)圣灵降临节 (四)受难节
一、伊斯兰教的起源
公元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上,穆罕默德为实现各部落的和平统一,于40岁那年 宣称受真主“安拉”的启示,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是阿 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和平”。对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一般称为“穆斯林”,意 为“顺从真主者”。
二、伊斯兰教的派别
在伊斯兰教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派与教派的斗争始终存在。 (一)逊尼派 逊尼派又称为正统派,是伊斯兰教中人数最多的一派。中国的穆斯林大部分属 于此派。 (二)什叶派 什叶派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 派别。该派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首领——伊玛目。 该派的人数仅次于逊尼派。
四、基督教的典籍和标记
(一)基督教的典籍 (二)基督教的标记
五、基督教的礼仪
(一)基督教的称谓 东正教的最高首领称宗主教、牧首;重要城市的主教称都主教;地位低于都主教的 称大主教;教堂负责人称主教或神父;离家进修会的男教徒称修士、女教徒称修女。 (二)基督教的基本礼仪 1.洗礼 2.坚振 3.忏悔 4.圣餐 5.终傅 6.祷告 7.婚配
道教禁忌可分为四种层次:戒律、斋戒、清规、一般禁忌。 (一)戒律 (二)斋戒 (三)清规 (四)一般禁忌
七、道教的主要节日
道教崇尚多神,多以相关的道教神仙纪念日方式为吉庆,并流传至今。中国道教的节日以 农历为准。 正月初一日,元始天尊诞; 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诞; 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诞; 三月初三日,真武大帝诞。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统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的时期,其中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着重探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统,并尝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深入解析。
一、佛教传入阶段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当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原地区,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
但在南北朝时期初期,佛教还未被广泛接受,仅在少数人群中传播。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东汉长安郡人陈寿带回的“摩竭陀”经典,二是通过北方游方僧人传播的教义,主要依托于后魏政府对佛教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并不是完全的“外来文化”寄生于中国境内,它融合了境内外各种文化因素而形成了与汉族文化有机融合的新文化。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对于汉族文化的影响可以从文学、绘画、工艺等多方面体现出来。
二、佛教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可以分为两大层面:一是经典文化的发展,二是教义体系的发展。
在经典文化方面,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后魏政府支持编纂的《大正藏》、《小正藏》等诸多文献典籍;二是由僧人撰写的《佛经》、《律传》、《传灯录》等佛教文化经典。
这些文献典籍在传承佛教思想、深化佛教教义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教义体系方面,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主要通过六家的形成和间的思想交流而实现。
六家的形成既与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思想相关,也与佛教的语言方式、词义语法等有关。
具体来说,六家分别为:北宗、南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天台宗。
其中,北宗、南宗的兴起与佛教禅宗思想息息相关,华严宗、律宗则是受到了印度弥勒佛教思想的影响,净土宗和天台宗则体现了由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发展而来的特点。
三、佛教转变阶段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在历经了传入、发展的过程之后,逐渐开始发生着转变。
此时,佛教不再仅仅是外来文化的接受和传播,而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种转变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性,经历了传入、发展和转变三个重要阶段。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佛教礼仪[1]
拜佛礼仪
走时 女 用 的 大 。, 右 两 , 殿 不拜旁不中 可用的可央 在,垫在拜 他凡凳上垫 的有,礼是 头人分拜寺 前礼男,主 行拜左宜用
法器礼仪
寺中钟鼓鱼磬, 不可擅敲, 锡杖衣钵开始 第二: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 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 第三: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 教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 的 第四: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 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用餐礼仪
基督教徒在饭前 往往祷告,站或 坐都可,祷告结 束用餐。戒斋, 只食素菜和鱼类, 忌一切肉食和酒。 一般基督徒都不 食动物血。
礼拜仪式
礼拜多在教堂进行, 有神职人员住持, 每星期一次。程序 有唱诗读经,祈祷, 讲道。衣着整洁, 不能嬉戏打闹,不 能宣传无神论,仪 式结束时不能单独 离开。
佛教礼仪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 不可教化的人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 万物的神
入寺礼仪
入寺门后,不宜中 央直走,进退俱当 顺着个人的左臂迤 边行走,入殿门里, 帽及手杖须自提携, 或寄放为佳,万不 可向佛案及佛座上 安放。
佛教的宗教礼仪与禁忌
佛教的宗教礼仪与禁忌
佛教的宗教礼仪与禁忌
饮食方面:
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
素食包括不吃“荤”和“腥”。
“荤”是指有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
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都可以食用。
