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点18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考点(附解析)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考点(附解析)(2021江苏t25~266分)图13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a.①为资金b.②为技术c.③为劳动力d.④为原料2.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欠发达地区应当全面承揽繁盛地区的产业迁移,以推动区域发展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c.繁盛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迁移第二产业,有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命题立意】本题以繁盛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产业迁移。
答疑该题的关键就是晓得繁盛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答疑该题须要明晰繁盛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各自优势与严重不足,产业迁移的原因、类型与影响。
【规范解答】1选ac,2选cd。
第1题:因为箭头①④从繁盛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应属资金、技术,②③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应为劳动力、原料,由此判断ac正确,bd与题意不符。
第2题:因为繁盛地区劳动力价格较低,资源紧绷,主要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迁移至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由此推论cd恰当,b项与题意相符;欠发达地区在承揽繁盛地区的产业迁移时,应当特别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将高污染企业转至,故a项与题意相符。
【类题拓展】发达地区或国家向欠发达地区或国家转移的常常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原因要从各自优势与不足去分析理解。
发达地区或国家资金充足,技术先进,但劳动力成本高,资源紧张,污染严重,欠发达地区或国家缺少资金,技术落后,但劳动力成本低,地价低,发展空间大,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要从发达地区或国家和欠发达地区或国家两方面,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分析。
(2021海南地理t6~89分后)高档圣诞树由生动的树装饰而变成。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点拨:主要考查跨流域调水的背景原因。一般思路是从地 区水资源蕴含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分 析。经纬度位置→判断气候,北部地区湿润多雨,而南部地区 干旱少雨;居民点分布,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由水系特征 可知→中南部地区地形较平坦,农业用地多。南部地区供水少, 而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需要从北部调水。
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1.调配的原因: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围绕着 供和需两方面矛盾来探讨。
资源调 配工程
资源调出地区
资源调入地区
一般 思路
资源储量丰富、产量巨大;
经济发达,资源消费量大;
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 资源储量小或者资源产量远远不能
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 满足资源的需求,资源问题制约了经
5.(2011 年江苏卷)图 3-5-4 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 意图,图 3-5-5 为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图 3-5-4
图 3-5-5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工__业__主__要__分__布__在___ ___东__部__,__靠__近__省__会__城__市__广__州__;__农__业__主__要__分__布__在__西__部______。 (2)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 其优点是_便__于_企__业__间__交__流__与_协__作__;__降__低__生_产__成__本__;__获__得_规__模__效__益__。 (3)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其对佛山 市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有__利__于__产__业__升__级__;__改__善__环__境_________。
点拨: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整水资源 的地区分布不均匀,结合题目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 州北水南调工程并参考题目所给的图文信息获取回答题目的有 效信息进行两个工程的对比很快就能得到正确答案;水资源调 配对调入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改 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缓解供水紧张状况的主 要措施包括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节流是主要的分析角度,除 了产业结构、技术措施外还包含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 意识。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协同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协同简介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区际联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也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挑战。
本文将讨论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协同实现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区际联系的重要性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地区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投资、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区际联系,地区之间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然而,区域协调发展并非易事。
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政策体系等存在差异,导致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协同的作用在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社会协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协同指的是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
通过社会协同,各方可以共同推动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实现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协同为了实现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协同,需要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加强政府间合作不同地区之间的政府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政策和规划,推动区域发展。
政府间的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组织、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来实现。
2. 激发企业参与企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方式来吸引企业参与。
3.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在推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高其参与度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协同的实现。
4. 增强个人参与意识个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参与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区际联系及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及区域协调发展一、基础设施建设区际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包括交通、通讯、水利等方面。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区域内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二、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区域内的资源分布不均,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
这需要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参与。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可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一体化推进市场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促进区域内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通过消除市场壁垒,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可以提升区域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五、产业协同发展区域内各地区的产业优势不同,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这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加强产业合作,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六、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加强合作。
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可以共享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
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内居民的福祉提升。
八、区域政策协调区域政策协调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
通过加强区域政策协调,可以消除政策壁垒,促进区域内的政策协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九、区际合作机制建设区际合作机制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需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和平台。
