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摄影入门文章

红外摄影入门文章
红外摄影入门文章

红外摄影入门文章--红外摄影初探

红外摄影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 在胶片时代国外已经有了红外摄影, 记得在几年前, 一本摄影杂志上有

国外摄影师使用120相机拍摄的红外摄影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 但是胶片时代高昂的费用和复杂的冲洗, 我只能

是羡慕, 而未付诸行动..

大约在3年多前, 我在国内某知名摄影网站看到一篇电锯大侠的红外相机改装帖子之后, 心底的红外摄影梦

想被点燃了, 我大学时代学的就是通讯电子, 再加上几年对相机的认识, 加上自己的不断摸索, 总结出了红外相

机改装的最佳方法, 并且为很多红外摄影爱好者改装了机器.

大家都知道, CCD /CMOS 都能感应包括可见光,紫外和近红外在内的光线, 只不过各个波长的光线敏感的程度不同, 下图是柯达KAF-8300 CCD 的感光曲线.

一般认为, 波长大于780nm(纳米)的光线称为红外线, 由上图可以看出, 波长在780-1000nm 之间的红外线, CCD 能有较高的敏感度, 波长大于1000nm 以上的红外线 CCD 敏感度低,曝光时间很长,基本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而我们可以利用CCD 对780-1000nm 红外线的敏感性来进行红外摄影, 对于从780nm 至几十微米的红外范畴来说是太窄了, 但是对于我们红外摄影来说足够了. 同时400nm 以下的紫外线,CCD 也有一定的感应能力, 使用适当

的滤镜也可以进行紫外摄影.

但是我们手头的相机除了徕卡M8, 佳能EOS20Da (针对天文爱好者), 以及富士 FinePix IS-1 (针对刑侦用途) , 还有索尼的一些消费级相机能将内置红外截止滤镜移开(717 828 H50等)之外, 无论单反相机和消费数码相机都在CCD/CMOS之前安装了红外截止/低通滤镜复合镜片.红外截止镜片是为了消除红外线对正常拍摄成像的影响. 但是这薄薄的 0.3-2MM 厚度的红外截止镜片就给我们拍摄红外照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普通摄影确为避免红外线的干扰, 需要尽可能多的隔离红外线. 而我们拍摄红外照片需要CCD/CMOS 更多的

感光红外线, 但是CCD/CMOS前的红外截止镜片阻挡了90%至95%以上的红外线, 如果外置红外滤镜, 只能通过延

长曝光时间来解决, 导致快门速度非常慢才能获得足够的红外曝光.以我以往的经验, 在夏日晴天中午时分, 使

只有NIKON 早期的 D100 D50 D70 内置红外截止镜片滤除红外线能力较弱, 在夏日正午时分, 能达到几分之一秒的曝光速度, 是不改装拍摄红外较为理想的单反相机.

还有, 镜头前置红外滤镜造成取景困难, 外置630nm和 680nm的滤镜尚能取景, 如果安装720nm以上的滤镜就几乎不能取景了.

再有, 红外的对焦同可见光不同, 外置滤镜拍摄时, 需要矫正对焦. 在一些镜头上有红外对焦标志,就是用

于红外摄影焦点矫正的, 如果不进行矫正就会导致画面脱焦. 消费数码相机使用反差对焦, 外置滤镜后相机取景很暗对焦也较为困难.

最后, 白平衡设定问题. 外置红外滤镜后,色温远远低于相机的内置白平衡, 只能使用自定义白平衡, 但是

外置滤镜后设定白平衡通常会失败, 虽然可以使用RAW 拍摄后期调整,但是调整的空间毕竟有限, 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所以, 想要得到一张完美的红外照片, 一台经过专门改装的红外相机是有必要的.

滤镜的选择

红外滤镜以截止波长表示, 比如720nm的滤镜, 表示720nm 以下波长的光线滤除, 720nm 波长以上的光线通过. 现阶段可以选择的红外滤镜有590nm 630nm 655nm 720nm 760nm 850nm 950nm 1000nm 等, 一般认为截止波长在780nm以下的称为半红外滤镜, 也就是说有部分可见光可以通过滤镜, 给红外照片带来了色彩, 而使用截止频率在780nm 以上滤镜获得的照片是没有颜色的, 称为纯红外滤镜. 一般常用的红外滤镜是630nm 680nm 720nm和850nm.

那么我们怎么来选择滤镜呢.--------纯粹个人喜好.

红外摄影本身就给摄影者带来眼睛无法看到的新奇世界, 但是各个波段滤镜带来新奇效果是不同的.

1. 喜欢浓烈色彩的, 可以选择630nm 或者更低波长的590滤镜, 自定义白平衡后, 原片一般天空呈亮红偏棕色,或者说是琥珀色, 植物树叶呈蓝色. 红蓝通道调换后(后文有说明)天空蓝色饱和度高, 树叶黄色或者金黄色.

2. 喜欢适中的, 可以选择680, 原片天空呈棕红色, 树叶浅蓝, 通道调换后天空比较接近正常天空的蓝色, 树叶呈浅黄色.

3. 喜欢较为纯正红外但又希望带有色彩的, 可以选择720滤镜, 原片天空呈暗棕红色, 饱和度较低, 树叶白, 通道调换后天空暗浅蓝色, 树叶白. 760滤镜理论上来说有是有颜色的,实际颜色很浅, 几乎是黑白的.

4. 喜欢纯红外的可以选择850nm滤镜, 无色彩, 天气好时, 天空深暗, 可以得到反差较高的图片, 对于雾霾有更好的穿透力.

附图: 590 630 680 720 950 效果

590nm 效果: 佳能G10

通道调换后

630 效果佳能350D 原图

原图

原图

950效果佳能450D

另外, 红外滤镜的厚度同照片的颜色也有关系. 使用更薄的红外滤镜意味着可见光透过会更多一些, 给照片带来更多的色彩. 在红外相机改装过程中, 需要根据相机原低通/红外截止滤镜的厚度选择使用红外滤镜, 如果原机使用的低通滤镜较薄, 就需使用较薄的红外滤镜. 否者会导致无法安装, 相机无法对焦或者跑焦, 矫正困难.

