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审计理论框架
战略审计:框架与要素分析
战略审计:框架与要素分析作者:李涛陈炽菲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29期【摘要】由经营管理审计向战略审计的转变,是当前内部审计发展的大势所趋。
内部审计应把战略审计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实施战略审计可以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作用。
本篇文章以公司治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别从战略审计的发展趋势、战略审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概念、战略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连横关系三个层面来阐述战略审计。
【关键词】战略审计内部审计公司治理一、战略审计的形成过程内部审计模式逐步经历了查弊纠错的账项基础审计、关注内控的经营管理审计、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三个阶段,其关注的重点是逐渐推进,关注的视角也逐渐宽广。
由此,形成了更有导向性、科学性地能直接参与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现代内部审计架构,最终产生了战略审计。
(一)查弊纠错的账项基础审计这一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包括揭露错误和舞弊行为在内的财务会计事项的审计。
其主要特点是对大量的凭证、账目、会计报表进行全面的逐项核查,检查账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以确保代理人没有任何欺骗所有者的舞弊行为。
但在这一阶段,内部审计所发挥的功能仅仅属于消极的防弊功能。
(二)关注内控的经营管理审计伴随着我国审计立法的进一步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已由财务审计扩展为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在内的业务审计。
此时我国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辅助力量的职能在退化、内部审计职责范围权限的扩大、非国有经济组织开始实行内部审计等新情况的出现,内部审计的功能也开始转变为兼具防弊和兴利功能。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随着审计目标的深化、审计职能和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内容的延伸,审计责任日益严重。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
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广泛采用,慢慢地导致了审计方式的变革。
审计理论框架新论(一)
审计理论框架新论(一)摘要]信息认证既是审计活动的历史起点,也是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
以信息认证为逻辑起点,审计理论框架由信息认证、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准则等要素组成。
审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深入研究,可以避免审计实践的盲目性、无序性,大大减少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执业风险和与注册会计师有牵连的会计舞弊案件的发生,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认证;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准则一、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信息认证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择定是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关键。
一种学科理论的逻辑起点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便提出了《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即“商品”。
然后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以商品为起点建立起《资本论》严密的逻辑体系。
“列宁一再指出,马克思是从商品交换——这个最简单的现象,资本主义主义社会的这个‘细胞 '的分析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萌芽)。
”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亦应是该体系中的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要素,而且是体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并包含体系内在矛盾的一切萌芽,应从具备这些特征的要素去寻找。
从审计产生的历史看,审计的萌芽状态是信息认证。
信息认证是审计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出现之初的状态特征,它既是审计活动的历史起点,也是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审计是由原始的会计信息或经济信息的认证活动发展而来的。
从信息认证的产生到审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与演进的过程。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会计及经济信息的认证开始。
会计信息,无论是在远古还是当今,都是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与反映。
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就会导致管理的失误,从而损害财产或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所以会计信息的记录与反映是否正确自然需要检查、验证。
在人类的会计行为产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公有制,在会计的萌芽阶段,所有者或所有者的代表是自己对其所管理的财物进行会计记录,并同时对会计记录与实物是否一致、相符进行核对。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体系一、我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内容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
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两个层次: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1、审计基本理论审计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审计的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解释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
它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目的和审计规范等内容。
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认识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其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常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
审计本质反映了一种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
将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审计环境的优劣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审计的需求程度,审计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先导,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它确定了审计研究的前提。
审计假设对多变的审计环境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关系和一般规律进行了设定,说明审计假设与审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审计环境,审计假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审计假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进一步改造审计环境。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
