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传统戏场建筑研究

合集下载

[整理]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场所及虚构的世界

[整理]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场所及虚构的世界

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场所及虚构的世界观演场所建筑化,见诸记载的,始于汉代,是为广场上看角抵、百戏而设的帐棚,这当是最早的看棚。

把表演区也建筑化,大约始自唐代,除乐棚外,还出现了歌台、舞台。

到了宋、金、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职业艺人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

与此同时,也就出现了大量供各种伎艺人用的表演台,被称为“露台”。

宋代的露台,乃是“百艺群工,竞呈奇伎”的场所。

露台四周“彩结栏槛”(“栏槛”即栏杆)。

后来瓦舍勾栏兴起,露台这种形式成为勾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表演台周围设栏杆,这个传统从唐代开始,经过宋代一直保持到近代。

勾栏的表演台,根据演剧的需要,由原来露台的四面围观,变为三面对f观众,留一面作后台,两端有可供演员出入的上下场门。

这是一般表演台向戏台演进的关键。

这种结构形式延续了800年左右,同戏曲若干艺术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戏台的建筑形势宋、金、元时期古戏台遗迹和遗物,近年来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发现多处。

这些古戏台都是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有的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有的古戏台本身就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又称“庙台”。

农村庙台多为砖木桔构,比城市勾栏戏台要坚固,有的还相当雄伟。

当时在这些戏台进行的戏曲演出活动,起着酬神、娱人的双重作用。

中国戏曲发展到明清两代,不但有大量的临时性、半临时性戏台,而且在固定性剧场建筑上也有很大提高。

明、清间的固定性剧场大体上可分庙台、私人宅第戏台、宫廷剧场和营业性戏园。

清代各地方剧种普遍兴起,商业性质的专业戏班大量增多,于是,戏台建筑走向大型化,其形式也更趋精美。

康熙、乾隆年间各地建立的戏台,明显地带有商业色彩。

当时山西、陕西的商业势力向外扩展,出现了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进的局面。

山陕公会到处建立会馆。

在交通要道均有大关帝庙的兴建,关帝庙内多附建戏台,随着这些戏台的建立,山陕地方兴起的梆子腔也在各地演出。

与此同时,江苏、安徽的盐商势力也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向北方延伸。

趋于地域性的南北古戏台建筑对比研究

趋于地域性的南北古戏台建筑对比研究

趋于地域性的南北古戏台建筑对比研究作者:徐力凡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6期摘要:中国传统戏台的建筑构成是戏曲这种活动空间的载体,戏曲的演出空间环境与人文因素相互交叠,构成了古代民间文化生活的主流,这种广泛的民间文化伴随着各种庆会活动渗透到中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正是由于中国各个地域的传统戏台在名称,形制,装饰,社会根源等等因素的制约下不尽相同,才造就了现如今栩栩如生的戏台百态,这才是地域文化带个我们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古戏台;地域性;建筑;对比古戏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是古代重要的祭祀与娱乐文化场所,它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建筑的外观形象装饰华丽,二是依附于祠庙等宗教建筑或礼制建筑,基于这两种基本特征下,戏台分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而每个地区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所以古戏台在以下的对比研究中就闪耀出不同的地域色彩。

以南北方对比做研究,在依附于祠庙等宗教建筑建筑成长起来的古戏台有着明显的区别:北方古戏台主要以神庙戏台为代表,神庙戏台也是中国起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类戏台,在我国历史上,宋金元时期的戏台建筑主要分布于北方,而山西地区最多;南方古戏台主要以祠堂戏台为代表,祠堂戏台也一度是戏台文化的主流,但在南方,已经没有存留的明代以前的戏台建筑,而徽州地区也成为祠堂戏台建筑的典型。

由于传统古戏台分布这种明显的地域色彩,这里谨北方以山西地区而南方则以徽州地区为例:自古以来山西与徽州的自然环境都不理想,在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祭祀成为人们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礼仪与习俗,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民众祭祀的心理,而戏台的基本功能正是是献戏酬神,所以山西与徽州的戏曲与戏台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经商风气浓厚,晋商与徽商的繁极一时又更加有力的推动了戏台由娱神转向娱人。

作为以神庙戏台代表的山西地区,戏台的功能逐渐改变为酬神献戏的同时教化并娱乐大众,而以祠庙戏台为代表的徽州地区,戏台的功能则改变为祠祭祖先的同时教化并娱乐大众,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风格探析

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风格探析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山陕会馆是研究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特征的重要历史文物之一,做好山陕会馆的研究、开发利用,将有助于现代人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意识及建筑风格特征等,因此其具备突出的研究及学术价值。

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建筑文化,做好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风格研究十分必要。

1 安徽亳州花戏楼建筑存在的时代文化背景分析清顺治十三年(1656)安徽亳州花戏楼破土兴建。

清朝在顺治、乾隆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稳定,萌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促使依赖运河生存的漕运生意越发兴旺。

在亳州当地,其辖制的河流均属淮河水系,茨淮新河、涡河等构成了亳州管制河流的干流河,其中涡河由于具备河道宽阔、水位深等特点,十分容易开展水运活动。

而涡河边上恰巧正是亳州县城,加之当地药材售卖等商业发展迅速,全国各地的商人都纷纷向亳州靠拢,加速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

