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制度研究之竞争策略模式
公司治理最新版教学大纲
题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在课堂上展示并讨论,至少需要 3-4 学时。 (二)课外习题 课外习题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主,也可以有关键基础理论的思考题。 (三)考试环节 考试形式采用笔试,题型可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和
四、课程教学的方法及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习题。通过各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以及小组讨论。梳理理论框架,
锻炼学生联系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3.案例分析:通过每章的重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公司治
第五章 监事会监督机制设计(4 课时) 教学内容: 监事会的职权与组织设计 监事会会议运作 监事会监督的有效性 教学要求: 了解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在不同治理模式中的位置和作用 掌握监事会的职能以及会议运作机制
3
理解提高监事会监督有效性的途径 案例讨论: 三九集团的监事会缘何失效——赵新先获刑留下的问号
第三章 公司股权结构设计(6 课时) 教学内容: 股东权益及其特征 股东(大)会制度及运作 股权结构设计原则 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 教学要求: 了解股份、股东的含义以及股东权益
2
掌握股份结构和股东机构的设计 掌握股东大会运行机制和投票表决机制的方法 了解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含义与对策 案例讨论: 谁动了我的 “灯泡”?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始末
课程类别:
总学时数: 46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先修课:管理学、经济法、财务管理等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
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我国高校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公司 中有 2 0 % 的上市公司是综合类发展 ,多元化 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其 主力不够集中 ,造成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最后 ,从地域分布来看 ,目前由高校控 股的上市公司大多集 中在北 京 、上海 、深圳等经济发达 的地 区,而在西部等偏远地 区则较 少。一 方 面,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校 的人力资源丰富、科研实力较 强 , 有 利 于公 司的科研创新发展。另一方面 ,在经济发达地 区,上市公 司在融 资 等方面更加容易 ,也更 有利 于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从 而是 两 者能够共 同发展 。这种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 容 易导致 经济 、文化等
的地 区差距更加明显 ,影响我国经济 的稳定发展。 二、高校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 问题分析 近几年 ,高校上市公司利用资金和科研的共 同优势取 得了仍然处于探索期 ,需要 理论 界和 实务界 的共同努力。当前我 国的高校上 市公 司仍然存 在着多 方面 的问 题,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本文将结合我 国的经济政策 ,提出完 善我国高 校上市公 司发展模式的主要对策建议 : ( 一)在高校上 市公 司聘用职业经理人 ,提 高企业 经营效率 在 当前全球化信息化 的社会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企业只有不断保 持警觉性和不断提高经营效率 ,才能不被 市场淘汰 。企业 的管 理运营 、 投资决策等需要职业的经理人做出专业性 的市场判断 ,从而能够更加灵 活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另外 ,职业经理人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 ,擅 长在组织 内部进行沟通协调工作 ,有利于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 ( 二)集 中发展优 势产业 ,依托高校科研资源 , 培 养核心竞争力 高校控股 的上市公司主要优势在于能够依托高校 的科研资源 ,充分 使用高校的科研成果 ,直接将科学技术转化 为生产力 ,而不需要其他交 易费用。高校一般具有几个强 大的研究方 向,公 司应集 中相应 的产业 , 利用高校的优势充分发展核心产业 ,培养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 深入分析 当前综合类公司在 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为了培 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应将分散 的精力集中起来 。充分运用融得 的资本 投入核心产业 , 大力依托高校的科研资源 ,将科学技术转 为生产力 ,提
公司治理主要框架(公司治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公司治理研究的框架
1、股东权益的研究
• 股东分为如下四个层次。 • 第一,积极的投资者,积极的公司治理参与者。这些机构一方面采用积极的
投资策略,同时也十分关注公司投票机制等公司控制问题。处于这一类的股东数 量比较少,除了少数个人持股者以外,还有少数机构投资者。
1、股东权益的研究
• 第二,被动的投资者,积极的公司治理参与者。根据某些指数(如标准普尔500) 进行投资组合的机构投资者都属于这一类,如著名的Calpers加州退休养老基金、 Lens基金等。这类投资者要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因而采用的是被动的投 资策略,但是它们却比较关心公司的控制问题。
3、根据制度功能定义公司治理
• 1985年出版的英国《公司法》把公司治理定义为由董事、股东和审计员三方构成的 一种制度。
• 在美国法律协会的《公司治理原则》中,认为公司治理包括公司的目的和行为、董事 与管理人员的功能和权力、大型上市公司中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对董事会和监察委员 会安排的原则建议、董事会和监察委员会的谨慎义务和经营评价准则、公平交易的义 务、控制权交易中董事和股东以及出价者的作用等。
一、什么是公司治理?
