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别误解“无友不如己”
无友不如己者
无友不如己者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这句话听起来与其说像教诲,不如说像感慨。
难怪后来之人众说纷纭,理解不一,因为就连当时在场亲炙的弟子们所记都还各自不尽相同呢。
“不要结交不及自己的人。
”这是最常见的理解,但也最可疑。
其理由是:与比自己优胜的人交游,可以使自己进步,有益处;与不及自己甚至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相处就没有什么好处,只会浪费时间和感情。
鲁迅就对无故浪费别人时间的人深恶痛绝,认为那无异于谋财害命。
叶芝声称渴求与自己相等或高于自己的人的友谊,认为自己强而有能力,也希望团结强而有能力的人;其他人的友谊只会是羁绊和烦扰。
《吕氏春秋》记述周公的话说:“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
与吾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
”《韩诗外传》述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
比于善者,自进之阶。
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
”《中论》:“不如己者,须己而植也。
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这些异口同声的论调似乎有些功利甚至势利,但也符合人之常情。
然而,假如换个立场,这种想法岂不是一厢情愿?苏东坡即指出:“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
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
”其实,《论语·子张》早已论之详矣: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与子张的所闻应该都直接来自孔子。
二者之所以不同,可能是弟子们记忆和理解的差异,也可能是孔子特殊的教学方法造成的。
孔子往往因材施教,对不同秉赋的弟子予以不同的指导。
他还常常在课外平时对“侍坐”的学生随机答问点拨。
所以不同的学生很可能有不同的心得。
子夏的见解符合“不要结交不及自己的人”这种理解。
子张的看法则与之大相径庭。
“不要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
读后感《读史偶感》
风雨同舟——读史偶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四位最有名的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和魏国的信陵君。
此四君者,皆以贤能有为、门客众多名闻诸侯。
孟尝君位列其一。
孟尝君父亲田婴曾做齐相十一年,但孟尝君兄弟四十多人,最初他并未被其父所重。
有一次他问父亲:您家累万金,为何门下不见一贤者?父亲纳其言并最终把位子传给了他。
从此,孟尝君广招门客,无论有才无才,来者不拒,最多时致门客三千多人。
对此,北宋王安石曾有评论,说孟尝君门客“特鸡鸣狗盗之徒耳”。
孟尝君曾落难于秦,他确实也仰仗这两个门客——一个能像狗一样能偷盗,一个像鸡一样会打鸣——才得以脱身。
这种评论是否偏激姑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其门客上至出谋划策、下至技艺杂耍,是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这些人每人拿出一技之长,总量还是大得很。
这也许是孟尝君招徕门客的初衷。
有一名为冯谖者投奔孟尝君。
孟尝君问他会什么,他说并无特长,只是以穷困来归附。
孟尝君笑笑,还是接纳了他,但待遇与别人一样。
即便如此,冯谖仍常常抱剑而歌:食无鱼,出无车,无钱养老母。
别人认为他贪得无厌,孟尝君却均予以满足。
从此,冯谖不再唱歌。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冯谖是一种试探,而孟尝君则是出于一种表率。
孟尝君封地在薛,他曾给薛地的百姓放债,到了该收取本利的时候,冯谖毛遂自荐愿意为他做这件事,并问孟尝君:“钱收来给你家买点什么?”孟尝君说:“买我家少有的东西吧。
”到薛以后,冯谖把有债的百姓召集起来,并当众焚毁债券,说钱不收了,这是孟尝君给你们的赏赐,老百姓称万岁。
冯谖回见孟尝君,说我把你家缺少的“义”买来了,孟尝君没见钱,一脸的不高兴。
事后证明,冯谖这一举动何其深谋远虑!当后来齐王废掉孟尝君的相位后,薛地的百姓是夹道欢迎孟尝君回到封地。
孟尝君就说了一句话:你给我买的“义”,今天看出它的价值来了。
为了让孟尝君重归相位,冯谖略施小计。
他带重金出使魏国,游说魏王,说若以孟尝君为魏相,魏将富国强兵。
魏王听其言,谴车携百金往聘孟尝君,连续三次,孟尝君却坚决推辞。
也谈“无友不如己者”
观点 。 其一 , 解 为“ 不要 和不 如 自己的人交朋 友” 。 这
种理解往 往将 “ 无” 解 释 为“ 毋” , 继 而将 “ 友” 解释 为
是不如 自已的, 那么 , 《 论语 ? 季氏》 中的“ 损 者 三 友” 又何 苦谓 之 “ 损” 呢?这样 看 来 。 如 果毫 无保 留 地 接 受其 中一 种观 点 , 都 将 造成 《 论语》 各部 分 间
一
个人。 不要认 为任何 一个人 不如 自己 。上 一句是
文 字 都与 《 论语 ・ 学 而》 巾完全 一致 , 而颇 有争 议 的
“ 无 友不 如 己者 ” 仅 改动 了一个 字—— “ 无” 。这就 意 味着 , 这两 句表 述 的是 同一 句话 , 而“ 毋” 的意 思 可 以取 代 “ 无” . 也就是说 。 “ 无 友 不 如 己者 ” 中的 “ 无” 是 表示 “ 毋” 的意 思 。另 外 。 如果要 表示 “ 没 有
宁 德 师 范 学 院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舨)
2 0 1 3 年 第 3期
( 总第 1 0 6期 )
也 谈 “ 无 友 不 如 己 者 3 ,
陈 绿 洲
摘
要: 学界对《 论语》 中“ 无 友 不 如 己者 ” 一 句大 体 有 两 种 解 释 , 其 一 是 解释 为 “ 不 要 和 不 如 自己的 人 交 朋 友 ” , 其二 是 解 释 为“ 没 有 朋 友 是 不 如 自己的 ” 。无 论 从 汉 字 的 用 法 、 字 句 的通 顺 程 度 还是 句 子所 揭 示 的 精 神 上 来看, 第一种解释都较为合理。并且 , 前 者 的 解 释根 本 不 会 造 成“ 无 友 可 芟” 的逻 辑 错 误 , 它的 核 心 思
读历史故事感悟人生哲理
读历史故事感悟人生哲理读历史故事感悟人生哲理历史是我们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领略到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重要的人生哲理。
历史故事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机会,而且也会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与邪恶。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一、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要依靠自己的能力。