对于半红外照片的色彩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如天气, 自定义白平衡的设定, 物体本身的颜色, 物体反射红外线的强弱, 等等. 可以在实际拍摄中积累经验.

红外照片的拍摄:

拍摄时间的选择——晴天、夏天、午后

拍摄红外照片,当然要选择红外线充足的时间。一般来说,晴天的红外线最为充足,日光中有大量的红外线,是拍摄红外照片的好时候。一天中红外线最为充足的时段是中午到午后,大概11点到16点这一段时间。一年四季里又以夏天的红外线最为强烈,而南方地区的红外辐射比北方要强烈。

拍摄时间的选择对于直接使用红外滤镜进行拍摄的朋友比较重要,因为强烈的红外线不仅可以缩短曝光时间,而且可以增强红外效果。对于改机的朋友来说,拍摄时间的选择影响不是很大,甚至夜晚也可以进行红外拍摄。但是不同的拍摄时间同样会影响红外拍摄的效果,正午时分拍摄的红外照片就要比早晨拍摄的照片,红外效果更强烈一些,简单来说就是正午时分拍摄的红外照片中的植物叶子要比早晨拍摄的白一些。当然这个规律也适合于阴天和傍晚

镜头选择. 大变焦镜头一般不适合用于拍摄红外, 变焦比最好不要大于5倍. 大变焦镜头镜片数多, 长焦端伸出很长, 导致两端的焦点偏移很大, 无法保证锐度.

有些镜头收缩光圈后会产生热斑, 在画面的中间出现一个亮斑. 如果镜头在F8就出现热斑, 建议不要使用.

尽量不要逆光拍摄. 镜头前镜片不能让太阳直射, 再好的镀膜在逆光拍摄时都会引起强烈的眩光和灰雾.

1. 用非改装相机拍摄红外照片

如上所述, 相机没有经过改装拍摄红外照片是很困难的. 但是不代表不能拍摄. 注意以下要点:

A. 选择合适的机型. 尼康早期的单反相机如D100 D50 D70 等, 内置红外截止滤镜滤除红外线的能力相对较弱.

一些较为新款的消费级相机, 他们的红外截止镜片相对较薄. 滤除红外线能力较弱.

使用索尼的一些可以移开内置红外截止镜片的相机, 使用夜间模式拍摄. 但是夜间模式启动后, 光圈和快门会被锁定在30分之一秒和最大光圈, 外加850nm(光线较弱时)或者950nm(强光时)滤镜拍摄为好, 加装更低波长的滤镜会导致图片过曝, 除非在弱光下使用. 另外30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手持也较为困难.

B. 选择合适的滤镜. 建议使用720nm 或者760nm滤镜. 因为CCD前的红外截止镜片滤除了绝大部分红外线, 而低波长的红外滤镜可见光通过较多, 此涨彼消, 导致可见光比红外线的曝光更多, 导致图片红外特征不明显, 而选用760nm以上波长的滤镜快门速度更慢.

C. 自定义白平衡. 不改装相机拍摄红外照片, 自定义白平衡通常会失败, 不同机型建议多多尝试不同颜色的目标物来自定义白平衡, 比如对草地, 对白色, 对绿色, 对黄色, 只要能成功都要比不成功出的图片好的多. 另外

还是建议使用RAW拍摄, 即使偏色在处理RAW的软件中调整色温, 色调对图片的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大部分消费级相机不支持RAW格式,只能期望自定义白平衡能成功. 否则照片严重偏红, 后期调整困难, 画质下降严重.

D. 对焦, 拍摄时需要校正焦点, 需要在不断的拍摄中总结经验.

E. 取景问题, 对于单反而言, 镜头前加装滤镜后, 几乎无法取景, 需要取景后加装滤镜, 即使较为新的单反有LV 取景功能也不能幸免. 消费级相机可以取景, 但是取景画面较暗, 噪点多. 可以移开内置红外截止滤镜的相机可

以正常取景.

F. 使用三脚架固定相机, 不改装相机曝光时间通常很长, 无法手持拍摄.

2. 用改装后的相机进行拍摄

相机经过改装后, 就能同拍摄正常照片一样拍摄了, 但也需注意以下几点.

A. 自定义白平衡. 红外的色温远远超出相机自动白平衡范围, 需要以白色或者绿色作为基准自定义白平衡, 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颜色, 得到的片子色彩也有不同.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天气最好也重新做一次自定义白平衡, 或者使用RAW拍摄, 后期调整色温更为方便. 有一些RAW处理软件色温调整范围比较窄, 可以尝试其他第三方RAW处理软件.

B. 曝光补偿. 红外线相对于可见光, 强度还是弱一些, 但是相机改装没有涉及测光部分, 相机还是按照可见光测光, 所以需要进行曝光补偿. 根据相机改装的波长不同, 曝光补偿也有所不同. 630nm 几乎不用曝光补偿, 680nm,720nm 大约需+0.3 - +1ev , 850nm 需+2ev . 但是在阴影的位置拍摄时, 可能需再加0.5ev - +1ev. 建议大家使用M档拍摄, 随时调整曝光, 积累经验后, 根据现场光线加减曝光非常方便. 消费级相机以直方图为标准曝光, 没有这个问题.

C. 对焦问题. 改装后的相机可以使用自动对焦, 但是需校准. 由于原CCD/CMOS前的红外截止镜片(含低通滤镜)同红外滤镜的折射率不同, 即使使用同原滤镜相同厚度的红外滤镜也会引起跑焦.

另一方面, 校准后的相机使用不同的镜头或者同一变焦镜头的不同焦段, 对焦的准确度也是不同的. 镜头是为可见光设计的, 同可见光的折射率也不同, 而对焦模块依然以可见光对焦, 红外线在通过镜头时,镜头的伸缩以及镜片的移动, 都会影响对焦的准确性. 在校正自动对焦时, 会做一个折衷处理, 收缩1-2档光圈可以得到理想锐度的照片.

消费级相机使用反差对焦, 没有上述焦点偏移问题., 但是也需校正对焦, 否则对焦距离会发生变化, 严重时无法无穷远对焦或者无法近距离对焦.