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也不吃零食。
因此,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
社交礼仪:
与僧尼见面问好,最好不要握手,而要双手“合十”;对出家人的称谓,一般僧尼,可称“法师”或是“师傅”。
而“和尚”实际上则是很尊重的称呼,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
旅游观光:
与僧人交往时不问是否已婚,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
同比丘尼(尼姑)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她们的寮房,不要主动与她们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不能着背心、打赤膊和穿拖鞋,因为佛寺历来被佛教信徒视为清净的圣地。
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启建道场时,更不能高声喧哗以及有其他干扰宗教仪式或秩序的举动。
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宗教礼仪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起源:公元前6-5世纪,印度
创始人:释迦摩尼
分布:日本、印度、斯里兰卡、泰国、 中国 种类:大乘、小乘、密宗 通常礼节:合十礼 法师、师太 基本教义:无常、无我和苦
五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饮 酒、不妄语
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
作为观光客在进入寺庙时注意自己的言 行举止仪表,做到衣饰整洁,不穿背心、 拖鞋进庙;
禁食制度 教徒要食用清洁的食物,不得食用未 诵安拉之名宰杀的牲畜、死物、血液 和猪肉,禁止饮酒。
不随意闯入僧人的房间; 不高谈阔论,高声喧哗,特别是在举行 宗教仪式的场所应神情严肃,不能有任 何扰乱宗教秩序的言行。
基督教 世界最大宗教 起源:公元1世纪、巴基斯坦拿 撒勒人耶稣 种类: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分布:英国、德国、澳大利亚、 新西兰、法国、意大利、西班 牙、北欧诸国
伊斯兰教
回教
起源:公元7世纪,穆罕穆德(安 拉的使者)真主“安拉”。 分布:西亚、北非、东南亚、东 南欧 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双 襟白衬衫,白布缝制的袜子)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历史发展,风俗礼仪与禁忌大全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 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 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 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 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 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
佛教禁忌
1.对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2.对居士的禁忌
3.佛教交往中的禁忌
4.十戒
以下食品为佛教饮食禁忌
十戒:
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 徒严格遵守十戒:不杀生、不 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 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 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
• 1.对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1)饮食方面的禁忌 素食:素食成为汉传佛教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和其他宗教 的重要标志之一。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 不饮酒:酒能麻醉神经、能乱性,所以要绝对禁酒。不饮 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不吸烟:吸烟虽不在 五戒范围之内,但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和嗜好, 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清净无我的境 界不相符,因此也在佛教的禁忌之内。不吃零食:这既是僧 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修行的需要。过堂:僧人在寺院 过集体生活,吃饭要过堂,即不能三两个人在住处私自搞 小灶,乱做饭菜。过午不食:这是佛陀在世时的制度,从 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 吃东西的。但是身体有特殊需要的除外(例如病人)。
中国宗教礼仪
中国宗教礼仪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宗教礼仪作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以佛教和道教为例,介绍一些中国宗教礼仪相关的内容。
一、佛教礼仪佛教在中国传播已有千年历史,其礼仪也因地制宜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礼仪。
以下是几个相关的礼仪。
1、拜佛礼拜佛礼在佛教中是最基本的仪式之一,每到佛教寺庙,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合十礼拜。
其具体礼仪包括拜佛说愿、三叩首、跪拜、起身、回向等步骤。
2、礼佛菜佛教寺庙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礼佛菜。
大多数寺庙都会有一个专门的位置用来供养佛菜,以此来表示敬意和感恩。
佛菜通常由蔬菜制成,比如莲藕、莲子、莲心、莲花等,象征着菩萨的圣洁和慈爱。
3、放生仪式佛教中有一个重要的慈善仪式,那就是放生仪式。
放生仪式意为“放生无边,智慧广大”,是佛教中修福积德的一个仪式。
在仪式中,信众会将被苦命的生物,比如蝉、鸟、龟、鱼等,放生到自然环境中去,以此来赎罪和修德。
二、道教礼仪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礼仪和仪式。
以下是几个相关的礼仪。
1、道士普渡道士普渡是道教传统的一种礼仪。
通过念经、燃香、散花、祝福等方式来为过世的亲属、朋友或者路人超度,让他们早日超脱苦难,重返人间。
2、道教戒律道教戒律是道教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道教中,戒律被认为是修炼的基本要求之一。
戒律具体内容包括节欲、勤念、慈善、静坐等等。
3、道教冥婚道教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礼仪,那就是冥婚。
冥婚是为了解决在世无法成亲的人的问题,让其在阴间和配偶团聚。
冥婚主要包括请帖、婚宴、婚礼等环节,但是参与该仪式的人数通常较少。