审计规范是审计本质与内涵的扩展,它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
2、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
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炼出更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审计基本理论,使之不断更新和突破。
_二维_企业战略审计框架的构建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50・财会月刊(理论)2006.5一、战略审计概述战略审计是指运用综合的、系统的和定期的检查方法,独立地对企业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活动以及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所进行的监督、分析、评价与服务。
1.战略审计主体的独立性。
战略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主体应相对独立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等战略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也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战略审计与战略自我评价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两者的活动对象均是企业战略管理活动,其共同的目的是使企业战略能更加合理和可行,促进企业经济良性发展;其区别在于前者指的是审计主体对战略管理活动的监督与评估,后者指的是战略管理活动的主体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与自我评估。
在现代企业中,战略审计一般采取由董事会主导的审计模式,审计主体可分为董事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专职审计委员会或聘请独立审计师等。
2.战略审计的维度———梯度维和时间维。
战略审计的对象具有层次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在战略审计过程中,可以从梯度维和时间维两个方面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
企业战略管理活动按其实施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公司层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部门战略。
据此,战略审计可分为公司层战略审计、竞争战略审计和职能部门战略审计,从公司高层到公司基层呈现梯度特征,即为战略审计的梯度维。
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按照时间的先后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企业战略的制定、企业战略的实施和企业战略的控制。
由此使战略审计可划分为战略制定审计、战略实施审计和战略控制审计,即为战略审计的时间维。
3.战略审计的特点是系统性、综合性、有序性、目的性。
系统性即战略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在企业整体审计战略的指导下有序而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即由于战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战略,涉及企业内外部的各个方面,审计主体不仅需要综合考虑、整体分析,更需要结合实际审时度势,把审计效果体现在整体事务的决策上;有序性即要按照规章、规范、程序开展工作;目的性即促使企业战略管理活动更加合理和可行,促进企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战略系统审计》课件
02
03
现场调查与验证
对战略系统的运行环境、流程和操作 进行现场调查和验证,确保审计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报告
报告撰写
根据审计实施阶段的数据和结果,撰写详细的审计 报告,包括审计发现、建议和改进措施等。
报告审核与修改
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报告发布与分发
将审计报告分发给相关利益相关者,确保他们能够 了解审计结果和建议。
总结词
该案例突出了战略绩效审计对企业优化战 略实施和提高绩效水平的作用,并提供了
实际操作中的最佳实践。
详细描述
通过该案例,学习者可以了解如何进行战 略绩效审计,以及如何利用审计结果优化 企业战略实施和提高绩效水平。
案例三:某跨国公司的战略风险审计
总结词
战略风险审计是识别、评估 和管理企业战略风险的关键 过程。
02
战略系统审计的核心概念
战略一致性审计
总结词
评估组织战略与业务运营的一致性
详细描述
战略一致性审计主要关注组织战略与日常业务运营之间的匹配程度。它通过审查组织的目标、策略和实际业务活 动,确保各项活动与总体战略保持一致,避免战略和执行之间的脱节。
战略绩效审计
总结词
评估组织战略实施的效果和效率
详细描述
后续跟踪
01
整改措施落实
监督和跟踪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 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的整改落 实情况。
02
定期复查与跟进
03
持续改进与优化
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复查和跟 进,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改 进。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 务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和改进战 略系统审计的流程和方法。
我国国家审计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
国 家 审计
我 国 国 家 审 计 发 展 战 略 的 基 本 框 架
为 国家 审计 发 展 战略是 明 确 国家 审 的特 性 , 才能有 利于 国家 审计 机关在社 无法充 分发挥 。在 这种情况下 , 了最 计 中长期发展 的主要 目标与任 务 、 点 会生 活 中摆正 自己的位置 , 重 安排好 国家 大 限度 保证 对 国有 企业 监督 的力度 和 公共 财政 收支审计是 效果 , 须市场监 督与行政监督 并举 。 必 工作事项 和相应对 策 , 以及为落实发 展 审计 的工作重点 。 战略制定的各项措施 。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宪法 》 《 和 中华 人 民共 因此 , 加强对 国有企业 的审计 监督 ,是 研究 国家审计发展 战略 , 就是锁 定 和国审计法》 赋予 国家审计 机关 的首 要 国家 审计应负 的职责。 国家 审计 发展 目标 , 明确 国家审计工作 任务 , 目前世界上 大多数 国家的 国家 审 值得探 讨 的是 , 尽管我 国法律 规定 思路。是做到着眼未来 、 切实把握现 在 计也 是这样做 的。 今后要探 索公 共财政 国家 审计 应对 国有 企业进行 审计 , 进 但 可 的迫 切需要。 研究我 国国家审计发展 战 收支 审计的新模式 , 监督 国家各级政府 行 审计 的方式应该是 多样化 的 , 以是 略, 需要关注 国外 审计 的发展 态势 ,重 及其所 属公共部 门的财务收支 , 要从 战 直接审计 , 可 以是委托 审计 , 可以 也 还 视外 国审计的经验 , 但是 决不能脱离 中 略 和长 远 的高度 关 注 国家 财政 收支 的 是联合 审计 。实 际上 , 国有企业 为 了上 国的实 际。从 实际 出发 , 这是我们做好 合法性 、 合理 性和可持续性 , 注 国家 市 融资 和其他 筹 资 和对外 合 资 等多 方 关 切工作 的基 本原则 。 的经济 、 财政 、 金融安 全。 这是法 律赋予 面 的需 要 ,如 由国 家审计 实 施 直接 审 我 国 国家 审计 发 展战 略 的基 本框 国家 审计 机关 的职 责 , 也是 国家审计工 计 ,仍需 要 由民间审计 对其进行 审计 , 架应 是关 于 国家 审计 中长期 战略 规划 作 的重 中之重 。 所 以国 家审计 机关 应 考虑 对其 审计 的 和实施活动 的纲领性文件 。 它明确 了我 () 2 公共部 门的效益 审计是 国家审 方式 。 如最高审计机 关第十二届 国际 正 国国家 审计在 中长期发 展 的主 要 任务 计工 作的延伸 会议的 《 关于绩效审计 、 公营企业审计 与 目标 、重点工作事项 ,以及 为落实基 随着我 国社 会 主 义法 治 思想 的深 和审计质量 的总声明》 中指出 的: 对公 “ 本框架制定 的各项保证措施 。 入人心 , 大人 民已经 不仅仅关 心政府 营企业 的审计方 式 , 能包括 由最高政 广 可 1 .中长期 国家 审计 的主 要任 务与 财政资金 和公 共资源 的使 用应该 “ 之 府 审计 机关 直 接进 行 的审 计 和在 监督 取 发 展 目标 于 民 , 之 于 民 ” 而 是 进 一 步 关 心 这 些 下 进行 的审计 , 用 , 或是采 用其他方式进行 我 国 国家审 计 中长 期 的 主要任 务 资源 或 资金 是否 “ 得合 理 ,用 得 经 的审计 。” 用 是: 营造服务于我 国社会主义 市场 经济 济” 。因此 , 进一 步扩展 国家 审计范 围 , () 融 系统 管理 审计是 国家审计 4金 的发展与繁荣 的监督 机制 , 深入 开展对 从 传统财务 审计 向效益 审计延伸 , 已成 实 施 的 新 方 式 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共 财政收支 、 国家掌 为我 国 国家 审计 的必然 发 展趋 势 。 