虽然亳州商业发展迅速、商人手握大量财富,但社会地位依旧较低,所以商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便集体或个人出资完成了具有家乡特色的建筑建造,用来休闲、娱乐、洽谈、访友等,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关帝庙是亳州花戏楼的前身,清顺治十三年兴建,康熙十五年(1676)经扩建、修理变成戏楼,至乾隆时期又经历了扩修、藻井彩绘等处理,花戏楼便被彻底建成。

清代经顺治帝及乾隆帝统治,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复苏,并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康乾盛世,当时大清国库充盈、民富国强,推动了中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传统建筑业达到了顶峰。

当时,清政府已经制定、落实了“营造法式”等建筑标准,对官式建筑形式进行了严格规范。

由于明清时代制砖技术发展迅速,所以花戏楼建筑采用了砖木混合式搭建方法,而且花戏楼中精美的砖雕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2 亳州花戏楼平面布局分析安徽亳州花戏楼又称“歌台”,本就是演戏时使用的舞台,更是明清年间方便山陕药商途径亳州经商、歇脚的建筑场所,还是对关羽祭拜的重要庙宇,所以又被叫作“山陕会馆”或“大关帝庙”。

古戏台调查报告

古戏台调查报告

篇一: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

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

“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

”[③]确实,人们对艺术文献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许多非纸质载体逐渐成为艺术文献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戏曲文物学在戏曲研究界悄然兴起。

古戏台随之成为戏曲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

那么,古戏台作为一种艺术文献,它究竟有哪些文献价值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古戏台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戏剧舞台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它是固态的、非文本意义上的文献。

文本文献往往存在着真伪的区别,需要校勘与辩伪。

而古戏台这样的非文本文献,却是凝固的剧场建筑形态的艺术文献。

古戏台是随着戏曲表演的日渐繁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后出现的。

这种演出场所最早设在寺庙里,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许多设在寺庙大殿前面供表演歌舞用的露台。

这就是当时戏曲表演的舞台,也就是最早的古戏台。

以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临汾元代古戏台为例,无论是魏村牛王庙古戏台,还是王曲村东岳庙古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都能够极为清晰的折射出当时戏曲的舞台规制和演出状况。

分析、考察这三个古戏台,可以发现它们的舞台平面面积总是保持在45—55平方米之间,这种舞台的构筑设计是由于当时元杂剧的演出需要决定的。

元杂剧作为金院本的继承者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表演已经严格程式化,这就必然要求舞台尺寸的规范化。

而舞台尺寸的规范化也必然进一步加剧表演的程式化。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形式与舞台规制密切相关,表演的程式总要受制于舞台的空间、尺寸和设计。

将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戏台舞台实例与演出文献对照,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表演已经高度规范化,因此导致了元代舞台平面尺寸的基本统一。

徽州古戏台大本堂建筑形式浅析

徽州古戏台大本堂建筑形式浅析

徽州古戏台大本堂建筑形式浅析毕忠松;李沄璋;曹毅【摘要】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祁门古戏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本堂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祁门古戏台的典型特点,即祠内戏台,而且属于祠内戏台的活动式戏台形式。

本文由大本堂古戏台建筑布局形式入手,分析古戏台的建筑形制特点及其典型价值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保护思路。

%Big Ben Hal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 relics preservation organ, reflect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Qimen ancient opera stages in terms of architectural layout, namely with mobile opera stages inside ancestral temples.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Big Ben Stage, the construct forms of the ancient opera stage and its typical research value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to explore protective ideas.【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185-189)【关键词】祁门古戏台;大本堂;祠内戏台;建筑形制【作者】毕忠松;李沄璋;曹毅【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四川大学;日本爱知工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据有关资料显示,祁门现存十一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这里是徽州古戏台保存较好的地区[1],祁门古戏台也是古徽州戏台的典型代表。

作为祁门现存十一座古戏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本堂古戏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李坑村(图01),坐北向南,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原系陈氏宗祠[2]。

安徽特色

安徽特色
因此存在着许多文人雅舍,雅居。
桃花源里的人家 明清古居
在醉 乎翁 上之 水意 之不 间在 也酒

帘苔斯 青痕是
上陋 阶室 绿, ,惟 草吾 色德 入馨

一这 个是 充亳 满州 欢花 乐戏 的楼 地, 方
地采 方石
矶 , 诗 仙 李 白 仙 逝 的
乐桐 !城
文 庙 , 知 足 ! 常
合 肥 包 公 祠 , 色 正 芒 寒
八公山是我国古代楚汉文化 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因为 所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 的重要位置,历史上战事频 繁,遗存丰富,传说颇多, 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的典故,后来的“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的故事更使八公 山闻名遐迩。
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 育了三种文化。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 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 江淮之间、淮北。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 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 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再 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 文化。从古至今,安徽孕育出无数的散 文家,戏曲家,思想家,小说家,军事 家以及诗人等等。也正是文化气息浓厚,
3.安徽特色自然景观:安徽旅游文化别具特色,寿县、歙 县、亳州为国家历史名城。在众多安徽旅游景点中,有5 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 温泉堪称“四绝”。 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道教遗存 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 名山之一,现存78座古寺庙。“南岳”天柱山,有45峰、 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醉翁亭记》名扬天下。
徽剧
武气 戏势 为豪 主壮
乱入声腔,地方声腔与民间艺术相结合
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 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著名的徽班进京