历史上很多的败亡和灭亡都是因为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而引发的。
一个好的例子就是汉朝的王莽曾经深受皇帝的信任,后来却篡夺了帝位,导致了汉朝的覆灭。
美国的第二任总统亚当斯曾经说过:“信赖一个人不意味着不需监督。
过分的信任不是美德,而是一种盲目。
”因此,我们要学会保持警惕性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而非轻易相信别人。
二、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历史在证明:伟大的人往往会出现在困境之中。
一个人表现出的能力和才华总是在逆境中被激发出来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经经历过多次暴力和非人的折磨,这些困苦成就了其著作中所展现的鲜明人性。
一个人的能力是无限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潜力,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与能力,才能够不断地成就更为卓越的人生。
三、学会忍耐,生命中的困难并不是永久的。
身处困境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忍耐,因为生命中的苦难并不是永久的。
整个古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充满了荆棘和险阻,但文明的火焰仍然在持续地燃烧着。
许多人的成就都来自于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学会面对难题,总是能在自我挑战中成长并从中收获成功。
四、正义和良知是人性的根基。
正义和良知是人性的根基,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基本品质。
不论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上,正义和良知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力量。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为这个根基受到侵犯而引起的深刻反思和社会变革。
每个人在他们的生活中都应该学会遵循与践行这些原则。
五、接受人性的多样性,并努力将人性的优良品质传承下去。
人类是伟大的创造者和创新者,因此也拥有了各种多样化的人性特点。
论“无友不如己者”
论“无友不如己者”摘要通常此句中“如”字解释为“不如”“比得上”意思就是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样理解与孔子“泛爱众”“君子周而不比”“不耻下问”“有教无类”等孔子一贯的思想观念是不相合,在逻辑上也是行不通。
而应理解为“不和自己不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和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正好相符。
也启发了我们当代人如何健康的择友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
不戴有色眼镜,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帮助,为他人服务,培养良好的人际情感关键词;仁政泛爱众不耻下问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又与吾支矣“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出自《论语<学而>》第八章,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解释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07月第一版/6页)。
我认为这一句话这样理解与孔子“泛爱众”“君子周而不比”“不耻下问”“有教无类”等孔子一贯的思想观念是不相合的。
众所周知,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
孔子说:“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君子义以为上”仁义之道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不左不右,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的标准。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仁”,而仁又以“爱人”为首义,仁之所爱之“人”虽然首先是“亲人”,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但是“仁”更包括大众之人。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并强调要行为天下,即使“夷狄”也在其中。
而“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此话有攀高,结贵之嫌,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这与“泛爱众”,“君子而不比”,“三人行必有我师”,“教无类”等一贯的主张相矛盾。
孔子的“泛爱众”,是说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
同是天地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物种以竞争为目的。
“无友不如己者”传统道德语句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
“无友不如己者”传统道德语句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
孙杨;冯文全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11
【摘要】近些年,国人已普遍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育人价值。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尊重其历史性,并抱以理性的批判思维去重新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
"无友不如己者"的传统道德语句所蕴含的价值逻辑是典型的功利主义。
对交友行为的利益结果预期,成为刺激或约束人们交友的主要原因。
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平等、尊重、互助,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
对"无友不如己者"价值逻辑进行重构,对于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传统道德箴言的深刻意蕴,以及推陈出新地加以批判地创造性地继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孙杨;冯文全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8