• “结构”在汉语中是指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搭配与排列,或者指事物的内 部的构造;“机制”则是指事物或有机体的构造、功能、运作原理及其相互关系。 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既是一种结构也是一种机制,因此,将 “corporate governance”直接译作“公司治理”可能更符合“corporate governance”的完整含义。
1、根据具体形式定义公司治理
• 1992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词典》描述了公司治理的主要形式,它从英、美 等国公司治理模式入手,认为公司接管市场( corporate takeover market)是过去25年 里英、美等国家公司治理的最有效、最简单和广泛适用的方式。
跨国公司的治理模式研究
跨国公司的治理模式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主体。
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资本雄厚,拥有跨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其治理难题。
为此,跨国公司的治理模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跨国公司治理的背景、治理模式的类型、治理模式的选择和跨国公司治理的优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跨国公司治理的背景跨国公司治理的背景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性市场已经超越了国家市场,跨国公司的活动不再受限于国家边界,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治理角度看,跨国公司治理涉及到国家、公司和社会三个不同的主体,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和完善的治理体系,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治理模式的类型跨国公司治理涉及到多重利益关系,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
根据跨国公司治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将治理模式分为三类:股东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和混合治理。
1.股东治理股东治理是最常用的治理模式。
在股东治理模式下,跨国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在公司和各商业部门之间建立了明确的所有权和掌控模式。
一般来说,股东治理是一种短期的和以股东权益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股东有权向公司管理层施加压力,让公司管理层遵循股东的意愿,并最终通过市场竞争来增加公司市值和股东回报。
2.利益相关者治理除了股东,跨国公司还要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较股东治理模式更注重长期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
在这种模式下,跨国公司并没有简单的送钱或者回馈社会。
而是将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优先级和权利平衡,可持续开发,保证公正意识,提高公司形象。
3.混合治理股东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治理之间并不是两方面的抉择关系,因此混合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混合治理模式整合了股东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优点,通过规范行为、强调对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关注等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冲突关系,并遵循可持续的经营策略,实现长期增长。
公司治理优秀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公司治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华为为例,探讨其公司治理的优秀实践,分析其如何通过长期主义和创新发展实现持续增长。
二、华为公司治理概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领先的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华为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为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
三、华为公司治理的优秀实践1. 股权结构华为的股权结构具有特殊性,公司采取的是员工持股制度。
这种制度使得员工成为公司的主人,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员工持股制度有助于实现以下目标:- 利益共享:员工持股使得员工与公司利益紧密相连,共同追求公司发展。
- 责任共担:员工持股制度促使员工更加关注公司长远发展,减少短期行为。
- 风险共担:员工持股使得员工承担一定风险,从而增强风险意识。
2. 董事会与高管层华为的董事会由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组成,外部董事由知名企业家、学者等担任,内部董事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担任。
这种结构有助于引入外部专业人才,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华为的高管层由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高度责任心的专业人才组成。
公司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内部晋升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务。
3.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华为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公司运营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公司注重风险管理,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保障公司稳健发展。
4. 创新驱动华为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公司建立了全球研发网络,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5. 企业文化华为倡导“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
这种文化使得华为员工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强烈的使命感,推动公司不断向前发展。
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国美控制权的争夺案例
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国美控制权的争夺案例摘要:以黄光裕和陈晓为主角的国美控制权之争,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
国美事件涉及公司治理、经理选用、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范畴,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本文对国美控制权之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争夺董事局席位和股权比例是该事件的本质所在。
最后,本文从委托代理机制下建立企业创始人保护机制、控股权的安全边际设置、职业经理人在情理法之间的抉择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国美控制权之争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国美公司治理委托代理自律国美控制权之争,震惊业内。
