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山西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教师用书(PDF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全书(教师用书电子教辅)-2023高考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优化指导】高中总复习·第1轮(全国版)

全书(教师用书电子教辅)-2023高考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优化指导】高中总复习·第1轮(全国版)

全书(教师用书电子教辅)-2023高考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优化指导】高中总复习·第1轮(全国版)介绍本教辅是为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而设计的教师用书电子教辅,适用于高中总复习·第1轮(全国版)。

本教辅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教学目标和要求2.课程核心内容与知识点3.题目类型和难度分析4.学习方法和复习建议5.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本教辅旨在指导老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教学目标和要求本教辅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掌握专题史的核心知识和要点。

2.提升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3.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

课程核心内容与知识点本教辅的课程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专题史的概念和研究方法2.社会运动与革命3.经济发展与贸易4.文化艺术与文学5.科学技术与教育每个核心内容都包括了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

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含义和重要性,并牢记每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和细节。

题目类型和难度分析本教辅的题目类型主要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分析题,这些题目都是按照高考考试的难度和题型要求来设计的。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解答题和分析题则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考试难度方面,本教辅将题目分成了易、中、难三个等级。

其中,易难度题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基本知识和题型,中难度题目则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习方法和复习建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科目,本教辅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方法和复习建议:1.认真听课和做笔记2.阅读历史文献和书籍,增强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3.练习历年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增强题型和难度的把握。

4.面对有难度的题目和知识点,不要放弃,要有兴趣继续学习。

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本教辅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分析题。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第一章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时1地球仪与地图课时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课时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课时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真题专练第2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课时7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时8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课时9时差课时10昼夜长短的变化课时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真题专练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13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真题专练第2讲常见天气系统课时14锋与天气课时15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真题专练第3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时17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时1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时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真题专练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0水循环课时21海水的性质课时22海水的运动课时23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24海—气相互作用真题专练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25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真题专练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课时27板块运动与地貌课时28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真题专练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29河谷的演变课时30冲积平原的形成课时3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其他地貌的发育课时32喀斯特地貌课时33风沙地貌课时34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真题专练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35植被课时36土壤课时37整体性真题专练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39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真题专练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40气象灾害课时41地质灾害课时4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一章人口课时4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课时44人口迁移真题专练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47城镇化真题专练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课时49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2讲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0工业区位因素课时5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3讲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2服务业区位因素课时53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时55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56交通运输方式真题专练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时58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真题专练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时59区域与区域发展真题专练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6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真题专练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63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时64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课时67产业转移课时68国际合作真题专练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时69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0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时71中国的能源安全课时72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7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4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时75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76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课时77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主要分区课时78东南亚中亚课时79西亚非洲课时80欧洲西部两极地区第2讲世界主要国家课时81日本印度课时82俄罗斯澳大利亚课时83美国巴西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时84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课时85中国人文地理特征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时86北方地区课时87南方地区课时88西北地区课时89青藏地区。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测试第五部分第十四单元第2讲课后作业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测试第五部分第十四单元第2讲课后作业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应国内战争需要而产生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答案 A解析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2018·天津部分地区一模)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 B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赣州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要求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考点定位 1.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挽救危局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及局限性。

2.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纲领、影响。

3.洋务运动的活动及评价。

4.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及意义。

5.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口号、意义。

6.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影响。

主题一 国家出路的探索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使部分先进中国人惊醒。

(2)概况人物 活动影响林则徐 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西医传播(选必2,P83、84)项目 具体表现西式医院建立 (1)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2)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措施(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3.太平天国运动(1)概况①兴起:洪秀全等在广西组织农民,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发展: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③失败: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纲领文件内容意义结果《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4课时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4课时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

第4课时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1.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3.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俄国农奴制改革:(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目的;(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2.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历史影响。

3.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戊戌变法的启示。

对应学生用书P232,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人农民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5.危机面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选择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改革具体内容及评价(三)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3.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3年高考2年模拟2021高考历史教参目录pdf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