对古戏台的描写

对古戏台的描写

对古戏台的描写古戏台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它是一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

古戏台通常由四根高大的柱子支撑着,柱子上覆盖着华丽的彩绘。

整个戏台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给人一种古典之美的感觉。

古戏台的平台宽敞而高大,通常由石头、木头或砖石建成。

平台上铺设着精细的瓷砖,瓷砖上绘制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如花卉、动物、人物等,使整个戏台更加生动活泼。

在戏台的四周,还有坚固的栏杆,用以保护演员和观众的安全。

同时,栏杆上也装饰着精美的雕刻,使整个戏台更加美观。

古戏台上方常常悬挂着一块巨大的木雕,木雕的图案多样,可以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战争场景等等。

这些木雕不仅增加了戏台的艺术氛围,同时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的背景和内容。

木雕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古戏台的舞台是演员们展现才艺的地方,舞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布景和道具。

布景有山水、宫殿、街道等各种不同的场景,通过这些布景的变换,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故事情节和氛围。

道具则是演员们表演的重要辅助工具,如剑、扇、鞭等等。

这些道具的设计精巧,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动作。

古戏台的观众席一般分为三层,每一层都能容纳大量观众。

观众席的座椅通常由木头制成,座椅上还铺有厚厚的垫子,让观众能够坐得更加舒适。

观众席的布局合理,每个观众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视角观看演出。

在观众席的墙壁上,还常常挂着一些戏曲的海报和宣传画,使整个观众席更具艺术氛围。

古戏台的灯光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灯光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和场景进行调整,如明亮的灯光可以烘托喜剧场景,而昏暗的灯光则可以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灯光的运用巧妙地突出了演员的形象和表演,使观众更加专注地关注剧情的发展。

古戏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舞台,也是人们欣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古戏台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祁门县会源堂古戏台复建项目技术标书

祁门县会源堂古戏台复建项目技术标书

目录一、工程概况 0二、主要施工方法 (5)三、拟投入的主要物资计划 (20)四、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22)五、劳动力安排计划 (23)六、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27)七、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32)八、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39)九、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40)十、工程施工重点和难点及保证措施 (43)十一、施工总平面布臵图 (52)一、工程概况1 人文地理1.1本工程为祁门会源堂仿古建筑工程,砖木结构,地上 1 层,寝堂为2层。

占地面积722.27平方米,建筑面积1068.57平方米。

2 工程简介2.1 工程名称:祁门县会源堂古戏台复建项目2.2 工程地点: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2.3 建设单位:祁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4 设计单位: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安徽徽州文物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5 结构类型:砖木2.6 建设规模:建筑面积为1068.57m2,造价约650万元2.7工程内容:祁门县会源堂古戏台修缮工程施工图纸内的所有内容,具体见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

2.7.1 地基与基础工程2.7.2 地面与楼面工程2.7.3 大木(主体结构) 工程2.7.4 木装修工程2.7.5 屋面工程2.7.6 砖石工程2.7.7 雕塑工程2.7.8 装饰工程2.7.9 水电安装工程2.7.10 消防安装工程3 工期及质量目标3.1 本工程计划工期:180日历天。

3.2 质量要求:一次性验收合格。

4 工程特点:标段划分:一个标段。

质量要求:一次性验收合格。

5 编制依据5.1 祁门县会源堂古戏台修缮工程依照相关施工验收规范,及国家建设工程和古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依据建设单位的图纸以及国家、地方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关规定编制本施组,作为贯彻指导施工管理全过程的指南。

主要依据文件、文献:5.2 初步设计文件及其批复;5.3 工程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5.4建设场地红线图、地形图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5.5有关设计联络会议纪要;5.6原会源堂测绘图纸及相关资料;5.7《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5.8国家和当地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中国戏楼

中国戏楼

中国戏楼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

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

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露台,进而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

就其分布来看,也极为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设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简的戏楼。

戏楼就是中国人的剧场。

中国戏曲可称为“戏楼文化”。

形态各异的戏楼构成了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戏楼戏剧观演场所。

一座座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是当年风光占尽的场上人生的无言诉说,当然也是古代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精湛建构。

中国古代的戏楼,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

从最原始的演出场所,到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府邸舞台、会馆戏楼、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改良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不一而足,蔚为大观。

清代末期的戏园结构,形式上开始接受西方剧场的影响,产生了新型的戏院。

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国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欧式剧场,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剧场,台口为镜框式,客座为三层楼。

它为中国剧场的改革提供了建筑样式的直接借鉴。

这一时期还部分保留了戏园的称谓。

中国的传统演艺场所除了瓦舍勾栏和神庙戏楼外,还包括酒馆戏楼和茶园、戏园和众多的宅第舞台。

酒楼演唱兴盛于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的演出场地还是勾栏,酒楼只是清唱场所。

明代中期,勾栏衰败,酒楼才成为城市演戏的固定地点。

茶园唱戏的历史和酒楼一样,都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产物,在宋元时期较为兴盛。

明代酒楼戏楼的出现使得茶园演唱走向衰败,清代茶园重又复兴,因为茶园备有点心,供人消闲,少了酒楼的喧哗,更加适合观赏戏曲演出,所以它逐步取代了酒楼戏楼的位置,成为专门的戏园。

