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紫外线杀菌灯辐射强度的检测标准
紫外线杀菌灯辐射强度的检测标准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很⼤程度上决定了使⽤紫外线杀菌效果的评定,检查紫外线杀菌的辐射强度最常见的⽅法是使⽤短波UV-C 紫外线辐照计来进⾏测量。
紫外线杀菌是⼀种传统的、有效的消毒⽅法,在医院,⾷品⼚,⽔处理等领域已被⼴泛应⽤,但在使⽤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灯管辐射强度低及应⽤不当会影响消毒灭菌效果。
为了保证满意的消毒效果,在使⽤中我们需要实施有效地检测⽅法和管理措施。
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影响消毒效果的最基本的因素,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新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应⼤于100uW/cm2(距离1m处)为合格,正在使⽤中的灯管辐射强度最低应达到70uW/cm2暂可使⽤,但必须延长照射时间。
依据紫外线照射剂量等于辐射强度乘以照射时间的公式可求出不同强度所需延长照射时间,亦可看出⾼强度短时间或低强度长时间均能获得同样的灭菌效果。
若紫外线光源的强度低于40uW/cm2,则再延长照射时间也不能起到满意的杀菌作⽤,即应停⽌使⽤。
不要认为紫外线灯管只要亮着,就还有杀菌作⽤。
杀菌消毒使⽤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nm-275nm,杀菌作⽤最强的波段是250nm-270nm,中⼼波段在253.7nm。
消毒⽤的紫外线光源必须能够产⽣辐照强度值达到国家标准的杀菌紫外线灯。
UV-C紫外线辐照计测定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测定波长为253.7nm的UV-C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待UV-C紫外线辐照计稳定后,所⽰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
监测中要使⽤专⽤紫外线强度检测架,同时注意个⼈防护,避免紫外线直接辐射。
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使⽤中的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进⾏⼀次,UV-C紫外线辐照计检测到的灯管照射强度低于70uW/cm2应当更换:新灯管的照射强度,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不得低于100uW/cm2,30W⾼强度紫外线灯不得低于180uW/cm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
实验室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的物品不得离开实验室。
一、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灭菌剂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含氯制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
消毒灭菌物品的监测:应定期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随机抽检,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二、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高压蒸汽灭菌应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对于高危险性物品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预真空压力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每半年进行一次,不得低于70μw/cm2。
新使用的灯管也要进行监测,不得低于100μw/cm2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要求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四、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包括对空气、仪器设备、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的监测。
在怀疑有实验室污染时应进行环境监测。
监测方法和卫生标准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
第1 页/共 1 页。
紫外线消毒制度
紫外线消毒制度
1.紫外线灯管用于空气消毒时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1.1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90uw/cm2,使用中的灯管≥70uw/cm2,照射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1.1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紫外线灯管的达到1000小时的,每三个月监测一次强度,强度达不到要求时及时更换灯管。
1.3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2.在使用消毒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管表面的清洁,保证消毒效果,每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
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3.用紫外线灯管消毒空气时,先通风30分钟,清洁表面和工作台面,室内保持清洁干燥,减少灰尘和水雾,温度<20℃或>40℃,相对湿度>60%时,应当延长照射时间。
4.用紫外线灯管照射物体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距离应小于1米,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采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
5.室内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害。
灯管悬挂于空中,离地面1.8m-2.2m,安装时紫外线(30w紫外线灯,在1.0m处的强度>70uw/cm2)应≥1.5w/m3,照射时间≥30分钟。
6.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害。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四)使用中消毒剂有效浓度监测
2、戊二醛浓度测定(试纸法) 戊二醛浓度测定(试纸法)
(1)从小瓶中取出一条; 从小瓶中取出一条; 将指示色块完全浸没于戊二醛溶液, (2)将指示色块完全浸没于戊二醛溶液, 一秒内取出; 一秒内取出; 沾下瓶盖上的纸垫, (3)沾下瓶盖上的纸垫,去除多余的液 体; 横置于瓶盖上, (4)横置于瓶盖上,注意不要将色块面 朝下以免受到污染; 朝下以免受到污染; 等候5 分钟判读结果。 (5)等候5-8分钟判读结果。
