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御伽草子与太宰治文学

论御伽草子与太宰治文学
论御伽草子与太宰治文学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试论《御伽草纸》

与“灰色”太宰治文学

作者 ******

系(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

年级 2010 级

学号 **********

指导教师 *******

论文成绩

日期 2014年05月

诚信承诺书

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作者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院长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试论《御伽草纸》与“灰色”太宰治文学

某某某

(******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4**000)

摘要:太宰治是日本战后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①齐名的重要作家。以他为代表的无赖派作家敏锐地把握住日本战后民众颓废迷惘的心态,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共鸣。他的代表作品《斜阳》、《人间失格》等作品的标题都成为流行一时的词语。由于他的大多作品都萦绕着破败气质犹如深灰色的清晨故多数人把太宰治文学称作做“灰色”文学。他的代表作无一不是充斥着日本二战前后疯狂的时代韵味,但其中的《跑吧,梅洛斯》、《御伽草纸》等翻案系列作品却彰显出太宰治不一样的文学态度,并没有被太宰治的灰色特点所包裹,其中的《御伽草纸》被一般日本评论家认为是其翻案系列的最高作品。虽然太宰的情死和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让其备受诟病,但他的优秀和敏锐更是其成名的主要原因,而且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性格上消极迷惘的缺陷却更使他颓然的文风有了更完美的展现,这也许就是太宰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独树一帜的地方。

关键词:太宰治;无赖派;御伽草纸;灰色

引言

《御伽草纸》是太宰治的中期作品,比起他的《人间失格》、《斜阳》等色彩分明且争议性极大的“灰色“作品,《御伽草纸》更像一壶茶,清香健康且回味悠长。其中太宰治对日本童话的再编,使日本睡前童话也变得深入世事,震荡灵魂,并且透露出太宰治不同往日的文学形象。《御伽草纸》是太宰治少有的带着健康明朗风格的作品,一部更多被人所知又忽略的作品。

一、太宰治文学

(一)太宰治文学的时代背景

太宰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人物,原名津岛修治,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大学时代开始追求放浪不羁的生活,与艺妓同居,四次赴死未遂,最后与爱人相伴投水自尽。太宰治的作品每部都精采绝伦,尤其以二战后的作品引起无数年轻人共鸣,《斜阳》、《人间失格》更堪称是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顶作品,由于他的大多作品都萦绕着破败气质犹如深灰色的清晨故多数人把太宰治文学称作做“灰色”文学。以他为代表的无赖派作家敏锐地把握住日本战后民众颓废迷惘的心态,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共鸣。

太宰治的三个文学创作阶段分别与日本左翼崩溃的时代、战争时代、战后的迷惘时代相对应,所以可以认为时代对其影响是不应该被轻视的。太宰治这种特有的对现实生活丧失热情的灰色文学,究竟在研究的时候是把环境和时代哪一个放在第一位,确实是很难判定的。虽然如此,大多数研究太宰治的学者和读者都愿意认为:前期的错乱,中期的健康,后期的倾颓是依据各自时代的影响才呈现出了那样的面貌。优秀的艺术家无一不既是命运之子,同时也是时代之子。这也就是说太宰治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灰色时代气息,他的代表作无一不是充斥着日本二战前后疯狂的时代韵味,但其中的《跑吧,梅洛斯》、《御

①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雪国》等。三岛由纪夫: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片人,电影演员。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代表作品有《金阁寺》、《假面的告白》等。

伽草纸》等翻案系列作品却彰显出太宰治不一样的文学态度,并没有被太宰治的灰色特点所包裹,其中的《御伽草纸》被一般日本评论家认为是其翻案系列的最高作品。

(二)太宰治文学作品简述

正如上文所讲日本文学评论家们,一般把太宰治的文学创作做阶段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这三个时期来进行甄别。前期自昭和7年至昭和12年,代表作品为《往日》《虚构的彷徨》《万年》《20世纪旗手》。中期自昭和13年到昭和20年,代表作品为《满愿》、《御伽草纸》。后期仅仅只有三年时光但却是太宰治的黄金时期,是从《冬日的烟火》到《人间失格》的时期,其中“灰色”太宰治文学的代表作《斜阳》、《丧失为人资格》就出自这一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也与左翼崩溃的时代、战争时代、战后的迷茫时代相对应。日本著名作家平野谦认为在众多太宰治文学作品中,前期的《往事》、《鱼服记》,中期的《富岳百景》、《跑吧,梅洛斯》,后期的《斜阳》、《丧失为人资格》、最能代表“灰色”太宰治文学,下面就带有健康明朗风格的《御伽草纸》与“灰色”太宰治文学进行比较。

二、《御伽草纸》与“灰色”太宰治文学对比

(一)《御伽草纸》的信念独白

《御伽草纸》是太宰治以日本民间故事为素材所翻案改写的作品,全书主要改写翻案《肉瘤公公》、《浦岛太郎》、《碦嗤碦嗤山》、《切舌雀》等故事。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一九四五年。完全能够在拜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在战时和战后的时间分水岭上的创作,既无战时明朗感受,也没有战后忧郁的氛围。在神乎其技的写作手法中交相辉映着明暗两种意向,是太宰治翻案小说风格的完美体现。与其说太宰治的其他作品是他文学态度的常态,倒不如说《御伽草纸》是他真实的自我独白。

在日本民间故事的解读上,太宰治是狂放的甚至是无所顾忌的。他不是单一的把那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逐一解释,更多的是在诠释他们。譬如在《浦岛太郎》中他看到龙宫空间中圣地的神圣真理及无限的宽容,以及土产贝壳中蕴藏的岁月与忘却。又如在《肉瘤公公》中,太宰治说道:“没有谁是坏人,只是人生的悲喜剧罢了。”他的诠释角度完全没有遵守常人说的善恶对立的角色设定,完全遵循的都是太宰治的信念独白。这也是《御伽草纸》难能可贵的地方,说它是私小说还是什么都不准确,这只是太宰治自己对世界的表白。

“灰色”太宰治过往因为自己的自尊和向往与他人不同,不停的反抗社会和时代,从而创作出大量的颓废没落性格作品的他,在《御伽草纸》里决意重建,以一个阳光健康的小说家来对待周遭。他在几部改写的民间故事里都透漏出即使被环境轻视,梦想破坏,对于生存疲倦不堪,即便如此还不能抛弃对生命的热爱的普通男子形象。就是被滚滚红尘所埋进深深的淤泥里,但也能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寻找出一个人的幸福,寻找到一个人的好天气。这是太宰治少有的幸福,就如在《浦岛太郎》里的太郎一般,回到故乡不经三百年已过去,物是人非的老地方所有一切都消失了,但浦岛太郎还是有一个盒子让自己白发苍苍。如若称之为幸福,的确未免微不足道,但这样幸福是万人皆可寻得的幸福,一个无法反抗就认真享受的幸福。太宰治在《御伽草纸》精辟的总结道“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喜剧的信念独白[6]。”

