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味中草药在“异病同治”中的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桃红四物汤异病同治临床体会

桃红四物汤异病同治临床体会
红 四物汤化裁治疗原发性痛 经、 更年期综合 征、 神经 衰弱 、 糖尿 病周 围神经病变患者 , 疗效显著。 1 原 发 性 痛 经 徐某 , 女, 1 7 岁, 经期 下腹部坠痛 , 脉 弦细 , 舌质 淡 。经妇科 检查 和 B超检查生 殖系统 元 明显 器质性 病变 。方用 桃红 四物 汤加益母草 、 柴胡 、 甘草。于经前 1 周开始服用 , 每 日1 剂, 至月 经来潮时停止 , 连服 5天为 1 疗程 , 连续应用 5 个 月经周期 。后 症状 消失 , 随防 3 个月未复发。按 : 痛经病 位在 冲任 胞宫 , 变化 在气 血 , 表 现为 痛 症。桃 红 四物 汤被 医家 推崇 为 “ 妇 科 第 一 方” , “ 调经要方 ”。本方 中当归补血 、 活血 、 调经止痛 ; 熟地黄补 血滋 阴、 益精填髓 ; 白芍 养血 和营、 缓急止痛 、 敛肝平 肝 ; 川 芎活 血祛瘀 、 行气开郁 、 祛风止痛 ; 益母草活血化瘀 、 通络 止痛 ; 柴胡 疏肝理气 ; 桃仁 、 红花人血分而逐瘀行 血 , 瘀血行 则经水得 以流 畅, 冲任胞宫功能恢复 , 下腹 坠痛 自消 。 2 更 年 期 综 合 征 林某 , 女, 4 6 岁, 就诊前三个月无 明显诱因 出现心悸 心烦失 眠, 潮热汗 出, 月经紊乱 , 经前一 星期加重 , 脉细涩 , 诊 为更 年期 综合征 。方用桃红四物 汤加柴胡 、 郁金 、 生龙骨 、 牡蛎 、 浮小麦 、 大枣 、 麦冬 。每 日 1 剂, 经前烦躁 时开始服药 , 服药 7 剂后来诊 , 症状减轻 , 继服前方 , 治疗半月后 , 症状基本 消失 , 精 神正常 , 月 经再次来潮 , 量色质均正常 , 如此反 复治疗半年 , 随访 1 年未 复
方, 桃 仁、 红花人血分以助行 血 ; 柴胡疏 肝理气 ; 郁金行气解 郁 ; 生龙骨镇惊安神 , 平肝 潜 阳; 牡蛎养 阴潜 阳 ; 浮 小麦 止汗 , 退热 除烦 ; 大枣补脾和 胃, 益气生 津 ; 麦冬养 阴生津 , 清心除烦 , 诸药 同用 , 取得 了显著疗效 。

孙丰雷教授应用归脾汤异病同治验案举隅

孙丰雷教授应用归脾汤异病同治验案举隅

Professor Sun Fenglei'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Guipi decoction
杨晓坤i孙丰雷”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 2.山东省中医院,山东 济南,250014)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21年第13卷第7期
1 “异病同治”理论渊源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 则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在于辨证论 治,其源于《黄帝内经》,在《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发展。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 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明确提出了“同病异治”,为后世 “异病同治”治疗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医家张仲景在 《伤寒杂病论》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提出“异病同治”,但 在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方药应用上都体现了这一思 想,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31条及32条分别讲“太阳 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 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葛根汤具有发汗解肌,生津 舒筋之功效,既可用于治疗项背强痛,又治疗泄泻。前者为 太阳表邪未解,经脉受邪,气血运行不畅,经输不利,筋脉 失养而出现项背强几几,以葛根汤生津舒筋,解表祛邪。后 者以太阳、阳明经表受邪且阳明经邪为重,阳明经气抗邪于 表,不能顾护里之胃肠,而导致升降失常则见自下利,此时 仍用葛根汤解表邪,升阳明之气,表解里和,下利自止。类 于此者在《伤寒杂病论》中不胜枚举。自张仲景以后,历代 医家都广泛应用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并不断丰富与发展其内 涵。清代医家陈士铎《石室秘录•同治法》叫“同经者,同 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四物可治吐血,又可治下血;逍遥散 可治木郁,又可治数种郁;六君子汤可治饮食之伤,又可治痰 气之积。然而方虽同,而用轻重有别,加减有殊,未可执之 以治一病,又即以治彼病耳”,明确提出“异病同治”,并指 出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973”课题)关于“异病同治方剂六味地黄丸的研究”的子课题,主要从文献和临床的角度对六味地黄丸(汤)“异病同治”的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六味地黄丸源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异病同治”的代表方剂之一。

历代医家对六味地黄丸(汤)的功效主治及适应证的认识虽有差异,但主要归纳为五大类:滋补肾阴、滋补肝肾、三阴并补、滋阴降火和统治痰火。

其主要用于肾阴不足引起的多种病证这一点是统一的。

通过研究1949年至2002年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各类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六味地黄丸(汤)临床应用的3012篇文章,发现该方剂可以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等20多个科别的435种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调节紊乱有关,从而建立了六味地黄丸(汤)、肾阴虚证与NEI网络之间的联系。