茶园建筑的整体结构为一座方形或长方形全封闭的大厅,厅中朝里面一面建成戏台,厅的中央是空场,周围三面建二层楼廊,有楼梯上下。

安徽亳州花戏楼的简介

安徽亳州花戏楼的简介

安徽亳州花戏楼的简介安徽亳州花戏楼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花戏楼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被誉为“龙潭花戏楼”。

花戏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始建于1763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花戏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特点,它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之一。

花戏楼的建筑构造精妙,整体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楼内设有舞台、观众席和演员休息区等功能区域。

花戏楼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舞台,是安徽省戏曲界的文化瑰宝。

这里经常举办各类传统戏曲演出,包括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戏曲爱好者前来观看。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亳州市都会举办盛大的“花戏楼大庙会”,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市民。

花戏楼还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承地,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的戏曲培训班和比赛,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展示才艺的平台。

同时,花戏楼还承担着传统剧目的保护与传承责任,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除了戏曲演出外,花戏楼还是亳州市的旅游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花戏楼所在的亳州市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游客还可以参观周边的历史古迹和博物馆,深入了解亳州的历史和文化。

近年来,花戏楼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举办戏曲比赛等活动,推动了花戏楼的发展和传承。

花戏楼已经成为亳州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窗口。

安徽亳州花戏楼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平台。

花戏楼的存在和发展,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希望花戏楼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足迹与启示——戏曲剧场建筑形式与空间特色的探析

足迹与启示——戏曲剧场建筑形式与空间特色的探析

o r
d
s
】D
r a m
a
th
e a t e r

F
o r m
a n
d
量 戏 曲观 演 剧 场 的时 期
s

p
a c e
ar a c
te r i s t ic
c r e a tio n
剧 场 建 筑往 往 在 城 市 中占 有 重 要 地 位

例如

澳 大 利 亚 悉 尼 歌 剧 院曾被 评 为 2 0 世 纪 世 界 十 大建 筑之
是 主 要表演舞台

其 中的木 雕 人 物 及 故事 大 多 为 川 剧 与 秦

上 面 两层 的 也 可使用
” ,
禄台 和


福台

在 表演 大 型 戏 剧 时
形成

腔 的戏剧 场 景
也 是 世 俗 生 活 的真实 写 照


西 秦会
同 时 容 纳 上 百 角色


群仙 祝 寿


馆 戏 场 建 筑 既 凸 显 富贵
维普资讯
足 迹与启 示
The Fo
— —


戏 曲剧 场 建 筑 形 式 与 空 间特 色 的探析
n m e n
o
t p r i n t a n d t h e E n lig h t e
o
t
n
A n A n a ly s is
f t h e A r c h it e
c
tu ra l F o rm a
d t h e S p a t ia l C h a

从亳州花戏楼谈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从亳州花戏楼谈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从亳州花戏楼谈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亳州花戏楼的形制、空间结构、功能布局、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标签:花戏楼;地域文化;形制;空间结构;装饰艺术亳州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我国四大药都之一。

从地理位置而言,亳州地处淮北平原北部。

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实际上是所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的文化。

因为一切文化的形成,乃至地域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与生活在这其中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研究徽派建筑一定要研究徽商一样,要研究这座“花戏楼”就必须对生活在亳州这块土地上的秦晋商人做一番深入调研。

花戏楼原名歌台,初建该建筑的本意是山陕会馆,是山陕商户们议事的地方。

同时,有祭拜关帝的大殿,就是关帝庙。

因关羽本人是山西运城人,山西人非常崇敬关羽的为人,奉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民间多都把关羽奉为武财神,所以山陕商户谈生意前要先祭拜关帝爷,因此关帝庙就成了山陕会馆的主要建筑之一。

后来又建了供商户们娱乐的戏楼称“花戏楼”,也成为山陕会馆的主要建筑,后人才渐渐称之为“花戏楼”。

会馆这一建筑类型最早可追溯到明永乐年间,伴随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据专家考证,晋商在全国各地建造的会馆建筑多达500多处,这些会馆成了晋商商业帝国的主要见证,也是成就晋商商业奇迹基石。

晋商也正是以这些会馆为依托,以拜关帝、尚忠义,团结同乡共谋发展,才缔造了璀璨的晋商商业文明。

亳州的花戏楼作为这500多处会馆建筑之一,是山西商人在亳州商业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明清时期亳州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写照。

任何建筑形式的形成无不与地域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建筑形制特征的研究,是研究地域文化的关键。

1、亳州花戏楼的选址亳州“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咸宁街,北临涡水,南依城廓。

这里当时是水旱两路码头所2、平面布局设计亳州“花戏楼”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同我国古代北方传统院落的布局原则一致。

戏台建筑复原方案

戏台建筑复原方案

戏台建筑复原方案戏台建筑复原方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戏曲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代戏台建筑已经被摧毁或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戏曲文化,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复原这些古代戏台建筑。

