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合集下载

第一章教学目标的陈述

第一章教学目标的陈述

第一章教学目标的陈述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是:力求使三维目标的表述合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观测性、可观察性,以有利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要避免传统的“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等此类陈述的教学目标,因为“理解”、“提高”的测量比较困难.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求,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可以灵活采用以下三种目标陈述法.1.行为目标四要素陈述法行为目标表述模式指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课堂教学目标.马杰在《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一书中阐述了行为目标的四要素表示法:①行为主体:学生,通常“学生”两字可以省掉;②行为,行为表述指表述学生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行为表述力求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语,因为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 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 这就会给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测带来困难.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判定”、“解决”、“能”等.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③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通过具体例子……”、“在实际情境中……”等.④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衡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马杰行为目标表述举例说明如表1所示.视具体情况,行为条件、行为程度有时可以省略.2.内外结合目标陈述法尽管马杰的行为目标避免了传统目标表述的模糊性,但它只注重可观测的外部行为,而忽视反映内心活动的心理过程,这种陈述法还是会回归重认知轻情意,重结论轻过程的老路,所以格伦兰提出了内外结合目标陈述法,即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性教学目标, 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陈述概括性教学目标, 如“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这里的“理解”是一个内部心理过程,每个人掌握的标准不一,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对教师的教学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到底在哪里促进“理解”,所以需要用可以证明“理解”水平的行为实例进一步说明,如“.a用自己的话转述指数函数的定义;.b能根据给定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其是否是指数函数;.c能区别指数函数和指数式函数”,有这三个实例的补充,通过显形的外部行为“转述”、“判断”、“区别”,概括性教学目标就不再是不可捉摸的了.格伦兰的内外结合观, 不仅避免了用内在心理术语描述目标的抽象性和模糊性, 同时也防止了行为目标可能产生的机械性与局限性, 所以许多心理学家都比较支持格伦兰的观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给出了“了解”、“理解”等数学行为的外显行为水平,如下表2.一般地,我们可以参考上表对概括性目标进行合理的具体化.3.表现性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和内外结合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短期内发生的行为变化,但远期目标和高级认知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通过学生自主活动, 在与师生平等交流的会话、探究和意义建构中发展.对于这类目标而言, 教师很难预期一两节课后学生将会发生的变化, 所以这类目标采用行为目标和结合目标表述方式都不可取.为此, 艾思纳提出了表现性目标.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教师期望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中,“提高数学化的能力”这个表现性目标可以陈述为:“通过抛硬币实验,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初步提高数学化的能力”. 4.案例“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人教版)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直线的方程的概念:①分析一次函数图象和直线的关系;②能说出直线方程的两个特征.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①能说出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和倾斜角的取值范围;②能根据给出的图形,作出直线的倾斜角;③分析得出直线和直线的倾斜角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3.理解直线的斜率公式:①准确说出斜率公式以及角a的取值范围;②指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不是映射关系;③能根据给出的角或图形,求出该直线的斜率.4.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①准确说出该公式极其使用的范围和步骤;②能准确运用公式解题.【过程和方法】5.(1)分析研究直线的方程的意义;(2)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①分析斜坡和倾斜角的关系,②通过联想,找到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的斜率;从而提高数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6.在本节每一个概念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初步体会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形成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与传统模式相比,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可能有点复杂,但其理念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的都是外显化和可测评的行为动词,对教师的教学和交流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所以“复杂”是值得的.5.结束语数学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它的合理设计和陈述既是必须的也是有益的,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执行新数学课程的计划,提升新课程数学教学能力,寻求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清楚地把握尺度、掌握方向和注意某些问题.。

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Armstrong Savage,1983)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例如,这样陈述的一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

”在这个目标中,A(听众)指“每一个学生”,B(行为)指“能够下定义”,C(条件)指“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D(水平)指“10个项目中的8个或80%”。

用ABCD法陈述教学目标时,这四个因素的前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这四个因素要同时具备。

ABCD法的后三个因素与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是一致的,不过它增加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完整。

这种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1)、教学对象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

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2)行为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

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⑴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⑵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⑶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⑷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⑸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⑹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浅说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浅说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浅说教学⽬标的制定与表述浅说教学⽬标的制定与表述崔国辉教学⽬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质量标准。