总的来说,中国宗教礼仪在佛教和道教中有着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这些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让信众得到精神寄托,更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礼仪
3、禁忌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五 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 妄语戒,饮酒戒。因此,同出家人共 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 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 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 人干杯(茶、饮料等);与僧人交往 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 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 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场所活动。 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 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 他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 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 齐,不能穿背心、打赤膊或穿拖鞋等。女 士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们不要随意到关闭的地方去。
三 、 佛 教 的 节 日
渐 指 曲 合 在安 尖 , 十 合定尽,合置轻: 十的量能双于轻 的作放够掌胸合 同用松凝时前起 时。,聚,约双 又 让心双呈掌 蹲 气神眼四, 下 息,下十手 , 往排垂五指 则 下除目度并 为 沉妄光。拢 行 ,念注 , 大 以。视 手 礼 达 合 肘 。 到 掌 自 逐 的 然 弯 3. 2. 1.
佛 教 礼 仪
一 、 佛 教 简 介
二 、 佛 教 礼 仪
Hale Waihona Puke 三 、 佛 教 的 节 日
回边世 度起 ””间 ,源 佛。,一佛创于 佛 教 主切教始公 教 的 张皆认人元 , 经 “是为是前 是 典 因苦,释世 世 是 果,人迦纪 界 “ 报即生摩 上 大 应所的尼公 最 藏 ”谓本。元 古 经 、的质 前 老 ” ““就 世 的 。 生苦是 纪 宗 死海“ 的 教 轮无苦 古 之 ” 印一 , , 6 5
五体投地
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 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 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 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 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 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 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 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 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 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 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 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 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 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引言概述: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
佛教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深深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化和社会。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传播、教义、修行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佛教的起源
1.1 释迦牟尼的生平
1.2 释迦牟尼的启示
1.3 佛教的初期传承
二、佛教的传播
2.1 佛教传入中国
2.2 佛教在印度的传播
2.3 佛教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
三、佛教的教义
3.1 四圣谛
3.2 八正道
3.3 缘起性空
四、佛教的修行
4.1 禅定
4.2 念佛
4.3 行持戒律
五、佛教的影响
5.1 对文化的影响
5.2 对社会的影响
5.3 对个人的影响
结语: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佛教的起源、传播、教义、修行和影响等方面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宗教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
愿佛教的智慧之光继续照射人类的心灵,带来和平与善良。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源于印度,在公元前2世纪时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佛教的历史及其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传播佛教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印度僧人,他在汉朝都城长安建了一座佛教寺庙。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加快。
东汉时期,佛教流行于社会的底层和被压迫的人群中,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推广。
唐朝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影响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主张“四谛”、“八正道”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四谛”。
“四谛”分别是生命的苦痛、苦痛的根源、消除苦痛的方法,以及依靠什么方法来消除苦痛。
佛教认为,人们要通过精神修行来实现解脱。
佛教也主张“缘起性空”、“无常空”等概念。
三、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佛教的理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这种改变反映在各个方面。