3年高考2年模拟2021高考历史教参目录pdf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

第一篇 教材过关㊀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㊀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8㊀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6㊀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2㊀单元总结29㊀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33㊀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39㊀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46㊀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52㊀ 单元总结58㊀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62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69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76㊀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81㊀ 单元总结87㊀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91㊀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97㊀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04㊀ 单元总结110㊀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114㊀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21㊀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29㊀ 单元总结136㊀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140㊀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㊁经济与文化147㊀ 单元总结154㊀㊀㊀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58㊀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165㊀ 单元总结171㊀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173㊀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181㊀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189㊀单元总结196㊀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01㊀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8㊀ 单元总结215㊀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217㊀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24㊀ 单元总结231㊀第二篇 专题突破专题一 中国古代国家的政治制度235㊀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37㊀专题三 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的发展238㊀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239㊀专题五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240㊀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嬗变与理论成果241㊀试卷期中综合检测/24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期末综合检测/246。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2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课件ppt版本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2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课件ppt版本
衡的重要力量。 2.二战后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美国为扩张在东亚的势力,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
领日本。美国占领日本之初的政策是:尽量削弱日本,使之不能再成为 美国的对手;同时在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但保留了天皇制。
(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军事后勤物
考点一
资,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为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 据点,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
(3)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1.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进行⑥ 民主改革 ,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 国的扶持;制定出⑦ 合乎国情 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考点一
解析 “阳台对话”发生在1973年,美苏领导人亲切交谈意味着美 苏关系缓和,故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于1962年,多极化世界至今 尚未形成,冷战格局全面终结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A、C、D三项错 误。
考点呈 现
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考点二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点一
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自主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1)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外部因素: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
① 苏联的威胁 。 (3)根本原因: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日益密
提示: 新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 新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因素:大国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界舞台主角的角力与暗战”的 探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人民版】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第1讲 课后作业(含解析)

【人民版】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第1讲 课后作业(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答案 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

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选B项。

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2019·安徽定远月考)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答案 B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由材料“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B项正确。

A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均排除。

3.(2019·衡阳联考)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答案 B解析根据图表看出,唐代、宋代丞相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宰相,相权从秦朝的位高权重到日益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日益加强,B项正确,C项错误;元朝宰相权力有所反弹,A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部编版) 阶段提升复习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部编版) 阶段提升复习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突破。自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项以来,神舟载人飞船通过一次又一 次的验证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 无人验证,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实现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 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 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 员的中期驻留。时至今日,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奠定了空间站建 造任务载人飞船天地往返的良好开端。至此,神舟十二号集齐了全任务 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 设问,定 方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 信息点①: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 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 第二步
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析材料,
答题语言:“赶考”意识是一种先进的 调知识 信息点②:时代是出
社会意识,反映了实践要求和人民期盼, 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命题角度3 赓续探索太空 2021年10月14日下午,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通报此次任务有关情况。 据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将实现五个方面的任务目标。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比, 神舟十三号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同:一是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 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二是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 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三是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 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四是中国女航天员将 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 员,而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五是在神舟十二号 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 成果。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抗 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
(2)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 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 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造成的。
一、“冷战”的主要表现及对其的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发动了“冷
战”。美国以“反对共产主义扩张威胁、保卫自由世 界”为口号,具体作法:一是遏制苏联,竭力限制苏联影 响力的扩大;二是力图分化瓦解苏联影响下的东欧;三 是援助西欧,与西欧结盟,使反苏盟友的实力恢复和增
(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 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 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 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
(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国家利益的考 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 集团的安全利益。
(4)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 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B.消除战争威胁是联合的重要动力 C.建立欧共体消除了大国战争威胁 D.欧洲一体化根源于政治上的考虑
【解析】选B。欧共体的成立既有经济发展的要求,也 有政治上的考虑。发展经济是欧洲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消除战争威胁是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由此B正确。建 立超国家组织并不是要各国放弃独立主权,A错误;建立 欧共体消除了大国战争威胁错误,C错误;D理解片面,排 除。
【解析】选A。材料显示,“冷战”突破了欧洲的范 围,“冷战”背景下出现局部热战,“冷战”国内化趋 势加强。这些都是“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 故A正确。
二、20世纪70年代的“崭新的世界格局”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
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 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 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 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 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5讲 课题12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5讲 课题12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题1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了解历史上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2.了解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经济的发展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手工业劳作方式(1)生产模式: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2)特点: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选择性必修2·第4课P23)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经济发展的局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思维深化明清徽商、晋商形成的原因明朝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

他们凭借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而赢得高额利润。

[链接·选择性必修2·P67-69]中国古代的交通(1)中国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陆路原始社会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朝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水路春秋时期中国已有运河秦朝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 800千米,为世界之最辨析比较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驰道:驰道是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有两条驰道。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晚清至民国初期考点20晚清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晚清至民国初期考点20晚清
答案
9.C 材料“把各民族的方言利用为新文学的工具”“我们的复兴,以白话文为文学革命的条件”指出了文学革命的形 式,“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指出了文学革命的价值,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章回体白话小说的信息,故A项排除; 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故B项排除;D项中“开始”一词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创新1+1
2. 新素材·流行语汇[2023安徽皖优联盟联考]甲午战争后,时人口称的“新书”“新报”作为“新学”的具体承载物,其关注 度与传播度均有显著提升。“新书”“新学”“新党”与“旧书”“旧学”“旧党”成为两组互相对立的流行语汇。这反映出当 时 A.知识分子知识取向与身份认同的分化 B.民间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D.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
经典3+2
6. [2023河北联考]1902年,著名报人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栏目设计努力向《钦定蒙学堂章程》靠拢。下图 所示为该画报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介绍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这表明《启蒙画报》 A.意在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迎合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 D.注重总结传统科技成果
答案
6.C 由题干中的“栏目设计努力向《钦定蒙学堂章程》靠拢”“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介绍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 等信息可知,《启蒙画报》的做法迎合了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故选C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就以失败 而告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此时洋务运动已破产,且材料与洋务运动无 关,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介绍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并未体现注重总结传统科技成果的信息,排除D项。
2. [2021辽宁卷]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 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专题二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

