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达标训练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慨.叹()省.悟()家谱.()搽.脂抹.粉()()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miǎo()茫jī()梁kuāng()骗wū()蔑3.本文采用_________的论证方式,以批驳________为突破口,采取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4、对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B.国联就渺茫。
(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C.有为民请命的人。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D.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5.联系课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参考答案1.kǎi xǐng pǔ chámǒ 2.渺脊诓诬 3.驳论敌论证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4.B 5.(1)“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指广大人民。
6.“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稀疏(shū)黄晕(yūn)抚摸(mō)B . 嫩绿(nèn)朗润(yùn)酝酿(yùn)C . 静默(mò)撑伞(chēng)眨眼(zhǎ)D . 抖擞(sǒu)健壮(jiàn)落地(lào)2. (2分) (2017九上·江阴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
B . 排球比赛结束后,同学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球员们的表现。
C . 三月樱花节期间,磁湖南岸,樱花盛开,如云如霞,游人鳞次栉比。
D . 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无限生活的向往。
B .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到只学习好还是远远不够的。
C . 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D . 王晓峰刚到我们班才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4. (2分)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
()A .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恒:恒心。
B .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C .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的样子。
D . “四书”:指《论语》、《孟子》、《诗经》、《大学》四本书。
5. (2分) (2016七下·丹江口期中) 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②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
③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④已经登上敌岸的战士,指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⑤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⑥来到碑身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闯关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诓.骗(kuàng)脊.梁(jǐ)笼.罩(lǒng)B. 渺.茫(miǎo)省.悟(shěng)搽.粉(chá)C.倘.若(tǎng)抹.杀(mǒ)筋.骨(jīn)D. 慨.叹(gài)玄.虚(xuán)宰.相(zǎ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自夸光耀为民请命地大物博B. 假使脂粉求神拜拂自欺欺人C.玄虚麻醉埋头苦干前扑后继D.摧惨依赖舍身求法不足为据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人民保全自己,解除困苦)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D.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4.“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这句话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称谓 D.表示讽刺否定5. 填空。
(1)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前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驳论文章围绕批判对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论点,常采用三种方法,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
作者所采取的批驳方法是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含答案)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当堂达标题(一)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省.悟(xǐnɡ)脊.梁(jí)玄.虚(xuán)B.慨.叹(kǎi)渺.茫(miǎo)诓.骗(kuānɡ)C.拜佛.(fó)脂.粉(zhī)麻醉.(zhuì)D.抹.杀(mǒ)倘.若(tānɡ)宰.相(zǎi)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A.依赖光耀地大物搏自欺欺人B.催残诬蔑怀古伤今舍身求法C.搽粉茏罩前仆后继埋头苦干D.筋骨祈祷不足为据为民请命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诓骗:说谎话骗人。
)C.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不能够作为依据。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是一篇杂文,作者鲁迅。
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运用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批驳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缜密。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语言尖锐犀利,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说服力,富有战斗性。
二、内容理解1.文中对方的错误论据是什么?对方错误的论点是什么?2.课文第一段加点的词语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试着说一说被删去的原因及其重新发表加以复用的作用。
3.第一自然段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有何作用?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1)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18年同步练习卷及答案考点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18年同步练习卷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倘.若(tǎng)诓.骗(kuànɡ)脊.梁(jǐ)B.渺.茫(miǎo)省.悟(shěng)脂.粉(zhī)C.笼.罩(lǒnɡ)抹.杀(mǒ)宰相.(xiànɡ)D.慨.叹(ɡài)玄.虚(xuán)筋.骨(jīn)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句意明确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4.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5.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没有它,我们将活得漫无目的,鸡零狗碎。
①但一定要有一件事②也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的导归之处③是我们做出任何努力的发心所在④不见得我们一定会做得多棒⑤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A.④①⑤③②B.④②⑤①③C.①④⑤②③D.③④⑤①②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老张的儿子考上重点高中,左邻右舍都来祝贺老张说:“恭喜令郎考上理想的学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A.倘.若(tǎng)诓.骗(kuànɡ)脊.梁(jǐ)B.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脂.粉(zhī)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D.慨.叹(ɡài) 玄.虚(xuán) 筋.骨(jīn)(解析:A.“诓”应读作“kuānɡ”;B.“省”应读作“xǐng”;D.“慨”应读作“kǎi”。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解析:A.“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用在“回首往事”的情景中不恰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他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他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解析:A.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表意不明,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4.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表否定)(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表引用)(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表强调)(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表特殊含义)5.联系课文,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中国人”的含义,并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么。