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设计的核⼼和灵魂;对师⽣起着激励作⽤,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是聚合课程与教学众多因素的统帅,是测评课程实施与教学效果的准绳。

要确认教学是否有效或⾼效,须⾸先关注和回答⼀个前提性的问题:教学⽬标本⾝合理吗?若其本⾝不合理,即使实现了这个⽬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称作是有效或⾼效的,⽽很可能只是⼀种低效或⽆效的,有时甚⾄可能是⼀种负效或有害的!可见,教学⽬标是实施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标的实现。

尽管并⾮所有的教学⽬标都是预设的,但在教学中预设仍然要占有突出的位置。

所以,教学⽬标的制定与表述是必要的也是⾸要的⼀项⼯作。

⼀、教学⽬标的制定(⼀)教学⽬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纲领性⽂件,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标、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它明确提出了实施建议及其典型案例。

教学⽬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论教学如何设计,必须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相符,不能脱离这个中⼼;教学⽬标的定位与落实,⾸先要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和要义,还要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以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2、教学内容教材⼤多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学活动的⾸要凭借;因⽽要充分认识教材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尊重教材并⽤好教材。

但教材不是唯⼀的课程资源,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教材不是法典,不是神圣,不是教学的蓝本,必须深挖教材,创造性地驾驭教材,使其成为有利于学⽣发展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标的设计,发挥教材应有的作⽤及学科的独特价值。

3、学⽣实际课堂教学的意义归根结底在于促进学⽣的发展,学⽣是学习的主体,故此要以学定教,结合学⽣实际设定教学⽬标:⼀要从学⽣的已有准备出发,包括知识基础、认知⽔平、学习情感、风格及⾝⼼特征,找准学⽣真实的学习起点;⼆要从学⽣的发展需求出发,包括内在的需求,即学⽣在已有的知识、思维、情感基础上的最近发展区,及外在的需求,即课标要求、社会需要,做到有的放⽮;关注个体差异,以适合学⽣的成长和进步。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精心整理第三节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

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

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

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3)界定保险的性质;阐明保险的功能和特征;明确商业保险经营主体;划分商业保险的种类;掌握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1)比较购买债券、股票、保险等投资方式异同,学习辩证思维的方法;(2)利用有关知识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践能力;(3)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融资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观念。

要能够从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关知识,"以钱生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美好。

一、陈述教学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

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

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学生能够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1.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第三节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

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

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

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3)界定保险的性质;阐明保险的功能和特征;明确商业保险经营主体;划分商业保险的种类;掌握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1)比较购买债券、股票、保险等投资方式异同,学习辩证思维的方法;(2)利用有关知识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践能力;(3)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融资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观念。

要能够从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关知识,"以钱生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美好。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

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

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阿姆斯特朗和赛维吉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ABCD目标陈述法。

A即Audience,指行为主体;B即Behavior,指行为动词;C即Conditions,指行为条件;D即Degree,指表现程度。

从这四个方面可以把教学目标清晰地陈述出来,能清楚地告诉教师与学生目标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

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

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

2.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

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例如,“既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

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三维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一般是相辅相成的,动词表达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即具有可测评性,反之亦然。

但两者在侧重上又有区别。

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都注重对外显动词的选择,可测评性还要求行为条件的情境化和表现程度的具体化,即上文所说的第三、第四点。

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引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教学目标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来达到特定的认知、技能或态度上的目标。

本文将对教学目标的陈述进行探讨,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教师为学生制定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期望,它明确了学习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能力。

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的,并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密切相关。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还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教学目标还可以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明确的标准,促进教学的科学评价。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明确和具体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和具体的,指导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它应该清楚地描述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并给出可以衡量学习结果的具体标准。

2. 实际可行教学目标应该是实际可行的,符合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情况。

它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来确定,并且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实现。

3. 可衡量教学目标应该是可衡量的,即能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它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评价,从而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达成情况。

4.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它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与教学主题和教材一致教学目标应该与教学主题和教材一致,保持内在的逻辑关系。

它应该与教学内容和学科要求相匹配,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论教学目标的陈述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资格证 面试 技巧类 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之教学目标的陈述 李娜 编撰

资格证 面试 技巧类 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之教学目标的陈述 李娜 编撰

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之教学目标的陈述李娜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即预期学生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

在面试说课中,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否得当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一名合格教师资质的重要标准。

目前来看,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以下几种:一、认知观的陈述认知观的陈述方法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往往使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模糊动词。