最后,黄氏保住了第一大股东地位并成功地削弱了国美董事局权力,而陈氏保住了职位和面子,黄氏得实,陈氏得名,各有斩获和遗憾,辩证地看结果还是很理想的。
更重要的是,抛开黄陈之争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国美控制权之争是研究公司治理实践的无比生动、鲜活和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涵盖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品牌管理、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投资者关系、体系建设、人才选用、文化管理、伦理道德、经理人权利义务角色定位、商战博弈等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我国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操作实务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国美控制权之争始末(一)黄光裕时代(1987.1—2008.12)根据国美发展史,1987年,黄光裕怀揣仅有的4000元钱只身来京,艰难起步,在北京创立了第一家国美电器店,经营进口家电产品,由此揭开了国美辉煌的发展史。
1987年7月11日,国美率先在《北京晚报》刊登中缝报价广告,借助广告这一当时先进的创新营销手段引导顾客消费,走出了坐店经营的传统模式,国美也赢得了“中缝大王”的称号。
1993年,国美学习国外先进连锁经营模式,成立了总公司,各门店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开始连锁经营、统一管理。
1999年,国美电器率先走出北京,在行业内首次迈出了异地连锁的步伐,吹响了发起全国性商业战争的号角,最早最成功地实现了跨区域连锁经营,并长期保持先发优势。
新世纪企业经营讲座系列
「新世纪企业经营讲座」系列主讲者:陈定国博士/ 教授主讲者简介:陈定国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企业管理博士(1973),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座教授/中华企业研究院基金会公益董事长;曾任台塑集团美国J-M公司副总裁、纽约CP(USA)总裁;香港卜蜂正大集团资深执行副总裁;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系、商学研究所教授、系主任、所长;淡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亚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等等。
时间:2010年04月7日(三) 至 9月15日(三),共十二场,暂定每月2场,星期三下午2:00 ~ 5:004/7、4/20(二)、5/5、5/19、6/2、6/23、7/7、7/21、8/4、8/18、9/1、9/15地点:中华企经会会馆(台北市南京东路3段201号6楼,近南京东路捷运站)主办单位:社团法人中华民国企业经理协进会费用:1.中华企业经理协进会团体会员:提供2位免费参加2.本会第十四期「中华高阶管理Mini-EMBA进修计划」学员免费参加3.中华企业经理协进会会员:每一场新台币500元、全程参加4,800元4.一般人士:每一场新台币1,000元、全程参加9,600元报名方式:传真本表报名,并来电确认或e-mail报名或网路报名;网址:http:// 名额有限,额满为止。
洽询电话:(02)2712-7478 传真:(02)2547- 4478缴费方式:1.行库:华南商业银行南京东路分行2.户名:社团法人中华民国企业经理协进会3.帐号:11210-110731-94.银行代号:008﹝请将汇款收据传真至本会并来电确认。
传真:02-2547-4478,电话:02-2712-7478﹞「新世纪企业经营讲座」系列讲题---------------------------------------------------------------------------------------------◆洽询电话:(02)2712-7478 传真:(02)2547- 4478网址:「新世纪企业经营讲座」系列主讲者:陈定国博士 / 教授第一场、新时代领导者的策略观1. 俱往矣,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2. 「赚钱四途径」之策略观3. 「领导五风格」之策略观4. 「新管理七典范」之策略观5. 「人才条件三五六」之策略观6. 「中国领袖大气派」词二首第二场、有效经营的「双重五指山」矩阵法1.何谓「有效经营」2.佛祖「五指山」克服齐天大圣孙悟空3.企业「投入」资源及「成本」,「产出」产品及「效益」4.企业功能「销产发人财」的五官六识5.管理功能「计组用指控」的五官六识6.企业管理「双重五指山」矩阵法第三场、「三十六化」与「七十二变」的新世界一. 观看百年世界政经巨大风浪二. 「三十六化」之挑战机会三. 因应「三十六化」之「七十二变」方法四. 创造企业经营新模式-「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之应用第四场、「如虎添翼」的IT新大陆一. IT新大陆之来临二. 打造如虎添翼之IT新大陆三. IT新大陆企业封神榜四. 掌握IT新大陆黄金平台五. 「虚实兼用」之知识经济决策重点六.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IT新大陆」第五场、「孙子兵法」与「企业竞争」之应用一、孙子兵法之由来(The Existence of Sun’s War Arts)二、孙子兵法十三章之策划顺序(The Planning Sequence of Sun’s 13 Chapters)三、企业竞争的七指导原则(The Ground Principles of Business Competition)四、孙子兵法精要与企业竞争精神(The Essentials of Sun’s 13 Chapters and Business Competition Spirits)第六场、「企业管理」与「公司治理」的追求一. 所有权与管理权「合一」及「分离」(「企业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崛起)二. 「领导」与「指挥」之「身教」与「言教」作用三. 公司「领导人」与公司「经理人」之「高瞻远瞩」与「埋头苦干」区别七. 公司「领导人」就是「公司文化」的塑造人八. 成功「企业管理」与「公司治理」领导人的「二有四能」九. 用有效「企业管理」之「身」来落实「公司治理」之「头」十. 董事长与总经理之职责分工及企控执行八步操作法十一. 现代「公司治理」之挑战第七场、大陆投资经营的「经验」与「机会」一、台湾厂商历史性大迁移:「借地重生」与「戒急用忍」二、全球政经板块挪移:小池塘融入大湖海三、出外投资经营六大优劣考虑四、中国大陆投资经营三步骤经验五、台湾企业未来「机会」:「海阔天空」任我飞翔第八场、转型与台湾百年发展的前景一、「三十六化」与「七十二变」对创新转型之挑战二、创新、创业与转型之策略模式三、产品九大因素之创新四、企业管理结构之四层转型创新五、经营模式七能耐之转型六、台湾百年发展之转型第九场、企业竞争成长的「二十四战略」1.「行政三联制」与「管理五功能」的思考架构2.ESS-IPPBS-SWOT-「审时度势、经权致用」与「隆中对」范本3.「政策」及「战略」与「正兵」及「奇兵」4.核心、紧密、成长与防护圈战略体系5.企业竞争二十四战略第十场、「三十六」计与「三十七」计之异同1.孙子「十二诡道」与策谋「三十六」计2.胜战六计:瞒、围、借、逸、趁、声3.敌战六计:无、暗、隔、笑、李、顺4.攻战六计:打、屍、调、欲、抛、擒5.混战六计:釜、浑、金、关、远、假6.拼战六计:偷、指、痴、上、树、客7.败战六计:美、空、反、苦、连、走8.对友第「三十七」计:诚为上策第十一场、企业将帅之「炼身」与「炼心」方法1.成功企业将帅五要件:才、品、学、精、力2.勤俭「长寿」与永续经营3.知识「炼心」法与「才、品、学、精」四条件精进4.气功炼身法,健康不要成本第十二场、「智慧功德」与「清净圆觉」的人生1.人生:智慧、功、德三成就2.「智慧」修炼无所不及—「见地精辟」之智慧3.「功业」修炼将将将兵之道—「修证精进」之实践4.「德业」修炼素王行愿典范5.「清静圆觉」人生的享受主讲者简介:陈定国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企业管理博士(1973),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座教授/中华企业研究院基金会公益董事长;曾任台塑集团美国J-M公司副总裁、纽约CP(USA)总裁;香港卜蜂正大集团资深执行副总裁;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系、商学研究所教授、系主任、所长;淡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亚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等等。
激烈竞争对公司治理影响分析
激烈竞争对公司治理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纷纷进入市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激烈的竞争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绩效,同时也对公司治理带来了一定影响。
