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后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答案

第七章作业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中国追求的长期的基本的目标是( D )A、对中国的直接军事占领B、用大规军事干涉帮助蒋介石C、维护国民党统治不作任何改变D、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2、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政治口号是( D )A、反内战、反独裁B、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C、以自卫战争粉碎反革命进攻D、和平、民主、团结3、同毛泽东一起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是(B )A、刘少奇,周恩来B、周恩来,王若飞C、周恩来,叶剑英D、秦邦宪,叶剑英4、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 C )A、停战协定B、五项协议C、双十协定D、宪法草案5、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维护政协协议,主要是因为它( D )A、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B、在军队问题上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C、关于中央政权体制的规定符合中国国情D、有利于和平建国6、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A、进攻中原解放区B、制造“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C、进攻延安D、进攻张家口7、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人民解放军实行的军事原则是( D )A、诱敌深入的原则B、十大军事原则C、山地游击战原则D、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8、l947年10月l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A)A、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B、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C、以自卫战争粉碎反革命进攻D、将革命进行到底9、解放战争时期,决定将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A)A、五四指示B、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宣言C、中国土地法大纲D、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0、1947年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的运动,史称( C )A、一二一运动B、一二三0运动C、五二0运动D、二二八运动11、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在少数民族区域成立的自治区是( B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广西壮族自治区D、宁夏回族自治区12、由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而更名的民主党派是( D )A、中国民主建国会B、中国民主促进会C、中国农工民主党D、中国民主同盟1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誉主席是(A)A、宋庆龄B、李济深C、邓演达D、张澜l4、标志着第三条道路幻灭的事件是( C )A、五二0惨案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C、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D、下关惨案15、首次向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号召的是( B )A、双十协定B、1948年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C、政协决议D、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宣言16、表明民主党派历史发生转折的标志是( D )A、抗战结束后公开反内战、争民主B、积极维护政协协议C、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D、明确表示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l7、1945年秋,人民解放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成熟,国民党军队这时实行的军事战略是( C )A、全面进攻B、重点进攻C、重点防御D、全面防御18、系统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文献是( D )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C、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D、论人民民主专政19、完成创建新中国任务的会议是( C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新政协筹备会议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开国大典20、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 B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公告二、多项选择题∶1、抗战结束之际,蒋介石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是(BCD)A、危害毛泽东安全B、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对内战的准备C、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D、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E、实行和平建国的既定方针2、为了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党制定的政治方针是(BCE )A、和平、民主、团结B、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C、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E、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3、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时,中共中央作出的军事部署是(ACD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山东兵团进攻济南C、陈粟大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D、陈谢兵团挺进豫西E、东北野战军进攻锦州4、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具有伟大的意义,它(ABC )A、表明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B、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C、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D、摧毁了国民党反革命军队的主力E、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5、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ABCDE )A、使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调动了广大农民“保田参军”和支援前线的积极性D、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E、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6、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是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其中影响巨大的有(BCD)A、一二九运动B、一二一运动C、一二三0运动D、五二0运动E、二二八运动7、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同共产党进行合作,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B、为政协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维护政协协议进行了不懈努力C、同共产党一道,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和虚假的“多党政府”D、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E、领导自己的军队协助人民解放军自卫作战8、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是(BCD )A、济南战役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E、渡江战役9《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国体和政体作了明确规定,其内容有(ABCDE)A、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B、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D、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E、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0、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其中民主人士有(ABD )A、宋庆龄B、李济深C、黄炎培D、张澜E、高岗三、辨析题∶1、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不存在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抗战结束后留在四野中的日本人