这是我国教师常用的一种表述方法,往往使用只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欣赏”等等。

它有利于扼要地表述教学的意图,便于会意和交流,而且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只能以内部心理过程的概括性的方法加以表述。

但是它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容易引起含糊和混乱的认识。

二、行为观的陈述行为观的陈述方法强调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外显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

一个良好的行为目标应该具备四个要素:1.对象(A,即Audience,教学对象:学习者):即明确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行为,绝非教师的行为,不应该陈述教师应该或打算做什么。

将目标阐述成“教师给学生……”或“教师将说明……”都是不妥的。

规范的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

2.行为(B,即Behavior,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教学目标主要是指行为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出发的。

因此,编订有效的教学目标,必须首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目标行为动词来描述目标达成时学生应完成的动作或活动,并在行为动词后面附上所学课题内容的描述。

行为动词通常用来描述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是学生在学习后所应表现出来的预期行为,如“写出”、“列出”、“解答”等。

对教师来说,采用行为观的目标陈述,比较困难的是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

下面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例来说明各领域层次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①认知领域的目标层次及行为动词举例②情感领域的目标层次及行为动词举例3.条件(C,即Conditions,发生行为的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和条件,通常是针对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定或范围而言。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语⽂课堂教学⽬标设计的表述⽅法语⽂课堂教学⽬标设计的表述⽅法——专题学习材料整理⼀、教学⽬标设计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1. 照搬参考书现成教案上的教学⽬标,从不根据学情和单元⽬标合理选择。

2. 教学⽬标表述主语是教师或暗指教师,⽽不是学⽣。

3. 教学⽬标设置得太笼统,与教育⽬的、课程⽬标混为⼀谈,与内容脱节,很难操作。

4. ⽬标设置得过于精细,将教学⽬标与教学任务混为⼀谈。

5. 将知识、技能、能⼒⽬标分割理解,将过程⽅法⽬标认为是教学⽅法⼿段。

将教学⽬标设计为学⽣的活动过程或活动内容,⽽不是活动结果。

6. 缺乏对⾏为条件和⾏为程度进⾏限制的词,致使教学⽬标缺乏可检测性、难以评估。

7. 每节课都列出三个维度的⽬标,再不切实际地列⼊若⼲⼩的⽬标。

⼆、教学⽬标表述定位偏颇、混淆不清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个⽅⾯:课堂教学⽬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

语⽂课堂教学是为了养成学⽣的语⽂素养,提⾼学⽣的语⽂学习能⼒和⽔平,⽬标陈述的主体应当是1. 课堂教学⽬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

学⽣。

课堂教学⽬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标所应陈述的内容。

课堂教学⽬标表述的⽤语不够清晰。

使⽤⽆法观测的描述⼼理状态的术语,教学效果难以检验,⽆法判断⽬标是否达成,从⽽导致教学效2. 课堂教学⽬标表述的⽤语不够清晰。

率低、教学效果差。

例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思考:表述主体?⽬标达成?检测?)课堂教学⽬标叙述的条理⽐较混乱。

⽬标设计的表述应当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的认知规律,具有⼀定的逻辑顺序。

3. 课堂教学⽬标叙述的条理⽐较混乱。

三、教学⽬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法:(⼀)⾏为性⽬标表述⽅法(学习者+⾏为+条件+程度)⾏为⽬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上所发⽣的⾏为变化。

这种⽬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要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陈述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

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陈述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

泰勒(1950)认为最有用的目标陈述形式就是行为目标即用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陈述某一特殊的学习结果。

在泰勒的影响下,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

在他的那本简短而可读性极强的书中,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做什么。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1.可观察的行为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

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如“知道”、“理解”、“欣赏”、“记住”等等,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如“背诵”、“解释”、“选择”、“写出”等。

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是否可观察,关键在于所选用的动词。

有学者(朱敬先,1987)对布鲁姆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都选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对我们如何陈述这些领域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表6-1列出的是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所选用的动词。

