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
2009年高考辽宁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高考资源网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B.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掘、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便尽快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C. 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D. 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平,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因此这个问题还可研究。
【答案】C【考点】考查正确选用成语【解析】敝帚自珍:敝:破的,坏的;珍:爱惜。
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首先语境中作品是作家的不是编辑的,不算“自珍”,能出版的作品不算是不好,所以不算“敝帚”。
所以语境中的成语使用错误。
【思路点拨】成语使用主要要考察成语在使用时和语境的搭配是否得当,色彩、对象、场合、范围等,要注意在理解了成语的语义之后再加以判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这次羽毛球邀请赛在新建的贺家山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和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B.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让病人得到更多心理安慰,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C. 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好评如潮。
D. 在中国,尽管把恐龙化石当做“龙骨”并作为一味中药已有很长历史了,但从科学角度对之进行发现和研究,则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事。
【答案】B【考点】考查辨析语病。
【解析】A项不合逻辑,第二个分句中,“参赛选手通过”“角逐”,与第三个分句中“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矛盾,应改“通过”为“经过”。
2009年辽宁高考语文卷
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毒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
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乏,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移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省试题答案(文综)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 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1,完成1~2题。
1.1650---1750年该区域A.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2.进入20世纪该区域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能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南极中山站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正式开站。
根据此完成3~5题。
3.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A.5时25分B.6时25分C.12时25分D.13时25分7.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①热带丰富②光照充足③地形平坦④水源丰富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8.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A 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B 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C 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D 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中国最大的淡水糊—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睡眠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据此完成9-11题。
9.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A 湖滩面积大,水浅B 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 湖区少有大舞,能见度好D 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10.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A 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B 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C 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D 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11.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 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 围湖造田C 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12.某企业年初自有资本4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当年贷款的年利率为8%,企业的毛利润(毛利润/总资产)为10%,则企业的年净利润为A 29.2万元B 32万元C 39.2万元D 42万元13.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且在总出口额中比重下降,其主要原因是①外部市场疲软②人民币升值③中外贸易摩檫不断④宏观经济政策趋紧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14 某科技企业出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A 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15 2009年1至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1%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题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菁.华(qīng)宁.可(nìng)冠.心病(guān)翘.首回望(qiáo)B.吐蕃.(fān)庇.护(bì)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C.请帖.(tiě)梵.文(fán)发横.财(hèng)按捺.不住(nà)D.链.接(liàn)创.口(chuā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009年高考辽宁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 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1,完成1~2题。
1.1650---1750年该区域A.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2.进入20世纪该区域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能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南极中山站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正式开站。
根据此完成3~5题。
3.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A.5时25分B.6时25分C.12时25分D.13时25分7.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①热带丰富②光照充足③地形平坦④水源丰富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8.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A 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B 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C 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D 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中国最大的淡水糊—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睡眠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据此完成9-11题。
9.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A 湖滩面积大,水浅B 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 湖区少有大舞,能见度好D 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10.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A 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B 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C 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D 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11.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 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 围湖造田C 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12.某企业年初自有资本4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当年贷款的年利率为8%,企业的毛利润(毛利润/总资产)为10%,则企业的年净利润为A 29.2万元B 32万元C 39.2万元D 42万元13.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且在总出口额中比重下降,其主要原因是①外部市场疲软②人民币升值③中外贸易摩檫不断④宏观经济政策趋紧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14 某科技企业出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A 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15 2009年1至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1%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doc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一卷甲必考一、代文(9分,每小 3 分)下面的文字,完成1~3 。