本文认为六味地黄丸(汤)能够“异病同治”的关键在于抓住了肾阴虚这一主要病机,即使疾病不同,但中医的“证”却是相同的,这可能与NEI网络系统的调节紊乱有关。

机体保持阴阳平衡实际上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保持功能平衡,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NEI网络调节正常是机体保持内稳态的重要条件相一致。

本文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对六味地黄丸(汤)的“异病同治”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与药效学分析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以及山药。

这些成分在药效学上具有不同的作用,共同发挥滋阴补肾、养血安神、祛斑美容等功效。

滋阴补肾:酒萸肉、山药和熟地黄等成分具有滋养和补充肾阴的作用,能够平衡肾脏功能,缓解耳鸣、腰酸腿软、头晕等症状。

养血安神:芪苓、当归、茯苓等药物能够补益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气血功能,从而缓解失眠、健忘、心悸等不适。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运用中的异病同治举隅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运用中的异病同治举隅
体温正常 , 症状明显减轻 , 原方继服 2剂 , 冒痊愈 。 感 按 : 冒是临床常见 的外感疾 病 , 感 辨证可分 为风寒 、 热 、 风
此 阳虚不 能上升 , 中益气加 蔓荆子 。故 该患 者头痛辨 证准 补 ”
确, 用药精当 , 临床疗效 显著 。
3 便 秘
徐某 , ,2岁 , 2 0 年 7月 1 男 7 于 06 5日初诊 。患者因便秘 5 年余 , 加重 2周就诊 。患者近 5年来 经常便秘 , 便 2 大 ~3日
张某 , ,3岁 , 2 0 女 4 于 0 6年 8月 6日初诊 。患 者 因头痛 4
年余 , 再发加 重 1周 就 诊 。患者 近 4年来 反 复头 痛 , 势 绵 痛 绵, 遇烦 劳则 加重 , 伴夜不能寐 , 纳差 、 畏寒 , 全身乏力 , 自服 曾 止痛药 , 疼痛 稍缓解 , 1周来 , 续头痛 , 止痛 药无 缓解 。 近 持 服 查: 面色萎黄 , 舌体胖 嫩 , 白滑 , 苔 脉沉 细 。证 属气虚 头痛 , 治 则: 健脾益气 , 升举 阳气 。方用补 中益气汤加昧 。黄芪 3 g 白 0, 术 1 g 当归 1 g 柴胡 l g 炙升麻 l g 党参 3 g 蔓荆 子 lg 5, 5, O, O, 0, O, 川芎 1 g 2 , 2 , 剂 水煎 , 日服
内伤发热而创立 。李东垣说 : 内伤脾 胃, “ 乃伤其 气 , 外感风 寒 ,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 有余者 泻之 ; 伤其 内为不足 , 不足者 补之。“ 当以辛甘 温之剂 , ”惟 补其 中 , 其 阳, 升 甘寒 以泻其 火则
愈 。《 ” 内经 》 “ 日:劳者温之”“ 者益之 ” 、损 。盖温 能除大热 , 大忌 苦寒之药泻 胃土耳 !今立补 中益气汤 。本方 以黄芪益气为 君 ; ”

异病同治论天麻钩藤饮

异病同治论天麻钩藤饮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50投稿邮箱:sjzxyx88@242作者简介:田莉莉,女,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脑血管病;通讯作者*:贾玉勤,男,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

·中医中药·异病同治论天麻钩藤饮田莉莉,贾玉勤*(潍坊市中医院,山东 潍坊)摘要: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的法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差异。

异病可以同治,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

“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故从“异病同治”出发,探讨天麻钩藤饮在治疗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关键词:异病同治;天麻钩藤饮;临床应用;疗效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0.145本文引用格式:田莉莉,贾玉勤. 异病同治论天麻钩藤饮[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0):242.1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饮”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是平息内风之方剂,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

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兼益肝肾,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

杜仲、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

异病同治临床研究

异病同治临床研究

治疗多用 哌甲酯 、 可乐定等精 神神 经科 药 物 。②传统 中医 的定义 、 因及 治疗 : 病 多
动 症 在 中 医属 于 “ 聪 ” “ 忘 …‘ 烦 ” 失 ,健 虚 的 范 畴 。病 因病 机 主 要有 肾 阴 亏 虚 、 脾 心 两 虚 、 热 扰 神 等 , 病 机 而 言 是 以 本 虚 痰 就 为 主 , 实 为 次 。所 以治 疗 药 物 多 用 孔 圣 标
枕 中丹 、 味 地 黄 丸 、 脾 汤 和 黄 连 温 胆 六 归
低下和社会适应不 良的综合征 , 临床表现 主 要 是 智 力 发 育 障 碍 。精 神 症 状 : 惧 、 恐 幼稚 、 易激 惹、 自伤 或攻 击性 行为 。躯体 的合并症状等 。精神 发育迟 滞病 因有 三 个方面 : ①遗 传方 面 、 代谢 缺陷 和发 育缺 陷 ; 围产期 的早 产 , ② 难产 , 氧等 ; 出 缺 ③
记忆 障 碍 , 知 障 碍 及 人 格 障 碍 , 随 精 认 伴 神 症 状 或 行 为 异 常 如 : 妄 、 觉 , 想 木 谵 幻 妄
往的发育障碍 。临床表现 主要有 : 情感冷
摘 要 异 病 同 治 是 指 不 同 疾 病 存 在 或
僵、 不洁行 为、 击行 为等 。痴呆 常见 者 攻 有两种类 型 即原 发性 痴呆 ( 尔 茨海 默 阿 病 主为) 继 发 性 痴 呆 ( 管 性 痴 呆 主 和 血 为) 病 因相对 应 的以脑萎 缩 和供血 异常 ,
发 展 过 程 中 出现 了相 同的 病机 , 采 用 相 可 同 的 治 疗 方 法 和 药 物 进 行 治 疗 。 对 多 动 症 、 动 症 、 独 症 、 神 发 育迟 滞 、 呆 、 抽 孤 精 痴 脑 瘫 等 疾病 进 行 了异 病 同治 的 研 究 治 疗 ,

