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4

合集下载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6.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7.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思维导图:人口与地理环境
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还在减少甚至枯竭 9月29日,经省政府正式批复,杭州所辖的淳安县设立特别生态功能区。 2019年1月5日发行了己亥年猪年邮票(如图)引发了人们的遐想与议论。 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①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疫情蔓延之初,防疫物资短缺、防疫设施更新滞后等问题是我国各城市均面临的问题,不是温州独有的问题,而浙江温州远离中国疫情爆发地湖北,之所以曾经一度排名城市确诊 病例人数TOP10,主要是由于在鄂温州商人返温导致病例输入,D错。 A.杭州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 (1)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 C.浙西盆地 D.沿海岛屿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从国外大量吸引移民,会对我国环境带来一定压力,C错。 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C.在鄂温州商人返温,输入病例,在“熟人社会”中传播 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4.人口增长的原因分析: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C.城市取消落户限制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解析】我国新生儿数量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①错。 【解析】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有利于人们获得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从而可能有助于提高人口容量,但会破坏海洋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C.上海等核心城市的“挤出”效应

2019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2019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1.1人口分布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1.1人口分布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
太旱
干旱的沙漠:降水量稀少、生存环境恶劣
太冷
高纬度地带:严寒限制人类生产生活
湿热
雨林地区:过于湿热
人口一般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
中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
通过两幅地图,你认为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其地 形类型主要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气候
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 地区
水资源 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越是干燥的地区,水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大
土壤
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矿产资源 矿产文因素—生产方式
随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转变,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聚集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文因素—战争及宗教
历史 一般来说,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多
政治 短时间内便会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文化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特别提醒:
受气候影响,在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往 往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 在热带多雨区:山区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
排水通畅,疟蚊危害明显减轻,适宜人类居住
垂直分布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 深厚、肥 沃,发展农业生 产的条件优越
5.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人口分布特点:很不平衡
东部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 地 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 区
经济发达、 交通便利地区 经济落后、 交通闭塞地区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2)人口地理分界线: 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又称“胡焕庸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同步习题集(全册 共135页 附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同步习题集(全册 共135页 附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同步习题集(全册共135页附答案)目录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一章测评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测评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三章测评分层训练·进阶冲关A组基础练(建议时间10分钟)一、选择题(知识点1)读下图,完成1~3题。

1.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比较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死亡率高D.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后,人类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低2.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 D )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迅速B.全世界死亡率降低C.发达国家死亡率降低D.广大亚非拉国家及大洋洲的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3.从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得知,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人口增长不具有阶段性的特点B.从历史到现在人口不断增长C.人口数量加倍,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D.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根本的联系(知识点2)(2019·宿迁高一检测)下图为“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B )A.①为出生率,②为自然增长率B.②为出生率,③为总人口变化趋势C.①为出生率,②为死亡率D.①为总人口变化趋势,②为出生率5.关于此统计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甲阶段,人口增长迅速B.甲和乙阶段,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传统型C.甲和丁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低D.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丙阶段(知识点1、2)(2019·沈阳高一检测)读下图,完成6、7题。

6.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7.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A )A.尼日利亚B.韩国C.澳大利亚D.美国8.(知识点1)(2019·宣威高一检测)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本章整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本章整合