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 串机缘 。事件 和决定 ,这些 机缘、 事件和 决定在 它们实 现的当 时是取 决于我 们的意 志的。2 021年1 月11日 星期一 3时38 分8秒M onday , January 11, 2021
感情上的亲密,发展友谊;钱财上的 亲密, 破坏友 谊。21. 1.11202 1年1月 11日星 期一3 时38分8 秒21.1. 11
(地理)《中国地形特点》
–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中国地形的三大特点及 其影响;
– 对给予的某一纬度地形剖面图,能填写出 不同剖面所代表的地形类型;
– 能说明“山地”和“山区”两个术语的含 义异同。
Company Logo
(政治)《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犯罪及其三个基 本特征;
学年(学期)
三级
目标或单元 教师
(教学目标) (主题)目
标或课时目

比较具体; 比较关注实 际状态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 标:感情充沛地吟诵; 当堂背诵;说出诗人的 壮志豪情。
三、教学目标的解读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
理解:
– 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 行为
五、教学目标设计常见问题
问题1:主体错位
使学生…… 让学生…… 提高学生……
问题2:主体越位
以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
如何安装和设置输入法 设置鼠标和显示 添加删除系统和第三方程序 添加打印机 强化学生使用控制面板调整系统的意识
问题3:主体缺位 目标盲目空泛
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 品位含义深刻的语句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电脑拆装)
1. 说出各个零部件的名称,正确率100%; 2. 依次拆卸电脑主机,并按正确的顺序重新安装好; 3. 能正确说明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的功能; 4. 装卸连贯、协调,没有多余动作,在10分钟内完成。
(二)内外结合目标(格伦兰)
内部心理变化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描述方法: 如:掌握圆周角定理(一般性目标:内部)
教学目标陈述的三种形式
➢ 行为目标 ➢ 内外结合目标 ➢ 表述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四要素) 1. 行为主体:谁(学生) 2. 行为动词:做什么 3. 行为条件:在什么条件下 4. 表现程度:达到什么程度
如:借助词典在10分钟内阅读短文并完成文后5个选择填空, 正确率90%以上。
行为目标 —— 行为主义心理学 内外结合目标 —— 认知主义心理学 表现性目标 —— 人本主义心理学
1.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圆周角定理; 2.能画出圆心角的同弧圆周角; 3.能自己证明圆周角等于二分之一圆心角。 (具体目标:外显行为)
(三)表现性目标(艾斯纳)
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而不规定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的 确定性的结果。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如:在一个星期内读完《红与黑》,讨论时列出您印象最深 刻的五件事。

略析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略析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略析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摘要:分析了两则国外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的陈述特点,进而指出国内语文教学目标陈述方式的缺点和不足,并概述了语文教学目标陈述方式的一般性准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陈述无意间阅读了国外的两篇教学案例,感触良多。

特别是案例的教学目标吸引了我的眼球,引起了我的思考,其内容如下。

《麦克白斯》案例教学目标:1.学生将领会如《麦克白斯》这样的文学作品与自己人生的关系。

2.学生能记住该剧的重要情节。

《报告写作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识别、寻找、选择与撰写一位美国历史名人有关的信息源。

2.选择有关美国历史名人的信息,这些信息应与学生口头和书面报告的目标相关联。

3.撰写一篇内容丰富的报告,向全班和学校或其他听众进行书面报告。

4.就书面报告的一部分向班级演讲(演讲应包括名人部分生活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是学生选择分享的,并且其组织良好,传递方式有效)。

案例中的评析部分还通过表格的形式,对以上内容进行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的分类。

以上两篇案例的教学目标在陈述方式上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为主要内容来陈述教学目标“现代课程论主张以学定教,相应主张课程目标的基本属性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在知识、情感和技能等方面朝着预期方向而发生的变化,或者说是预期的、学生在一定的课程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结果。

”上述案例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角度,很好地体现了现代课程论的这一观点,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成为教学目标表述的核心。

2.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对目标进行更加明晰的表述这种表述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结果的陈述变得直观而具体。

案例中的目标陈述,大量使用“记住”“寻找”“选择与撰写”等动词,明确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

并且通过具体要求的陈述,规定符合要求的标准,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

如,“传递美国历史上名人的人生重要方面,而且要包括学生对该名人的贡献怎样影响社会的看法”。

这样的表述,行为主体明确,易于操作,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导测评”的功能。

教学目标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陈述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1.认知性目标的表述方式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所谓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

这种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所谓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作”领域。

下面提供了这类目标陈述的基本框架。

表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下列符合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的是( )。

A.说出、表演、评价B.设计、编导、创作C.形成、树立、认同D.辨认、完成、背诵【答案】B。

解析: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陈述方式常用辨认、完成、背诵、说出、表演、评价等,因此A、D选项属于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

