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分析
是 河 南 ( 86 % )、 江 西 ( 09 % ) 陕 西 ( 29 % )。 2 .3 3 .4 和 3 .8
以资本 、能 源和劳 动 力作 为投入 要素 ,以G 作 为产 出 DP
要 素 ,以2 0 年 ̄ 2 0 年 的 《中国统计年鉴 》作 为初始 资料 08 n09
进 行DE 计 量 分析 。同时 ,以2 个省份 划 分为沿 海工业 区、 A 9 东北 重 工业 基地 、 中部 地 区以及 西部地 区 ,根据 能源消 费 总 量 =地 区GD 区单 位生 产总 能耗这 一公 式计 算得 出能源 PX地 效率 。
第 三 产 业 仅 占1 .8 。 一 个 地 区 产 业 结 构 是 否 合 理 ,在 很 6 % 3
基于D A的实证分 析 E
( ) 本及数据 一 样
大程度 上取决 于该 地 区第三产 业 的发展水 平。 因此 ,本文 以 各地 区第 三 产业增 加值在 GD 中所 占的比重来 分析各 省产 业 P 结构 的 发展 水平 。根据 2 0 年 统计 资 料 ,2 0 年 各省 三 产 09 08 增 加 值 占 GDP 重 前 几 位 是 北 京 (7 .5 )、 西 藏 比 32 % ( 53 % )、上海 ( 36 % )、贵 州 ( 13 % ),后几位 5 .8 5. 6 4 .0
( ) 证 结 果 二 实
按地 区汇 总得 出 ,沿海 地区 比重最 高 ,占4 .4 ,其 他地 区 36 % 比重都 在3 %左右 ,其 中西部地 区为3 .6 ,东 北重工业基 5 69 %
计 算结 果 表 明 ,2 0 年 中国 能 源效 率 的地 区性 差 异较 08
大 。 其 中 : 北 京 、 天 津 、 上 海 、 广 东 、 江 苏 较 高 (1 — 09 3) , 而 宁 夏 、 云 南 、 青 海 、 贵 州 较 低 (04 5— .5 .5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

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能源消耗强度;地区差异;影响因素一、引言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3.82%)不到GDP平均增长率(9.52%)的一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

而自2001年后,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平均增速达到13.31%,经济增长表现为以较高的资源消耗为代价,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不断增加。

今后几十年将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即使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有7%,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也在3%以上,如何以较低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目前及未来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能源强度和能源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研究的热点。

Hua Liao(廖华,2007)等研究了1997--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认为高耗能工业的大量投资所引致的工业结构转换是能源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孙鹏(2005)等分析了中国1978-2003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认为中国的能源生产率在提高,但2001-2003年能源生产效率体现了一定的下降。

周鸿、林凌(2005)对1993-2002年能源使用效率变化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能耗效率在1993年以后有一定的提高,但能源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从能耗高的产业向能耗低的产业流动。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我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能源强度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省区能源强度差异有收敛性趋势。

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能源强度下降,FDI和进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出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地区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

合理引导FDI的产业进入,限制能源隐含度高的产品出口,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促进地区产业服务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

标签:能源强度;贸易开放;FDIF2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挑战,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以能源强度下降为目标的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

中国政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2015年能源强度比2010年下降16%的目标,2011年、2012年、2013年能源强度分别下降201%、3.6%和3.7%,前三年只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能源强度下降总目标的54%,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目标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诸多挑战。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能源强度地区差异较明显,因此,探索中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区能源强度测度本文中的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简称EI)是指各省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与实际GDP的比值,单位是吨标准煤/万元,为了剔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各省区GDP指数,将地区名义GDP折算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

本文测算1998-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强度数据,西藏自治区因统计数据缺失较为严重而未纳入,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少数缺失数据利用各省区的统计年鉴进行补齐。