本文将从竞争力、治理成本、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探讨激烈竞争对企业治理的影响。
一、竞争力激烈的竞争会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引发公司内部的变动。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需要不断加强对市场及竞争对手的了解。
如果一家企业一直掌握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和同行业各大企业的竞争策略,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制定企业的经营计划和发展方向。
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增加对组织及运营的控制,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更多地关注治理合规和品牌形象的维护。
因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进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治理成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扩大规模、提高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点,企业常常需要进行重组、并购等运营活动,而这些活动都会增加治理成本。
在公司重组期间,企业会面临许多问题,如组织架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的调配和流失、运营和品牌整合等。
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还需要公司雇佣专业人员来处理。
此外,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会需要遵从不同的国家的法律和财务规定,这也增加了公司治理和管理的成本。
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加强治理,同时也可能面临治理成本的增加。
三、人力资源激烈的竞争会导致企业出现组织的变革和重组,这也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定影响。
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为员工提供发展和培训的机会。
因为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和技能,企业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以便更好地利用公司的整体资源。
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加重视员工的发展和激励,并鼓励员工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之源一、前言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两位美国教授合写了一本关于股权结构的书。
并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的咨询与辅导,成功的解决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使成本变成财富。
这段历史成为“公司治理”这一伟大课题的开始。
除了激励员工之外,还有股东之间、公司与政府与监管层之间、公司与投资者之间都需要系统化的公司治理。
世界500强:荷兰壳牌石油、美国沃尔玛、苹果公司、日本丰田、德国大众、联想集团、海尔集团、民生银行……及所有上市公司,都是系统化公司治理的典范。
吴易达老师发起并创建了聚智信达(资本)集团,重新定义了“公司治理”,即:是一套公司“顶层设计”与工具化知识体系,可以使公司做强做大与持续发展。
公司治理系统包括两大部份:3+13是指:股权、组织与法人治理三个结构;1是一套动力机制,以解决企业员工动力为目的,通过责权利管理机制的科学设计,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
把法律层面的狭义法人治理结构“系统化和工具化”。
企业商业模式、营销、人员、制度、企业文化都是以公司治理的顶层设计为核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简单的说就是:用系统思维对“股权、组织和法人治理”三大结构进行顶层设计,辅以员工利益共享与动力机制。
按生命周期规律,企业最终有四个结果:一是小型家族化;二是破产倒闭;三是转让或被并购(嫁掉);四是上市。
破产倒闭意味公司价值为零,毫无疑问是创业者最不希望看到的。
而要做到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引入公司治理系统。
无论是什么样的公司、无论是否上市,只要有2个以上股东、想把公司做好,做成品牌就都需要“公司治理系统”!二、公司治理系统案例解析:教学案例1:马云以股权聚人、融资,用组织架构绘扩张板图,成就亿万阿里帝国1999年1月15日,马云一行十八人从北京回到杭州。
2月20日,年初五,在一个叫湖畔花园的小区16栋三层,十八个人聚在一起开了一个动员会。
屋里几乎家徒四壁,只有一个破沙发摆在一边,大部分人席地而坐,马云站在中间讲了整整两个小时。
(最新)保险公司治理——目标、原则、构建策略及案例讲义课件
股东
公司治理 的动因 市场 监管 机构
除此之外,监管机构为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对保险公司也提出了许多操作层面的规定,如保单销售宣传 的准确性、最低赔款、资本充足性等等。 •把握保险公司治理目标 – 起点
公司治理 的动因 市场 监管 机构
市场因素还包括客户、竞争对手等。在过去的几年中,市场对于公司治理的要求显著加强。为保持自身 的竞争力,许多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改善公司治理,因为只有保证达到、甚至超越同行竞争者的 公司治理水平,才能在市场中谋求更多优势地位。
•把握保险公司治理目标 – 起点
7
中外公司治理实务现状 “监管机构”
公司治理构建策略
前言 公司治理责任的界定 公司治理架构保证 先进架构举例 公司治理先进框架模式总结 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合规 模型
5
先进保险公司 治理目标前言
公司治理目标
构建策略 现状了解 缺口分析 先进模式 持续运行基础
公司治理应该满足股东、市场和监管机构三方面的动因要 求。公司治理对于金融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制定更高的 公司治理目标。 普华永道对金融行业的公司治理专题调研显示目前大多数 公司的公司治理工作仍然集中在法规遵循领域,即满足监管机 构的最低要求。 全面把握三方面的驱动因素,明确现代保险公司公司治理 必须履行的关键责任,是构建公司治理框架的基础。
3
现状了解
•访谈相关管理 层,了解xx保 险集团现状 •审阅相关公司 治理现状的制 度、规范等内 部资料
小米公司治理模式
小米公司治理模式小米公司的治理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治理模式,其特点包括创新、高度竞争、股权结构和决策流程。
以下是小米公司治理模式的详细说明:1.创新导向:小米公司一直以创新为核心,致力于开发高品质的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
该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电视、电动车等,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高度竞争:小米运营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科技市场中,竞争对手包括华为、OPPO、Vivo等公司。
小米公司通过不断创新、降低成本和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来与竞争对手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
3.股权结构: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拥有公司的控制权,他通过持有A股、B股和H股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
这种股权结构使雷军能够在公司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促进了公司的战略一致性。
