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总目次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总目次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的理论㊁模型与应用专辑暨庆贺陈崇希教授90华诞陈崇希教授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学术研究贡献焦赳赳,万军伟,王旭升,胡立堂(4-1) 有入渗补给的层状非均质含水层圆岛潜水井流模型陈崇希,唐仲华,谢永桦,王旭升(4-15) 潜水稳定井流的剖面二维数值模拟方法王旭升,谢永桦,陈崇希(4-27) 考虑生物降解的含水层苯酚自然衰减的数值模拟研究胡立堂,田 蕾,王 岽,黄诗棋(4-37) 断裂带水力特性研究进展史浙明,叶海龙,吕少杰,齐之钰,何冠儒(4-47) 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地下水流并行模拟方法赵敬波,刘 健,周志超,季瑞利,张 明,付馨雨(4-55) 变径抽水井降深和涌水量关系的混合井模型齐跃明,吴佳欣,王旭升,周 来,董贵明, 刘 博,许进鹏,马 超,周 沛(4-65)二维承压非稳定流水均衡区间的数值模拟董贵明,王 颖,詹红兵,田 娟,李嘉宁,代丽娜(4-75) 水化学特征在恩施盆地地热资源调查中的指示意义李泽威,袁 飞,李明龙,赵 军,万 凯,李光顺(4-83) 基于温度示踪的高寒地区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以黑河上游流 域为例张淑勋,孙自永,潘艳喜,李 鑫,潘 钊(4-95) 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研究进展韩鹏飞,王旭升,蒋小伟,万 力(4-107) 包气带井回灌引起的非饱和-饱和流分析祁翠婷,詹红兵,郝永红(4-118) 井筒混合效应和表皮效应对注水井溶质径向弥散的影响马 科,马 冲,詹红兵,刘 洋(4-130) 基于地下水位微动态反演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研究进展张 卉,王广才,史浙明,周鹏鹏(4-138) 同位素技术在古堆泉岩溶水保护中的应用张松涛,谢 浩,梁永平,唐春雷,赵春红,张昊驰(4-147)非稳态地下水流系统响应降雨变化的数值模型研究张萧琅,焦赳赳(4-154) 离子交换行为对溶质运移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史绪山,康鸿源,潘欢迎,柴 波(4-162) 基于MA R UN 的海岸带地下水渗流及溶质运移过程研究进展 姚 孟,于胜超,张可馨,李海龙(4-170)隧洞突涌水指示西南岩溶大泉成因关系及水环境效应分析段天宇,成建梅,段 勇,李仲夏,陈 亮,黄盛财,谷 芝(4-183)咸淡水混合对珊瑚砂渗透性影响的试验研究李英豪,韩冬梅,曹天正,赵孝伟,宋献方,蔡砥柱(4-194) 考虑河床渗透性影响的基流退水过程解析模型王国梁,梁修雨(4-201) 基于蒸发法和联合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非饱和渗 透系数的试验研究向峥宇,潘欢迎,邓 斌,刘延锋(4-210) 地下水停采后地面沉降区地下水氟的演化规律:以沧州市为例 孙丹阳,李和学,刘 强,李俊霞(4-218) 江汉平原地下水中有机质季节变化对氮反应迁移的影响许 洁,梁 莹,张振超,姜 雪,马 瑞(4-228) 基于P I V 技术研究不连通孔隙中残余D N A P L 的溶解速率 影响因素阮博阳,杨盼瑞,郭会荣,王 哲(4-241) MO D F L OW 岩溶暗河及出口的概化与模拟效果 张子琦,许 模,曹 聪,张 强,夏 强(4-250) 裂隙介质渗透性的升尺度转换研究董晓飞,胡 成,曹孟雄,张 涛,陈 刚(4-259) 广州某地下水污染场地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模拟袁昊辰,张幼宽,梁修雨(4-268) 基于格子B o l t z m a n n 法岩体裂隙粗糙特征对渗流的影响 王继刚,方明松,陈 刚,胡 成(4-279) 基于统计均质区方法的裂隙几何及渗流特性评价李露露,李牧阳,周志超,张秋兰,崔亚莉,邵景力(4-288)㊃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㊃工程地质界面:从多元表征到演化机理朱鸿鹄(1-1)㊃Ⅰ㊃基于μC T 技术的白鹤滩库区致密砂岩孔-裂隙三维成像特征研究孟 杰,李长冬,闫盛熠,朱文宇,洪望兵,付国斌,黄德崴(1-20)基于分布式声波传感的大地探测技术研究进展刘 威,朱鸿鹄,王 涛,程 刚(1-29) S -S A RⅡ技术的崩塌临灾应急监测原理及其应用刘冀昆,杨晓琳,王成虎(1-42) 渗流-应力耦合下侏罗系红砂岩力学及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梁 劲,王 强,胡新丽,王 斌,宗 浩,王 剑,李岚星(1-52) 外基坑宽度对坑中坑条件下被动土压力的影响潘静杰,朱春柏,刘 伟,房 凯,刘念武(1-62) 不同含油㊁含水饱和度致密砂岩真三轴力学特征许鹏祥, 陈向东,刘 钊,程 鑫,屈怡倩,李秋实,马春晓,吴汉宁(1-70)藏东南多依弄巴流域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价陈 兰,范宣梅,熊俊麟,王 欣,窦向阳(2-258) 基于多期无人机影像的滑坡地表竖向变形测量模型试验与工程 应用丁要轩,龚文平,程 展,田 杉,赵 超,陈 琛(2-267) 四川珙县下软上硬山岭地貌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赵方彬,王运生,寇瑞斌,毕杨杨,向 超(2-279) 伊宁至阿克苏铁路那拉提山越岭段关键性工程地质问题遥感 解译与分析陈富强(2-288) 示踪实验在湾潭隧道涌水突泥判别中的应用徐啸川,徐光黎,魏文豪,李溢渊,薛 媛(2-297) 水压力作用下三峡库区侏罗系软岩裂纹扩展规律及力学机制简文星,潘永亮,李林均,李 豪,徐长江(3-1) 降雨入渗条件下堆积体边坡致灾因子试验分析翟淑花,于家烁,齐 干,刘欢欢,冒 建,王云涛(3-9) 反粒序砂土体内侵蚀及渗流特性变化规律试验研究宋宜祥,管景华,李彦奇,黄 达(3-16) 基于遥感技术的嘉黎江巴变形体稳定性评价与分析张占忠,陈富强,刘亚林,李 丹,杜世回,张晓宇(3-28) 连续排水边界下成层陆域吹填地基一维固结解析解张云鹏,王宗琴,宗梦繁,吴文兵,王立兴(3-38)基于E AH P 模型的市政隧道原位二扩四爆破效果评价 吴丹红,吴 立,闫天俊,何瑞冰,谢玲丽,董道军(3-46) 滑坡张拉变形区砌体房屋变形破坏特征数值模拟韩幽铭,桂 蕾,朱兴华,陈丽霞,余玉婷,陈 琴(3-55) 考虑管土接触状态的圆曲线顶管顶进力计算方法周雨恒,周 浩,袁 明,张 鹏,曾 聪(3-63)近似圆形矿坑边坡稳定性轴对称简化计算方法王 杰,吕加贺,谭 飞,刘礼领(3-72) 面向区域滑坡易发性精细化评价的改进斜坡单元法李 星,杨 赛,李远耀,殷坤龙,王 伟(3-81) 基于因素空间的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评价易 富,孟兴涛,赵文华,杜常博(5-1) 基于A b a q u s 的软硬交错地层钻进过程仿真及动态特性分析 文国军,张冯豆,贺 鑫,刘浩杰,王玉丹,赵 权(5-10) 深埋层状围岩引水隧洞直眼掏槽爆破技术优化姜守国,罗帅兵,蒋 楠,孙建斌,周海波(5-20) 考虑温度效应下冻土层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殷鹏程,孙义贤,庞于涛,王晓伟,朱维元(5-27) 干湿循环作用下云母石英片岩抗压性能劣化规律及机理李志刚,叶宏林,刘 伟,徐光黎,马 郧,朱 佳(5-36) 建设区顺层岩质滑坡地质力学演化模型:以万州铁峰乡麦地坪滑坡为例 王 禹,冯 霄,杜 娟,刘 洋,李 东,柴 波(5-43)基于M a t D EM 的黄泥扁滑坡支护效果分析王 飞,徐 楚,黎 伟(5-52) 清淤对软土地基古石桥地基变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李逸鹏,马淑芝,贾洪彪,李 轩(5-61) 基于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的地下油库水封安全评价荆少东,许国辉,吴尚彬,刘晓忠, 李志华,刘乾灵,刘康能,张 彬(6-1)地下水封洞库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曹洋兵,吴 阳,张 朋,江志豪,张思怡,黄真萍(6-12) 基于无人机L i D A R 仿地飞行技术的高陡边坡危岩体快速识别方法 庞 鑫,袁 明,卢 渊, 杜文杰,万道春,李 得,丁海锋,付晓东(6-21)基于多深度模型的钻孔结构面智能识别与量化分析张 野,陈金桥,李炎隆(6-31) 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徐啸川,徐光黎,林高炜,李溢渊,马 郧(6-42) 原状黄土天然孔隙比定量评价方法高智慧,左 璐(6-53) 基于S B A S -I n S A R 和光学遥感影像的大型倾倒变形体变形演化 杨沛璋,崔圣华,裴向军,何 双,王 慧,梁玉飞(6-63) 掺砂率与干密度对膨润土收缩特性影响马鸿发,刘清秉,李 靖(6-76)㊃Ⅱ㊃㊃资源地质与工程㊃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和钨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及其成因联系吴堑虹,周厚祥,刘 飚, 孔 华,裴进云,覃毅学,宗 琦,吴锟言,汤钰御(1-78)东昆仑东段中-晚三叠世区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井国正,王晓云,张志强,何俊江, 张里斌,王凤林,刘 颜,石文杰,谭 俊(1-89)鄂东南矿集区铜绿山-铜山铜铁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深部预测赵岩岩,吴昌雄,石文杰,刘冬勤,魏克涛,张 铭,谭 俊(1-112)黄铜矿微量元素对矿床成因类型的指示王启林,张金阳,严德天,闵 红,刘 曙,李 晨(1-126) 川西南大梁子铅锌矿床构造分级控矿规律与控矿构造组合样式 杨 博,韩润生,吴建标, 冯志兴,丁天柱,吴 鹏,龚红胜,李凌杰,袁 航(1-144)滇东南洒西钨铍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来自流体包裹体和H -O 同位素证据盛 夏,张 达, 阙朝阳,毕珉峰,狄永军,祖世元,马慧慧(1-158)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进展李峰峰,叶 禹,余义常,郭 睿(1-170) 西藏阿里仲巴地块公珠错片麻岩锆石U -P 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李生伟,韦梅华,黄 庭,刘 强(1-191) 海底麻坑的特征㊁分类与成因机制沈 奥,孙启良,蔡砥柱,邢子浩(1-204) 下侏罗统辛涅缪尔阶-普林斯巴阶界线地质事件研究进展 葛 禹,时志强(1-218)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新生界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曹自成,唐大卿,骆满嵩,姜忠正,洪才均,夏永涛,魏 华(1-226)塔里木盆地肖塘南地区走滑断裂特征与断溶体勘探研究李 梁,孙庭斌,陈迎楠, 张 怡,王玉珊,王 硕,赵 婧,王雅迪,李 栋(1-239)珠江口盆地白云东区古近纪挤压-伸展变形模式及勘探意义王福国,张向涛,梅廉夫,颜 晖,柳保军,张忠涛,刘 军(1-246)渝东南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常压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 刘义生,金吉能,潘仁芳,李笑天,朱正平(1-253) 高压压汞联合分形理论分析致密砂岩孔隙结构:以鄂尔多斯 盆地合水地区为例卢振东,刘成林,臧起彪,吴育平,杨熙雅,阳 宏,曾晓祥,李闻达(1-264)渤中19-6孔店组砂砾岩孔隙结构和渗透率估算模型宋 晨,杨 兵,张超谟,朱博远,张占松(1-274) 不同物源体系致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陇东地区 樊家川和南梁长6段为例 王翀峘,魏钦廉,胡 榕,肖 玲(1-286)深层㊁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测井定量评价:以库车坳陷 博孜-大北地区为例刘宏坤,艾 勇, 王贵文,陈康军,蔡德洋,曹军涛,解宇强,李 栋,赖 锦(1-299)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三段砂岩储层致密化过程定量模拟常 宇,刘明洁,张 庄,叶素娟, 杨映涛,伍 玲,张 玲,南红丽,谭秀成,曾 伟,连承波(1-311)基于汇水盆地的化探异常识别与评价:以东昆仑乌拉斯太地区 1ʒ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为例黄啸坤,魏俊浩,石文杰,张新铭,高 强,王 双(1-324) 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阳 宏,刘成林,王飞龙,汤国民,李国雄,曾晓祥,吴育平(1-339)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环境和物源:来自微量和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的证据静禹钱,雷 闯,刘克栋,李振华(1-350) 河南板厂铜钼多金属矿床钻孔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姚 娟,张霄旭,卢声媛,陈 磊,秦 雷(2-1) 四川西昌米市盆地砂岩型铜铼矿中沥青特征及与铜㊁铼富集成 矿的关系 陈榜巧,梁 斌,郝雪峰,唐 屹,潘 蒙,彭 宇(2-11)宁夏卫宁北山地区金场子金矿区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海连富,陶 瑞,张晓军,刘安璐, 刘金科,魏俊浩,白金鹤,李海峰(2-19)不同国别进口铁矿石矿物学特征分析:来自显微组分和元素分析的约束 张子傲,刘恩涛,许家省,严德天,刘 曙,闵 红(2-33)湖北庙垭杂岩体富硅碳酸岩成因及其对稀土成矿的指示意义 胡寅秋,邬 斌,任 倩(2-41) 巴西桑托斯盆地C 区块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赵 健,张 洁,赵俊峰,任康绪,王朝锋,郭 渊(2-6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深水重力流沉 积特征分析萧高健,骆 杨,刘洪平(2-69) 琼东南盆地北部中生代凹陷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初探朱继田,杨希冰,胡向阳,罗 威,李 勇,毛雪莲,冯士信(2-83)基于深度生成模型的河道砂建模方法高小洋,何文祥,胡 勇(2-94) 川东北元坝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黄彦庆,肖开华,金武军,王 爱,刘志远,王濡岳(2-105)㊃Ⅲ㊃海陆过渡相优质页岩测井识别: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山2段为例史 彪,吴 丰, 李树新,梁 芸,习研平,代 槿,石祥超,赵 辉(2-115)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新近系储层菱铁矿胶结物成因及对物性的影响杨 娇,戴建文,吴雪晴,涂 乙,董 硕,李 琦(2-127)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断裂与火石岭组火山岩油气运聚关系 金 帅,蒋有录,苏圣民,陈杏霞,侯 帅(2-137) 古地貌恢复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为例杨哲翰,刘江艳, 吕奇奇,罗顺社,周新平,李士祥,张 严,张孝国(2-146)南堡凹陷东北部东二段重力流砂岩储层发育规律李 聪,鲜本忠,王鹏宇,陈 蕾,田荣恒,杨荣超,陈思芮(2-159)压力及温度对碳酸盐岩声波速度与频谱特征的影响实验侯连浪,刘向君,梁利喜,石 新,马修刚,曹 雯(2-170) 基于C T 扫描技术的低渗油藏水敏效应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胡心玲,雷 浩(2-178) 基于定向半变异函数的裂隙网络空间变异性分析黄 宇,杨荣森,韩晓东,范建伟,倪春中(2-186) 朝阳沟阶地扶杨油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分析赵 军,闫文雯,徐 通,白雪晶,张洪谋,马继升,杨 威,杨裕庆,赵 强,薛东安,李 卓,李思涵,丛 琳(2-194)减氧空气与轻质原油低温氧化反应特征王云飞,魏建光(2-207) 基于分数阶最优控制网络的复杂勘探随机噪声消减方法杨文博,盖永浩,张文祥,邓 聪(2-214) 青藏高原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张星宇,杜劲松,陈 超,梁 青(2-223) 南海西南次海盆V 型尖端地壳岩石圈最终裂解的特征及过程 