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

这种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

陈述方式常用形成、树立、认同。

C选项属于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

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主要适用于各种“制作”领域。

陈述方式常用设计、编导、创作等。

B选项属于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正确答案为B。

举例说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精选5篇)

举例说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精选5篇)

举例说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精选5篇)第一篇:举例说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如何设定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一、认识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的,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 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加以把握的关键;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影响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 确定好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才能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

所以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起到导教、导学、导检测的作用。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一)要认真钻研教材:(1)领会编者意图;(2)关注文本特点,制定符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二)把握学情(1)了解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孩子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2)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关注重点和难点(1)每篇讲读课文,总有两到三条训练重点,而所谓的“注重重点”是指重点之中的重点,即突破口。

(2)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四)、要考虑课标的落脚点:(1)课标是一个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

教学目标的必须要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

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制订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的全面性。

“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3)还要注意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能明确、集中、恰当、具体。

(五)、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在教师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的同时,还要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只有这样,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起到导教、导学、导检测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教学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师生教学活动的标准,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承受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规范。

既宏观又具体地表述教学后的预期行为变化、成长状态。

虽然我们的教学已步入新课程,但在教参、教案、示范课、研究课等各自教学目标陈述上仍存在很大差异。

当前,陈述目标这个原本平常的工作,不少教师却困惑不解。

设计教学目标最终要以目标陈述来体现,能否科学、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而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却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

下面是笔者对新课程下教学目标如何陈述的一点思考。

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陈述的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

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此,新课程下教学目标如何陈述在词语选择上,不再使用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动词,如“培养”和“使学生”,而是使用以“学生”为主语的动词来描述目标。

第二、教学目标要小。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其实指的是课堂教学目标。

如果教学目标制定宽泛,学生在某课时内完不成。

比如:”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这些看似很“大气” 的教育目的或课程目标,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因此,学习目标应切合课堂教学活动实际。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我们就不要了,而是要时刻记在心间,分解在阶段性目标中。

小的目标一一达成了,大的目标当然水到渠成。

第二、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准确、具体,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

(条件要具体、目标要明确、形式要适当)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

一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表述。

如:“能利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熟练掌握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组平行线的方法”。

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教学科研陈述怎么写

教学科研陈述怎么写

教学科研陈述怎么写
一、引言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背景和研究目的。

可以从教育教学问题、研究领域的现状、研究热点等方面入手,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该部分详细描述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或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包括研究方案、调查对象、调查仪器、实验过程等详细信息。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该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结果,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可以结合图表、实际案例等方式来展示研究的结果,同时引用相关的文献加以佐证。

四、教学科研价值及启示
在此部分可以总结和归纳研究的价值和启示,指出研究对教育教学或科学研究的贡献,并展示对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该部分主要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改进和解决方案。

注意要切实可行,并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六、结论
以上仅为教学科研陈述的一个基础写作模板,具体写作内容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同时,要注意语言通顺、逻辑严密,并且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细节和实例来丰富内容,提高陈述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最后,还应该认真校对、修改,确保无语法和拼写错误。

[转载]有关教学目标之2——陈述的原则

[转载]有关教学目标之2——陈述的原则

[转载]有关教学⽬标之2——陈述的原则原⽂地址:有关教学⽬标之2——陈述的原则作者:⾏⽽知之2011关于教学⽬标之2——陈述的原则⽂/⾏⽽知之教学⽬标的陈述,其实本质上是对教学⽬标的设置问题。

如果陈述出现了问题,往往就是⽼师对教学⽬标的设计出了问题。

⽬标陈述的基本原则:⼀、⽬标应陈述预期的学⽣学习结果根据学习的定义,如果学⽣的⾏为或⼼理没有发⽣变化,就不能作出学习发⽣了的结论。

根据这⼀原则,教学⽬标不应该描述教师做什么,如“帮助学⽣学习……”;“通过……使……”;“培养……能⼒”等。

这类陈述说的是教师做什么,不是学⽣的学习结果。

⽬标也不应该是学⽣学习什么,如“学习雷锋的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本课的⽣字新词”;“学习长⽅形⾯积的计算⽅法”这样的陈述的是学习的内容,不表⽰学⽣学习的结果,也不符合⽬标陈述的要求。