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

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

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

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专题三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晚清至民国初期考点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晚清至民国初期考点
答案
11.【参考答案】 示例 我赞成“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中的第四点表现。(2分)理由 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 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创建北洋、南洋等近代海军;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民用 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培养了新式人才。洋务运动现代性 不足: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来看,顽固坚持传统的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从洋务运动的目的来看,是为 了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从洋务运动的内容来看,没有进行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从洋务运动的性质来看,是地主阶 级的改良运动。(8分)综上所述,我赞成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这一说法。(2分)
答案
8.B 由“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信奉者日众”可知,梁启超着力宣传民权、革命思想, 这与康有为的变法策略不同,B项正确。百日维新前革命尚未成为主要思潮,A项错误。C项“根本转变”表述绝对, 排除。湖南时务学堂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学堂的学生中,D项“动员民众变法”表述错误,可以排除。
答案
2.A 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鸦片战争后其他四个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广州的外 贸地位下降,华南地区的大量人口面临失业,再加上巨额赔款分摊于民众,社会矛盾激化,这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列强侵略加剧会加速中国社会半 殖民地化,但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排除D项。
创新1+1
2. 新情境·以表格切入[2023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下表为江南制造总局工人平均日工资统计表,据此可知
职称
洋匠 帮办、提调、委员
司事 匠目 工匠 幼童 小工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3讲 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3讲 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夯实必备知识
一、三国与两晋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三国鼎立局
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_蜀__汉___,简

面的形成
称蜀

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曹魏灭蜀 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 与统一
西晋统一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618年 唐朝建立
江南经济发展
907年 唐朝灭亡
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革
三省体制、 租调制
科举制
开明民族政策
三省六部制、御史台、 租庸调制、两税法
主题概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裂,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 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 (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 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监察、考核制度逐渐完善。赋税制度由魏 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4)文化璀璨: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教鼎立, 艺术大放光彩。而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则全面走向繁荣,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在 当时世界的地位。
_隋__唐__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思维提升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交融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 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浙江专版】:专题九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浙江专版】:专题九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c)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d)
巴黎和会
①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国的图谋(b)
②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c)
③《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客观作用和局限性(c)
2017浙江4月选考,28,2分
一战后的中国与
国联
历史解释
★★☆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①凡尔赛体系及其实质(c)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b)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c)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c)
2018浙江4月选考,23,2分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分析解读本专题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时刻警醒人们战争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世界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作为高考高频专题,复习时要格外重视。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从命题角度上看,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角度非常灵活,注重将一战与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如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多是二战的进程及影响,如《大西洋宪章》的发表;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高峰——慕尼黑阴谋;二战的进程及人们对战争态度的变化。从学科素养上看,涉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较多。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涉及,如果以非选择题出现,基本会与相关联的知识融合考查。因此,复习本专题应重点掌握战争的历史进程,通过战争形势图了解战争,加强时空意识的培养,同时要注意与必修课程内容的融合。
时空观念
★★☆
旷日持久的战争
①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b)
②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b)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c)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1840—1912年)课时13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1840—1912年)课时13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辛

-12-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微点拨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 多个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 度,地主阶级依然处于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结束,封建思 想在国民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
-6-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三)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以关税和盐税做抵押。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界内不准中国人 居住。 3.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 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沿线的战略要地。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7-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四)影响 1.《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境地。 微点拨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 (一)条件 1.经济条件: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 2.阶级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力 量增强。 3.思想条件: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条件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 纷出现。 (2)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 盟会成立。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时作业: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课时作业: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

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石),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中田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答案 B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6课标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

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

3.(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

”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

”中国古代“富民”()A.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B.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是“四民”中的“士”阶层D.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答案 A “(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可知古代的富民没有什么特权,故A项正确。

4.(2015课标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_辽宋夏金元考点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_辽宋夏金元考点