后期篇: 摄影者请尽情发挥

纯红外照片是没有颜色的, 后期空间较为有限, 同处理黑白照片并无二异. 而半红外照片的颜色并不是原来景物的真实颜色, 既然不是真实的颜色, 那摄影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和意愿来处理. 一般来说, 波长越低色彩越多, 后期的空间也更大一些.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后期方法.

1. 红蓝通道调换法.

一张半红外风光照片, 天空是琥珀色或者棕红色的, 红蓝通道调换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蓝色的天空.

如上面的用350D 630nm 拍摄的照片, 用PHOTOSHOP 打开, 点击图像- 调整- 通道混合器, 出现通道混合器界面

先不要点击—好, 选择输出通道为----蓝, 把源通道---红由0% 改为100% 源通道蓝由100% 改为0%, 看下图

这样就得到一张红蓝通道调换后的半红外照片了, 天空呈现为蓝色. 如果照片有整体偏色, 可以再做一次自动色阶或者自动颜色即可.

可以使用色相法进行通道调换, 但是色相法会导致图片质量下降, 噪点增加. 看下图.

通道调换后, 如果觉得图片中的景物颜色单调, 可以使用色相法

以此类推, 可以选择全图或者单独的颜色, 对色相饱和度明度进行调整, 只要喜欢怎么调整都可以.

关于红外相机改装,我之前已经发了数个机型的改装示例,大家可以参考

红外摄影还是一门新兴的摄影门类, 数码相机的普及才让红外摄影兴起, 但是红外摄影的魅力必定会引起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和兴趣, 会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加入. 希望此文能对红外摄影感兴

趣以及刚涉足红外摄影的爱好者一些帮助.

红外摄像机的用途和优势有哪些

红外摄像机的用途和优势有哪些 红外摄影机,就是在夜视状态下,数码摄像机会发出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红外光线去照亮被拍摄的物体,关掉红外滤光镜,不再阻挡红外线进入CCD,红外线经物体反射后进入镜头进行成像,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由红外线反射所成的影像,而不是可见光反射所成的影像,即此时可拍摄到黑暗环境下肉眼看不到的影像。 红外摄像机现如今被应用到各大领域,那么红外摄像机与其他监控摄像机相比有哪些主要优势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看。 1、亮度高 红外摄像机的亮度越高,光线的照射距离就越远,单个的LED输出光功率一般为5~15mW,虽然可以通过加大电流来提高亮度,但是材料本身的局限性是,红外线的光电转换效率不高,只有少部分光,大部分都是热能。而红外摄像机的光源,通过将几十个效率高和功率高的晶元通过高科技封装在一个平面上,配置良好的导热装置。同时增加其光电转换效率,亮度约是单个LED的100倍。 2、体积小

红外摄像机运用了高集成的先进封装技术,一块封装了几十个晶元的红外芯片,仅仅指甲盖大小。试想一下,把几十个单个的LED组合在一起的体积会是什么样?体积小主要是便于应用,如果将几十个单个LED组合的红外光源安装在高速球机上,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寿命长 红外技术保证了CCD良好的工作状态,其使用寿命是普通LED红外摄像机的9倍。普通的LED红外摄像机将LED发光管和摄像机置于一个腔体内,而且LED管的热量无法通过PCB板获得散发,温度问题严重制约了CCD的使用寿命。 4、效率高 由半导体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发光效率与散热性能是一个良性裓环。散热性能越好,那么工作温度就越低,工作温度低又能更好地保障其发光效率。反之,则是陷入效率不断衰减的恶性循环。另外,我们的供电系统采用自主专研的高频尖脉冲供电,保证获得更高的效率。 5、光线匀 众所周知,每个普通的红外LED前面都有一个球面,是一个独立的光学设

红外摄影入门文章

红外摄影入门文章--红外摄影初探 红外摄影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 在胶片时代国外已经有了红外摄影, 记得在几年前, 一本摄影杂志上有 国外摄影师使用120相机拍摄的红外摄影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 但是胶片时代高昂的费用和复杂的冲洗, 我只能 是羡慕, 而未付诸行动.. 大约在3年多前, 我在国内某知名摄影网站看到一篇电锯大侠的红外相机改装帖子之后, 心底的红外摄影梦 想被点燃了, 我大学时代学的就是通讯电子, 再加上几年对相机的认识, 加上自己的不断摸索, 总结出了红外相 机改装的最佳方法, 并且为很多红外摄影爱好者改装了机器. 大家都知道, CCD /CMOS 都能感应包括可见光,紫外和近红外在内的光线, 只不过各个波长的光线敏感的程度不同, 下图是柯达KAF-8300 CCD 的感光曲线. 一般认为, 波长大于780nm(纳米)的光线称为红外线, 由上图可以看出, 波长在780-1000nm 之间的红外线, CCD 能有较高的敏感度, 波长大于1000nm 以上的红外线 CCD 敏感度低,曝光时间很长,基本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而我们可以利用CCD 对780-1000nm 红外线的敏感性来进行红外摄影, 对于从780nm 至几十微米的红外范畴来说是太窄了, 但是对于我们红外摄影来说足够了. 同时400nm 以下的紫外线,CCD 也有一定的感应能力, 使用适当 的滤镜也可以进行紫外摄影. 但是我们手头的相机除了徕卡M8, 佳能EOS20Da (针对天文爱好者), 以及富士 FinePix IS-1 (针对刑侦用途) , 还有索尼的一些消费级相机能将内置红外截止滤镜移开(717 828 H50等)之外, 无论单反相机和消费数码相机都在CCD/CMOS之前安装了红外截止/低通滤镜复合镜片.红外截止镜片是为了消除红外线对正常拍摄成像的影响. 但是这薄薄的 0.3-2MM 厚度的红外截止镜片就给我们拍摄红外照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普通摄影确为避免红外线的干扰, 需要尽可能多的隔离红外线. 而我们拍摄红外照片需要CCD/CMOS 更多的 感光红外线, 但是CCD/CMOS前的红外截止镜片阻挡了90%至95%以上的红外线, 如果外置红外滤镜, 只能通过延 长曝光时间来解决, 导致快门速度非常慢才能获得足够的红外曝光.以我以往的经验, 在夏日晴天中午时分, 使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