(六)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方法: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 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 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 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 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 内检测。
(六)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2、卫生学标准 I类区域:细菌总数 ≤10cfu/m3(或0.2cfu/平板), 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 cfu/平板 平板)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 cfu/平板)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或4cfu/平板),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类区域: 细菌总数≤ 500cfu/m cfu平板 平板) Ⅲ 类区域 : 细菌总数 ≤ 500cfu/m3( 或 l0cfu 平板 ) ,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结果判定 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 做好监测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 <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 <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 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
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卫生部2002年版)3.1.4 紫外线消毒3.1.4.1 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3.1.4.2 紫外线消毒灯和紫外线消毒器(1) 消毒使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nm~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nm~270nm,消毒用的紫外线光源必须能够产生辐照值达到国家标准的杀菌紫外线灯。
(2) 制备紫外线消毒灯,应采用等级品的石英玻璃管,以期得到满意的紫外线辐照强度。
(3) 紫外线消毒灯可以配用对紫外线反射系数高的材料(如抛光铝板)制成的反射罩(4) 要求用于消毒的紫外线灯在电压为220V、环境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 紫外线强度(使用中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 (普通30W 直管紫外线灯在距灯管1 m处测定,特殊紫外线灯在使用距离处测定,使用的紫外线测强仪必须经过标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的紫外线强度监测指示卡,应取得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 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其辐照强度逐渐降低,故应定期测定消毒紫外线的强度,一旦降到要求的强度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6) 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μW/cm2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紫外灯生产单位应提供实际使用寿命。
(7) 目前我国使用的紫外线消毒灯有下述几种:1) 普通直管热阴极低压汞紫外线消毒灯:灯管采用石英玻璃或其它对紫外线透过率高的玻璃制成,功率为40W、30W、20W、15W等。
要求出厂新灯辐射253.7nm紫外线的强度(在距离1m处测定,不加反光罩)为:功率>30W 灯,≥90μW/cm2;功率>20W灯,≥60μW/cm2;功率15W 灯,≥20μW/cm2。
由于这种灯在辐射253.7nm 紫外线的同时,也辐射一部分184.9nm 紫外线,故可产生臭氧。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六、手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 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 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 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的棉拭子,剪去操 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 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进行细菌菌落总数 和致病菌检测。
结果判定: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 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 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葡萄 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都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 灭菌过程不合格。
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菌片事 先放入一次性注射器中(每个注射器中放1个菌 片),然后封装在一剥离式包装袋内。菌片在灭 菌器内布放的数量应足够多,应放在那些在性能 鉴定时发现是最难灭菌的部位,并均匀分布于整 个灭菌物品中。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
采样面积(cm2)
(2)致病菌检测:按《消毒技术规范》3.17.15原 则执行。
4、结果判定
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金 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2)Ⅱ、Ⅲ类环境布点、采样方法
依 据 《 消 毒 技 术 规 范 》( 卫 生 部 2002 年 版 ) 3.17.8。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 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 M2,设 4角及中央5点(双对角线),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 样点 处 ,采 样 高度 距 地面 1.5 米(GB15982-1995: 0.8~1.5米),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 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于37℃培养48小时, 计数平板菌落数,并计算出空气细菌菌落总数。
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及检测方法