(二)“灰色”太宰治文学的信念独白

太宰治的主要作品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影响的,他的作品也必定是他对自己的时代的一种信念独白。太宰治在作品中曾说道:“无论身逢乱世还是太平年间,最大的兵荒马乱到底都是幻灭。”如果太宰治不自我了结、不疯狂、不绝望,继续与生活斗争,那未免太痛苦;如果太宰治能当个利己主义者,自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从未怀疑过自己,那倒也轻松了——但这二者太宰治都做不到。所以太宰治只好问:“不抵抗是罪么?”对时代无

力也无心调和,这是他的懦弱,也是他的骄傲。几乎所有太宰治的作品都在反复论述这一命题,这也是他的创作动力,想向全世界抒发他的这份无力感,以乞求自我的安慰感。

无力反抗时代和自己,但却也绝不容忍它们。这也直接导致太宰治多次直面生死之事,想象这样一个作家,毕生的写作都是以自身为蓝本,自传体式的回忆贯穿文本;生前毁誉参半,死去近六十年还被不断追忆,连忌日都成为节日……这就是太宰治,日本无赖派大师,在日本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称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但太宰治最终也逃不掉自己对自己的审判,一生以放弃生命为解脱手段,从二十岁起五次自杀,终于在四十岁前结束生命。

“不抵抗是罪么?”可以说是太宰治的灰色文学态度。太宰治出生不羁却多受局限,追求自由却多受挫折,向往爱情却多受沦陷。加之太宰治身历过革命的失败后,他就说:“即便他夜读《圣经》也难觅归宿,那么虚无和自杀是唯一减缓痛苦之道。”在经历了《御伽草纸》短暂的心灵救赎之后,太宰治的文学之路还是在斗争反抗失望的路上,留在了失望的字眼上[6]。

(三)《御伽草纸》与“灰色”太宰治文学作品对比解析

1.《御伽草纸》与前期太宰治文学

据太宰治的《东京八景》中自己的论述,当时的昭和7年、太宰治24岁,他是怀着写遗书的心情来著作《往事》。《往事》是太宰治的处女作,而且是带着复杂情绪创作的,其中大多数情节都取材于自己。文中的主人公从幼年时代起便对容貌服装过分在意,习惯于撒谎,对生活难以宽恕,整日活在不眠之苦中,即使遭受丁点的侮辱,也会难过得萌生自杀的念头。但也能为歌舞会的演出泪流满面,一个人喜欢着美好的未来。《往事》描写这样一个小孩的成长过程时,自始至终贯穿着对生活的贴近性,怀着敏锐的角度剖析成长的问题。太宰治的《往事》不愧是一位敏锐而柔美的小说家的处女作。这和太宰治创作前期的另一部代表作《鱼服记》一样,也属于这一类依靠其纯洁的感受性来创作成的高度凝练之作[7]。《御伽草纸》开篇楔子中太宰治用他自己一家躲进防空洞的场景为引子,自然的写出“他是拥有神奇力量能创作故事的人,此时此刻,他心中也自然而然的酝酿起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一下把读者带入他翻案的故事里。

但毫无疑问,太宰治的特性并不在于他的敏锐的感受性,而归于他自身在这种感受性中所感受到的伤害。太宰治的个性背负着一种不能不受伤以致于接近荒唐的宿命式的东西,而这是在同样富于敏锐感受性的《御伽草纸》中是绝对看不到的东西。《浦岛太郎》里在介绍浦岛太郎时说“作为家族长男,兴趣不广泛,不爱好女色,整日醉心于他高尚的生活品位,并此满足。”太宰治完全没有把浦岛太郎受到身份限制,而要自我约束的生活用惆怅的方式表白出来。这在往日的作品中是无法想象的。《御伽草纸》所改编的故事里大多都表达着,我乐于接受生活的不如意,这是太宰治生活态度的改变,是他对宿命认识的自我转变。

从这种意义上讲,前期末尾所创作的其他作品譬如《创生记》、《20世纪旗手》等一类从错乱中描写错乱的散文诗式的作品或许应该说最具备“灰色”太宰治式的特征。摘自平野谦的评论”作为《20世纪旗手》副标题的名言“我生下来对不起你们”,据说乃是出自创作了“我的父亲在日俄战争中悲惨死去/我的母亲在灰暗的灯光下穿针缝衣/唯有我独自一人在默默咏诗”这首诗歌的一位无名诗人的名言。但显而易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文学家像太宰治那样如此忠实地贯彻了“我生下来对不起你们”这样一句名言。”前期的“灰色”太宰治文学在敏感的痛苦上与《御伽草纸》保持着截然不同的结局[2]。

2.《御伽草纸》与中期太宰治文学

日本评论家多认为《人间失格》可以作为一个巅峰,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文学上,太宰治表现出积极向上自足安康的表象。现在我们不需去探究到底是什么带给了太宰治这一转

机,但正如世人所看所言,对于太宰治这是一段明朗而健康的安定时期。尽管对于常人来讲走出青春的彷徨和错乱步入婚后的静谧与安定,只不过是一种过于平常的模式,但对太宰治而言却显得意义非凡。那是他一段战胜自己的时光他变得能够控制自己,能够让自己的作品里漂流出正面的感受,并把这份感受化为力量给予世人。在《切舌雀》里因为老婆婆的嫉妒而被割掉舌头的小麻雀,在与老爷爷重逢后恢复了笑容。同时“老爷爷这辈子第一次体验到心境的安稳”。在此小麻雀没有变身为年轻女性,亦没有恢复声音。但彼此心意相通的麻雀和老爷爷,二者都恢复了“安心”的宁静。切掉麻雀舌头的老婆婆背着又大又重的阁笼,冻死在雪地里,老爷爷却因为阁笼里的金子而做了宰相。这最后幸福的结局是属于民间的故事,但在字里行间太宰治居然从未营造出往日中那种痛苦是宿命的氛围。也许太宰治真的在这一时期找到了他所谓的幸福。

如果下过一场雨

那么会有谁仔细来到窗前

看玻璃昨日的斑驳气息

太宰治果真把窗户擦干净了吗?一直以来的敏感和宿命的抗争都离太宰治而去了吗?太宰治沿着世间的规矩,做了两个孩子的父亲,不断创作出明朗健康的作品,看上去是作为一个新生者赢得了完全的第二次生命,这一期间无论是作品还是翻案系列都做到到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令人惊异的一致。但如果按照三岛由纪夫的理论按照“现实生活的演技化”这一假说,那么,也就可以如此断言:太宰治并没有象这一时期那样将生活的演技化贯彻到底了。