如何快速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题型上看,本考点主要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命题人可就文章的一段或几段出题考查,也可以对全篇进行考查。就对全篇结构的考查而言,其命题设问方式往往表现为:①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②分析本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③文章是如何表现主旨的。 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划分出段落层次。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 一、辨明文体,选准角度。 1.文体不同,行文的思路会有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有各自的特点。记叙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全篇的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只是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才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才在结尾加上“尾声”;散文的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还是存在着某些大体相似的形态,有的是对比式,有的是逐层深入式、层层铺垫式,还有的是一线穿珠式或片断组合式。辨明不同的文体,抓住这些结构特征,再选准适当角度展开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全文。以散文阅读而言,从线索、文眼、意境、手法(如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角度入手,可快速把握文章思路。 2.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对文章进行内容上的归类整合。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性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来划分;议论性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划分,也可以按论证结构(并列、总分、层进)来划分;说明性文体,应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部分,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例1.( 2008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试题考查的作品《时间怎样地行走》(作者:迟子建)是一篇散文。分析此文结构,应首先弄清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然后弄清这根线索是按什么顺序来叙事抒情的。因为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紧密相联。抓住了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答案】作者以人生过程为线索,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③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④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⑤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二、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必经的一步。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而每一段又都有一个中心内容。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往往会发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摄影课中常见场景的拍摄技巧

常见的集中特定场景拍摄技巧 余文登 201211012915 教育技术一,运动拍摄技巧 拍摄动体自有一定规律,假若对此一无所知,自然不能得心应手。拍摄动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凝固”动体,一种是“虚糊”动体。面对动体究竟如何处理,在客观情况许可前提下,还得看拍摄者意愿和宗旨,这恐怕也算是“意在笔先"吧。1:“凝固”法2:选用适当快门速度3:“虚糊”法4:追随拍摄1:“凝固”法动作“凝固”:这是最常用方法。清晰而真实地再现出他面部和身体轮廓,使人看清因动作太快而在当时无法看清细节。在光线较差情况下,即使把光圈开大也无法获得所需要快门速度。这时应该在一个动作达到高潮、接近于完成时候,即动作在改变方向以前趋于停滞那一瞬间进行抓拍。2:选用适当快门速度一般规律是,动体动速愈高,所需快门速度愈快(动体动向和与相机距离不变);动体与相机距离愈近,所需快门速度愈快(动体动速和动向不变);动体横向运动与斜向运动、竖向运动相比,所需快门速度前者最快,中者次之,后者更次(动体动速和与相机距离不变)。掌握了这一规律,不仅能根据三个因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快门速度,而且还可增强应变能力。举例说,你想拍摄一个动体“凝固影像”,而可以采用快门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又达不到所要求那样高,这时你可变换一下拍摄位置,或是迅速后退,拉大拍摄距离,或是调头换一个角度,变横向为斜向、竖向,从而容许把快门速度减慢。此外,利用某些动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短暂停顿,比如跳高到达顶点一瞬,快门速度也不必很高。具体非要量化描述话,这里有一个经验算法:动体-快门速度慢步行走;手势-1/500秒快步行走;时速为16~24公里车辆-1/1000秒体育运动、跑步,时速为32~64公里车辆-1/2000秒奔跑动物、飞鸟,时速约为105公里车辆-1/4000秒如果动体运行和镜头成45度斜线方向,快门速度按上面所列减半。如果动体和镜头成垂直方向运行,用上面所列速度1/4就够了。同样,如果影像缩小,可以相应地减低快门速度。例如:将距离增加一倍(或者使用缩短一半焦距镜头),影像大小就会减半,所需快门速度也就减少一倍。3:“虚糊”法拍摄动体也可用“虚糊”法。把动体拍成虚糊影像目在于强调运动速度和力量,夸张动态猛烈性和激越性,渲染一种紧张气氛。虚糊动体基本手段是借助慢速快门速度。就快门而言,快门速度愈慢,动体就虚糊得愈厉害。如果选用快门速度介于充分“凝固”影像和完全“虚糊”影像之间,那摄取影像可能很有趣,即动体动得慢部分是清晰,动得快部分是模糊。此外,虚糊某一动体至少得采用何种快门速度,虚糊程度如何,这与动体动速、动向和与相机距离密切相关,就是说,动速高、动向与相机视向构成角度大、距离近,虚糊动体程度就愈高。倘若在慢速快门曝光过程中再故意晃动相机,势必造成“天旋地转”,全景模糊,产生十分强烈动态效果。如这幅照片,由于在1/8秒曝光期间旋转相机,结果形成迅猛“旋风”式动感,使比赛激烈气氛和参赛者拼搏精神跃于画面。为使拍摄虚糊动体可用上慢速快门速度,所以很必要使用低iso设置,要是光线比较亮,有时还需加用中灰滤光片,以减少进人相机光量。4:追随拍摄还有一种处理动体方法是追随拍摄,最终可取得动体基本清晰、背景虚化影像,产生间接动感效应。所谓追随拍摄,就是摄影者手持相机,以与动体同等速度紧跟动体行进,在恰到好处时就转身拍摄,这样,动体虽然被留住了动态,但背景却因相机移动可能出现众多动线,从而给人一种动体在“动”感觉。不过要注意是,追随拍摄中快门速度不宜太快,不然会把背景给“凝注”,丧失应有效果。通常,快门速度以不高于1/60秒为宜,除非追摄特别快速动体,那就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主要考点有: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即总体组织安排;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某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组织、安排上所起的作用;梳理文章的情节或作者的写作思路。[常见题型] 1、请根据提示,在方框(或括号)中补全文章的主要情节。 2、某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4、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 原文分析作答 [考点例析] 1、梳理情节 所谓情节,是指叙述文的主要事件和其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进程。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主要是概括药店,理清主要事件或情节的发展过程。 典型题例(2012哈尔滨卷)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 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

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 的 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 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 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