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及检测方法紫外线杀菌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消毒方法,在医院已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灯管辐射强度低及应用不当会影响消毒灭菌效果。
为了保证满意的消毒效果,请各科室、各部门实施以下监测和管理措施:1.灯管的辐射强度: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影响消毒效果的最基本的因素,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新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应大于100uw/cm2(距离1m处)为合格,正在使用中的灯管辐射强度最低应达到70uw/cm2暂可使用,但必须延长照射时间。
延长照射时间也不能起到满意的杀菌作用,即应停止使用。
不要认为紫外线灯管只要亮着,就还有杀菌作用。
2.灯管安装的数量: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灯安装数量分布应均匀、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2.2m,使得人的呼吸带处于有效照射范围。
连续照射不少于30min,紫外线的辐射强度与辐射距离呈反比,悬挂太高,影响灭菌效果。
如果是物体表面消毒,灯管距照射表面应以1m为宜,杀菌才有效。
3.环境温度:环境温度对紫外线辐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辐射强度降低,如温度下降到4℃时,辐射强度则可下降65%~80%左右,严重影响杀菌效果。
一般以室温20~40℃为紫外线消毒的适宜温度,在此温度范围内紫外线辐射的强度最大且稳定,能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4.相对湿度:相对湿度高,紫外线辐射穿透细胞减少。
有关文献介绍,相对湿度在55%~60%时,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灭率最强,相对湿度在60%~70%以上时,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率降低,相对湿度在80%以上甚至反而对微生物有激活作用,可使杀菌力下降30%~40%。
刚刚湿拖地和擦桌面后立即进行紫外线消毒,会使室内湿度增大,影响消毒效果。
因此,使用紫外线消毒时室内要保持清洁、干燥。
5.防止紫外线辐射损伤:主要防止紫外线对眼睛、面部暴露皮肤的辐射损伤,不可直视灯管以防引起结膜炎。
紫外线消毒灯监测标准操作程序
11. 紫外线消毒灯监测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保证实验室各区的紫外灯管杀菌有效性。
2 监测时间和适用范围
每年两次监测实验室各区的固定或移动紫外灯管。
3 监测环境和用具要求
3.1 准备有效期内的监测用指示卡。
3.2防护头盔,护目镜和手套。
3.3用具:自制带钩的1米高度的简易载具。
3.4 清场:确保无人无防护暴露在室内紫外灯照射下。
4监测步骤(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
4.1 穿戴防护头盔,护目镜和手套。
4.2 开启紫外线灯管稳定5min。
4.3 将载具钩挂在距紫外线灯管下方垂直1m中央处。
将指示卡置于载具上,有图案一
面朝向灯管,并开始计时。
4.4 紫外照射1min后,关闭开关,取下指示卡。
4.5 判读指示卡:卡片中的紫外线感光色块由乳白色变成深浅程度不同的紫红色,将其
与标准色块相比,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管的辐照强度应符合GB19258要求(即新的紫外线灯管测试辐照强度值≥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的旧灯管,辐照强度值≥70μW/cm2时,可继续使用;辐照强度值<70μW/cm2时,应更换成新灯管并重新监测直至合格。
4.6 将指示卡贴于《紫外灯消毒监测记录表》上记录相关信息存档。
4.7注意事项:测定时电压220V±5V,温度20℃~25℃,相对湿度<60%,指示卡应获得卫生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本文涉及的记录与表格
《紫外灯消毒监测记录表》
6 本SOP的变动程序
本SOP的变动,可由任一使用该文件的工作人员提出,报上级负责人决定。
如通过则公布实行。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及评价标准
• 3、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的有效监测 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A.6的要求执行。
• (2)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 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 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 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 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 (3)评价标准: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 辐照强度应符合GB 19258要求;使用中紫外线等 辐照强度≥70uW/c㎡为合格;30W 高强度紫外线 新灯的辐照强度≥180uW/c㎡为合格。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ຫໍສະໝຸດ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及评 价标准
• 1、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启用日期、照射时间、累计照射 时间及擦拭记录等。
• 2、紫外线灯管幅照度值的测定:紫外线灯辐照计测定法 每半年监测一次;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每季度监 测一次;使用超过1000小时后,适当增加监测频率;强度 不达标及时更换。
• (1)紫外线辐照计测定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测 定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 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特殊紫外线灯在推荐使用的距 离下测定,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 辐照度值。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
❖ 注意事项:
❖ 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 止10min后采样。
手术室 名称
沉降法(浮游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
手术区
周边区
表面最大染菌 空气洁净度级别 密度(个/cm²) 手术区 周边区
Ⅰ
特别洁净 0.2个/30min·Φ90皿
手术室
(5个/m3)
0.4个/30min·Φ90皿 (10个/m3)
5
百级 千级
Ⅱ
标准洁净 0.75个/30min·Φ90皿 1.5个/30min·Φ90皿
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5*5cm