罗 盼,高圆圆,王厚金,任建业(2-234) 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狼山分支断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刘滨莹,张宏伟,王 芳,王 鹏,郭增虎,刘东民,王 雷,万照飞(2-247)含氧官能团修饰的石墨表面润湿性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熊 健,唐俊方,周 雪,刘向君,梁利喜(3-93)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 因素彭 伟,舒 逸,陈绵琨,刘皓天,肖 雄,管文静(3-102) 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夹层型页岩油地质特征及潜力评价:以宁228井长7段为例辛红刚,田 杨,冯胜斌,岳贤和,陈薪凯,淡卫东,罗顺社(3-114)东营凹陷沙三段古水介质盐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刘鑫金,刘惠民,杨怀宇,张鹏飞(3-125)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精细刻画方法:以南堡凹陷 M 油田东一段为例曲丽丽,段 健, 余成林,林伟强,邱宇威(3-134)四川盆地绵阳-长宁拉张槽中段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裂缝脉体特征及古流体活动过程陈丽清,吴 娟, 何一凡,蒋前前,吴 伟,罗 超,杜国正(3-142)碎屑岩系不同沉积体系的沉积正演方法综述万 力,黄 秀,张志杰,袁选俊,陈星渝(3-153) 致密砂岩气藏不同岩石相孔喉结构对气水相渗特征控制机理: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J 72井区下石盒子组储层为例赵丁丁,侯加根,王秀杰,刘钰铭,陈儒贤,张占杨(3-163)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研究进展郁桂刚,欧文佳,吴 翔,宁伏龙,张 凌(3-175) 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陈淑鹏,蔡苏阳,梁 云,胡前泽,肖七林(3-189)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纪物源分析潘双苹,胡光明,李积永,肖红平,吴 帆,范琳琳(3-201) 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金矿床S ㊁P b 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 质来源的指示韩小梦,郭云成, 段留安,王建田,赵鹏飞,王利鹏,喻光明(3-210)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铀成矿模式王龙辉,剡鹏兵,焦养泉,吴立群,张字龙,荣 辉,张 帆,李振成,钟伟辉(3-222)成矿动力学数值计算模拟研究进展:理论㊁方法与技术陈伟林,肖 凡(3-234) 川东红星地区吴家坪组富有机质页岩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 王必金,包汉勇,刘皓天,张 莉,赵 帅(5-70)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细粒湖底扇沉积及其页岩油 储层意义康积伦,王家豪,马 强,李纯泉,陈鑫鑫(5-82)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 可动流体特征何 云,王瑞飞, 张占杨,王濡岳,尹 帅,何维领,陈瑞娜,肖 雪(5-94)转换斜坡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始新统为例陶文芳,葛家旺,雷永昌,李旭彪,朱筱敏(5-103) 贵州铜仁坝黄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有机质富集机理白 洋,谢 宏,王孟斋,卢正浩(5-115) 岩层滑动镜面反射研究现状及其在页岩气保存中的应用㊃Ⅳ㊃王宇帆,徐 尚,温雅茹,苟启洋,张志垚,王政凯(5-128) 华北板块南缘早二叠世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及主控机制 袁铎恩,边家辉,刘紫璇,张利伟,潘思东(5-138) 鄂西北杀熊洞铌-稀土矿床烧绿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 形成机理秦志军,周 豹,苌笙任,苏建辉,邵 辉(5-150)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复兴屯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中闪锌矿的主 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张 青,张 成,段海龙,徐宏国,张 欣(5-161) 松辽盆地南部海力锦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砂岩物源示踪及其 构造背景综合研究:来自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 -P b 年代学 的制约臧亚辉,李继木,宁 君,王海涛(5-175) 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张翘然,肖红平,饶 松,施亦做,李文靖,黄顺德,胡光明(5-191)基于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新方法:以川中 栖霞组为例饶诗怡,伏美燕, 邓虎成,吴 冬,胥 旺,陈 培,郭恒玮(5-205)湖北宜昌下白垩统五龙组风成砂的发现及其物源分析王 倩,肖国桥,高 慧,秦世玉,黄咸雨(5-214) 纳米颗粒对活油中沥青质分散潜力探讨展转盈,倪 军(6-86) 渭河盆地南缘早更新世风成相和湖相沉积环境演化王 婷,张 航,孙有斌(6-95) 江汉盆地新生代早期河流演化研究:来自地表河流和盆地钻孔 碎屑锆石U -P b 年龄的约束张 洋,陈孝康,林 旭,李长安,刘海金,刘 杰(6-106)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海底扇地震沉积学研究党亚云(6-118)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单元时空分布特征 及其控制因素苏海霞,刘 姗, 张 莉,苏 明,黄书勤,雷振宇(6-129)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重力流沉积特征舒 婷,刘桂珍,郭 健(6-140) T e r m i t 盆地上白垩统Y o go u 组烃源岩埋藏史㊁热演化史和生 烃史模拟王 涛,王 洋, 袁圣强,毛凤军,刘计国,郭小文,杨 锐(6-151)鄂尔多斯盆地WL 地区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差异成因张芥瑜,张凤奇, 刘 阳,武富礼,闫凤平,谢 冲,张兰馨(6-162)高尚堡油田高3102断块沙三2+3亚段中低渗透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陈儒贤,侯加根(6-174) 山西塔儿山-二峰山地区新民铁矿床F e 同位素特征及其成 矿指示意义相 轩,白 洋,冯志强, 任大陆,白 阳,苗洪运,王 米,侯建斌,郝书清(6-187)贵州织金新华戈仲伍组含磷岩系沉积环境对成磷作用的制约汪宇航,谢 宏,张 兰,王昌建,卢正浩,白 洋,王孟斋(6-201)㊃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㊃动网格在非饱和-饱和界面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刘 玲,魏亚强,陈 坚,李 璐,牛浩博,殷乐宜(1-360)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氮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朱鹏光,甘义群,赖咏毅,尤 悦,姜 颖(1-369) 铜同位素及其在环境污染示踪中的应用进展韩 嫣,胡雅婷,王 倩,石明辉,周 炼(1-378) 水土质量调查评价与人群健康关系的融合路径研究王新峰,龚 磊,刘元晴,宋 绵, 张梦南,吕 琳,魏建朋,马学军,孟顺祥(2-305)贵州省湿地碳储量与碳中和潜力分析张美琪,陈 波,赵 敏(2-315) D N A P L 场地污染通量升尺度预测的敏感性分析宋美钰,施小清,康学远,吴吉春(2-327)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区典型植物的雨季水分来源 黄 鹏,周爱国,马传明,刘 左,张泽琛,白耀楠(2-336) 典型地球化学与水文地质特征对污染物自然衰减影响研究进展 赵 萌,姜永海,冯 帆,贾永锋,廉新颖,尚长健,臧永歌(3-250)基于保护敏感目标的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徐迎春,杨丽虎,宋献方,殷乐宜,陈 坚,谢月清(3-262)鄂尔多斯盆地堡寨淖湖盆系统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卢艳莹,王文科,赵 明,马稚桐,闫姿呈,井江楠(3-272) 贵州省毕节市米底河地热特征及形成机理林华颖,裴 鹏,邹 行,焦安军(3-281) 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与泉源区保护王志恒,梁永平,史浙明,申豪勇,张松涛, 赵 一,谢 浩,赵春红,唐春雷(5-228)基于结合水膜厚度变化的红黏土收缩机理研究张亚彬,左双英,吴道勇,杨国生(5-241) 基于随机森林的电容式土壤水分传感器校准研究㊃Ⅴ㊃汪 正,胡 顺,马 瑞,孙自永,葛孟琰,王俊友,乔树锋(5-249)不同测试条件下砂样电阻率特性试验研究袁淑卿,孙蓉琳,邢锦兵,肖 巍(5-257) 喻家山土壤含水率对次降雨事件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孙蓉琳,王梦迪,陈 阳,马倩芳(6-215) 西宁盆地南部天然C O 2泄漏和浅部含水层响应 郑长远,雷宏武,崔银祥,白 冰,季 备,刘阳阳(6-223) 陆地地质环境微塑料污染研究现状与展望朱丽萍,陶雪晴,万愉快,何 稼,李明东(6-233)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土壤重构试验梁世伟,许 领,胡而已(6-242)㊃新技术新方法㊃城市全空间三维模型数据一体化集成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徐德馨,彭汉发,肖 杰,杨其菠,李三凤,刘 辉(1-388) 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多源监测方法对比研究 刘 贺,罗 勇,雷坤超,崔文君,齐鸣欢,赵 龙,孔祥如(1-398)无人机在沉积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孙信尧,王 平,张 宏,郭玉杰,郭 飞(1-407)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在南海文昌油田低阻油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骆玉虎,张恒荣,汤 翟,吴一雄,袁 伟(1-420) 基于数字岩心技术的岩石孔渗特征研究:以海外J 油田孔隙型 碳酸盐岩油藏为例赵华伟,廉培庆, 易 杰,段太忠,张文彪,刘彦锋(2-347)不同冷却时间对高温花岗岩可钻性实验研究陈 帅,石祥超,高雷雨,唐 杨,李清鲮(2-356) 融合储层纵向信息的机器学习岩性识别方法张 驰,潘 懋,胡水清,胡亚斐,阎逸群(3-289) 台阶式双面加筋路堤地震响应规律研究樊 成,熊克健,刘 杰,刘华北(3-300)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页岩工程品质测井评价李红斌,王贵文,庞小娇,刘小平,王高成,舒红林,罗瑀峰,刘梦才,赖 锦(3-311)基于高压电脉冲破岩损伤模型的破岩过程研究肖一标,段隆臣,李昌平,康积锋,李 傲(3-323) 基于蚁狮优化算法的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 王一鸣,宋先海,张学强(3-331)基于改进F CM 聚类算法的三维重力反演刘乃征,朱培民,杜利明(3-338) 基于地球化学数据的多图幅台阶效应与试验校正的多种方法 优选王 双,张声桃,魏俊浩, 胡 月,井国正,李文君(3-350)溶孔-裂隙复合网络的随机生成及其数值网格化鲁海峰,宁明诚,张 元,梁修雨(5-264) 矿体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在成矿模式分析中的应用唐 骥,蒋 潇,姜雪莲,包金坤,姚丽香,席万鑫(5-273)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多参数储层评价:以蒲包山地区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礁滩储层为例李 阳,代宗仰, 张洁伟,肖朵艳,李 丹,赵晓阳,李 甜,黄 澜,黄囿霖(5-285)基于轮廓线层间形态插值的三维地质隐式曲面重构 王 权,邹艳红(5-293) 基于G R U -C N N 网络的隧道裂缝实时检测算法文国军,高晓峰,毛 宇,程斯一(6-249) 大范围地质体分块建模方法花卫华,宿紫莹, 朱玉华,段剑超,张 文,庞世龙,肖海清,刘修国(6-257)利用古地磁学方法恢复钻孔岩心原始方位可靠性的探讨:以塔里木盆地钻井为例谌微微,杨风丽, 庄 圆,徐铭辰,胡虞杨(6-266)页岩纹层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以川南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谭玉涵,张凤生,姚亚彬,吴 恒,年 涛(6-281) 湖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金登奎,李永祥(6-297) 羌北地块上志留统龙木措上组岩石磁学特征王保锋,程 鑫,姜 南,卫弼天,张伟杰,吴 珂,许鹏祥,周亚楠,刘雨纯,吴汉宁(6-310)㊃Ⅵ㊃。
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_成因和讨论
第29卷 第1期O I L &G AS GE OLOGY 2008年2月 收稿日期:2007-08-29。
作者简介:张哨楠(195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油地质、储层地质。
文章编号:0253-9985(2008)01-0001-10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成因和讨论张哨楠(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摘要: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具有高的毛管压力和束缚水饱和度,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
根据致密成因可以将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4种类型:1)由自生粘土矿物的大量沉淀所形成的致密砂岩储层;2)由胶结物的晶出改变原生孔隙形成的致密砂岩储层;3)高含量塑性碎屑因压实作用形成的致密砂岩储层;4)粒间孔隙被碎屑沉积时的泥质充填形成的致密砂岩储层。
有关致密砂岩储层次生孔隙的成因有多种理论,但是由于致密砂岩储层的复杂性,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将所有的孔隙成因完全解释清楚,因此次生孔隙的成因机制仍然存在争议。
尽管致密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历史,成岩作用对储层的致密化起决定作用,然而沉积环境依然是控制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基本因素。
深入了解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共同作用,有助于对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的预测和评价。