是( )
A.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B.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C.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专题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思路导引(1)投夫(妻)者受 婚姻
因素的影响,投父母者和投子
女者是为了 家庭 团聚,投夫(妻)者、投父母者、投子女者所引
起的人口迁移,都属于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人口迁移。(2)目前我
关注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问题
人口迁移
(2)人口迁入为主的地区,劳动力数量增加,应加强基础设 施的建设、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
率的上升等
(3)春运期间加大人口主要迁入地及迁出地之间的运力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人口与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不能超出当地的人口容
国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迁移的人口主要
是 青壮年劳动力 ,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有助于缓解人口迁入地人口老龄化现象,缩小地区间 经济差异,调 节地区间 人才 余缺,但可能造成人口迁入地交通运输等基础设
施压力增大。
题目答案(1)C (2)C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人口与环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A.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增大
B.城镇化水平开始提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D.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思路导引(1)结合材料并读图可知,上海市人口倒挂区工业区广布, 且以制造业为主,因而该地区的 第二 产业发展迅速,A项正确。 上海市人口倒挂区工业区广布,环境相对较差,高档住宅多分布在 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B项错误。由图可知,人口倒挂区的交通运输 以高速公路和铁路 为主,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出现人口倒挂的地 区外来人口较多,这些外来人口为上海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劳动力成本比城区低 ,D项错误。(2)分析材料可知,当地人口自然 增长率 低 、人口老龄化 问题突出造成了劳动力不足,进而吸引 大量外来劳动力流入,导致了人口倒挂现象,C项错误、D项正确。 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 减小,A项错误。上海 市城镇化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并在继续升高,不能说出现人口倒 挂是上海市城镇化水平开始提高的标志,B项错误。 题目答案(1)A (2)D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38张PPT)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38张PPT)

完成下列要求:
(1)画出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的对
比柱状图。纵轴表示各种原因所占的百分比,横轴
表示各种原因。
60 50 40 30 20 10
0 偷猎
栖息地的丧失 外来物种入侵
其他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17
(2)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分别 是什么?
哺乳动物: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其他原因。 鸟类: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 (3)从渡渡鸟的灭绝,讨论人类应吸取哪些教训。 禁止捕猎野生动物;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请思考: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点)
3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一)什么是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 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 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生的 C.是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没有超过环境的承载
力而产生的 D.是由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危害人类
与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
33
4.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B.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
绝速度 C.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快速的 D.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 污染、生物污染等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
境 来的问题
坏等
问 题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 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 (万) 54170 59020 73900 103190 129500
人口增长模式
①我国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快,有的时期 人口增长得慢 ②新中国建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长迅猛; 20世纪八十年代 后,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数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 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 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增长
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有 些发达国家的总计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 么呢?下表中的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
年龄 发达国家 人口数 死亡率﹪ 发展中国 人口数 家 死亡率﹪
0~14岁 200 0.5 350
15~59岁 550 0.6 600
解决措施
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展中 国家
发达国 家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 移民
德国鼓励生育的宣传画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70 3.34 1.52 1.29 0.76 2.58
1999
2002
0.64
(过渡型)
低 -低 -低 高 -低 -高
低–低–低
(现代型)
高 -高 -低
高–高–极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 由低到高
时间
(一)“高-高-低”模 式 (1)释义: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两种类型:
差别在于死亡率不同。原始社会,人们抵御自然 基本特点 灾害和疾病的能力非常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乱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原因 致使死亡率极高;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区别? 平较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死亡率水 基本特点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平波动较大,但已经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口 主要原因 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明显加快。

人口分布(课件)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分布(课件)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活动
读课本6-7页活动题,回答下列问题
(2)在热带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 在平原地区,而在山区和高原。读图12,对照世界地形分布图,找出能够说明 这一地理现象的实例。
例子: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 而亚马孙平原人口较少;墨西哥人口 大部分位于墨西哥高原南部地区。
人文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1.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2.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 亚洲陆地面积不足地球陆地面积的 30﹪,但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 右。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就区域而言,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 西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世界人口分布
4.8 0.5 8.5 9.7
16.9
59.6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
• 结合地理图表及相关资 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 点及其规律。
• 运用相关资料,分析某 一具体地区影响人口分 布的因素。

录 C
O N T E N T S
01
02
03
世界人口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中国人口分布
01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1.分析爪哇岛人口密度特别大的原因。 2.议一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印度尼西亚人口分布
活动
1.分析爪哇岛人口密度特别大的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 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 长;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人文因素:位置优越,港口多,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 活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2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一)【引言】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人口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知识目标】1. 了解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基本概念;2. 掌握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3. 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学生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人口集聚的特点?为什么?”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了解学生对人口分布的初步认识。

步骤二: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

步骤三:学习人口集聚特征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2-P3的有关内容,理解人口集聚的含义;2.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实际案例出发,总结人口集聚的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3.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汇报他们的观点,并拓展对人口集聚特征的讨论。