抗战结束后留在四野中的日本人

曾任日中和平友好会会长的林弥一郎在回忆录《我和中国》中说:他原是日本飞行部队的飞行员和教官,具有一定的飞机操纵和作战技术。八一五东北光复的时候,他所在的部队被苏军解除武装,全体人员被送进了俘虏收容所。共产党认为他们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从而把日本战俘当作朋友对待,优待他们,向他们宣传 “革命道理”,争取他们帮助训练共军的飞行人员。从此以后,一直到北京政权成立,林弥一郎总共培养、训练了百数十名的中国飞行。在日方人员的帮助下,东北航空学校于1946年成立。
他们当中最多的是医疗行业人员,东北1946年初就发生内战,急需医护人员,当时国共双方有日本侨民移送协定,后来发现,共产党方面移送过去的日本侨民不少被国民党军队留用,于是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也开始大规模留用日本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记载说,当时卫生部门表彰的立功者有四分之一是日本人。
在日籍铁路技术人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四野29后方医院的日籍炊事员吉冈宽,吉冈以前是技术高超的火车司机,解放战争结束后,吉冈转业至地方,在衡阳铁路局当火车司机。1953年毛泽东南巡,吉冈被上级交代一项意外的重大任务,为毛泽东返回北京时,担任长沙至岳阳段的专列司机。
周恩来1956年6月27日在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说:“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日本的军国主义确实是残酷的,但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民有很多。”
三万日本人留在东北
《大地》(2001年第二十期)记载,东北光复后,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大部分被遣送回国,但还有一部分日本人留在东北解放区。据当时东北9省14个市的调查统计,确实知道的日本人数有12016人,加上遗漏的估计有31030人到33000人。其中,卫生部、军工部、军需部内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较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技术队伍。具体分布在各部门的日本人数是:军区卫生部7200人,军区军工部2000人,军区军需部900人,军区其他系统1500人。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有关资料记载,到1949年,东北军工部留用的技术人员186人中,日本人就有103人,超过50%。

中国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重建与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重建与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重建与发展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国内的重建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经过长期的战乱摧毁,中国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恢复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

一、战后经济重建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各行各业几乎都陷入了停滞状态。

为了重建战争造成的破坏,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重建计划。

首先,政府重新规划了国家的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土地改革运动的推进,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同时,重点发展工业生产,建设了一大批的重工业企业,提高国家工业能力。

此外,政府还在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投资,为国内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战争的结束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需求。

为了实现国家的整体稳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社会秩序。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恢复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其次,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了人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此外,政府推进了医疗卫生体制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社会得到了有效的稳定和发展。

三、政治体制的重建与发展战后,中国政府进行了政治体制的重建与发展,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政府进行了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这样的政治体制使得人民能够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决策,实现了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管理,建立了现代化的地方政府体系,确保了国家的权力体系的稳定运行。

四、外交关系的重建与发展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的外交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扩大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首先,中国政府参与了联合国组织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国家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近代史第七章习题

近代史第七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1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矛盾B.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C. 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D.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2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最主要原因是()A. 广大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B. 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C. 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就绪D. 想借机诱使共产党交出政权3 、1946 年1 月政协会议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主要是因为它()A.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B. 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C.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D. 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4 、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不断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

这说明国民党()A. 内战失真,和谈是假B. 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C. 根本不把中国共产党放在眼里D. 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5 、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A. 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 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 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6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灭封建剥削维护农民基本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B. C. D.7 、1947 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B. 全面扩大解放区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8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从此应是()A. 恢复和发展生产B. 从乡村转移到城市C.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D. 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革命9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几经转移。

下列按转移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 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B. 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C. 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D. 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10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 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D. 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二、多项选择1 、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A. 尽力争取国内和平B. 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C. 准备反击蒋介石的反共进攻D. 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E. 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2 、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A. 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B. 争取和平民主C. 召开政协会议D. 改组国民政府E. 反对内战独裁3 、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B. 通过的决议是人民力量的胜利C. 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D. 谈判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局面E. 共产党通过谈判团结和教育了广大人民4 、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下列哪些解放区的重点进攻()A. 陕北B. 山东C. 山西D. 河南E. 河北5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内制造了一系列暴行,主要有()A. 一二 . 一血案B. 较场口血案C. 五二O 血案D. 下关惨案E. 李闻惨案6 、中国的民主党派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是()A. 中国民主同盟B. 中国民主建社会C. 中国民主促进会D. 九三学社E. 中国致公党7 、1946 — 1948 年国统区纸币发行量呈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这说明()A. 国民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危机B. 国统区经济飞速发展C. 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D. 必然导致工商企业的大量破产E. 国民政府对人民血腥掠夺和肆意搜刮8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的经济陷于空前严重的危机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复苏与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复苏与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复苏与发展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标志着近14年的抗战结束。