九年级语文上(部编新教材)同步测试教案含答案-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年级语文上(部编新教材)同步测试教案含答案-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 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
本课主要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和现状,阐述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的问题。
课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人的自信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观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涉及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模糊认识,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过程。
3.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分析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过程。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观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过程。
3.案例分析法:联系实际,分析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相关资料:中国人自信力现状的案例素材3.投影仪、黑板等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信力?为什么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2.呈现(15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过程进行分析。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重点阐述作者的论证方法,以及如何联系实际分析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麻醉.(zuì)诓.骗(kuàng)脊.梁(jǐ)B.渺.茫(miǎo)省.悟(shěnɡ)脂.粉(zhī)C.笼.罩(lǒng)抹.杀(mǒ)宰相.(xiàng)D.慨.叹(kǎi)玄.虚(xuàn)筋.骨(jī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的脂粉所诓骗。
C.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之至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课文批驳敌论点的方法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
先用驳论证的方式直接批驳,后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5.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022_2023学年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同步演练2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谱.(p ǔ)前扑.后继(pū) 官僚.(liáo ) 笼.罩(l ǒng ) B.渺.茫(mi ǎo )诓.骗(kuāng ) 抹.杀(m ǒ) 诬.蔑(wū) C.脊.梁(jì) 舆.论(yú) 摧.残(cuī) 搽.粉(chá) D.玄.虚(xuán )脂.粉(zhī) 求神拜佛.(fú)省.悟(x ǐng ) 【答案】B【解析】A 扑(仆);C 脊(j ǐ);D 佛(f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领土面积和资源总量来讲,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B.儿子没按时回来,李阿姨想各种理由,用各种借口来解释,真是自欺欺人....。
C.范仲淹登临此楼,怀古伤今,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D.没有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答案】B【解析】B“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属于贬义词,用在此处不符合句意。
3.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D.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国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答案】A【解析】A“中国人”指的是全体中国人;B 、C 、D 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第五单元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基础巩固A.如今中国人信心高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原因。
B.企业能否长远发展,关键是要把好产品质量关。
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 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省.悟(shěng)脊.梁(jǐ)玄.虚(xuán)怀.古伤今(huái)B.诓.骗(kuāng)慨.叹(kǎi)抹.杀(mǒ)前仆.后继(pǔ)C.诬蔑.(miè)渺.茫(miǎo)家谱.(pǔ)地大物博.(bó)D.笼.罩(lóng)摧残.(cán)倘.若(tǎng)自欺.欺人(qī)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自夸埋头苦干帝王将相B.依赖玄虚之至求神拜佛C.麻醉为民请命不足为据D.光曜摧残抹杀舍身求法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说谎话骗人)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指土地下面)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无法捉摸,飘忽不定)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B.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D.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超大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二、填空题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3)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6.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同步训练★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1.结下列加点字注音慨.叹()玄.虚()渺.茫()省.悟()诓.骗()脊.梁()2.解释下列词语。
⑴怀古伤今:⑵前仆后继:⑶为民请命:3.下面语段的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处是()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C.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D.假如这也算一种“信”,只能说中国人那也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4.仿照下面句子,以“自信”为话题再续写两句,使全句意思连贯,句式一致。
自信是迷途之中的一盏明灯,能让你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自信是寒冷夜晚的一只火把,能温暖你孤寂冰冷的心灵;,;,。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问题。
5.本文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最后得出的观点又是什么?6.阅读相关文段,请概括作者是如何驳例敌论的?7.结合语句,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⑵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假如现在有人然你面前说“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请你结合现实和生活,列举一则事实来反驳他。