【相关文献】
1.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2.“无友不如己者”传统道德语句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
3.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道德价值体系的重构
4.中
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的解构与现代道德教育模式重构探析5.解构传统道德和谐思想重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友不如己者
无友不如己者作者:袁慧来源:《知识窗》2016年第08期我曾经跟朋友开过一句玩笑,我说我从不想看心灵鸡汤类的书籍,因为我研究透了心灵鸡汤类书籍的“祖宗”——《论语》。
作为一本对中国文化及思想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著作,《论语》的伟大毋庸置疑。
我读了之后,对孔圣人的思想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是,我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我读到“无友不如己者”这一句时的惊愕。
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孔圣人怎么会说出这么势利的话?看了注解后,我才明白孔圣人是教导我们要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要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
无友不如己者,那么,是不是就该多友胜己者呢?感性的美好总是容易被理性的数据所击,即使是圣人之言,也避免不了遭此宿命。
你以为的朋友,其实有很多人并没有把你当作朋友,特别是比你优秀的人。
我并非异想天开地说此言论。
2016年3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者阿卜杜拉·阿尔玛图克和同事发表论文,宣布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研究结果:你心中认定是“朋友”的人,只有53%的几率也把你当作朋友。
研究者找了一群大学本科生,让他们按照5分制给其他人打分0分等于“这人谁呀”,3分等于“算得上朋友”,5分等于“我最好的知己”。
同时,这些本科生还要猜测自己刚刚打过分的这个人按照同样的5分制给自己会打几分。
在所有评分中,大于等于3分的案例有1353个。
而在这1353个自认朋友的案例中,94%的人认为对方给自己打的分数也大于等于3,即我把他当朋友,他九成也把我当朋友吧。
很不幸,数据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研究者根据所有数据整理出一个友谊网络,其中只有53%的友谊是双向的,也就是双方给对方的分数都大于等于3。
其他47%的友谊都只是一厢情愿。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错估友谊呢?研究表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人类有“情感防卫”本能,他没把我当朋友这种事,太伤害自我感情和自己内心认定的自我形象。
因此,对于“别人有没有把我当朋友”这件事,很多人在感知上都会出现过于乐观的偏差。
浅谈“无友不如己者”之释义
关于 《 论语 》 “ 无友不如 己者 ”的解释 ,有多种释义版本。对该 句 的研究 多表现在 以下 三种观点 :朱熹 《 论语集 注 》、皇侃 《 论语
义疏 》、杨 伯峻 《 论 语译 注 》等解 释为 “ 不要跟 不如 自己的人 交朋 友” ;阮元 《 十 三经注疏 》、 唐 满先 《 论语 直解 》、来可泓 《 论语直 解 》等解释 为 “ 不要与不 同类 的人交朋 友” ;夏剑钦 《 十三经今注今 译 》、蒋沛 昌的 《 论语今 释》 、 李泽厚 《 论语 今读 》等解 释为 “ 没有 不如 自己的朋友 ”。虽然对这句话 的理解很 多 , 但 多数是 对宋朝以来 的主流观点 的引 申和传承 , 这些分歧也是历代 遗留下来 的 ,近代研究 并没有加入新元素 。笔者就学者们对 “ 无友不 如己者”释义存在的争 议进行进一步考证和分析 , 目的是 回归孔子 的本意 , 希望 为该句乃至 该领域 的研究提供有价值 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1 从 孔子的思想角度分析 孔 子生 活于东周时期的鲁 国,当时正处于奴隶制 向封建 制转 型的
时期 ,即春秋战 国时期 ,是一个 时局动荡 的年代 。孔 子在 治国 、出世 方面的观念和态度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 的。其 中 “ 仁 ”是 孔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 “ { _ = 者不忧 ”、 “ 仁者爱人 ”,说 明孔 子意识到人的本性与社会 、自然是相辅相成 的 , 不仅体现在 家庭关 系 的 “ 孝悌 ” ,也体现 在交友关 系 的 “ 忠信 ”和社会 大爱 的 “ 仁者 爱 人”。孔子所提倡 的仁学 ,实际是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学说。 “ 无友不 如己者”出 自 《 论语 ・ 学而 》,原文是 : “ 君子不重 , 则 不威 ,学则不固 。”意思是君子 的修养 品行应该成熟稳重 , 否则 就 没有 威严 ,修行也不会牢 固。此句从字 面解释共有三层意思 ,即君 子 要 自尊 ;尊重他 人 ;以人之 长补 己所 短 。 《 毛诗 ・ 巷伯传 》记载 : “ 鲁人有 男子 ,独处 于室 ,邻 之嫠妇 ,又独 处于室 。夜暴 风雨至 ,
论“无友不如己者”
论“无友不如己者”作者:赵地梅来源:《成才之路》2018年第04期摘要:“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出自《论语·学而篇》。
由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古今部分学者对该句的注解存在一些分歧。
文章从“无”和“如”的理解偏差现象出发,结合《论语》文本,进一步考证和分析“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内在含义,认为孔子原意是“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不如自己”。
关键词:无友不如己者;孔子;《论语》;原因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4-0027-02《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由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古今部分学者对该句的注解存在一些分歧。
文章从“无”和“如”的理解偏差现象出发,结合《论语》文本,进一步考证和分析“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内在含义。