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步骤(在25c㎡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 连续采4个规格板面积)
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 检测方法:
❖ 充分震荡采样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 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 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ml~20ml,36℃±1℃恒 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 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 注意事项: ❖ 送检时间≤4小时。如不能及时送检,将样品保存于
0~4℃冰箱,必须在24小时内送检。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 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 并做好监测记录。
❖ 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 做好监测记录。
紫外线消毒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紫外线消毒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间:2009-11-01 20:11紫外线消毒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紫外线灯杀菌是医院室内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的常用方法,但我们在医疗质量检查中发现,在紫外线消毒管理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潜在隐患,使紫外线灯杀菌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而了解和控制这些因素是确保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关键。
1.存在问题1.1必须及时更换辐射强度不足的紫外线灯一般情况下,紫外线灯杀菌效果与其辐射强度和照射时间直接相关,通常规定的照射时间是在30W紫外线灯辐射强度不低于70μw/cm2条件下,若紫外线灯辐射强度稍微偏低,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可对杀菌效果有一定的弥补。
紫外线灯强度<70μw/cm2而不予及时更换,认为延长照射时间可以弥补辐射强度不足并无限期继续延期使用,这是一种误解。
当监测中已经证明紫外线灯辐射强度低于规定的标准即应该及时更换。
在检查消毒记录中发现,一些科室紫外线杀菌灯管在使用累计数达到10 00h后,不及时更换新灯管,只在消毒记录上中心从0开始累计,以此来应付监督检查人员。
若检查不仔细,则很难判断该灯管的实际使用期限。
1.2紫外线消毒记录不准确在监测检查中发现,有的紫外线灯管累计使用时间已超过1000h,但检测辐射强度仍>70μw/cm2,而有的紫外线灯管使用累计不足300h,检测辐射强度已<70μw/cm2,这并非紫外线灯管的质量问题。
经调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是实际消毒时间和登记不符,其目的一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消毒却进行了登记,导致记录累计数多;二是虽进行了消毒,却没有做到按时登记,出现累计登记时间少。
在被感染管理检查中,往往把消毒记录作为衡量消毒质量的考核标准,只要有登记,证明消毒工作就做了,这显然很不够。
1.3 紫外线灯消毒记录不明确一些科室在日常紫外线消毒登记中,只是按室累加登记,并未按支记录,无法判定每支灯管的实际使用时间。
对同一房间内安装30W紫外线灯管3支,同时开灯消毒1h,只登记该房间消毒3h,未对每支灯管分别登记。
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及检测方法
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及检测方法发布时间:2011-09-29紫外线杀菌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消毒方法,在医院,食品厂,水处理等已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灯管辐射强度低及应用不当会影响消毒灭菌效果。
为了保证满意的消毒效果,在使用中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监测和管理措施。
1.灯管的辐射强度: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影响消毒效果的最基本的因素,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新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应大于100VW/cm2(距离1m处)为合格,正在使用中的灯管辐射强度最低应达到70 VW/cm2暂可使用,但必须延长照射时间。
依据紫外线照射剂量等于辐射强度乘以照射时间的公式可求出不同强度所需延长照射时间,亦可看出高强度短时间或低强度长时间均能获得同样的灭菌效果。
若紫外线光源的强度低于40VW/cm2,则再延长照射时间也不能起到满意的杀菌作用,即应停止使用。
不要认为紫外线灯管只要亮着,就还有杀菌作用。
2.灯管安装的数量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第3版第2分册(医院消毒规范)规定,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灯安装数量(30W紫外线灯,在垂直1m处辐射强度高于70μW/cm2)为平均每立方米不少于W,并且要求分布均匀、吊装高度距离地面~m,使得人的呼吸带处于有效照射范围。
连续照射不少于30min,紫外线的辐射强度与辐射距离呈反比,悬挂太高,影响灭菌效果。
如果是物体表面消毒,灯管距照射表面应以1m为宜,杀菌才有效。
3.环境温度环境温度对紫外线辐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辐射强度降低,如温度下降到4℃时,辐射强度则可下降65%~80%左右,严重影响杀菌效果。
一般以室温20~40℃为紫外线消毒的适宜温度,在此温度范围内紫外线辐射的强度最大且稳定,能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4.相对湿度相对湿度高,紫外线辐射穿透细胞减少。
有关文献介绍,相对湿度在55%~60%时,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灭率最强,相对湿度在60%~70%以上时,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率降低,相对湿度在8 0%以上甚至反而对微生物有激活作用,可使杀菌力下降30%~40%。
紫外线消毒的监测内容及合格标准
紫外线消毒的监测内容及合格标准一、紫外线消毒的监测内容1. 紫外线强度测量:紫外线消毒设备的关键参数之一是紫外线强度。
紫外线强度的测量可以通过使用光度计或紫外线辐射仪器来实现。
监测紫外线强度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是否需要进行维护保养。
2. 紫外线照射时间监测:紫外线照射时间是指紫外线消毒设备对目标物体照射的时间。
根据不同的目标物体和紫外线消毒设备的型号和规格,照射时间会有所不同。
