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

合集下载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题目: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姓名:***班级:B101302学号:B********指导老师:付素娥老师2012年4月20日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摘要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

赵缺《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可见,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赋予一种美感。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和南北朝民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明清诗歌以及现代诗。

中间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而诗歌发展的顶峰则要说唐朝。

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耀眼的诗人,初唐四杰、贺知章、杜甫、韩愈、白居易、王维等等,可以说群星璀璨,而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则属李白。

唐代李白的诗歌登上了诗歌的最高峰,他那充盈着生命和力度的诗歌,体现了盛唐魄力和盛唐气象。

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大浪漫主义诗人,是诗歌史上丰碑式人物。

他飘逸雄放的风格、奇特夸张的想象,使他的诗歌具有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唐代的诗人中,李白的“仙”的形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得到了肯定,好象他真的是一个狂歌痛饮、放浪形骸、远离尘俗、飘然欲仙的人物。

其实,这是对李白的误解,因此,历来众多的李白研究者多注重他诗歌的奔放豪迈,而忽略了其诗蕴涵的悲剧情怀。

李白的豪迈奔放,浪漫飘逸中夹杂着浅浅的忧伤和诗人的无奈。

这与李白的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而又与其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以及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孤独意向有着间接联系,还有就是自负狂傲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原因有着不可脱离的关联。

关键词:李白诗歌悲剧情怀影响Concerning the poems of Li Bai tragedy feelingsABSTRACTpoetry is the world's oldest and most basic form of literature, this is a kind of spirit of literature. Zhao lack of "no blame ShiSanBai sequence," said "ShiZhe, feel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mind, hair and who was also on the affection of art." Visible, poetry is highly concentrated summarized reflect social life of a literary genre, and it preserves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rich imagination, language concise 'calque, has the distinct rhythm, harmonious phonological, give a kind of aesthetic feeling. Poetr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chu" to all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folk songs to tang poetry YuanQu song lyrics last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etry and modern poetry. Middle have a glorious also had decline, and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development summit to say. This time, many dazzling emerge the poet, early tang four jie, HeZhiZhang, du fu, han yu's, bai juyi, wang wei and so on, can say to bright stars, and one of the most dazzling a is li bai. Li bai's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poetry's highest peak, he that filled with life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poetry, reflec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driv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He is a big again after the qu yuan romantic poet, is the history of poetry of the monument type character. He put the elegant style, curious, exaggerated imagine, that his poetry has a transcendental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XianFengDaoGu. The poet in tang dynasty, li bai's "fairy" image in many people's mind got sure, if he really is a crazy songs, head, had himself away from earth, the characters to float. Actually, this is li bai misunderstanding, therefore, have always been numerous li bai researchers notice more of his poems and unrestrained heroic, and ignored his feelings of contained tragedy. Li bai heroic and bold and unrestrained, romantic and elegant in a mixture of sadness and the poet's but light. The twists and turns, and li bai bumpy life experience inseparable, but it too high ideal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ruel reality incompatible and his poetry expressed in indirect contact with lonely intention, and is proud and conceited character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has not practical reasons from the association.KEY WORDS:Li Bai's poetry tragedy feelings influence目录前言 (5)一、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特殊性 (6)二、李白诗歌悲剧情怀形成的原因 (8)1、酒与诗2、本真自由的悲剧人生3、悲剧精神的自由彰显4、自由的品格与儒家正统观念的矛盾三、研究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意义 (13)结论 (15)谢辞 (16)参考文献 (17)前言有人用“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来形容盛唐气象。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

理想与现实李白悲剧人生的浅析摘要:关键词:李白诗歌悲剧人生一、酒与诗歌酒,自被发明以来,便被文人骚客所喜,更是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中国历代文人,最令人神往和陶醉的人生方式可以说是诗酒风流,诗酒更是唐代文坛魅力的精神文化象征,中国历代文学史上,能将酒与诗的结合推向无敌的高峰的首推李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自此,李白成了诗酒风流的象征,太白醉酒成了李白固定的造型。

李白的醉酒是现实与理想的苦闷中,是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李白的诗歌魅力也正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

透过酒,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热辣、豪放、醇厚、悲壮、迷狂、清逸的独特诗风。

在他那灿烂的诗篇中无处不飘香着他的诗酒文化。

如《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中展现出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在看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诗中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无论如何的醉生梦死也难与现实、与时代的节奏合为一拍,诗人由悲转喜、转狂放、俱而激愤、再转癫狂,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悲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而导致了李白人生的悲剧。

“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襄阳歌》)“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近乎放荡不羁的性情表现了李白的率真、洒脱的个性,更对其政治理想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高中议论文作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

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

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

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

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

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

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

他与一般盛唐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

于25岁就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

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

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

李白人生悲剧的表现及根源

李白人生悲剧的表现及根源

李白人生悲剧的表现及根源作者:牟厚斌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10期李白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密切沟通,献给那个社会的主要的是“愤怒的诅咒和痛苦的悲歌”。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正是残酷的人生悲剧,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深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早期的无路之悲李白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为诗人所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遭到无情的幻灭。