关键词:次生孔隙;砂岩;致密储层;成因;天然气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T i ght s andstone ga s reservo i rs :the i r or i g i n and d iscussi onZhang Shaonan(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O il and Gas R 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S ichuan 610059,China )Abstract:Tight gas reserv oir sandst ones are generally defined as gas 2bearing and 2yielding sandst oneswith por osi 2ty of less than 10%and per meability t o gas less than 0.1md .Tight gas reservoir sandst on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ap illary entry p ressures,high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 ons and p redom inance of secondary pore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ight reserv oir sandst ones be classified int o four ty pes in ter m s of the origin:1)tight sand f or med by sedi m entati on of large a mount of authigenic clay m inerals;2)tight sand resulted fr om crystallizati on and p reci p itati 2on of ce ments altering p ri m ary pores;3)tight sand caused by co mpacti on of large a mount of ductile clasts;4)tight sand for med by filling of intergranular pores by detrital clay matrix .T o exp lain the origin of se 2condary pores in these sandst ones,researchers have devel oped many theories .Ho wever,none of the theories are capable of clearing all the doubts due t o the comp lexity of this kind of reserv oirs .A s a result,the issue is still in debate .Des p ite their comp lex burial hist ory of tight reserv oir sandst ones and diagenesis being deter m inant in tightening of sandst ones,o 2riginal depositi onal envir on ment is still a basic fact or contr olling the f or mati on of tight sandst one reservoir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depositi onal envir on ment and the diagenetic hist ory is critical t o the p redicti on and evalua 2ti on of tight reserv oir sandst ones .Key words:secondary pore;sandst one;tight gas reservoir;origin;natural gas 随着人类对清洁、环保、高效能源需求的持续高涨,天然气需求的增加日益明显。
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成因和讨论
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成因和讨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天然气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作为天然气的主要储藏之一,其成因和特征备受。
本文将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的成因作为主题,探讨形成该储层的主要因素及特征,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是指以砂岩为主要储集岩石,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低,储层压力较高的天然气储层。
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等因素。
沉积环境是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特定的沉积环境导致砂岩沉积物的沉积方式和沉积厚度会影响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例如,在盆地中心和盆地边缘的砂岩沉积厚度较大,但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而在盆地边缘和斜坡上的砂岩沉积厚度较小,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
成岩作用也是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砂岩沉积后,会发生压实、胶结、重结晶等成岩作用,这些作用会改变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例如,压实作用会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渗透率显著降低;胶结作用也会降低砂岩孔隙度,但渗透率降低程度较小;重结晶作用会改善砂岩的孔隙度,提高渗透率。
构造运动和古气候也是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
构造运动会影响砂岩的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进而影响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古气候则会影响砂岩沉积物的成分和粒度,进而影响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砂岩储层的特征和发育。
因此,在研究和应用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储层的特征和发育。
也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致密砂岩气藏是一种非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其储层特征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识别和开发难度较大。
因此,研究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识别方法对提高天然气开采效率和降低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沉积相
于浅湖砂坝 、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 、水下分支河道 ,部分席状砂 、水上分支河道以及心滩微相也是良好的储层 。建
议今后勘探应注重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的分支河道砂 、河口砂坝中的块状粗 —中砂岩储层 。
关键词 :沉积相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碎屑岩 ;四川盆地
中图分类号 : TE111. 3
文献标识码 : A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川中油气矿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 :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上 ,综合应用测井 、录井 、钻井和岩心资料 ,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
和四段进行了高精度的沉积相研究 ,探讨了储集砂体的展布规律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产油气层主要分布
三角洲前缘亚相 ( Ⅱ2 )是陆相盆地的主要储油 相带 ,研究表明其水下分支河道 ( Ⅱ2a )和河口坝砂 ( Ⅱ2b )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层 [ 10 ] 。水下分支河道微 相多为浅灰色 、浅绿灰色细 —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含 泥砾 、炭块的中 —粗粒砂岩 ,很少夹粉砂岩 、泥岩 ,但 可夹泥质条带 ;砂体底部可见底冲刷面 ,有泥砾岩或 泥砾砂岩 ,也可见少量外来砾石 ;具块状 、平行和板 状层理 ;砂岩细层间常见泥质纹层或炭屑纹层 ,但很 少见泥岩夹层 ,因辫状河道上部细粒泥质沉积物少 , 又常被冲刷掉 ,只剩下部粗粒砂质沉积物 ,观察岩心 时 ,正常辫状河相上部细粒泥质与下部粗粒砂质沉 积物之比等于 1 /10,川中地区两者之比小于 1 /10; 砂岩中粒间孔 、粒间溶孔较常见 ,可成为好的储层 ; 其自然伽马曲线常呈钟形 。 1. 5 河口砂坝
状 、波状和沙纹层理 ,可见虫孔 ;砂岩中常见原生粒 间孔和粒间溶孔等 。 1. 6 席状砂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须家河组三段气藏致密钙屑砂岩储层发育机理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须家河组三段气藏致密钙屑砂岩储层发育机理程洪亮;李昌峰;卢娟;廖开贵【摘要】元坝气田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储层致密且非均质性强、产能差异大,利用岩芯、薄片及电成像资料,结合水动力条件、砂体厚度、岩石骨架、裂缝作用、裂缝主导等因素,初步明确该区钙屑砂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优质钙屑砂岩主要受沉积水动力强弱控制,碳酸盐岩岩屑含量、岩石粒度、砂体厚度是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裂缝双重渗流作用是关键,砂体内部结构的非均性是裂缝发育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单层厚度小(<3 m)、累积厚度大(>10 m)的刚性非均质叠置砂体具有勘探开发潜力.【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9页(P175-183)【关键词】钙屑砂岩;优质储层;裂缝;叠置;须家河组三段;元坝气田【作者】程洪亮;李昌峰;卢娟;廖开贵【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油气开发管理部,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00 引言近年来,中国石化针对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陆相气藏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并取得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致密气藏的重大发现和突破,ML7井获天然气产量120.80×104 m3/d,ML12井获天然气产量77.17×104 m3/d等,拓展了元坝气田勘探开发领域[1],已提交控制储量962×104 m3。
元坝气田构造位置位于盆地川北坳陷与川中低缓构造带的结合部(图1),须家河组三段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气藏埋深在3 500~4 300 m,储层岩性为钙屑砂岩,孔隙度平均为3.38%,属低渗低孔储层,碳酸盐岩岩屑含量高,一般>75%,裂缝和次生溶蚀孔隙较发育,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储层。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气藏成藏过程
块
油
气
田
21 0 2年 1月
孔 隙度 小 于或 等于 1 %的气藏 为致 密 气藏 。 0
究 侧重 于裂 缝体 系 。
井筒
2 致 密 砂 岩 储 层 的分 类 方 案
目前 , 国内外致 密砂 岩储 层 分类 方案 呈 现 出多样 化且 不 系统 的特 点 ,鉴 于储 层成 因机 制及 类 型对 成 藏
Ho s 2 0 21 — 2 . u e, 0 5: 3 2 4
过 ( 15 38 ) l I [1。虽然 致 密砂 岩 气可 采 资 1 .4 l .1 x O T 1 9 I8] -
源量 十 分可 观 , 但是 目前 的产 能规 模 仍然 很小 , 于 国 小 内天 然气 产 能 的 1 。因此 , 须加 大基 础理 论 和工 程 % 必 技 术 的研 究 力度 ,为致 密砂 岩气 藏 的成 功勘 探 和开 发 创 造 有利 条件 ,从 而弥补 我 国常 规油 气 资源 量不 足 的 现状 , 经济 可 持续 发展 提供 充 足可 靠 的能源 保 障 。 为
Zh o Ch n u n L u Jd n Lu Jg o,ta. cn e in ln trl a e g a g,i i o g, j iu e Un o v nt a au a 1 o
gs ss m i hn n h x lrt n popcsJ .Jun lo a yt n C ia ad te epoai rset[] ora f e o
17 ,3 2 :5 -8 . 9 9 6 ( ) 12l 1
[4 赵晨 光 , 继 东 , 计 国 , . 常 规 天 然 气 系 统 及 其 在 中 国 的 勘 探 1] 刘 刘 等 非 前 景 []石 油 天 然气 学 报 ,0 9,13)1 315 J. 2 0 3 ( :9 -9 .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新视角——两种类型致密气藏成藏条件与机理差异
特 征 差 异
两类 气藏 最 大 的差 异 表现 在气 水 关 系表征的不同,很 多现象可 以说明两 类气藏 汽水关 系的不 同,比如测井解释 中 ,发现气藏和 源岩靠 的很近 。 “ 先致 密后成藏型 ”气藏 中的流体在剖面上表
现 为不服从 重力分异原理 的气 、水倒置 关系 ,而且 同一储层 中从下倾部位 的饱
强 烈的地区 ,天然气则受到后期 改造 比 图1 )。对于 上渐变 为饱含水带 ,气藏无明显的底水 合下 的水封天 然气作用 ( “ 先致密后成藏型”气藏的成藏机理有 较严重 ,早期天然气聚集分布的格局进 和边水 ,与常规 天然气和 “ 先成藏后致 入了晚期重新分配 、凋整 、富集的复式 先 密型”气藏的气上水下分布服从重 力分 很多学者都作过研究 。庞雄 奇等将 “ 成藏 的过程 。 致密后成藏型”气藏成藏机理总结为 力 异原理 形成了鲜 明的对 比 ( 1 表 )。 学 平衡 ( 供气 热膨 胀 力+ 体浮 力= 气 毛
图3国内外主要 “ 先致密后成藏型”气藏分布特征与地质模式
时候属于常规气藏 ,依 靠毛细管 力 、浮 力成藏 ,局部或高点成藏 ( 表2)。 理
“ 成藏 后 致密 型 ”气 藏成 藏机 先
“ 先成藏 后致 密型 ”气藏聚 集早期
符合常规气成藏机 理。从生烃 高峰到 某
成 藏 机 理 差 异
成藏条件 的差异
细 管力+ 水压力 )和物 质平衡 ( “ 静 先
成藏模式及分布规律差异
“ 致 密 后 成 藏 型 ” 气 藏 天 然 气 先
源岩供 两 种致 密 砂岩 气藏 成 藏 条件 的 主 致 密后成藏型 ”气藏赋集气 量= 盖 气 要差异在于 : “ 先致密后成藏 型”气藏 给 气 量一 层散 失气 量一 水边 界散 失
川中充西须四段致密砂岩气田气水分布特征及成因
