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澍:八十年代的一面旗帜——读王学典《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

合集下载

这是一本从八十年代初一路走来的杂志

这是一本从八十年代初一路走来的杂志

步步 的 变化 ,这确 实 是一 件 非常 高 兴的 记 得 当年创 刊时 我 已经 5 岁了 ,当时 3
事情 。 的杂 志还 叫 《 学习 与思考 》 ,和现 在的 风格 完 全 不一 样 ,是 一 本 以通俗 理 论 文章 为 主 的 刊物 。18 93年时 《 习与思 考》还 是 试 学 刊。 当时 只有 6 人 , 个 由徐 正伦 同志 和 我负 责, 加上 3 刚从 杭州 大学 毕业 的 学生 以及 位 今天 还 在 杂 志 岗 位 上 工 作 的陈 侠 如 同志 。 大家 以前 都没有 任 何办 刊经 验 , 说 3 别 位大 学生 了 ,就 连 我 和老 徐 也仅 仅 是 之前 一直 写些 文 章而 已 ,办杂 志 对 当时 的 我们 来说 都还 是 生平 第 一 次 ,何况 还 是一 本 全 国发 行的 杂 志 !所 以困难 可 想而 知 —— 没有 校 对, 没有 美编 , 没有 基础 设备 … …在这 样的
情 况下 ,我们 一 方 面要 根据 省 委 宣传 部 的
办 刊 宗 旨组 稿 ,一 方 面还 要骑 着 自行 车 亲 自去搞 发 行 。甚 至 连 个像 样的 办 公场 所 也 没 有 ,只 好 在杭 州 剧院 楼 上租 一 个 十几 平 米的小 房 间作 为编辑 部 。 然 而这 仅 仅是 其 一 。我始 终记 得 最困 难的 还 是排 版 ,哪 能 与 今天 相 比 ,一 部 电 脑 、一 个软 件 就 可 以迅速 将 杂志 的 版 面排 出来 。我们 那 时候 没 有一 点 设 备和 专 门的 美编 , 而且 6 个人 连 设计版 面 也不会 , 没有 办法 , 只能跑 到 《 产党 员》杂 志社编 辑 部 共
以及 《 浙江 学刊 》的编辑 部去 , 那里 的编辑

做好“80后”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80后”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80后”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几点思考目的:“80后”开始成为青年主流,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好“80后”的青年,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前团支部工作的新课题和新难点。

“80后”青年,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开始成为青年主流。

未来5~10年,他们将成为各项工作任务的主力军和顶梁柱。

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好“80后”的青年,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前团支部工作的新课题和新难点。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企业团支部管理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现对石油企业如何做好“80后”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做以简单的分析:一、树立做好“80后”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新观念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观念上,还用以往的工作思路去做“80后”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利于青年接受,可能有时还会形成负面效应。

所以,新形势下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一个思想观念的更新。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是当前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

大庆油田刚刚走过它50年的辉煌历程,油田的地位需要我们去保持,辉煌和荣誉需要我们去延续,大庆精神、大庆红旗更需要我们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现在,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已落在了他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引导和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使命与责任,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通过积极的反思,帮助他们找准人生之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找到引导和教育他们的新支点,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结合工作实际,富教育于实践之中做好“80后”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同样要与他们的各项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只有在团员青年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与他们的业务工作二者之间抓住结合点,找准切入点。

我单位团支部创造性地开展“三个一”(即:为团员青年送一份生日祝福,给团员青年发一条安全短信,为团员青年举办活动比赛)活动,用细心关怀打动青年、感染青年,以民主、平等、和谐的态度同青年交流和融合,立足于凝聚人、培养人、激励人,真正帮助解决青年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青年交朋友,用真挚的感情把青年凝聚到团组织的周围。

史学概论参考阅读书目

史学概论参考阅读书目

史学概论参考阅读书目1、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

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4.[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中译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5.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6 张尚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