李白的理想,原本是做个政治家,他追求精神的解放,探索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的超越价值。

终其一生的奋斗,目的是要为大唐之治做出自己的贡献,“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然而,无数的挫折和打击,把诗人的美好愿望鞭笞得体无完肤。

开元十二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家远游”,离开蜀中。

意图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走一条“终南捷径”,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名人的推荐,由布衣而一举成为朝廷的辅弼重臣。

因为从小就有“不屈己,不甘人”的性格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李白根本不屑于科举考试。

但是,在历史目标与道德价值的选择上,诗人又选择了前者,他要建功立业,要大济天下,始终追求自己不变的政治理想。

但是,这种宏伟抱负和从政方式,同现实生活存在的距离,注定了准备多年的诗人,只能得到一个“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的结局。

二、中期的被弃之悲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得到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受到了玄宗的召见。

诗人多年的幻想,多年的奔波劳累,终于幻化成了表面的喜悦。

可惜的是,翰林供奉,自己只被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三年后便被“赐金还山”了。

朝廷黑暗腐败,权臣妒贤嫉能,现实容不下诗人的存在。

而个性意识较浓的诗人所要追求的,是自己的特殊价值:不屈从于权贵,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宁愿保持人格独立,也不愿为富贵而妥协于统治集团。

在感情自觉与理性自觉上,诗人又选择了前者。

这是诗人的第二次人生悲剧,比起第一次的无路之悲,这次的被弃之悲便要深刻得多了。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作为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天才诗人,他的激情与想象力,他的狂傲与自信,他的骄傲和孤独。

透过他美妙的诗歌语言,永远打动后人的心弦。

但他是个悲剧式的人物,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了他政治上的悲剧。

一、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李白诗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财富,有些则成为国人的日常用语,有些则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

然而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却不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之音”的表现。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

大多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

认为,从诗人的全部创作经历与盛唐社会政治发展的变化趋势看,李白堪称是一个“悲剧诗人”。

李白的仕途之路具有明显的悲剧性。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祖籍陇西陈纪。

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二十岁开始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政治理想远游。

李白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是郁郁不得志的,直到他死,也没有得到正式的官职。

他自诩的雄才大略,更没有机会得到施展。

所以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主要在于表现诗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无情的幻灭,这是诗人个人悲剧的真实记录。

那么,才华绝代的伟大诗人李白,为什么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任何作为,反而仕途坎坷、挫折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如此兴旺发达、生气勃勃的盛唐却容不下一个李白?是因为小人的妒忌、迫害,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那就来解读一下他的仕途之路。

李白“仗剑去国,辞家远游”是在诗人二十六岁时,他离开蜀中,开始一生理想的追求。

这时唐代这处于“开元之治”的极盛时期,充满激情的李白一心想从政:安社稷,济苍生。

他的壮志雄心点燃他建功立业的理想之火。

他自比大鹏,大鹏是他的图腾,从出山到出世都以大鹏自比。

他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于是他离开第二故乡四川,到楚汉大地到处交友,拜见名士和达官贵人,希望他人引荐。

论李白的悲剧人生与悲剧精神

论李白的悲剧人生与悲剧精神

论李白的悲剧人生与悲剧精神作者:孔德玉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李白作为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人们在了解他伟大的文学成就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在他布满荣誉的人生之后却隐藏着充满悲剧性的灵魂。

李白的人生悲剧主要体现在他面对人生转折时的矛盾抉择。

本文从心灵、性格、命运三个角度剖析李白充满矛盾和悲剧性的一生,以及面对悲剧人生李白独特的应对方式和崇高乐观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仕与隐的矛盾现实与个性的冲突勇者无畏的悲剧精神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文坛上素与杜甫以“双子星座”相称。

后人大多只知道这些名贯古今的令人称羡的称呼,却不知在这背后,李白内心的矛盾与孤寂。

出仕与隐居的难以抉择、现实与个性的难以契合,都令其痛苦不堪。

唐朝的起起落落也影响了他性格的形成,高傲张扬的性格使他无法也不愿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

他意欲出仕、济世救民,却时运不济,无法完成自己追求功名的远大理想。

从这一层面来说,他的人生可谓是悲剧重重。

一、隐与仕的矛盾——心灵悲剧正如充满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盛唐时代一样,李白的一生也包容性地接受了儒、道等多家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充满了这样那样的矛盾。

多种思想交织,仿佛在李白的心灵中埋下一座座活火山,你不知道它们会什么时候突然爆发,其潜在的威力却使得李白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出现了顾虑,心中矛盾重重。