三岛由纪夫说过“第一,我讨厌这个人的脸。第二,讨厌这个乡下人‘洋气十足’的趣味。第三,讨厌这个人扮演了一个与自己不适合的角色。一个想和女人‘情死’的小说家,总得多少有点严肃的风貌才行啊[2]。”先不论三岛由纪夫所说是否准确,如果说日本的私小说家所追求的主旨就在于如何处理好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二律背反这一点,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太宰治正是首先虚构正面的现实生活,再进而虚构与之相适应的正面文学,从而达成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两种架空的一致性。总之,大多数私小说作家为了再现现实生活为文学原则,为了不使自己的作品变得空洞平常,最终不得不使生活本身异于常态。而这正好是现实生活演技化之理论的依据,但不得不说太宰治回避不了这一问题,如若要从伦理和实际都回避这样一种现实生活的混乱和迷惘的话,那么文学就必然会变得退化和无趣。如果将这种私小说家都会遇到的问题运用于太宰治身上,我们就可以讲,不是实际生活的危机化,而是对于太宰治现实生活的安定化才恰恰是其演技化的事实。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就曾对三岛由纪夫的言论提出质疑,他敏锐的在《讲述作家自我》中指出:“正常是异常,平常确是异常——如若说这种情形适用于太宰治的生存之路,那么所谓寻常的信念的表白这样一种东西在太宰治那里就压根儿是不存在的,中期那种昙花一现的常规模式反而可以被称为一种虚构的梦境。所以如果说私小说家们是为了艺术的再现。现实才将自我的生活加以合理化,那么太宰治就是为了积极而向上的文学才假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寻常的幸福者。如果说私小说家尊崇的是一种艺术家至上主义,那么也就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太宰治所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我们常人的生活至上主义[1]。”因此,不妨把《御伽草纸》、《跑吧,梅洛斯》看作最代表了中期太宰治梦一般的文学的作品。

《御伽草纸》前奏里的《清贫谭》中的主角才之助就是太宰治的绝好体现。才之助是个痴爱菊花甚过一日三餐的单身男子,是个只要听说有好的菊苗,再怎么费劲也会买到手的菊花痴。在偶然的情况下遇见同样熟悉菊花的姐弟俩,在与弟弟的对话中发现对方拥有对菊花深厚的知识和经验,才之助在自尊心受损下亢奋起来,从而强烈要求姐弟俩回到他的家里炫耀一下他自己的菊田。这展现出了太宰治的对抗意识,着实不甘心于自己的世界

观和能力。在弟弟提出用才之助的土地种菊花换取金钱时,才之助断然拒绝。这也体现了太宰治最终还是把艺术作为他的底线,这也是太宰治最终悲剧的根源。最后才之助接受姐弟的好意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住进大房子,这同样映照出这一时期的太宰治的妥协,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

日本现实主义作家菊池宽①那种生活第一、艺术第二的准则与太宰治的生活者至上主义之间的区别,无论在谁看来都是显而易见的。而太宰治——尽管是在日本文学式的特殊对立却恰好构成了他整个一生贯穿始终的主题。在中期,这和那时的人们没看得出“玻璃昨日斑驳”那样,太宰治只是希望用那种简单的常人日子来解决他的问题,最终还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只是太宰治的常态被难以自己和社会接受,最终在我们看来太宰治的文学从气质上自然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丧失。

3.《御伽草纸》与后期太宰治文学

勇敢地立志于生活至上主义的太宰治在其末期痛感到自己的失败。生活者至上主义的梦想无情地破灭了。太宰治在最重要的小说《人间失格》完成后,便和爱人双双投水,可以说是天鹅之尾。《人间失格》蕴藏了他一生的境遇与反映。这一时期太宰治走到他的人生最低谷。“人间”这个词,在日语里与“人”同义,所以“丧失为人资格”也叫做“人间失格”。全书共分序曲、后记以及三部分构成,是太宰治式文学典型的套匣式结构。书中主角大庭叶藏和太宰治一般自认天生是个“边缘人”,经常积极参加非法社团,也因为与女人相携自杀时,女方身亡而他获救,被以教唆杀人的罪名入狱。结婚后,妻子遭到玷污让他彻底崩溃,最后大庭叶藏这个丧失为人资格的人完全凭感情行事,一步步由病弱,无力走向堕落的人生。可以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为自己写作的作品,内在真实的内容自叙体。事实也正如此,太宰治践行了他的小说,他的艺术。

《御伽草纸》里的《碦嗤碦嗤山》也完美的映照了太宰治的一生,书中写道“爱上你有错吗?自古以来,世上文艺作品的悲剧主题大概都离不开这句话。每个女性心中,都住着一只毫无慈悲的兔子,而每个男性都像那只善良的狸猫一样不断沉溺”。书中的狸猫爱上了兔子,却被讨厌他的兔子骗上泥船,最终溺死在为兔子抓鱼的湖里。但凡悲哀皆如此,太宰治只是爱上了它自己的向往,却最后和狸猫一样被自己的“兔子”骗上泥船,不断挣扎不断沉溺最终也只有死在自我的“湖”里。也许太宰治在水里挣扎的最后一刻,脑海中出现的大概就是这一句“爱上你有错吗?”。

“无论身逢乱世还是太平年间,最大的兵荒马乱到底都是幻灭。”“人为恋爱与革命而生”,这是太宰治晚年代表作《斜阳》的主人公和子的观点,而太宰治身历过革命的失败与爱情的沦陷之后,更是无路可走除了死亡。《斜阳》则是太宰治祈求能创作出新的让自己存在下去的理由的作品,是自己最后的挣扎。但如大家都看到的结局一样,太宰治已经不能如《御伽草纸》时期一样骗自己,那种长期积压失望感和存在价值的稀薄感,让他在湖里挣扎太久,以致《斜阳》和太宰治的最后绝笔《人间失格》,最终不得不走向了自绝之路[4]。尼采强调过宁愿追求虚无也不可无所追求,从分类上尼采属于“强”的虚无主义者,但是太宰治是“弱”的虚无主义,表现是逃避。这里的强与弱,只是一种虚无无根的姿态,本质上到底还是一致。由此,太宰治的文学里往往展现一种懦弱美学,《人间失格》里说:“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最后灵肉一起湮灭。因为不抵抗之罪,所以失去为人资格,这不抵抗之罪其实也是拒绝一切形式的妥协,以放弃抵抗来表示自己的立场。从这点来讲太宰治是笑着解脱的[7]。

①日本小说家,戏剧家。主要代表作有《珍珠港夫人》、《薪珠》等。

结语

综上所述,《御伽草纸》作为太宰文学中少有的明朗安定色彩的异类而存在。他和“灰色”太宰治文学有很大区别,但追及本质,这部作品源头都是“灰色”的。这一时期是现实生活的虚构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便可以轻易作出某种结论。事实上,很难设想象太宰治这种为了自己的艺术为了生活的虚构,而当上孩子的父亲。本来太宰治就是一个天生带着种种债务感的人。无论生育他的家庭豪华或粗鄙,还是生来不是长子而是第四个儿子,也无论是被赋予了那种充满自矜与矫饰的纤柔感受性,还是被负债感所折磨以致于三番五次企图自杀并将女人卷入其中,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太宰治来说,作为原罪式的自卑感都是刻骨铭心的。倘若果真是那样的话,太宰治是断然不会犯下把当孩子的父亲作为某种手段之类的重大罪愆的。但是,倒是因现实生活的丧失感而试图作为更加质朴的生活者来使自己与文学重获新生。用太宰治的话来讲“我们心中或明或暗,都存有懦弱的一块,被他无声侵袭,无从回避。”我们姑且认为太宰治曾经活在他虚构的幸福里。

参考文献

[1]大江健三郎著;王中沈译.讲述作家自我[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34.