既然学习过程不能作为⽬标,那么如“让学⽣经历由……过程”之类的说法不能称作⽬标。

由于我国的教学论主要是哲学和经验取向的,很少有⼈认真研究如何通过⽬标的科学陈述,促使教学科学化和教师教学⾏为规范化。

所以,我国当前作为范例供⼈模仿的教学案例中的⽬标陈述⼤多数是不合格的,包括特级教师的⽬标陈述也是这样。

⼆、⽬标的陈述应该有助于导学、导教、导测评所谓“导学”就是⽬标能够明确告诉学⽣,通过学习他应该学会做什么;请注意这⾥不是要告诉他学什么,⽽是学会做什么。

学什么是教学内容,⽽学会做什么才是⼀种⾏为变化的结果。

所谓“导教”,就是⽬标中应暗含要教会学⽣的知识、技能、认知策略是什么;这⾥要注意是“暗含”⽽⾮“明⽰”,是隐含在⽬标背后的东西,⽽是作为⽬标表述出来。

所谓“导测评”,就是⽬标应暗含观察学⽣学习结果的条件。

也就是怎样能够检测学习⽬标是否达成,⽬标中就隐藏着检测的⽅法和条件。

简单的说就是看了陈述良好的⽬标,基本就能够明确了应该设计怎样的检测题⽬。

三、应选择适当的分类框架设置与陈述⽬标当前我国教师采⽤的⽬标分类框架在理论上是不成⽴的。

用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

用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

用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教师所制定的期望学生实现的能力和知识目标。

内部心理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内部所体现的思维、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活动;外部行为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到的行为表现。

将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可以更全面地描述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首先,为了更好地理解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的结合,我们可以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日常生活对话。

内部心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英语口语的表达方式和语音语调。

2.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与他人的交流对话,提高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兴趣,愿意主动参与。

外部行为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发音和运用英语口语中的常用词汇和句型。

2.学生能够进行日常生活对话,如问候、交流购物、问路等。

3.学生能够与同学进行英语对话练习,通过尝试和错误不断改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2: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英语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

内部心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英语阅读材料的内容,包括主旨、细节等。

2.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和理解难句的含义。

3.学生对英语阅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阅读并理解其中的信息。

外部行为目标:1.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英语阅读材料,并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如划线标记、关键词呼应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进行英语阅读材料的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和观点。

通过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内部心理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则可以通过外部行为目标,提高操作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

这种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有助于形成全面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学习者+行为+条件+程度)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

1.学习者――(1)错误的行为目标表述: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2)规范的行为目标表述: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行为――(1)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

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2)不当的行为“动词”使用,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3)规范的行为“动词”使用,如,“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程度――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

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要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陈述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

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陈述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

泰勒(1950)认为最有用的目标陈述形式就是行为目标即用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陈述某一特殊的学习结果。

在泰勒的影响下,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

在他的那本简短而可读性极强的书中,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做什么。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1.可观察的行为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

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如“知道”、“理解”、“欣赏”、“记住”等等,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如“背诵”、“解释”、“选择”、“写出”等。

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是否可观察,关键在于所选用的动词。

有学者(朱敬先,1987)对布鲁姆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都选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对我们如何陈述这些领域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表6-1列出的是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所选用的动词。

2.行为发生的条件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在什么条件下评价。

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1)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2)人的因素: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3)设备因素: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4)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5)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

(6)问题明确性因素: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3.可接受的行为标准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

通过对行为标准作出具体描述使行为目标具有可测量的特点。

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怎样”、“要多少时间”、“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

下面列出了主要的表述方式:(1)正确的次序。

如“将水的净化过程的六个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

(2)正确的百分比或程度,一般要在80%以上。

(3)精确度,如误差在多少之内。

(4)在多少时间内,如“8分钟内装好调好零件、并操作万用表”。

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使之变得更加明确、可操作。

例如,语文课的一个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一个十分含糊的目标,难于操作,难于测量。

改用行为目标陈述法可以表述为:“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的句子与发表议论的句子进行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确”。

自马杰(1962)提出行为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后,西方心理学家就教学目标的作用作了许多实证性研究。

例如,德梯斯(G.T.Datis,1970)以十年级学生为被试,以“健康教育”作教材,比较了精确的目标、含糊的目标和无目标三种条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含糊的目标和无目标条件相比,精确陈述的目标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赫米尔通(R.J.Hamilton,1985)回顾了一系列有关研究后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目标都有助于学生回忆他们阅读过的材料。