在古代文中,我常常到“文”和“ ” 一.它被用来作家作品,概括一定代的文学貌,被用来明文学的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的意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是指条交或者色彩,由此引申出、有文采的意思。
而“ ”字,凡事物未雕便叫做“”犹如器物的毛坯、画的底子,因此含有朴、朴素的毒思.一最初不是用于文学,而是用来采人物的。
《,雍也》,孔子曾“ 主野,文史。
文彬彬,然后君子”的。
段中的“文”、“ ”,人一般解:“ ”是指“ ”一内在的道德,“文” 是指文化知一外在的西,“文”和“ ”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按孔子原意,里的“文”、“ ”是指文和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止、礼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礼,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分地文言辞,究繁文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的史官了。
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 ”二宇文学、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来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非于。
言》述向国君之:“繁于文采,以史.⋯⋯以信言,以鄙。
” 句可能就是本《》,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信言”即“”,分指两种不同的言格。
再后来,班彪《史》“ 而不,而不俚,文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的而来.“ 而不俚”是文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相称” 是文色恰到好赴,无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中用“文”、“ ”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貌而言;只有少数合可理解近似于今日所的形式和内容。
乏,古代文中常出的“文”、“ ” ,大致上具有一以之的含。
古代批家要求文学作品能移呈出一种文彬彬的人貌。
当他不于文气于靡,便“ ”的方面:而当文于朴,又有人出来“文”的方面。
“文”、“ ” 概念,体了古人文学作品的差要求和他文学展律的.(摘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史上的文》)1、下列有关“文”和“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是A“文”和“ ” 一概念在作家作品、概括代文学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准确理解它的含。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没有黑龙江的,给你一个辽宁的吧.不让贴这么多字. 不能全都写下来,给你一部分吧.没办法.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21-Is it OK to take this seat?-Sorry. _______A. here you areB. take itC. it’s takenD. never mind【答案】C【解析】考查交际用语。
第一个人想做座位,但第二人用sorry回答,由此可以判断座位不能做了,它被占了,选C。
A项“给你”的意思,B项“做吧”C项“没关系”,道歉时的答语,这三项都和上下文意思不吻合。
22. When we visited my old family home, memory came ______ backA. floodingB. to floodC. flood.D. flooded【答案】A【解析】考查现代分词作伴随状语。
flooding 伴随came 意思为“记忆洪水般地涌现”,选A恰当。
23. They’ve won their last three matches. ________I find a bit surprisingA. thatB. whenC. whatD. which【答案】D【解析】考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关系词的辨析。
此处意思是“我发现他们已经赢得了最后的三场比赛,这一点令人有点吃惊”,which代替上句“They’ve won their last three matches”做find的宾语,选D。
A项不能用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B,C此处没有他们的意思。
24. Excuse me, Marcia, a reporter from Vanity Fair ________ all day. Could you speak to her now?A. phonesB. has phonedC. has been phoningD. phoned【答案】C【解析】考查现在完成进行时。
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答案详解)
目录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2、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解析3、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逐题详解4、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解析卷)5、2009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详细解答6、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7、2009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答案解析8、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9、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逐题详解(浙江卷)10、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答案解析1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解析12、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试题解析1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解析14、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点评15、2009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6、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版)17、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答案与详解18、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详解版绝密★启用前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菁华(qīng)宁可(nìng)冠心病(guān)翘首回望(qiáo)B.吐蕃(fān)庇护(bǐ)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C.请帖(tiě)梵文(fán)发横财(hâng)按捺不住(nà)D.链接(liàn)创口(chuā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答案】D【解析】A菁华jīngB吐蕃bōC梵文fàn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000622009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试卷答案课标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毒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
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乏,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2009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毒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
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乏,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2009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
(不超过30个字)(4分)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含答案)word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
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
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
“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辽宁卷)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辽宁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毒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
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2009年高考辽宁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
