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原子核-教案
原子核物理教案
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Basic Properties of Nucleus学习与思考•一个深夜,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卢瑟福,披着外衣来检查实验室,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做实验。
卢瑟福就问他:“你上午干什么了?”学生回答:“在做实验。
”卢瑟福又问:“那你下午做什么了?”学生回答:“做实验。
”卢瑟福提高嗓门问:“那你晚上又做什么呢?”学生挺直了胸脯回答:“我还在做实验。
”卢瑟福对他说:“你整天做实验,还有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学习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为政》原子核的基本性质为了了解原子核,人们首先是测定了它作为整体所具有的静态特性,以得一个基态核的图像。
这些静态基本特征包括核的组成、质量、大小、自旋和统计性、宇称以及核的磁矩和电四极矩。
这些性质的来源是和核的内部结构及其运动变化密切相关。
卢瑟福散射实验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即原子核;10一、原子核的发现与原子的核式模型 1909年 散射试验,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原子核的组成、质量•线度为10–12cm 量级,为原子的–4量级;•质量为整个原子的99.9%以上;原子的电中性,要求:•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电量相等,•核电荷与核外电子电荷符号相反。
即:核电荷Ze ,核外电子电荷–Ze 。
研究专题:如何测量Z ?质子的发现1919年Rutherford用a 粒子轰击14N( +14N 18O+ p) ,发现了质子。
这个实验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924年, Patrik Maynard Stuart Blaskett(1897-1974)had taken 23,000 photographs showing 415,000 tracks of ionized particles. Eight of these were forked.通过对a 粒子径迹的照片分析进一步证明,质子是由“复合核”分裂出来的,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原子构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解释原子构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讲解原子定义:解释原子的概念,强调其在化学中的基础地位。
3. 强调原子构成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说明原子构成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原子构成的意义。
第二章:原子核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和中子。
2. 解释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原子核结构:介绍质子和中子的概念,解释它们在原子核中的作用。
3. 强调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第三章: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结构和性质。
2.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的概念和电子云。
2. 解释电子的性质和电子云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原子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电子的角色。
2. 讲解电子概念:介绍电子的概念,强调其在原子中的重要性。
3. 解释电子云的意义:讨论电子云的概念和其在原子中的作用。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电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四章: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
2. 解释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物质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相互作用:介绍原子间的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
3. 强调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通过实例说明相互作用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特点。
一、引入(5分钟)
让学生观察一颗苹果,提问:苹果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引入原子的概念,告诉学生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二、探究原子核(15分钟)
1. 讲解原子核的概念,介绍质子和中子的作用。
2. 展示原子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位置和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不同颜色的豆子模拟原子核的构成。
让学生讨论豆子的颜色代表了什么。
三、探究电子(15分钟)
1. 介绍电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子的质量和电荷。
2. 展示电子云模型,让学生了解电子轨道和能级。
3. 让学生用彩色纸片制作电子云模型。
四、合成(10分钟)
1. 审视原子结构图,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整体结构。
2. 引导学生总结原子的组成和特点。
五、应用(10分钟)
1. 以氢原子为例,让学生估算氢原子的大小和重量。
2. 讨论不同原子的结构差异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六、作业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原子核由什么组成?
2. 电子的作用是什么?