例如,在哲学上,佛教影响了中国元素论的形成;佛教的修行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使中国的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内在修行和道德评价;佛教的造像传统和佛教美学对唐代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佛教与中医的关系佛教对中国医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是阴阳五行学说进入中国的重要传播途径,佛教对中国民间医疗传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佛教传统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因此,理解心灵的基础构造对于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佛教的造像传统和佛教美学在中国医学和医疗美学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结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佛教的教义和哲学主张所说的那样,佛教强调精神的提升和修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而中国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吸收了佛教的文化影响,这显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 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 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3/31/2020
• (2)着装和修饰方面的禁忌 家人的服装。
①僧衣:出家人平时必须穿着佛教规定的出
• ②剃发:又作削发、祝发、落发、净发等,剃发是僧人出家最基本的条件, 留发是僧人最大的禁忌。 ③剃胡须:留胡须也是佛教的禁忌,要求出家 人皆不得留胡须 ④香疤:香疤即僧人受戒时在头上燃香烫戒疤,出家人 在受戒时,为了表示发菩萨的大宏誓愿,以期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以燃顶 香显发自己的心迹。 (3)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 主要有:不结婚,不 蓄私财,不着香花幔,不香油涂身,不自歌舞,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级豪 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做买卖,不看相算命,不显示神奇,不 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禁止比丘、比丘尼同住一寺等多方面。 2.对居士 的禁忌 在家居士,即不出家而信仰佛教、学修佛法的男女二众,一般将 这些信众称为居士。居士的禁忌一般有:
➢演讲人:周泽民 ➢PPT制作:李海雁 ➢资料整理总结:徐梦情,
陈越,张静竹,刘海玉,
何益群,邓小妹,何密, 刘娜。。。。
CONTENTS
Buddhist basic situation 佛教基本概况
Buddhist custom佛教习俗Budd来自ist etiquette佛教礼仪
Buddhist taboo佛教禁忌
佛教基本概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 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 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释迦牟尼 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 与我国孔子同时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 历史。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佛教的发展
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 徒严格遵守十戒:不杀生、不 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 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 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
• 1.对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1)饮食方面的禁忌 素食:素食成为汉传佛教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和其他宗教 的重要标志之一。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 不饮酒:酒能麻醉神经、能乱性,所以要绝对禁酒。不饮 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不吸烟:吸烟虽不在 五戒范围之内,但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和嗜好, 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清净无我的境 界不相符,因此也在佛教的禁忌之内。不吃零食:这既是僧 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修行的需要。过堂:僧人在寺院 过集体生活,吃饭要过堂,即不能三两个人在住处私自搞 小灶,乱做饭菜。过午不食:这是佛陀在世时的制度,从 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 吃东西的。但是身体有特殊需要的除外(例如病人)。
3/31/2020
• ①皈依三宝。皈依即身心归向依靠之处,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自 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学佛者不能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神庙。 ②必 须奉行五戒十善八正道。五戒,即不杀生、不伦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含 欲、不瞋恚、不邪见;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 ③持斋。在每月特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 香装饰,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 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3.佛教交往中的禁忌 ①同僧人交往的禁 忌:一般人见了出家人,可以合掌问讯,以代替俗人间的握手礼。同出家人共 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在同出家人同桌就餐时,不宜向僧人敬、劝酒,或者 劝吃肉,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包括茶、饮料等);对僧人不宜问是否吃肉、 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更不要议论或者讥讽;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 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 ②同比丘尼交往的禁忌:男性公 民到比丘尼寺院,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所 有男性,包括小男孩,都不能在比丘尼寺院过夜住宿,到晚上都要离开;到比 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特别是不要赤身露体;不要唱流行歌曲; 不要主动同比丘尼握手。
