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知识点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知识点与复习题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欧米

初三化学知识点与复习题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欧米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二节 元素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原子(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每个质子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4.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5.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锐式和钝式晶体:讲述了晶体的构成和晶体形态,介绍了锐式和钝式晶体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 晶体的晶格和晶面:介绍了晶格和晶面的概念,讲解了晶格和晶面的关系,并讨论了晶面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3. 晶体的晶体系和晶体面指数:介绍了晶体系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讨论了各种晶体系的特点和晶体面指数的表示方法。

4. 晶体的物理性质:介绍了晶体的物理性质,包括透明性、硬度、断裂等,并解释了这些性质与晶体的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5. 晶体的化学性质:讨论了晶体的化学性质,包括溶解性、腐蚀性等,并解释了这些性质与晶体的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

6. 晶体的应用:介绍了晶体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包括电子元件、光电子器件、化学传感器等。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如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1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四单元(1)

1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四单元(1)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N2 78%、O2 21%、稀有气体0.934%、CO2 0.034%、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02%。

【知识解读】(1)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要注意“体积分数”或“占空气总体积的”字眼。

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量都用体积来表示,而不用质量来表示。

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1.燃烧物的选择: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

常用铜丝、红磷来除去气体中的氧气。

不能用木炭、镁条、铁丝不用木炭原因:消耗气态氧气的同时产生气态的二氧化碳不用镁条原因:在消耗氧气的同时也把氮气消耗掉2.用加热铜丝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实验原理:2Cu+O加热2CuO(2)实验装置:(3)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冷却到室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

(4)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还可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铜丝反应。

(5)该实验要注意: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铜丝必须过量,能把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耗尽。

③要反复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以保证于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与铜丝充分接触。

④反应结束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读取反应后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

(6)误差原因:①结果偏大:反应后小气球的气体未挤出,②结果偏小:a铜丝用量不足;b反应结束后,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c装置漏气d加热时间太短;e推拉次数太少。

(7)用该实验代替红磷的优点:不会导致环境污染。

3.通过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1)实验原理:4P+5O点燃2P2O5(2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可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1、原子的构成(1(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2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2 元 素一、 元素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 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相对原子质量=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3、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三、 元素周期表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课题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初三化学复习-第四单元

初三化学复习-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脉络图一、课前预习: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种类(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4)相对原子质量≈决定原子的质量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1)定义:具有的一类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

(2)表示方法————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b、意义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发*排列依据*d、分类e地壳:、、、;细胞:、、;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a 、写法及意义: Mg :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 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 、几种数字的含义Fe 2+ 3 Fe 2+: 2H 2O , c 、化合物中各元素 为零d 、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 2、化学式 (1)写法: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 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 。

b 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 除外)(2)意义:如化学式H 2O 的意义:4点 化学式 Fe 的意义:3点 (3)计算:a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b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c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例1、计算NH 4Cl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2、NH 4NO 3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3、CO (NH 2)2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例2、“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试验成功,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第四单元为初三化学的有机物的分类与命名。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有关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以及命名规则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1.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在化学中,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碳是地球上存在数量最多的元素,它的化学性质非常特殊,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有机物的基本特征是碳与氢的共价键,同时也可以存在其他元素的共价键,如氧和氮等。

2. 有机物的分类方法有机物能够根据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一般情况下,根据有机物分子链的长度来分类,可以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等。

烷烃的分子中只有碳-碳单键,烯烃的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炔烃的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三键。

在具体分子结构上,有机物还可以根据它们的官能团进行分类。

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决定其化学性质的基本结构,如羟基、羰基、羧酸基等。

根据官能团的不同组合,有机物可以分为醇、醛、酮、酸等不同类别。

3. 有机物的命名规则有机物的命名规则是为了表明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有机物的命名可分为系统命名和常用名两种。

(1)系统命名: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采用联前缀、基前缀和主链基命名的方式进行命名。

常见的联前缀有甲、乙、丙、丁等,基前缀表示碳骨架的长度,主链基是有机物分子中最长的一条连续碳链。

(2)常用名:一些比较常见的有机物,由于历史原因或广泛应用而得到常用名。

常用名是在系统命名之前广泛使用的命名方式,如甲醇、乙醛等。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名仍然存在并广泛使用。