3. 为什么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七、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八、课外拓展
建议学生观察家中的不同物质,思考它们由哪些原子组成,了解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展进行调整。
)。
原子核组成教案陈功
原子核组成教案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性质,了解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结构2. 原子核的组成3. 原子核的性质4. 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5. 原子核的实验探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原子核的性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电子秤、玻璃管等。
2. 实验材料:铅笔芯、铜丝、氢气等。
3. 教学课件: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原子核性质示意图等。
【导学】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结构,让学生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提问: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新课导入】1.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夸克等粒子。
2. 讲解原子核的性质,如质量、电荷等。
【课堂探究】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原子核的性质。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知识拓展】1. 讲解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如放射性等。
2. 介绍原子核研究的发展历程,如原子弹、氢弹等。
【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2. 教师点评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强调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1. 绘制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原子核性质的短文。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6. 原子核衰变与核反应7. 核能的释放与利用8.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9. 核安全与核废料处理10. 与复习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原子核衰变的过程与机制7. 核能的释放方式及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8.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9. 核安全的重要性和核废料处理的现状与挑战10. 复习本课程的主要概念和知识点八、教学方法6.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原子核衰变与核反应的具体实例。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质子、中子的性质;2. 理解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4. 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3. 原子的基本参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5. 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梳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实验:进行一些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原子核实验和电子排布实验;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2. 讲解: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介绍原子的基本参数和电子排布规律;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实验现象;4.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原子结构的深层次问题;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巩固对原子结构的概念;2. 完成相关习题,提升对原子结构的运用能力;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七、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教具准备1.分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用投影幻灯、投影片.引入新课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那么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天然放射性现象1.放射性铀和含铀的矿物质都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包在黑纸箱里的照相底片感光.物体放射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深化升华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说明原子核不是最小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2.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现在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记忆要诀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3.天然放射性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元素叫做天然放射性元素.虽然具有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种类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4.天然放射现象发现的意义: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实际上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就是从天然放射性开始的.联想发散原子核内部的消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也存在着一定结构.二、射线到底是什么1.研究方法:让放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来研究其性质.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底上,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在没有磁场时,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了.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磁极,使磁场方向跟射线方向垂直,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说明在磁场作用下,射线分为三束,表明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由三种粒子组成,如图所示.2.各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1)α射线:卢瑟福经研究发现,α射线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即α粒子是氦核,其速度是光速的1/10,有较大的动能.特性:贯穿本领小,但电离作用强,能使沿途中的空气电离.(2)β射线:贝克勒尔证实,β射线是电子流,其速度可达光速的90%.特征:贯穿本领大,能穿透黑纸,甚至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电离作用较弱.(3)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子流,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λ<10-10 m.特征:贯穿本领最强,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电离作用最弱.学法一得 三种射线的区分:让三种射线同时穿过磁场,不发生偏转的是γ射线,因为其不带电,不受磁场的影响;偏转角度较小的是α射线,因为其质荷比q m 较大,根据公式r=qBmv可知偏转半径大,在磁场中的偏转角度较小.同理可知偏转角度较大的是β射线,因为其质荷比qm较小.并且它们的偏转方向不同,还可以根据左手定则和偏转方向判定其射线属于哪种射线.辨析比较 三种射线的比较三、原子核的组成 1.探究过程(1)卢瑟福的实验结论: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的质量相近.随后人们又用类似的方法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打出了同样的粒子(质子).(2)结论: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3)猜测:原子核只由质子组成.分析论证: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这和绝大多数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的事实相矛盾,说明猜测错误.再猜测:原子核内还应该存在着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实验验证:卢瑟福的学生在研究用射线轰击铍而产生的一种能量极高、贯穿能力很强的中性粒子时,证实中性粒子的质量与质子的质量近似相等,就是猜测的中子.构建模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联想发散 中子的发现不仅使人们了解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且为科学家提供了轰击其他原子核时,不受静电斥力的最佳“炮弹”,使它有更多的机会和带电核发生碰撞.中子“炮弹”的利用,不仅为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也为后来核能的利用打下了基础.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通称为核子.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质量几乎相等,都等于一个质量单位.学法一得 原子核的结构无法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只能通过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进行间接研究.由实验结果→分析猜测→提出模型→实验验证→建立新理论→构建正确的模型是探索微观结构的基本方法.3.原子核的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通常用字母Z 表示.深化升华 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原子核内质子数,也就是这种元素的原子序数. 4.原子核的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而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用字母A 表示.要点提示 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原子核中的核子数. 5.原子核的符号(1)原子符号的通式:X AZ式中X 为元素符号,A 为原子核的质量数,Z 为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如常见的碳原子核的质量数为12,质子数为6,则可表示为C 126,还可表示为12C ,碳12,碳12等.(2)各粒子的符号 ①α粒子(即氦核):He 42 ②质子(即氢核):H 11或P 11 ③中子:n 10 ④电子:e 01深化升华 (1)原子核中的两个整数①质量数A :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即核子数; ②电荷数Z :等于质子数. (2)原子核中的两个等式①核电荷数(Z)=质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②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6.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所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它们的中子数可以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例如氢的三种同位素:氕(H 11)、氘(H 21)、氚(H 31). (三)课堂小结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2.为了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卢瑟福首先做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即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实现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基本方法.3.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核反应过程是α粒子先与被轰击的原子核形成新的不稳定的复核,然后复核立即衰变放出质子并形成新核.4.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原子核组成教案陈功
原子核组成教案陈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原子核的构成并准确描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
1.原子核的构成和组成成分。
2.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1.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成分。
2.能够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1.给学生准备讲稿和课件。