步骤四:学习人口分散特征1.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P3-P4的内容,了解人口分散的含义;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人口分散的特点,并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3.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对人口分散特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步骤五:总结特征要求学生将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整理出来,介绍并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六: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现象?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3. 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澄清学生对原因的理解。

【延伸探究】学生可自选城市、乡村或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和分析当地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并撰写实地调查报告。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口集聚和分散的概念、特征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人口分布提供了基础。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2019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5第一讲 人口与环境1.人口分布及特点(1)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区域分布:⎩⎨⎧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无人长期定居: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2.人口分布的规律(1)纬度分布:⎩⎨⎧集中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稀疏区⎩⎨⎧ 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2)海陆位置: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人口稠密: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 岸 200千米以内的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人口稀疏(3)地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多在高原和山地南美洲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形成一些 人口稠密的大城市(4)城乡分布: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乡村地区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聚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1)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

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2)地形:地形条件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一般来说,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定居。

(3)水资源:稳定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

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的水运等,沿岸地区往往人口较为稠密。

在干旱地区,人口集聚区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4)土壤: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例如,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往往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5)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也影响到人口分布。

4.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1.2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1.2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1、2课时【教材分析】《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的内容。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引起人口空间分布差异,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矛盾引起人口空间流动。

人口的空间流动对自然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 结合案例,探究中国和世界人口迁移方向。

2.综合思维:能够用各种事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 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掌握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

4.人地协调观:掌握世界人口迁移方向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人口迁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结合案例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学会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城乡为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方法及准备】学生通过结合学案自主预习,教学教案,PPT课件【教学过程】【预习清单】1.(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分类:①国际迁移②国内迁移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3)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4)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化。

【新课导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马老师家的迁移故事》,通过一则人口迁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人口迁移相关知识的兴趣。

【新知学习与探究】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一般规律,以及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1.1 人口分布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1.1 人口分布

课下自学(P8)“胡焕庸线” 腾冲
黑河
第 33 页
2.分析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讨 论该线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内 在联系。
①该线直观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 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西北侧人口稀疏。 ②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依据。该人口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 重合,线东南侧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 沛,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线西北侧位于非 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降水较少,地形以高 原山地为主,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C.气候和科技
D.地形和科技
【答案】 5.C
【答案】 6.A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区位 【解析】 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
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 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
,不适宜人类居住,故C项正确。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故A项正确。
左右的亚洲,面积
仅占地球陆地面积
的 30%!
欧洲地区
东亚地区
南亚地区
观察全球夜间灯光图,你能说出世界人口分布总体特征吗。
第 10 页
单位
(亿)
16
中 国

14.1 度
14
13.4
截止2018年,世界上人口过亿国家有13个!
思考:
12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哪个大洲
10
最多?世界上是发达国家多还是
发展中国家多?
客观基础
第 22 页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 密。越是干燥的地区,水对人口分 布的影响就越大。
一、自然因素——水源
客观基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

湘教版⾼中地理必修2第⼀章第⼆节⼈⼝的合理容量说课稿第⼆节⼈⼝的合理容量三维⽬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爆炸性”增长的现象。

2.结合实例理解⾃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及⼈⼝急剧增长对⾃然资源产⽣的影响。

3.理解环境承载⼒、⼈⼝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数量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法1.⾃主学习、分析讨论。

2.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法。

3.联系我国国情,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压⼒,培养学⽣正确的⼈⼝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

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计划⽣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1.⼈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地球及我国的⼈⼝合理容量的估计。

3.环境承载⼒、环境⼈⼝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环境的限制性。

2.⼈⼝合理容量的估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图⽚、表格。

教学过程复习1.⼈⼝增长模式的类型?2.影响⼈⼝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3.世界⼈⼝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形的曲线?⼀、“⼈⼝爆炸”1、展⽰“⼈⼝爆炸”图⽚,谈论“⼈⼝爆炸”性增长的原因。