建 受 经济全球 化和金融一体 化 、 竞争 管的企业集团 、 大投资项 目的财 务审 立 、健全 我国公共部 门效 益审计制 度 , 与 放松 管制 以及金 融创 新 与技 术进 步 重 计, 进一步开展对 国家公共部 门公 共资 是 要提 升效 益 审计 工作 量 在整 个 国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全球金融 市场发生 了基 金的使用 效益审计 , 探索 开展与 国计 民 家 审计工作量 中的 比重 。 益审计重 点 础性 和结构性变化 , 效 金融市 场的波动性 生相关的环境审计 、 资源 审计 、 国家经 不 仅 要审 查公 共部 门及 其所 属部 门使 和 系统性风险 日益 加剧 , 重影响一 国 严 济安 全审计等领域 的审计 。 用 资金量 的多少 , 要审查 财政资金项 的经济 发展 。 由于 金融 系 统 的高风 险 更 我 国国家 审计 中长期 发 展 的 目标 目 对社 会经济发 展的影响力 , 对被审计 性 、 信息 的严 重不对称 、 金融 系统在 国 是 :为实现 我国国家职能服务 , 为国 单位 或项 目的经济活动 的合 理性 、 济 民经济 中的核 心地 位及 金 融危 机 的严 成 经 家建 立与健全法治 的重 要手段 。 性 、 效性 进行监督 、 有 评价 , 出改进建 重后果 , 提 保证金融 系统 的稳 定性 除 了严 2 中长期 国 家审计 的重 点工 作 事 议 , . 以优化管理, 提高效益。 二是在预算 格有效 的内部管理外 , 自 来 外部 的金融 项 执行 环节逐步推 行效益审计 。 对公共部 监督也极 为重要 。 国家 审计 的 主要任 务 与 发展 目标 门的效 益审 计应 该从 细 化 预算 支 出结 应 该深 入研究 的是 , 国国有金融 我 最终要靠国家审计的重点工作事项实 构人手 , 分析实 际投 入或耗费 的每一项 企业 普 遍实 行 了股 份制 改造 和 境外 上 施所 取得的审计成 果体现 出来 。为 此 , 预算 资金 是否都是必 须 的, 否体现 了 市融资 , 是 实行传统 的财务收支 审计 可能 根 据 国家 的发 展 战略 和 国家 审计 的 主 效率 和效 益。 三是进 一步完备我 国效益 会与注册会 计师审计相重 复 。因此 , 国 要任务 与发展 目标 , 国国家审计 中长 审计法律 体系 。 我 要做 好对公共部 门的效 家 审计 对金 融 系统 审计 应改 变 审计 方 期应实施 以下 重点工作 : 益审计执 法工作 , 首先 要进一步 完备效 式 , 对金 融系统实施管 理审计 。国家审 () 1 公共 财政收 支审计是 国家审计 益审计法 律体 系 , 以利于效益 审计 工作 计对金融 系统实施管理 审计包括 : 一是 永 恒 的主 题 有法可依 。 加强 对 国有 金融 企业 管 理流 程 和 内部 长期 以来 , 国的国家审计是 “ 我 全 ( )国有企业 审计是 国家审计应 当 控制系统 的审计 监督 , 3 增强其风 险防范 . 面审计 , 突出重点” 其现实情 况是既没 强 化 的 工 作 , 能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 。 二是加强对 高 有达到全面审计 , 也没 有突 出重点 ,而 国家作 为一个 “ 经济实体 ”掌握 着 风险业务 的审计 监督 , , 对高风险业务 的 是紧跟政策所呈现 的“ 动式审计 ” 今 大量 的经济 资源 , 运 。 特别是 我 国国有经 济 规范性 、 合规性进 行审计 , 规范高风 险 后 应充分 体现 现代 国 家审计 是 法制 的 在整个 国民经济 中所 占比重很 大。 市 业务的管理制度 和风险控制 措施。 在 三是 工具的特性 , 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授权 场经 济条件下 , 由于 国有 企业与政府 的 探索开展经营审计 , 认真查找问题, 堵 对 国家公 共部 门和公 营机构进 行监督 , 关 系密切 ,软预算 约束 问题更 加 突出 , 塞管 理漏洞 , 防范经营风 险 , 促进提 高 并将其 审计结果对 人民公开 、 向人 民负 资本市场 、 品市场 和劳 动力市场对 国 管 理水平。 产 责 的专 门监督机构 。 正确把握 国家 审计 有企业的监督都是十分薄弱, 监督作用 () 5 环境 审计是 国家审计应拓展 的
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
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一、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背景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而逐渐形成的。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审计活动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需求,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与发展。
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目的在于使审计理论更加科学、完备、规范化,并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的审计需求。
二、审计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审计目标与使命审计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审计目标与使命的界定。
它是对审计活动目标和意义的理论总结,旨在明确审计的本质和作用,为审计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2.审计原则与规范审计原则是审计活动的基本准则和纲领,可以指导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进行判断和决策。
审计规范是对审计活动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具体要求,包括审核程序、方法和技术等。
3.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方法与技术是指在审计实践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和工具。
它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实践应用层面,旨在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4.审计制度与法规审计制度与法规是指规范审计活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包括审计法、审计规章、职业道德规范等。
它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层面,具有保障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作用。
三、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际上,以IFAC(国际注册会计师联合会)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IFAC将审计理论体系划分为审核方法、回顾方法、申报方法和商务方法四大方面。
在国内,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探讨审计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然而,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审计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其次,现代审计面临着新兴行业、新业务模式和新技术的冲击和改变,审计理论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审计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的研究对于完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企业绩效审计是指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估和审核的一项管理工具。
它是通过检查和分析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的过程。
企业绩效审计具有客观、科学、全面和系统的特点,通过对企业的策略目标、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绩效衡量指标进行审计,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效益最大化。
企业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目标设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问题识别和改进建议。
目标设定是企业绩效审计的基础。
企业绩效审计的目标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通过明确目标可以明确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并为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指导。
数据收集是企业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数据收集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两个方面。