2.准备带有原子核模型的实物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
1.热身: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热身,例如:“你们知道原子是由什么
组成的吗?”“你们听说过原子核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导入:
通过讲解和课件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原子核的概念,指出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也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讨论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原子结构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第二章:原子核2.1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核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核的基本组成。
解释质子和中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核中的存在。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概念。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子核的理解。
第三章:电子云3.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作用。
理解电子云的形状和概率分布。
3.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存在。
解释不同电子云形状和概率分布的原理。
讨论电子云的能级。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和形状。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率分布。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电子云的理解。
第四章:能级和电子排布4.1 教学目标了解能级和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理解不同能级的电子排布规律。
4.2 教学内容介绍能级和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存在。
解释不同能级的电子排布规律和规则。
讨论原子的化学性质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能级和电子排布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能级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展望原子结构在化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探讨原子结构在化学中的应用领域。
展望原子结构在未来的发展和研究。
高中化学原子核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核教案
教学内容: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核的构成和性质;
2. 掌握原子核的重要概念和相关术语;
3. 能够解释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的原因。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难点:解释原子核的放射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或者核反应的实验视频,引出原子核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重要性和奥秘性。
二、讲解原子核的结构(15分钟)
1.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和电荷;
2. 原子核的大小和质量与整个原子的比较;
3. 原子核的核电荷和核子数的关系。
三、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15分钟)
1. 什么是原子核的稳定性;
2. 为什么存在稳定的原子核和不稳定的原子核;
3.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的原因。
四、实验探究(20分钟)
让学生进行仿真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原子核的排列和组合,观察不同原子核的性质和稳定性,探索原子核的构成和性质。
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
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重新回顾原子核的重要概念和性质,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对化学和核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及时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原子核组成教案.docx
原子核组成教案(一 )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 二) 教具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接带。
( 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 三)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 1961 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一盘棋,用了短短 4 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
教师: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实况,其威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
紧接着于 1967年6 月 17 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做完的工作。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实况。
这是我国试爆第一颗氢弹的情况,与原子弹相比,氢弹所用的燃料更少,而威力则比原子弹大很多。
( 若没有录像设备,就出示挂图,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教师再介绍上述情况)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们都利用了核能。
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原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
为了了解核能,先要知道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2.进行新课板书课题:〈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 10-10 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板书:〈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
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及教学反思本文主要介绍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这是一门重要的高中物理课程,在理解和掌握原子核的基本原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2.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包括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概念;3.掌握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并了解主要的衰变方式;4.了解核反应和核能源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下:1.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2.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3.核衰变和主要衰变方式;4.核反应和核能源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2.掌握原子核的基本性质;3.了解核力的作用。
1.原子核的基本结构;2.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核力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
教学过程1.讲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原子核的基本性质;3.讲解核力的作用。
第二节: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教学目标1.掌握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2.了解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重点1.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2.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掌握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并了解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1.讲解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2.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来了解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第三节:核衰变和主要衰变方式教学目标1.掌握核衰变的基本原理;2.了解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教学重点1.核衰变的基本原理;2.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教学难点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核衰变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2)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2)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并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学习微观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再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原子神秘的面纱。
(二)推进新课1.原子的构成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1)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2)相对质量忽略不计113.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据,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是一个空心球体。
【讨论交流】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5.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温馨点拨】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质量近似相等,电子质量较质子和中子小得多。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不带电。
高中物理原子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物理教案
教学内容: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放射性与核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2.认识原子核的结构,了解核力和放射性的基本知识。
3.了解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2.核力和放射性。
3.核能的应用。
教学难点:
1.核反应的基本知识。
2.核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述结合实验、观察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二、讲述原子的结构和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
三、讲述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力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核力的重要性。
四、讲述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放射性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五、讲述核反应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核反应的过程和应用。
六、讲述核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局限性。
七、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资源:
1.课本资料
2.实验仪器和材料
3.图片和视频资料
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做一个总结。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核反应与核能的最新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物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应用。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同时,要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走进原子核-粤教版选修3-5教案