越鞠丸“异病同治”临证心得

越鞠丸“异病同治”临证心得

案例 3 : 患者 , 女, 2 2岁 , 学生 , 2 0 1 0年 4月 4日初 心悸 心 慌 , 恶 心呕 吐 , 性情 急 躁 易怒 , 大 便干 , 小 便黄 ,
胀 满感 亦 减轻 。守方继 服 1 O剂 , 诸症 消 失 。观察 3个 诊 。主诉 :阵发 性头痛 右侧 偏头 痛 1年 余, 头 痛时 伴
《 丹 溪 心法 》 越鞠 丸, 又名 “ 芎 术 丸 ”或 “ 芎 附 血 , 神 曲消 食化 滞 。痰 阻发热 , 首 当治痰 , 痰 浊一 去, 即 丸 ”, 原 方 由炒 苍术 、醋炒 香 附 、川 芎 、炒 神 曲、黑 当求 本 , 或 健脾 调 胃, 或 疏肝 健 脾 , 冀 热退 正 复 , 疗 效 山栀 5味药 组成 , 为 统治 六郁 ( 气 、血 、痰 、火 、湿 、
黄芩 1 2 g , 佛手 i 0 g 。每 日 1剂 , 水 煎服 。嘱其怡 情 郁 、和 胃止痛 、健 脾消 食之 功 。
悦 性, 避 免 情志 刺激 因素 , 饮 食不 宜肥 甘 厚味 。服 药 4 1 . 3 头 痛
剂后, 患 者 手足 心及 腹 部 发 热 已好转 , 喉 问多痰 缓 解 , 月, 未 见 复发 。
D 0 l :i 0 . 3 9 6 9 / j . i S S F I .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5 . 0 3 . 0 3 1
中图分 类号 :R 2 4 9 .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5 ) 0 3 — 0 1 1 1 — 0 2
按 :本案 为 痰 阻发 热 证 。 患者平 素 忧 思郁 怒 , 肝 月经量 少 、色 黑, 伴痛经 , 舌 质黄 , 苔 厚腻, 脉弦 数滑 。 气 不舒 , 痰气 郁 结, 阴 阳升 降不利 , 即可 导致 发 热 。越 中 医诊 断 : 内伤 头 痛 。辨 证 :气 郁化 火 , 热 郁夹 湿 。 鞠 丸通 治 六郁 , 着 重于 行气解 郁 。 气 行则 血 行, 气顺 则 方 以越 鞠 丸加 减 :香 附 9 g , 川芎 9 g , 栀子 1 2 g , 苍 术