内部数据是指企业自身的各项数据,如销售额、利润、成本等,外部数据是指与企业相关的市场数据、竞争对手数据等。
通过收集这些数据,可以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客观评估。
然后,数据分析是企业绩效审计的重要步骤。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比较、趋势分析、比例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估。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优劣势,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接下来,问题识别是企业绩效审计的核心环节。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确定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问题识别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
改进建议是企业绩效审计的总结和产出。
在识别出问题后,企业绩效审计可以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包括战略调整、流程优化、管理措施等,帮助企业改进经营绩效。
企业绩效审计是一个理论框架,其目标设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问题识别和改进建议是企业绩效审计的五个重要方面。
企业绩效审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从而实现战略目标和效益最大化。
概述审计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概述审计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审计系统理论:
审计系统是指由各种审计方法、程序、工具和标准组成的一种
系统,用于评估一个组织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便提供
有关该组织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审计系统通
常由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个部分组成。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的财务
报告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并识别和纠正财务报告中存在的任何错误
或欺诈行为。
审计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会计审计到综合审计
的转变,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方面。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是指一种全球性的管理方法,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并利用各种资源和能力来实现这些
目标。
战略管理理论包括了SWOT分析、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市场钻研、利益相关者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市场和客户
需求,以及公司内部的资源和能力,确定公司的方向和未来战略。
同时,战略管理强调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外部
环境和内在优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战略管理需要公司
界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目标市场,制定战略措施,落实到具体的
业务计划中。
1。
审计理论框架构建论文
审计理论框架构建论文随着现代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公正、透明、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审计实践中,由于经济制度、商业环境和审计需求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和方法也面临着不断更新和提升的挑战。
因此,建立科学的审计理论框架,成为提高审计实践和应对复杂经济环境适应性的重要任务。
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目的是为了使审计实践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通过构建合理的审计理论框架,可以使审计实践更加精准、标准,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
因此,在构建审计理论框架时,需要综合考虑审计实践的本质、审计需求的特点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审计的本质和目标。
审计的本质是对企业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的保障,包括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
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审计,为有关方面提供保障决策的可靠参考,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在这一基础上,需要构建合理的审计理论框架,使审计实践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需要关注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
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是审计实践的基本规范,可以指导审计师完成审计任务,确保审计实践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中,需要不断优化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保障其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审计实践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其次,需要注重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经济环境和审计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理论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审计实践的需要。
因此,在构建审计理论框架时,需要不断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开展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提升审计实践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对审计的需求。
最后,需要关注审计师的能力和素质。
审计师的能力和素质是审计实践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构建审计理论框架时,需要注重审计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提升审计师的能力,提升审计实践的水平与质量。
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
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第一,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
在制定战略管理框架之前,组织需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包括提高利润率、提高市场份额、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等。
明确战略目标的组织还需要考虑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性。
第二,确定内部控制审计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角色。
内部控制审计在战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组织评估和监督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确保组织内部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出现重大错误。
内部控制审计还可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帮助管理层制定和调整战略。
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为了将内部控制审计融入到战略管理过程中,组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这个制度可以包括审计的目标、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的时间安排等。