走进原子核-粤教版选修3-5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是针对粤教版选修3-5中的“走近原子核”这一章节进行设计的。
本章围绕原子核的组成、稳定性、放射现象以及核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核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加强实践操作的环节,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核的神秘与复杂。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原子核的组成结构和质子、中子的特点;2.能够解释原子核紧密结合的原因及其稳定性;3.能够了解放射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以及放射性的应用;4.能够对比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异同点,并且了解核能的基本原理;5.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核的实际变化过程,提高核理论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需要强调质子和中子的特点及其在核内的分布情况,同时,指出原子核是电中性的,不能直接参与化学反应。
2. 原子核的稳定性核的稳定性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比例有关。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核力,以及核力是如何维持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核能够维持稳定的状态。
3. 放射现象放射现象指的是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所释放的辐射。
学生需要明确放射源和辐射源的概念,了解三种放射性(α、β、γ)的特征,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注意到放射性辐射的危害。
4. 核能学生需要了解核聚变与核裂变的异同点,并且学习核能的基本原理。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针对核理论知识的基本讲解,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结构、核的稳定性以及放射现象的基础知识。
2.实验操作法:通过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核的变化过程,并且加深理解核的稳定性、放射性以及核能的内在原理。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放射性的应用领域,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放射性辐射的危害性。
五、实施步骤1. 阶段一-导学环节讲授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导学环节,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高中物理原子核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核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3. 理解原子核的放射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 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3. 原子核的放射现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环节
1. 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原子核的兴趣,如核能发电、核医学等。
2. 引导学生提问:原子核是什么?它的组成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知识讲解
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2. 讲解原子核的结构:核外围团轨道上围绕着核心的质子和中子,形成原子的结构。
3. 解释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如质量、电荷等。
三、实验操作
1. 进行原子核的模型搭建实验,让学生利用小球和棒子模拟原子核的结构。
2. 进行原子核质量和电荷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得出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
四、讨论与总结
1.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重要性,并讨论原子核在物质世界中的作用。
2.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核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思考原子核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另外,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动手搭建模型、进行实验,从而深入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作用。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探索原子核的更多奥秘和应用领域。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了解半衰期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3.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4. 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5. 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内部结构,质子、中子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原子核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
2.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的发现和性质,阐述原子核的结构。
3.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分析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讲解衰变的过程。
4. 讲解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阐述半衰期的意义,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介绍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地质学等领域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核组成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引导和纠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原子核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原子核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原子核科学的理解。
初中物理原子教案
初中物理原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掌握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能够根据原子结构解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教学重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结构。
2.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2.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
2. 教学PPT或投影片,用于展示相关图像和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如原子核和电子。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原子核由什么组成吗?质子和中子有什么区别?二、讲解原子结构(15分钟)1. 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和中子。
2. 讲解电子的分布,电子云和能级。
3.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介绍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电子排布和原子序数。
2. 讲解周期表中的元素分组,如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贵金属元素。
3. 举例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和位置关系。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出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让学生判断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讨论为什么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原子核内部的结构,超重元素的存在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练习环节,通过让学生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加深了对周期表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提出了一些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认识原子核教案初中
教案:认识原子核课程目标:1. 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 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和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原子核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2.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和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和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原子核的概念,如:“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那么什么是原子核呢?”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原子核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探究原子核的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和中子。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来理解原子核的结构。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子核结构的理解。
三、学习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和电荷数(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和电荷数的概念。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和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四、应用和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原子核的研究对人类的意义。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原子核的研究对人类的意义。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作业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原子核的质量数、质子数和电荷数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原子核的衰变和反应。
2. 探索原子核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核能和核医学。
以上是一份关于认识原子核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核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3-5 第三章 原子核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 .玻尔理论的假设之一是原子能量的量子化
C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
D .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
解析 β衰变是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核反应方程为
10n ―→11H +0-1e ,
选项A 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随外界温度、压强等发生改变,选项C
错误;比结合能越大,核子结合的越牢固,选项D 正确. 答案 BD
2.(2013·郑州联考)下列与α粒子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天然放射现象中产生的α射线速度与光速度相当,穿透能力很强 B.238 92U(铀238)核放出一个α粒子后就变为234 90Th(钍234) C .高速α粒子轰击氮核可从氮核中打出中子,核反应方程为42He +14 7N ―→16 8O +10n
D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解析 α射线是速度为0.1c 的氦核流,穿透能力最弱,A 错误.由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核电荷数守恒可知B 项正确.C 项中核电荷数和质量数都不守恒,C 错误.D 项中的物理学家不是玻尔而是卢瑟福,所以D 错误.