通过加强区际合作机制建设,可以促进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十、区域发展平衡与普惠区域发展平衡与普惠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努力实现。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组成,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点,旨在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紧邻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区际联系作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密切,互相依存、互利共赢,不断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合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互补协调,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强化各地间的协作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与发展现状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不仅通过深化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还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国内外资金投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然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地区内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升级速度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共享。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需要更加紧密,加强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大对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2013高考汇编地理解析版--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八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013·高考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解析:“昆明水少”与“滇池水脏”的因果关系及图中“滇池概况”信息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
第1题,滇池属于外流湖,水体更新周期长,是因为流进和流出的水都较少,而流域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流入水量的多少,图中的信息也说明了这一点,据此确定A、C项是正确的;昆明地区并非全年高温,D项错误;径流季节变化大,不会造成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排除B项。
第2题,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把其他流域的水调到滇池,可以增加滇池的水量,加快水体循环更新,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但不能改变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对流域内的降水不会产生多大影响,据此排除A、C项。
答案:1.AC24.BD(2013·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下题。
3.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解析:选D。
读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说明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迅速提高,也没有超过第三产业。
4.(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加强社会合作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加强社会合作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变得愈发重要。
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加强社会合作,促进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社会合作,促进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以实现全球共同发展的目标。
区际联系的重要性区际联系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的现象。
区际联系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沟通,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全球共同发展。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区际联系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区际联系可以促进国家间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增进互信,化解矛盾,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区际联系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与互动。
区域协调的意义区域协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国、各地区之间为了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协调与合作。
区域协调的意义在于实现区域内各方的利益最大化,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区域发展通过区域协调,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内的产业配套、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整体实力的增强。
区域合作区域协调有助于各方建立互信、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共同挑战,推动区域内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区域安全通过区域协调,可以加强区域内的安全合作,共同维护区域内的和平与安全,实现共同安全。
加强社会合作的路径为了促进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加强社会合作至关重要。
加强社会合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政府间合作政府在推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政府可以加强政治对话,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推动政府间合作的深化与扩展。
促进民间交流民间交流是推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的重要途径。
各国可以加强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民间互动,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9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含答案解析)
(9)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重难点知识分析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资源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C.油气资源消费西多东少D.油气资源消费东西平衡2.西气东输路线没有经过()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A.欧洲B.俄罗斯C.新加坡D.日本乌伦古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区,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河流末端形成的湖泊)。
20世纪60年代以来,乌伦古河径流量逐渐减小,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1969年,当地凿通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湖之间的分水岭,修建了“引额济乌”补水工程,乌伦古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图示意乌伦古河流域位置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20世纪60年代以来,乌伦古河径流量逐渐减小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减少B.蒸发加剧C.植被减少D.需水量大5.“引额济乌”补水工程修建后,乌伦古湖和吉力湖盐度()A.两湖都降低B.乌伦古湖降低,吉力湖升高C.乌伦古湖降低,吉力湖不变D.乌伦古湖不变,吉力湖升高6.“引额济乌”补水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有()A.缓解水资源短缺B.补充乌伦古河径流量C.减缓湖泊沿岸地区荒漠化D.改善河湖航运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已经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的产业分布格局,目前许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发展区域。
表示部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企业的布局方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B.冀中南产业聚集区C.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地D.广西贵港产业基地8.目前,大多数电动自行车企业选择迁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地,主要是看中其()A.原料B.劳动力价格C.技术D.交通条件9.广西贵港产业基地与其他区域的不同之处在于其()A.生产技术B.产品质量C.产品类型D.客户群体图为两广地区的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在我国“东糖西移”格局中,广西是广东省甘蔗种植和制糖业的主要承接区。
新高考地理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解析版)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2022·山东省泰安第三中学一模)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
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
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任务二调查梯田利用方式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
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
(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任务三分析梯田减沙效益表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0 5 10 15 20 30 40 50 60梯田减沙比例(%)0 8 28 50 67 82 89 92 94(3)绘制统计图,并说明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
【答案】(1)径流量减少。
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
(2)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环境质量好。
(3)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绘制即可。
随着流域梯田面积比例增加,梯田减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变慢。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为背景,涉及水循环、农业区位及区域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考查综合思维能力。
(1)结合材料可知,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后,年净流量明显小于西沟,原因是修建梯田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坡度,植物落叶及根系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
(2)该地樱桃品质高,主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小,环境污染小;黄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气、土等主要自然条件匹配合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三、建设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增拉加动