川中充西须四段致密砂岩气田气水分布特征及成因赵爽;雍自权【摘要】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gas-water pattern and controlling factor of Member 4 of Xujiahe Formation (T3x4) in the Chongxi structure of Central Sichuan. By researching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water of T3x4, utilizing the synthetic 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the well tecting outcome, the authors identify the reservoir of single well and the gas or water layer in the reservoir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omparing the gas and water layers hetween wells indicate that the gas-water transition zone of T3x4 tight gas reservoir is wide, there is no obvious gas-water interface, and only the water saturalion gradually decreases up from bottom to top. The gas-water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faults and fractures system, fold, etc.. The gas-water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3x4 light sandstone gas field of Chongxi include the fault flanking controlling type, fault terminal effect controlling type, lithology-fold controlling type and fold controlling type.%探讨川中地区充西构造须四段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须四段致密砂岩地层水物理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利用综合测井解释、试油成果开展了单井储层及气水层识别.井间气水层对比研究成果表明须四段致密气层的气水过渡带较宽,没有明显的气水界面,仅存在含水饱和度向上逐渐降低的趋势.气水分布受储集层物性、断层和裂缝系统、褶皱等多种因素控制,充西须四段致密砂岩气田气水分布模式可归纳为断层侧翼控制型、断层末端效应控制型、岩性-褶皱控制型、褶皱控制型.【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9)002【总页数】6页(P164-169)【关键词】川中地区;充西构造;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水分布模式【作者】赵爽;雍自权【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3致密砂岩气藏是一种资源量前景很大的非常规气藏。
非常规油气藏形成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以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为例
非常规油气藏形成机理
1、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成 因和基本特征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南部,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内的多个 坳陷和构造带。这些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事件、盆地构造 演化、沉积环境等因素。上三叠统气藏以生物气为主,其中以四川盆地内的须家 河组、自流井组和龙潭组为主要储层。这些储层具有低渗透、低孔隙度、非均质 性强等特点,是形成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条件。
(3)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对储层的质量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川西坳陷 上三叠统气藏中,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储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形 成规律和基本特点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形成规律和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非常规油气藏形成于晚三叠世,具有较长的成藏期;
结论本次演示以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为例,探讨了非常规油气藏形成机理 及开发关键技术。
参考内容
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重要性和意 义
非常规油气藏是指那些在传统技术和经济条件下难以开发和利用的石油和天 然气资源。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非常规油气藏 的开发逐渐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本次演示将介绍非常规油气藏的形成 机理和开发关键技术,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1)储层低渗透、低孔隙度、非均质性强,导致产能低下和开发难度大;
(2)气藏分布不均一,储量规模小,资源品质差异大; (3)复杂的成藏规律和影响因素增加了预测和评估的难度;
(4)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问题。
2、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开 发关键技术和策略
针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开发的难点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关键技术和策 略:
2、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形 成机理和内在因素
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机理及勘探技术讲解
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机理及勘探技术(调研报告)编写人:牛宝荣孙占东主要参加人:王幸才王琦莫增敏李元萍杨丹王成辉审核:刘永军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信息中心二零零九年三月目录一、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机理及特征 (1)1.致密砂岩的形成机制 (1)2.致密砂岩的封闭机理及储层特性 (2)3.致密砂岩油气藏特征 (4)4.致密砂岩气藏的划分 (5)4.1两种气藏成藏特征异同点 (7)4.2两种气藏成藏条件异同点 (8)4.3两种气藏成藏模式及分布规律异同点 (13)二、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实例 (14)1.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深盆气藏 (14)2.美国落基山地区深盆气藏 (15)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藏 (16)4.四川盆地西部坳陷的中生界陆相致密砂岩气藏 (17)三、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 (18)1.用屏蔽暂堵技术提高致密砂岩油气层测井识别能力 (19)2.致密砂岩孔隙度计算方法 (23)3.地震裂缝综合预测技术 (26)4.致密砂岩油气层测井评价新技术 (30)5.致密砂岩气层的识别技术方法 (32)6.致密含气砂岩的多参数联合反演预测技术 (35)四、勘探技术现实中的应用 (41)1、屏蔽暂堵技术应用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致密砂岩气藏为例) (41)2、致密砂岩孔隙度计算方法的应用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测井数据为例) (42)3.地震裂缝综合预测技术应用效果(以川西BMM 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为例) (43)4、致密砂岩油气层测井评价新技术的应用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以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例) (43)5、致密砂岩气层的识别技术方法的应用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陕北富县探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为例) (45)6、多参数联合反演预测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川南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46)五、结论 (49)六、结束语 (51)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机理及勘探技术一、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机理及特征1、致密砂岩的形成机制砂岩发生机械压实作用,其孔隙及喉道被粘土矿物、自生矿物次生加大充填而形成网格状微细孔喉结构,具有较高的毛细管压力,由此演化成为低渗透致密砂岩。
川中地区营山构造须家河组第二段致密砂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表1 川 中地 区 营 山 构 造 须 二 段 岩 心 物 性 统 计 表
Ta bl e 1 T he s t at i s t i c s o f t he c o r e p r o pe r t i e s i n T3 z o f t he Yi ng s ha n s t r u c t ur e
第 1期
王 霄 等 : 川 中地 区营 山构 造须 家河 组第 二段 致 密砂岩 气藏 成藏 主控 因素
1 . 3 保 存条 件
・1 9・
1 天 然 气 成 藏 地 质 条件
1 . 1 烃 源岩 条件 近年 来 , 对川 中地 区须 二气 藏 的气 源 开 展 了
大量 的研 究 , 已形成 广 泛共识 。即认 为 : 川 中地 区
须 二 段 顶 界 构 造 表 现 为 近 Nw 向 的长 轴 状
1 . 2 储集 岩条 件
营 山地 区须二 段储 集岩 以浅 灰色 中粒 长石 石 英砂岩、 岩 屑长 石砂 岩 和长石 岩 屑砂岩 为 主 , 孔 隙 度在 0 . 1 8 ~1 6 . 2 9 之间, 平均为 5 . 9 9 ; 渗 透 率在 ( 0 . 0 0 0 1 ~1 6 . 3 ) ×1 0 _ m。之 间 , 平 均 为
一
层 较 发育 , 逆 冲挤 压 断层 本 身就 具 备 一 定 的 封堵
性 。区 内断层 向上均 消失 于沙 溪 庙组 内 , 未 与地 面连通 , 且 川 中矿 区多年来 在 须二 段上部 中 、 浅层
为 主 间 夹 少 量 薄 层 粉 一 细 砂 岩 。根 据 前 人 的 研 究_ 1 ] , 页岩 的有 机碳 质量 分 数 ( 7 X 3 ) 为0 . 4 5 ~
《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
第44卷 第6期新疆石油地质Vol. 44,No.6 2023年12月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Dec. 2023《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油气勘探·塔北地区三叠纪拗陷湖盆异重流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仲米虹,唐武 (1-1)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古暗河缝洞系统…………………………………………张长建,吕艳萍,马海陇,耿甜,张晓 (1-9)玛湖凹陷与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储集层差异及成因…………………况昊,周润驰,王钧民,刘豪,谭先锋,蔡鑫勇,肖振兴 (1-18)川西坳陷须二段次生石英形成机理及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章顺利,杨映涛,张玲,操延辉 (1-25)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分层分段特征及构造演化…………………………陈平,能源,吴鲜,黄诚,王来源,郭曼 (1-33)共轭走滑断裂形成演化的控制因素及物理模拟实验……………………代兰,邬光辉,陈鑫,朱永峰,陈思锜,罗鑫,胡明 (1-43)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有利区评价………………………………李海英,韩俊,陈平,李媛,卜旭强 (2-127)玛湖凹陷乌尔禾组致密砂砾岩沸石特征及储集层识别…………………………………秦志军,操应长,毛锐,张浩,冯程 (2-136)苏里格气田盒8段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空间展布……………………………………………………………刘金库,胡杨,伍燚(2-144)玛湖凹陷三工河组油层低阻成因………………………………………………………………齐媛,韩东威,杜引鱼,周伟军 (2-151)甘泉油田长8油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钙质夹层特征及成因……崔耀科,杜贵超,王凤琴,王聪娥,陈奕阳,王颖,黄杏雨 (2-161)吐哈探区深层油气勘探进展及潜力评价…………………………………………支东明,李建忠,陈旋,杨帆,刘俊田,林霖 (3-253)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石钱滩凹陷石钱滩组层序划分…………………康积伦,付国斌,韩成,梁辉,马强,梁桂宾,陈高潮 (3-265)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致密油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刘锋,赵红静,金颖,甘应星,曾雁,温旺彪,徐桂芳 (3-277)胜北洼陷三间房组致密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周港,程甜,李杰,陈安清,李富祥,徐慧,徐胜林 (3-289)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细粒岩储集层微观特征……………………………秦恩鹏,张君莹,张生兵,刘俊田,张小芹,陈永慧 (3-299)三塘湖盆地煤炭地下气化地质评价与有利区域………………………………王兴刚,范谭广,焦立新,东振,曹志雄,韩波 (3-307)陇东地区HQ区块东部长8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相划分………………彭晓勇,刘国利,王兵,魏涛,任利剑,王巍,任江丽 (4-383)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孔祥晔,曾溅辉,罗群,谭杰,张芮,王鑫,王乾右 (4-392)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5亚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高景云,丁晓琪,祁壮壮,田胤瑜 (4-404)陆相混积型页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周新锐,王喜鑫,李少华,张昌民,胡凯,严春景,倪雪儿 (4-411)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保存与分布…………段永贤,宋金鹏,郇志鹏,杨连刚,周鹏,吕端川,田志宏 (4-421)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富集规律…………………………李妍蓉,李靖,苏文杰,石磊,孙睿,朱玉双 (5-509)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储集层构型…………………………………何贤科,娄敏,蔡华,李炳颖,刘英辉,黄鑫 (5-517)黔东北铜仁地区牛蹄塘组烃源岩成熟度评价…………………………………………刘奎勇,吴滔,卢树藩,盘应娟,安亚运 (5-52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控藏作用…………………………………肖正录,路俊刚,李勇,张海,尹相东,周翔 (5-535)沉积岩中沸石类矿物成岩演化特征及其意义………………………………左如斯,曾翔,曹忠祥,蔡进功,张奎华,张关龙 (5-543)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其挖潜……………………………石耀东,王丽琼,臧苡澄,张吉,李鹏,李旭 (5-554)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刘萍 (6-635)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张长建,杨德彬,吕艳萍,张娟,李杰,丁立明 (6-646)2023年新 疆 石 油 地 质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浅水三角洲砂体分散体系特征……………………………………………………………赵春晨,刘豪 (6-657)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性矿物特征及天然碱测井评价……………………………毛锐,赵磊,申子明,罗兴平,陈山河,冯程 (6-667)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及演化………………………严敏,赵靖舟,黄延昭,杨振亚,方越,吴和源 (6-674)·油 藏 工 程·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水气体积比及水侵预警………………柴小颖,王燕,刘俊丰,陈汾君,杨会洁,谈志伟 (1-51)基于核磁共振的天然气驱储集层孔喉动用下限……………………………………………………白振强,王清华,宋文波 (1-58)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油井合理产能优化方法及应用……………………顾浩,康志江,尚根华,张冬丽,李红凯,黄孝特 (1-64)新型油水相渗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李婧,范晖,刘春茹,杨芳 (1-70)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郭海平,吴承美,张金风,徐田录,肖佃师,郭雪燚 (1-76)南海油田惠州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控水实验……………………………邱浩,文敏,吴怡,幸雪松,马楠,李占东,郭天姿 (1-84)砂砾岩储集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与可压性评价………………………………刘向君,王小军,赵保伟,熊健,梁利喜 (2-169)玛北斜坡百口泉组致密砾岩水力压裂裂缝表征……………………李向阳,季汉成,卞腾飞,陈亮,陈亮,郭心舒,李梦凯 (2-178)玛湖砾岩油藏水平井效益开发压裂关键参数优化…………………………………张景,虎丹丹,覃建华,王英伟,唐慧莹 (2-184)顺北一区断溶体油藏溶解气驱开发特征………………………………刘学利,谭涛,陈勇,解慧,朱苏阳,吴昊镪,向东流 (2-195)顺北一区超深断控油藏注天然气开发的可行性………………………………………………………陈勇,朱乐乐,刘学利 (2-203)强非均质超稠油SAGD 储集层升级扩容数值模拟………………………………………孟祥兵,孙新革,罗池辉,马鸿,王青 (2-210)临兴低阻气藏高不动水饱和度成因及其对气层电阻率的影响……刘再振,李洋冰,胡维强,冷捷,蔡瑞豪,谢岚,柳雪青 (2-217)吐哈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策略………………………………………………………………………徐君,杨春,孟朋飞 (3-314)油藏型储气库与天然气驱油协同建设实验——以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为例……司宝,闫茜,刘强,张彦斌,付春苗,齐桓 (3-321)鄯善油田特高含水期CO 2吞吐增油与埋存试验…………………………………………李艳明,刘静,张棚,公学成,马建红 (3-327)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天然气重力驱特征及影响因素 ………………………肖志朋,齐桓,张艺桢,李宜强,姚帅旗,刘通 (3-334)吐哈探区稠油油藏注气吞吐适应性评价…………………………………………夏正春,赵健,刘锋,秦恩鹏,蔡必金,王奇 (3-341)低孔低渗稠油油藏注水增能效果影响因素……………………………………………………………万海乔,王盛,刘学良 (3-347)多区块累计生产指标叠合对预估采收率的影响……………………………………………宋成元,杨小璇,袁玉英,李艳明 (3-352)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网优化………………………………………胡文革,李小波,杨敏,鲁新便,刘学利,刘洪光 (4-429)基于动态渗流阻力的注水调整方法………………………………………………单高军,王承祥,王治国,姜雪岩,郭军辉 (4-435)沉积岩致密油藏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及产能模型…………………………………王小兵,胡炎射,李森,陈敏,王路,朱晨阳 (4-442)塔河油田块状底水砂岩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对策………………………………刘丽娜,曹飞,刘学利,谭涛,郑小杰,刘蕊 (4-450)顺北油田顺北4号断裂带中段断控储集体连通性评价……………………………刘军,廖茂辉,王来源,龚伟,黄超,查明 (4-456)陆梁油田呼图壁组多层系砂岩油藏分层注水调控……………………………党思思,孙志雄,裴帅,吴丛文,牟蕾,周玉辉 (4-465)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应用……………………………………………………贾蕊,袁泉,汤欣,吕奇奇,高文君 (5-562)三塘湖盆地马中区块致密油藏CO 2吞吐提高采收率……………李世瑞,赵凯,徐江伟,木尔扎提·艾斯卡尔,徐金禄,张星 (5-572)某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加密及跟踪调整提产………………………………………………………………………周佳美 (5-577)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侵特征及残余气分布规律…………………………………谢鹏,陈鹏羽,赵海龙,徐建亭 (5-583)··2第44卷 第6期《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姬塬油田黄3区长8超低渗油层CO 2驱埋实验…………………………………陈小东,王进,宋鹏,刘建,杨卫国,张宝娟 (5-592)压裂直井产量公式…………………………………………………李传亮,庞彦明,周永炳,战剑飞,臧伟,陆慧敏,朱苏阳 (6-683)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聚集度表征方法…………………………………赵晨云,窦松江,窦煜,柳朝阳,黄博,王振宇,李刚 (6-690)顺北油气田含水高含凝析油凝析气井产能评价………………………………………………………………………李冬梅 (6-696)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李小波,魏学刚,刘学利,张艺晓,李青 (6-702)缝洞型油藏一井多靶分段压裂开发效果数值模拟………………………………………耿宇迪,刘礼军,王立静,郭天魁 (6-711)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防窜三维地质模拟…………………………王挺,汪杰,江厚顺,续化蕾,姚自义,南冲 (6-720)砂泥岩互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吕照,潘丽燕,郝丽华,邹娜娜,邹志坤 (6-729)·应 用 技 术·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天然裂缝漏失压力模型…………………………………杨虎,薛晓军,陈向辉,李秀彬,解俊昱,张伟 (1-93)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储集层堵塞机理及解堵技术应用……………………廖丽,欧宝明,陈君,吴程,姜琪,倪勇,赵玉 (1-100)华池—南梁油田长8油藏高阻水层解释方法……………………………张德梅,段朝伟,李高仁,李永胜,陆敬武,林伟川 (1-105)对标产能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分类评价——以塔里木盆地托甫台地区一间房组为例…唐军,何泽,申威,齐戈民,郭为民 (1-112)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速度建模方法及应用…………………阿力甫江·热合木吐力,潘龙,李献民,林娟,马晶晶,窦强峰 (1-119)库车坳陷博孜气藏超深致密砂岩储集层现今地应力预测……………张辉,鞠玮,徐珂,宁卫科,尹国庆,王志民,于国栋 (2-224)基于小样本数据深度学习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及应用……………………………陈雨茂,赵虎,杨宏伟,魏国华,罗平平 (2-231)塔河油田缝洞型储集层类型综合识别……………………………………………………………巫波,杨文东,吕晶,罗君兰 (2-238)基于动态有效应力系数的地层压力估算方法 ………………………………周云秋,贺锡雷,林凯,秦思萍,张陈强,刘宗杰 (2-245)稀油油藏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校正方法…………………………………………朱永贤,姚帅旗,张彦斌,韩继凡,赵瑞明 (3-359)油气藏产量旋回泛函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门海文,张静,魏海军,赵阳,高文君 (3-365)基于低频模型优化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及应用 ……………………石楠,刘源,冷玥,文一华,潘海峰,孙博,王兵 (3-375)陆相页岩储集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特征…………………………………甘仁忠,熊健,彭秒,刘向君,梁利喜,丁乙 (4-472)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层全直径岩心水侵规律实验………………………胡勇,乐平,郭春秋,陈鹏羽,肖云,屈思敏,王鑫 (4-479)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对储集层的改造能力…………………………………………………韦自健,盛家平,张潇 (4-485)煤层气井两层合采气水同产井底流压计算方法……………………………张鹏,曾星航,郑力会,张吉辉,王相春,彭小军 (4-497)基于数据驱动的油藏流场重构方法………………………………冯高城,李金蔓,刘玉明,尹彦君,魏志勇,张强,孟凡坤 (5-598)深大断裂控制油藏油柱高度计算方法………………………………汪如军,王培俊,牛阁,王怀龙,张洁,梁芮晗,赵欣玥 (5-608)不同成因岩溶储集体氮气辅助重力驱实验………………………………………………………………………………程洪 (5-613)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溶洞穴垮塌的力学机制…………………………………………………张骥跃,康志宏,陈华鑫,康志江 (5-618)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高精度地震成像………………………………………张向全,谷永兴,刘军,裴家定,顾小弟 (5-626)·综 述·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现状及前景…………………………………付亚荣,窦勤光,刘泽,焦立芳,季俣汐,杨亚娟,尹后凤 (6-739)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对比………………………………………周立明,张道勇,姜文利,张臣,张晨朔,张昊泽,郑媛媛 (6-751)··3。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闵思斯
男
矿普
罗顺社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
18
吴俊
男
矿普
陈波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19
杨争光
男
矿普
汤军
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区长8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研究
20
朱文平
男
矿普
胡明毅
哈拉哈塘奥陶系古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21
欧阳静芸
女
矿普
尹太举
大庆油田杏六中区典型层段储层地质建模
27
肖宇航
男
地质工程zyxw
李功权王敏
镇泾油田红河55井区长9油藏精细储层地质研究
28
雷玲玲
女
地信
肖克炎蔡永香
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地质体中曲面模拟方法研究及其应用——以大冶铁矿为例
29
苗媛
女
地信
许晓宏
基于GIS的组合导航技术的研究应用
第四组
地点:石油科技大楼C209(地球科学学院楚天学者办公室)
答辩名单:
8
王宇
男
三矿
郭康良
低孔渗储层试油测试技术应用研究
9
张雪涛
男
三矿
许晓宏
辽河油田茨榆坨牛12块东营组基础地质特征研究
10
张樱
女
三矿
王振奇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中上组合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11
冯帅
男
矿普
尹太举
大庆油田杏六中示范区薄差油层表征及开发特征研究
12
甘永年
女
矿普
胡望水
扶余油田西25-20区块流动单元研究
川西深层致密气藏多波地震预测技术及应用
0 引言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深层致密砂岩广泛分布,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主,是深层致密气藏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埋深介于3000~6 000 m [1]。
须家河组油气成藏条件较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低孔、低渗透特征明显,与围岩测井及地震响应特征差异小;油气高产强烈依赖于裂缝对储层的改善,小—微尺度裂缝体的预测是油气高产富集带预测的关键;气水关系复杂,气水分异程度低,准确的含气性识别较困难。
为了解决深层致密气藏储层预测、裂缝检测及含气性识别的难题,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在川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实践与攻关,仅在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地区,采集的三维三分量资料面积就超过1 600 km 2。
以上述资料为基础,针对深层须家河组四段、二段致密气藏,进行多波地震预测技术研究,以期推动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1 储层主要特征川西地区深层须家河组从下至上发育须二段、川西深层致密气藏多波地震预测技术及应用张 虹 李曙光 徐天吉 郑公营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四川盆地西部深层致密气藏普遍具有低孔、低渗透、非均质性的特征,气水关系复杂,油气高产对储层裂缝发育的依赖性强,常规地震技术手段难以解决其储层预测、裂缝检测及含气性识别难题。
为此,对川西地区实施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针对川西地区深层致密气藏预测难题,利用P 波叠前同时反演及纵横波叠后联合反演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利用纵波各向异性及转换波横波分裂技术进行裂缝预测,利用多波频率衰减属性及流体密度反演技术进行含气性预测。
通过对多波信息的挖掘利用,提高了储层预测反演的精度,增强了小—微尺度裂缝检测的能力,拓展了含气性检测的手段,实现川西深层致密气藏较全面的多波预测及应用,为川西深层致密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其他地区的多波地震研究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多波 致密气藏 裂缝检测 各向异性 转换波 四川盆地西部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S1.015作者简介:张虹,女,1966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综合研究工作。
致密砂岩的形成条件及其表征技术
E F 0.6 0.4
Pfc 反映了地层流体压力克 服孔喉毛细管压力进而充满
50%储集空间的能力 。rc50