监测紫外线照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确保目标物品得到充分的消毒肇事,并且避免超额的紫外线辐射。
3. 紫外线消毒区域温度监测:紫外线消毒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需要对紫外线消毒区域进行温度监测,确保设备工作时温度不会过高,从而保障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4.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紫外线消毒效果是指目标物体经过紫外线照射后,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清除率。
对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紫外线消毒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消毒效果符合相关标准。
二、紫外线消毒的合格标准1. 紫外线强度合格标准:根据相关标准规定,一般情况下,紫外线消毒设备的紫外线强度应当符合设备生产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确保紫外线的消毒效果。
2. 紫外线照射时间合格标准:针对不同种类的目标物体,相关标准会对紫外线照射时间进行规定,通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照射时间。
3. 紫外线消毒区域温度合格标准:紫外线消毒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对设备和工作环境造成损害。
4. 紫外线消毒效果合格标准:根据相关标准规定,紫外线消毒设备对不同微生物的清除率应当符合相应的要求,确保消毒效果达到预期标准。
紫外线消毒设备的监测内容和合格标准对于保障消毒效果和设备安全非常重要。
通过对紫外线强度、照射时间、区域温度以及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并且参照相关的合格标准进行验证,可以确保紫外线消毒设备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并且保障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紫外线杀菌效果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紫外杀菌效果的检测原理:紫外线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细菌、病毒、芽孢等病原体) 的辐射损伤和破坏核酸的功能使微生物致死,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紫外线对核酸的作用可导致键和链的断裂、股间交联和形成光化产物等,从而改变了DNA的生物活性,使微生物自身不能复制,这种紫外线损伤也是致死性损伤。
真空紫外光穿透能力极弱,灯管和套管需要采用极高透光率的石英。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消毒时必须使用能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的照射剂量,其抵抗力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真菌孢子> 细菌芽孢> 细菌繁殖体。
杀灭细菌繁殖体时照射剂量应达到1 0 0 0 0μW·s/ cm2 ;杀灭细菌芽孢时应达到100 000μW·s/ cm2 。
病毒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介于细菌繁殖体和芽孢之间,真菌孢子的抵抗力比细菌芽孢更强,有时需照射剂量达到600 000 μW·s/ cm2 。
在消毒目标微生物不详时, 照射剂量不应低于1 0 0 0 0 0μW·s/ cm2 。
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随距灯管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紫外线杀菌效率还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作用各有不同,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主要仪器设备:实验一(菌种和杀菌时间、温度不同紫外线杀菌效率不同)实验装置温度35℃和湿度都保持平衡不变实验二(距离不同紫外线杀菌效率不同)实验装置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电热干燥箱、振荡培养箱、试管、 三角瓶、 烧杯、 量筒、 玻璃棒、 天平、 药匙、 pH 试纸(1-14)、橡胶塞、 棉塞、记号笔 、皮筋 、报纸 、培养皿(中) 、移液管(1ml )、玻璃珠、吸水纸、电炉、接种环、镊子、搪瓷杯、酒精灯、菌落计数器、放大镜、一些遮阳伞的布料、报纸 药品及试剂:营养琼脂(或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粉、10%NaOH ,10%HCl )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44103)、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杆菌,11060)、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细菌,slv-350) 新的紫外灯紫外线灯管(开)隔板平行样 紫外线灯管菌种样外围为特制的透明玻璃器皿D C B A实验路线方法(实验方案):一、实验前的准备1、玻璃器皿的准备玻璃器皿在实验前必须洗涤干净,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数量,移液管、培养皿等包装好后灭菌。
7消毒无菌效果监测
消毒无菌效果监测
监测内容
1.治疗室、化验室的无菌物品及空间,观察室、普通病房空间。
2.消毒液、紫外线灯管。
3.医护人员的手。
4.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相关
内容监测。
监测要求
1.各科室每月必须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进行抽样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对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监测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对使用中的无菌剂每月监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紫外线灯需定期进行效果检测,新灯管(30w)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10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
灯管累计使用时间不超过1000小时。
紫外线灯管每周用95%乙醇湿抹1次。
用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仪检测每半年1次;用紫外线强度监测卡监测每两个月检测1次。
记录监测内容、方法及结果。
3.治疗室、化验室、留观室及普通病室和房间,其空气中细菌含量必须≤500cfu/m3,物体表面细菌含量必须≤10cfu/cm2。
每月监测1次。
4.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每季监测1次。
5.对超标项目必须认真查找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整改措施,并进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