然而,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在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庞大的重建任务,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战后经济的困境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摧毁。

城市的基础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农田被炸毁,工业产能严重受损。

同时,战争还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社会秩序严重紊乱。

战争的摧残使得中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

二、政府的经济政策为了推动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减税、减租和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等措施,鼓励农民增加农田耕种面积和农作物产量。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力度,重建和扩大工业基础设施,恢复工业生产。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资和促进贸易,推动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三、农业的复苏与发展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复苏和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的复苏至关重要。

在战后的几年里,政府通过减税减租等措施,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复苏和发展,为经济的整体复苏奠定了基础。

四、工业的重建与发展战争期间,中国的工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工业产能严重受损。

为了重建工业基础设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投资修复和建设工业基础设施,恢复工业生产。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培训力度,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此外,政府还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工业,推动工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工业的重建和发展,为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资和促进贸易。

政府通过开放港口、降低关税等措施,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入中国,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抗战后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

抗战后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

第七章一、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不仅扭转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国际形势中国抗战改变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联手制华的不利国际环境,创造了与世界大国联手制日的有利国际格局。

随着二战的终结,世界局势继续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战争中的两大军事同盟在战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昔日的六大资本主义强国已不复存在,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战败投降,英、法两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遭严重削弱,遍体鳞伤,独美国受益于战争,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其工业生产总值、黄金储备、煤、石油和钢的产量几乎占资本主义世界半数以上,军队数量一跃而居世界首位,并最先垄断生产原子武器的技术,舰艇吨位达380万吨,超过英国2倍以上;远程飞机1.5万架,垄断了洲际空中航行;海外军事基地484个,世界上几乎每个海域都有美国的军事基地。

此外,美国还拥有一大批如爱因斯坦等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

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实行积极的对外扩张,企图建立自己的全球的统治地位。

控制中国即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正如后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所称,他们当时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苏联亦在战争中大伤元气,但及时的恢复使其成为唯一可与美国相抗衡的大国。

随着美苏对立的格局形成,美苏两国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所制定的对华政策,都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政局。

尽管如此,中国的国际环境已从多国干涉过渡为一国干涉,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另外,国际社会一股和平、民主、解放的力量也悄然兴起。

战前的大国多数在战后忙于自救,客观上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东欧和东南欧的一些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国家。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

总之,二战的结束动摇了殖民主义的根基,促进了殖民主义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表明了用战争征服与掠夺他国求发展之路是一条自取灭亡之路,催生了战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并存共处的多元国际社会,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后世界发展新模式,即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模式。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为何急忙全力争夺东北?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为何急忙全力争夺东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为何急忙全力争夺东北?
导语:1945年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
1945年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不惜放弃南方根据地,将部队北移,以便集中10余万主力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并争取控制东北。

战事初起——14万国民党军海、空运送,11万中共军队千里长征
中国东北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根据美、英、中三国签署的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
9日,苏联红军150万人进入东北及热河、察哈尔地区,迅速击败了横行一时的日本关东军。

14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22日,苏军占领东北全境。

在苏军占领和撤出东北以后,国共两党都把控制东北作为战略决策的成败关键,深知谁在东北站住脚,谁就能保住华北、华中,由此斗争愈演愈烈。

苏联对于如何处理东北事后问题,进退维谷。

一开始,苏联允许冀东曾克林部队进驻沈阳,与苏军共同接管沈阳治安,同时向中共军队转交了大批关东军的武器装备。

此时美国积极帮助运送国民党军队抢占东北,特别是美军从9月起先后在塘沽、秦皇岛等地登陆,苏联担心东北会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希望中共能占据热、察两省,给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设置障碍。