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

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

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 比对能源消费碳强度有显著的 正向影响,而清洁能源消费占 比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较 高对能源消费碳强度具有正向 影响,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则 具有负向影响。
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提高对降 低能源消费碳强度具有重要作 用。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未考虑政策因素的影 响,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研究。 此外,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能源消 费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分析、减排路径探讨、政策建 议等方面。其中,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产业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减排路径方面 主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 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政策建议方面主要提出加 强政策引导、完善市场机制等措施。
第三产业
服务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低的能源消费碳强度,应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其成为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05
减排路径研究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实现碳强度减排的关键手段。通过改 进工艺、更新设备等方法,可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量。
此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带来能源成本降低、能源安全 性提高等多重益处。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数理统 计工具等多种手段,对影响中国能源 消费碳强度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利用碳排放强度公式,即碳排放强度等于 碳排放量除以GDP,来计算各省份的碳排 放强度。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 的 提 出 及 文 献 综 述
素 , 行差 异 化 的 节 能 政 策 , 尽 可 能 减 少 节 能 成 实 以
本 , 少对 区域 经 济发展 的不利影 响 。 减 目前 , 能源 强 度 和 能源 效 率 问题 已经 成 为 国 内
能 源 作 为 支 撑 经济 增 长 的基 本 要 素 , 现 代社 是 会 生存 和发 展 的基 础 。近 几 十 年 来 , 界 经 济 总 量 世 有 了显 著增 长 , 时也 消耗 了相 当可 观 的能源 , 同 由此
但 20 " 20 0 1 - 0 3年能 源效 率存 在一 定 的下 降 。Re - ' ] —
b ca和 D vd考 察 了发 展 中国家 能源 转轨 的情形 , ec ai
能源 利用 效 率相 对较 高 的发 达 地 区进一 步发 挥竞 争
优 势 。因此 , 要根 据 我 国 区域发 展 的不平 衡性 , 分 充
大力 提 升 煤 炭 的使 用 效 率 。
关 键 词 :能 源效 率 ; 最 小 二 乘 回 归 ; 面 数 据 偏 截 中 图分 类 号 :4 7 2 F 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O 3 2 7 2 1 ) 5 O 4 O 1 O —7 1 (0 1 0 一O 8 一 6
源 效 率常 被定 义 为一个 经济 体 的有效 产 出和 能源 投
带 来 的二氧 化碳 排放 以及二 氧化 碳 为主 的温 室气体
造成 的全球 气候 变 化 , 已经 成 为 影 响 人 类 社会 发展
全 局和 全球 政治 经 济格 局 的重大 战 略问题 。 中 国是能 源生 产 和 能 源 消费 大 国 , 源 效 率存 能

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影响

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影响

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影响第一章绪论能源是现代工业、现代文明的支撑和动力。

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在20世纪下半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与中国能源产业的强有力的支撑分不开的。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将持续增长,但中国的能源能否支撑起这种增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将怎么样走?中国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将成怎样走势?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己经暴露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人类开始寻求新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战略,谋求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是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后,能源基础能否支撑中国经济到2020年比2000年再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亦成为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问题。

而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及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即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就进一步把能源和环境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1选题的意义和背景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诸多方面,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等,能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方面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能源生产、消费大国。

2004年,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的能源生产总量的11%;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但是我国是全球人均能源保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消费消费量仅为世界水平的一半,作为能源主要形式的电力,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2,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的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而产值能耗却是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综合指数因素分解分析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综合指数因素分解分析

量 ,是 一个 国家 或地 区能 源综 合利 用效 率 的相 对指
标 。能源强度可以表达为下列形式 : e =
, : 1
的应 用虽 多 , 在研究结 论 上未 能达 成一致 , 在 定 但 且 量 分析方 面存 在 产业结 构 分类不 够 细和产 业 间 的关
联分析不足等 问题 。 本 文利 用综合 指数 因 素yi C i o 9 7t 2 0 .t o c d sh th r ri nr ai n xa so hne n r i e i h af m 19 0 2 Icnl e a te i i e i e e sv gadehutn i y n nt n n r o u t p o tsn y g n i
e eg tl ain n r y uii to . z Ke o ds ne st fe e g o s mp in o r h n ie i d x f co e o o i o y w r :i tn iy o n r yc n u to ;c mp e e sv n e ; a trd c mp st n i
第 1 期 1
( 总第 10期 ) 1
20 0 8年 1 1月
统计教 育
S a itc l T n t n t tsi a hi k a k
No 1 .1
(ei o 10 S r s . 1) eN
NO o08 V2
中国能源消耗 强度变动 的综合指数 因素分解分析
尚红云
摘 要: 为提 高我 国各部 门的能源效率 , 本文利用综合指数 因素分解分析 方法研 究技术进步和 产业结构变动对 中 国 19 — 0 2 9 7 20 年期 间能源强度 变动的影响 因素 , 出我 国节能降耗 的工作重 点 : 得 首先应该对 目前 的产 业结构进行