[2]平野谦;唐先荣译.太宰治论[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58.

[3]三岛由纪夫著;唐月梅译.太阳与铁[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74.

[4]太宰治著;高詹灿、袁斌译.人间失格[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84.

[5]太宰治著;张嘉林译.斜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45.

[6]太宰治著;汤家宁译.御伽草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17.

[7]太宰治著;唐家宁译.鱼服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8.

The Brief Analysis about Otogi Zoshi and "gray"Dazai

Osamu Literature

Li Jian -p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Abstract:Dazai Osamu is in Japa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Kawabata Yasunari, Yukio Mishima as an important writer. He is the rogue writer, and his works reflect the post-war Japanese people decadent attitude, which made him win the sympathy of the reader.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Yuu Hi”, “Ningen shikkaku” and other works of the title has become a popular word.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eople put his work which has the negative side in the first place, for example, with the Japanese writer Yukio Mishima said: “I strongly dislike Dazai Osamu literature.” Apparently Dazai Osamu 's Dutch act and different view of the worl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be accepted by common people. His outstanding literary works and the unique literary thought is his fame and essential. However,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writers, his character flaws are more negative and makes his decadent literary style a more perfect embodiment, perhaps this makes Dazai Osamu in japan and even the world literary unique place.

Keywords: Dazai Osamu; rogue faction; Otogi Zoshi; grey

论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论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和渗透力还将不断扩大。目前,对网络文化褒贬不一。从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话题的关键词是文学,不过我们想知道的是,文学在网络里表现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网络文学”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用汉字抒情和叙事,仍然是提供给读者阅读和审美,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传统文学”去孤立地审视它。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形态,两者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将它们做一些比较研究,对两者都是有利的事情。 当我们打开中国文学史的时候,看到汉代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看到文学沿着世纪的轨道发展,很规整的样子。事实不是这样。有些作家当时并不为人所知,是历史逐渐把他推到前台的。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在当时名气很大,后来却慢慢被人忘记了。在这一点上历史上不做假的。中国古代只有“文选”,也就是作品选这个形式,没有文学史,但20世纪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文学史不仅开始评价古人,而且对当代的作品也有了评判。在创作实践中,文学批评逐步体系化。在20世纪之前,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没有文学和作家的概念,只有文人和文章的概念。读过书的人就是文人,帮亲戚朋友代笔写书信也能算是写文章。图书、期刊、报纸差不多都是在20世纪初期,也就是一百年前出现的,文学和作家的概念也是由这些新兴的媒体建立起来的。20世纪之前,文学只是个人的事情,除了皇亲国戚、富商巨贾出

于个人爱好供养几个文人之外,以写作为生是不可能的,写作者都有自己的职业。媒体出现之后,文化有了商品属性、形成市场,以写作为生才成为可能。可以说,中国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最大的变革,在传播方式和价值体系上都发生了重要变革,出现了职业作家。20世纪末,“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写作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学的可能性几乎被放大到了无限。和经济社会的巨变一样,这一百年中国文学真正走到了百姓身边,每个家庭都有可能拥有自己的“作家”。 1.“传统文学”一直在往纵向发展 相对于“网络文学”,我们现在说的“传统文学”实际上是指20世纪的文学,或者直接是指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作品。 20世纪的中国,就文化而言,最大的变革当属“五四”新文化运动,它使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文化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文化的变革必然滞后于思想的变革,换句话说,20世纪初,在国家安危存亡的时刻,以意识形态为主轴的思想之争,已经悄然决定了百年中国的命运。文学始终在这一巨大的洪涛之中起伏。经历了被列强瓜分、军阀割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民族的危亡使得文学的“警世”功能被强化,到后来对“阶级斗争”的书写,文学在意识形态旋涡里愈陷愈深。改革开放之后,文学进入黄金时代,本来有横向发展的机会,但小的波折一次次出现,始终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反思苦难、颠覆价值的阶段徘徊。我将这一阶段的小说称为“阶级斗争”的复调叙事。也就是说,虽然是以批判者的身份出现,终究没有能够跳出来,进入更广泛的空间。王小波为什么受欢迎?他或许是少数跳出来的人,他看到了另外的东西,这是很不简单的。当代中国不缺乏具

文学批评作业(附答案)

第1题(2.0) 分 女权主义批评在方法论方面的特点是C A、单一性 B、科学性 C、多元化 D、复杂性 第2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雅各布森 B、什克洛夫斯基 C、艾亨保姆 D、韦勒克 第3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科学研究活动 B、艺术审美活动 C、创作实践活动 D、社会交际活动 第4题(2.0) 分 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 B A、警策 B、分寸感 C、章法 D、规格 第5题(2.0) 分 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 B A、抽象思维的产品

B、艺术思维的产品 C、思辩活动的产品 D、逻辑活动的产品 第6题(2.0) 分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选本批评先例的是 A A、萧统的《文选》 B、陆机的《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第7题(2.0) 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 A 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B、严羽的《沧浪诗话》 C、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D、叶梦得的《石林诗话》 第8题(2.0) 分 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 C A、继承与创新 B、改革与创新 C、批判与否定 D、思考与理解 第9题(2.0) 分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 D A、抽象思维成分 B、艺术构思成分 C、艺术虚构成分 D、艺术思维成分

第10题(2.0) 分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 C A、情感逻辑规范 B、生活逻辑规范 C、辩证逻辑规范 D、道德规范 第11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 B A、文学研究 B、文学欣赏 C、文学分类 D、文学创作 第12题(2.0) 分 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 C A、音乐派别 B、雕刻派别 C、绘画派别 D、文学派别 第13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 D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第14题(2.0) 分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文学: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名著: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基本定义: 满足以下条件的小说、诗歌或戏剧等文字作品被称为世界名著。 1.“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飘》比起莎士比亚的剧本和《堂·吉诃德》来,读者就相对地说要少得多。有人作过较切合实际的估计:三千年来,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至少拥有两千五百万读者。名著问世后未必在那个时代就成为畅销书,要有一定时间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天文学家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书现在是本名著,而据报道当时他曾说过:“上帝等待了六千年才有一个观察者,我这本书可能要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 2.“名著”通俗易懂,不卖弄学问。它们不是专家写给专业人员看的专门性著作,无论是关于哲学或者科学,历史或者诗歌,它们所论述的是关于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而不是学究式的空谈。这些书并非为教授们所作,而是为普通人而写。 3.“名著”,永不过时。为便于比较,我们把眼下流行的书称为“当代作品”,它们只流行一、二年或至多十多年。许多早期的畅销书恐怕你连书名也记不起了,也不会再有兴趣读它们。而“名著”却不会因思想运动、学说更迭、舆论分歧而过时。名著不是供学者研究而积满尘垢的遗著,而是当今世界上潜在的最强大的文明力量。人类的基本问题代代相同。读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辞和西塞罗的信件,或是培根和蒙田的散文,任何人都会发现:人们对于幸福和正义、美德和真理,甚至对于安定与变幻本身是何等的笃信不疑!人类为其目标而奋斗的道路看来是不可改变的。 4.“名著”令人百读不厌。只要你认真阅读,你决不会感到扫兴。名著一页书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书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它可以使你百