你是弱者,又有什么了不起辉姑娘孱弱不是用来肆无忌惮伤害他人的理由,更不是维持天长地久的唯一砝码。
某次大地震时,一位妻子被埋,丈夫徒手挖了十几个小时,救出了妻子。
妻子的性命虽然得以保住,却双腿截肢,终身残疾。
妻子感激丈夫的救命之恩,认定“没有哪个男人会比他更爱我了”。
丈夫也表示要一生一世照顾妻子,场面催人泪下,许多人感慨他们忠贞的爱情。
这故事本该到此戛然而止,如同童话里的结局,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考点与同步练习附答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绝大局部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观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出作者的爱国之心。
结构图示考点提炼梳理论证思路[问题]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对应训练见第10题)[点拨]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理清段落层次的根底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各局部的主要内容。
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一般格式为:首先,通过……提出了……的论点(或摆出了……的错误观点);接着用……名言和……事例进行论证(或针对敌论据和敌论证进行批驳);然后……最后……。
[解答] 本文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摆出了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接着针对敌方的三个论据,进行直接批驳,指出:这些中国人是失去了“他信力〞,开展着“自欺力〞。
然后正面提出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列举“中国的脊梁〞进行证明,完成了间接反驳。
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缺乏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省.悟(shěng)脊.梁(jǐ)玄.虚(xuán)怀.古伤今(huái)B.诓.骗(kuāng) 慨.叹(kǎi) 抹.杀(mǒ) 前仆.后继(pú)C.诬蔑.(miè) 渺.茫(miǎo) 家谱.(pǔ) 地大物博.(bó)D.笼.罩(lónɡ) 摧残.(cán) 倘.假设(tǎng) 自欺.欺人(qī)2.以下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自夸埋头苦干帝王将相B.依赖玄虚之至求神拜佛C.麻醉为民请命缺乏为据 D.光曜摧残抹杀舍身求法3.依次填入以下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1)“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狡黠(xiá)殒落廓然无累(lèi)恪尽职守B. 抽噎(yē)恣睢吹毛求疵(cī)涕泗横流C. 襁褓(qiáng)诓骗怒不可遏(è)心无旁鹜D. 谮害(zèn)亵渎强聒不舍(gōu)根生蒂固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玄虚B. 地大物搏求神拜佛脂粉C. 前扑后继埋头苦干渺茫D. 舍身求法自欺欺人竹蔑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这句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A. 表示引用B. 表示强调C. 表示特殊称谓D. 表示讽刺否定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老张的儿子考上重点高中,左邻右舍都来祝贺老张说:“恭喜令郎考上理想的学校。
”B. 过地铁安检时,工作人员对乘客说:“站住,手提包也得检查,赶紧放上去!”C. 同桌向小王请教问题时,小王说:“好吧,我有些高论正想与你分享。
”D. 朋友搬新家,小李有事不能去祝贺,就打电话告诉朋友:“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一定赏光拜访。
”5.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 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 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 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B.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C. 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D.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佛.( ) 抹.杀( ) 脊.梁( )搽.粉( ) 省.悟( ) 脂.粉( )无稽.( ) 诬.蔑(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他们在前扑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2)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芒,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表明当时国民党政府政治开明,能够把国家的大小事务公之于众。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刻画了一副妄自尊大的形象。
C.“只.希望着国联”,“只”字刻画了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刻画了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形象。
4.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本文写于1943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国联是“国际联盟”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
5.“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句中的四种人分别指代什么人?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6.用最简明扼要的话归纳第一段话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题 附加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维度A 基础知识一、基础字词(一)重点字识记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二)重点词语掌握地大物博:前仆后继:自欺欺人:二、文学及文体知识(一)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和,中国新文学的。
原名,字,浙江人。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他的作品按体裁分别收录如下:(只需填写一到两个你知道的即可)小说集:杂文集:散文集:(二)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或(驳论点),或(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并加以论证。
三、课文掌握(一)根据文体填空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作者因为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
(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答: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答: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4、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答:5、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答:维度B 能力提高《怀鲁迅》(甲)与《悼冰心》(乙)[甲]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
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习题与解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mi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惧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搽.( chá ) 脊.( jǐ )梁诬miè( 蔑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不足为惧”,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不足为据”。
(3)“诓骗”中“诓”的意思是哄骗。
(4)将选段中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2.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 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 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
D. 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解析]怀古伤今:怀念古代,哀叹现在。
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情绪。
用在此处语义不当。