4. 标明结构的简便符号有机物的结构可以使用简便符号进行标明,以方便表示和描绘结构。

常见的简便符号包括数字表示碳链的长度,H和非碳原子表示相应的氢和其他非碳原子。

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它们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机理的重要基础。

掌握有机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规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并能够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和应用化学知识。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生命之源 水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生命之源 水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
4.1我们的水资源
(1)水资源分布、海洋资源宝库、我国情况(总量第六)、爱护水资源(节约、防治)(2)水的净化(静置沉淀、过滤(一贴二低三紧靠)、吸附、蒸馏)
(3)硬水和软水的鉴别与转化
4.2水的组成
(1)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冰)
(2)水的组成
①电解水(正氧负氢、体积比、质量比)
②氢气的燃烧(验纯、现象、氢气的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4.3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例题2,3,5 P136)
(3)实验设计
4.4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三种读法(质的方面、粒子方面、量的方面)
(3)书写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标四等五查)
①写出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写出已学的单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量的方面)。

九上化学四单元笔记

九上化学四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四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的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化学键的概念:原子或离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强烈连接。

化合价的概念: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量。

二、化学式和化合价
化学式的概念和书写规则。

化合价的计算方法。

化合价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化学式的配平方法。

三、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规则。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应用。

四、实验操作和技能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取用固体、液体药品的方法,加热操作等。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等。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如防止爆炸、烫伤、中毒等。

五、重要知识点和难点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构成。

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配平方法。

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

六、易错点和难点突破
区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区别。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和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规则。

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配平技巧。

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安全意识的提高。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的原子
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结构组合而成的
物质。

2. 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称,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
符号和数字的组合。

3.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同时按照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4. 元素的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活动性等。

5.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反应:金属元素通常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反应,产生化合物。

6. 化学式的推导:根据化合物的成分和化合价,可以推导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元素的相对质量,相
对分子质量是指一个分子的相对质量。

8. 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利用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包括物质的摩尔数、质量、体积等。

9.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
条件。

10.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上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上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上化学第四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的总结:
1. 原子和分子结构: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结构,并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的概念。

2. 元素周期表: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组织方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了解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以及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掌握共价键的成键与非成键电子对的概念,了解分子的三维结构和分子式的表示方法。

4. 物质的量和摩尔:熟悉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摩尔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用摩尔计算物质的量、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5. 溶液和溶解度:了解溶液的概念,包括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掌握溶解度的定义,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
度和压力。

6. 酸碱中和反应:了解酸和碱的概念,包括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特点。

以上是九上化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请随时提问。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至课题三)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至课题三)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至课题三)知识点总结: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水资源总量比较,但人均水量,水资源分布很不,呈现的局面,许多地区出现缺水状况。

2、我们实施的一项从长江流域引水供给北方地区,缓解北方水资源缺乏现状的大型水利工程叫做。

3、节约用水的含义主要有两层,它们是:①②,并且节约用水的措施有——①在工业上:,②在农业上:③在生活上:。

4、水体富含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含有的较多,从而出现的一种藻类猛增,溶解氧大量减少,导致水质恶化的一种现象。

并且在海水中主要称其为,在淡水中主要称其为。

5、关于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①在工业上:,②在农业上:,③在生活上:。

6、根据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以及每一步的作用,填写下表:7、自来水净水过程中,只有,该流程进行的是化学变化。

8、沉淀的含义:,静置沉淀的含义是:,吸附沉淀的含义是:。

我们通常使用的絮凝剂叫做:。

9、请叙述过滤操作所需要的仪器有哪些?。

请简述“一贴、二低、三靠”的含义:,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可能有哪些:10、吸附操作主要是利用的结构,从而去除水中的一些。

蒸馏操作则主要是利用的不同,从而分离。

11、蒸馏操作要注意的几个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位置应该在,其主要的目的是用来测量的温度。

②加入碎瓷片(或沸石)的目的是③冷凝水是从(下口进上口出,上口进下口处)以使冷凝管充满冷水。

12、根据四种净水方法的对比完成下表:13、净水方法的比较(由低到高):14、硬水的概念:,软水的概念:,我们一般使用的是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若则为硬水,若则为软水。