4.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团队:小米公司的董事会由一组资深的董事组成,他们在公司治理和战略制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公司的高级管理团队由各个部门的专业经理组成,他们负责执行公司的策略和管理日常运营。
5.投资者和股东关系:小米公司与股东和投资者保持积极的关系,通过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和定期的财报公布来提供透明度。
公司还积极与股东沟通,解释战略决策和财务表现。
6.决策流程:小米公司的决策流程通常是快速和高效的,以适应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快速变化。
公司采用了平坦的组织结构,以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快速实施决策。
7.国际化和全球扩张:小米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包括印度、欧洲、东南亚和其他市场。
公司采用本地化战略,以适应各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并与当地的政府和合作伙伴合作,以推动全球扩张。
8.开放生态系统:小米公司通过开放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与其他公司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的发展。
公司积极支持开发者和创业者,鼓励他们创建与小米产品兼容的应用程序和服务。
小米公司的治理模式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因为它成功将创新、竞争、股权结构和开放生态系统相结合,实现了持续增长和成功的商业模式。
“公司治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公司治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作者:罗吉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05期摘要:“公司治理”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文基于对“公司治理”课程性质与特征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不足,以教学过程的视角,提出了“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课前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课中要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课后要强化全过程学习效果考核,使课程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教学;公司治理;改革策略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公司治理”这门课程已经发展成为兼具实务性与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但在当前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模式还占据主要位置,其相对单调固化的教学方法难以跟上公司治理学科自身的迅速發展的要求,同时还严重制约了课程本身所具有特点的发挥。
因而及时改革“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势在必行。
一、“公司治理”课程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公司治理”是一门兼具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范畴与知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到目前为止,公司治理作为一门学科,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还未能形成一个一般可接受的分析框架,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学科交叉性较强,而自身的理论完整性还有待加强。
我国公司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才逐步开展,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核心抓手,公司治理的研究不仅在微观层面对公司制度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进有重要指导,而且在宏观经济层面对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微观经济层面的公司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有待进一步深入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应对,由此有效的公司治理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迫切的要求。
公司治理与管控模式
公司治理与管控模式一、公司治理模式1.董事会治理模式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负责决策制定和监督管理。
董事会治理模式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责任性。
董事会成员应具有独立性和专业背景,能够对公司运营和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和监督。
2.股东治理模式股东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通过股东大会来行使自己的权益。
股东治理模式着重强调股东权益的保护和行使,要求股东间的权力平衡和股东大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内部治理模式内部治理模式主要是指公司内部各级管理层之间和职能部门之间的治理关系。
内部治理模式强调公司内部的责任制和权力分配,要求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层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二、公司管控模式1.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公司内部管理层为了实现公司目标,规范和监督内部运营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机制。
内部控制包括制定和执行适当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建立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确保内部运营的效率和合规性。
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公司对内外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的一种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包括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建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以及建立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
3.监督控制监督控制是指对公司内部运营和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的一种机制。
监督控制包括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监事会等,旨在发现和纠正公司内部的不规范和违法行为,保证公司的稳健运营和合规经营。
三、公司治理与管控模式优势与挑战优势:1.提高公司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公司治理与管控模式可以规范公司内部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和权力,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2.保障股东权益和增加公司透明度。
公司治理与管控模式可以保障股东权益的保护和行使,增加公司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强化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