组织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第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在建立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之后,组织需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这包括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评估和监督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第五,监督和改进。
内部控制审计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组织需要不断对审计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组织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能够被管理层和相关人员所理解和接受。
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可以帮助组织在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确保内部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提高组织的决策质量和管理效果。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并不断监督和改进,组织可以有效应对变化的环境和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
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乎企业的财务稳健和发展。
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内部控制审计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企业财务、运营和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和检查,以便评估和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减少财务风险。
2.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其运营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经营效率,提升竞争力。
3. 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内部控制审计有助于企业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降低违规和处罚的风险,维护企业声誉。
4. 为战略管理提供支持: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确定战略目标和方向: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需要首先确定战略目标和方向。
在确定战略目标和方向时,需要考虑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即企业内部的强弱势和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战略目标和方向,避免盲目发展和扩张,降低战略风险。
2. 分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战略管理需要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内部环境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整合资源,制定适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和方向。
也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趋势,从而及时调整战略。
3. 制定战略规划和方案:在确定了战略目标和方向之后,企业需要制定具体的战略规划和方案。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和排除内部的风险和问题,为战略规划和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战略规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和风险。
总体审计策略框架
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索引号:
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策略
被审计单位名称:
委托审计期间:
项目负责人:日期:
部门经理:日期:
主任会计师:日期:
目录
一、审计工作范围
二、重要性
三、审计业务时间安排
四、人员安排
五、专家或有关人士的利用
一、审计工作范围
(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二)审计目的
(三)报告要求
二、重要性
说明重要性的确定方法及具体标准三、审计业务时间安排
(一)对外报告时间安排:
(二)执行审计时间安排
(三)沟通的时间安排
四、人员安排
(一)项目组主要成员的责任
[在分配职责时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情况按会计科目划分,或按交易类别划分] (二)与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沟通(如适用)
五、对专家或有关人士工作的利用(如适用)
[如项目组计划利用专家或有关人士的工作,则需记录其工作的范围及/或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等。
另外,项目组还应按照相关审计准则的要求对专家或有关人士的能力、客观性及其工作等进行考虑及评估。
]
(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利用
(二)对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
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重构
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重构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是围绕一系列核心原则,其中包括责任认知、审计准则、审计活动以及审计报告等方面展开的。
结构有助于给审计师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可以指导审计实践的蓝图,并且可以衡量审计师所做出的决定是否具有责任感、以及审计报告是否达到质量要求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审计技术和准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审计理论的核心框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为了让审计理论结构能够适应当前审计实践的发展,有必要进行重构。
审计理论结构的重构应该从两个层面开始:第一层是审计理论的基本原则;第二层是审计实践中运用这些原则的实际方法。
首先,应该从最基本的审计原则入手,比如责任认知、审计准则、审计活动等,将它们纳入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中。
其次,针对每一个审计原则,应该明确相关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审计活动的标准,将其明确地列入审计理论结构之中。
此外,重构过程还应该包括对审计的基本原则、典型审计活动的更新,以及对审计报告格式的修改。
在最近由国际审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tandards Board)发布的新版审计准则中,基本原则以及典型审计活动等都有了新的改变。
此外,在审计报告的报告格式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引入了新的一级标题,更加详细的描述了审计的结论,以及详细的报告格式等。
最后,新的审计理论结构建立之后,应该进行适应性测试,以确保新的理论结构能够满足审计实践的需求。
同时,还应该构建培训和咨询体系,为审计师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必要的培训,以及详细的审计准则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总之,新的审计理论结构必须明确其基本原则、审计准则、审计活动和审计报告格式,使其能够适应当今审计实践的发展,从而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
这一重构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审计师们的审计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市场有效地运行,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质】浅析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范文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浅析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一、引言刘家义审计长在年月日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目标, 就是逐步构建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