答案 B
3.(2012·大纲全国理综)235 92U 经过m 次α衰变和n 次β衰变,变成207 82Pb ,
则 A .m =7,n =3 B .m =7,n =4
C .m =14,n =9
D .m =14,n =18
解析 衰变方程为:235 92U ―→207 82Pb +m 42He +n 0-1e ,
由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得:m =7,n =4,因而B 项正确.
答案 B
4.碘131核不稳定,会发生β衰变,其半衰期为8天.
(1)碘131核的衰变方程为:131 53I ―
→________(衰变后的元素用X 表示). (2)经过________天有75%的碘131核发生了衰变.
解析 (1)根据质量数、电荷数守恒,131 53I ―→131 54X +0-1e
(2)根据m =m 0⎝ ⎛⎭⎪⎫12t τ得:0.25m 0=m 0⎝ ⎛⎭
⎪⎫12t 8,解得t =16天. 答案 (1)131 54X +0-1e (2)16
5.有些核反应过程是吸收能量的.例如,在X +14 7N ―→17 8O +11H 中,核反应吸收的能量Q =[(m O +m H )-(m X +m N )]c 2.在该核反应过程中,X 表示什么粒子?X 粒子以动能E k 轰击静止的14 7N 核,
若E k =Q ,则该核反应能否发生?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根据核反应中的质量数守恒及电荷数守恒可知X 粒子为42He(α粒
子).不能实现,因为不能同时满足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要求.
答案 42He 不能实现,因为不能同时满足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要求.
6.(2013·江苏四市调研)(1)核电池又叫“放射性同位素电池”,一个硬币大小的核电池,就可以让手机不充电使用5 000年.燃料中钚(238 94Pu)是一种人造同
位素,可通过下列反应合成:①用氘核(21D)轰击铀(238 92U)生成镎(Np-
238)和两个相同的粒子X ,核反应方程是238 92U +21D ―→238 93Np +2X ;②镎(Np-
238)放出一个粒子Y 后转变成钚(238 94Pu),核反应方程是238 93Np ―→238 94Pu +Y ,则X 粒子的符号为
________;Y 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
(2)一对正负电子相遇后转化为光子的过程被称为湮灭.①静止的一对正负电子湮灭会产生两个同频率的光子,且两个光子呈180°背道而驰,这是为什么?
②电子质量m =9.1×10-31 kg ,真空中光速c =3×108 m/s ,普朗克常量为h =
6.63×10-34 J·s ,求一对静止的正负电子湮灭后产生的光子的频率(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1)由核反应方程遵循的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得X 粒子的符号
为10n ;Y 粒子的符号为0-1e.
(2)②2mc 2=2hν,ν=mc 2h =1.2×1020 Hz.
答案 (1)10n 0-1e
(2)①总动量要为0,遵循动量守恒 ②1.2×1020 Hz
7.用速度大小为v 的中子轰击静止的锂核(63Li),发生核反应后生成氚核和α粒子,生成的氚核速度方向与中子的初速度方向相反,氚核与α粒子的速度之比为7∶8.中子的质量为m ,质子的质量可近似看做m ,光速为c .
(1)写出核反应方程;
(2)求氚核和α粒子的速度大小;
(3)若核反应过程中放出的核能全部转化为α粒子和氚核的动能,求出质量亏损.
解析 (1)10n +63Li ―→31H +42He.①
(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n v =-m H v 1+m He v 2②
由题意得v 1∶v 2=7∶8,解得v 1=711v ,v 2=811v .③
(3)氚核和α粒子的动能之和为
E k =12×3m v 21+12×4m v 22=403242
m v 2④ 释放的核能为
ΔE =E k -E kn =403242m v 2-12m v 2=141121m v 2⑤
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质量亏损为
Δm =ΔE c 2=141m v 2
121c 2.
答案 (1)10n +63Li ―→31H +42He
7v 118v
11(3)
141m v2
121c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