心灵的矛盾可以说是李白人生悲剧的导火索。

李白心灵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仕与隐的矛盾心理。

李白一生同时受儒家、道家、纵横家等多家思想的影响。

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心怀苍生,关心江山社稷,有着强烈的功名欲与出仕的心态,“欲尽节于明主”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有着寄情山水、追求生命本真的隐逸观念,求仙问道也成了他心目中的乐事。

他爱酒爱月,“举杯邀明月”是他闲淡时的常态,于是长安被赐金放还后,酒隐安陆成为他的不二选择;在因永王事件被连累流放后他选择了四处游侠,漂泊终生,这种追求隐逸与超然的“真性情”无疑是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

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

我把李白诗歌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五、李白诗歌具有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每每和学生讲到李白的诗歌,都不约而同都记起的是《静夜诗》、《赠汪伦》、《行路难》等诗歌。

如果要同学们介绍下李白,都会同声响起: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诗仙”。

今天,在和同学上课讲到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要掌握这篇文章就不得不讲到李白的身世和此诗歌的背景材料,以及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浪漫注意特点,李白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叫同学们写与李白有关的词或叫同学们画自己印象中李白的画像。

看着眼前学。

生们对李白的了解,我的思绪更不可收拾,于是,写下了这篇小论文,我也想谈谈李白及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

礼拜的诗歌美丽就一这样的一种力量征服了当时以及后世许多的读者的心。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

从公元 712年到年,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这半个世纪,历史上称为盛唐。

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杰出的诗人如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

李白诗歌浅析

李白诗歌浅析

李白诗歌浅析第一篇:李白诗歌浅析李白诗歌浅析——《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

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

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

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悲悯的浪漫——李白酒诗之悲剧文化意蕴摭谈

悲悯的浪漫——李白酒诗之悲剧文化意蕴摭谈
唐之 音张扬到 了极致 , 奏 响了浪漫情怀交 响曲的最强音 。然 而在 其乐观奔 放 、 浪漫任情 的同时 , 也蕴 含着强烈 的悲剧 文 化性格 与个性特质 。李 白所处 的“ 开元 盛世” , 既是封 建王朝 的极盛 时代 , 同时在盛世 的光 环之下又潜藏着重 重危机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 , 悲剧意识 与反悲剧 意识 二者 的交融 , 形 成 了独具 特色 的中国美学特 质的复杂 性 ,也 构成 了中 国传 统 文化 悲剧意蕴 的丰厚与广 袤 。本文 将就 “ 诗仙 ” 李 白酒诗 折 射 出的悲剧情 怀以及悲剧 意识 ,摭 谈其酒 诗 中蕴 含 的深 刻
矛盾之 中他借酒抒怀 、 以酒 遣忧 , “ 敏捷诗千首 , 飘零酒一杯 ”
( 杜 甫《 不见》 ) , 李 白与酒之 间有着难 以割舍 的密切联 系。在 醇醪的芬芳之间李 白无所顾忌地张扬着 内心的本真情意 , 在
其 痛快淋 漓 、 无 所拘束 的抒 写 , 将 昂扬 奋发 、 恣意纵 横 的盛
青崖 间 , 须行 即骑访名 山” ( 李 白《 梦游天姥 吟 留别 》 ) 求仙访 道的道家 思想 , “ 美 酒樽 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 任去 留” ( 李 白
《 江 上吟》 ) 纵横 恣意 的酒 徒风采 , 是李 白酒诗 浪漫精 神的重
要组 成部 分。李 白置身 的“ 开元 盛世 ” , 是唐代逐渐走 向极盛 , 同时又孕育着重重危机 的特定历史时期。在阔达 的盛世之梦 中, 自诩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 少有鸿鹄 之志的李 白 自视甚 高 ,
尽 。“ 愁来饮酒二千石 , 寒灰重 暖生阳春 , 我且 为君槌碎黄鹤
楼, 君亦 勾吾倒却鹦 鹉洲 ” ( 李 白《 陪侍 郎叔游 洞庭醉后 》 ・ 其 三) , 此诗作 于乾元二年 ( 7 5 9) 李 白被 流放夜 郎 , 途 中遇赦而 还之际 , 充溢着无辜蒙冤受屈的无尽悲愤之情 。这种悲剧意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李白作为盛唐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以其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潇洒飘逸的诗歌风格,浪漫瑰奇的艺术构思,夸张雄奇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世的颂扬。

就如同余光中先生所说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下三分酿成了月亮,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可以说李白就是盛唐诗歌绝对的形象代言人,他的诗作也蕴含着盛唐的气象。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盛世下的悲剧人物,身负傲视才华,却只能“奉诏作诗”,歌咏风月,藐视权贵,赐金放还,郁不得志。

而本文则以他晚年的一首代表诗作,来分析他盛世下那无奈的哀音。

本诗的开头便是“悲来乎,悲来乎”,直抒胸臆,这也是李白诗歌惯常的抒情艺术手法,如同《将进酒》开篇便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营造了时光奔腾,人生易老的一个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正如李白所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在这场酒宴上,李白一开始就高叹“悲愁来了,悲愁来了”,也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天真、率直的一面。