生活中,我们一般用方法来将硬水软化,实验室中,我们一般用方法来将硬水软化。

使用硬水的危害有哪些?15、氢气的物理性质有:氢气是一种(颜色、气味、状态),它(水溶性),密度。

氢气的的化学性质,氢气具有,故纯净的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

但是在点燃前要先。

16、物质在燃烧时火焰的颜色:17、请写出电解水实验的化学方程式:电解水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首先,电源的选用必须是,并且在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为,在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为;并且它们的体积比为。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第四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1、原子的构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能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③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3)相对原子质量①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电子电子层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02、0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

九上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九上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的笔记整理,包括该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和相关概念: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如氦气、氖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和杂质0.03%。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1.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是一种元素(单质)或几种元素(化合物)。

2.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化学式。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2. 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 氧气可以和许多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物质发生反应。

四、氧气的制取
1. 工业上通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2. 在实验室中,通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也可以使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

3. 收集氧气可以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五、空气污染与防治
1.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活动。

2. 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如PM2.5、PM10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3. 防治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绿化、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等。

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化学第四单元的笔记内容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一、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灭火的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四、自燃和缓慢氧化:
1.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2. 缓慢氧化:不易被察觉的缓慢的氧化反应。

五、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阶段,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单元,其中第四单元是较为重要且难度适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一个个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根据其组成粒子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如氧气、氮气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原子或离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如水、二氧化碳等。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进行任何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燃烧、氧化等。

三、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氢元素的符号是H等。

四、离子与化合物的命名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集团。

根据离子的带电性质,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形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组成的;分子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间的原子共用电子而形成的。

化合物命名需要根据其组成元素的特点进行规范。

金属元素的离子采用元素名称,并指明其电荷,如氯离子(Cl-)、铜离子(Cu2+)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需要先写非金属元素名,然后加上“-化”或“-酸”,如氧化碳(CO2)、硫酸(H2SO4)等。

五、比例问题不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元素所含的质量比是恒定的。

这种质量比称为元素的质量比。

质量比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得出,也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六、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以化学反应为基础,描述了反应物之间的质量变化以及产生的新物质。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方程式左侧,产物位于方程式右侧,可以通过平衡化学方程式来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总结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较为基础,但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

【初中化学】精选初三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水的净化

【初中化学】精选初三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水的净化

【初中化学】精选初三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水的净化初三
复习第4单元化学中的知识点:净化水,欢迎阅读参考!
(1)净化方法及原理
方法:静置:使不溶性大颗粒沉淀
吸附:加入明矾,形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沉降;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悬浮杂
质和臭味
过滤:去除水中不溶性杂质
蒸馏:净化程度较高,除去溶于水的杂质,使硬水软化
此外,水中还含有细菌和病毒,可以用氯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2)硬水的软化
硬水:含有更多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对人的健康有害。

锅炉内有硬水,浪费燃料,
甚至引起爆炸
软水:含较少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3)蒸馏和过滤
① 蒸馏:加热液体使其变成蒸汽,然后冷却蒸汽并冷凝成液体。

这种方法叫做蒸馏。

通过蒸馏,不同沸点的物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挥发性液体也可以从溶解在液体中
的非挥发性杂质中分离出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②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操作。

操作时应掌握的要点是:“一贴、二底、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底: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在过滤中还要
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需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一是倾斜液体的烧杯口与引流的玻璃棒
紧靠;二是指玻璃棒的下端要与三层滤纸的那边相接触;三是指漏斗的下端与烧杯的内壁紧靠,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且形成液柱,加快过滤速度。

以上是《初中化学》第4单元第1单元化学知识的点评:水的净化如何?你还满意吗?我希望它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同时,我也祝你学习进步,考试成功!。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复习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复习

第四章化学方程式一:质量守恒定律1:概念。

2: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相等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原子的数目没有,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必然相等。

二: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2:化学方程式可表明[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数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都可表明3:化学方程式中符号的含义:“+”,“=”,“↑”,“△”,“↓”。

4:在3Fe+2O2Fe3O4的反应中,_____份质量的铁跟_____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_____份质量的四氧化三铁。