公司治理与管控模式可以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降低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危机。
挑战:1.高成本和资源需求。
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公司治理与管控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工业企业ESG责任履行、竞争战略与财务绩效
工业企业ESG责任履行、竞争战略与财务绩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也日益关注其社会责任的履行。
特别是工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的履行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工业企业ESG责任履行、竞争战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在实践中找到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回顾ESG责任履行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分析工业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上的责任表现。
文章将探讨竞争战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ESG责任履行如何与竞争战略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企业的财务绩效。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工业企业ESG责任履行、竞争战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体系,还能为工业企业在实践中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期望能够推动工业企业更好地履行ESG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ESG责任履行的内涵与价值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日益凸显,ESG (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履行已经成为评价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ESG责任履行不仅涵盖了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的表现,更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长期发展目标。
在环境保护方面,ESG责任要求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更是企业履行对未来世代负责的承诺。
在社会责任方面,ESG责任强调企业应当关注员工福利、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信任和支持。
在公司治理方面,ESG责任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保障股东权益,推动透明度和公正的决策过程。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新时期国有企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时期国有企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国有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激发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基础。
新时期国有企业的治理直接关系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提升影响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新时期国企治理的重点展开论述,并对传统国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企混改的必要性、相关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当下国有企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以期能够为国有企业实现科学高效治理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治理;对策引言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当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让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相接轨,明确国有企业的权责,这样才是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的根本。
1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意义1.1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是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引导产业发展的依靠力量,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国有企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国有企业搭建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架构,健全完善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有助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我国国有企业与西方企业所处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背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因此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公司治理模式,而是要结合实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建立一套根植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与体制合拍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有助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司治理体系,促进国有企业实现更好发展,还有助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
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公司治理是指组织和管理一家公司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受到法律、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对几种常见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
1.英美模式:英美模式是最为典型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其特点是强调股东权益保护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在英美模式下,公司董事会是决策的核心,股东拥有广泛的权力和监督能力,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同时,英美模式注重独立董事的角色,以保护股东的利益,并建立了完善的监管和诚信制度。
2.日本模式:日本模式强调企业家精神、长期稳定和团队合作。
在日本模式下,董事会受到限制,管理层更为重要。
日本公司通常将决策权集中在董事长和CEO手中,以确保策略的连贯性和长期规划的实施。
此外,日本模式还注重员工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并强调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3.德国模式:德国模式强调股东、员工和管理层的三方共治。