钱钟书曾说“唐诗多以风情神韵擅长”,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诗歌和绝句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谬钺先生也说“唐诗之美在情辞”,唐诗以情胜。

而李白诗中更是体现着一种放言无惮的天真和率性,很多诗句都是脱口而出,直言袒露,较少思虑避讳伪饰。

酒宴之上,“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一曲《悲来吟》,唱出了李白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或许真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这位声振寰宇,名播华夏的歌者,此时此刻,寂寞的心境又有谁人能懂,此时的李白已经是不如了人生的晚年,曾经的理想抱负,曾经的万丈豪情,或许已经和那曾经的大唐盛世一起埋葬在那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中,站在盛唐诗歌的顶峰,一身仙风道骨,潇洒不羁,也就注定了他“高处不胜寒”,龙擦拭土、御手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那曾经的一抹大唐风流也早已消散在落寞的心底。

我想也不会有人对他高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已衰。

试析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涵_林最芬

试析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涵_林最芬
李白的自由精神与理想主义 也表现在对诗歌形式的选择上。 在盛唐诗歌已趋律化的情况下, 李白所作多古体乐府诗, 他突破 了律诗的束缚, 极力追求诗的内 在情感旋律, 在比较松散而又跳
跃的结构中, 极其自由而又自然 地表达思想情感。他的精神追 求, 他的不受拘抑的个性, 促使 他选择了这种最能表达内心情感 而时人不敢用的诗体形式。他以 不落窠臼的想象在诗歌形式上实 现了自己的自由主张。
一 “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要探讨诗 歌 的 精 神 内 涵, 必然离不开对诗作者的考察。 李白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 具有天生的诗人气 质, 他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是建立在充分认可个性自 由的基础上的。终其一生, 他都不曾放弃对个性自由、 独立人格的追求。他的桀骜不群、任意恣肆, 要求平交 诸侯, 不干人、不屈己, 固是恃才狂放, 更是他对完美 自我的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 颜! ”这正是狂放的李白渴望自由、追求自由、捍卫自由 的呐喊。李白在诗文中多次以大鹏自比, 在《大鹏赋》 中, 诗人以自己的豪情壮志、奇才逸气塑造了一个形态 雄伟、括四海、吞八荒、神应道随的大鹏形象, 这其实 也正是诗人所期许的自我形象。 酷爱自由的天性铸就了他上不臣天子、下不屈诸侯, 独立天地、睥睨万物的傲岸性格。他不愿受世俗礼法的 约束, 也无视封建等级伦常。他“戏万乘若僚友, 视俦 列如草芥”, 即使对他所倾慕的古代圣贤, 他也希望 直 起 身子以平等的姿态与之相交, 而不是如一般的儒子唯唯 诺诺于圣人之言, 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对孔圣人是尊崇 的, 却也时而对他开开玩笑, 如“我本楚狂人, 《凤歌》
受庄子的影响, 他视功名富 贵如敝屣, 但又不同于庄子的消 极避世, 他不满足于精神上的自 由, 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现 实社会充分确认自由主张, 实现 自我价值。在《代寿山答孟少府 移文书》中, 李白明确地表述了 自己的理想: “吾与汝, 达则兼 济 天 下 ,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 申 管、宴之谈, 谋帝王之术。奋其 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 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 浮五 湖 , 戏 沧 洲 , 不 足 为 难 矣 。” 这不仅是他的政治理想, 更是他 的人生理想, 政治理想只是他人 生理想的一个直接的具体的步 骤。“事君之道”即是指传统知 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 感。它超越了个人的利害得失而 表现为对社会命运的终极关怀, 因而从政只是实现理想的手段而 不是目的, 所以, 李白投身政治 但又希望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 离, 自由人格是一切的前提。李 白在诗歌中多次提到东晋谢安, 在他眼中, 谢安既实现了自己的 社会抱负, 又以东山之隐保持了 自己的独立人格, 正是他所追求 的理想蓝本。对他来说, 失落了 自由的理想是一种缺陷, 而失落 了理想的自由同样是一种无法接 受的缺陷。他追求完美。他以一 介布衣平交王侯, 与帝王的关系 上, 要求师友主客般的平等: “秉烛唯须饮, 投竿也未迟。如 逢 渭 水 猎 , 犹 可 帝 王 师 。” 这 种 平等地位, 是他入仕的基础。他

《静夜思》:李白的孤独与哲思

《静夜思》:李白的孤独与哲思

静夜思:李白的孤独与哲思一、引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它是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邃的语言展现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哲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静夜思》这首诗进行解读,剖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意义。