论御伽草子与太宰治文学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试论《御伽草纸》 与“灰色”太宰治文学 作者 ****** 系(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 年级 2010 级 学号 ********** 指导教师 ******* 论文成绩 日期 2014年05月

诚信承诺书 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作者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院长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试论《御伽草纸》与“灰色”太宰治文学 某某某 (******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4**000) 摘要:太宰治是日本战后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①齐名的重要作家。以他为代表的无赖派作家敏锐地把握住日本战后民众颓废迷惘的心态,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共鸣。他的代表作品《斜阳》、《人间失格》等作品的标题都成为流行一时的词语。由于他的大多作品都萦绕着破败气质犹如深灰色的清晨故多数人把太宰治文学称作做“灰色”文学。他的代表作无一不是充斥着日本二战前后疯狂的时代韵味,但其中的《跑吧,梅洛斯》、《御伽草纸》等翻案系列作品却彰显出太宰治不一样的文学态度,并没有被太宰治的灰色特点所包裹,其中的《御伽草纸》被一般日本评论家认为是其翻案系列的最高作品。虽然太宰的情死和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让其备受诟病,但他的优秀和敏锐更是其成名的主要原因,而且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性格上消极迷惘的缺陷却更使他颓然的文风有了更完美的展现,这也许就是太宰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独树一帜的地方。 关键词:太宰治;无赖派;御伽草纸;灰色 引言 《御伽草纸》是太宰治的中期作品,比起他的《人间失格》、《斜阳》等色彩分明且争议性极大的“灰色“作品,《御伽草纸》更像一壶茶,清香健康且回味悠长。其中太宰治对日本童话的再编,使日本睡前童话也变得深入世事,震荡灵魂,并且透露出太宰治不同往日的文学形象。《御伽草纸》是太宰治少有的带着健康明朗风格的作品,一部更多被人所知又忽略的作品。 一、太宰治文学 (一)太宰治文学的时代背景 太宰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人物,原名津岛修治,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大学时代开始追求放浪不羁的生活,与艺妓同居,四次赴死未遂,最后与爱人相伴投水自尽。太宰治的作品每部都精采绝伦,尤其以二战后的作品引起无数年轻人共鸣,《斜阳》、《人间失格》更堪称是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顶作品,由于他的大多作品都萦绕着破败气质犹如深灰色的清晨故多数人把太宰治文学称作做“灰色”文学。以他为代表的无赖派作家敏锐地把握住日本战后民众颓废迷惘的心态,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共鸣。 太宰治的三个文学创作阶段分别与日本左翼崩溃的时代、战争时代、战后的迷惘时代相对应,所以可以认为时代对其影响是不应该被轻视的。太宰治这种特有的对现实生活丧失热情的灰色文学,究竟在研究的时候是把环境和时代哪一个放在第一位,确实是很难判定的。虽然如此,大多数研究太宰治的学者和读者都愿意认为:前期的错乱,中期的健康,后期的倾颓是依据各自时代的影响才呈现出了那样的面貌。优秀的艺术家无一不既是命运之子,同时也是时代之子。这也就是说太宰治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灰色时代气息,他的代表作无一不是充斥着日本二战前后疯狂的时代韵味,但其中的《跑吧,梅洛斯》、《御 ①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雪国》等。三岛由纪夫: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片人,电影演员。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代表作品有《金阁寺》、《假面的告白》等。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摘要 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儒学内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 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修身 一、孟子在儒家学上的地位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学理上的深入阐发,继承和发展了孔学,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让儒学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的精致细腻且富有理论色彩,在儒学的发展上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的价值和意义被后人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挖掘出来。唐代以后,孟子越来越逐渐被尊崇,韩愈就认为孟子“功不在禹下”,并称赞“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到了宋时,《孟子》始列入经部,

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四书章句集注》的《孟子序说》中记录了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二、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 三、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性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人性本善 孟子学说的起点,就在于他对人性的判断——性善论,这

孟子文学观的理论透视

孟子文学观的理论透视 摘要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理念。“知人论世”说,即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强调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的经历。“知言养气”说,即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评诗,着眼于教化作用,为其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服务。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百余年后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明确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理念,这不仅在当时富有创意,且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是深远的。 一、“ 知人论世”说 春秋战国时期,断章取义引诗之风盛行,以至于孟子的学生咸丘蒙引“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问孟子:“舜既为天子矣,敢问警艘之非臣如何。意思是说既然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子,那么虞舜做了天子,他的父亲警艘不算臣子又算是什么呢?孟子答道:“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孟子指出,这正是由于他们断章取义,没有从全篇着眼,没有就全诗的中心思想来理解诗句的缘故,他认为《小雅·北山》的主题思想应是“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我们暂且不论孟子说的正确与否,不妨先看看这首诗的前两节:步彼北山,言采其祀。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盐,忧我父母。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全诗共六节,描写小臣服劳役的苦况,揭露统治者沉溺于享受安逸的生活,而驱使小臣为之劳苦服役,无法安居,不能奉养父母。朱熹注日:“言土之广,民之众,而王不均平,使我从事独劳也。”由此可见,孟子所概括的主题思想是符合该诗原义的。针对当时存在的不良的说诗风气,孟子进一步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上》)意思是说 :讲诗者不要拿个别的文字来误解词句,不要以个别的语句而误解了作品的本意,应该用讲诗者的意思去迎合做诗者的意思,这才能得到诗的真意所在。“以文害辞”和“以辞害志”都是断章取义,而“以意逆志”才是正确的。朱熹说:“此是教人读书之法,自家虚心在这里,看他书道理如何来,自家便迎接将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孟子在反对断章取义的同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思想,他主张应根据整个诗篇的主题来理解诗句。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大进步。王国维这样赞道:“善哉,孟子之言诗也!”那么,究竟怎样去“以意逆志”?“意”和“志”有无客观标准?孟子在与学生万章论及古人时提出了“知人论世”的原则:“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的这番话尽管是针对古人交友有感而发的,但完全适用于评诗论文。他还补充说明了“以意逆志”必须以“知人论世”为基础,即不能只看文字,还要考察其实际为人如何,把作家的事迹和他的文字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孟子对许多诗的解释是符合“知人论世”原则的。例如《北山》云: 公孙丑问曰: “高子曰:‘《小舟》,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史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

何为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郭沫若的这个看法一个核心的意思在于,通俗文学的确是在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的。没有这个文学的、文化的市场在“现代都市”的兴起,没有以“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的出现,那近现代的“通俗”的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很显然,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那赵树理当然就不该进入我们对“通俗文学”的考察范围