在德国模式下,董事会由股东和员工代表联合组成,以解决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冲突。
德国模式注重公司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强调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和社会责任。
4.法国模式:法国模式强调政府和国家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法国公司特别注重政府的干预和法律的约束,以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法国模式下,董事会由股东、员工代表和政府代表组成,以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
5.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既有西方市场导向的特点,又有东方社会主义的元素。
中国模式下,政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法律和监管机构保护股东权益,并促进公司的社会责任。
中国模式注重股东的监督权和激励机制,同时强调企业对员工和社会的责任。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各有优势和局限性。
英美模式注重市场效率和股东权益,但可能忽视了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日本模式强调长期发展和稳定,但可能缺乏制衡机制。
德国模式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共治,但可能降低决策的效率。
法国模式重视公共利益和政府干预,但可能影响企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公司管理模式及制度
公司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将企业价值观传承给每位员工,使其成为共同的行为准则。
二十七、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27.1环保措施
公司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如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27.2绿色发展
公司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研发环保型产品,满足市场对绿色环保的需求。
二十八、企业社会责任
二十五、企业持续改进
25.1改进机制
公司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对优秀建议给予奖励,推动公司不断进步。
25.2创新文化
公司培育创新文化,支持员工创新实践,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动力。
二十六、企业文化建设
26.1文化活动
公司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团队凝聚力。
七、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7.1内部审计
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公司财务、运营、合规等方面进行审计,确保公司各项业务健康运行。
7.2风险管理
公司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市场、信用、操作等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八、信息化管理
8.1信息系统建设
公司投入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3.2危机应对
公司制定危机应对预案,一旦发生危机,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效降低危机对公司的负面影响。
二十四、企业内部沟通
24.1沟通渠道
公司建立多元化的内部沟通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员工大会、内部刊物、意见箱等,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4.2员工满意度调查
公司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需求和意见,不断优化管理措施,提高员工满意度。
四、企业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机构竞争模式的比较公司治理制度研究(一)香港大学法律系郁光华--------------------------------------------------------------------------------一.引子伯尔和弥恩提出的由公司的控制权和剩余资产所有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
早期对公司控制权和剩余资产所有权相分离的根源解释侧重于规模经济和管理者的专门知识。
如果经济原因的解释是惟一正确的,那么经济竞争的动力将使各国的公司治理制度走向单一的模式。
但是,罗尔的研究表明相似发达的国家具有很不相同的公司治理制度[2]。
尽管世界上公司治理制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大量的研究仍然集中在是否有最佳的公司治理制度模式上面。
有的学者更大胆地把一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和经济的表现联系起来。
我在第二节从功能的角度阐述可能世界上并无最佳的单一公司治理模式。
在第三节,我讨论比较公司治理制度研究是否可以或必要将公司治理制度和一国的经济表现相挂钩。
在第四节,我尝试在比较公司治理研究中建立一个机构竞争的模式并讨论该模式对发达国家和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
二.最佳模式的寻找公司的建立和成长需要资本。
而资本通常可以通过举债或发行股票而筹得。
当然这两种筹资的方式都会在资本使用者和供给者之间产生摩擦。
股票融资会造成由股票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而举债融资会造成因债务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3]。
由于通过股票融资或债务融资去从事公司活动并不相互排斥[4],大多数公司同时使用这二种融资方式。
然而,这二种融资方式会导至不同的结果。
跟德国和法国的公司相比,美国和英国的公司更加依赖于证券市场。
例如,英国一百万人中有36家上市公司,美国则有30家。
但是,法国和德国分别只有8家和4家[5]。
类似地,德国和英国及美国的股票市场市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具有鲜明的对照性。
在德国,股票市场市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而这一比率在英国为132%[6]。
1995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的股票市场市值为国民生产总值的87%[7]。
不同的公司融资方式会导致不同种类的利益冲突问题。
解决这些不同利益冲突问题需要不同的公司治理制度。
公司治理制度是使管理阶层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而工作和保证资本供给者合理回报的机制。
在美国,资本供给主要来自证券市场。
在这样的经济里,公司在竞争条件下的成长主要决定于规模经济[8],股票投资分散化[9],降低交易成本[10],和管理者的专门知识[11]。
德姆塞茨和莱恩认为公司股份的集中程度和公司的总规模成反比[12]。
有二个理由说明这一关系可以是正确的。
第一,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规模增大时,取得控制股份的代价会增长。
这显然不利于控制的积聚。
第二,当控制交易的边际利益小于股份分散投资而得到的边际利益时,人们会选择后者。
在一个公司融资主要来自证券市场而公司股份又非常分散的体制里,如果没有相应的公司治理制度,公司股份融资的代价就会更高。
事实上,美国的产品市场,股票市场和收购市场在解决管理阶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德国,初始公开上市历来很少,整个1994年只有10起[13]。
股票市场的低兑现性和波动性是有名的[14]。
通常来说债务融资比股份融资在德国起了更大的作用[15]。