我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 济发 展 亟待解 决 的 问题 , 是我 国能 否实 现建设 和谐 社会 目标 的关键 环节 。 也
《 国家 能源产 业 “ 十一 五 ” 划 纲要》 出 , 十 一五 ” 规 提 在“ 末将 我 国能耗 水 平 降低 2 % 的 目标 , 0 但从 实
际情 况看 ,0 6年实 际数 据 为 1 2 % ,0 7年稍 好 , 只有 3 2 % ,0 9年 为 2 2 , 20 .3 2 0 也 .7 2 0 . % 均未 达 到 目标 , 要 实现 期末 目标 困难 很 大 。同 时 , 国还存 在着 各地 区 间能 耗水 平差 异 巨大 的现 象 。为什 么 一 个 国家 内 我 部 能源 利用 效率 会有 如此 大差 距 , 如何 才能有 效 降低能 源强度 ?尽 管 已经有 学者 对此 问题 进行 了研 究 , 但 大多是 利用 因素分 解法 从产 业结 构变 动和效 率改 进 两个 角 度对 能 源强 度 进 行分 解 , 对 于 能 源强 度 而 差异 产生 的根源 以及 影 响机理 和传 导机 制 的研 究则 稍 显 薄弱 。 因此 , 本文 将 从 能 源强 度 演 变 的视 角 对
在实 现这 个 目标 的过程 中 , 能源 利用 效率 提高 功不可 没 。以 2 0 0 0年可 比价 格计 算 , 国万元 G P能 耗 我 D 由 18 9 1年 的 3 7 te 降 到 2 0 . 3e 下 0 0年 的 14 t , 均下 降 5 2 % , .0e 年 e .9 以年均 4 5 % 的能 源消 费增 长支 撑 .5
收 稿 日期 :O O 7 2 2 l —0 — 7
・本文为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 目(8 J O O ‘ o x Y l ) 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机制 与政策体 系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研究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研究
节能政 策 。
关 键词 :能源 消费强度 ;协整 ; 区差 异 地
中图分 类号 : 6 . F0 3 2 文 献标 志码 : A
0 引 言
能 源消费 强度 ( 常量化 为单位 生产 总 值 的 能源 消 费 总量 ) 征 经 济发 展对 能源 的利 用 效率 。近年 通 表
来, 在节 能减排 的约束下 , 高能 源效率 一直 是学术 界 关 注 的焦 点 。据 统 计 资料分 析 , 年 中 国大 陆 能源 提 近 消费强度 虽具 有下 降 的趋 势 ( 1 , 与 中国香港 及其 他 国家相 比 , 能 源效 率 仍 旧很低 。据联 合 国《 图 )但 其 能 源统 计年 鉴》 世界银 行 WD 数 据库 的数 据分析 ,06年 , 国大 陆能 源消 费 强度 是 世 界平 均水 平 的 2 及 I 20 中 .
源价 格开放 及 企业改 制是 中东 欧转 型 国家 19 —1 9 92 9 8年 间能 源 消费强度 差异及 其影 响 因 素研 究 方 面 。文献 [ 5 , 能源 强 度 的高 低 , 中 国划分 为 高 、 低 4— ] 按 将 中、
收 稿 日期 : 00— 9一 l 2 1 0 O
基 金 项 目 : 西 省 科 技 厅 软 科 学 研 究计 刊 资助 项 目(0 0 R 4 0 )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科 研计 划 资助 项 目 (0 0K13 陕 2 1 K M 9— 1 ; 2 1J 7 )
通讯作者 :尚
梅 (9 6一) 女 , 16 , 陕西临潼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项 目管理工作 .
2 2倍 , 国香 港 的 6 2 中 . 9倍 , 国的 4 2 英 . 3倍 , 日本 的 3 9 .5倍 , 国的 2 4 美 . 6倍 ; 即使 与一些 发展 中 国家 相 比 , 其 能源 消费强 度也较 高 , 巴西的 3 6 是 . 7倍 , 国的 2 0 韩 .9倍 , 度 的 1 0 印 . 5倍 ( 2 。 同时 , 图 ) 一个 不 容忽 视 的问题是 , 国幅员 辽 阔 , 我 各地 区 的能源 消 费强 度存 在显 著 的差异 ( 3 。因此 , 图 ) 在有 限 的资 源约束 下 , 各 个地 区如何结 合 自身 的特征 , 提高 能源利 用效 率 , 己成 为 当前 经济 发展 的重要 课题 。