书法教学计划陈仁财一:指导思想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
2、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艺术个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写字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写字教学有利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书法的兴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质量的提高。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特别关注认真书写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注意学生对基本笔画、汉字基本结构的把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对高年级的书写评价,既要关注其书写规范和流利程度,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审美情趣。
二、课程教学目标1、在书法学习中,使他们养成良好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
2、指导学生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对其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社会交际起到深远的影响。
3、通过书法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
4、让学生直接接触书法,接触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要求:1、加强课堂1小时硬笔教学,认真上课备课,课后硬笔相结合教学法,加强作业检查批改力度。
课堂中多渗入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确定“做字先做人”这一教学原则。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双姿、书写卫生习惯。
3、继续研究学生书法教材。
4、任课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抓好学生的习字质量。
5、有计划开展习字活动,全面提高整体的书法水平:6、如条件允许可以开辟一块展示台,每月更换一次学生书法作品(主要从书法实验班中选取)。
积极组织参加各级书法比赛,积累参赛成果。
7、加强书法教学的评价研究,制定评估细则,认真评定学生的习字质量:四、教学计划第二周:介绍文房四宝及书法习惯(执笔.坐姿.用笔)第三周:1楷书笔画的写法(一)-----点(竖点,提点,撇点)第四周:2楷书笔画的写法(二)_____横(长横,短横,左尖横)第五周:楷书笔画的写法(三)_____竖(垂露,悬针)第六周:楷书笔画的写法(四)_____撇(斜撇,长撇)第七周:楷书笔画的写法(五)_____捺(平捺,斜捺)第八周:回顾,并组合所学笔画练习单个独体字.第九周:书法练习第十周:楷书笔画的写法(六)____折(横折.竖折)第十一周:楷书笔画的写法(七)_____提第十二周:楷书笔画的写法(八)____钩(1)(竖钩,斜钩,卧钩)第十三周:楷书笔画的写法(八)____钩(2)(横钩,竖弯钩,横折钩)第十四周:组合笔画,练习独体字第十五周:练习书法作品第十六周:书法作品五、书法教学的注意点。
2009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真题解析
2009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真题解析(全国2)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作坊(zuō)心广体胖(pán)处方(chǔ)给予帮助(jǐ)B.燕山(yān)戎马倥偬(zǒng)落枕(lào)分外高兴(fēn)C.干系(gān)呼天抢地(qiǎng)饮马(yìn)供不应求(yìng)D.泡桐(pāo)济济一堂(jǐ)空余(kîng)作者附识(shí)答案: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B、分外高兴(fân)C、呼天抢地(qiāng)D、作者附识(zh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研究结果表明。
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B.对手在战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速度狂攻,压得曼联最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
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A、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B、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
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C、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D、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
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对象误用,不符合语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高考备考必备_高考语文辽宁卷详细解析(约23860字).
2009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细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题目配备:1.散点型选择题(3分),2.散点型选择题(3分),3.分析型选择题(3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
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确解古文论中“文”“质”含义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文”“质”最初用来评论不同人物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
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
“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思路点拨】筛选信息,要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境,在进行细致的筛选。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已然与未然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不能单凭初读文章后的感觉草率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2)(5分)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推断主要实词的含义,把握好采分点,理顺句意。 第一句中要注意“嘉”“礼”“异”“效”三处;注意在语境中去推断:嘉——清洁(品行),所以要译成赞许,赞扬;(甚)礼,可以判断出,礼应该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厚待、礼待;异,是高祖的一种看法,应该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他)不一般,很奇特;效,前面的词是自,自效,不可能是自己仿效自己,所以否定了仿效的词义,那么应该是成效、效果,作动词,引申为验证、证明。
第二句中要注意“笃”、“舆”、“厅事”三个词的解释。“笃”可以联系课文《陈情表》中的“刘病日笃”句,结合语境可以译出“重,病重”的意思;“舆”,语境中后面有“送”表明这是一种送的方式,所以作状语,解释成“用车”;“厅事”可以联想到课本中《口技》中的一句话“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厅事应该为大厅、厅堂之意。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
【答案】D
【考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析】布,有宣告的意思,但是这里应该解释为“散布、宣传”。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答案】B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解析】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答案】A
【考点】对文章内容要点归纳的辨别
【解析】这里要表现的是“孙谦为政清廉”要注意筛选出不合这一要求的句子。③是谈治政的方法和效果,⑤再说孙谦的竭尽忠诚。找出这两项后在使用排除法,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思路点拨】 这类题要求考生要对文章的内容要点做到整体上的把握,掌握事件及发生对象,反映的品质特征,或者作品的思想主题。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排除筛选的解题方法,解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解析】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的把“质”和“文”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述的“质”和“文”的概念内涵;再有“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这与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之间不存在途径与结果式的关系,也就是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可以查出错误的信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答案】(1)(5分)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这段文字中的表述可以看出“质”和文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在的道德,而文应时是文化知识等外在的东西。B项中的“‘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个意义不合原文的意思。
【思路点拨】这类题在解答是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找到原文中的表意语境认真比对,就能够把意思推断出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思路点拨】 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站在全文的高度去筛选并整合信息。比如C项中包含着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两段的信息,如果站位不高,就做不出准确的判断。
Hale Waihona Puke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