摄影心得体会84979

摄影心得体会 喜欢摄影,很简单的是因为它能记录下动人的瞬间,能在以后的日子久久回味当时按下快门的情景、心境。但是摄影并不等于照相,摄影是倾注你的情感于照片上,每按一下快门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它的意义,如何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去表达你心中想表现的东西。 用美学构图对摄影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 从创作角度来说,构图本身不能成为目的,摄影构图应最大可能的阐述艺术家的原始构思,更好的表现照片的主题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易懂、有视觉冲击力。一副杰出构图的产生和摄影者不畏艰险、冷静果敢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摄影师,还应该具备一种能力,即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的物象,无论是人是树、是建筑还是花卉,往往需要撇开他们的一般性的属性,而仅仅把他们看作是各类形态的组合,即点、线、面、肌理、明暗、色调等诸多元素的组合体。这有助于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通过对纯形式的分析,冷静的组织和安排画面,竭力使之契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口味。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并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 对于摄影来说用光绝对是很重要的技术因素。 首要的是你要提高户外对光线的敏锐感觉,凭经验能预见到照片出来的效果。当你培养起这种敏锐感觉后,你就知道什么时候的光线是你想要的,什么时候应该收起相机去吃午饭。你拍摄的主题越小就越容易用光。肖像,昆虫和花卉摄影基本上都要布置光线;拍风景的时候就只能等合适的光线来拍。在山岳摄影中要等到合适的光线往往要等到合适的季节、合适的日子、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天气。 用艺术构思完成摄影创作。 所谓艺术构思,即以艺术的视角表现主题思想,这要求摄影者在拍摄之前或是在拍摄期间就要做好构思,如何使画面表现的更加完美。审美能力是摄影师或者说出色的摄影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发现美,在眼前的摄影过程中找到美,这是弥足珍贵的。对于摄影人而言,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更加可贵。我认为这和爱好或者说对摄影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摄影创作要能吃苦,要经常出去采风,就像画家要经常出去写生一样。坐在家里是不能进行摄影创作的,更不会有艺术作品的产生。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是执着,摄影也是。一份执着的热情,不断观察练习积累,我在这条路上收获喜悦,付出更多精神。篇二:几点摄影心得体会 我的2011---几点摄影心得体会 时间过的真快,2011已至岁末,恍惚间已在zol混了多年。在期间认识了诸位朋友,虽未曾谋面,但已若知己,同时也得到了各位师长的谆谆教诲。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也写了几篇不成文的心得体会,没什么技术含量,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的肤浅与无知。现将部分整理如下,同时按一些朋友的建议,把以前写的几个帖子收集在一起,供大家参考,也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1、"断章取义"---简述摄影画框的意义: 2、浅谈几点秋景拍摄中的小问题: 3、从摄影作品中学摄影: 4、无声的语言---摄影: 5、光影的魅力: 6、市井故事黑白魅力: 7、摄影时的心理思考和准备:

暗光拍摄的八个小技巧

8个暗光拍摄的小技巧在暗光条件下拍摄一直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镜头不断的“拉风箱”不仅容易错失拍摄时机,也会间接的影响摄影师的情绪。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对焦轻松从容呢?一起来看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以光位对焦 全黑的环境有什么好拍呢?所以对焦是尝试寻找光源较强的地方作对焦。光源不足的话,则改变对焦点迁就一下。 2.以边缘对焦 不少数码相机都以对比检测作对焦,所以在对焦时寻找对比度高的边界,就可以更轻易地对焦。当你如第一点所说,以光位对焦时,亦应以光暗位间的分界线作对焦,而不是光位的中心。 3.先对焦,后构图 以上2点的原理都是以画面比较容易分办的东西作对焦,而缺点就是未必可以合乎构图需要。摄影师可以改变对焦点作构图,或者半按快门,以与主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相近的光位作对焦,再移动相机作构图。

4.使用电筒 不够光作对焦,相机的对焦辅助灯又不够强,可以用电筒补光作对焦,并在拍摄时才关掉。但留意电筒无法照射太远,所以这方法只适用于拍摄近距离的东西。

5.用对焦吃手动对焦 中级和以上档次的镜头或附有对焦距离尺,你可先估计对焦距离,再根据此尺进行手动对焦,加上缩小光圈以增加清晰范围,就可以增加低光环境准确对焦的机会。 6.增加景深 使用“超焦距”可以获得最长的景深,但如果这个对你来说太复杂,建议你拍摄一般广阔风景时,使用广角镜、缩小光圈、并对焦至无限远,那已经可以保证相同程度的清晰了。

7.Live view+放大手动对焦 自动对焦不行,就利用Live View配合放大画面功能作手动对焦。不过这个方法用手持拍摄的话会较累,手部的震动亦会干扰目测对焦的准确性,所以有脚架就用脚架吧。不过如果LCD画面太暗,可以先开大光圈、提高ISO,到你对焦完成后,再调回适当曝光设定,然后拍摄。

文艺理论基础

绪论 一、文艺包括:文学和艺术。 1、艺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即文学)。 2、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第一,从形象特征来看,具有间接性。 第二,从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它是一切艺术的核心因素。 第三,从文学的社会效应看,文学位居榜首。 二、文艺学包括: 1、文艺史,主要对象是文艺创作。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 2、文艺评论,主要对象是具体的文艺家和文艺作品。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 3、文艺理论,从宏观视角,总体把握。 三、文艺理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四种要素: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2、五个专题: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3、艺术四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和批评传统》一书中首先提出。 四、文艺理论的作用有哪些? 1、指导文艺创作。 2、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 3、培养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五、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 1、中国古典文艺理论。 (1)萌芽:春秋时代。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老子的“大智若愚”等。 (2)繁盛:魏晋南北朝。曹丕写出了我国文艺史上第一篇专题性文学论文《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典文论形成了高峰。 (3)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4)元明以后: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红楼梦》、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 (5)中国古典文论大多停留在即兴印象式的评点或简略感悟式的泛论上。 2、西方文艺理论。分古典期和现代期。 (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亚理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 (2)文艺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奇罗。 (3)真正兴盛是在17世纪之后。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4)西方文艺理论比较注重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上面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据,以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原则。 六、文艺理论的学科特点: 1、抽象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红外线摄影的基本原理