创新1+1
情境创新+命题创新
创新1+1
1. 新角度·史料切入[2023山东日照校际联考]下表为有关宋代小商贩(小经纪)的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宋代
小商贩(王良佐)“居临安观桥下。初为细民,负担贩油,后家道小康,启肆于门, 称王五郎”。
小经纪“就门卖羊肉、头肚、腰子、白肠、鹑兔鱼虾、退毛鸡鸭、蛤蜊、螃 蟹、杂爊、香药果子,博卖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动使(日用器具)铜铁器、 衣箱、磁器之类”。
答案
1.B 材料中涉及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南方,发现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纺织品,据此可以推断,这与经济重心南移、 当时的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密切相关,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海上丝绸贸易及墓葬中纺织品的材质,排除A、C两项; 材料强调的是纺织业中心的位置,未涉及南北方纺织技艺的对比,排除D项。
经典3+2
2. [2021全国乙卷]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 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 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答案
2.C 材料表明,宋代官府强调“重农”,苏辙认为“农工商贾之家……为士者也”,郑至道认为士农工商皆为本业,从侧 面可以看出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故C项正确。两宋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A项说法不符合 史实,排除;商鞅变法后,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大多实行重 农抑商政策,四民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D项错误。
年,诏曰:“可令开封府依外州法居养鳏寡孤独,及置安济坊。”此后,朝廷颁布了相关法规,要求凡户数上千的城寨镇 市,都要设置安济坊;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都可将其送入安济坊医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解历史 新中国的外交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 背景:1953 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ꎬ美国干涉中国内政ꎬ 并企图从������������ 印度支那 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ꎮ (2) 目的:和平解决������������ 朝鲜 和印度支那问题ꎮ (3) 概况:1954 年ꎬ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ꎬ在瑞 士的������������ 日内瓦 召开ꎮ (4) 成果:周恩来提出停止敌对行动的合理建议ꎬ达成« 关于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ꎮ ( 5) 意义: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 要国际会议ꎻ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ꎮ 2.万隆会议 ( 1)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ꎮ (2) 目的:保卫和平、争取������������ 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ꎮ (3) 概况:1955 年ꎬ亚非 29 国政府首脑ꎬ在印尼的万隆召开ꎮ (4) 成果: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 的方针ꎬ促进会议取 得圆满成功ꎮ
(5)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 亚非 各国的联系ꎻ中国与更多 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ꎮ
特别提示 “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 1) 同 ①共同经历: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ꎮ ②共同任务:反殖、反帝和反对霸权主义ꎬ维护民族独立ꎬ发 展民族经济ꎮ ③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ꎮ (2)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ꎮ
1 00
高考历史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概览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可分为两条知识主线: 1.新中国外交的历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ꎬ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ꎻ20 世纪 70 年 代ꎬ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ꎻ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ꎮ 2.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历程:二战后期ꎬ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ꎻ二战结束不久ꎬ美国对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ꎬ两极格局逐渐形成ꎻ20 世纪六七十年代ꎬ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等力量的崛起ꎬ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 趋势ꎻ随着苏联解体ꎬ两极格局结束ꎬ当今世界呈现出“ 一超多强” 的局面ꎬ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ꎮ
������������������������������������������������������������������������������������������������������������������������������������������������������������������������������������������������������������������������������������������������������������������������������������������������������������������������������������
第 12 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ꎻ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意义ꎻ ③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和意义ꎻ②中美关 系正常化的背景、进程和意义ꎻ③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进程和意义
图解历史 “一边倒”外交政策
特别提示 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的侧重点 “另起炉灶”“一边倒”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三者各有侧 重ꎮ “另起炉灶” 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基本准则问题ꎬ“ 一边 倒” 和“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策略问题ꎮ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 1)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 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ꎮ (2) 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⑦ 外交孤立 ꎬ同苏联等 17 个国 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ꎮ 2.提出 (1)1953 年 12 月ꎬ周恩来在接见⑧ 印度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ꎮ (2)1954 年ꎬ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ꎬ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 联合声明ꎬ一致同意以⑨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 缅关系的基本原则ꎮ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后改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 ) 、⑩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 后改为“ 平 等互利” ) 、和平共处ꎮ ( 4)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ꎬ成 为 解 决 国 与 国 之 间 问 题的基本准则ꎮ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①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ꎻ②新时期我国以联合国 为中心的外交活动ꎻ③新时期我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和影响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60 页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① 两 大阵营 之间的对立斗争ꎮ ( 2) 国内:新中国诞生ꎬ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ꎮ 2.内容
政策
含义
意义
另起 炉灶
不承 认 国 民 政 府 建 立 的 旧的屈辱的外交ꎬ另行建 立新的② 平等 外交关系
改变了中国③ 半殖民地 的 地位ꎬ有利于形成独立自主 的外交局面
政策
含义Biblioteka 意义续表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清除④ 帝国主义 在华的 残余势力ꎬ取缔帝国主义 在华的一切特权
巩固新中国 的 ⑤ 独 立 和 主 权 ꎬ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 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外交上坚定地站在 ⑥ 社 会主义 阵营一边
保障人民革命 胜 利 成 果、 捍卫和平ꎬ 使新 中 国 不 致 处于孤立的地位
������������������������������������������������������������������������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