7、韩震:《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

8、庄国雄等:《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

1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佘树声:《历史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田汝康、金重远编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张文杰等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4、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15.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1987年。

16.[美]雷蒙德•格鲁:《比较历史研究概论》(中译本)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1期。

1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8.[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19.[波]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

2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

21.[莫]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2.[法]勒高夫:《新史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23.[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4.[美]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

论西学东渐中的黎庶昌

论西学东渐中的黎庶昌

论西学东渐中的黎庶昌黎庶昌,原名黎锷,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杰出学者,对于西方学术的研究和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他的研究和教学生涯中,他始终秉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思想的批判性思考,为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黎庶昌出生于1909年,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曾经历过中国的政治变迁和社会动荡,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寻。

他曾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平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平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教职,为数不清的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子,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成为了他学术生涯中的重要内容。

黎庶昌在西学东渐中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西方哲学。

他曾经在国内外广泛学习西方哲学,深入研究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等西方哲学大师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和思想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他的著作中,对西方哲学传统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启了中国哲学界对于西方哲学研究的新篇章。

与此黎庶昌也重视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曾经深入研究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流派的经典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着清晰的认识。

他曾经倡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在他的学术著作中,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而且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对话和比较,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交流的新领域。

在黎庶昌的学术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西学东渐中》。

这部著作是他多年学术研究的结晶,既包括了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也涉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是一部集中展现了他对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思想的巨著。

在这部著作中,他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辨和豪迈的笔墨,系统论述了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性,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共通之处,深刻揭示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

我对80年代的诗歌生活充满感恩

我对80年代的诗歌生活充满感恩

我对80年代的诗歌生活充满感恩——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之江文波篇访问者:姜红伟受访人:江文波姜红伟: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江文波: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了。

“十年浩劫”刚刚结束,思想解放的大潮犹如火山喷发,冲刷着中国的大地。

自由的鸽群开始飞翔,人文精神的旗帜开始升起,知识分子的精英群体率先觉醒,一批有觉悟、敢担当的作家拿起笔来,史称“伤痕文学”带着深沉、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在“春寒料峭”的环境下终于登堂入室,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

随之被称为“朦胧诗”的作品,也陆续从地下走到地上,并很快波推浪涌。

这时候的文学作品带来的不仅是文学的复兴,而是给中国人带来了一次精神洗礼,所起的作用明显超出了文学本身。

当时的知识分子几乎人人关注文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文学的春天。

那时候中国天空上的太阳,都闪耀着文学的光辉;吹拂在神州大地的春风,散发出的都是浓浓的墨香。

校园历来是思想最活跃,最崇尚自由的地方,而大学生群体也历来是行走在时代的前沿,青春的旗帜迎风飞舞。

而那时候活跃在大学校园的特别是77—79级学生,几乎集聚了中国沉淀十年之久、当代青年中所有的精英,人才爆棚,思想和智慧如积蓄已久的钱塘大潮,汹涌激荡。

而文学特别是诗歌,给他们的旺盛青春和澎湃的思想,带来一片最合适的挥洒天地,一个宣泄的出口。

那时候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没有诗社,没有写诗和爱诗的群体。

全国有众多文学报刊也闻风而动,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大学生诗歌专栏”,甚至出版“大学生专号”,发挥出推波助浪的作用。

那时候写诗成了天底下最光荣的事,一诗成名屡见不鲜。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诗歌,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自身的意义,而是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话题。

特别是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应占有浓墨重彩的一页。

可惜研究的人太少了。

姜红伟: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

80年代寻根文学

80年代寻根文学

80年代寻根文学摘要: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首先,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

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虽然也写山野村夫,但并不一般地赞美他们的素朴纯真;虽然也描写国民的劣根性,但并不以批判封建礼教为重点。

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同,比如贾平凹商州系列,高扬秦汉雄风,王安忆的《小鲍庄》对仁学思想的阐释,阿城的《棋王》放射出道家文化的风流神韵,李航玉的“葛川江系列”的吴越文化,韩少功的楚文化儒思想??寻根文学是第一次自觉的浪漫主义的完成式。