红外线摄影的基本原理 红外线的发现 早在1672年人们就发现了太阳光(俗称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随后牛顿做出了单色光在性质上比白光更简单的著名结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都可以利用分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单色光,这也是很多光电试验中合成白光的原理。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胥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单色光时发现了红外线,并且把光谱中看得见的那部分波称为“光”(可见光),而人眼看不到的波则称为“线”,并习惯地命名为红外线。显然这样来对红外线进行定义是不科学的,尔后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红外线这种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波段:近红外:波长为0.77~3.0μm、中红外:波长为3.0~30μm、远红外:波长为30~1000μm。 通常情况下的红外线摄影可以感应的红外线波长范围为770~1000nm。红外线成像设备的特殊之处就是能探测这种物体表面所辐射的不为人眼所见的红外线,它所反映的是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场,即温度场,帮助我们看到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从另一种角度来观察我们所熟悉的事物。 红外线成像的原理和黑体的红外辐射规律 所谓黑体,简单地讲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一切波长的入射辐射吸收率都等于1的物体,也就是说完全吸收。作为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任何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入射辐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吸收率不等于1),所以黑体只是人们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化的物体模型。但黑体热辐射

的基本规律是红外线研究及应用的基础,它揭示了黑体发射的红外热辐射随温度及波长变化的定量关系,同样,这也是我们研究红外成像的基本出发点。 黑体定律分别由以下三个基本定律构成:(1)辐射的光谱分布规律——普朗克辐射定律; (2)辐射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3)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朗伯余弦定律。以上三个定律共同阐述了凡是温度高于开氏零度(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自发地向外发射红外热辐射,而且黑体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与开氏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温度只要有较小的变化,就会引起物体的辐射功率发生较大变化。以上定律正是红外线成像的原理基础,即只要有温度存在,就有红外线摄影的可能。理论上,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会不断地辐射红外线。任何存在有温度的物体,除可以发出波长在380~770nm的可见光外,还可以发射不为人眼所见的波长为770~1350nm范围的红外线。因此,红外线的最大特点就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就是说,任何“热”物体虽然不发光但都能辐射红外线,因此红外线又称为热辐射线,简称为热辐射。 红外线摄影的特点 很多人对于红外线摄影照片表现出来的色调和影像的质感感到惊异,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红外线与可见光相比的一个特点是色彩更加丰富多样。由于可见光的最长波长是最短波长的1倍(380nm~770nm),所以也叫作一个倍频程。而红外线的最长波长则是最短波长的10倍,即具有10个倍频程。因此,如果可见光能表现自然界中的7种颜色,则红外线便能表现70种,因此具有极其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另外红外线还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如穿透烟雾、水气等,因此在航空摄影、军事摄影和其他题材摄影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例如航空摄影可以利用红外线发现健康、不健康的树木,森林,地脉甚至矿藏;医学上可以用于人体组织的穿透;科研及工程摄影可以用于鉴别印色,穿透织物;普通红外线摄影可以利用发散性产生虚幻的图画效果等等。 满足红外线摄影需要的条件(镜头和滤光镜) 红外线摄影可以使用普通镜头,但是在使用红外滤镜配合普通镜头进行红外线摄影时,镜头通常不对红外区进行校正。尤其是在利用传统的红外乳剂胶片进行聚焦时,必须稍稍增大相机镜头的伸长量。这是因为普通镜头设计的焦距是针对可见光的,因而在拍摄红外线时相应的焦距设定应大于拍摄可见光时的焦距,即使是在使用单消色差或复消色差镜头的时候,这一点也适用。此外,由于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要长得多,其焦距不可能与可见光一致。因此须要专门对镜头进行红外区校正,一些传统相机镜头为了达到对红外光准确对焦的目的,专门设计了一个红外聚焦指数。而对于其它相机,必须通过多次实验以确定镜头所须增加的伸长量,通常是以0.3~0.4%焦距的数量级进行手工校正。 由于红外线光谱感应范围较广,因此无论是传统红外线摄影还是数码红外线摄影都需要一个阻挡可见光及紫外线辐射,同时又可以透过红外线的特殊滤光镜,即红外线滤镜(Infrared Filter),并且根据经验和感光材料的光敏范围来确定和选择红外线滤镜的滤光系数。

红外线的成像原理

红外线的成像原理 ?如果用红外摄影对人体成像,做出体表‘热图’……?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1)红外摄影成物体的热图就是它的红外像; (2)可见光不能使红外线胶片感光,只有红外线能使它感光; (3)红外线胶片所记录的是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线; (4)普通相机也能使用红外线胶片进行红外摄影。 事实上,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引起错误认识的根源是没有说明红外摄影所成的红外像与热像仪所成的热图之间的区别,并且对红外线胶片的介绍也不够准确。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做一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红外线的发现和分类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尔研究单色光的温度时发现:位于红光外,用来对比的温度计的温度要比色光中温度计的温度高,于是称发现一种看不见的“热线”,称为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谱段的红端以外,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波长为0.76~1000μm,不能引起人眼的视觉。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其分为三个波段:近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5μm;中红外线,波长范围为1.5~5.6μm;远红外线,波长范围为5.6~1000μm。它们产生的机理不太一致。我们知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产生热辐射,故自然界中的物

体都能辐射出不同频率的红外线,如相机、红外线胶片自身等。在常温下,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位于中、远红外线的光谱区,易引起物体分子的共振,有显著的热效应。因此,又称中、远红外线为热红外。当物体温度升高到使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时,将会辐射出近红外线,如太阳、红外灯等高温物体的辐射中就含有大量的近红外线。借助不同波段的红外线的不同物理性质,可制成不同功能的遥感器。 二、不同波段的红外线成像原理和特点 红外遥感是指借助对红外线敏感的探测器,不直接接触物体,来记录物体对红外线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科学技术。红外遥感技术中能获得图像信息的仪器有:使用红外线胶片的照相机,具有红外摄影功能的数码相机,热像仪等。虽然它们都利用红外线工作,但成像原理和所成的图像的物理意义有很大的区别。红外摄影通常指利用红外线胶片和数码相机进行的摄影;前者属于光学摄影类,后者属于光电摄影类。 1.光学摄影类 红外胶片是一种能够感应红外线的胶片,有黑白红外胶片和彩色红外胶片两类。其成像原理与普通胶片相似:曝光时,卤化银发生化学变化,记录景物反射到胶片上电磁波的信息,通过显影、定影等技术获得景物图像。普通胶片记录的是波长为0.4~0.76μm范围内的可见光;由于红外胶片中加入了红外增感染料,使得它能记录波长在0.4~1.35μm间的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为了获得景物纯粹的红外像,