得出结论:社会⽣产⼒的发展,特别是第⼆次世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们的⽣活⽔平进⼀步提⾼、医疗卫⽣条件⼤⼤改善、国际⼤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迅速增长。

2、观察书中“世界‘10亿’⼈⼝年表”,讨论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

3、阅读活动内容马:尔萨斯的⼈⼝学说,分析评论两种观点。

得出结论,赞成观点⼆。

⼆、环境的限制性1、提出问题:⼈类和⾃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得出结论:⾃然资源是⼈类⽣产⽣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由于世界⼈⼝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类对⾃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迁移与应用 例2阅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3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 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和2.59%,下降到1999年 的1.52%和0.88%,2015年的1.207%和0.496%。 材料二 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变化为1998年的 23.57岁。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从1991年的4.84人变化为1998年的3.63 人,2015年的3.35人。 (1)试分析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逐年推迟的原因。 (2)试分析近30年来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变化与我国人口数量的 关系和原因。 (3)试分析我国家庭平均规模近30年来逐年缩小的原因。 (4)从以上两则材料的角度,分析地域文化的变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图示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主题二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材料 我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崇尚早生多生,而当代我国婚姻法鼓 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重仕轻商,安土重迁”, 而现代中国“全民皆商,四海为家”,文化观念古今有很大变化。如下 表归纳。
问题导学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1.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对婚姻、家庭、人口增长等方面的 影响,学会分析不同地区人口观念差异的原因 学习目标 2.理解文化进步对婚姻、 家庭观念等的影响,学会用发展 的观点看待不同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异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一、文化和地域文化及影响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3.影响: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 地产生作用。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Biblioteka 预习交流 从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角度分析非洲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 提示 非洲许多地区初婚年龄偏低,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 间延长;加之非洲部族众多,各部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多采取鼓励 生育的措施。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 (1)早婚早育→晚婚晚育。 (2)多育多子→只生一个。 (3)“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 (4)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①初婚年龄大小对人口出生率有何影响?②婚姻 稳定程度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 提示 ①初婚年龄小,人口出生率就高。②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 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慢,反之增长快。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迁移与应用 例1下列有关婚俗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德国人大部分信仰佛教,所以人口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了负增 长 C.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解析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不同的种族和 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人们的婚育观念影 响很大;德国人大部分信仰基督教,而不是佛教;婚姻关系不稳定一 般会降低出生率。 答案 D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解析 政策、经济水平、社会竞争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妇女的初婚 年龄,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将促使生育率下降,而我国的计划 生育政策和人口观念的变化也会使家庭平均规模缩小。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答案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深入人心。随着社会发展,我 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竞争力度的加大,广大育龄妇女将更多的 精力放在教育、学习和事业上,晚婚晚育渐成风气。 (2)随着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促使生育率下降,从而使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不仅延缓了 整个社会的生育过程,而且使实际生育人群的范围缩小。 (3)我国平均家庭规模逐年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进步,物质文 化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多代同堂的局面正在改变;另一方面,计 划生育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多子女户越来越少,独 生子女的比重逐渐增大。 (4)说明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婚姻制度、生育政策、受教育水平以及宗教等地域文化要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 ①发展中国家:偏低→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 年龄差距缩短→加快人口增长。 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 再婚现象较多,会降低出生率。 2.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主题一 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材料 西方发达国家法律规定的初婚年龄虽然普遍较低,如英国 为16周岁,但实际的初婚年龄要晚得多,大多在25~35周岁。而非洲 等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有不同的婚俗,如下表所示。
婚 俗 初婚年龄 婚姻的稳 定程度 发达国家 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较 多 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 婚现象较多 发展中国家 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 偏低 较稳定,离婚率较低
项 目 婚俗和制度 生 育 传统观念 早婚早育 多子多福 多育多子 重男轻女 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游” 现代观念 晚婚晚育 只生一个好 少生、优生 男女都一样 “四海为家”
人口流动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①和早婚早育相比,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何积 极意义?②与多子多福相比,少生优生对人口与社会发展有何积极 意义?③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与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 义? 提示 ①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②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积累社会财富。 ③不同区域间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口身体、文 化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