发展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________状况。 (2)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________。 (3)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和用户 管网等________建设。
知识点 1 西气东输工程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 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在自然状况下,一个区 域的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状况成为该区域区别于其他 区域的重要特征;自然资源依附于一定区域的自然环 境而存在,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
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 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 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 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 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江
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目标市场 穿越河流 影响线路走向 的主要区位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黄河—淮河—长江
城市的分布
1.读下面我国“西气东输”一期主干管道走向示 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一期工程主干管道西起轮南油气 田,它位于图中A所示的________自治区,东到B表 示 的 ________ 。 C 处 的 ________ 盆 地 、 D 处 的 ________盆地、E处的________盆地与陕甘宁等地的 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一节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知识梳理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 自 然 资 源 的 区 域 分 布 ________ , 存 在 明 显 的 ________和资源贫乏区。 (2)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________。 2.经济原因: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 然 资 源 的 ________ 与 该 区 域 所 赋 存 的 自 然 资 源 ________。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引言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
二、区际联系的含义和特点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区、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
区际联系的特点主要包括:1.相互依存性:不同地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性也在增加,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
2.资源互补性: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3.政治关系:区际联系还受到各国政治关系的影响,政治稳定和友好关系能够促进区际合作和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际联系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和协作。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的健康增长。
2.提升生活水平: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促进社会和谐: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减少地区间的差距和不平等现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影响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因素1.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合作。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会影响其在区际联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3.政治因素:政治关系和政策的稳定度会对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程度。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1.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2.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间的交通、通讯等便捷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规划引导: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引导不同地区间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推动绿色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推动绿色发展一、引言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理念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对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二、区际联系对绿色发展的促进区际联系是指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与合作。
强化区际联系可以带来以下益处: - 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地区资源差异明显,通过区际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与协调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经济实力提升:开展跨国合作、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推动经济增长。
- 环境友好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推动生态修复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协调的作用与挑战区域协调是指在相邻地区间进行协商、合作与协调,推动资源整合和发展规划。
其作用和挑战如下: -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 交通基础建设:合作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内外的物流畅通,降低交通成本、减少排放。
-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跨区域环境治理,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实践案例1.“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联系,推动绿色发展。
2.欧盟环境合作:欧盟成员国加强环境合作,共同推动碳中和、生态修复等项目,实现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五、结论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对推动绿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各国应加强跨国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加密切的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进程。
以上即为关于“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推动绿色发展”的文档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湘教版):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课时60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区域联系1.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2.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等。
3.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形式: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4.区域联系的突出表现突出表现含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特别提醒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第二,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第三,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第四,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二、区域协调发展1.意义: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合作效果表现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东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实现了“双赢”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达区域具有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具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两者通过这些经济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
高中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上海、广州、香港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因此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②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对东部地区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②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
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4)对环境的影响①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②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产业转移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交通基础建设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交通基础建设摘要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交通基础建设在促进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交通基础建设对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
引言交通基础建设是指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区域间联系和协调发展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交通基础建设作为连接各个地区的桥梁,对于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交通基础建设对区际联系的影响1. 促进区域间的联系交通基础建设的完善可以极大地缩短不同区域间的距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从而促进区域间的联系。
比如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便捷,推动经济发展。