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验案

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验案
2 6
予 熟地 2 0 g , 制首 乌 3 0 g , 枸杞2 0 g , 菟 丝子 、 金樱 子 、 黄精、 寄生 、 党参 、 白术 各 1 5 g , 甘草 1 0 g 。服药 6 剂, 以调 节 卵巢 分泌功 能 , 促 进 恢 复 排 卵 。每 月如 此 服药 , 连服4 个 月经 周期 , 经期 、 经量 、 颜 色、 质 地恢 复正 常 , 至 今未 发 。 本 例 患者 刚满 1 4 周岁, 肾气稚 嫩 , 天葵 初 至 , 冲任 未盛 , 加 之 患 者性 情 刚烈 , 易动 肝火 , 火盛 血溢 , 经 血不 能 自控 , 而 非时 妄行 。 舌 红无 苔 , 脉 细数 无力 , 是 阴虚血 热之 征象 ] 。保 阴煎是 最 理想 的 方药, 加 阿胶血 肉有情 之品 , 以补血止 血 ; 三 七止血 不 留瘀 , 为久漏 者 必用 ; 寄生配续 断 , 可增 强补 肾 固冲之功 , 即恰 中病 机 , 又符合 中 医 治疗崩 漏之塞 流澄源机 理 。血 止后 , 每在 月经后期 继服熟 地 、 首 乌、 菟 丝子 、 黄精 、 金 樱子 、 续断 、 桑寄生 以填精 补 肾; 人参 、 白术 、 甘 草补 后天 , 以济先天 , 调节卵巢 分泌功 能 , 促其恢 复排 卵 。
李某 , 2 6 岁, 2 0 1 1 年6 月2 6 H初诊 。产后 3 1 天, 恶 露淋漓不 净 , 量少 , 色深红 , 质不 稀不稠 , 有臭 秽味 ; 腰酸 痛 , 口燥 咽干 , 五一 t 2 , 烦热, 舌红 少津 , 脉细数无 力 。证属 阴虚血热 , 迫 血妄行 。治 宜滋阴清 热 、
金 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丸异病 同治验案
梁某某, 2 8 岁, 2 0 1 0 年5 月1 6日初 诊 。 结婚 3 年, 怀孕 2 次, 每 次 都在 孕 3 个 月 自然 流产 。 被 医 院诊 断为 “ 习惯 性 流 产, ’ 。遵 医 嘱 口服 黄体 酮与 中成 药 ( 药 名不 详 ) , 现 又 怀孕 3 个 月 。 自前 日 午后 阴 道少 量 出血 , 色鲜 红 , 腰酸, 腹微痛, 口干 , 一 t 2 , 烦热, 妇科 检 查 系先兆 流产 。患 者 担心 黄体 酮等保 胎药 物 的毒 副作 用 , 选 择 中 医调 治 。诊见颧 红 , 舌赤 少苔 , 脉 弦细数 无力 。 证 属阴 虚血热 , 热 扰 冲任 , 冲任不 固 , 血海 不 宁 , 热邪 迫血 妄行 , 胎 元受 损 , 宜 用 滋 阴 清热 , 止血 安胎 之法 。药 用 : 生地、 熟 地各 1 5 g , 黄芩、 黄柏各 1 5 g , 白芍 2 0 g , 山药 4 0 g , 续断2 0 g , 甘草 、 菟 丝子 各 1 5 g , 寄生 2 0 g , 阿 胶( 烊化) 、 早 莲草 各 1 5 g . 服药 3 剂血止 , 腰 酸未 减 。按 上 方继 服 6 剂, 诸 症 痊 愈 。 于 2 0 1 0 年1 0 月顺 产一 男婴 。 妊 娠后 阴 血 聚于 胞宫 以养 育胎 儿 , 不应 有 出 血 。若是 激 经 ,

升降散加味在异病同治中的运用

升降散加味在异病同治中的运用

升降散加味在异病同治中的运用夏瑾瑜3 王 艳3(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00401;3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省珠海市梅华东路52号,519000)关键词 异病同治/中医药疗法;@升降散 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等4味药组成,具有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之功效,临床上凡有郁热者,不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

笔者居住南方海滨城市,地处湿热之地,临床上表里同病,虚实夹杂,湿热互结之病症多见,采用升降散化裁,治疗气机郁滞等证,疗效甚佳,兹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111 汗证(自汗):蔡某,男,28岁,2006年7月初诊。

自汗1月余。

患者1月前因受凉,而发热、咳嗽、咽痛,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用药不详)后,症状缓解,后动辄汗出,日更内衣数件,伴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二便调。

查体:形体瘦高,皮肤潮湿,舌质淡红,苔白厚欠润,脉滑,重按无力。

诊断:汗证(自汗),证型湿浊内蕴,营卫失和。

治法升清降浊,调和营卫。

方选升降散合桂枝汤化裁:姜黄12g,僵蚕12g,制大黄6g,蝉蜕10g,桂枝10g,白芍15g,太子参15g,五味子12g,大枣5枚,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复诊:自汗基本消失,精神明显好转,纳食正常,二便调。

色淡红,苔白,脉缓。

示湿浊已去,上方加黄芪15g,益气固表,3剂。

药后诸症消失,病愈。

按:本病例属汗证之虚实夹杂证,患者感受湿热之邪,虽经治疗,热易除而湿缠留,湿浊内蕴肌表而不除,日久“湿盛则阳微”,卫阳不固,营阴外泄而成汗证。

本证抓住湿浊内蕴肌表而不除的病机关键,拟升清降浊、调和营卫之法,用升降散合桂枝汤化裁,湿浊得解,汗出自止。

112 慢性隐疹:曾某,男,28岁,2005年10月初诊。

反复皮肤荨麻疹4月余。

患者4月前因前列腺炎治疗,出现荨麻疹,经抗过敏治疗缓解,遇风遇冷即发,皮肤瘙痒,伴有胸闷、心悸,肢软乏力,纳食一般,二便正常。

中医的同病异治的案例

中医的同病异治的案例

中医的同病异治的案例中医的同病异治是指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指导下,针对同一种病症,应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或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同病异治案例。

1. 外感风寒感冒:(1)症状轻微,以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为主:可选用桂枝汤加芍药、附子,温经散寒。

(2)症状重,并伴有高热、鼻塞、脉象浮紧:可选用麻黄汤合知母、羌活,发汗解表。

(3)症状以头痛、流涕、咳嗽为主:可选用葛根汤合防风、苍术,疏散风热。

2. 内伤湿热型黄疸:(1)症状表现为胸闷、腹胀、纳差、小便黄:可选用大青龙汤合茵陈、瞿麦,清热利湿。

(2)症状以腹胀、便溏、黄疸较重为主:可选用小柴胡汤合芩草、木香,疏肝解郁。

(3)症状以小便短少、头晕、耳鸣为主:可选用龟鳖清灵汤合黄柏、麦冬,滋阴清热。

3. 肝郁脾虚型失眠:(1)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纳差:可选用逍遥散合柴胡、当归,疏肝理气。