同时受中苏条约所限,苏联又担心有可能卷入中国内战而与美国发生冲突,于是在苏军撤退前5天允许国民党军队空运至沈阳、长春等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地位提升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地位提升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地位提升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也是二战期间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坚定的抗战意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首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者。

在战争初期,中国面临着来自日本侵略者的巨大压力,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中国的抗战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反法西斯力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抗战胜利对于国际秩序的重建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二战结束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参与和贡献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努力。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此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巩固。

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其抗战胜利使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中国的抗战胜利不仅为亚洲国家提供了一个反抗侵略的典范,也为亚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得到了亚洲国家的认可,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最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改善。

在抗战期间,中国军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团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敬佩和赞誉。

中国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团结成为了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积极的改善。

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提升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中国的抗战胜利使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巩固,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改善。

第七章-判断

第七章-判断

第七章多选题第七章判断题601.抗战结束后,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

T2.战后的国际国内局势总的来说,对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

T3.战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是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

F4.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这在当时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T5.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多次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并主持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是希望实现和平建国的目标。

F6.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协议较多地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T7.对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协议,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来没有准备去履行。

T8.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蒋介石主持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努力争取和平民主,这在政治上是一次重大胜利。

T9.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不待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做出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反攻,是机会主义的冒进行为。

F10.蒋介石二十多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T11.《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T12.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T13.所谓第二条战线就是中共军队在国统区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战线。

F14.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其军事指挥失误导致的。

F15.“二二八事件”是昆明大学生反对美军暴行的斗争。

F16.中国的民主党派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T17.爱国、民主是中国民主党派的主要共同特征。

T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态度一开始采取的就是团结合作的方针。

抗战结束后 为什么只有中国没能驻兵占领日本

抗战结束后 为什么只有中国没能驻兵占领日本

抗战结束后为什么只有中国没能驻兵占领日本60多年前,中国以巨大民族牺牲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作为战胜国,中国获得对日本进行军事占领的权利,而且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曾为此积极准备,但因各种原因掣肘,最终未能实现。

罗斯福支持中国对日占领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10个月后,美国国务院就设立了由国务卿赫尔牵头的战后计划委员会,其核心议题是研究在打败日本后如何进行军事占领,并对日本天皇采取何种措施。

从一开始,战后计划委员会就分成强硬派和温和派。

强硬派成员主张:“为保证太平洋的和平与安全,必须根除日本产生军国政治的根源,即清除作为中央集权机构的日本帝国政体……如果不消灭天皇体制,就谈不上战胜日本。

”温和派也摆出了自己的论据:“把天皇体制与侵略战争联系起来是不恰当的……战争不是日本天皇挑起的,他是被人利用了……作为日本战后重建的心理基础,天皇是必需的。

”双方争论持续了很长时期。

但在1944年5月,该委员会最终决定:保留天皇,但需要对日本实施外国军事占领,彻底粉碎日本的军国主义基础。

而盟国首次讨论对日本的战后处置问题,则源于1943年由中英美三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与蒋介石的晚间会谈中承诺:美国支持中国在战后对日军事占领中扮演重要角色。

蒋介石最初认为中国无法承担这一责任,但他同意派兵与否应视实际情形决定。

同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在莫斯科发表宣言,其中决定“对于所有有关敌人投降及解除武装,均将采取共同行动”。

1944年8月20日,重庆的国民政府机关报《中央日报》在第二版刊登文章《关于占领日本问题》,首度证实中美领袖曾在开罗口头协议占领日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梁寒操则在8月24日答外籍记者提问时更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同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主张:盟国必须将占领日本、解除日军武装列为日本投降要件之一,藉此打破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狂妄错觉。

”“白队“计划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对日占领问题成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核心议题,并建立了“白队”。

抗日战 争胜利后中 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抗日战 争胜利后中 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其领导的人民力量得到了极大增强。