本文将提出一个戏台建筑复原方案,试图恢复这些建筑的原貌,并创造一个适合表演古代戏曲的场所。

首先,为了复原戏台建筑,我们需要准确的历史资料和文献研究。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如明代戏曲文献、唐代壁画等,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戏台建筑的样式、功能和特点。

这些古代文献和壁画可以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帮助我们恢复建筑的原貌。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证据。

通过对古代戏台遗址的考古挖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的布局、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考古发掘的结果将为复原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接下来,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工艺。

为了保持古代戏台建筑的真实性,我们应尽量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建筑材料和工艺。

例如,使用传统的红砖和琉璃瓦来建造戏台的墙体和屋顶,使用木材制作柱子和梁架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来辅助建筑过程,如使用CAD进行建筑设计、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增加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等。

在建筑复原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重视细节的再现。

例如,戏台建筑通常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表现出独特的古代艺术风格。

为了保留这些细节,我们可以请专业的艺术家来进行雕刻和绘画,确保复原的建筑能够恢复古代戏台的风采。

最后,戏台建筑复原完成后,我们需要将其用于戏曲演出和文化传承。

这座复原的戏台建筑不仅是一个文化遗产的保护者,还是一个重要的戏曲表演场所。

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古代戏曲演出,吸引观众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戏曲文化。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设相关的戏曲培训班和研究机构,传授古代戏曲表演和文化知识。

总之,戏台建筑的复原是一个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重要工作。

通过准确的历史研究、考古发掘、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注重细节的再现以及正确的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恢复这些古代戏台建筑的原貌,并为古代戏曲的表演和文化传承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

戏台建筑复原方案设计

戏台建筑复原方案设计

戏台建筑复原方案设计戏台建筑复原方案设计一、背景介绍戏台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迁,许多戏台建筑已经遭到毁坏或改建,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来复原戏台建筑,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设计目标1. 保持原汁原味:戏台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其复原应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2. 恢复功能:复原的戏台建筑应能够重现其原本的功能,为后代人提供观赏和表演的场所。

3. 结合现代需求: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考虑戏台建筑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三、设计方案1. 调研分析:对原始戏台建筑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包括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内容,为复原提供依据。

2. 复原外观:根据调研的结果,恢复戏台建筑的原始外观,包括立面、屋顶、雕刻等部分。

采用传统手工技艺,保持原有风貌。

3. 结构加固:鉴于原始戏台建筑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蚀,需要对其结构进行加固。

在保持原有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进行加固,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功能恢复:根据原始戏台建筑的功能,恢复其观赏和表演的功能。

设置合适的舞台、座椅、灯光和音响设备,提供优质的观演体验。

5. 环境改善:戏台建筑所处的环境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善。

采取绿化措施,围合建筑周围的空地,营造一个安静且有文化氛围的环境。

6. 文化教育:将复原的戏台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设置展览馆和培训中心,推广传统剧艺和文化知识,吸引更多人参与和了解传统文化。

四、预期效果通过戏台建筑的复原,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 保护传统文化:复原的戏台建筑能够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后代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2. 促进艺术交流:复原的戏台建筑能够成为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国内外的艺术家和观众,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3. 促进经济发展:复原的戏台建筑能够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游客,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徽州地区明清戏场建筑构造特点研究

徽州地区明清戏场建筑构造特点研究

徽州地区明清戏场建筑构造特点研究王薇;张之秋【摘要】传统戏场是古人宗教、民俗、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公共活动最为频繁的空间,它反映着礼制、神权、民俗、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戏场建筑颇为兴盛,几乎村村有台,现今在徽州农村地区仍有大量遗存,颇具代表性。

文章实地调研测绘了徽州地区17处明清时期戏场建筑,从台基类型、构架体系、屋顶形式、装修隔断4个层面重点分析研究其特征与建构逻辑,并对戏场建筑所特有的构造分析提炼总结。

旨在为戏场建筑的修缮保护提供实物例证,同时为徽州传统建筑研究提供有力的补充与深化资料。

%Traditional theatres, as important venues for ancient people to carry out religious, folk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and spaces with the most frequent public activities, reflect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itual system, divine right, folk-customs and art, etc.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atrical buildings in Huizhouwere lfourishing and they could be found almost in all villages and theyare still remaining in rural regions of Huizhou. Aiming at providing physical evidences for repairing of theatrical buildings and providing strong supplementary and deepening materials for study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of Huizhou, we carried out ifeld survey and mapping to 17 theatrical building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paid attention to analyze their features and structural logics from 4 layers, i.e. type of platform, structural system, roof form and iftting up, and summarized distinctive structure of theatrical buildings.【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徽州;祁门县;戏场建筑;祠堂;构造特点;藻井【作者】王薇;张之秋【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王薇,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教授、硕导,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张之秋,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戏曲建筑归纳总结

戏曲建筑归纳总结

戏曲建筑归纳总结摘要戏曲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本文通过归纳总结,整理了几种典型的戏曲建筑类型和其特点,包括京剧剧场、豫剧楼、评剧坛和越剧座等。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戏曲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之处。

1. 京剧剧场京剧剧场是中国京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戏曲建筑之一。

其特点如下:•传统风格:京剧剧场的建筑风格以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为基础,富有雄伟壮丽之感。