自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问题(自然、生命、传统)之一。

“回到自然”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口号和标志。

许多寻根文学作家都不断返回,寻找个性自我,给自然注入灵性,“在自然中看到上帝,在上帝中看到自然”,完成了浪漫的叩问。

比如农裔城籍作家返回乡土,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

《2024年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范文

《2024年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范文

《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篇一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远的文化变革。

其中,“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

这一活动不仅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更在全社会范围内激发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读书活动的兴起1. 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追求变得更为强烈。

在这一背景下,“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最为热门的文化活动之一。

2. 活动发起与推广“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由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多方共同发起和推广。

活动以读书为载体,旨在通过阅读优秀中华文化书籍,提高国民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读书活动的影响1. 知识普及与文化繁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

通过广泛阅读,人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也更为深入。

此外,读书活动还促进了各种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读书活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通过阅读历史典籍、文学名著等,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3. 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不仅在文化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社会进步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通过读书活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外,读书活动还为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语20世纪80年代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它不仅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还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4年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范文

《2024年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范文

《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篇一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进步。

在这一时期,以“振兴中华”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应运而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背景、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二、背景与兴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日益增强。

同时,社会各界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与信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应运而生,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文化现象之一。

该活动起初是由一些教育机构、文化团体以及热爱读书的个人自发组织的。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如读书俱乐部、读书讲座、读书沙龙等,引导人们深入阅读经典著作,激发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逐渐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成为了全国性的文化活动。

三、过程与特点“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广泛性:这一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参与和支持,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能看到这一活动的身影。

2. 深入性:活动组织者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组织读书沙龙等方式,引导人们深入阅读、思考,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3. 政治性: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一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成为了人们表达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待的重要途径。

四、影响与意义“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与开展,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文化层面:这一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人们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2. 社会层面:这一活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比较视域中的五四启蒙与八十年代启蒙

比较视域中的五四启蒙与八十年代启蒙

比较视域中的五四启蒙与八十年代启蒙五四启蒙和八十年代启蒙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思潮和文化运动。

五四启蒙发生在1919年,是一场由学生运动引发的思想启蒙运动。

而八十年代启蒙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场由知识分子引发的自由思想的复兴。

虽然这两个时期相隔了几十年,但它们在一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显著的不同。

五四启蒙和八十年代启蒙都是一场社会文化运动,都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五四启蒙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旧社会秩序瓦解、新文化兴起的时期,年轻一代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殖民侵略有了更多的不满和反抗。

八十年代启蒙则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中国正进行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扩大和自由思想的复兴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五四启蒙和八十年代启蒙都对传统文化和知识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五四启蒙的学生们强调科学和民主的重要性,提倡自由思想和现代知识的传播。

他们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殖民侵略,并主张国家的独立和民主自由的价值观。

八十年代启蒙的知识分子则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对西方自由思想的吸收和借鉴的也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活和人性的关注,提出了一种“和谐”的人文关怀。

五四启蒙和八十年代启蒙也存在一些显著的不同。

五四启蒙更加倾向于对现代化的追求,尤其是西方科学和民主制度的借鉴。

而八十年代启蒙则更加关注人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留和发展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

五四启蒙更加强调政治和社会改革,致力于通过政治手段来变革中国社会。

而八十年代启蒙则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尊重,通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来改变社会。

五四启蒙和八十年代启蒙虽然在时间上相隔了几十年,但在一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潮和文化运动,都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它们也有一些显著的不同之处,五四启蒙更加追求现代化和政治改革,而八十年代启蒙更加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个体自由。

论1980年代以来文学启蒙的意义

论1980年代以来文学启蒙的意义

论1980年代以来文学启蒙的意义管兴平 1980年代以来文学中的各种争论似乎已是昨日黄花。

大量有关这些问题的论述文章在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刊物上频频出现,一时出现了批评的热闹,文学似乎也繁荣起来。