(2)症状以思虑过多、心悸、失眠难入眠为主:可选用归脾汤合柴胡、甘草,养心益脾。

(3)症状以脾虚消化不良、失眠多梦为主:可选用十全大补汤合酸枣仁、姜半夏,益气健脾。

4. 肾阳虚弱型阳痿早泄:(1)症状以阳痿、早泄为主,身体发冷、乏力、腰膝酸软:可选用续命八味丸合鹿茸、淫羊藿,温肾助阳。

(2)症状以饮食乏味、舌苔白腻、阳痿、腰膝酸软为主:可选用金苍莲合当归、巴戟天,养血益肾。

(3)症状以阳痿、早泄、乏力为主,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鹿茸、枸橼皮,补肾固精。

5. 痛经:(1)症状为经前腹痛、情绪低落、小便不畅:可选用建中汤合当归、川芎,调经活血。

(2)症状以经期腹痛、大便干结、情绪焦虑为主: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延胡索、郁金,疏肝解郁。

(3)症状为经期腹痛、肢体发冷、舌淡苔白:可选用温经汤合红花、附子,温经散寒。

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同病异治案例,中医根据病情和体质差异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或针灸方法,以达到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的效果。

异病同治巧用龙胆泻肝汤

异病同治巧用龙胆泻肝汤

异病同治巧用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既有泻肝胆实火,又有清利肝经湿热之功效。

本方在临床应用极广,作者常以异病同治的观点,巧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五官科、泌尿科以及皮肤科等多种疾病,并获得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1临床资料1.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男,15岁,学生,因左耳疼痛,流脓及听力减退二周,于2008年9月21日来院诊治。

诉二周前因打球后冲凉,当晚畏寒发热,头痛流涕,校医务室给予服用维C银翘片后症状明显减缓,但近7日来时感发热,左耳疼痛,流脓,经当地医院五官科检查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服用阿奇霉素后效果不佳。

现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少而黄。

检查:耳廓无异常,乳突无压痛,左耳道有脓性分泌物,除去分泌物见外耳道充血水肿,鼓膜肿胀,中央穿孔,可见脓液外溢,听力减弱;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属郁热化火,循经上灼耳窍。

治宜清热泻火。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焦栀、黄芪、柴胡、升麻、当归、赤芍各10g,车钱草、地丁草、蒲公英各30g,元参、生地、白芷各15g,银花、连翘各20g,甘草6g。

每日一剂,煎服,5剂。

再次复诊,述服药后耳痛减轻,脓液已少,余症已消。

再予前方去地丁草,蒲公英,元参,加黄芪15g共服10剂,诸症告愈,随访1年,听力基本恢复。

按:化脓性中耳炎以耳道流脓为主症,属中医“脓耳”、或“耳疳”范畴。

本证因外感风热,郁而化火,循经上逆耳道,致中耳气血阻滞,招致疼痛,热灼血肉,腐败成脓,致使耳道流脓,治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清火泻热,消肿排脓,方可治愈。

1.2急性荨麻疹:患者男,32岁,厨师,平素嗜酒。

因全身皮肤瘙痒2周,于2008年3月28日来院初诊。

2周前与朋友结伴郊游,饮酒甚多,当晚即感皮肤瘙痒难忍,挠抓后起大小不等风团块,服用抗敏药物后可暂时缓解,近日瘙痒加重,尤以夜间为甚,全身皮肤起疹块,挠抓后融合成片,色?红灼热,苦不堪忍,曾静脉推注钙剂亦不能缓解。

症见:皮肤赤红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肌肤奇痒难忍,昼夜不止,心情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量少,此乃酒毒生害,湿热蕴积肌肤所致。

“二陈汤”在异病同治中的临床运用

“二陈汤”在异病同治中的临床运用

“二陈汤”在异病同治中的临床运用关键词二陈汤异病同治临床运用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独特的治疗方法,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候,因而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此法在临床中运用甚广,常用一法甚至一方治疗多种疾病。

“二陈汤”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专为主治脾肺功能失调为病机的痰浊咳嗽的主方,历代医家认为本方为祛痰之妙剂,是一首应用广泛的治痰基础方。

笔者以“二陈汤”化裁在临床中治疗由痰浊内盛、脉络或筋脉痹阻所致多种疾病,每每取得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运用1.1 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疾病。

中医多属“眩晕”或“头痛”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因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致痰浊内生而发病,其主症为:眩晕或头痛如裹伴恶心、少食多寐,甚则呕吐或肢体麻木,苔白腻、脉濡滑,治拟“化痰降浊兼健脾通络”之法,以“二陈汤加味”主之。

1.2 美尼尔氏综合症美尼尔氏综合症是以内耳膜迷路水肿所致的以中老年人多发的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多属于“眩晕”范畴,中医认为其主要发病因素之一是劳倦太过,损伤脾胃或年老体弱致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失健致痰浊内生而发病,其主症为:头晕、视物昏花旋转,如坐舟船,伴频繁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濡滑,治拟“化痰降浊兼健脾和胃”之法,以“二陈汤加味”主之。

1.3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致心肌缺血缺氧为表现的一种常见病。

中医属“胸痹”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致痰浊内生,阻于心脉所致,其主症为:胸前区压榨性疼痛或胸中憋闷、口淡无味,、食后则胀,或伴头昏,苔白腻、脉濡滑,治拟“豁痰降浊兼活血通脉”之法,以“二陈汤化裁”主之。