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内容 提 要 : 19 以 90—20 0 8年 能 源 强 度 统 计 数 据 为 样 本 , 用 脉 冲 响 应 函数 与 方 差 分 解 模 型 , 能 源 强度 变 化 利 对 影 响 因 素 的动 态 作 用 特 征及 其 影 响 效 果 进 行 了研 究 。实 证 结 果 表 明 : 源 强 度 自身 与 第 二 产 业 比重 对 能 源强 度影 能
第2 7卷 第 1 0期 21 0 0年 l O月
统计 研 究
S a it a s a c t tsi lRe e r h c
V o . 7. No 1 12 .0 oc.2 1 t 0 0
我 国 能源 强 度 变化 的影 响 因素 分析 及 其 实 证 研 究
王 霞 淳伟 德
Ke y wor s: e g n e st Con e r to e r ;I ule Repo s d En r I t n iy; y i t ga in Th o y mp s s n e; Vainc c mp sto ra e De o o ii n


引 言
H n ( 0 7 等从 能 源价 格 角 度 对 能 源强 度 变 化 进 ag 2 0 )
a d Em p rc lRe e r h i i a n i ia s a c n Ch n
W a g Xi & Ch n W ed n a u ie
Absr c : s n h n r y i tnst t o e id 99 — 2 08, ti a r U e m p le e p n e u t n a d t a t Ba e o te e e g ne iy daa fp ro 1 0 0 h s p pe S S i u s r s o s fnci n o v ra c e o o iin mo e o a ay i he ifue ig fco s a d e e t fe e g n e st. Th mpiia e ulss o a in e d c mp st d lt n lsst n o l ncn a tr n f cs o n r y it n iy ee rc lr s t h w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李倩于婧洋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17期[提要] 本文基于2012年我国30个省市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滞后模型中空间滞后效应明显,能源消费强度在省域之间形成显著空间扩散效应。

第二产业比重、煤炭消费所占比重、R&D经费支出以及政府财政支出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

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费强度难以降低的重要原因;技术进步可以显著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适当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强度。

关键词: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7月21日一、问题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全面、高速、持续发展,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增长,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也大幅度提升,2010年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

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早,由于经济体制的限制,国内学者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开始对能源问题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能源消费强度问题:(一)能源消费强度总体趋势研究。

由于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选取不同,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趋势存在不同的判断。

Ma and Stern(2008)利用中国1980~2003年的经济数据考察了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发现1978~2000年之间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后又开始回升。

但是,对于2000年是否是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拐点,依然存在争议。

Liao et al.(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2003年起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才开始上升,章爽(2013)也持相同观点。

王安建和王高尚(2010)的研究表明各国能源消费强度在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每个国家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基本上都呈现“U”形分布。

中国能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节能目标实现

中国能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节能目标实现
设备更新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节能政策,如节能目标责任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对推动节能降耗、降低能耗强度具有积极作用。
节能政策
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降低能耗强度。例如,通过加强能源计量、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等措施,企业能够更精确地掌握能源消耗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节能措施。
企业管理水平
03
CHAPTER
节能目标实现路径与措施
推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产能优化
供应链协同
对于能耗强度高的传统产业,通过兼并重组、产能置换等方式优化产能结构,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优化供应链结构,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降低物流、仓储等环节的能耗。
节能政策制定
建立健全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项目的节能监察和审计。
监管体系建设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绿色电力证书等市场化节能机制,激发社会各界参与节能的积极性。
市场机制创新
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在节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推动全球节能事业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
04
CHAPTER
意义
能耗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经济发展绿色程度的重要依据。降低能耗强度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节能目标:中国政府设定了明确的节能目标,即到XXXX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XXXX年下降XX%,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在实现节能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影响能耗强度的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工作,确保节能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第 14 卷 第 8 期 2009 年 8 月
中外能源 SINO-GLOBAL ENERGY