——因为他的小说和“市民”和“现代都市”都没有任何关系啊。 众说纷纭 正如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一样,对“通俗文学”这一概念的厘定现在看来也是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因为首先,如果说“通俗文学”和市场——如果大家同意,可以包括经济的市场和观念的市场——是有巨大关系的,那么,我们在谈论市场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市场的多样性,在现代都市的市民阶层之中存在市场,那么在中国更广袤的农村社会难道不存在市场吗?我想当然是有的,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很有力的印证了这个农村文化市场的存在。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接续了某种中国传统的,或者承继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的,那么我想,和等人相比,赵树理反而是更传统,更乡土,更有中国趣味的——他本来就是在“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指导下写作的嘛。因此,我理解范先生何以在上述引文中使用“通俗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冠以“市民”二字。在“通俗文学”和“市民文学”的概念之间容忍某种混淆,把

论网络文学的传播特点

从《》论网络文学的传播特点 【摘要】网络文学是数字化洪流中诞生的新生体。作为汉语文学在网络空间的艺术实践,她依托网络,迅速崛起,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文学焦点。本文主要从网络文学传播主体泛化,信息传播迅捷化,超文本信息检索方式,以及互动性交流等方面,分析其传播的特征及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学网络传播特点意义 计算机网络与文学联姻所滋生的“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汉语文学的发展格局。文学在诞生之初是以口头方式创作、传播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口耳相传。之后纸面文学超越了口头文学传播的时空限制并取代了前者。网络文学传播体开辟了另一个文学创作的时代。而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于文学来说不仅意味着文学传播形式的网络化,还意味着文学语言和文学观念的网络化。不同的传播方式迎合了不同的文学特质,不同的文学特质需要不同的传播方式。在不同的时期,总有一种传播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却是不争的事实。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全新面貌,网络传播的全新特点又赋予了网络文学特有的气质和血液,对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之特点进行研究,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网络文学的涵义

什么是网络文学?直到今天也没有一种规范化、学科化的总结与界定。一般来说,网络文学可以分为三类:(1)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即凡在互联网上传播和可以阅读到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2)“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1]这是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原创文学,即通过“键盘”与“手指”的舞蹈并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了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3)最能体现网络文学特性的是网络超文本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网民互动性,离开了网络就不能生存,这样的作品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如超文本文学或多媒体文学。“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类的网络文学,翻译成英文,应该叫做Internet Literature。而第二类和第三类的网络文学则是Network/Web Literature。在台湾,网络文学(Network Literature)在多数场景下可以跟超文本文学(Hypertext Literature)通用。”[2]网络文学作为汉语文学在网络空间的艺术实践,她依托网络,迅速崛起。其传播迅捷等特点,可以说首先是现代技术使得网络文学不再像以往的民间文学那样,沥尽狂沙始到金,需要经历无数岁月的淘洗才能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手段的更加成熟,成就了网络文学的兴旺繁荣。 网络文学构建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完美,其核心价值在于舒缓或消解人类由于经济利益这个价值中轴带来的社会生存压力,使

孟子的文学思想

论孟子文学思想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基本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则向着文学的接受和批评方面发展,这一点和孔子有所不同。在文学接受和批评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和“同乐”“同美”思想。 一、“以意逆志”说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重要的文学接受思想。《孟子·万章上》中,孟子针对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理解上的偏颇,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文学读解方法: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 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显然,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句诗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这不正确之处,按孟子的意思,就在于他没有抓住诗人之志,而是断章取义地理解诗句,那自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孟子认为,此诗的关键之处是“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小雅·北山》),即孟子所说的“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因为这首诗是讽刺国王任用大夫劳逸不均,善恶无别的,因此,诗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绝对不是以实言之,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就如同《诗·大雅·云汉》中所说的“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一样,并不是实指,而是一种虚夸。 “以意逆志”的方法虽然是针对《诗经》的正确理解而提出来的,但是孟子也把它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接受上。《孟子·尽心下》云: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尚书·武成》所述为武王伐殷之事,事成之后,武王具体描述了牧野之战的残酷场面:“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孟子对这样的写法并不满意,认为会“以辞害义”,所以他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主张,这里并不是不要《书》,而是要对《书》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行具体分析,不可盲目相信《书》中所写的一切,所以他说:“吾于《武成》,取其二三册而已矣。”不可信者不取。 关于“以意逆志”,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是指说诗者心中之意,如赵歧注云:“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1](P393)朱熹注云:“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这里的“意”,应该属于读者阅读作品时所产生之意。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必然产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其对作品的理解去探讨作品的本意,即赵歧、朱熹所说的“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其二是作者作品之意。苏轼云:

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一)