二、诗歌背景《静夜思》是李白创作于唐朝初期的一首五言绝句。

据传说,这首诗是李白在逃难路上写下来的。

当时他身处异乡,寂寞无依,晚上只能借助月光下筹谋胸怀和未来憧憬。

可以说,《静夜思》不仅仅是表达了李白当时的心境,还反映出他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主题——孤独和自省。

三、孤独之感1. 孤雁高飞《静夜思》开篇就写道:“床前明月光”,明月高挂天空,孤单的光辉照亮了李白靠在床前的身躯。

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就像一只孤雁高飞,无所依靠,只能凭借自己翱翔于苍穹之间。

2. 银汉横空接下来,“举头望明月”呼应着屋外明月的辉煌。

“明月”的形象让人不禁联想到牵挂着李白的家乡和亲人,同时突显了在异地漂泊中深深感受到的家乡温暖与思念。

这种对故乡和亲情的怀念更加放大了李白的孤独之感。

四、哲学思考1. 动态与静态在诗歌中,“床前明月光”描绘了一个静谧、安宁的画面。

尽管隐约可见李白身后床铺上,可是这并未消除他内心深处那种冥想和思考带来的动荡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静夜思》展现了动态与静态、内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对比与冲突。

2. 天人合一在最后两句“明月照天涯,低头思故乡”,李白通过月光的形象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和宇宙的感慨。

诗人通过思念故乡传达出他在孤独中对家园、亲情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从而进一步暗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

五、结语《静夜思》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名篇之一,它展现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哲思。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神秘而富有智慧的诗人在追求自我与世界真理之路上,并用优美的词汇将其凝练、传递出来。

这使得《静夜思》成为中国文化中不朽的艺术珍品,也尝试勾勒出了李白孤独而哲思其性格特点。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豪放顺意、恣肆多端、清逸明净,任何一个时代诗歌都无法与之媲美。

本文将从儒、释、道对李白性格及思想的深层次影响上入手,从豪放的个性之魂、清逸的侠士悲情和现实的浪漫主义三个方面分析李白诗歌的特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大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地的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受到良好教育和道教文化的熏陶。

成年后,游历了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胜地。

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应召入京,为供奉翰林。

两年后因个性狂放、行为任肆,触怒了朝中权贵,被排挤出了长安,又重新开始了其漫游生活。

安史之乱中,因参加永王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漂泊在东南一带,后病逝于安徽当涂,时年62岁。

让我们在理解和体会中,也尝试着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总结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豪放的个性之魂一个人年轻时代的经历对这个人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蜀地,而蜀地的紫云山正是道教胜地,这座山恰好就坐落在李白家附近。

受环境的影响,李白从青少年时代就喜好道教的神仙之说。

他在诗中说“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可见李白有明显的弃世缀道思想。

他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人性的解放、顺乎自然的惬意。

环境造就人,正是道教造就了李白,也幻化了他的梦想,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的个性魅力。

如果没有道教的影响,李白也许不可能有这样的诗风。

李白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成为了受过符箓的道士,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上是一派道家的洒脱、道教的狂放。

我们知道,与佛教的普渡众生和祈求来世不同,道教讲究“游世”,是一种珍视个体生命并渴望现世快乐的宗教,即所谓“乐生”;它重视人的自然性,提倡一种脱离社会体制的自然生活。

因此,道教没有空、幻、寂、灭的禁欲色彩,而是充满了饮酒谈玄、长生不老的成仙享乐情绪。

所有的这一切,在李白的生活和创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解读李白诗词《行路难》读后感赏析

解读李白诗词《行路难》读后感赏析

解读李白诗词《行路难》读后感赏析解读李白诗词《行路难》读后感赏析(通用14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解读李白诗词《行路难》读后感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读李白诗词《行路难》读后感赏析 1李白的诗句很多都很人一种愤世嫉俗的感觉,在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也会吐槽其他人的成功。

一个人当时的处境和年龄有关。

如果说20出头的年轻人似乎会更倾向于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果这个人像是李白这样在年轻的时候还有很多资源的话,自我实现的目标似乎就更容易像李白一样成为一生的追求。

而一个步入中年的人,或者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坎坷的人就更容易追求人生的幸福总量。

比如王维,就是这种人的代表。

但是即便是王维心中依然有着对理想的向往,只不过行动的时候更符合现实的要求,也只有在诗中能够排解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假如人生只有三条路可选,一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三是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你愿意选择哪个?我觉得可以综合的利用这些生活方式,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但是在完成大目标的路上也可以确保自己的小确幸。

比方说熊逸提到的健身养生的问题,活得长是一个大目标,所以锻炼身体就变得很重要,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锻炼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我觉得可以通过转变思路让健身变得没那么辛苦,而且可以变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比方说看到自己外观改变的满足感,健身中定下一系列的小目标,通过完成小目标来完成自己的小确幸。

这样结合起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

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看似辛苦的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思路转换的方式变得有乐趣,而且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也是这些转换思路的重要方式。