一、历代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注解,历来学者颇有争议。
综合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是“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三是“没有哪个朋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
二、历代学者对“无”和“如”的认识偏差朱熹、皇侃、康有为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无”和“如”进行释义,把“无”释为“毋”,“如”释为“比得上”。
从功利观角度,宋代朱熹认为“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认为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没有好处,反而对自己有损害。
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说:“凡结交取友,必令胜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则己有日损。
故云无友不如己者。
”鲁迅在《杂忆》中批判那些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人,认为“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得很”。
朱熹、皇侃等人,主要是从功利观角度出发,认为交友的原则是利于自身发展,应该择其胜己者而交之。
鲁迅批判这样的功利观点,认为交往比自己好的、对自己有好处的人,这是势利眼行为,不值得提倡。
拆书-怎样理解“无友不如己者”
怎样理解“无友不如己者”最近,在给国学社的同学讲《论语》。
讲到“无友不如己者”一句时,发现这句话很不好理解。
一般的解释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因交朋友。
可是,这没有不是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吗?再说,如果你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那么,比你高明的也会瞧不起你。
你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比你高明的人也不会和你做朋友。
这样一样,高不成低不就,你就没有一个朋友了。
刘开在《问说》中写得好:“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之流问之人。
”所以,持这种态度,是非好的交友和学习之道。
还有一种理解。
“如”理解如同、相像,即志同道合。
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和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说得也很有作法啊。
但是,这样一来,似乎也有点偏颇。
那些与自己志向各不相同的人,就完全被排除在朋友之外了。
这种朋友观,似乎也狭隘了些。
最出色的理解是什么呢?把“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倒装句,即“无不如己之友”,就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孔子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吗?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其长处的;即使没有长处,其短处也能令值得自己警醒改正。
和有明显缺点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正可以警醒自己啊;当然,如果你想帮助他,不还可以增强自己的修养也吗?我问学生:哪一种解释更有理?学生说,都有道理啊。
但我不满意这样说不出道理的回答,继续追问:哪一个层次更高一些。
这一次,学生家长的回答整齐干脆,最后一种。
为什么呢?思想境界更高嘛。
谈到思想境界,我一下领悟到,这句话的三解释正隐含了交友和学习的三个天人合一。
第一层境界:接近优秀者向优秀者学习。
第二层境界:寻找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
第三层境界:虚心向接触的一切人学习。
第一层境界是初级阶段,因为自己还不够优秀青年,所以,必须寻找榜样,以带动自己学习。
有人担心深化榜样不会推动自己,也许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因为真正的好学者,是虚怀若谷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者,是“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者。
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
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无友不如己者”这几个字,源自英国哲学家詹姆斯.布鲁克伯里博士的著作《自爱之义》。
他在书中提出,“无友不如己者”是指选择自己自身为朋友而非别人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朋友,即拥有最大爱心的自爱。
人们常常说,“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而这句话就是以“无友不如己者”的思想为基础。
自爱是人们与自身的和谐关系的基础,是社会关系的根本,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对自己的适当看法和调节,对自己天赋和能力抱以正确态度,正是自爱使人类获得自信,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勇敢地拼搏。
自爱能够使人放下自尊心、调整心态,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又能帮助人们摆脱心理洁净,振兴信心,从而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获得身心健康。
自爱无可替代,也绝无仅有之物。
只有通过自爱,才能找到内心的真实,最终找到真正的自己,让自己免于受到过度的外界环境的影响,三思而行才能真正的走正路,不被视觉影响,不受他人说教,不受制约。
自爱更多的是需要人们克服自卑情绪,认识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力,从而获得自信,把握好自己,创造出积极向上的人生。
除了自爱,别人的爱也是很重要的,互助互爱更是为人生之道,人际关系只有圈子越来越多的才能获得长久的稳定,朋友圈子越多越广,也能获得良好的友谊,从而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自爱使一个人具有自制力,让人克服自我放纵,当一个人充满自信时,他们就会具有勇气和坚毅,因此唯一的朋友只有自己,自爱又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必要条件,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拥有自爱态度,把握自己,做一个健康的人,努力、勤劳、坚强。