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1·
李善同,许召元
( 国 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 北 京 100010)
摘 要 能源强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生产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各地区能源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对中国各
万元产值能耗/t标煤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辽宁 山西 内蒙古 云南 甘肃 青海
1.25 1 . 06
1.00
0 . 86
1 . 17 0 . 86
0.75
0.50 0.25
0 . 50
0.37 0.31 0.32 0 . 22
0 . 35 0 . 15
0.00
图 4 各地区农业万元产值能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地区差异 因素分解 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结构 节能减排
1 前言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特别是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 现更长时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于中 国区域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性,在推进各地区普遍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需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特点 制定不同的节能目标, 以尽可能减少节能成本,降 低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这就必须要对各地区能源强 度的状况及其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采取有 针对性的措施(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 所在机构观点)。 2 各地区能源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能源强度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或总产值,即 GDP) 的 能 源 消 耗 量 , 是 反 映 国 民 经 济 生 产 中 能 源 利用效率的变量指标。 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 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能源强度差别很 大 。 例 如 ,2006 年 全 国 的 能 源 强 度 为 1.206t 标 煤/万 元 GDP(按 2005 年 不 变 价 计 算),能 源 强 度 最 低 的 北 京 市 为 0.76t 标 煤/万 元 GDP,最 高 的 宁 夏 为 4.1t 标 煤/万 元 GDP, 能 源 强 度 最 高 值 和 最 低 值 之 比 高 达 5.4(见图 1)。

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开题报告

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开题报告

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能源效率和节能降耗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经济转型的必要路径。

能源强度是衡量国民经济产出与能源消耗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标志。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能源消费最大的省份之一,因此研究江苏省能源强度的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对于深入了解江苏省的能源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评价江苏省的能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江苏省的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对江苏省的能源强度进行测算和分析,探究其变动趋势和变化特征。

2. 分析影响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各种因素,如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政策等,将其定量化,比较其对能源强度变动的作用大小。

3.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江苏省能源强度降低的政策建议,为江苏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提供支持。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数据采集:收集江苏省的能源消费与GDP等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核对和预处理。

2. 能源强度计算:根据公式计算江苏省各年度的能源强度。

3. 能源强度分析:系统地分析江苏省的能源强度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绘制统计图表,查找规律和趋势。

4.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大小。

5. 政策建议: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江苏省能源强度降低的政策建议。

四、论文进度安排第一阶段(第1-2周):收集江苏省能源控制政策、经济发展计划、能源统计数据等文献,并进行分类处理。

第二阶段(第3-4周):对江苏省各年度的能源消费、GDP等数据进行搜集和预处理,为后续计算和分析作准备。

第三阶段(第5-6周):按照公式计算江苏省各年度的能源强度,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描述,形成初步研究结果。

第四阶段(第7-8周):对影响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SPSS等工具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

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
ftt G i nryR sac s tt, in 0 0 2Chn) Sa r E eg eerhi tueBe ig10 5 , ia e d ni j
A s at U igL g rh cMenD vs d x (MD )tip pr n lzs h hn e n d l igfcos f bt c: s o ai mi r n t a ii aI e L I hs a e aye ec a g s dmo ua n tr o i n , a t a t a
收 稿 日期 :2 1- 5 1 0 10—3
41%。因此 ,无法将能源强度 的降低主要归结为结 . 3
能源供需 分析 Leabharlann 能 泺 技 镀 济
第2 卷 3
构调 整 。 与结 构 调 整 主 导 的 观点 相 反 ,文献 [ — 2 2 2] 0
文 章 编 号 :6 48 4 (0 0 —0 30 17 —4 1 1)70 2 -7 2 1
我国能源强魔 电焘骥鹰囊倦羼圜素纷撅
徐敏 杰 ,单 葆 国 ,韩 新 阳
( 国网能 源研究 院 ,北京 10 5 ) 0 0 2

XUMi , HA B o u , ANXiyn ni S N ag o H n ag j e
第 2 3卷 第 7期
2 O1 1年 7月


锯 衙
Vo l 3 No I 2 7
En r yTe h ol y a o mi s e g c n og nd Ec no c
Jl01 U u21
雕 骡 伏 黹 万 佣 能 源 供 需 分 析
D . %, 3 业 电耗变化引起的 ,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献[8 1] 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 占 G P的比重上升了 2 2 . 9 通过对 19 9 5年以来 我国单位 C P能耗 进行 拟合分 相 应 的 用 能 比重 和 用 电 比重 也 分 别 上 升 54% 和 D