1.4 阳萎阳萎是指青壮年男性未到性欲衰退期,临房前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久,以致不能完成正常性交的一种病症,为男性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三仁汤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

三仁汤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

三仁汤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若病因相同、病机吻合时,可采用相同的治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涵之异病同治,核心是辨证,临床上应着眼于“证”的异同,遵循“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的治病原则。

在辨证同时也注意辨病,做到证与病统一,有的放矢地治疗。

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是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中治疗湿温之良方,其主要功能是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三仁汤中方解君: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湿利热清,使上、中、下三焦气机通畅,而愈因湿、热所致诸症。

若脏腑、经脉、气血、筋骨、关节、肌肉等被湿邪所伤,影响气机通畅可出现不同疾病,应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均可直中病机。

临证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和兼见症状进行加减。

如脾虚湿盛加白术、苍术或四君子汤;纳差加麦芽、鸡内金、山楂;痰湿加天南星、石菖蒲、白、旋覆花;痰热加贝母、天竺黄、黄芩;气滞加枳实、佛手、香附、柴胡、乌药、元胡;血瘀加川芎、丹参、红花、泽兰、水蛭、三七粉、郁金等。

案一:中风(缺血性中风)患者李某,男,58岁,以主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伴头晕一天”而住院。

患者体胖,有糖尿病史6年。

来院时神志清楚,面色暗淡,舌体胖,舌质暗,舌苔黄厚腻,脉弦滑。

肝区有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阳性。

头颅MRI示右侧丘脑腔隙性脑梗塞,腹部B超示脂肪肝。

中医诊中风(痰湿瘀滞,脑络痹阻)、消渴,西医诊为脑梗塞、2型糖尿病。

西医常规对症治疗,降糖、降压,并予中成药“通心络胶囊”。

上述方案治疗两日后,患者肢体麻木无力、头晕未见明显好转,面色暗淡,精神不振,稍有舌强,腹胀,纳差,便不爽,舌体胖有齿龈,舌质暗淡,舌苔黄厚腻,脉弦滑。

异病同治临床应用体会

异病同治临床应用体会
约 , 为 带下病 。故表 现 出带下 量 多 , 发 色黄或 白或赤 白 相兼 , 味腥臭 等症 。 气 缓, 此为 湿 困脾 阳 , 运失 职 , 水湿 不 得下 行 , 健 致 泛于 肌
但是 , 临床应 用 肾气 丸有 时也会 无 效 , 笔 者 曾治 如 莫某 , 复水 肿伴 有 四肢逆 冷 , 反 开始 辨证 为脾 肾阳虚之 阴水 , 与 “ 给 肾气 丸 ” 减 治 疗 , 没 有 收 到 预 期 的效 加 却
进一 步追 问病 史得 知患 者 长期居 住湿 地 , 四肢 逆 其 功能 失 常 , 水谷 精微 及 津液 不 能上 输 以化血 , 聚而 成 果 , 反 且 脉 湿, 湿浊 流溢下 焦 , 伤及 任 带二 脉 , 使带 脉不 固 , 任脉 失 冷 却 并 不 喜 欢 穿 衣 盖 被 , 平 时 常 有 脘 腹 胀 满 , 沉
量减 少 , 排尿 困难 , 甚则 小便 闭塞 不通 为 主症 的一 种疾
冲 任 失调 冲 为血 海 , 主胞 胎 , 任 二脉 与月 任 冲 经和 妊娠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 医学 源 流论 》 中指 出 : 冲 “ 任 二 脉 皆起 于胞 中 , 为经 络 之海 , 皆血 之所 从生 。人 此 ”
陕西 中医 2 0 年第 3 09 O卷第 3 期
31 8
生 殖 , 脉为 “ 督 阳脉 之海 ” 腰 为 肾之 外 腑 , 骶 为督 脉 丸 、 味 肾气 丸 、 氏八 味 丸或 附桂 地 黄 丸 , 一首 配 , 盆 八 崔 是
循 行 之处 , 可见 胞宫 与 肾 、 脉 的关 系密切 。人流 后胞 督 宫受 损 , 长期 影 响 , 致 肾虚 , 亏则督 脉 不振 , 浊 如 必 肾 瘀
素等影响, 累及 厥 阴肝经 而 出现 肝气 郁 结 , 泄 失 常 , 疏

中医的同病异治的案例

中医的同病异治的案例

中医的同病异治的案例
案例一:糖尿病患者
一位5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到我院就诊,他拥有严重的脂肪肝和糖尿病。

他每天都要吃药控制血糖,但血糖仍然很高。

在传统治疗方法的指导下,我们最终决定为他进行中医的同病异治技术。

我们尝试了一种特殊的中药组合,比如多头银杏、淡竹叶、紫花
苜蓿和宫粉苋等几种常用中药。

此外,我们还运用了贴敷穴位疗法,
将这些药物粘贴到相应的穴位处,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滋润肝脏、排
毒疏肝和抑制血糖升高。

随着治疗的继续,患者血糖水平逐渐回落,脂肪肝也明显减轻,
血常规检查也进入正常范围。

而且,患者对中医之道也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因为他感觉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