建筑外观常采用红色为主色调,配以黄色琉璃瓦,给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感觉。

•独特舞台:京剧剧场的舞台呈方形,中央有一块面积较小的圆形舞台。

这种布局可以让演员在舞台上自由行走,同时也方便观众欣赏演员的表演。

•精心设计的音响效果:京剧剧场注重音响效果的设计,常常安装有回音板和挂布等设备,以增强演员的声音效果和舞台的音响效果。

2. 豫剧楼豫剧楼是中国豫剧演出的场所,豫剧是中国北方非常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

豫剧楼的特点如下:•外观风格:豫剧楼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是仿古民居的木结构建筑,色调以红色和黑色为主。

建筑外墙常常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给人一种古朴而又庄重典雅的感觉。

•舞台布局:豫剧楼的舞台布局与京剧剧场相似,也是方形舞台中央有一块圆形舞台。

不过,豫剧楼的舞台会更加接近观众,以方便观众欣赏演员的表演,增强互动效果。

•独特的装饰:豫剧楼内部的装饰常常以彩绘为主,色彩鲜艳。

装饰常以传统民间艺术的图案和意象为主题,给人一种热烈而富有活力的感觉。

3. 评剧坛评剧坛是中国评剧演出的主要场所,评剧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的曲艺形式,以说唱为主。

评剧坛的特点如下:•建筑风格:评剧坛的建筑多为仿古民居的建筑风格,色调以红色和木色为主。

建筑常常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图案,以展示传统工艺和文化特色。

•舞台布局:评剧坛的舞台呈长方形,舞台的一端有“梅花桩”(也称为“梅花台”),演员常常站在梅花桩上表演。

戏台调研报告

戏台调研报告

戏台调研报告戏台调研报告调研时间:XXXX年XX月XX日调研地点:XXX市一、背景介绍戏台作为传统艺术表演场所之一,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戏台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对戏台的现状、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二、调研方法1. 采访调查:我们分为小组前往不同的戏台进行调研,采取访谈的形式与戏台管理者、演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戏台的看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2. 观察记录:我们观察了不同戏台的运营状况、观众反应等,并记录下来。

3. 数据收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戏台的历史、特点等基本信息。

三、调研结果1. 戏台的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戏台的现状仍然较好,许多戏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演出形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戏台面临着改建或拆除的压力,戏台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2. 戏台存在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个戏台存在的问题。

首先,戏台的维护和保护不足,许多戏台老旧破损,亟需进行修缮。

其次,戏台的观众群体较为局限,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兴趣不高。

再次,戏台的经营模式存在问题,很多戏台面临着经济困境,无法持续良好的运营。

3. 戏台的发展前景:尽管戏台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我们发现了一些积极因素。

首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戏台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其次,政府对传统艺术的支持也逐渐增加,戏台的保护和维护也有望得到改善。

最后,一些戏台开始尝试创新,引入新的表演元素和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四、建议与对策1. 提高戏台的保护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戏台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好已有的戏台资源。

2. 加强戏台的维修与改建:对于老旧破损的戏台,应加大维修力度,还原其原有的风貌。

同时,在新建或改建戏台时应注重保留传统特色和风格。

3. 拓展观众群体:戏台需要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改变观众对传统戏剧的固有印象,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

村戏楼规划方案

村戏楼规划方案

村戏楼规划方案一、引言村戏楼是农村地区传统文化表演的场所,也是村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农村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本文将提出村戏楼的规划方案。

二、规划目标本次规划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艺术氛围浓厚的村戏楼,使其成为当地农村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规划内容1.建筑设计方案村戏楼的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元素,结合当地的民俗特色,打造一个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建筑。

楼体的风格可以参考传统的中式建筑,同时也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感。

2.功能规划村戏楼应具备多功能的特点,除了作为表演场所,还应考虑到其他活动的需求。

建议在楼内设置一个多功能大厅,可供举办文艺演出、庆典活动、展览等多种活动使用。

另外,还可以设置观众休息区以及文化展示区,方便观众了解当地文化。

3.舞台灯光与音响设计村戏楼的舞台灯光与音响设计应符合现代化要求,以提升表演效果。

建议在舞台背景设置一套可调节的灯光系统,以满足不同表演的需要。

同时,音响设备也应选用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以确保声音的清晰和悦耳。

4.场地环境规划村戏楼的场地环境应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

可以在楼前设立一片绿地,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增加景观效果。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休闲座椅和亭子,供观众休息和赏景之用。

5.交通与停车规划考虑到参观村戏楼的人数较多,应设立合理的交通和停车规划。

建议在楼周边修建停车场,方便来观看演出的游客停车。

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公共交通到达村戏楼的便利,以减少私家车辆的拥堵。

四、投资与实施村戏楼的规划与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可以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以及社会募捐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同时,还需要成立专门的规划小组,负责方案的实施与监督,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进行。

五、预期效果1.文化传承村戏楼规划建设完成后,能够为当地群众提供一个传统文化表演与交流的平台,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旅游推广村戏楼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景点,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看演出,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古戏台建设可行性报告

古戏台建设可行性报告

古戏台建设可行性报告引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兴起为各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古戏台的建设备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古戏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潜在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背景1.1古戏台的定义古戏台是指传统的演出场所,通常用于举办各种戏曲、舞蹈、音乐等文艺演出。