毛细管中值半径表征储层的 平均孔喉半径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二、致密砂岩中的储层物性参数评价
Ⅰ类储层:E≥5;Ⅱ类储层:2.6≤E<5.0;Ⅲ类储层:E<2.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三.致密砂岩的测井响应
1.常规测井曲线特征
储层的含气测井响应 特征概括为“四低一 高”:即低自然伽马、 低声波、低中子、相对 低密度、高电阻率。地 层含气将使声波时差略 微增大,电阻率增大,中子 和密度测值降低,3种孔隙 度曲线的组合能反映储 层的储集性能和含气性, 气层均符合的一般标准, 差别越大反映含气饱和 度越高 。
2、致密砂岩储层的定义
美国早在1978年在天然气政策法案规定,砂岩储层对天然 气的渗透率等于或小于0.1×10-3μm2时的气藏才可以被定义 为致密砂岩气藏。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也把致密 含气砂岩定义为空气渗透率小于0.1×10-3μm2的砂岩。
致密砂岩气是指孔隙度低(<12%)、渗透率比较低(1×103μm2)、含气饱和度低(<60%)、含水饱和度高(>40%)、天 然气在其中流动速度较为缓慢的砂岩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与表征方法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提纲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致密砂岩中的储层物性参数评价 ➢致密砂岩的测井响应 ➢致密砂岩的地震表征技术 ➢总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一、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1、致密砂岩储层的分布
世界上致密砂岩气藏已有40多年的勘探与开发历史。美 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 等国家和地区均发现有致密砂岩气藏,所开发的大型致密砂 岩气藏主要以深盆气藏为主。
烃源岩对致密油富集成藏的控制
烃源岩对致密油富集成藏的控制摘要:烃源岩的各方面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致密油的富集成藏以及甜点区的预测及评价,通过文献调研表明:烃源岩特征包括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厚度、粘土矿物的含量以及烃源岩在成岩过程中的剩余孔隙以及剩余压力;有机质含量高、类型中等-好、热演化持续时间长、厚度中等、黏土矿物含量丰富以及剩余孔隙较低的烃源岩有利于致密油的富集成藏。
在甜点区的评价和预测中,需要综合分析烃源岩以及储集岩的沉积相特征。
关键词:烃源岩;致密油;富集成藏;甜点区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枯竭和钻井技术的逐步提升,人们对致密油这一非常规能源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不同的机构和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对致密油进行了描述。
从地质角度出发,致密油致密油是指储集在覆压基质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1010-3μm2(空气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储集层中的石油。
由于致密油具有非常强的“源控性”,因此烃源岩的特征决定了储集层的含油气丰度。
研究发现,国内外几乎所有的致密油勘探区都存在较好的烃源岩分布。
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调研来探讨烃源岩的各方面特征对致密油的富集过程中作用以及甜点区的分布和评价的影响。
1致密油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国内学者对致密油和页岩油做了非常详细的区分,页岩油是指成熟或低熟烃源岩已生成并滞留在页岩地层中的石油聚集,页岩既是生油岩,又是储集岩,而致密油指的时邻近烃源岩的致密储集中中的石油。
由于储层的致密性,致密油的富集主要是以初次运移为主,二次运移为辅。
图1致密油与页岩油分布示意图2致密油的富集烃源岩对致密油富集成藏作用主要体现在烃源岩的排烃量以及排烃效率,如果优质的烃源岩“生而不排”,这会很大程度上影相到致密油的的富集。
烃源岩影响富集成藏的特征有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厚度、粘土矿物的含量以及烃源岩在成岩过程中的剩余孔隙以及剩余压力。
烃源岩的高丰度意味着烃源岩中有很好的物质基础,具备产生的高产量致密油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提供的该地区致密油的最大储量;干酪根在岩石体积中所占的比例高,具有干酪根网状结构的物质基础,而干酪根具有很强的倾油性。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须家河组构造形迹解析及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须家河组构造形迹解析及成因机制秦启荣;朱梦月;范存辉;邢嘉欣;雷平;李虎【摘要】元坝中部须家河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裂缝性储层,搞清裂缝、断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该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从地表裂缝构造形迹、岩心裂缝特征着手,研究该区构造裂缝成因及期次,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构造成因的低角度剪切缝和高角度剪切缝,裂缝形成期次共3期(不考虑成岩期裂缝):第一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方位为NE(30°±5°)、NW向(315°±5°),裂缝中细粒方解石充填程度较高;第二期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早—中期,方位为NEE(75°±10°)、SN(0°±5°)向,粗粒方解石半充填(或未充填);第三期裂缝形成于喜山构造运动晚期,方位为NWW(290°±10°)向,裂缝充填程度低,切割前两期充填裂缝明显.断层主要为近SN 向、NW向、NE逆断式平移断层,其形成机理是在三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燕山构造运动晚期SN构造应力、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早—中期NE-SW构造应力、喜山运动晚期NE向构造应力),为不同期次的裂缝改造和叠加的结果,断层性质为逆断式走滑断层.【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7(007)002【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构造形迹;裂缝;断裂;构造应力;须家河组;元坝中部【作者】秦启荣;朱梦月;范存辉;邢嘉欣;雷平;李虎【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 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构造形迹是地壳中的岩层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1],是古构造应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构造形迹的解析对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方式、探索构造形变与应力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构造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致密气源层内沉积特征及与致密砂岩气藏关系——以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为例
致密气源层内沉积特征及与致密砂岩气藏关系——以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为例汤建荣;王金友;章诚诚;宋广增;石英涛;张雷【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5(033)006【摘要】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长期被认为是烃源岩层,在该层试气中获得120.8× 108 m3/d高产工业气流井,表明以须三段为代表的致密气源层内勘探前景广阔.本文依据钻井取芯、测井、录井等资料,运用多信息综合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及源储配置特征,进而探讨致密气源层内致密砂岩气藏的展布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西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东区发育曲流河三角洲;通过分析十多种沉积微相类型,结果表明辫状河道、水下辫状主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储集砂体为元坝地区须三段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同时,东、西区源储配置差异明显:东区底部为厚套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顶部为薄层的砂体与煤及炭质泥岩互层;西区水下辫状河道及辫状河道砂体分布范围广,多层砂体叠置连片,砂体与煤系烃源岩构成互层,似"千层饼"状特征.相对于东区,西区源储配置特征对于致密气成藏更为有利,因此建议将以后的勘探重点放在西部的致密砂岩勘探区域.【总页数】11页(P1224-1234)【作者】汤建荣;王金友;章诚诚;宋广增;石英涛;张雷【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钙屑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J], 杜红权;王威;周霞;郝景宇;印峰2.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钙屑砂岩储层特征及控气因素 [J], 肖开华;李宏涛;贾爽3.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致密储集层裂缝特征 [J], 张冲;谢润成;周文;李毓;王浩;王喻;黎静蓉4.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J], 曾韬5.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三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 [J], 郑荣臣;李宏涛;史云清;肖开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乐山大佛砂岩的成因
四川乐山大佛砂岩的成因田洪均【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1990(008)004【摘要】四川乐山地区上白垩统夹关组红色砂岩到底是水成的还是风成的已经争论了很久。
许多人根据它宏观的沉积构造特征认为是风成砂岩,但并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作者从沉积构造、垂向序列、粒度分布特征,石英砂表面特征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这套砂岩的确形成于干旱的沙漠环境,但不时受到间歇性河流的影响。
该区典型的垂向序列由粒度明显不同的两套岩石组成。
中到下部为细到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巨型斜层理,属内陆砂丘成因。
上部粉砂岩具沙纹层理,含钙质结核和泥质纹层,属间歇性片流沉积。
粒度分析和石英砂扫描电镜分析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
综合分析区域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资料可知,晚白垩世时乐山地区处于干旱气候下距西部山前冲积扇不远的沙漠环境。
【总页数】8页(P41-48)【作者】田洪均【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12.3【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机制 [J], 王威;岳全玲2.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异常致密成因机理 [J], 刘占国;斯春松;寿建峰;倪超;潘立银;刘群3.四川盆地北部方山地区砂岩洞穴特征、成因分析——以四川营山地质公园为例[J], 韩艳; 罗培; 陈俊伊; 陈秋艳; 张凤秋; 文星跃4.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J], 孙海涛;钟大康;王威;王爱;杨烁;杜红权;唐自成;周志恒5.四川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含矿层砂岩致密化成因及对铀找矿方向的启示 [J], 丁波;贺锋;刘红旭;邱林飞;肖柯相;王战永;杨嘉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3期: 327~339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朱如凯①*, 邹才能①, 张鼐①, 王雪松①, 程荣②, 刘柳红①, 周川闽①, 宋丽红①①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②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 泸州 646001* E-mail: zrk@收稿日期: 2008-02-03; 接受日期: 2008-06-0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 2007CB209502)、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科技重大专项(编号: 2008ZX05001)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 07-01A-01)资助摘要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在岩石学上表现为低成分成熟度、低胶结物含量和结构成熟度中等的“两低一中”特征, 总体储层物性较差, 属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局部发育有少量中孔低渗储层. 根据各成岩矿物共生组合关系, 可以确定成岩矿物由早到晚形成的相对顺序: 早期方解石(泥晶菱铁矿)→石英Ⅰ期加大→绿泥石薄膜→长石、岩屑溶解→绿泥石孔隙衬边→石英Ⅱ期加大(加大、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充填石英)→溶蚀作用→石英Ⅲ期加大(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中充填石英)→连晶(含铁)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白云石→后期溶蚀作用→石英、方解石脉形成. 机械压实作用是使本区岩石固结成岩最主要的因素, 石英Ⅱ, Ⅲ期加大作用是使本层砂岩致密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封闭条件下成岩流体只对长石和部分岩屑进行溶解, 而粒间的胶结物如石英、碳酸盐则未发生溶解, 使已致密化的须家河组砂岩孔隙度改变不大, 这是须家河组砂岩最终保持致密化的又一个原因. 有机质大规模生烃发生在第Ⅱ期石英加大后, 烃类选择性进入相对有利的储层中形成致密砂岩烃类气藏. 关键词成岩流体致密储层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包裹体致密砂岩气藏是指孔隙度低(<12%)、渗透率比较低(0.1×10−3μm2)、含气饱和度低(<60%)、含水饱和度高(40%)、天然气在其中流动速度较为缓慢的砂岩层中的天然气藏[1]. 致密砂岩气藏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含油气区, 气储量巨大. 据估算, 目前世界上现今技术可开采的致密砂岩气储量为(10.5~24)×1012m3, 居非常规天然气之首[2]. 