案例二:慢性鼻炎患者
一位20多岁的慢性鼻炎患者到我院就诊,他已经持续长时间患有鼻炎,虽然经过传统治疗,但是仍然没有任何效果。

因此,我们尝试用中医
的同病异治技术来治疗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来进行治疗,比如香草、板蓝根、黄芩和桔梗等。

此外,我们还加用了针刺穴位疗法,以
活化穴位,促进药物的作用。

经过几次同病异治治疗,患者的鼻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
的呼吸也变得更加舒适。

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医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并且对这种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异病同治:苁蓉牛膝汤的临床运用

异病同治:苁蓉牛膝汤的临床运用

文/ 陈越(河南省管城片仔癀国医国药中医门诊部)
所谓运气方,即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
下,根据某一年的五运六气特点及《黄帝
内经》的治疗原则而制定的方剂。

苁蓉牛
膝汤即为十六首运气方之一,出自南宋医
家陈无择《三因司天方》。

其组成为:肉
苁蓉(酒浸)、牛膝(酒浸)、木瓜干、
白芍、熟地黄、当归、炙甘草,各等分,
上为锉散。

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
乌梅半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陈无
择称此为补木润燥之法。

证书准备发放,中医专长医师领证后续
执业范围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重新跟师
学习或者临床实践活动满5年的,按照本细
则规定申请参加考核合格后,方可变更执
另外,《通知》附件2“《中医(专
长)医师执业证书》填写说明”提到,变
更注册记录由注册的中医药主管部门填
写。

变更注册的主要事项包括:变更专
业、变更执业地点、变更执业范围、变更
执业时间等,加盖公章后方可生效。

所。

身痛逐瘀汤异病同治临床运用的体会及探讨

身痛逐瘀汤异病同治临床运用的体会及探讨

身痛逐瘀汤异病同治临床运用的体会及探讨
李丽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1(007)010
【摘要】@@ 身痛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一书.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12味药物组成,功效为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临床上灵活应用,取效甚捷.现将此方临床随症加减介绍如下.【总页数】1页(P67-67)
【作者】李丽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人民医院,山东胶南 266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手拈散异病同治临床运用体会 [J], 耿庆云;梁建勋
2.异病同治:苁蓉牛膝汤的临床运用 [J], 陈越
3.仲景“异病同治”理论临床运用举隅 [J], 赵璐; 赵逸菲; 袁占盈; 孙俊波
4.从异病同治探讨温经汤治疗前列腺炎可行性的临床运用 [J], 何明;王权胜;王东珊
5.从“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看中医异病同治的临床体现 [J], 莫雨平;李多多;吴永刚(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摘要】乌梅丸源于《伤寒论》,全方酸、甘、苦、辛并列,寒热合用,扶正祛邪,刚柔相济,阴阳并调,是治疗蛔厥的经典方,后代认为它也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

根据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理,除了胆道蛔虫症外,乌梅丸还被广泛运用于内、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即凡是病位在厥阴经,病机上属于寒热错综,虚实夹杂的都可加减治疗。

从乌梅汤的临床应用,再次验证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特色。

【关键词】乌梅丸蛔厥厥阴证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概述乌梅丸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出自“厥阴病脉证篇”。

张仲景认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说明它主治病至厥阴,肝不疏泄,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蛔厥证。

乌梅丸由乌梅、干姜、附子、黄连、黄柏、桂枝、当归、人参等组成,乌梅为方中主药,味极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

”柯韵伯曰“六经惟厥阴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

”《名医方论》认为乌梅丸中君药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肝得所养,是固其本。

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

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

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

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

如此则方中酸、苦、辛合用,而蛔之习性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临床上后人们效法经方,将乌梅丸改汤剂,重用乌梅并随证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收到满意效果。

另外,仲景方后有“又主久利”的记载,柯韵伯指出“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与又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

”其后《医宗金鉴》、章虚谷等皆强调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1]历代医家皆认为乌梅丸除了治疗蛔厥外,亦是厥阴病的主方。

中医理论特色就是整体观和辩证观。

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互相联系的,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

国医大师伍炳彩:13个异病同治案例带你吃透葛根芩连汤

国医大师伍炳彩:13个异病同治案例带你吃透葛根芩连汤

国医大师伍炳彩:13个异病同治案例带你吃透葛根芩连汤本文转载自明医公开课>>>第1327课<<<葛根芩连汤为常用经方,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见于《伤寒论》34条,原文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本方在《方剂学》中列入解表清里之剂。

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病证;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

如《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

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

”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

此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也。

”以上引证说明,不少医家认为葛根芩连汤为太阳阳明之方。

根据姚荷生老师的经验,本方应为阳明经脉方,依据有二:一为葛根为阳明经主药,如《中药学讲义》认为性味甘辛平,归经人脾胃经,功效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泻。

《本草纲目》引王好古曰:“气平味甘,升也,阳也,阳明经引经的药也。

”张元素曰:“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伤胃气。

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

头颅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为阳明仙药。

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发之,是反引邪气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

”时珍曰:“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

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味中草药在“异病同治”中的临床运用
发表时间:2014-05-09T11:27:53.9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薛志宏
[导读] 这几味中草药如下:乌梅荆芥墨旱莲紫草煨诃子石榴皮干地龙蝉蜕。