只有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别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为世界做出贡献,而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自爱,也即“无友不如己者”。
无友不如己者的含义
无友不如己者的含义
此谚云:“无友不如己”。
它是指比起外界的人和物,我们自己是最可靠的助
力和保护者。
也就是说,唯有自己是吾等最好的朋友。
当人们忙碌奔波时,许多人会失去朋友,失去了朋友之后,往往会感到无助和
孤独,在这种情况下,安稳的自己便会成为我们最好的保护伞。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这时有自己来安慰自己,给自己鼓励,寻求提振,能让人受益匪浅。
与任何朋友的帮助相比,有自己作为朋友的帮助是最持久的。
要正确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认清自己,看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愿望,清晰地分辨真实和不真实。
在自我分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三件事:勤奋、发现和信仰。
勤奋是指自己要不懈地努力,汲取知识识,培育技能;发现是指每天都在发现新的事物,多接触新的概念和新的信息;信仰是指面对变化时所需要的勇气和信心,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克服任何挑战。
当我们正确理解“无友不如己”时,就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多么重要,自己也
是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朋友。
因此,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坚持自己,去发现自己,发掘自己的力量,拥有自信,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之,即使忙碌,也可以从无友不如己的谚语中获得智慧,以自己自作主己,
不断发展自己,在人生的历程中走得更远。
勿友不如己者的理解
勿友不如己者勿友不如己者,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
它强调了朋友的重要性以及选择朋友的智慧。
在人际关系中,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或更高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和启发,促使我们进步和成长。
1. 勿友不如己者的含义“勿友不如己者”意味着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价值观、品质和能力相当或更高的人为朋友。
这种朋友关系可以使我们受益匪浅,并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
与有共同目标和追求的人交往,会激发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我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2. 与高人为友的好处与高人为友有许多好处。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中学到很多。
高手们往往在某个领域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错误,减少走弯路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与高人为友可以激发我们的进取心和雄心壮志。
当我们身边都是优秀的人时,我们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和激励,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从长远来看,这种压力和激励是有益的,可以推动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再次,与高人为友可以扩展我们的社交圈子。
高手们往往有着广泛的人脉和资源,他们的朋友圈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拓展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通过与高人交往,我们可以借助他们的关系网络,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最后,与高人为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和那些成功的人在一起,我们会被他们的积极心态所感染。
他们的成功和正能量会给我们带来信心和动力,让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3. 如何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或更高的朋友要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或更高的朋友,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
下面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核心价值观,才能判断与自己是否相符。
只有与我们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交往,才能激发共鸣、提供支持和帮助。
其次,要通过观察和了解潜在朋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判断他们是否与自己水平相当或更高。
例如,他们是否具备自律、积极向上的品质,是否注重个人成长和学习,以及是否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毋友不如知己者的意思
毋友不如知己者的意思
“毋友不如己者”是一句古代名言,出自《论语·学而》。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从正面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和选择朋友的标准。
它提醒我们要审慎选择朋友,与那些具有优秀品质、能够相互激励和成长的人为友。
与志同道合、有共同价值观的人交往,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从反面理解,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避免与那些可能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的人为友。