我国致密砂岩气藏分布领域广泛, 类型多样, 在四川、鄂尔多斯、吐哈、松辽、准噶尔南部、塔里木西南、楚雄和东海等盆地和地区皆有分布[3].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复杂, 勘探难度大, 其中储层致密化成因机理及储层致密时间与烃源岩热演化生排烃高峰期的配置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已认识到, 储层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受众多因素控制; 沉积盆地的性质和沉积环境控制了沉积物的组成、岩石的结构和原生孔隙[4]. 储层成岩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 受构造演化、沉积作用、矿物、盆地热流性质、流体运移及成岩环境中物理化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 最关键的是矿物与孔隙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条件、方式及随之发生的迁移方向、途经与沉淀位置等. 流体流动是影响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5~13],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水/岩反应的古流体恢复, 二是盆地成岩定量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流体热的兴起, 使人们认识到流体在世界上许多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成矿作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油气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也在327朱如凯等: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不断探索盆地流体类型、流体动力学与成岩演化及油气成藏的关系, 认为活动热流体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14~16]. 对于古流体与成岩作用的关系探讨, 以前人们更多的是以地层水分析资料为基础, 但现存的油田水已经过后期的各种改造, 并不能代表古水体的特性. 而流体包裹体测温和成分分析及自生矿物的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可以判断沉积成岩和成藏作用发生时的流体特征和古地温梯度, 恢复成岩环境、判断成藏和成岩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流动速率,从而得出沉积盆构造运动演化、成岩作用和油气运移的时序, 确定流体流动模型[17~28].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 至今已发现了中坝、平落坝、八角场和广安等气田, 还钻遇柘坝场、老关庙、安岳-通贤、潼南等一批重要含气构造, 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潜力[29~31]. 须家河组产层埋深在2000~5200 m 之间, 成岩作用强, 储层非常致密, 总体为低孔、低渗或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该套储层为什么致密, 什么时间致密, 是先致密后成藏还是先成藏后致密, 这些是制约油气成藏研究与勘探部署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不同层段、不同地区碎屑岩包裹体古温度的测定、阴离子浓度的测试, 阐明阴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和古流体演化规律, 进而探讨流体演化与储层致密化成因机理及与储集性的关系, 对于我国油气储层评价研究和勘探开发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 地质背景四川盆地是一个菱形构造兼地貌盆地, 以龙门山断裂为西界, 七曜山断裂为东界, 城口断裂为北界, 峨眉-瓦山断裂为南界, 面积约180000 km 2. 盆地向西依次为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 北邻秦岭构造带的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带. 盆内被划分为川西坳陷带、川东北坳陷带、渝东-川东南坳陷带和川中隆起带4个二级构造单元, 具有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 被坳陷带半包围的“三坳围一隆”的构造格局, 此构造格局始终控制着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期至早白垩世的古地理面貌相带展布格局和油气成藏规律[29,31,32](图1).须家河组自下而上图1 四川盆地构造位置图F 1, 龙门山断裂带; F 2, 彭灌断裂带; F 3, 城口断裂带; F 4, 巫溪-铁溪断裂带; F 5, 七跃山断裂带; F 6, 华莹山断裂带; F 7, 小江断裂带;F 8, 普雄断裂带328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3期划分为须一段至须六段(T3x1~T3x6)6个岩性段; 岩性为黄灰色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夹煤层, 在垂向剖面上, 砂岩与泥岩常组成以砂岩为主的不等厚韵律层, 厚数百米至近千米[33,34]. 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 其余各段均属于陆相沉积, 从盆缘近物源区至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区沉积相依次为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河流相、河流三角洲相以及湖泊相(图2).2样品分布与实验方法样品均采自钻井岩心, 分别为盆地西部的中46井、柘2井、龙9井、角42井、平落3井、邛西1井、平1井, 川中-川南的岳2井、合川1井、充深2井、鲜渡1井、营21井、广安1, 101, 102, 106, 109, 5, 13, 14, 15, 16, 18井(图3), 层位主要为须家河组二、四、六段. 样品采集完成后, 首先对样品进行铸体制片, 应用Leize显微镜进行样品的微观组成特征分析, 确定岩样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观察成岩自生矿物的生成顺序和孔隙结构特征; 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分析、X衍射分析、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 进一步明确成岩演化序列. 在此基础上, 选取典型样品进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和包裹体成分的分析, 实验所用拉曼仪为法国JY公司产的JY-1000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 激光514.532 nm, 束斑1~5 μm, 测试时间30 s.3须家河组储层岩石学特征须家河组储层在岩石学上表现为低成分成熟度、低胶结物含量和结构成熟度中等的“两低一中”特征. 成分成熟度指数一般在0.32~2.45之间, 最高可达6.14. 石英含量一般在24%~70%之间, 最高可达86%; 长石含量一般在0.5%~18%之间; 岩屑含量一般在12%~65%之间, 最高可达75.5%, 岩屑成分主要为火山岩岩屑和变质石英岩岩屑, 有少量沉积岩岩屑、低级变质岩岩屑. 储层分选性较好至中等, 颗粒支撑, 磨圆度为次圆. 泥杂基含量低一般小于2%; 胶结物含量一般为5%~6%, 最高可达15%; 成分主要为绿泥石、硅质、(含铁)方解石、(铁)白云石、泥晶菱铁矿, 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的为绿泥石、硅质、方解石. 4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序列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质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显微镜下储层岩石成岩特征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分析等分析,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机械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等一系列的成岩反应, 形成了现今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机械压实和压溶作用为本区最重要的成岩事件之一, 它是使本区岩石固结成岩最主要的因素, 在早成岩期机械压实作用强度最大, 造成沉积物由未接触到点接触、再到线接触, 使岩石由疏松到固结, 损失大量的粒间孔隙. 在中成岩期, 随埋深的增加, 机械压实作用进一步增强, 将在中成岩作用A期产生的次生孔隙进一步压实. 此时岩石颗粒呈线-凹凸接触, 偶见缝合线接触, 可见塑性岩屑、斜长石聚片双晶弯曲折断、石英颗粒间的微缝合线接触. 胶结作用总体上不强, 填隙物总量在5%~6%左右, 最高可达15%; 胶结物成分主要有硅质、绿泥石、菱铁矿、方解石、含铁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 局部有少量高岭石, 其中硅质、绿泥石和方解石分布较为常见, 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溶解作用是本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溶解的对象通常是长石和火山岩岩屑等. 目前储层中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为主, 有少量的粒间溶孔、泥质微孔, 局部可见粒间孔.根据成岩矿物共生组合关系, 可以初步确定成岩矿物由早到晚形成的相对顺序为: 早期方解石(泥晶菱铁矿)→石英Ⅰ期加大→绿泥石薄膜→长石、岩屑溶解→绿泥石孔隙衬边→石英Ⅱ期加大(加大、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充填石英)→溶蚀作用→石英Ⅲ期加大(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中充填石英)→连晶(含铁)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白云石→后期溶蚀作用→石英、方解石脉形成.5须家河组成岩流体组成特征与演化5.1 灰质砂岩基底式胶结物方解石特征及指示意义在四川盆地不同区带须家河组中常发育一些灰质砂岩夹层, 具如下显微特征: (1) 薄片中碎屑颗粒329朱如凯等: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图2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不同岩性段北西-南东方向对比图330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3期图3 四川盆地重点井位分布图331朱如凯等: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呈点或悬浮状分布(图4(a), (b)), 方解石连晶胶结物呈基底式充填原生孔隙, 除见有少量泥质充填物外, 未见石英加大等胶结物, 显示方解石的胶结物发生在主要的压实作用以前; (2) 长石基本没有溶解或偶有溶解, 未见方解石充填长石溶孔现象, 说明方解石胶结作用发生在长石溶解之前; (3) 方解石胶结物含量多少与粒度和岩屑成分关系较大, 据全区7口井47个灰质砂岩样品统计, 灰质含量在15%~35%之间, 平均为23.17%, 含量高的样品大多集中在粉细砂岩中及碳酸岩屑含量高的中、粗砂岩和砾岩中; (4) 方解石胶结物中流体包裹体少, 以单相液体包裹体为主, 拉曼测试结果表明, 成矿流体以碳酸盐型为主, 未见有机组分, 说明当时本区未到有机质成熟阶段;(5) 方解石胶结物未见被溶蚀现象.上述特征表明, 方解石基底式碳酸盐岩胶结物应是未经压实作用的准同生至早成岩阶段早期的产物, 具有很大的负胶结物孔隙度. 早成岩阶段方解石的沉淀作用主要与(铝)硅酸盐矿物的水化作用有关. 在薄片中观察到的长石表面的绢云母化、各种暗色矿物的退色现象均与水化作有关. 水化作用的结果是使成岩作用早期的孔隙流体pH由中性或中偏碱性向碱性转变, 并提供各种金属离子, 如Fe2+, K+, Na+, Ca2+和Mg2+等. 除早期连生方解石的物质来源与之有关以外, 水化作用也为同生-早成岩阶段菱铁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5.2绿泥石包壳(薄膜)成因推测须家河组储层绿泥石胶结物含量一般在1%~3%之间, 虽只在部分样品中出现, 但它对须家河组储层却有着重大意义. 镜下观察具如下特点: (1) 绿泥石呈纤维状垂直颗粒生长或呈薄膜状分布于两期硅质胶结物之间, 形成颗粒包壳, 这种包壳通常是定向和近于等厚的(图5(a)~(c)); (2) 通常绿泥石薄膜厚约3~5 μm, 颗粒之间呈点接触处无绿泥石薄膜, 线接触处有不发育的绿泥石薄膜, 说明绿泥石形成于早成岩的压实作用之后; (3) 绿泥石薄膜发育的样品, 杂基、软性岩屑含量少; (4)无早期大量方解石胶结, 大量的早期方解石胶结使粒间孔隙完全堵塞, 绿泥石失去沉淀的空间; (5) 石英颗粒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不易形成绿泥石包壳, 石英颗粒含量过多意味着绿泥石胶结物失去了物质来源, 此时石英加大现象强烈, 石英砂岩类一般不出现绿泥石胶结物; 石英颗粒含量过少, 则岩石受压实作用影响大, 粒间孔隙不易保存; (6) 以火成岩屑(>17%)为主的砂岩易形成绿泥石包壳, 火成岩屑蚀变为绿泥石胶结物提供了物质来源, 同时火成岩屑抗压强度大, 粒间孔隙受压实作用影响较小.根据以上特点综合判断, 绿泥石环边形成的时候, 机械压实作用已使沉积颗粒进入接触(主要为点接触与线接触)阶段, 并已调整到它们目前的相对位置, 绿泥石环边形成后, 岩石孔隙体积因压实作用的减少是有限的; 绿泥石环边沉淀时间应在大多数长石溶解之前, 常见长石被溶解甚至全部溶蚀形成铸模孔, 但绿泥石膜仍然保留, 因此, 环边绿泥石不仅保护了原生粒间孔隙, 同时也保护了由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 绿泥石包膜通过对自生石英成核数量的抑制作用来阻止自生石英胶结物在碎屑石英表面加大生长. 但是, 在一些富绿泥石的砂岩中, 仍存在一定量的石英胶结物, 说明石英的胶结作用没有被完全阻止. 已有的研究认为, 绿泥石生长一直持续到晚成岩早期甚至更晚阶段, 一旦绿泥石环边形成, 在一些地方会出现绿泥石在原有绿泥石表面继续生长的现象[35,36]. 绿泥石薄膜必须达到一定的厚度才能对石英加大起抑制作用, 因此, 绿泥石薄膜不发育的地方石英加大通常为Ⅲ级, 甚至Ⅳ级.绿泥石形成条件之一是富铁的离子含量较高, 薄片观察本区绿泥石包壳发育的砂岩中富含火山岩屑, 说明火山岩屑的蚀变可提供其形成所需的阳离子, 铁离子与岩石中的原有泥质发生反应可转化为绿泥石, 方程式如下:4Fe2++2Mg2++3Al2Si2O5(OH)4+9H2O=富铁火山岩屑泥质Fe4Mg4Al6Si6O20(OH)16+14H+绿泥石绿泥石形成条件之二是有一定的门槛温度(90~120℃). 本区绿泥石形成于Ⅰ期石英加大边生长之后和长石溶解之前(图5(b)), 从其产状来看, 形成时间较早, 应形成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332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3期图4(a) 广安101井, 2223.69 m, T 3x 4, 单偏染色×50; (b) 充深2井, 2227.65 m, 正交×50图5(a) 广安101井, 2061.21 m, T 3x 6, 单偏×100; (b) 广安1井, 1928.00 m, T 3x 4, 单偏×100; (c) 广安101, 2081.2 m, T 3x 6, SEM×12605.3 石英胶结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形成环境须家河组砂岩中石英加大现象极为普遍, 加大边厚度通常为0.05~0.3 mm, 且见到两次加大和两次自生石英发育现象, 第Ⅱ期和第Ⅲ期石英次生加大普遍, 表明硅质沉淀具有阶段性. 