谈红外摄影的拍摄

谈红外摄影的拍摄 有一位红外摄影爱好者这样说过:“一旦你拍下了第一张红外照片,就会被这种如梦如幻的效果所魅惑。你会迷上它,无以自拔。” 可我还没有自己拍摄过红外照片,只是看了看其他人的红外作品就无以自拔了。 我喜欢红外摄影那种诡异的色彩和意境,毒发之后立刻到二手店买了一台尼康D60单反,然后找人帮我改成了红外专用机。 在我改机前后,为了对红外摄影有更多的了解,我首先进行了一番恶补,对红外摄影大致有了一个了解。现在把我恶补的结果整理一下,贴到这里,希望对那些有兴趣玩红外的人能够有所帮助。 本贴中的有些说法是在恶补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而成,非100%原创,特此说明。 一、什么是红外线? 人们所能见到的光线由7种色彩组成,即红、橙、黄.绿. 青、蓝、紫等各色单色光。比红色更长的光波加你是红外线,比紫色更短的光线加你紫外线。 红外线的波长在780nm -3000nm 之间,按波长的范围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四类。它在电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 利用红外线感光产生的影像,是与可见光有很大差异的,所以红外线摄影作品才会呈现独特的视觉效果。 二、数码相机红外摄影是怎么回事? 以往要利用传统相机拍摄红外照片,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一般胶片的化学材料根本无法对红外线产生反应,所以要进行红外摄影,除了要使用红外胶片外.还要搭配红外滤镜阻挡掉所有可见光,只让红外线进入,才能拍出红外线照片。 到了数字时代,红外影像拍摄流程变得容易多了,因为一般数码相机的CCD或者CMOS本身感光组件就具有红外线接收能力,能感应较短波长的近红外线 780-1200nm。但由于近红外线会影响正常影像的色彩与清晰度.所以多数相机厂商都会在感光组件前方加装一组低通滤镜(Infrared Cut Filter)来阻挡红外线进入,但这个滤镜一般无法100%拦截红外线光线渗透,所以为我们进行红外摄影创造了机会。 三、用数码相机拍摄红外照片有哪些方法? 1. 在镜头前面直接加一块红外滤镜

如何拍摄红外热像仪的成像图

如何拍摄红外热像仪的成像图 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就是依据它的红外成像原理,拍摄出不同温度的成像图,然后根据成像图顺利的找出所需物体的准确位置。只要物体本身具有温度,科研人员就可以使用这款设备拍摄出它的红外成像图。我们在使用这款设备时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拍摄红外成像图时我们也应该多加认真和谨慎、通常我们在使用这款设备时要注意三个方面,我们要把这三个方面的参数和精度把握好,才可以拍摄出精确的红外成像图。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具体都有那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去注意。 1、确定温度范围 红外热像仪可以自行进行测温,它可以智能的根据周围的温度生成一幅红外成像图。但是这款设备在使用前一定要设定一定的温度范围,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下才可以更加精确的工作。所以研究人员在使用设备开始工作前首先要选择测温范围,将设备设定为设定自动调整测温范,手动调整温度范围。也就是说在工作时我们要人为的设定温度范围,再由设备自行测温。这种工作原理有利于提高热像仪的工作效率,降低测温时间。 2、调整好焦距 既然是用来拍照的设备,那么红外热像仪多少都具有了一定的相机功能,在使用上也应该要调整好焦距,焦距的范围范围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读取温度。目前市场上的热像仪大多具有自动聚焦功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动调焦,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配合使用。 3、拍摄避免环境的影响 使用红外热像仪在室外进行拍摄时,难免会受到环境影响。特别是太阳光的直射会给拍摄带来很大的影响。环境的温度和太阳的温度使无标物体的温度增加,那么设备就很难拍摄到正确的成像图。相反环境温度过低依然会对拍摄造成影响,物体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我们更加无法判断物体的准确位置。我们在使用这款设备时,尽量避免这样的天气。 现在有不少红外热像仪还具备拍摄可见光照片的功能。如RNO IR160升级版红外热像仪配备130万像素可见光摄像头,能将可见光图片与红外图片关联存储,红外图片带红外原始测量数据。适用于探测相同或者相近等不易于区分的目标。随同图像可带60秒语音注释。使用Micro SD存储卡,标配含8GB,最高可扩展到16GB。 IR160升级版热像仪采用非制冷焦平面微热型的160x120像素的探测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不需要在系统中安装制冷装置,因此尺寸较小、重量较轻且功耗较低。此外,它们与制冷型光子探测器相比可提供更宽的频谱响应和更长的工作时间。因此,非制冷技术能为用户提供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的高灵敏传感器。 此外,IR160升级版热像仪配置50/60Hz帧频。帧频是指每秒种放映或显示的帧或图像的数量。帧频越大,动画的速度就越快,过低的帧频会导致播放时断时续。

南开大学2018年《文学基础》考研大纲

南开大学2018年《文学基础》考研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的考试,是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及文艺评论与创作专业全日制硕士学位学术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旨在考察考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素养、思考和阐发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本科目考试的成绩与其他三门(政治、外语、专业课)的考试成绩合计总分,作为遴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文学类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排序依据。 二、考试范围 本科目是综合测试考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要求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2.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文学问题、关注文学研究动态的能力。 3.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文学鉴赏和文本解读能力、较强的逻辑思辨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实行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80分钟。试题采取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总分150分。 五、考试内容 有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部分,要求考生在熟悉文献学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古代文学文献的目录和版本知识,先秦至近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演变轨迹,以及相关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要求考生系统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把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各主要文体的演进脉络、主要文学流派及相关的社会文化思潮。 外国文学部分,要求考生掌握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史为主、其他为辅)的基础知识、重要概念、重要问题,能够恰当地运用西方文论知识与批评方法,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文学理论部分,要求考生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简明、准确地解释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概念,运用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分