这既是时代赋予广大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也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要实现的四大目标, 其中之一就是要使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计理论、审计文化、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的研究与建设迈上新台阶, 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
在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 刘家义审计长进一步强调, 要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精神, 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遵循规律、科学发展。
刘家义审计长的论断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为了进一步深化审计理论研究, 更好地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中国审计学会在其制定的《中国审计学会至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中提出紧紧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这个中心, 在认真总结我国审计实践创新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 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审计基本理论。
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发展, 深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 当前我们巫需研究并逐步构建起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深化和拓展,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对于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理论原点, 试图构建圈层结构式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以期为深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二、关于审计理论框架的涵义及其模式的多样性(一)审计理论框架的涵义自从年莫兹和夏拉夫在《审计哲学》一书中提出审计是有其内在理论结构的观点之后, 学术界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
国家审计理论架构
国家审计理论架构1. 引言国家审计是一种对国家财务、经济活动和管理的全面审查和评估的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家审计制度和方法。
审计机构在国家管理和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国家审计理论则是支撑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基础。
2. 国家审计的概念和目标国家审计是指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接受国家资金支持的组织的财务状况、经济责任、运营效率和管理绩效进行检查和评估的活动。
其目标在于发现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行为、资金浪费和不当管理,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财务管理的透明、效率和合规。
3. 国家审计理论的重要性国家审计理论是指在国家审计实践中积累的关于审计方法、程序和技术的知识。
它不仅是审计机构指导自身工作的依据,也为国家管理者、学者和公众提供了对国家财务和经济管理的理解和评估框架。
国家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升国家财务管理水平以及预防腐败和不当管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4. 国家审计理论架构国家审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完善。
下面将介绍国家审计理论的主要架构和理论要素。
4.1 审计法律法规审计法律法规是国家审计的基础,它规定了审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审计程序和方法,以及审计结果的使用和公布等方面的规范。
各个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等原则。
4.2 审计原则审计原则是指在国家审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常见的审计原则包括合规性原则、经济效益原则、风险导向原则和证据导向原则等。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审计活动的有效性、公正性和可靠性。
4.3 审计方法和技术审计方法和技术是国家审计的具体操作手段。
它包括了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内部控制的评估、风险分析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和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审计和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已经在国家审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4.4 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是国家审计过程中的准则和要求。
国际上通行的审计标准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国际公共部门审计准则等。
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
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第三方评价。
战略管理框架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指导性框架,涵盖了企业组织管理、战略决策、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角度,分析战略管理框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审计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战略管理框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内部控制的目标、策略、流程和监督等要素。
首先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即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目标,将内部控制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对接。
其次是内部控制的策略,即确定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方法和措施,包括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优化、风险评估和控制等。
再次是内部控制的流程,即明确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步骤,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作。
最后是内部控制的监督,即设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其持续有效性。
内部控制审计在战略管理框架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和改进战略管理框架,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审计,可以发现战略管理框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好地对齐。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审计对战略管理框架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部控制审计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信任度和透明度。