虽然不是所有事都能这么考虑,但能转变一些思路也就能让自己走的更远、更快乐。

作者:半支烟解读李白诗词《行路难》读后感赏析 2李白的诗,多是含有浪漫主义的诗风。

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读后感

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读后感

李白《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读后感
李白的《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悲剧精神的诗歌,读后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力量的赞叹。

首先,诗中所展现的豪情壮志令人振奋。

诗人以黄河西来决昆仑的壮阔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狂夫不顾河水汹涌只身过河的场景,展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这种豪情壮志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人生挑战的勇敢面对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也激发了读者内心的勇气和斗志。

其次,诗中所表现的对自然力量的赞叹让人震撼。

诗人以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狂夫与河水的搏斗为媒介,展现了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不可抗拒。

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自然力量的无穷魅力和对人类生命的深远影响。

这种对自然力量的赞叹不仅让人敬畏自然,也让人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此外,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值得深思。

诗人通过狂夫渡河的故事,传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他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人生挑战时应有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

这种人生哲理让人在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李白的《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以其豪情壮志、对自然力量的赞叹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力量的赞叹,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这首诗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同时,它也激励我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珍惜当下,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历史上弥足珍贵的特异存在,他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和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了与杜甫诗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同时,也具有了丰富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具有很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1.满怀政治理想,暴露政治危机。

诗人曾满怀政治理想,他奉诏入京时,带着“济苍生”“安社稷”的追求,以为终于获得君臣遇合的良机,可施展抱负、大济苍生了,不料却屡遭失意,报国无门,于是他写下了许多抒发情怀的诗篇,这些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体现了唐朝潜伏着的政治危机。

李白《古风》第四十六首说: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候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蹴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一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繁荣外衣的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和腐化。

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

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

他羡慕姜尚:“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羡慕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羡慕谢安:“暂因花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在这一类的诗歌里,他甚至幻想过一种君臣互相礼让尊敬的平等关系:“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行路难》第二)。

李白悲壮的诗

李白悲壮的诗

李白悲壮的诗摘要:1.李白的诗歌特点2.李白诗歌中的悲壮情感3.李白悲壮诗歌的代表作品4.李白悲壮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而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李白的众多诗歌中,悲壮诗歌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充满了对时代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特点在于其豪放不羁、奔放自如,善于运用奇崛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以表达他内心的激情和壮志。

他的诗歌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诗,更有游仙仙境之歌。

在这些诗歌中,悲壮情感是他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悲壮,是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英勇的抗争精神,是李白诗歌中独特的美学风格。

李白诗歌中的悲壮情感主要体现在对时代命运的忧虑、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等方面。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历史沧桑的悲叹,也有对英勇抗争的赞颂。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争、黑暗政治、人民疾苦的忧虑,以及对英勇抗争、追求自由、理想境界的向往。

正是这种悲壮情感,使得李白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李白悲壮诗歌的代表作品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忧患意识、抗争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李白的高远志向和坚定信念,也表达了他对时代命运的悲壮感慨。

李白悲壮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悲壮情感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世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苏轼等,都对李白的诗歌表示敬仰和钦佩。

今天,我们阅读李白的悲壮诗歌,不仅可以欣赏到他高远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感受到他那颗忧患意识和英勇抗争精神的心。

总之,李白的悲壮诗歌是他诗歌中独特的美学风格,展现了他对时代命运的忧虑、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谈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谈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谈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摘要:李白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奇幻夸张、善用意象、以气夺人、具有独特的自我形象。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的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李白的诗歌中不论是描写奇幻绚丽的仙境,讴歌雄奇壮美的大自然,还是直接反映现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诗人自我形象存在::黑暗现实的坚决抗争者,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者。

李白常常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个性、气质、情操都汇人其中,主客观高度融合,表现出一种理性的乐观主义和压倒一切、征服一切的英雄气概,使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客观世界合二为一。

关键词:李白;雄奇;飘逸;天真 ;清新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017-02李白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纵横驰骋、雄奇壮丽。

诗中的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并且诗人将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以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手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

一、奇幻夸张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继承屈原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同时,还将其发展并续,汲取民间诗歌的夸张手法,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制造离奇的意象,构建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彰显诗人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情怀。

而诗人在描绘自然风光时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其山水诗显得出神入化,开拓了我国山水诗雄奇壮阔的大格局。

如李白在其山水诗中使用数词时,动辄就是成百、上千、上万,而用个位数的时候很少,在选用的量词上常用尺、丈、里等。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李白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作为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天才诗人,他的激情与想象力,他的狂傲与自信,他的骄傲和孤独。

透过他美妙的诗歌语言,永远打动后人的心弦。

但他是个悲剧式的人物,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了他政治上的悲剧。

一、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李白诗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财富,有些则成为国人的日常用语,有些则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

然而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却不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之音”的表现。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