但是在今天再来看这些争论,我们依然不能明白地知道言说了什么,真正地解决了什么样的文学问题。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不正常的,也是令人焦虑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批评只是注重概念的引进,将它们生搬硬套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当中;对西方的文学观念不加分析地填入大脑,而基本忽略了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根本差异,造成文学理解的混乱不清;对西方所谓大师的推崇,形成文坛帮派,各自分解撕裂仰慕的大师,有意造成文坛藩篱,文学隔阂日益加深;对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理解也愈来愈片面化。

中国文学生存状况并没有随着此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几次变化得到根本改观。

我们不禁要问:经过几代人努力所争取到的文学状况今天是否处在倒退之中?我们是否还值得为文学有所付出?此前,本文作者已经就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保守主义思潮进行过清理,与此相关联,也是更进一步的,1980年代文学中的启蒙和启蒙主义思潮也相当值得梳理和分析,这也是19世纪末以来的中国文学中的重要问题,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从容前行和应对现实也极具意义。

接续前述提问,必须回到启蒙问题上来,这是化解焦虑的重要一途。

而启蒙问题是与我们是否处在“现代”这一问题极具关联的。

一启蒙作为复杂的、沉重的话题,在中国当前严峻的文学生存环境下,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

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正如许多学者所看到的,并没有最终完成,这里面当然有复杂的原因。

中国社会经过了1980年代的文化启蒙也就是“二次启蒙”,人们的思想为之一变,但是很快,启蒙又一次陷入困境。

对应着当前消费社会的到来以及多年的政治积弊,人的心灵被污染,精神不得伸张,许多良好的价值观被遮蔽,更为重要的是,人们面对一些负面现象不再敢于直言。

文学作品也逐渐丧失了直面现实的勇气。

改革开放后刘大年和黎澍的史学思想

改革开放后刘大年和黎澍的史学思想

改革开放后刘大年和黎澍的史学思想
何亚云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3)004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巨变,史学界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指导下,史学出现新的发展.刘大年和黎澍在马克思主义的深化、“革命史学”到“新启蒙”、“阶级史观”到“近代化”等几个方面为史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何亚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后山东"红色刘集"经济发展历史探究 [J], 刘倩;何强
2.中国史学的个性——刘家和先生史学思想发微 [J], 赵轶峰
3.刘知幾的进步的史学思想 [J], 白寿彝
4.郭沫若就凉山彝族奴隶制问题致刘大年函的写作年份及相关情况再考 [J], 廖久

5.刘大年对西方史学思想的认识与评论 [J], 梁艳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作家更多的关心怎么写的问题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在作家的创作观念中日渐强化表现生活已完全取代了反映生活
第四章
80年代文学思潮 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兴 一、天安门诗歌运动 表达对周总理的歌颂与怀念,对“四人帮” 的愤怒与谴责,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二、拨乱反正 1、集中批判清算“阴谋文艺”、“根本任 务论”、“三突出原则”等极“左”文艺观 念。 2、文艺组织的恢复工作、文艺刊物的复 刊、作家的平反。
一、特点 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 实现了文学对社会现实功利目的的深刻化。 2、以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 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形成现代派热潮。
二、现代派文学讨论 80年前后: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 82年徐迟发表《现代化与现代派》引发对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西方现代派 产生的原因、对西方现代派的价值重估等问题,争 论的话题不断渗透到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的哲学基 础和社会思潮。
二、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
形成争论的焦点几乎都是纯理论性问题,形 成文艺理论观念变革大潮。文艺界原来热衷的现 代派热在逐步降温,文学有了强烈的本土意识。 几个大的争鸣问题: (1)85年——86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 85年和86年被称为“方法年”、“观念年”, 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运用到文学实践中。 (2)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争论焦点:对人的主体性如何认识、人的主体 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在海外“新儒学”影响下,以理论倡导为先, 以创作实践殿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4)关于“重写文学史”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 专栏。