通过独立的审计机构对战略管理框架进行审计,可以增加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信任,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战略管理框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审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战略管理框架的评估和验证,可以帮助企业改进和优化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还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信任度和透明度。
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和意义,积极推行内部控制审计,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
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框架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长期成功。
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框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的概念、目的和实施步骤。
目的:战略管理框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通过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以下目的:1. 评估企业战略管理框架的有效性,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改进。
2. 确定与战略管理框架相关的内部控制风险,采取措施来避免或减少风险。
3. 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成功。
实施步骤:1. 明确战略目标。
企业应该清楚地定义其战略目标,包括财务、市场份额、产品创新、员工发展等方面。
这些目标应该与企业的愿景和使命相一致。
2. 评估内部控制。
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和适用性,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通信,监控等方面。
3. 确定内部控制缺陷。
通过审计测试和风险评估确定与战略管理框架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包括存在的缺陷和可能发生的缺陷。
4. 制定改进计划。
根据内部控制缺陷制定改进计划,并确定改进的优先级和实施时间表。
改进计划应该包括必要的培训和沟通,以确保员工理解并遵守新的内部控制措施。
5. 实施改进计划。
按照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措施,并持续监控和评估其有效性。
通过基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分析,企业可以评估和改进其战略管理框架,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成功。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其内部控制缺陷,并制定改进计划以减少内部控制风险。
这对企业的长期稳定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审计理论框架研究李晓勇(哈尔滨商业大学M BA 教育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战略审计是西方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之一,越来越受到审计人员和审计理论研究者的关注。
在内部审计实践中也逐渐成为了审计重点。
实施战略审计可以提高战略决策的准确性,提升战略执行的效率,也是内部审计实现增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途径。
战略审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契约成本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系统理论和舞弊动因理论。
对战略审计的研究首要问题是理清战略审计内涵,并确定其重点。
需要关注的是无论战略审计如何划分,适度性与适配性均是对战略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关键词]战略审计;内部审计;理论框架[中图分类号]F239.0[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6-11[作者简介]李晓勇(1974-),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金融审计。
一、战略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随着现代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技术不断创新,战略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一个新课题。
而战略审计目前概念上仍不明确,从国外研究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定义“战略审计”这一概念:战略审计是计划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公司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实施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过去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估等等(M artin Shubik ,1983);战略审计是公司战略控制与评估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于评估公司的管理绩效(Hunger ,J.D Wheelen ,T.L ,2001);战略审计是一种咨询服务,是公司战略绩效的一种诊断工具。
持这一看法的主要是咨询服务公司,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战略审计是一种具有公司整体观的管理审计,可以提供对于公司战略态势的综合评价(Wheelen ,T.L.Hunger ,J.D.1987)。
战略审计并非一个新的审计理论,而是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下的一次视角转换,其产生与发展都是与内部审计模式的演变息息相关的,也是内部审计满足公司治理需要的必然结果。
(一)审计理论发展过程促使战略审计产生内部审计模式进步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其关注的重点逐渐前移,视角逐渐扩大,形成了更有时效性、科学性,直接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现代内部审计架构,最终产生了战略审计。
1.查弊纠错的账项基础审计(transaction-based auditing )审计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是账项基础审计,也叫数据导向审计(date oriented auditing)。
这一方法在审计方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仍被不同程度地使用。
其主要特点是对大量的凭证、账目、会计报表进行全面的逐项核查,检查账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以确保代理人没有任何欺骗所有者的舞弊行为。
账项基础审计比较费时费力,因此只能适用于企业规模不大,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的情况,能满足早期审计查错防弊的主要目标。
随着资产负债表审计的盛行,抽样审计技术被更多地采用,但此时的抽样是根据审计师自身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抽样,抽样风险很大,很可能遗漏重要项目;同时,账项基础审计耗时耗力,难以做到深入分析,在发现技术性错误或舞弊行为后,不能反映出错弊产生的原因及会计系统的不合理缺陷。
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经济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复杂性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对凭证账簿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账项基础审计已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抽查数量仍然很大,即使以判断抽样为主,样本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因此,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寻找更为有效,更为可靠的审计方法。
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 auditing)。
2.关注内部控制的制度基础审计随着股份公司的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公众企业,受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