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析

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析

22 .2
2. 2 2. 23 2. 21 2. 05 196 . 19 . 18 .4 17 .3
二 、实证 分析 结果 及 改进
( ) 一 系数估计及解释 根 据 表 1 型数 据 汇 总 表 ,用 E E .对 模 型 模 V W50
进行 了估 计结 果见 表2 。 回归方程 为 :
85 . 75 . 68 .3 60 . 4 53 -7 46 .5
3. 73 3. 2 1 2. 59 228 . 21 .5 2. 08
} :能源价格对 于最终需求结构转换对能源强 k
度 的影 响具 有调节 效应 。 能 源价 格对 能源 强度 的影 响是通 过 能源价 格 直 接 作用 于技 术 和最终 需求 结构 来实 现 的 ,具 有调 节
EI
1 23 4.
H :能 源价格 与能源强度之 间存 在负相关关 ,
系。
18 91 l 8 92 1 8 93
1 4 98 1 5 98
1 3 2l 0. l4 1 0 .9 1 541 0.
1 .6 06 5 1 9 07.4
414 .9 3 .1 79 3 .0 60
H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能源强度的下降。 ,
: 最终需求结构优化能够降低能源强度 。 最终消费需求是指国民经济中包含居民的各部
门, 对于各种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需 求 ,不仅包含对
能源 的直 接 消费需求 , 含 间接需 求 。 也包 } :能 源价 格对 于技 术进 步对 能源 强度 的影 响 { 4 具 有 调节 效应 。
1 94 9 l 95 9 1 6 99 1 7 99 1 8 99 19 9 9
l 13 1 -6 l 19 1 .9 l 12 l .8 1 19 l .2 1 28 l .2 1 39 1 .3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二、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1. 不同地域间能源强度的差异2. 数据的趋势分析三、影响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因素与机制分析1.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2. 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 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4. 地域差异导致的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四、中国能源强度降低的现实难点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 重点地区的不均衡分配3. 缺乏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效推进五、结论六、案例分析1. 珠三角地区降低能源强度的成功案例2. 西北地区在煤炭消费方面的发展困境3. 南方地区新能源行业发展不足的原因4. 直辖市区域能源规划制定的尝试5. 东部地区消费型经济模式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一、引言能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的利用和消耗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经验了近4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经历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

能源强度作为衡量国家资源消耗的核心指标,尤其重要。

本文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力图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总结探讨能源强度降低的路径和方法。

二、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1. 不同地域间能源强度的差异中国各地域能源强度的大小不一。

东北地区是中国机械、化工和钢铁等重工业基地,其能源消耗较高;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较为发达的经济和能源技术的运用,能源强度相对降低。

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方面已有较成熟的做法,其能源强度指标较低。

西部地区以其能源能力丰富、占全中国能源储备的70%的优势,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能源开发不均衡,导致其能源强度相对较高。

2. 数据的趋势分析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地区的能源强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国家各项政策推动下,尤其是“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下,各地能源消耗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其中东北地区在实施产能过剩的政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同时,加快了能源消耗效率的提升,实现能源强度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南方地区由于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新型能源消耗模式需要逐步推广,目前整体能源强度位于中等水平。

中国省市节能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75)

中国省市节能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75)

中国省市节能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孙欣 金勇进一、引言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 )能耗降低20%左右。

对我国的节能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

目前多数研究聚集于能源效率研究,然而只对能源效率的研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节能效率动态变化,也就不能深入了解节能的全貌。

因此有必要对节能效率的评价进行研究。

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据此,本文将对我国各省市的节能效率进行测定,并对节能效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地探索研究。

此外,单位GDP 能耗是中国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是对中国各省市的这一指标(单位GDP 能耗)变动状态——节能效率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二、省市节能效率的变动分析 (一)节能效率的测度 ⒈绝对节能效率 ⑴ 报告期节能效率10I I -=φ (1)其中,φ是绝对节能效率(吨标准煤/万元);1I 为报告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I 为基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上期能源效率减去当期能源效率,表明节能效率。