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实行民主政治、开展土地改革等措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与此同时,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则受到了削弱。

抗战后期,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其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发动内战,进一步失去了民心。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想。

这一政治变革彻底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经济上,抗日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城市和乡村遭受战火蹂躏,工厂、农田和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

然而,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重建和发展经济的机遇。

解放区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工业方面,国家开始着手恢复和重建重要的工业企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同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繁荣。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举措,如制定五年计划,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经济逐渐从战后的废墟中复苏,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社会层面的变化也十分显著。

抗日战争期间,大量民众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

抗战胜利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稳定,人们开始重建家园。

教育领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社会变迁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社会变迁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社会变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战争,使得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牺牲,但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首先,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迎来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在战争期间,中国分为了国共两个阵营,内战的阴云笼罩着整个国家。

然而,随着日本投降,国共两党开始进行和谈,最终达成了《双十协定》,实现了国共合作,确立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这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经历了经济的重建和发展。

长期的战争使得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城市被摧毁,农田荒废,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国政府开始着手重建经济。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中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起来。

特别是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此外,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还经历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长期的战争使得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被打破,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牺牲,这使得他们对于和平和稳定的渴望更加强烈。

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权益和价值,开始追求平等和公正。

这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农民和工人的地位得到提升,社会阶级的差距逐渐缩小。

此外,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

最后,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还经历了文化和教育的繁荣。

长期的战争使得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被摧毁。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大量的学校和图书馆得到修复和建设,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引进国外的文化和知识,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士们的归国与安置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士们的归国与安置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士们的归国与安置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艰苦卓越的历史,无数的勇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国家沸腾了起来,人们欢呼雀跃,而那些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也终于可以归国了。

战士们的归国之路并不容易。

在抗战期间,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身心俱疲。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战斗到底,为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他们的归国之路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在战争结束后,战士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恢复,以便重新适应和融入社会。

同时,他们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战士们的归国之后,首先需要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康复。

在抗战期间,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战斗和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医疗和心理辅导,以便恢复健康和积极的心态。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康复体系,为战士们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除了身体和心理的康复,战士们还需要重新适应和融入社会。

在战争期间,他们与社会脱离了联系,丧失了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能力。

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重新获得社会技能和就业能力,以便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政府应该建立起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为战士们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战士们的归国还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扬。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设立专门的纪念和表彰活动,为他们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和颁发荣誉证书。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如捐款、志愿服务等,为战士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战士们的归国与安置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给予战士们充分的关怀和支持,他们才能够顺利地回归社会,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民伤亡与后续问题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民伤亡与后续问题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民伤亡与后续问题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难而艰苦的时期,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45年战争结束,中国军民为反抗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伤亡情况以及战争结束后面临的后续问题。

一、战争期间的军民伤亡情况1. 军队伤亡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伤亡非常惨重。

据统计,战争开始至1945年,中国军人伤亡总人数约为400万至600万,其中死亡人数约为240万至270万。

这些伤亡人数中既包括了战斗死伤,也包括了因疾病、饥饿和长期战争导致的非战斗性伤亡。

2. 平民伤亡除了军队,中国平民也承受了巨大的伤亡。

据估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平民的死亡人数达到了千万级别。

其中包括了被日军屠杀、轰炸和掠夺所致的直接战争暴行,以及战争导致的饥荒、疾病等间接伤害。

二、战争结束后的后续问题1. 疾病与伤残由于抗日战争造成的伤亡数量庞大,大量的战争残疾人和伤员需要得到医疗和康复的关爱。

许多士兵战后面临着失去肢体、视力和听力等各种残疾问题,这不仅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也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的重建中。

2. 经济重建抗日战争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大批工厂、铁路、道路和城市遭到损毁。

战后,中国需要面对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包括修复基础设施、恢复生产、解决失业问题等。

这些都对战后社会的稳定和军民的生活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战争遗留问题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还面临着一系列战争遗留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赔偿问题。