大多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

认为,从诗人的全部创作经历与盛唐社会政治发展的变化趋势看,李白堪称是一个“悲剧诗人”。

李白的仕途之路具有明显的悲剧性。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祖籍陇西陈纪。

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二十岁开始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政治理想远游。

李白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是郁郁不得志的,直到他死,也没有得到正式的官职。

他自诩的雄才大略,更没有机会得到施展。

所以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主要在于表现诗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无情的幻灭,这是诗人个人悲剧的真实记录。

那么,才华绝代的伟大诗人李白,为什么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任何作为,反而仕途坎坷、挫折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如此兴旺发达、生气勃勃的盛唐却容不下一个李白?是因为小人的妒忌、迫害,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那就来解读一下他的仕途之路。

李白“仗剑去国,辞家远游”是在诗人二十六岁时,他离开蜀中,开始一生理想的追求。

这时唐代这处于“开元之治”的极盛时期,充满激情的李白一心想从政:安社稷,济苍生。

他的壮志雄心点燃他建功立业的理想之火。

他自比大鹏,大鹏是他的图腾,从出山到出世都以大鹏自比。

他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于是他离开第二故乡四川,到楚汉大地到处交友,拜见名士和达官贵人,希望他人引荐。

由于李白个性傲慢、直率,往往受挫。

要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首先要有职权。

那么,他用什么方法取得这个职权呢?他没有走当时普通知识分子走的科举之路,通过科举中进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不愿束缚自己的个性,他觉得一步一步向上爬太慢,他企图一步登天,“一鸣惊人”。

然而此路不通,只能走一条求人举荐道路。

他通过诗文自我称扬、吹捧对方、言语威胁,但终究追求失落。

由布衣到朝廷一举而为辅弼重臣的理想破灭了。

这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开元盛世,是有些近天真的幻想,由于李白的报负与从政方式同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

这种功业莫从就的苦闷感慨在诗中慢慢渗露,反复出现在他的诗歌中。

功业难成,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之中。

终于时来运转,李白42岁时,他一生所盼望到皇帝身边做高官的机会来了。

唐玄宗发了一份诏书,李白终于进长安面圣。

对此,李白是充满希望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1]便充分流露了这种心情。

诗人刚入长安,也确实过了一段扬眉吐气的生活。

但召入不久后,诗人很快就有一种新的失意与不安之感了。

一方面,对供奉翰林职务的不满;另一方面,诗人目击朝政的黑暗腐败,权臣的妒贤嫉能,对自己的前途有着一种悲剧性的预感。

而事实证明,李白的估计是正确的,玄宗征召李白根本就不是要委以国事,而是把他作为文学侍臣来点缀官廷生活的。

长安失意,标志着李白辅弼之梦的破灭,是诗人仕途经历的第一次悲剧。

诗人长安失意之前的忧愤只是产生于天真浪漫的幻想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而长安失意之后,诗人的忧愤则产生于鲜明的政治理想与黑暗的政局之间的冲突。

由于怀才不遇到怀才见弃,由向往宫廷到逐出宫廷,由充满希望到希望破灭。

这是李白创作悲剧的一个重要发展。

悲叹黑暗政局,感伤时光流逝与气愤世道的昏乱三者之结合,大大丰富和深化了李白后期诗歌的悲剧性内容。

现实给了诗人以深刻的教育,使之认识仕途风波的险恶,于是他在《行路难》中进一步感叹报国无门的悲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在这里感到仕途的阻力,而仕途的阻力来源公卿忌才。

他认识到奸佞权贵不仅是朝廷黑暗的乱源,也是制造自己悲剧的祸首。

他明确表示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下之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经历了第一次失败,被赐金放还,离开了他日夜向往的朝廷,结束了他的为官生涯,心里十分郁闷,但他没有气馁,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他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驾着高高的风帆,驶向那天边无际的大海。

正是这种强烈的功名欲与济世理想导致了诗人的第二次悲剧—安史之乱中应聘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

诗人报着希望加入永王水军,没想到竟成了李唐王室内部操戈的无辜牺牲品,为此遭到了下狱和流放。

这一悲剧彻底粉碎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幻想,最后李白被释放了。

虽然经历这么多磨难,但他仍“不坠青云之志”。

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言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总有身处顺境或逆境的时候。

当处于逆境之时,要学会自我排遣,不要过分执着于失败和挫折,而跳不出悲伤的圈子。

此时,不防到大自然中去,放浪形骸之外,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惠,这将会抚平内心的创伤,以便收拾精神,再上台阶。

所以快六十岁的李白,仍对前途充满自信,仍是那么天真,富于童心,无论受什么挫折都不折不挠,希望人生重新开始。

就这一点是十分的难能可贵的。

也许这就是盛唐精神吧!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的,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2]而从李白身上的两次悲剧展现,正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它给予人们得不是哀愁,不是惨苦,而是刚强、雄伟,它闪耀着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