如果我们与那些道德水平低下、行为不端或缺乏积极进取精神的人交往,可能会受到他们的不良影响,甚至陷入困境。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某些方面来判断是否值得交朋友。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结交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从中学习和成长。
总的来说,“毋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审慎选择朋友,与那些能够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人为友,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从不同的人身上汲取经验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
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第一》,原文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大概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固守。
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
不和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有挺大的争议,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解读。
第一种解读: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把它解释为“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那就会炸了,谁敢这样宣称自己的主张?一方面,谁敢说自己什么都强过别人?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也有自己的强项,哪怕你地位再高、财富再多(比如世界首富杰夫·贝佐斯)、能力再强,你也必然有自己的弱项,谁都不是神仙,不可能“万事通”。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总能找到比你强的地方。
另一方面,如果谁敢对外宣称“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那估计他立刻会陷入孤立之中,谁会喜欢和这样狂妄无知的人打交道呢?我想,谁也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吧?第二种解读:不和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
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把它解释为“不和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就感觉挺有道理的。
在这种解释里面,“不如己”,说的是“志向与自己不同”。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确有一个兴趣、爱好和志向的指向问题,往往是志趣相投的人才会更容易成为朋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而志趣不同的人则难以成为朋友,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现在是信息精分的时代,往往以这种精分的信息而形成一个一个的朋友圈,所以,志向和兴趣、爱好越来越成为交朋友的一个首要前提。
所以,这种理解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都是很合理的。
鲁迅说“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也正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
第三种解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把它解释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也感觉挺有道理的。
无友不如己者研讨
无友不如己者研讨“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学而》篇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第二次出现在《子罕》篇第25章:子曰:“主忠信。
毋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按照宋代经学家朱熹的解释,《子罕》第25章是重复出现的语句。
因此,注家的解释多集中在《学而》篇第8章。
在对这句的解释上,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笔者对此进行梳理,发现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无友不如己者”为何意古今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可分为二:其一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释:“‘无’、‘毋’通,禁止辞也。
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
”[1](P52)朱熹认为“无”和“毋”相通,是禁止的意思。
朋友是帮助自己增加道德修养的,如果他不如自己,那么这样的朋友没有益处,只有损害。
而程树德《论语集释》此句的考证引用了三家观点:《吕氏春秋》: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
吾与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
”《中论》:不如己者,须己而植也。
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也,亦无日矣。
《韩诗外传》: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
比于善者,自进之阶。
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
”[2] (P35) 程氏所列的几条考证:《吕氏春秋》引周公旦的说法,认为和不如自己或与自己比肩的人交朋友,要么连累自己,要么对自己无益。
《中论》中认为,不如自己的人需要自己去扶持相助,但是如果整天忙于提携别人,那谁来帮助我呢。
如果我这样,就很难取得进步。
《韩诗外传》所引南假子的观点,说明了同比自己强的人比和比自己差的人比的区别。
这三条都是说明应该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
以朱熹为代表的观点是古今注解的主流,绝大多数学者都持此等观点。
另一种解释则以现代学者李泽厚为代表,他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他在书中进一步解释道:“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