中国政府追求公正的赔偿,以解决战争期间遭受的经济损失和平民伤亡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战争遗留问题,如战争失散者的找寻和赔偿、墓地修缮与纪念工作等。

4. 抗战遗族的救济与安置许多抗战期间丧失亲人的遗族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和救济。

政府应加强对抗战遗族的救助政策和措施,同时通过社会组织和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并重返正常生活。

总结: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为什么爆发内战 原因有哪些

抗战胜利后为什么爆发内战 原因有哪些

抗战胜利后为什么爆发内战原因有哪些
国共的分裂,是革命路线的分裂,绝不是对革命的背叛。

尽管国共双方都指责对方叛变革命,因为从双方的政治纲领上看,双方的最终目标是存在冲突的。

抗战胜利后为什么爆发内战
1抗战胜利后爆发内战的原因
1、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美国极力扶蒋反共;另一方面,美国在华势力扩张当需一定时间。

战后和平民主成为世界发展潮流,各国人民的斗争也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2、由当时国内形势决定的。

国民党反动派战后力量膨胀,其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已定,但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战后人民武装力量壮大,并且人民政治觉悟空前提高,国内力量均衡在当时对国民党发动内战暂时起了制约作用。

2抗战胜利后中国内战打了几年时间
共十四年内战。

国共内战一共两次,第一次内战是:十年内战,时间:1927年至1937年。

第二次内战是:解放战争时间:1945年至1949年。

十年内战是1927年至1937年间的第一阶段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而中国国民党则称之为“剿匪”。

共产党认为进行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将没收的地主资产分发给农村的贫雇农,从而改变农村贫富极度悬殊的经济状况而产生的战争。

抗战结束总结

抗战结束总结

抗战结束总结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牺牲和艰难困苦,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本文将对抗战结束进行总结和回顾。

抗战的背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开始。

接着,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抗战的导火索,中日全面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不断升级,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中国人民掀起了全民抗战的浪潮。

抗战期间的重要战役抗战期间,中国军民进行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役,其中一些战役对于最终的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战役:保卫武汉战役保卫武汉战役是抗战期间最具有代表性和意义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持续了将近5个月,中国军民坚决抵抗了日军的进攻。

尽管最终武汉还是落入了日军之手,但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打击了日军的气焰,为之后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突破淞沪战役淞沪抗战是中国一系列的胜利之一。

中国军民在激烈的战斗中,成功突破了日军在淞沪地区的防线,并将其逐出中国的大部分领土。

这场战役显示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精神,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中国军民在这场战役中,面对着远远超过自身的敌军,以顽强的意志坚守着平型关。

最终经过激烈的战斗,中国军民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并保卫了关中地区的安全。

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期间,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最大原因。

在长达8年的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他们的勇敢和坚持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集结了全国力量,形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合力。

尤其是在中共领导下,游击战争成为了一项有效的战斗方式,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此外,国际援助也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中国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援助,特别是苏联的支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战后三种建国方案

抗战后三种建国方案

抗战后三种建国方案抗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如何建立一个新中国?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本文将对这三种方案进行探讨与比较,以期了解其优缺点。

首先,第一种建国方案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实行一个统一的多党制。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民主政治的发展。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共同抗战经验以及对外侵略的敌人的共同压力,促使两党在政治上达成了共识。

这个方案提倡多党制,允许其他政党的存在和发展,以实现政治多元化。

此外,这个方案还重视社会改革和土地改革,保护工人和农民的权益。

然而,这个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多党制的实施需要保证各个政党之间的竞争是公平的,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本身也存在许多挑战和矛盾,这可能导致合作的不稳定性。

最后,这个方案以保护工人和农民的权益为重,可能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二种建国方案是以军事力量为主导,实行军事专政。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将军事力量作为统治的基础,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权力结构,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此外,这种方案还可以有效地应对国内外的敌人,确保国家的安全。

然而,军事专政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这种方案可能导致政治的专制和权力的滥用,造成人权的侵犯。