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
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所使用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概念意识。所谓概念意识, 就是对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概念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并注意其适用的范围与概念自身的变化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长期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概念意识是不强烈的。早在二三十年代,胡适和鲁迅都谈到了这个问题。胡适 在1920年的《提高与普及》的演讲中说:“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 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奋斗、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 你,这叫做‘普及’。”胡适对这种低层次的概念普及十分反对,主张对新名词进行深入研究。1935年,胡适在 《今日思想界的一个大弊病》一文中也说:“名词是思想的一个重要工具。
5年学部制与“哲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体制化等方面。
“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新概念在1955年以前的中国文献里是找不到的。据蔡元培先生在《十五年来我国大学 教育之进步》一文中的介绍,国立北京大学在民国十年(1921年)决议成立四门研究所,即“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国学、外国文学四门”。蔡元培在1927年的《提请变更教育行政制度之文件》的第二个附件中,也是将“自 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哲学院”等作为并列的机构。在50年代以前,中 国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并没有合并在一起。为什么在1955年突然就出现了“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新名词? 通过部分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新名词的产生与建国后文化教育方面的苏联化倾向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处处长的黎澍在《认真清理我们的理论思想》一文中说到建国后许多词语都是由于俄语 翻译而产生的,如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1982年被译成《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而“资产阶级法 权”、“爱国主义”等这些名词,也都是翻译未定,已经用滥了的词语。黎澍的意思是说对这些名词应重新进行 深入的研究,从而重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主性。和黎澍揭示的情况相类似的是,“哲学社会科学”这个 词语也是因俄语翻译而产生并接受下来的。

把马克思主义从庸俗化的教条束缚下解放出来——答王学典

把马克思主义从庸俗化的教条束缚下解放出来——答王学典

作者: 黎澍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45-46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动力;庸俗化;历史主义;封建社会;山东大学;文史哲;问题展开;
基础论;劳动者
摘要: <正> 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1988年第1期发表王学典文章评述“历史创造
者”问题的讨论,主要回顾了解放以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历史,认为“我国建国后,几乎所有重大史学争论,基本上都环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关于‘历史主义’和‘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主要就是为回答历史创造者问题而发生的。

前者,首次提出要‘历史地’看待历史创造者问题:后者,则企图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历史创造者问题。

近年来,黎澍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思想事件”的修辞——关于王安忆《启蒙时代》的阅读笔记

“思想事件”的修辞——关于王安忆《启蒙时代》的阅读笔记

“思想事件”的修辞——关于王安忆《启蒙时代》的阅读笔

王尧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07()3
【总页数】9页(P16-24)
【关键词】阅读笔记;启蒙时代;王安忆;修辞;事件;历史叙述;中心内容;“革命”【作者】王尧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每一代人都有一个"启蒙时代"——读王安忆《启蒙时代》有感 [J], 车梦婷
2."启蒙"何以可能?r——谈王安忆《启蒙时代》 [J], 寇漾
3.文革作为启蒙,或启蒙的反讽——论王安忆的《启蒙时代》 [J], 黄锦树
4.非理性时代下的启蒙之路——论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 [J], 刘雅歆
5.启蒙前的时代,启蒙后的遗迹——读王安忆《考工记》 [J], 刘盟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下方力钧作品中的“芸芸众生”像

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下方力钧作品中的“芸芸众生”像

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下方力钧作品中的“芸芸众生”像在新启蒙思潮掀起的广泛影响下,进入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迎来了一个充满生机,大开放的时代。

科学技术、精神文化、艺术等领域都焕发着活力,身处其中的艺术家们也经历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回归。

但由于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的碰撞,当时的艺术界既是热闹的,也是浮躁的;艺术家既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也是焦虑的。

作为其中一员的方力钧,其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光头”形象就呈现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所影响下产生的结果。

本文将对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及方力钧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光头符号产生的原因进行浅析。

标签:新启蒙思潮;方力钧;光头符号一、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带来的影响进入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无疑是一个大开放的时代。