这是正向指标,从绝对量上反映能源效率的变化,数值越大,说明报告期节能效率越高。

⑵ 累计节能效率n I I I -=∆=∑0φ (2)式中,0I 为基期报告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n I 为报告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n 为报告期与基期间隔年份数。

⒉节能相对效率节能相对效率是用绝对节能效率除以基期能源效率。

这与计算节能率指标方法不谋而合,所以直接采用节能率指标。

节能率是指报告期的单位GDP 能耗比相应的基期的单位GDP 能耗降低率。

它是反映能源节约程度的综合指标,也是衡量节能效率的指标,表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幅度。

根据统计时期的不同,节能率可分为报告期节能率和累计节能率,当要研究一个时期内能源平均内能源平均节该约程度时,可计算该时期内的平均节能率。

⑴报告期节能率报告期节能率的计算公式为:100100%1100%I II I ξ⎛⎫∆=⨯=-⨯ ⎪⎝⎭(3) 式中:ξ为报告期产值节能率(%);I ∆为报告期单位GDP 节能量(吨标准煤/万元); 1I 为报告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I 为基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

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引言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3.82%)不到GDP 平均增长率(9.52%)的一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

而自2001年后,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平均增速达到13.31%,经济增长表现为以较高的资源消耗为代价,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不断增加。

今后几十年将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即使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有7%,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也在3%以上,如何以较低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目前及未来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能源强度和能源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研究的热点。

Hua Liao(廖华,2007)等研究了1997—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认为高耗能工业的大量投资所引致的工业结构转换是能源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孙鹏(2005)等分析了中国1978—2003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认为中国的能源生产率在提高,但2001—2003年能源生产效率体现了一定的下降。

周鸿、林凌(2005)对1993—2002年能源使用效率变化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能耗效率在1993年以后有一定的提高,但能源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从能耗高的产业向能耗低的产业流动。

吴巧生(2005)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高振宇、王益(2006)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划分为能源高效、中效和低效区,从总体角度研究了影响中国能源生产率的因素。

齐绍洲和罗威(2007)将全国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发现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各区域的能源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

以上研究均以国家总体能源强度变化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能源消耗的地区差异问题。

事实上,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区差异问题不容忽视,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工业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从国家总体角度的研究结果并不一定与地区实际相吻合。

如果不分条件、不考虑地区差异,全部照搬一个模式,势必会影响中国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本文主要以:(1)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西藏能源数据不全,故排除在样本分析范围之外)能源消耗强度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

(2)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兼顾数据的可得性,考虑中国经济特殊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特别添加制度因素和政府影响力两个指标,以体现政策性因素对区域能源消耗的影响。

二、能源消耗强度的区域差异(一)地区划分方法的选择传统的区域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按东、中、西划归为三大类;二是在东、中、西的划分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六大区域。

本文分别计算了1995—2006年按照两种划分方法的能源消耗强度。

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图2可以看出,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别明显,分别为2.0285、3.0422、3.8273;而按六大区域划分的计算结果,华东和中南几乎相等,华北和西南几乎相等。

因此按第二种划分方法计算的平均能源强度,由于分类过细而使不同区域之间能源强度的差别不甚明显,并不适合对能源强度差别情况进行判别分析,而按东、中、西三大地区计算的能源强度则呈现明显的“西高东低”现象,东、中、西三大地区平均能源强度(以东部地区为100)之比为1:1.50:1.89.其次,由于我国现行的区域政策基本上是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别对待,有利于考核体制因素和政府干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最后,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划分方法实证考核能源强度变化的研究几乎没有。

故本文选取第一种划分方法进行分析,以弥补这一方面研究的欠缺。

(二)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1.省际能源强度的差异比较。

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6年能源消耗强度平均值(以1990=100)见图3、图4、图5。

从12年间的平均值来看,能源强度最高的五个省区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7.14t标准煤/万元)、贵州(7.08t标准煤/万元)、山西(6.60t标准煤/万元)、青海(6.41t标准煤/万元)、甘肃(5.12t标准煤/万元),这五个省区万元GDP能耗均超过5t标准煤。

能源强度最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广东(1.23t标准煤/万元)、福建(2.04t标准煤/万元)、海南(1.65t标准煤/万元)、浙江(1.67t 标准煤/万元)、江苏(1.78t标准煤/万元),这五个省区均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万元GDP能耗均没有超过2t标准煤/万元。