其次,由于军队不擅长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可能会导致经济和社会的混乱。

最后,这个方案可能会使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声誉和信任。

第三种建国方案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方案的重点是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

这种方案提倡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引领经济发展,并向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

此外,这个方案还强调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竞争力。

然而,这个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计划经济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公平。

其次,由于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可能会忽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导致思想意识的匮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结束后,中日两国的关系真是波澜曲折,跌但起伏啊!从田中角荣的来华访问再到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乃至全亚洲人民的感情参拜靖国神社。

当日本宣称中国钓鱼岛是日的领土时,当日本扣押中国渔船船长时。

于此同时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却不曾一刻中断过,经济往来更是尤为密切。

然而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遗憾。

但受到损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

这成为日本与周围各国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也使日本在成为“普通国家”、得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在世界上发挥其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等问题上无法取得中韩等国的由衷支持。

中日之间那段不堪回首的痛苦历史不应成为中日两国交往的障碍,而是两国共同克服的困难。

是两国人民都应去面对的历史,人民是无罪的,不要让历史重演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一直要求日本干干净净地解决历史问题,除了感情因素外,可能主要还是出于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疑虑。

此外,似乎还一种中国式“治病救人”的善良意识,期待日本能够像德国那样有大国胸怀,“尽快解脱历史包袱”。

军国主义复活已几乎不可能,对此国内现在有了一定的共识,对日本国内大部分国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及其社会状况国内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意识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应给中国带来自信,带来新的视角和更宽的视野,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复活军国主义的一大牵制。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双边关系,在亚洲范围,乃至整个世界范围之内,已经成为举足轻重、具有相当重要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日两国的关系具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交织着两个名族的种种复杂的情感。

在历史的历程之中,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在日本立国之初,怀着追求国家富强的希望,日本向中国进行了多方位的学习。

这种学习涵盖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至服饰饮食,大至建筑风格,甚至是国家机构的设置,无不深受中国的影响。

乃至于文化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媒介——文字,也是对中国文字的学习与借鉴。

在思想领域,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产生了不可轻视的巨大影响。

正是源于这种在立国之初的对中国的全方位学习,日本文化与社会思想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深刻的文化思想的相通性,为中日两国的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与契机。

因而,在当下之时代,日本社会之中都或多或少的映射出我国文化的印记。

诸如,在当今日本社会之中,儒家思想依旧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种从千余年前就开始的影响,对日本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认知观念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

这种在认知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互通性,在某种层面上带来了中日两个民族在相关领域的认同感与亲切感。

而这种认同感与亲切感为文化的交流开辟了捷径。

这也就是在当下中国,日本的相关文化产业具有较强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原因。

在当下的中国青少年一代之中,以动漫产业为代表和先锋的日本文化产业,备受青睐。

成为了中国青少年一代的娱乐休闲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种文化的冲击力,还表现在日本游戏产业在中国的“大行其道”。

日本相关产业在中国的成功,很大
程度上是与中日文化的相通性密不可分的。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日本相关产业对中国的青少年一代的思维模式具有极大地契合性。

进而被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所追捧。

另外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在十九世纪,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由于抓住了时代的机会,日本的相关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那次发生在十九世纪的大变革也给予日本相关产业以很长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是日本能在二战之后惊世腾飞的主要基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从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一举成为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不可不谓为奇迹。

而这种“奇迹”,对于同样渴望国家发展与富强的当代中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国希望从日本发展的经验之中借鉴营养,助力国家发展与进步。

这就使经济领域的交流与经济关系的发展成为当代中日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经济领域的交流,即包涵在具体制造技术的交流,也包涵管理经营思想的互动。

这种经济领域的密切关系是现实的必然结果。

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并且幅员辽阔,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具有无限的经济可能。

另一面,日本在诸多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与经验,这对谋求经济腾飞的中国无疑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因此,中日两国在相关经济领域的关系,将会不断深化与推进。