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在空气中燃烧:铁在氧气中燃烧:氢气中空气中燃烧: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加热碱式碳酸铜:镁和稀硫酸反应:铝和稀硫酸反应:锌和稀硫酸反应:铁和稀硫酸反应镁和稀盐酸反应:铝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铁和稀盐酸反应: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加热高锰酸钾: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在反应“C + O2点燃CO2”中,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32:44 是指每反应12份质量的碳,同时就有份质量的氧气参加反应,生成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2:用28克铁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g?第四章测试题一、选择题1、化学反应前后必定发生改变的是()A、元素种类B、原子数目C、分子种类D、物质的质量总和2、下列说法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增加了B、木炭燃烧后,留下的炭灰的质量比木炭的质量减少了C、2 g氢气与 8 g氧气反应生成了 10 g水D、8g氢气与8g氧气反应生成了9g水3、对化学变化前后描述正确的是()A、是分子运动的过程B、是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C、是元素种类变化的过程D、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点燃4、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判断,2AB 2 + B 2 = 2M ,M 的化学式是( )A 、A 2B B 、 AB 2C 、 B 3AD 、 AB 35、a g 硫在b g 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c g 二氧化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 与 b 之和等于 c B 、反应前后硫原子总数、氧原子总数不变 C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 、反应前后硫元素和氧元素不变6、书写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不需要用到的条件符号是 ( ) A 、“ + ” B 、 “ = ” C 、“ △ ” D 、 “ ↑ ”7、用足量的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当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铜的质量为64克,则消耗掉氢气的质量 ( )A 、小于2克B 、等于2克C 、大于2克D 、无法确定8、取 M 克的CuO ,与氢气完全反应后得到 n 克的Cu ,同时用去 W 克的氢气,则 Cu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16n/(M-n )B 、16M/(M-n)C 、2n/WD 、(n-M )/16M9、将 13克某金属 R 放人足量的盐酸中,使其充分反应,生成 RCl 2型化合物共放出0.4克H 2,则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13B 、26C 、52D 、65 10、某纯净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关于该物质组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但肯定不含氧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1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 、 Cl 2 + 2NaBr = 2NaCl + Br 2B 、 Fe 2O 3 + 3CO = 2Fe + 3CO 2C 、 Zn + CuSO 4 = ZnSO 4 + CuD 、 CuO + H 2 = Cu + H 2O12、在 X + 2O 2 = CO 2 + 2H 2O 的反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 X 的化学式为 ( ) A 、C B 、 CO C 、 CH 4 D 、 C 2H 5OH13、在天平的两托盘的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且足量的稀硫酸,调节天平平衡,再往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 Mg 和 Zn 待烧杯中的 Mg 和 Zn 全部反应完毕后,天平的指针 ( ) A 、仍然留在原来的位置 B 、不能停止 C 、偏向Zn 的一边 D 、偏向Mg 的一边 1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 + H 2 B 、 4Fe + 3O 22O 3 C 、2KMnO 42MnO 4 + MnO 2 + O 2 ↑ C 、CuO + H 2 2 O 15、某二价金属 2 g 与适量的稀 H 2SO 4完全反应后得到 10 g 硫酸盐,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 65B 、56C 、24D 、2316、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分解,生成氧气,若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分解,生成O 2的质量最多的是( )A 、HgOB 、 KMnO 4C 、H 2OD 、 KClO 317、在反应 A 2 + 2AB 2 = 4AB 中,1克 A 2 与足量的AB 2 反应生成 5 克AB ,则A 2与AB 2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A 、3:4B 、4:3C 、1:2D 、2:118、agKClO 3和bg 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可得到cgKCl ,则反应中得到氧气的质量为 [ ]A .(a+b-c)gB .b-cgC .(a+b+c)gD .a-cg19、下图横坐标x 表示 Mg 、Fe 的质量,纵坐标y 表示生成 H 2 的质量,能代表等质量的Mg 、Fe 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的图像是( )20、已知化学反应 2A + B = C + D,7克的A与2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6克C,已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0B、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14克A参加反应可生成D 22克D、A、B、C、D 中 C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二、填空题21、在一切化学反应里,由于反应前后,________种类没有改变,________的数目没有增减,____________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___________必然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带电
电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即。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液态固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 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