从各省、市、自治区所归属的地域范围看,西部11省、市、自治区万元产值能耗几乎都在3t标准煤以上;中部8省区万元产值能耗均在2t标准煤以上;东部11省市中除辽宁和河北外,其余省市能耗强度均在2t标准煤以下,三大地区能耗指标由西向东呈现明显的“梯度递减”。

2.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

1995—2006年东、中、西三大地区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指标(1990=100)见图6、图7。

(1)从图6可知,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但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别明显并呈逐步扩大趋势。

1995年三大地区能源消耗强度(以东部地区为100)之比为3.15:4.80:5.16(1:1.52:1.64),到2006年这一比例扩大为1.75:2.73:3.37(1:1.56:1.93),地区能源强度差别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

(2)从图7可以看出,三大地区平均能源效率(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随时间推移呈明显的倒“U”型变化。

从时间段上划分,1995—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三大地区能源效率提高的趋势比较明显;2003—2005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各地区能源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6年情况有所好转。

从倒“U”型变化的拐点来看,其变化过程与我国工业化进程基本同步。

2000年以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国能源强度出现恶化,能源效率下降。

三、计量模型设定及实证分析(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本文选取的样本范围为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9年的样本资料,样本观察值共270个。

基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各变量表示方式如下:1.能源消耗强度(EIi,t)。

定义EI为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总量,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则:EIi,t=ENGi,t/GDPi,t,i 表示省份,t表示时期(以下同)。

全国能源消耗强度就是30个省区能源消费总量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之比。

2.经济发展水平(Pergdpi,t)。

以地区人均GDP表示,i省份t 时期的人均GDP可以表示为:Pergdpi,t=GDPi,t/POPi,t,POPi,t为i地区t时期的年末人口总数。

3.工业化水平(INDi,t)。

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即:INDi,t=INCRi,t/GDPi,t,INCRi,t表示i 省份t时期的工业增加值。

预期工业化水平与能源消耗强度同向变动,但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对能源消费的需求有可能不同。

4.产业结构(CYi,t)。

用第二、三产业增力n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即:CYi,t=INCi,t/GDPi,t,INCi,t表示i 省份t时期的产业增加值。

预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与能源消耗强度成反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与能源消耗强度成正比。

5.制度因素(SYSi,t)。

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所占比重表示,即:SYSi,t=GYi,t/GDPi,t,CYi,t表示i省份t时期的国有工业总产值。

可以假定:国有工业比重大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耗强度大,这一假定是否成立还有待于计量检验。

6.政府影响力(GOVi,t)。

用地区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表示,即:GOVi,t=FINAi,t/GDPi,t,FINAi,t表示i省份t时期财政支出总额。

理论上推测政府干预对提高能源效率存在负向影响。

(二)计量模型选择及设定本文建立的模型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Pool date)。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有三种:聚合最小二乘回归(Pool OLS)、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对于截面单位较多而时期较短的样本数据,本文假定在同一地区内所分析各因素对能耗强度的影响大体相同,地区能耗强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截面单元的不同个体之间,因此对各地区建立面板数据的不变参数模型。

在具体模型的选择上,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特点及具体数据特征来判断。

如果用样本推断总体的个体差异,则采用随机效应的面板模型,如果分析样本本身的个体差异,则可以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应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因此所设定模型为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

基本计量模型可设定为:(1)式中,EI和Pergdp取自然对数,其余变量均采取原始形式,则模型(1)可变化为:(2)式中,j=1,2,3分别代表东、中、西三大地区,i代表各地区所含省份,t表示时期。

α0是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用以控制地区内各省份的固定效应,μj,i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用以解释没有包括在模型中的和时间有关的效应。

αj1为三个地区人均CDP 的弹性系数,反映地区能耗强度变化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敏感度,αj2、αj3、αj4、αj5、αj6分别表示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CY(2)j,it)、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CY(3)j,it)、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所占比重、地区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各自变动一个单位,地区能源强度随之变动αj2、αj3、αj4、αj5、αj6个单位,反映各地区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因素以及政府影响力对地区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

(三)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经济含义由于本文所建立的是多变量的截面回归模型,为了消除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影响,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法(SUR)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