对于生活、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艺术家来说,八十年代是一个自我意识解放、充满了新生机、新气象的年代,是一个自由、追求百花齐放、自我意识回归的年代。

不仅仅是在精神文化、艺术等方面,放眼到生活习惯、知识理论等各个层面,中国社会都在快速的吸收西方先进理论思想。

彼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技术、精神文化、艺术等领域焕发着昂扬的生机,犹如潘多拉的魔盒,对当时想要快速汲取养分的知识分子、青年艺术家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驱使他们快速的模仿和学习。

八十年代的新启蒙思潮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第二次思想文化启蒙运动。

在文学、艺术方面释放着激情与活力,前卫美术运动更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西方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做了快速的吸收、融合与尝试,许多流派一时之间都冒了出来,各放异彩。

当时的美术界既是热闹的,也是浮躁的,艺术家既是自我意识回归的,也是焦虑的。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习俗、思想被冠以落后的帽子。

在新启蒙思潮的涤荡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即新启蒙思潮的推动者、践行者们认为“由于封建主义在中国的长期存在,由于可有力改造此封建社会体质的现代社会生产和现代经济在中国不发达,使得中国的封建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 。 美 国历 史 学 家 悉 尼 ・ 克 在 《 史 中 的英 胡 历
雄》 把政治英雄称为“ 中, 行动的英雄” “ 、事变性 人 物 ”把 启 蒙英 雄 称 为 “ , 思想 英 雄 ” “ 变 创 造 、事 性人 物 ” 所 谓 事变 创 造 性 人 物就 是 这 样 一个 。“
年代 的星束式 问题 , 清理正在被遮蔽的史实 , 引 领人 们 重返 八 十 年代 现 场 ,理解 新 启 蒙 精 神 的
本质 和 意义 , 对后 学 者 承 继 2 纪 知 识 分 子精 0世
神 传统 大有 助益 。
看, 他主要是指启蒙时代的人文知识分子。在中 国 ,严 复 和夏 曾佑 在 10 撰写 的 《 90年 国闻报馆
“ 为 文人 的英雄 ……是 这 些 新 时代 的产 物 ; 作 只 要 写作 这种 神 奇 的艺 术 存在 , 或者 , 要 我们 称 只 之为 印刷 的技术 存 在 ,文 人英 雄 就 可 以继 续 作
7 炎 黄春秋 2 1 8 0 0年 第 9期
的智 者 ; 八 十 年代 “ 在 反封 建 主 义 ” 潮 演化 中 , 思
法论 价 值 … …
国所 面 临 的不 但 有 无 产 阶 级 同 资 产 阶 级 的 矛 盾 , 且 有 社 会 主 义 同封 建 势 力 的 矛 盾 , 而 社会 主 义制 度 如 果 不 能 牢 牢 地 站 稳 脚 跟 ,就 必 定 倒 退
总之 , 澍对 “ 封建” 黎 新 的批 判 、 “ 想 解 对 思
事变 性 的人 物 , 的行 动 乃 是话 , 么 , 曾 多 次 亲 炙 教 泽 的 黎 澍 就 的 那 他 是 “八 十 年代 ’ 论界 的杰 出代 表 、 位 卓 越 的 ‘ 理 一 思想英雄 ” ,是 “ 十 年 代 思 想 解 放 的一 面旗 八
黎澍及其主编的《 历史研究》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 冲锋 陷 阵作 用 , 作 用 堪 与 当年 的 《 青 年 》 其 新 相