探索古代历史的教训与启示
古代历史的教训与启示探索
哎呀,说起古代历史的那些个事儿,咱们四川人讲究的就是个“活学活用,以史为鉴”。
想当年,秦始皇一统六国,那阵仗大得嘞,修长城,统度量衡,硬是厉害得板。
但话说回来,他老人家也有失误的时候,焚书坑儒,搞得文化差点儿断了根儿,这就告诉我们,再大的权力也得讲个理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是长久之计。
再瞅瞅咱们大汉朝,汉武帝那小子,开疆拓土,打得匈奴屁滚尿流,文治武功都拿得出手。
可晚年迷信神仙,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这说明了啥?人嘛,得有点自知之明,不能飘,一飘就容易犯错。
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个明君,虚心纳谏,跟魏征那些个直臣斗智斗勇,愣是把大唐治理得风生水起,史称“贞观之治”。
这告诉我们,多听听不同的声音,集思广益,才能少走弯路。
还有清朝末年,闭关锁国,结果让人家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挨了不少打,吃了大亏。
这说明啥?开放包容,学习先进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然就要挨打。
所以说嘛,古代历史的这些个教训与启示,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别让它们成了白讲的故事。
咱们四川人,骨子里就有那股子“不服输,爱学习”的劲儿,把古人的智慧学到手,让咱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无友不如己者”——孔子心目中的他人
“无友不如己者”——孔子心目中的他人
吴先伍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16(032)004
【摘要】在古代,“无友不如己者”被解读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不仅与孔子“不同”“毋我”的思想主张相违背,而且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实际上,“无友不如己者”是要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从异质性上来说,没有人是不如自己的.这体现了孔子对于他人的敬畏之情,尊重他者的异质性,不是将他人看作同化的对象,而是看作目的本身,因为孔子不是从自我而是从他人自身出发来认识他人的,而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6页(P35-40)
【作者】吴先伍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9
【相关文献】
1.“无友不如己者”与孔子“宗周之梦”的文化解读 [J], 杨晓丽
2.孔孟儒家论师友之道的精神旨趣与深刻意蕴——重思孔子"无友不如己者"教诲的实质含义 [J], 林存光;杜德荣
3.试析孔子心目中的“学” [J], 翁乾明
4.浅析孔子心目中的好学生形象——以颜回为例 [J], 宋玫
5.大同世界——孔子心目中的桃花源 [J], 张小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友不知己者的理解讨论文
无友不知己者的理解讨论文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我的交友之道”班会里分享我对交友的理解。
所谓交友,我认为应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孔子曾言:无友不如己者。
有人认为这句话应当是说“没有朋友比得上自己”,这是狭隘的、傲慢的;也有人道:“不如己者。
安为吾友?”但孔子曾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哪里会有完全不如自己的友人呢?我认为,这句话其实是指与人交友,应是“志同则往”。
志合之人方为友。
两个人相互走到一起,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志向。
如彼时陈胜、吴广,共有解救天下之意,推翻秦朝暴政之心,于是饮酒击掌,共商大事;又如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齐聚桃园,欲复兴汉室,也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目标、共同志向,于是成了朋友。
“若有道合意,自是相为友。
”古时便有先人割席断交,谓之“道不同,不相为谋”。
于我拙见,“道”是更深一层的“志”。
而同道之人,方为真心欣赏彼此,可以彼此欢悦,如名传天下的伯牙与钟子期,他们一人善鼓,一人善听,伯牙鼓琴之乐,便在于子期之听,于是钟子期亡后,伯牙“破琴绝弦”,只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无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自己演奏的意境。
交友之道便是如此,寻道合之友,共彼此之欢愉。
相互成就,方为朋友之道的极点,亦是志同道合的尽头。
寻友,是为了有志同之人相勉,是为了彼此欢笑,更是为了彼此成就。
且看那家喻户晓的管鲍之交,鲍叔助管仲实现了抱负,鲍叔也因此盛誉天下,这是他们志同道合的结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富强。
交友之道,便是找寻那志向一般的人,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同学们,今日的我们,也有着共同的方向——那便是高考。
所以我们也应共勉、同悦、互相成就。
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共聚一堂,让我们携手一起驶向理想港湾吧,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飞得更高吧。
逊志斋集自省 译文
逊志斋集自省译文逊志斋集自省译文 1原文:吴士好夸言。
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尤善言兵,谈必推孙吴。
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争雄,兵未决。
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
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
俾为将,听自募兵,戒粟吏勿与较赢缩。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
无赖皆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
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搜得,至辕门诛之。
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译文:吴地有一男子喜欢说大话。