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一个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1.2建设的动机1.2.1传承文化古戏台的建设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

1.2.2促进旅游业发展古戏台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有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建设可行性分析2.1经济影响2.1.1建设投资古戏台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通过吸引游客和举办文艺活动,可以逐渐实现回报。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提供支持,如文化基金、补贴等。

2.1.2就业机会古戏台建设过程中,将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涉及到建筑工人、文艺从业者等多个领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2.2文化影响2.2.1传统文化传承古戏台作为传统演出场所,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和了解传统艺术。

2.2.2文艺交流古戏台的建设将为文艺交流提供平台,吸引各地的艺术团体前来演出,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2.3社会影响2.3.1社区凝聚力古戏台作为一个文化场所,将有助于提升社区凝聚力,促使居民更加关注和参与文化活动,加强社区的共同体感。

2.3.2教育意义古戏台不仅是一个演出场所,还可以作为文化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艺术的机会,拓宽其文化视野。

3.风险与对策3.1建设风险3.1.1资金不足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提前制定详细的预算,并积极寻找各类资金支持。

3.1.2缺乏运营经验古戏台的运营需要专业的团队,缺乏运营经验可能导致效益不佳,可通过引入有经验的管理团队或进行培训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才搭建成华丽的“戏场”。明代文人潘之恒在其所著的 《亘吏》中记载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徽州府城东 的迎春赛会,其戏曲演出的活动非常盛大:“百工咸 悦,不令而穷极奇巧。为平台三十六座”Ⅷ。王骥德在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成书的《曲律·论腔调》中 提道:“今则‘石台’‘太平’梨园(指徽班),几遍天 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⑨,说明当时安徽的戏班 已经颇有影响了。明中叶后,家庭演出也成为重要的 演出形式,特别是在商贾巨富中已经非常普遍了,已 经作为款待宾客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的徽商名流还招 聘演员,成立家庭戏班㈣。从这些文献中可得知,明代 (特别是明中叶后)安徽一带的演戏活动非常多见,不 少戏场建筑也随之兴建。
值得寻味的是,罚戏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处罚手
万方数据 150@■参建筑第25卷 8/2007
图22洪家村敦化堂雕刻之一
图24叶源村聚福堂戏台
图26上汪村叙伦堂戏台
图29瑶村敦典堂大门外面 (即戏台背面)
。a a
a a||
西。寝殿珈
td
天井