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出现了两个佛教派别: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 大约在2世纪末,佛教从中国传入越南 3世纪上半叶大乘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 4世纪后半叶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高句丽 5~6世纪时,佛教传入扶南(早期柬埔寨),当时大小乘兼传 6世纪,佛教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此后一直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 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7世纪以后,印 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 10~14世纪,越南佛教进入兴盛时期。泰国和缅甸佛教对越南佛教也产 生影响。
佛教习俗
(一) 饮食
早饭 玉米圪糁稠饭和小米稠饭 萝卜咸菜,浆水菜(酸菜)等,
午饭 旧时小米焖饭为主,也称小米干包。 焖饭花样:红豆焖饭;豆角焖饭;酸菜焖饭; 现在以大米为主。刀割离面、擀面、炉面、炒面等多种。
晚饭 以稀、汤饭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面条、大米、馒头
等为主,基本上与午饭差不多。
3/31/2020
三。祭祀礼仪
藏传佛教
正月、二月为大祭。 正月元日跳舞祭,二日飞绳祭, 三日翻杆;
六日至二十一日大施祭,喇嘛 诵经受布施;
十五日灯祭,悬灯以卜岁; 十八日驱魅祭; 二十日观兵祭,观兵毕,喇嘛演送崇武; 二十五日赛马祭; 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驱魔祭; 二月十七日舞踏祭,祭时僧人演秘密术戏。
越后来,“礼”的含义就越丰富。还设立了“礼部” (掌管礼乐、祭祀等的官署)、“礼官”(掌礼仪 之官)、“礼堂”(讲学习礼之堂)、“礼教” (礼仪的教化)、“礼法”(礼仪和法度)、“礼 书”(祭祀程序之书)等等······。
(二) 起居
就住方面,真正的佛徒不住豪华的大屋,不睡软床。就衣方面,
真正的佛徒不穿绫罗绸缎等华美的服饰。这些都是佛徒对生活方面的 严格要求。 那为什么另一方面还说佛徒对生活方面很随便呢?那是因为,佛徒因 为是要真修行解脱法,所以对于物质上的条件又不是很看重,除了那 些戒律上规定的东西,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些以外,他们基本上都是很 随便的,吃什么都可以,睡在什么地方也无所谓,穿着方面,一般就 是一件僧服,所以这就是他们生活上很随便的地方。 从对戒律的绝对遵守方面体现了他们态度的严谨,不该做的事绝对不 做;从他们对物质条件的随便上又可以说明他们的洒脱,不追求物质生 活的享受。总之综合起来的结论就是,一个真正的佛徒是非常的自律, 对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态度非常的严谨,有敬畏心,但是同时又很洒 脱,对于身外之物的平淡,随遇而安,这些都是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 示。并且有些地方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佛教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 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 婆塞、优婆夷。行仪主要有两种:(一)合十
佛教徒常用的礼节。左右双手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 身体微躬,以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五体投地 为佛教最高礼节。“五体”指头、两肘和两膝。按佛教规 矩,在行顶礼时,要五体投地。其具体做法是:立正合掌, 先以右手撩衣,屈两膝并着地,尔后两肘着地,接着头着 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收顶头,收两肘, 收两膝,起立。藏传佛教的五体投地礼则幅度很大。传说 五体投地礼为阿难所创。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 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 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 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
佛教礼仪
一。佛教基本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 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 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 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 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 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 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 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 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0世纪, “四吠陀典” 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等三 大纲领。而对每一个种姓的行为都作了极不公平的 规定,这种“礼”的规定长达数千年之久。
佛教禁忌
1.对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2.对居士的禁忌 3.佛教交往中的禁忌 4.十戒
以下食品为佛教饮食禁忌
十戒:
三)、 庙会
历史上的庙会,大多是为祭神而形成的*,一般设在寺 庙附近,而且离村落、乡镇较近,交通便利,有固定 的时间、地点、规模。境内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有龙王 山会、老醮会、南香庙会等。现在保留比较完整、规 模比较隆重的是西溪二仙庙会。 西溪二仙庙位于县城 东2.5公里,会期从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开始,长达半个 多月。庙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赶会期间,方圆数十 里的村庄都要来上香会,向二仙奶奶祈求子女平安。 连续几天的戏班演出,并有传统的民间社火助兴。每 年赶会的人大约有5万左右。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古庙 会依旧进行,但注入了新鲜成份,逐渐演变成了县城 附近百姓的物资交流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