(他)自己夸大自己的才能,说全天下的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
(他)尤其善于谈论兵法,谈论兵法必定推崇孙武、吴起。
正值元朝末年社会动乱,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与元朝争雄,战争没有最终定胜负。
这个男子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的时势,地形地势没有比苏州更便利的,粮食布匹没有比苏州更富有的,盔甲兵器没有比苏州更(坚固)锋利的。
但是(您)不能称霸的原因,在于您的将领太差啊。
如今您的将领,都是任用一些拙劣的男人,作战却不知兵法,这(只是)像老鼠一样的打斗罢了。
您果真能让我做将领,中原一定可以得到,对于战胜那些弱小的敌人又有什么(困难)呢!”张士诚认为是这样。
就让这个吴地男子做将领,听任(他)自己招募士兵,并告诫管粮的官吏(在分发粮食时)不要和(他)计较粮食的多少。
这个男子曾经到钱塘游玩,和一些无赖懦弱之人交往,于是(他)就到钱塘去招募士兵。
那些无赖都跟随他,其中获得官职的有几十人,每月消耗的粮食要用万来计算。
(他)每天与这些招募来的人只谈论一些击打刺杀坐下起立的方法,空闲时就杀牛备酒,与他招募来的那些人聚在一起喝酒,未曾(看他)率领士兵(练习作战)。
李曹公攻破钱塘,这个吴地男子和他的部下逃跑,一点也不敢与敌人格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札记
别误解“无友不如己”
□东方邮都盂城
我曾经对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疑惑不解。
“不如己”,即赶不上自己,或超不过自己。
字面意思比较简单,直译无不过是“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体现一个人社会存在的内容很多,有财产的、才能的、权势的,也有学问的、品德修养的,到底拿自己的哪一方面内容与别人相比,得出“不如己”的结论,进而决定是否与之交朋友。
找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学习,杨先生对“无友不如己者”的注释是:“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
译文只就字面译出。
”他对此句的翻译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与我们通常的理解无二。
这可能不是我一个人的疑惑,很多人对此的理解也是不甚了了,因而在交友标准上出现偏差。
有的人认为,要与比自己富有的人交友,与穷人交朋友,只能越交越穷。
一些落马的官员,择友标准就是这样。
他们手中有权,但囊中少钱。
于是,千方百计与老板称兄道弟,指朋论友,心安理得地从老板那里获得钱财,殊不知,老板们也不是傻子,顺势利用对方手中的权力,捞取更多油水。
一旦东窗事发,几乎没有一个老板承认与落马者是朋友。
有的人认为,要与比自己权力大、地位高的人交朋友,与社会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只能越交越低。
于是,一些人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往大官高官身边钻,得以靠近,则无所不用其极,不耻吸脓舐痔,喊爹叫娘。
一旦目的达成,则渐行渐远,或者当为官者势颓威弱时,跑得比兔子还快,决口不提朋友二字。
面对交友失败之种种,我更加迷惑,“不如己”,究竟指的是哪一方面。
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就难以理解孔子的交友观,也无益于自己的交友实践。
去年,买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阅读之,豁然开朗。
朱熹对“无友不如己者”有专门的注释。
其辞曰:“无,通毋,禁止辞也。
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
”
交友的目的是什么?辅仁。
朱熹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交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仁德,与品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损而无益。
仁是孔子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通篇《论语》,讲的就是仁。
朱熹的注解好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无友不如己”的关键。
这样再来理解这句话就不难了。
孔子告诉我们:不要与道德品质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其潜台词也很了然。
如果与道德品质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则有损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看这句话的语言环境。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第一第8章》)
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庄重,二要忠信,三要交良友,四要敢于改过。
除“无友不如己者”外,其它三个方面的焦点都是道德品质,以此类推,这句话的重点也一定是就道德品质而言,而非其它。
这样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在这一篇的其它章节中找到答案。
《论语·学而第一篇第14章》中说道:“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孔子说,君子之学,不在物质享受,而在于努力做事、慎于言说,请求通晓事物之理者匡正是非。
交友,不正是“就有道”之一途吗?
朱熹不愧为大儒,他的注解直达孔道。
交友与钱财多少无关,与地位高低无关,首取的是道德品质。
要善于与品德高尚者交朋友,以“见贤思齐”。
孔子如此说,生活中也常常而然。
阳虎是季氏家臣,鲁国大夫,地位不可谓不隆,但因其品德低下,尽管多次向孔子示好,孔子不为所动,甚至避而不见。
原壤是孔子的故交,家境不佳,地位也很低,孔子曾批评他的无所事事,无所成就,但原壤母亲去世时,孔子亲自为其母沐棺(清洗棺木)。
孔子的女儿和侄女儿嫁的也都是贫寒之士。
孔子看重的是他们的优良品德,而且,孔子的女婿公冶长还曾坐过牢。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缧绁léi xiè:拴罪人的绳索,这里指代监狱。
)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子:儿女,此处指女儿。
)妻之。
(《论语·公冶长篇第1章》)
交友乃人生之大事,孔子能不重德尚仁乎?
“不如己”,指的只是品德上不如自己,绝不是钱财地位等等。
于此,不能存有丝毫的误解。
与道德品行不如己者相交,哪怕是富豪,哪怕是高官,也难免“近墨者黑”。
正确理解《论语》的语义,记住智慧老人的忠告,我们会在交友上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来源:辽沈晚报2016年08月08日版次: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