第Ⅰ期石英加大边不甚发育, 仅在少数石英颗粒发育窄的加大边或自形晶面(图6(a)), 并被绿泥石包壳包裹, 可见其在绿泥石包壳形成前就已形成, 根据包裹体温度测定, 温度区间为60.3~79.4℃, 平均温度为73.9℃; 第Ⅱ期加大边普见, 发育自形晶面, 有时见石英小晶体(图6(b)), 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为79.9~110.9℃, 平均温度为92.9℃; 第Ⅲ期自生石英多呈镶嵌状和缝合接触, 自形晶面基本消失, 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为83.3~147.5℃, 平均为100.4℃; 第Ⅱ, Ⅲ期石英加大边发育在绿泥石包壳形成之后; 第Ⅳ期石英主要以脉体形式出现, 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5.9℃(表1).通过对石英胶结物内流体包裹体拉曼测试(表2), 发现各地区各期次内流体包裹体的无机组分特征相333朱如凯等: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表1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岩心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井号井深/m 层位赋存矿物类型均一温度/℃井号井深/m层位赋存矿物类型均一温度/℃广安18 2143.86 须六第Ⅲ期石英原生103.6 龙9 3482 须二方解石胶结物原生105.8 广安16 2358.86 须六第Ⅰ期石英原生79.4 龙9 3543.2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102.5 广安102 1979 须六第Ⅰ期石英原生76.5 龙9 3543.2须二第Ⅲ期石英原生120.8 充深2 2228.88 须四第Ⅱ期石英原生80 龙9 3486 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94 充深2 2230.7 须四第Ⅰ期石英原生74.9 龙9 3486 须二第Ⅲ期石英原生108.8 邛西1 4176.04 须二第Ⅲ期石英原生83.3 柘2 4172 须二白云石胶结物原生92.9 邛西1 4178 须二第Ⅲ期石英次生93.7 柘2 4172 须二白云石胶结物原生84.9 邛西1 4178 须二第Ⅲ期石英原生100.9 柘2 4172 须二白云石胶结物原生93.3 邛西1 4178 须二第Ⅲ期石英原生102.3 柘2 4172 须二方解石胶结物原生86.6 邛西1 4178 须二第Ⅰ期石英原生78.9 柘2 4172 须二方解石胶结物原生86.6 邛西1 4201.95 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79.9 柘2 4172 须二方解石胶结物原生92.4 邛西1 4202 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89 柘2 4192.1须二第Ⅰ期石英原生76.4 邛西1 4206.81 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92.7 柘2 4365 须二第Ⅰ期石英原生75.6 邛西1 4233 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94.7 柘2 4401.2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83.4 邛西1 4233 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81.9 柘2 4406.9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84.3 邛西1 4247.07 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100.4 柘2 4451.9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87.9 邛西1 4276 须二晚期裂缝次生81.2 柘2 4451.9须二第Ⅰ期石英原生77.8 邛西2 3795.91 须二石英脉原生125.9 合川11928.67须五方解石脉原生112.9 岳2 1808.7 须六第Ⅲ期石英原生89.9 合川11929.26须五方解石脉原生120.7 岳2 1808.7 须六第Ⅱ期石英原生108.3 合川11929.26须五方解石脉原生121.8 岳2 1815.37 须六方解石胶结物原生105.6 合川11929.26须五方解石脉原生135.8 岳2 2111.88 须四第Ⅰ期石英原生60.3 合川12158.37须二第Ⅰ期石英原生75.1 岳2 2111.88 须四第Ⅱ期石英原生89.3 合川12158.37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83.8 岳2 2111.88 须四第Ⅱ期石英原生83.7 合川12158.37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97.2 岳2 2111.88 须四第Ⅱ期石英原生88.1 合川12156.01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80.6 岳2 2111.88 须四第Ⅱ期石英原生95.5 合川12156.01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95.6 岳2 2190.72 须四第Ⅱ期石英原生89.9 合川12156.01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101.7 岳2 2190.72 须四第Ⅱ期石英原生105.6 合川12151.97须二方解石胶结物原生100.7 岳2 2190.72 须四第Ⅱ期石英原生110.9 合川12123.16须二第Ⅰ期石英原生62.5 岳2 2190.72 须四第Ⅰ期石英原生80.6 角423453.56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97.1 龙9 3452 须二第Ⅰ期石英原生74 角423453.56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105.4 龙9 3474.2 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96.2 角423455.71须二第Ⅰ期石英原生68.9 龙9 3482 须二白云石胶结物原生81.5 角423479.82须二第Ⅱ期石英原生95.1近, 只是盐度变化较大, 可见整个硅质胶结过程中成岩流体无机组分变化不大, 预示着本区在硅质胶结过程中成岩流体的来源单一. 第Ⅰ期石英加大边中包裹体内无有机组分, 但后两期石英胶结物流体包裹体内普遍见有机组分, 可见第Ⅰ期石英加大边形成时本区还没有进入烃成熟分解阶段, 即没有发生烃组分的运移. 第Ⅱ期石英加大时有机质已成熟, 开始排烃, 烃类气体随流体注入储层中, 并且第Ⅲ期包裹体中烃类气体含量明显高于第Ⅱ期包裹体, 说明石英第Ⅲ期加大发育时有机质已进入生排烃高峰阶段, 油气大规模运移进入储层中, 形成烃类气藏.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碎屑岩中绿泥石环边形成之前, 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为主, 故第Ⅰ期石英加大边应属于早成岩阶段B期的成岩压实作用阶段产物, 由原岩中的石英压溶而成. 第Ⅱ期和第Ⅲ期硅质胶结物中流体包裹体中普遍见有机组分, 说明形成时成岩流体内已含有机组分. 须家河组内近源泥岩层的烃演化使有机组分进入砂岩储集层中, 富含有机酸的成岩流体使长石溶解, 形成的铝硅酸盐以复杂的有机络合物形式发生迁移, 从而大大提高了长石的溶解能力, 同时长石被溶解析出的过量硅质以石英胶结物形式沉淀下来:2KAlSi3O8+2CH3COOH+9H2O=Al2Si2O5(OH)4长石乙酸高岭石+2K++SiO2+2CH3COO−石英有机质334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3期表2 须家河组储层砂岩不同期石英加大边内流体包裹体拉曼分析井号 井深/m 层位 期次SO 42−/% NO 3−/%HCO 3−/%CO 32−/%CO 2/%SO 2/%C 3H 8/% CH 4/% C 2H 6/%盐度/%邛西1 4247.07 须二 Ⅰ 0.10 0.65 0.75 0.27 2.17 3.94充深2 2230.70 Ⅰ 0.33 0.40 1.07 1.80岳2 2111.88 须四 Ⅰ 0.96 0.65 0.68 0.21 2.50广安102 1979.00 须六Ⅰ 0.21 0.80 0.870.73 2.61邛西1 4178.56 Ⅱ 6.56 2.93 2.54 0.36 1.91 14.3 邛西1 4201.95 Ⅱ 0.54 0.88 0.27 0.35 0.69 2.73邛西1 4233.69 Ⅱ 1.68 1.68龙9 3543.20 须二 Ⅱ 0.41 0.43 0.28 0.28 0.77 2.18充深2 2228.88 Ⅱ 0.00 0.29 0.160.180.63岳2 2111.88 须四 Ⅱ 0.49 0.71 2.30 4.56 8.06广安16 2358.86 Ⅱ 0.13 0.16 0.40 0.74 0.99 2.42广安18 2143.86 Ⅱ 0.26 0.93 3.75 1.02 5.97岳2 1808.70 须六 Ⅱ 0.29 0.46 0.26 2.12 0.11 3.25邛西1 4176.04 须二 Ⅲ 0.00 2.93 0.792.26 0.00 2.01 5.91 13.90邛西1 4178.56 须二 Ⅲ 0.00 0.65 0.64 0.00 1.29 1.45 3.54 7.57龙9 3474.20 须二 Ⅲ 0.23 0.14 0.61 0.89 0.31 0.00 8.48 10.66广安182143.86须六 Ⅲ0.600.321.668.2210.80图6(a) 充深2井, 2231 m, 第Ⅰ期石英加大边, 单偏×50; (b) 邛西1井, 4201 m, 第Ⅱ期加大, 正交×100故第Ⅱ期和第Ⅲ期石英胶结物中硅离子一部分来源于长石的溶解作用, 形成于早成岩B 期到中成岩A 期, 另一部分来源于石英颗粒的压溶作用.5.4 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和脉体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形成条件除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外, 储层中还有少量的铁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胶结物. 铁方解石胶结物常呈斑块状充填于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 一般含量小于2%, 常交代已溶蚀的长石残余和硅质. 白云石通常为菱形晶粒状, 常在大量的方解石胶结物中以个别的自形晶出现, 这种产状反映了白云石可能是镁离子的出溶作用产物, 而不是外部来源, 应为中成岩B 期产物. 铁白云石呈星点状分布, 交代后期硅质胶结物和长石(图7), 说明形成于中成岩B 期, 交代作用形成时间和方解石胶结物形成时间一致.铁方解石胶结物和白云石胶结物内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1.5~105.8℃, 平均93.03℃, 盐度较高为图7 西13-1井(2450.87 m)铁白云石交代长石(正交×100)335朱如凯等: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9.4%~18.07%, 同时富含有机组分(表3), 可见此时成岩流体为高盐度含有机酸的流体. 由拉曼分析结果来看, 碳酸盐胶结物内流体包裹体的无机组分与石英加大边内流体包裹体组分没有太大差别, 可见此时须家河组储层砂岩还是一个封闭体系, 没有外来流体的混入, 只是随着成岩作用加深, 储层砂岩内流体因长石和岩屑的不断溶解, 使成岩流体内盐度增高、和有机组分增加. 白云石和一些含铁较高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沉淀于相对晚期的成岩阶段, 其含量相对较低(平均不到1%), 具有较好的菱形晶体, 并经常占据长石溶解空间, 其物质来源主要与长石(尤其是斜长石)的溶解和黏土矿物的转化有关. 另外须家河组裂缝内常见有方解石、石英或石英与方解石充填或半充填, 其形成温度高达120℃; 脉体内流体包裹体中含有CO 和H 2S(表3), 二者在前面的成岩胶结物包裹体中未见, 说明脉体形成时, 流体中可能有外来水的混入. 另外, 脉体中盐水包裹体的有机组分含量高, 且脉体内含有大量气烃包裹体, 这与喜马拉雅期须家河组已到生烃高成熟阶段、大量有机组份进入储层有关.6 须家河组储层孔隙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探讨根据200余口井、20条野外剖面共计36000多个样品的物性资料分析, 须家河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77%, 最小0.1%, 最大18.27%, 储层平均渗透率为0.19×10−3 μm 2, 最小低于0.001×10−3 μm 2, 最大可达50×10−3 μm 2以上(有裂缝发育时). 总体上储层物性较差, 属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局部发育有少量中孔低渗储层.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相关性较差, 相关系数R 2仅为0.27, 表明渗透率大小不仅与总孔隙多少有关, 更主要受孔隙结构、裂缝发育状况控制. 下文根据前述自生矿物成岩关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成分分析, 结合本区构造演化史、油气生成史, 在须家河组储层成岩孔隙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须家河组储层致密成因.根据对四川盆地不同区带钻井岩心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测定, 镜质体反射率值在0.71%~1.62%之间. 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 黏土矿物有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高岭石, 其中伊利石相对含量为17%~85%, 平均58.2%; 绿泥石相对含量为0~73%, 平均24.5%; 伊蒙混层相对含量为2%~65%, 平均14%, 蒙皂石层在伊蒙混层中所占比例大多小于15%; 高岭石相对含量为1%~51%, 平均7.5%, 主要分布于川西地区. 扫锚电子显微镜分析伊利石多为丝发状, 绿泥石多为叶片状. 据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477-2003), 综合判断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碎屑岩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A-B 期. 在地质历史时期, 须家河组经受了4个成岩阶段变化:准同生期与早成岩A 期、早成岩B 期、中成岩A 期、中成岩B 期, 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以及烃类充注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了其储集性能.6.1 准同生期与早成岩A 期储层孔隙演化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一套成分成熟度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的陆源碎屑岩, 储层砂岩中颗粒多为次棱至次圆, 分选性以中等为主; 人工混合人工填积湿砂实验表明[37], 原始孔隙度与粒度无关, 但随分选表3 须家河组储层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及脉体流体包裹体拉曼分析井号 井深/m 层位赋存矿物SO 42−/% NO 3−/%HCO 3−/%CO 32−/%CO 2/%SO 2/%C 3H 8/%CH 4/% C 2H 6/% SO 42−/%盐度/%邛西1 4201.95 2.20 3.11 5.31 邛西1 4233.69 2.782.33 2.34 1.81 9.25 龙9 3482.00 0.59 1.25 0.92 0.56 1.02 0.40 4.74 平落3 3659.30 4.503.99 3.12 5.854.95 3.87 26.27 柘2 4172.00须二 方解石胶结物 2.24 1.25 2.11 3.18 0.369.13岳2 2058.19 须四1.07 1.59 3.350.92 1.078.00 岳2 1815.37 须六方解石胶结物2.90 4.333.58 2.45 1.694.53 19.47 龙9 3482.00 须二 白云石胶结物 0.66 0.95 0.97 0.94 3.52 合川1 1928.67 0.300.52 0.39 0.170.25 0.32 1.95 合川1 1929.26 须五 方解石脉0.53 0.58 1.32 0.590.000.730.170.25 0.25 2.106.51邛西2 3795.91 须二石英脉 0.67 1.121.870.930.671.2213.04 19.5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