媲美 。
— —
黎澍最早看 出“ 革 ” “ 建 ” 质 , 文 的 封 本
严 肃总结“ 化大革命” 文 的历 史教 训 。 他 认 为 : “ 革 ” 短 , 是 二 十世 纪 甚 至 更 长 时期 内人 文 虽 却 类 思 想史 上 最 黑 暗 的岁 月 之 一 。黎 澍 和 他 主持
谓历 史上 的英 雄或 伟人 仅指 事变 创造 性人 物 。” 也就 是说 ,思 想英 雄 或 事 变 创造 性 人 物 在人 类 文 明史 上 的 作 用 远 远 超 过 政 治 人 物 和 战 争 英 雄 。英 国历史 学 家 卡 莱 尔则 在 《 英雄 与英 雄 崇 拜 》 提 出 了 “ 为 文 人 的英 雄 ” 概 念 , 为 : 中 作 的 认
的种 种卓 越 能力 所 发 生 的后 果 ,而 不是 偶 然 的
地位 或情 况所 促成 的。” 他还 特别 指 出 : 我们 所 “
帜” 是“ , 批判封建 主义残余 的启蒙者 ”是 “ , 清算 教 条 主 义 影 响 的理 论 勇 士 ” 是 “ 时 期 史 学 界 , 新
思想 解 放 潮 流 的旗 帜 ” 是 “ 真理 为惟 一追 求 ” , 以
黎澍 十年代的一面旗帜 : 八
读王学典《 思想史上 的新启 蒙时代》
● 李
与王学典此前 出版的 《 历史主义思潮 的历 史命运》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 《 、二十世纪 中
国史学 评 论 》 和 《 十 世纪 后 半期 中 国史 学 主 二 潮 》 著作 相 比 , 部 《 想史 上 的新启 蒙 时 代 : 等 这 思 黎澍 及 其 探 索 的问题 》 河南人民出版社 21 年 4 ( 00 月) 可能 算 不 上他 的代 表 作 , 注 定会 赢 得 更 多 但
这 个 世界 是 否 承认 它 : 是 世 界之 光 , 这个 世 他 是
界 的 ‘ 士 ’ — 像 一 个 神 圣 的火 柱 , 导 世 界 教 — 引
在其 黑 暗 的漫长途 程 中穿 过 ‘ 间 ’ 时 的荒野 。” 从
卡莱 尔 所 举 的例 子 如 约翰 生 、卢 骚 、彭 斯 等 来
附印说 部 缘 起 》 , 思 想 家 和科 学 家 视 为 比 大 中 将 彼得、 盛顿、 华 拿破 仑 等 “ 王 英 雄 ” 帝 更伟 大 的一
类现代英雄 , 因为他们的学说“ 皆开辟 鸿蒙 , 流
黎澍 : 想 解 放 的 一面 旗 帜 思
“ 十年 代 ” 一个 呼 唤英 雄也 英 雄 辈 出 的 八 是
益后 世 , 视拿 破仑 、 盛顿 为更 进一 解 矣 。” 华
在 王 学典 看来 ,8 代 ” “0年 的中心 问题 是 “ 如
何避免 ‘ 革 ’ 文 的重 演 ? ” 中心 论题 则 是 “ 而 反封 建” 。而 如果 说 “ 整 个 ‘ 十 年代 ’ 在 八 以政 治思 想 观念 反 思 为 主要 内容 的 ‘ 论 界 ’ 终处 于支 配 理 始
人 的共 鸣与 更持 久 的关 注 ,因为 这 部 专题 文 集 聚焦黎 澍 这样 一 个 箭 垛式 人 物 ,揭橥 有 关 八 十

为未 来 的英 雄 的主要 形式 而存 在 。” 这个 ‘ 人 “ 文
英雄 ’ 定被 认 为是 我们 最重 要 的现代 人 。他 是 必 所有 人 的灵 魂 。整 个世 界将 依 照着 他 所 教 的一 切 去做 。”真 正 的 ‘ “ 文人 ’ 必定 有一 种 神圣 , 不论
的《 历史研究》 最先站 出来揭破这一“ 暗” 给 黑 并 这 一 “ 暗 ” 系 统最 深 刻 反省 。 黑 最 黎澍 始 终 不渝 地 “ 封 建 ” 反 。他 认 为 “ 中
— —
学 思想 史上 的第 三 次 重 大 突破 ;他 提 出并 解 决 了史 学 理 论 中 的许 多 “ 问 题 ” 具 有 重 要 的 方 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