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一) 现在,许多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都承认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在这个大前提得到肯定之后,我们就应该进一步研究,它们有哪些“互补点”,也就是说,它们有哪些优长值得相互学习与借鉴;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必将对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各自独特的艺术规律看互补的可能性 新文学作家在写小说时,以塑造典型为他们追求的目标。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典型,所以鲁迅的小说是伟大的。现代通俗小说中也有成功的典型人物,可是通俗作家并不以塑造成功的典型为其追求目标。他们追求的是作品的“趣味性”,对读者能产生强大的磁场,要吸引读者达到痴迷的程度。读者中产生了“《啼笑因缘》迷”、“《金粉世家》迷”、“《霍桑探案》迷”,是他们的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故事性上下工夫,他们在生动的新鲜事物与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上下工夫,无论如何要使读者“手不释卷”、“欲罢不能”。他们的作品除了故事性之外,也往往会渗出浓郁的文化味汁。总之,新文学崇尚“塑人”,塑造在文学史画廊中永不磨灭的典型;而通俗文学则偏爱“叙事”,叙能传之后代的奇事,这“奇”又往往与当年的“新”挂起钩来,而这种“新奇”之事,让后代可以从中看到文化的流变创新与民俗的渐进更迭。但是他们的这种努力与成就,在过去往往被新文学作家当做批判的对象。例如茅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一文中就说: 总而言之,他们做一篇小说,在思想方面惟求博人无意识的一笑,在艺术方面,惟求记账似的报得很清楚。这种东西,根本上不成其为小说,何论价值?但是他们现在尚为群众的读物,尚被群众认为小说,所以我也姑且把他们放在“现代小说”题目之下……(注: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原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 所谓“无意识的一笑”,大概是针对追求“趣味性”而言的。而“惟求报账似的报得很清楚”却正是通俗小说异于新文学的特点之一。它们的“精细的记述”正是文化味汁浓郁的泉源。而茅盾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群众的读物”,也被群众首肯为“小说”,也就是说这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的小说。 下面我想举实例来比较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各自特色。为了说明问题,对比二者在同一题材中的视角不同与写法各异,是不失为能切实剖析其肌理的一种方法。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与包天笑的《甲子絮谭》(注:收入范伯群编的《包天笑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同是反战题材,而且都是反映1924年江浙齐卢大战的小说。当年反映这场战争中苏州一带的居民为避战祸而躲进上海租界的小说特别多。叶圣陶着眼点是要塑造小学教员潘先生这一“灰色小人物”典型形象。 可是包天笑的《甲子絮谭》根本不重在塑造典型,但文化味汁特别浓厚。小说开端就写一位洞冥子对缥渺生的一席“泄漏天机”式的谈话,叙述一个三元甲子“转关”的神秘兮兮的话题,而且这“转关”正逢一个“劫数”。每逢甲年,中国多少总会闹些乱子出来。这1924年(甲子年)看样子也逃不过“劫数”了。那是一种古老的星相占卜术派生出来的预言文化。一席预言之后,作者才写江、浙、沪三地战事迫在眉睫的严峻形势。所谓“絮谭”就是作者与读者轻声细语而又滔滔不绝地“神聊”。因此,镜头不一定对准这场战争,即便是写战争与声讨军阀罪行,也决不放弃这场战事中的一些奇闻与逸事。 包天笑将镜头转到黄渡乡下红桥镇一家殷实富户周云泉家中,周家怕战事一旦降临,他儿子原先已经预订好的婚事将可能拖得遥遥无期,他决心要赶在战前办好这件家庭大事,即使是草草成亲,也在所不惜。乾坤双方都同意将吉期定在甲子八月初二,吉时是在夜半子时,结婚第二天便准备逃到上海租界这只“保险箱”中去避难。 新娘子轿子进门,照理是要放三个炮。这炮手,红桥镇还没有,却是从青浦带来的。他的火药格外的填得结实。加着秋高气爽,而且在夜深人静之中。那炮声分外的响亮。谁知这三声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班级 10汉语言2班 姓名乌珊珊 学号 成绩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摘要: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生哲学。他对人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着名的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他的人生哲学。本文以孟子的性善论为核心,阐述了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思想,并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探讨孟子性善论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理想人格道德教育和谐社会 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极大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其中“性善”乃孟子之中心学说,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和人格修养的理论前提。孟子的性善论是对人类本质的自我认识和肯定,也是对道德的正面肯定,具有历久弥新的理论魅力。因此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它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孟子性善论的涵义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论人性的思想,是第一个系统提出性善论的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1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他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人的心性构成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相互区别的主体意识。 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4善之“端”或者善的原初形态是本就存在于人的本质中的,正是这种善端的存在,才构成了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殊性。否则,“人”与“禽兽”相互区别的界限便亦不复存在了。 “人皆有之”的善性,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扩而充之”,才能最终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1《孟子·滕文公上》 2《孟子·离娄下》 3《孟子·尽心上》 4《孟子·尽心上》

浅论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

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 新的技术必然带来新的现象,由计算机网络与文学联姻所滋生的“网络文学现象”,正在改变着传统汉语文学的发展格局。网络文学研究也日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在理论界兴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研究”热。至今,“网络文学研究”似乎已修成正果,俨然已成为一门新的学问。然而,纵观目前网络文学研究的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网络文学界定 首先,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界定网络文学? 对于网络文学,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即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这样的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仅仅只有媒介载体的区别;在中观的意义上,网络文学是指网络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了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互动性,不能下载作媒介转换,离开了计算机网络就不能生存,它将网络文学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这是狭义的网络文学,也是真正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起源于都市化的知识民间,可以看作是流于“键盘”和“指头”的“新民间文学”。很多网络写手不是要当作家,他们只在于一种宣泄,一种表达,是民间大众用网络写作表明自己存在的一种话语方式。传统写作被体制、范式和惯例所束缚,又被少数文化精英所垄断,圈外的绝大多数文学钟情族无法参与其中。而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回归,是文学成为原生意义上文学的一个突破,是文学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但是,无可否认,网络文学带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体,一种数字化载体,它无从改变文学的文化身份和审美本性,同时,网络文学原创者素质

孟子知人论世综述

知人论世综述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下面我将从“知人论世”的方法内容,此方法对文学鉴赏的影响,后人对其的评价与新解以及此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分别作出综述和总结,并提出一些我的观点。 一、知人论世作为文学鉴赏理论的提出。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最早出自于《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它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出“知人论世”最初并不是文学鉴赏理论,而是孟子的“尚友”之道,即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知人”并不是一件易事,正如孔子所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在孟子看来,读古人的诗书,实际也就是与之交友(当然是神交),而要交接古人,只是读其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才能和古人心契神交,成为知音。在这里,孟子客观上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方法,它不但具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意义,而且还具有阅读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孟子那里,“知人”与“论世”是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概念,“论世”是为了“知人”,而“知人”则必须“论世”。所谓“知

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经历行事,理解作者的心志情思;“论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诸因素对作者的思想道德、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激发作者创作的社会动因等等。“论世”方能“知人”,因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的处世行事的方式,思想精神的状况,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养成并受到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制约,因此,“论世”是“知人”的前提条件,不“论世”就无以“知人”,而不“知人”也就无以“论文”。 二、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影响。 首先,可以了解作者的家世出身、人生经历,有助于认知作者。体会作品所寄托的情感。不同的家世会培养出人的不同性情和风格,不同的生活阅历会使他原有的风貌或者继续延伸,或者发生转变,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作者所处的家庭背景和所经受的生活历程是不容忽视的。例如:苏轼一生虽经历了宦海沉浮,但他却一直保持着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在人生的逆境,也不乏豪放旷达的性情,也能够唱响生命的最强音,这与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苏轼的文学创作巾表现出的道家思想,以及他所具有的超然豁达的精神,直接取益于他的启蒙老师张道士。母亲的家庭教育也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一直有着积极人世、誓死报国的理想。以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变迁。所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认真揣摩作者刨作时的处境与心境,才能更准确地体会出作品的蕴意和情感。

【高中练笔作文范文】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

究竟何为经典?自是佳作当之。 最近,某大学的一份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网上引起热议。其中 由于《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中外名著赫然在列,于是经典文学与通 俗文学之争再次爆发。 有人认为,经典能让我们与哲人对话,收获智慧的果实,提升我们的精神 境界;而现如今网络上流行的通俗文学作品俗不可耐,只会让人越发肤浅。但我想说,“通俗文学”并不等于“庸俗文学”,那些足够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 也必将成为新一代经典。 尽管现如今一眼望去,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霸总宫斗文,但并不是说我们就 没有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呀。 其实,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是其有着大部头一样的外表,也非 其历史悠久,更非其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是因为其文章优秀,内涵丰富发 人深思。故从这个角度来看,优秀的作品都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即使是通 俗文学作品。并且事实上,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 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如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也曾经 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 这意味着,经典文学作品并非一定要是高高在上的。它可以是阳春白雪, 却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它和通俗文学作品并不相斥,何必非要多此一举, 硬生生的将两者分开处于对立面,整个你死我活呢?说实话实在没必要也 不能这么做。 通俗文学作品,不过是由于其通俗易懂,而非其内容俗不可耐,入不得眼。那些认为通俗即庸俗者,实在是对“通俗”二字有着天大的误解。 诚然,现如今网络文学由于娱乐化、商业化的泛滥,创作门槛逐渐被拉低,许多作者少有阅历和积淀,导致文字作品良莠不齐。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 攻击网络文学的理由,甚至连带通俗文学一起抹黑。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写作新形式,正处于摸索、自由生长的阶段,姿态难免 野蛮了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霸总宫斗穿越之类的题材,也许在现在看 来,剧情俗套,套路多多甚至于有点无脑。但不得不说,这总归是对于新