摄影艺术赏析

一、单选题 1. (5分) ? A. 菲利普?哈尔斯曼 ? B. 爱德华?斯泰肯 ? C. 优素福?卡什 ? D. 理查德?阿维顿和欧文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 写形与传神——人像摄影(上)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2. (5分) ? A. 多镜头摄影 ? B. 无镜头摄影 ? C. 单镜头摄影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2 科学的神奇——科技摄影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3. 《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者是( )。 激光全息摄影指( )。

(5分) ? A. D ?柯克兰德 ? B.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 ? C. 阿维顿 ? D. 卡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 写形与传神——人像摄影(下)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 A. 偷拍 ? B. 摆拍 ? C. 正拍 ? D. 抓拍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 写形与传神——人像摄影(上)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老黑奴》的作者是( )。 《记忆的永恒》是以( )手法拍摄的。

? A. 抽象风光 ? B. 画意 ? C. 风光 ? D. 环保摄影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 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上)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 A. 中景 ? B. 背景 ? C. 主题 ? D. 近景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0 走近摄影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7. (5分) 陈复礼是中国( )摄影的泰斗。 摄影画面中最主要的是( )。

? A. 达盖尔(Daguerre ) ? B. 大卫?穆恩奇(David Muench) ? C.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 ? D.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 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上)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8. (5分) ? A. 巴拉瑞?诺法雷(Balara Norfleet) ? B. 曼?瑞(ManRan ) ? C.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 ? D.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 平凡中的不平凡——静物摄影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9. 著名的区域曝光典型作品《月升》,早在1981年的售价就达到了7万美金,它的作者是( )。 以下哪位摄影家发明了“中途曝光法”( )

商业摄影的用光技巧分析

商业摄影包括产品、广告、样本目录、工业、公司、人像、建筑、科技等许多方面,范围极广。一项广告摄影订货只涉及一个方面,而一本公司年度报告的摄影任务几乎涉及所有方面。比起其他摄影家来,商业摄影师要使用更多的器材设备,处理更为复杂的技术难题。 概念和技巧 接受一项商业图片摄影任务时。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照片要表达什么概念;二是用什么技巧来实现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概念当然是顾客提出来的,他会说明他需要表现的是什么。但具体照片所表达的概念必须由拍摄效果来决定。 从完成的照片中很难看出是怎样拍的,用了什么器材和方法。但摄影师必须考虑什么器材适应什么场合与任务,必须花费时间去熟悉各种各样的富于想象力的特殊技巧,但最重要的还是用光方面的学问,本文着重谈谈这方面的技巧。 主光

布光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工作。接受一项任务之后,首先要分析你的拍摄对象,并且要能够在脑子里预见到最后的照片将会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就用一切手段去实现这个目标。 在有色彩的产品摄影中,主光通常是布置在高于产品的位置,并且略微靠后一点。决定主光的方法是:把灯光放暗,让你的眼睛尽可能接近相机镜头的位置,用一只小巧的容易移动的试验灯照明被摄物,并仔细观察。移动代表主光的试验灯,观察高光和阴影的变化,直到找出适当的拍摄效果。还可以让助手移动灯具,你自己从相机磨砂玻璃上观察照明效果。找到最佳配置以后,再把真正的主光灯搬到位置上来。照片最主要的特征是由主光决定的。应当用什么灯打主光,是散光灯呢还是聚光灯?这要根据需要而定。散光灯的光线宽阔,高光和阴影都被柔化,界限不明显,有一定的细部影纹。聚光灯光线集中,突出高光和边界明显的阴影,细部影级很少。不论使用什么类型的灯,灯高被摄物越远,高光越弱,阴影的边界越明显。 高光 加入一定的灯光,勾勒被摄物的具体形状,这是高光的作用。高光具有夸张能力,它能变平谈为奇突,使用得当,对表现主体有着神妙的作用,所以摄影家以极认真的态度对待高光。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作为一种理论它必须不是一种常识性的东西,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似乎它的意义就是在质疑常识的同时提供“非同寻常”的另类思路和选择,因而它具有一定的错综性。因为它必须不显而易见,所以它必须需要质疑,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需要对一切被视为合理和惯常的的东西提出挑战。 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的某种永恒的“普遍大法”,放之四海皆准,它的理论是鼓励持疑和批判,这其实是鼓励读者参与理论建构,倡导在理论中展开对话并以此来构建新理论的独创精神。然而一方面质疑的学术精神是必须的,然而又得把握好度,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需要辩证的质疑,辩证的否定。另一方面由于卡勒过于强调理论的复杂性,不可避免的在读者心中有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理论是复杂的,是他们所不能够轻易触及的,这有决定了读者参与理论建构效能发挥的的有限性。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评常识,所谓的常识是一种历史的建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论。这样看来理论似乎是根据其效果定义的,帮助人们以一种新的方法考虑。 而福柯的理论似乎又只是说由于人们多以那些被视为疯狂的东西中期待可知性,并且从一直不知被视为何物的欲望中期待自己的身份,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它如此重要。因为我们心中的敬畏感所以它才会成为话语的聚焦点,因而怀疑理论是是一个议题在历史背景下如何被话语构建起来的,当这种话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者成为指责和争议的焦点时,理论也慢慢完成了它的建构。福柯其实是在强调知识话语巨大的创造性。 而德里达似乎是在强调写作是言语的补充而写作中的言语则是一种中介而言语也因写作的补充性而完善,事物也因言语的补充性而新生。对符号再现的是先于其存在的真实提出了挑战。 其实对于作者提供的这两个例子,我个人更觉得他只不过是在过分强调一种质疑精神,多一切合理之处提出质疑,以此来说明那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其实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那么理论究竟是什么,作者说:“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是分析和推测,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具有自反性。”我个人觉得作者似乎只是在描述理论的特性,他从具体入手把理论一步步完整的剖析在读者面前,虽然这样易于读者参与理论建构,但好像有不可避免的缺乏一种整体性,缺乏一个宏观角度的把控,缺乏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卡勒对于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一是因为理论的跨学科性,而是由于文学之外的文学性。不过也由于文学之外的文学性也正好说明了文学概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文学是什么要求的不是一个界定而是一种分析,什么东西可以让你将它视为文学而文学的程式又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