3. 调整下列语序,组成语言连贯的一段话,将所选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①而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②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
③尝试的事情并不都能做成,这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实力上。
④为此,我们要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从中体验信心。
⑤不仅如此,更要多做,力争把事情做成,从中受到更多的鼓舞。
序号:②④⑤③①4. 九年级(1)班开展以“歌颂民族脊梁,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爱国素材集】小安组搜集到了下列“民族脊梁”们的故事,其中可以作为体现“爱国精神”的素材来用的有③④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步测试一、基础达标1.给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1)玄.虚() (2)诓.骗()(3)miǎo______茫 (4)jǐ______梁2.下列填入句中括号内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1)现在是()不夸自己,()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失掉了他信力,()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A.既也就但B.不但而且倘若然而C.既又便于是D.又又就所以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4.对“中国的脊梁”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劳动人民中的英雄豪杰。
B.统治阶级中的仁人志士。
C.中华民族的历代领袖人物。
D.整个中华民族的精华人物。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本文写于1943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中。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国联是“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
6.“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句中的四种人分别指代什么内容?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作者列举了四种人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各举一具体人物及其事例,加以说明。
(1)埋头苦干的人,如________,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拼命硬干的人,如________,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民请命的人,如________,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舍身求法的人,如________,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中国的脊梁”比喻什么?9.第4段中加点的“脂粉”比喻________,“筋骨和脊梁”比喻________。
10.“状元宰相”指哪些人?“地底下”具体指什么?11.第3段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友邦惊诧”论(节选)鲁迅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
“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12.驳论文在批驳之前要先引出敌论,以树立批驳的靶子,本文在第一段就摆出了敌论的论点和论据,请指出相关内容。
13.在批驳敌论论点时作者分三步进行,请完成下面的内容。
第一步:批驳敌论论点中的________,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批驳敌论论点中的________,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批驳“友邦”与“党国”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
14.这篇杂文写“友邦人士”的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的事实,有何作用?仿照第(1)小题,填写下面的空白处,揭示“友邦人士”的真实面目。
(1)第一、二个“不惊诧”,说明“友邦人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
(2)第三个“不惊诧”,说明“友邦人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惊诧了”,说明“友邦人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运用15.某班举行以“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下面是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弊无利。
一方面,初中生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无非是扫扫地,擦擦窗。
做这样的小事,对初中生的成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学好文化知识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要求:先摆出你方观点,再进行反驳。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你同意毛泽东的评价吗?用你所了解的鲁迅的经历或成就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1)xuán (2)kuāng(3)渺(4)脊解析:注意字音和字形的积累以及准确书写。
2.A解析: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句之间的内容关系来判断。
3.(1)仿拟(2)反问(3)比喻解析:重点掌握仿拟这种修辞的特点。
4.D解析:“中国的脊梁”指文中前边提到的“埋头苦干的人”等几种人,A、B、C三项的概括过于片面,而D项概括了A、B、C三项的内容。
5.C解析:C项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不准确。
二十四史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史书。
6.“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解析:重点语句的含意,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来理解。
7.(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2)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3)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4)屈原为追求正义、真理而献身解析: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首先要弄清这四种人各指哪些人:“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然后根据这些写出正确的人物和事迹。
8.比喻从古到今、推动历史前进的中坚力量。
解析:在理解“脊梁”的本义基础上,联系背景和语境确定喻体。
9.美化、伪装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等解析:结合语境来确定这些喻体。
10.“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人民大众和革命力量。
解析:结合背景来理解。
11.不能。
因为“简直”一词表现了作者对错误论调的强烈愤慨,去掉后,不足以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解析: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可以先把这个词语去掉,来品读句子的意味,然后加入这个词语再读,就可以分辨其中的不同,也就能体会出词语的作用了。
12. “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解析:引述电文的原话就是敌论的论点和论据。
13.“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友邦”的丑恶本质“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党国”的反动面目。
解析:抓住敌论要害,紧扣反动电文的中心逐层批驳是这篇驳论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14. (2)国民党反动派的后台(3)中国人民的死敌解析: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以铁的事实作鲜明对照,尖锐指出:“友邦”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15.观点: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利无弊。
反驳:一方面,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培养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
事情虽小,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参加公益活动还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
在表面看来,参加活动好像占用了学生的时间,但只要安排好时间,能劳逸结合,还会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