二.李白诗歌悲剧精神的体现深陷绝境——悲情悲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何况是悲壮。

李白学会了怎样去享受悲情,尤其是知道悲剧是无可回避时,他就爱上了悲情。

我们不知道什么触发了诗人这种生命的体验,也许是刚刚出蜀时所体味到的人生渺茫;也许是初到京城求仕时所受到的挫折,这些使诗人产生“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3]的悲鸣。

但当李白用一连串的短韵渲染着艰险、恐怖和神奇时,我们明白,那是一种深陷绝境时,潜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激情与宣泄。

李白来自蜀中,那是一个被群山遮掩的盆地。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勾勒了一条若隐若现的“鸟道”,预示着一个遥不可及的天外世界。

但那一线“鸟道”又透露了先民心中隐隐的期待。

直到五丁力士的出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一条以壮士血肉锻炼而成的蜀道蜿蜒而上,隐藏在先民心中的隐隐期待终于变成明晰的希望。

这既是生命的抗争,也是生命的献祭。

生命深处所隐藏的不屈意志终于促成了自然和人类的和解。

这险要的天梯石栈就是人类生命和自然相容为一的象征。

从此人类生命将和自然共享宇宙的苍茫、艰难、雄奇。

李白描绘了一幅壮丽而超越生命的景观:时间的苍茫、境地的险要、力士的惨烈,这是人们摆脱绝望和卑微的意志,赋予生命以新的境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蜀道之上却能目睹“六龙回日之高标”和“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奇观,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至境。

对于压抑在盆中千XX之久的蜀人来说,对于一直生活在卑微和庸俗中的芸芸众生来说,它是一个神奇的梦想。

这梦想是把一代代微不足道的生命送上了充满崎岖的不归之路:“青泥向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首先写了蜀道的艰难。

“畏涂巉岩不可攀”使得攀岩过程十分艰难。

当苦难体验之后,希望就渐渐淡薄。

所以“扪参历井”就不可能表现为天地钩连的豪迈,而成了一种胆战心惊的恐惧。

就在“以手抚膺”坐地叹息后,人们忘记自己攀登的目的,模糊了自己的信念: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现实的苦难构成了生命之途,它使人不再自信如初。

其次是悲凉。

“但见悲鸟号XX,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漫山遍野的悲凉,在苍山XX间飘过,像一道难以化解的古老咒语,纠缠着人生艰难的旅程,注释着人生的命运。

蜀道难于上青天,前途漫漫,西游难还,人永远漂泊在这崎岖的小道上,没有终点,也没有驿站,这就是失路之悲。

而“雄飞雌从”的山鸟和长夜漫漫的“空山”,一明一暗地衬托了旅人难以掩饰的寂寞情怀。

寂寞就是因为渺小和失落,是因为无家可归,是因为一切都在迷茫之中而难以诉说。

这是加倍的悲凉,是一种掩饰不住的自我怜悯。

再次是恐惧。

在这峥嵘而崔嵬的蜀道之上还有你难以预料而又无法躲避的种种凶险,无论是“磨牙吮吸”的猛虎长蛇,还是“杀人如麻”的收官奸雄,它们无时在威胁着旅人脆弱的生命。

在这样的如肠的小道山,你又能避向何方呢?生命如寄,死亡不请而至,这些事旅人注定了必须承担的命运。

而注定了的结局,又把恐惧深深的烙在每一个旅人心头,使得这攀登之途充满了悲愤和幽怨。

证实生命是脆弱的,悲剧性是生命的标志。

《蜀道难》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远古的勃勃生命意志的轰鸣。

深陷绝境时,有勇于承担命运的勇气;面临艰难时,有捍卫生命的激情。

生命体验——醉酒李白豪放,但不快乐。

李白潇洒,却处处显悲情。

“天生”李白是孤傲的,正是因为如此当他得不到原以为得到的东西。

这两种矛盾冲突导致压抑,他便开始向诗酒中寻找慰藉。

他尽情的挥酒,醉酒使他撕破了灵魂的栏杆,心灵的桎梏,使他能够面对本真的心灵和悲剧的真相。

圣贤自古就是寂寞的,理想永远是无法实现的,这万古之愁是酒也化不开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然而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与尔同销万古愁”和“举杯消愁愁复愁”的压抑和内心的苦闷。

但李白的悲剧感却不是消极的,他在追问中体验到了快乐,使人格和境界也得以提高。

因此,酒不仅使他的生命得以张扬,酒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发挥到了极致。

《月下独酌》,李白就赋予了酒神圣的价值。

使爱酒、饮酒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

于是,酒、明月、李白三者合而为一,成为探索生命与价值的象征。

“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的心情不畅,是因为“独酌无相亲”!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酒了。

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

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

一低头,身影相伴。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

影子虽近在咫尺,但也会默默的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此时此刻诗人内心仍是孤独寂寞的,但是好在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不至于太孤单,就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行乐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