而且,企业为了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也日趋严密有效。
在这种形势下,内部审计作为董事会直接管理的机构,其主要目标不再是强调发现记账差错和揭露舞弊行为,而是验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经过长期审计实践,审计师发现内控的评价对于审计工作具有深刻的意义。
于是,20世纪40年代制度基础审计开始成为审计方法的主流。
制度基础审计要求审计师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要有全面的了解,并强调对于内控完善程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
这种审计模式将重点放在对各个制度控制环节的审查上,以发现控制制第2012年第7期(总第402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7,2012Total No.402[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7-0036-0436--度是否存在薄弱之处,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
相对于查弊纠错的账项基础审计而言,制度基础审计无疑是一个重要进步,但是它本身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即审计师过于依赖于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忽视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环节,而且该模式缺乏一种手段,不能通过可接受的量化方法来连接审计证据的各种来源,这使审计师的主观判断可能发生较大的偏差。
3.偏重于全面风险的风险导向审计最早将“风险”这一概念与审计程序设计紧密联系起来的,是1957年出版的第八版《蒙哥马利审计学》,由此开始了对控制审计风险和改进审计方法的探索。
与此同时,内部控制制度概念被内部控制结构概念所取代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风险导向审计(Risk oriented auditing)随之应运而生。
到20世纪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适应企业状况的审计计划。
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以制度测试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问题,而且有助于引导审计师将审计资源投入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或最容易出现舞弊的地方,以达到审计资源的最优分配。
这就要求审计师在制定审计计划、开展实质性测试之前,要对企业的风险点及风险程度进行判断与评价。
随着西方审计理论与实务界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利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探索新的审计方法。
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审计过程和审计方法进行全面的重新设计。
以Bell&Frank (1997)的《通过战略系统的视角对组织进行审计》(Auditin-g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trategic-Systems Lens,KPM G monograph)为代表的、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逐渐被审计理论与实务界接受。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审计风险和审计重要性为基础,对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审计理论的精华。
同时,内部控制概念的研究成果也为审计程序的设置提供了方向,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模型和内部控制构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框架。
(二)国际内审协会制度变迁要求审计的战略视角1947年IIA发布的《审计人员职责说明书》中确定的内部审计范围主要是财务和会计事项,也可考虑经营事项。
1957年重新修改颁布的新说明书所确定的审计范围,除检查会计财务事项外,加上了“其他经营事项”。
1971年颁布的《审计人员职责说明书》中,经营就成为内审人员关注的主要问题,会计和财务事项已降至次要地位。
在这份文件中,“会计和其他资料”一词,也为“管理资料”所代替。
1978年IIA在总结30年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次制定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标准将内审服务对象由先前的“管理当局”扩大到“整个组织”。
1993年颁布了第二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被定义为: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检查、评价组织活动,协助组织领导成员更加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1993年之后理论和实践部门开始了有关增值问题的探索。
1999年6月,IIA理事会则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内涵,即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保证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上述定义的转变就要求内部审计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公司治理,而在现代公司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即为战略。
《战略管理思想》一书的作者费雷德?大卫教授在书中将战略管理定义为:一门着重制定、实施和评估管理决策和行动的具有综合功能的艺术和科学,这样的管理决策和行动可以保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达到一个机构所制定的目标。
战略管理集中研究综合和系统管理、市场营销、融资和财务、生产和操作、开发和研究、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问题,以保证机构目标的实现和成功。
所以,战略审计包含的内容包含了公司治理的整个过程,在视角上要统揽全局,这与风险导向审计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也是相吻合的。
二、战略审计的主要理论基础(一)契约成本理论1976年梅克林(M eckling)和简森(Jensen)最初提出代理理论(agencyTheory)。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
契约成本理论假定: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代理理论假定。
图1表明了契约成本理论中企业参与各方关系:现代企业主要公司组织形式多为股份制公司及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治理方式主要以职业经理人为管理主体,即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股东作为委托人,与管理层形成契约关系。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行为人,代理人有自利动机,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能够利用契约程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会产生损害企业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在经营中,代理人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委托人对于代理人的监督产生负面的影响。
而内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及公司业务进行相对独立的审计,可对管理层进行约束,缓解图1契约关系李晓勇:战略审计理论框架研究37--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问题。
高层管理者为了满足出资人尤其是股东产生的受托责任的需求,负担了内部审计的契约成本(Sherer ,Kent ,1983)。
内部审计是一个反馈机制,所有者可根据反馈结果对代理人做出评价,对重要决策进行纠正。
由于代理人直接参与经营并直接获得信息,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必须具有时效性。
(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2003年7月COSO 委员会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 。
其中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在整个组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