债务融资会产生债务公司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德国的公司治理机制对由债务融资而造成的代理成本作出了良好的反应。
在没有政治和法律因素的限制下,德国银行在债务融资方面的历史和重要的作用使得他们有必要在债务公司拥有股份[16]。
在债务融资中,债务人通常只能在债务人不能按时偿债时才能干预债务人的事务。
由于破产常常会减少普通债权人的求偿权,债权人在没有对债务人拥有足够控制的情况下偏好早期退出。
然而,假如债权人同时是一个主要股东时,它能阻止财富转移交易。
事前,债权人股东可以阻止债务人通过采用财富转移交易的决定。
这样的干预通常是债权人股东在监事会上按排代表来实现的。
监事会通常可以要求董事会递交报告。
监事会也可以要求董事会在作出诸如超过一定限额的贷款等重要决定前获得监事会的批准。
事后,债权人股东可以通过监事会去惩罚经理人员。
由于在债务公司的大量持股使得债权人股东的参与管理比退出公司更重要。
不然的话,债权人股东会在债务投资和股份投资上都遭受损失。
所以不难发现德国银行常常参与处于金融危机中的公司的重组。
经验调查表明非自愿性的董事会人员变动不但在有严重问题的公司中出现并且还在某些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全体或个别董事不满的问题不太严重的公司中出现。
所以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参与降低了因债务融资或股份融资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追求最佳公司治理模式至少始于90年代初期。
波特认为由于以银行为中心的融资方式使得管理人员看得更远,而股份分散的以证券市场为主的融资方式迫使管理人员追求近期利益,所以美国股份分散化的制度劣于德国和日本以银行为中心的资本市场[17]。
格朗得反思特认为美国的法律管制系统地使股东愿望受制于经理们免受资本市场制裁的期望[18]。
他说:由于拥有股份和债权而造成利益一致的结果,日本公司只需要付较低的代价给供款人而鼓励他们承受因债权人和股东利益冲突而产生的风险。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日本的资本结构比美国的更好地降低了代理成本,并使投资者更有效地监督管理阶层。
特别是代理问题的改善使日本企业比美国的企业更多地投资于研发方面和保持更大的现金性和灵活的资产结构。
类似的对美国公司治理制度的批判也见于公司治理的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对美国大公司的股份分散性的形成原因归因于政治力量的产物、历史的偶然性和经济效益的综合结果[19]。
很快地人们对美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劣于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制度的观点提出疑问。
曼西和米勒认为强的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参与带来了一个新的冲突。
这种提供贷款的厌恶风险的求偿权人和股份投资的剩余资产求偿权人之间的冲突使得债权兼股份投资者不能承受社会最佳风险[20]。
可是,曼西和米勒的观点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作为固定求偿权的强有力的银行比较少地关心债务公司的成长潜力最大化而比较多地关心债务公司损失的最小化的论点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这就是德国的银行有时在债务公司拥有大量的股份。
例如,在1986年,德意志银行在奔驰拥有41.8%的股份。
在拜耳有30.82%的股份和在西门子有17.64%的股份。
显然,德意志银行也会从债务公司的最佳风险承受中取得部份收益。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者很久以前就认为效益因素最终决定公司的结构。
斯蒂格勒和弗拉特莱特对伯尔和弥恩的主要论点进行过批判。
他们认为当伯尔和弥恩写他们的《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时的经验证据并不能证明公司中的不同类型控制对利润的影响[21]。
德姆塞茨把公司结构看成是财富最大化过程的内成结果[22]。
尽管具有分散化股份结构的公司有较高的代理成本,但这样的代价可能远小于因与风险相关的资本成本的降低和因规模经济和管理者专门知识而获得的收益。
最近的研究使人怀疑即使法律障碍被消除,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在公司治理中起很大的作用。
罗曼诺的研究表明公共养老基金由于面对政治压力而使得它们不能成为投资公司管理层的有效监督者[23]。
考费认为机构投资者的长期关系性投资将由于需要它们牺牲兑现性而显得成本太大[24]。
曼西解释了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的公共产品性质使得他们很难在所投资的公司中积极参与公司治理[25]。
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机构需要同其它被动机构一起分享因参与管理而获得的收益。
但是,监督的成本将完全由这样积极从事公司治理的机构负担。
再有,并没有清楚的证据表明机构投资者所需的人力资本技能和提供为所投资公司需要的管理建议的人力资本技能是相同的[26]。
美国的经验调查表明机构投资者并不具有能提供改善所投资公司表现的熟练雇员[27]。
还有,机构投资者在所投公司的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并不一定会创造财富。
史密斯认为机构投资者不可能在牺牲分散投资而增大投资组合的风险的同时在少数几个公司拥有大量股份[28]。
他也表明,在信息不完善的条件下,过多地参与所投公司的治理无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并会使奉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机构在和不参与公司治理的机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经验数据已初步支持了史密斯的立场。
在分析过机构投资者在所投公司治理中积极参与的金融文献之后,罗曼诺发现机构投资者在所投公司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对公司的表现只有无足轻重的影响[29]。
相反,机构投资者的限制管理人员报酬的建议对所投公司的股价产生负效因。
类似地,机构投资者要求所投公司增加独立董事的建议也对所投公司的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近来,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点是侧重建立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对经济发展的融资能力的关系[30]。
如前所述,美国和英国有较发达的股票市场而德国和法国的股票市场则相对弱小。
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金融经济学者认为只有在对小股东提供足够保护的法律制度里才能有发达的股票市场[31]。
考费表示如果这些金融经济学者的观点被接受,这将会使人们否定罗尔和其它人提出的美国公司治理的政治学说[32]。
这是因为公司股份的分散性可能不是对金融机构的政治和法律限制的产物。
相反地,对小投资者完善的法律保护鼓励了投资者变成小股东。
这一点并不新颖。
德姻塞茨曾说过在自我利益起着重大作用的经济行为中,如果管理者不受制于股东的利益,那么股东系统地把重要资源的控制权供让给管理者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33]。
不管美国的股份分散结构是否由对金融机构的法律限制所造成,股份集中是法律对公共小投资者的保护不足的解释是不完善的。
意大利控制股份的82%的市场溢价远大于美国 5.2%的溢价是事实[34],但是仍然很难得出股份的分散结构优越于股份的集中结构的结论。
集中股份的股东有激励因素和能力去监督管理人员。
高的控制股份的市场溢价也许是对控制股东参与管理和监督经理人员的一种回报。
论证一种把监督努力和回报相联系的制度的缺陷性是有困难的。
虽然美国控制股份的溢价很低,美国公司管理人员的报酬远高过德国和日本的公司管理人员[35]。
例如,在克赖斯勒和奔驰合并的前一年,克赖斯勒的行政总裁有6百万美元的现金报酬和5百万价值的股票期权,而奔驰的行政总裁的报酬是克赖斯勒行政总裁收入的八分之一[36]。
一个可行的解释是股份非常分散的公司里的股东必须支付足够的报酬给管理人员去促使他们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工作。
这些不同不足以从合同的角度来判断何种公司治理制度更好。
集中股份现象在大多数国家的存在表明在给定限制下,这些经济中的股份集中性也是有效益的。
股份的集中也会在一个对小股东法律保护较好的国家中出现。
譬如,风险企业家希望在风险资本从成功的企业撤出时掌握公司的控制权[37]。
贡扛收购是另一个表明集中股份在美国同分散股份是同样有效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