2. 提升交通效率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提升物流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各种资源和信息的流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 打破信息壁垒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可以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进而促进区域间的联系。
交通基础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交通基础建设的建设可以使得各地区的要素更好地协调运作,形成协同效应,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例如,通过高速铁路等畅通的交通网络,可以使得不同城市间的资源、产业、人才等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 促进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优化布局,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同时,也可以缓解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 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高效交通系统的城市通常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因此,交通基础建设也是城市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结论综上所述,交通基础建设对于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必考点18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选择题(共44分,每小题4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如图所示,从A地向B地发生了()
A.产业升级B.资源调配C.信息传递D.产业转移2.假如A、B两地均位于我国,则()
A.A地位于东部沿海,B地位于西部内陆
B.A地位于东部沿海,B地位于中部地区
C.A地位于西部沿海,B地位于东部内陆
D.A地位于中部地区,B地位于西部內陆
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东部
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
读“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完成3~4题。
3.关于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
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比例最低
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
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
4.为了缓解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以下合理的措施是()
A.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全部搬迁到中西部地区
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
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
D.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工资
连接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京沪高铁于2010年11月15日全线铺通,2011年7月1日正式通车,回答5~6题。
5.有关京沪高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B.可以大大缩短京沪两地间的旅行时间
C.加强沿线城市间的信息交流
D.大大提高货运能力
6.京沪高铁投入运营后,带来的影响不可能有()
A.促进京、津、沪、粤之间的联系
B.节约了社会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
C.提高铁路交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D.缓解东部地区南北之间交通压力
2010年2月7日,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一区”在陕西省宝鸡市举行的文化合作与发展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共同签订了文化合作与发展战略枢架协议,发表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合作与发展共同宣言》,率先奏响了文化合作最强音,拉开了关中—天水经济区辉煌发展的序幕。
7.下列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内陆,区位条件较差
B.科教实力薄弱
C.产业基础良好
D.城市化水平较低
8.下列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叙述错误的是()
A.整合科教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D.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深圳市GDP达78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9~11题。
9.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2008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与2007年相比,2008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
10.下列部门在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中起重要作用的有()
A.服装制造B.生物制药
C.金融D.玩具制造
11.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
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2010年7月26日新华网报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家批准以来,依托各项优惠政策,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0年上半年,皖江城市带
工业发展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工业增加值1651.1亿元,增长26.8%,增幅高于全省0.5个百
分点,高于去年同期10.7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8.2%。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示意图。
材料三:“经济活动不同环节的附加值”示意图。
(1)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产业区域转移对皖江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发展产品制造业会存在哪些问题?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2分)
材料一: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图。
材料二:川气东送(下图)被列为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新方案中有几条支线分别到达南京、重庆和四川的各城市。
2010年该工程达到年输送天然气l20亿立方米,是我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
新长三角区域规划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三: 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
(1)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简要分析其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2)依据材料二说明川气东送(普光至上海)与西气东输主干道(轮南——上海)相比,有何优点。
(3)试分析长三角区域的扩大对苏北城市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4)简述苏北中小城市的发展对沪宁杭地区发展的意义。
(5)简要叙述川气东送对江苏的影响。
高考必考点18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解题策略——把握科学解题之本
1.学会科学审题——临渊羡鱼
(1)针对不同的设问要求,力争做到全面地、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精炼答案,不可空洞、离题。
(2)要切中要害、不可漫无边际;要严谨、规范,不可随意编造、杜撰。
(3)要有逻辑顺序,不同要点有一定的间隔距离或序号,不可混淆、杂乱,随意堆砌、罗列、前后机械重复。
(4)要突出关键词,抓主要得分点,不可盲目凑字数,看起来答的很多,事实上废话连篇。
2.回扣双基依据——归而结网
3.建构解题思想——厚积薄发
(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
为何需求量大,包括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评价思路:这一问题,需从两个角度即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需要从产业迁入地、产业迁出地以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这三个区域层面进行理解,侧重从三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地理环境和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角度来分析产业转移对于三个不同层面区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D 6.A 7.C 8.D 9.B 10.C 11.B
12.
(1)①地理位置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紧邻长三角,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②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旅游等)丰富,环境容量(承载力)大,环境优美;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④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⑤市场广阔(内需拉动);⑥交通便利(如长江黄金水道);⑦政策优惠等。
(2)①提供资本、技术和国家优惠政策,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②推动皖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合理化,促进城市发展。
③为皖江地区注入市场经济活力,可以改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促进劳动力就业)。
(3)发展产品制造业会存在的问题:①制造业在整个设计、生产、销售环节中所获得的利润最低;②制造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污染。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的问题(答案合理即可):①注重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②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相结合,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13.
(1)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水陆交通便利;市场需要量大;工业基础条件好;有较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资源等
(2)沿线地区经济较发达,市场需求量大;经过高原山区少,工程量小;运输线路较短。
(3)①由于交通便利带来物流和旅客,可以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商业地位得到加强,中心城区土地价格会上升,城区的范围会扩大;②由于政策的制定,投资规模增大,促进工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③促进会展、旅游、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分散大城市职能;缓解大城市的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大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5)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大气质量;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