图23洪家村敦化堂雕刻之二
图25叶源村聚福堂戏台斜撑
图27珠林村余庚堂平面图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演出场所为其载体。正是由 于安徽明清戏曲艺术的兴盛,其所留存的传统戏场建 筑也颇有代表性。
2安徽明清和民国时期演戏活动情况
2.1 明代演戏活动情况
中国早期戏曲的两大形态是北方的元杂剧和南方 的南戏。南戏在温州形成后不久,就传播到杭州,而 杭州和安徽毗邻,所以南戏很快又流传到安徽。明正 德四年(1509年)的《新安毕氏会通宗谱》中,收有
图28坑口村会源堂平面图@
段,足见演戏活动之活跃。歙县大程村清乾隆四年抄 本《(歙)受祉堂大程村支谱》“公捐祠归条禁”中提 道:“堆贮物件,纵放猪牛,作践宗祠社房者,罚戏一 本”u。祁门县塔坊乡和田村黄氏家族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禁立坟山合约中提道:“纵火烧松杉桩脑,如 违罚戏一台”蚴。石台县占大镇联盟村清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罚戏碑中提道:“窝藏交结花子者,查出罚 戏两部”@。祁门县彭龙乡环沙村叙伦堂清嘉庆二年 (1797年)石碑中提道:“纵火烧山者,罚戏一台”@。 祁门县新安乡叶源村聚福堂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 石碑中提道:“丑内毋许私买入境,违者罚戏一部””。 祁门县新安村“聚福堂”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永 禁碑”中提道:“坟林水口庇木毋许砍斫,违者罚戏一+ 部”哆,祁门县渚口乡滩下村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石碑中提道:“毋许人山,以防弊卖偷窃,如违,罚戏 一台”‰宣城市水东乡小胡村戏台民国五年(1916年) 石碑中提道:“戏楼上下不准堆积柴草、树木等项,违 者罚大戏一本”@。上面碑文或家谱中提到罚戏的原因 很多,有的是禁止砍伐,有的是禁止在祠堂堆放杂物,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都用到“罚戏”这种处罚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508004)·
安徽传统戏场建筑研究
S十udy on the Traditional Theatre Buildings in Anhu
薛林平
Xue Linping
中图分类号Tu24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3—739X(2007)08一01 49一07
作 者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
邮编 收稿日期
100044 2∞7 03 23
图3亳州大关帝庙戏台
1概况
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 一帜,与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 界上3种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自然 需要演出场所。中国戏曲的兴盛也必然促进戏场建 筑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华大地戏场建筑绵延不绝, 遍及城乡,星罗棋布,灿若星辰。遗憾的是,由于 各种原因,这些传统戏场建筑大部分已不存在,寥 寥仅存者又以惊人的速度被毁坏着。根据我们的调 查,安徽全省现存的传统戏场建筑仅有30余处(表 1)。因此,全面开展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 作,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本文在实地考察安 徽15处传统戏场建筑和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 析和研究安徽现存的传统戏场建筑。
was Very popular not onIy in AnHui ProVince but also in aIl our count rtes.Accord}ngly, traditional theatre bu¨dings built in Anhuj ProVjnce receiVed a signif|cant positi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1 5 trad.tiOnaI thea十re buildings bu{lt in Anhui prOVince in Ming Dynasty and Qlng Dynasty,thls paper presents an anafysis on traditiOnaI theatre bui|dings wl十h emphasis on presefVation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曾任歙县县令的 傅岩在《歙纪》中提道“徽俗最喜搭台观戏”,说明当 时在这一带演戏活动已经变为非常重要的习俗。清赵 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转引他曾祖父《赵氏日记》的 记载:“邑东隆阜戴姓更甚,戏场奇巧壮丽,人马斗舞 亦然,每年聚工制造,自正月迄10月方成,亦靡俗之 流遗也”固,提道戴姓召集匠人,花费十个月的时间,
实地考察研究安徽15处传统戏场建筑和查阅大
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安徽传统戏场建
筑的留存情况、典型实例、建筑形式、空间特征
和艺术成就等。
关键词安徽戏场建筑建筑史建筑特征
AbStract
Among trad…onal theatre
buildings in the world,Chinese trad什ional
安徽位于中国的中部偏东,总面积13.96hm2,约 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安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 长,戏曲剧种众多,明清时期演戏活动活跃。特别 是明末清初形成的徽剧,曾遍及全国,不少地方剧
图4亳州大关帝庙戏台斜撑
种受其影响,也成为近代京剧艺术的主要源流之一。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 及“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促进了戏曲声腔剧种 的融合,并最终促成京剧的诞生。安徽地方戏曲剧种 也丰富多彩,主要有黄梅戏、庐剧、徽剧、泗州戏f拉 魂腔)、淮北梆子、曲剧、坠子、凤阳花鼓、皖南花鼓 戏等。同时,安徽现今还保存着有“戏曲活化石”之 称的“傩戏”和古老的“目连戏”。
theatre bui|dIngs are fu¨of characteristics and quite diffe rent from Eu ropean. TraditiOnal oDera of Anhui ProVince couId
be traced tO a IOng history and eVOIVed intO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什y in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EspeciaIIy,Huou, 0一gInated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condition,typicaI example,speclal arch什ectural featu盼S,spatb|characteriSt{cs
and artistic accomDlishments.
Key Words Anhui,Traditional theatre
buiIdings,Architec十uraI history,ArchilecturaI features
明代中叶后,演戏活动逐渐活跃,耗资较大,有 时不免劳民伤财,就不得不用族规加以制约。休宁县 茗州吴氏在明万历二年(1574年)制定的《家典记》“戒 靡费”中提道:“吾族喜搬演戏文,不免时届举赢,诚 为糜费”②。可见,当时的吴氏家族喜欢看戏,演戏活 动过于频繁,就不得不用家规制约。同时,也可以看 出,这些演戏活动呈现出宗族化的特点。
2.2清代和民国期间的演戏活动-隋况
清代时,中国的演戏活动更加频繁和活跃,无论 皇宫王府还是民间僻壤,均为如此。安徽清代的演戏 活动也更为普遍,尤其是民间演戏活动更为频繁。每
当春秋农闲之时,更是到处都是戏场。地方志、家谱 等文献中随处可见演戏的记录,不胜枚举。清雍正元 年(1723年),《休宁县孚潭志》记载,“二月选期演戏, 古例昆腔三台,弋阳腔四台,今则随首家丰俭以为增 减,亦有迟至三月而后演者,但毋过清明,过者则有 罚”④清乾隆年问(1736年~1795年),沈复在《浮生六 记》中记述到他到绩溪做客,看到:“庙前旷处,高搭 戏台,画柱方梁,极其巍峨;近视则扎纸彩画,抹以 油漆”,在一些仪式后,“开场演剧,人如潮涌而至”~。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礼部尚书黄钺寓居芜 湖,在一首诗中写道:“灯船戏罢平安戏,豪竹哀丝处 处催。忙杀花间惊蛱蝶,一年强半绕歌台”,诗后亦有 自注:“上元龙灯,端午竞渡,罢则演剧。至秋又跨街 为台,以报秋社,谓之平安戏”@。民国年间《歙县丰 南志》记载,丰南一带,5月13日为关帝圣诞,要“致 祭演戏”;6月初旬,要在“仲升公祠前演戏酬神”,并 且此习俗“传之已久”q9。
万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据
固■参建筑第25卷 8/2007
1柏
图9金溪村戏台斜撑雕刻
图15坑口村会源堂戏台
图10金溪村戏台立面图
图1 1金溪村戏台侧立面
图12金溪村戏台仰视图
图13金溪村戏台剖面图⑦
毕尚忠(1416年~1497年)的《自传》,其中写道:“予 居歙南万山问……所编《七国志》《红笺记》,梨园子 弟广传之”①。文中提到这两部戏被“梨园子弟广传 之”,说明当时安徽南部的演戏活动已经普遍起来。
这些戏场多附属于祠堂、庙宇、会馆、宅院中。从 地域看,这些戏场建筑主要集中在安徽的南部,尤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