但是,在中日双边关系之中的消极的一面,也决不可忽视。

在历史上中国与日本的冲突也屡见不鲜,中国唐代在朝鲜进行的对日本的战争;由丰臣秀吉的扩张野心所点燃的中国援朝抗日战争;明朝时中国东南沿海对倭寇的作战;以至近代的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从历史的进程之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发展,会带来扩张的膨胀,而这种疯狂的矛头往往最终指向中国(在开始之时,通常都是对朝鲜的侵略)。

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之后的日本是这样,由明治维新完成崛起之后的日本还是这样。

而日本这种侵略与扩张的思维,并未因二战的失败而消亡殆尽,事实上在日本社会之中,这种思想还具有一定的市场,并且时不时地沉滓泛起。

在日本社会右翼思潮依旧拥有一定实力。

而且这些右翼思潮的拥护分子有越来越肆无忌惮之势。

这种消极因素为当代中日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而言,无疑设置了一些障碍与沟壑。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这是与时代发展大势所相背离的。

就日本自身而言,日本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正视历史,尊重历史。

一个对历史极端轻蔑的民族必将为它的傲慢付出惨痛的代价。

至少在当下,一个对历史很不负责的国家,必然难以得到世界其他成员的尊重。

一个经济上的“巨人”最终在政治领域只是也必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矮子”。

对中日两国的双边关系亦是如此,日本政府(或是其他一系列社会势力)对历史的轻视或者是回避,给中日双边关系的发展前程蒙上了不该有的阴影,带来了不该有的波折与反复。

其一,日本不顾中国(及相关亚洲国家)的民族感情与情感,一再“挑战历史”和美化侵略。

这主要表现在,参拜靖国神社的频率越发变大,教科书遭到极不负责地篡改••••••在中国的东海对中国的油气资源进行盗掘,对中国的正当海洋权利进行侵害。

在钓鱼岛问题之上,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种种肆意之举,严重阻碍中日双边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

日本政府及相关势力应该为此负责,并将付出不应有的代价。

就世界范围的宏观视角来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亚洲在世界的地位日益主要。

亚洲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亚洲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在当今的亚洲,基本形成了三支主要的国家势力——中国,印度与日本。

其中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又更为复杂,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割不断的种种联系,也有着爱恨情仇种种纷繁的民族感情与利益纠葛与纷争。

这些因素在给当代中日双边关系带来机遇与契机的同时,毫无疑问也带来了种种的挑战与问题。

综合近几年的情势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双边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变幻莫测。

在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毫无疑问中日官方双边关系跌入了历史的最低点;即小泉纯一郎后的安倍晋三的执政时期,中日关系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转变;短暂的安倍时期之后是福田康夫首相执政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日双边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中日双方签订关于双边关系的重要文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圆满完成对日本的国事访问;但福田康夫的时代却也是短暂;继任日本首相的麻生太郎,在日本政坛属于鹰派人物,这对中日双边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新近夺取政权的民主党人鸠山由纪夫,对发展中日关系是抱持积极态度的,但在西藏问题等敏感问题上鸠山由纪夫态度却略显暧昧(鸠山由纪夫曾经接见过达赖喇嘛,这一妄图分裂中国的分裂分子)。

有上述历史进程不难看出,中日双边关系是充满变数的(这很大程度上与日本政坛的动荡不稳有着密切联系)。

在军事方面,日本一向以美国马首是瞻,日本一向将自身看做美国在亚洲军事体系的一部分。

这一点对中日关系也是有着一定影响的,众所周知,美国在亚洲(特别是在东亚)的军事部署与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的,在很多方面都有威胁中国根本国家利益的倾向,其中尤以台湾问题——中国的根本利益问题之一为甚。

综上所述,中日双边关系对中日双方而言都具有主要的影响与意义。

我认为,中日双边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尤其是日本方面,必须以对历史,也是对自身负责的态度,尊重以往,为中日双边关系的发展扫除障碍。

最后,愿中日双方竭诚共进,开辟中日双边友好关系,为促进和平和共同发展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