只要目标清晰地陈述了要学习的材料,不论目标的类型如何,都有助于言语信息的保持。

我国学者(聂幼梨、王雁,1990;景庆云等,1994)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结果发现目标具体化及目标导学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另外一些研究发现,一般教学目标(非行为目标)与行为目标均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行为目标与一般目标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J.R.Jankins等,1971)。

提供教学目标的确对学习有益,但对有意学习而言,目标的密度越高,对有意学习的妨碍也越大,或许是目标太多了,注意力分散开,单一目标的学习程度也就降低了(E.Z.Rothkopf等,1972)。

可见,尽管“绝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反对使用含糊的教学目标,主张陈述精确的目标”(皮连生等,1997),“但批评意见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行为目标的设计不能琐碎、太繁琐,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而丧失其优势”(张大均,1997)。

★ABCD目标陈述法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Armstrong Savage,1983)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例如,这样陈述的一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

”在这个目标中,A(听众)指“每一个学生”,B(行为)指“能够下定义”,C(条件)指“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D(水平)指“10个项目中的8个或80%”。

用ABCD法陈述教学目标时,这四个因素的前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这四个因素要同时具备。

ABCD法的后三个因素与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是一致的,不过它增加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完整。

(采自S.N.Elliott等,1996)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尽管行为目标法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作用,但行为目标也存在缺陷。

行为目标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强调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尽管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但行为目标有使教学局限于某种具体的行为训练而忽视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的危险。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确有一些心理过程无法用行为目标来表示。

为了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格伦兰(N.E.Gronlund,1978)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提出了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

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

例如,语文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表述:1.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内部心理过程)1.1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法的条件(行为样例)1.2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行为样例)1.3对提供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指出包含类比法的句子(行为样例)这样陈述的教学目标首先强调的是“理解”,而不仅仅是某种外在的行为变化,然后又用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样例表明怎样才算是理解。

马杰和格伦兰的目标陈述法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格伦兰的目标陈述中并不包括条件和标准两个要素。

对此,格伦兰(1995)评论道:“条件和标准对于程序教学以及在简单训练程序中的掌握测验是特别有用的。

然而,在正规的课堂教学中,条件和标准的陈述产生了一长串繁琐的目标单,并因此限制了教师的自由。

”实际的教学经验支持了格伦兰的上述立场,因为很少有教师在他们的目标陈述中去详细说明行为的产生条件和标准。

马杰的工作的重要性在于他的历史影响,但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教材中都在运用格伦兰的目标陈述法(P.Eggen等,1997)与马杰一样,格伦兰也非常重视目标陈述中行为动词的运用。

格伦兰(1985)认为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清楚地传达教学的内容并且应该精确地陈述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操作行为和操作水平。

在表6-4格伦兰(1995)列出了在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使用方式及其与学生的反应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测验任务的实例。

格伦兰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变化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

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采纳。

三、表现性目标陈述法该方法是指明确规定学习者应参加的活动及情境,陈述目标时只描述学习者在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但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

主要用于陈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是对以上两种方法的补充。

综上所述,马杰和格朗伦德分别从行为目标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方面入手,论证了教育目标的陈述方法。

在马杰看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作什么(或说什么);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

行为目标明确地使老师和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指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它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

实际上它的一般模式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

它要求陈述提供什么条件(刺激)和学生能做什么(反应行为)。

只要将刺激和反应规定得具体,则陈述的目标也就具体了。

行为目标虽然避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但却是只强调了行为结果和注意了内在的心理过程,这将导致教师可能因此只注意学生外在行为变化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能力和情感变化。

格朗伦德的理论,恰是针对行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折衷的陈述目标方法。

因为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入手考察,坚持学习认知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则是内在心理变化,那教育的真正目标就不是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于是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应明确陈述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

而为使这些内在的心理变化变得可以观察和测量,还需要列举出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这样就避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

但有时,人的认识和情感变化并不是参加一两次教育活动以后便能立竿见影。

作为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教育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将出现什么变,这种情况在品德教育方面尤为明显。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陈述教学目标,才能克服上面两种方法的不足呢?艾斯纳“表现性目标”理论则弥补了这种不足。

表现性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确切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