日本无赖派作家轶事

日本无赖派作家轶事 太宰治有一个短篇小说,叫《二十世纪旗手》。全篇分为十二“唱”,有的唱段非常短;七唱的标题是“我的日子我的梦”,其下有一句像是副题:“东京帝国大学内部,秘中之秘”,然后只一句话:“内容三十张,全文省略。”不愧是日本无赖派作家,比中国作家的此处删去多少字无赖多了。 《二十世纪旗手》在题目之下有一句题记:“活着,对不起。”据山岸外史说,这句话是太宰治剽窃的。山岸是太宰的朋友,太宰夫人曾叹息:要是山岸在东京,太宰就不会死。某日,山岸对太宰讲起表哥寺内寿太郎的怪癖,说他写了一首诗,就一行字:活着对不起。过了些日子,寺内突然冲进山岸家,给他看杂志《改造》,刊登了《二十世纪旗手》。“肯定是你对他说的,简直偷了我的命!”山岸找太宰要说法,他支支吾吾,说:“其实,不知不觉的,误以为那句是你说的了。”后来这寺内不知所终。 《快跑梅洛斯》是太宰治的名篇,在他的作品当中很有点另类。有学者考证,这个短篇全面借用了1937年日译《新编席勒诗抄》里的一首《人质》。不过,太宰编故事却也源于生活。那是为修改《二十世纪旗手》,他在休闲地旅馆住了一个来月。妻子托檀一雄给他送来七十多日元。檀一雄被人揶揄为太宰的跟班,两个人寻欢作乐,钱很快就挥霍光。太宰留下檀作人质,自己回东京筹钱。一去不返,店家起急,跟着檀上京找人。找到井伏鳟二家,太宰正在那儿下棋呢。趁井伏离席,太宰悄悄对檀说:“是等待的人难受呢,还是让人等待的人难受呢?”最终佐藤春夫和井伏鳟二这两位被太宰治师事的作家筹措三百日元替他擦了屁股。于是,太宰用《快跑梅洛斯》写这个意思——“等待的人难受呢,还是让人等待的人难受呢”? 在没有著作权意识的时代剽窃无所谓。井伏鳟二毫不在乎地承认他的名著《黑雨》基本是改写一个广岛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的《重松日记》。相比于剽窃,模仿就像是一种学习,其精神可嘉。创作始于看样学样的模仿。一部日本近代文学史就是学习、模仿乃至剽窃西方文学的历史。村上春树常拿来现成的题目给自己的书命名,先声夺人,或许也不无向什么致敬的意思吧,却难免假人家虎皮之讥。他是模仿美国小说出道的,这一点,当初大力举荐他的文艺评论家丸谷才一说得明明白白:“村上春树《听风的歌》是在现代美国小说的强烈影响下搞出来的。库尔特·冯内古特啦,理查德·布劳提根啦,他非常热心地学习那类风格。那种学法不得了,没有相当的才能就不能学到这个地步。要挣脱过去那种现实主义小说却挣脱不出来,是当今日本小说的普遍倾向,纵然有外国的样板,这般自在而巧妙地摆脱了现实主义,也可说是值得注目的成果吧。”村上是模仿的达人。他甚至被列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 摘要: 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 正文: 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善按照后来的儒家所说,指至善,即绝对的价值,不是一般的、经验意义的善,故不与经验意义的恶相对。所谓性善论是说人的价值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个主张并非讲人性的发生历程而是讲本质历程。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善心,这种善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新,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即是善心.孟子将这种“不忍人之心”概括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同作为道德之理的仁、义、礼、智一一对应,对于

文学批评期末考试

一.先秦部分 (一)诗经中关于“诗”的两种观念 1.强调诗歌具有一种美刺功能 2.朦胧地拥有诗缘情的意识 (二)史书《国语》《左传》《尚书》中的两种观念 1.献诗讽谏说 2.观诗知政说 (三)孔子 1.确定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1)思无邪 (2)中和之美 (3)尽善尽美 (4)崇尚雅正的锋哥 2.明确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1)兴:孔安国:“引譬连类。”创作层面。 朱熹:“感发志意。”欣赏层面 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兴发感动,是一种由此及彼得情感体验由诗歌而引起的联想。 《论语*学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人的修养要做到精益求精)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兴”的历史背景——春秋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和断章赋诗的风气,不拘泥于原有的诗意,赋予诗更广泛的意义。 A.好处:诗的广泛运动 “兴” B.坏处:断章取义,过分主观化 (这一缺点到孟子时才有所改观,孟子主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考见得失。”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具有“观”的功能。因而杜诗具有史谏功能。 (3)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 朱熹:“和而不流。” 诗能聚集人们在一起用诗来互相砥砺。 (4)怨:孔安国:“怨刺上政。”

朱熹:“怨而不怒。 杜甫《客从》仿乐府诗创作泉客珠鲛人泣珠 (5)“兴、观、群、怨”的作用及影响 称为反对文学脱离现实的有利武器 《文心雕龙*比兴》:“汉代诗刺道丧兴义销亡。” 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是对“兴、观、群、怨”的继承 对创作影响:杜甫、陆游、辛弃疾……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孟子 1.孟子的文论思想 (1)知言养气说 《孟子*告子》《孟子*公孙丑上》 ①浩然正气的内涵 浩然正气,指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形成的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所表现出来是一种由道与义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A.至大(即非常的强大,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特点) 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种客观实体,通过不断的时间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还可以和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达到天地合一。 B.至刚(指浩然之气的无坚不摧)【文天祥《正气歌》】 C.配义与道(以直养)【直:正直。养:培养】 D.集义所生(用正义的积累去产生) 养浩然之气,须积极的行动,不能半途而废 养气:指人的内心道德修养的功夫。即人的内在品德的充实之美。养气需要配义与道,需要长期修养、锻炼,还要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干扰,威胁和利诱,始终坚守自己的操守。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知言(即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尤其是能辨别四种错误言辞的能力)“詖言知其所蔽,淫词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片面之言辞过分的言辞歪曲的言辞 这种辨别能力应用到文论当中,就是鉴赏判断文学作品的能力。 孔子: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为心生”人言为人品的表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讽喻诗 高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人。 A.知言与养气的关系 养气是知言的前提,知言植根于养气。养气能使人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自然而然便加强了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 B.影响: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念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韩愈“气盛言宜”——见《答李翊书》 苏轼对李白的评价“气盖天下”——见于《李太白碑阴记》 苏辙对司马迁的评价“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2)以意逆志(孟子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