薛志宏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上马墩卫生服务中心 214014)
【关键词】几味中草药异病同治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369-02 这里介绍同样几味中草药在我临床中不同的几个疾病中的运用,作为“异病同治”的方法,在我临床中的一些经验总结。

这几味中草药如下:乌梅荆芥墨旱莲紫草煨诃子石榴皮干地龙蝉蜕。

一、病例介绍
1、过敏性鼻炎35例:2009年到2013年6月门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35例为治疗组,年龄8到62岁,平均年龄40.2岁,疗程3到6周,用以上8味中药为主,再根据各个患者的不同进行辨证,加用如黄芪、白术、防风、白芷、细辛、太子参、通草等;38例为对照组:年龄9岁到61岁,平均年龄40岁,药用氯雷他丁片10mg.qd,鼻炎康片0.37g*3#.tid,12岁以下小儿用富马酸酮体酚片1mg.qd(qn),疗程也是2到4周,两组年龄经比较统计,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停药后2周随访或患者复诊,根据《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这里用症状来判定诊断标准:治愈: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完全消失;显效: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偶然发生;有效: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明显减少;无效: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症状未变,曾至加重。

可见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94%;观察组: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55.63%。

经检验P<0.05,差异显著。

2、顽固性泛发性神经性皮炎17例:为2009年到2013年11月,门诊治疗的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其中的17例,均已在其它二家医院以上反复诊治,其主要表现为以颈背部以及四肢为主皮损和皮肤剧烈瘙痒,和疲劳以及精神因素有关系。

在本中心门诊诊治,用以上8味中药经辨证论治,再选用如夜交藤远志酸枣仁生地熟地赤芍白芍薏苡仁柴胡郁金茯苓[3]等,共治疗6到7周,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停药后1个月复查皮损缩小,皮损处干裂和皮屑消失,瘙痒减轻或消失。

3、变异性咳嗽21例:在2009年到2013年5月间,有21例患者,曾被诊断有“上感”、“急、慢性咽喉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而经过相应的治疗病史,但咳嗽症状未有缓解,最终出现咳嗽频烦,有时剧烈,但咳嗽无痰,有气道高反应性,如稍有气味及冷热变化则出现咳嗽。

检查有的患者咽喉稍有红赤,扁桃体无肿大,血常规检查有嗜酸性细胞偏高,其它各项实验室和器械检查包括CT等均未有阳性指标发现。

年龄11岁到72岁不等。

本人诊为变异性咳嗽,根据辨证,用以上8味中药选加五味子桑白皮葶苈子杏仁射干炙款冬花炙紫苑枇杷叶制半夏干姜酸枣仁茯苓炒白术黄芪党参熟地[3]等。

治疗时间2到5周,停药二周,咳嗽症状完全消失18例,3例改善,即患者的咳嗽减少,气道高反应性明显降低。

4、进展性白癜风1例:患者女22岁未婚,初诊2013年5月2日,因腹部两侧和右手出现不规则白斑且逐渐增大而已在其他医院皮肤科门诊查诊为白癜风,患者自诉在用药治疗其间白斑增大得到控制,但停药后二周后白斑又有所增大,到本中心门诊,要求中医中药治疗,患者自诉伴有腰酸、时有耳鸣、乏力、易出汗、稍有怕冷,脸部又时有发热,睡眠差,月经时间正常,量少、色淡,舌红少苔,脉细。

诊为肝肾不足,心肺两虚,肌肤失养。

以上8味中药加用熟地20g制黄精15g山萸肉10g五味子10g补骨脂10g丹皮6g酸枣仁5g夜交藤30g怀牛滕6g陈皮6g炙甘草3g,以后稍有加减,连续服用49天,患者原来的皮肤白斑缩小三分之二以上,同时以上症状改善,半年内随访白斑未见扩大。

二、讨论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在《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就是异病同治的例证,其意义就是不同疾病的发展阶段出现共同的证或病机,就可以用相同的方药。

乌梅荆芥墨旱莲紫草煨诃子石榴皮干地龙蝉蜕8味中药,原来是名老中医干祖望老师治疗过敏性鼻炎常用之药,认为这些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抗过敏、抗炎作用,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譬如,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石榴皮不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突变、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还具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5];乌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作用[6];紫草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炎、抗过敏的作用[7]。

本人临床上遇到此四种疾病,根据中医理论来讲,同属肺系疾病,因为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因此,肺、皮肤和鼻腔如有病变,在发病过程中,更易出现相同或相似的病证和病机。

加用以上八味中药治疗这四种疾病,起到养阴、凉血、收敛、散邪、通络,抗过敏、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

这种“异病同治”的方法,可能也是我们现代中医探索的方向之一,在临床上,是中医辨证和中药现代药理良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医药学出版社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
[2]、严道南黄俭仪干祖望对变应性鼻炎的临证思辨方法:干祖望验案赏析之一江苏中医药 2008.10.
[3]、主编李桂明副主编王永渝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西医诊疗方法丛书皮肤科分册.
[4]、主编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二版.
[5]、杨成董群石榴皮提取物体内外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中成药 2013年01期.
[6] 、周利军乌梅临床新用湖北中医杂志 2003年25卷12期 .
[7]、韦月娥紫草的临床新用陕西中医2002年第23卷第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