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外同步法复习策略管见-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及答题技巧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及答题技巧高三历史在第二轮复习期间应该学会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将历史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
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达技巧基本方法: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模拟试题的训练与解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模拟试题进行 训练,覆盖不同题型和知识点。
对模拟试题进行详细解析,帮助 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和解题思路。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个性 化指导和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和
改进方向。
实战演练与反馈
组织学生进行实战演 练,模拟真实的高考 环境和考试流程。
分析历史上的转折点,理解这些转折 点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 现代社会。
易错易混知识点的辨析
整理易错知识点
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明确错误的原因和正 确的理解方式。
辨析易混知识点
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和区分,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 和联系。
03
解题技巧与策略
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排除法
利用排除法
注意审题
对于选择题,可以利用排除法来缩小答案 范围,提高正确率。
审题要仔细,避免因为审题不仔细而出现 错误。
06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掌握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
学会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 义等方面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 展的内在逻辑。
强化历史批判性思维
学会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 析,不盲目接受传统观点,能够提出 自己的见解。
总结关键词:历史时期特征,历史发展规律
在二轮复习中,需要重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 点,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通过对历史时期特征的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02
重点与难点突破
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总结重要历史事件
留出检查时间
高考历史答卷策略和解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答卷策略和解题方法与技巧1.选择题(1)题目构成。
选择题属于客观题,试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
高考全国卷的历史选择题目前为清一色的材料最佳选择题,选择题的题干由材料和设问组成,材料和设问一般为两行,平均70个字左右;试题材料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以文字材料为主,少量题目使用图表材料;设问通常为半句话,和选项连起来才能构成一句完整的话。
试题的4个选项通常为字数相近、结构相似的短语或词组,平均有10多个字;选项的表述具有较强的历史专业性,阅读理解难度较大。
(2)题目类型。
从题干和选项的逻辑关系来看,历史选择题主要有“现象-本质型”和“原因-结果型”两种类型。
“现象-本质型”选择题的设问大都使用“这反映了”“这表明”“这体现了”“……是”等设问方式,试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特别是对该历史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实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题目难度通常较大。
此类题目约占选择题的60%,如2015年Ⅰ卷有7题,Ⅱ卷有7题;2016年Ⅰ卷有6题,Ⅱ卷有7题。
“原因-结果型”选择题要求判断历史事实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或影响等,需要依据已有知识做出判断。
此类题目约占40%,如2015年Ⅰ卷有3题,Ⅱ卷有5题;2016年Ⅰ卷有6题,Ⅱ卷有5题。
(3)解题思路和方法。
把历史选择题主要归结为“现象-本质型”和“原因-结果型”两大类,可以把复杂问题简约化,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度。
近年全国卷选择题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正确选项必然和试题材料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有课本知识的支撑或与课本内容有一定关联。
这样,答题时就可以先把与材料无任何关联的选项排除掉,再把与所学知识相悖的选项排除;剩下的再看是那种选择题类型。
“现象-本质型”选择题的难度通常较大,主要难在试题材料远离教材的程度上。
不少考生读不懂材料,或对历史阶段特征领会不够、把握不透,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性特点。
解决这类问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或基本读懂材料,关键是要熟悉与试题内容相关的历史阶段特征,把二者关联起来,正确答案就容易判断出来了。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法和策略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法和策略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复,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制定复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复计划是第一步。
根据历史课程的内容和考试时间表,将复时间分配到不同的主题和单元上。
确保给予每个主题足够的时间和重点。
梳理课堂笔记复时应该回顾之前的课堂笔记和讲义。
梳理和整理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加深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制作复提纲制作复提纲是高效复的一种常用方法。
将每个主题或单元的关键知识点和要点总结成提纲,可以帮助整理思路和加深记忆。
利用图表和图像历史课程通常包含大量的时间线、图表和图像。
利用这些可视化工具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
制作思维导图、时间线和图表可以帮助记忆和复。
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通常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解释。
在复过程中,尝试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不同历史学派和观点的解释。
这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提高应试能力。
解析历史文本历史复不仅仅是记忆和记述,还需要解析历史文本和资料。
练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文章和教科书中的内容,帮助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模拟考试进行模拟考试可以帮助熟悉真实考试的形式和要求。
找到历年的历史试卷进行模拟,并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
了解自己在时间管理、答题技巧和知识点掌握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复和提高。
合作研究与同学一起复历史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可以加深理解,并发现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的不足。
合作研究还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帮助开拓思维。
积极调整心态历史复可能会遇到挑战和困难。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研究动力非常重要。
与朋友交流、休息和放松都是保持良好心态的有效方式。
小结高三历史的第一轮复习,需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梳理课堂笔记,制作复习提纲,并利用图表和图像进行复习。
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解析历史文本,进行模拟考试以及合作学习也是有效的复习方法。
同时,调整心态并保持积极的学习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高三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复习历史,并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1-7-2新中国的外交
1-7-2新中国的外交一、选择题1.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B.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答案】A【解析】“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2.(2011·海南·25)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回顾对比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
所以选A项。
其他二项均不是提出于1955年,可排除。
3.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
”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答案】A【解析】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关键,中国同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含答案)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
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
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
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
该做法旨在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D.巩固君主专制2.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
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
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A.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B.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C.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D.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3.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
这反映出宋代()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4.宋太祖时期,建立了由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
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枢密院掌“天下兵籍”。
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
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A.事权分化,皇权加强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5.宋初,士大夫收入较低,如县令“月给不满十千(文)”,其中三分之二折算为茶、盐、酒等实物;至真宗时,官员俸禄不仅获得大幅提高,官员还可折支“见钱六分,外任给四分”。
这一变化()A.旨在消除官员贪腐现象B.是宋代税收制度变革的产物C.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反映了士大夫地位开始提高6.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7.由于北宋境内养殖马匹效果不佳,故北宋政府与西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频繁的茶马贸易,即北宋用茶叶和丝绸等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整理方法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整理方法高考历史作为重要科目之一,对于每个考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作为一门纪录人类历史发展的科目,内容广泛,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考试中难免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题目。
为了帮助考生高效备考,本文整理了一些常见的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1. 控制时间高考历史考试非常注重时间管理,考生必须学会如何合理利用时间。
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考试分为几个时间段,将每个时间段用于回答不同难度的题目。
例如,开始时可以先回答一些易答的题目,接着再回答中等难度的题目,最后再回答最难的部分,以保证用时最为合理。
2. 对题目进行理解和分析高考历史试卷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面对这些不同的题目类型,考生应该学会对题目进行理解和分析。
对于选择题,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个选项,并辨析它们的差异,以确保最终选择的是正确的答案。
对于简答题,考生需要关注每个关键字,并将它们与自己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然后给出完整、清晰、有条理的答案。
对于论述题,考生需要根据所给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注意进一步探讨其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给出准确的回答。
3. 熟练掌握历史名词高考历史试卷中常常出现许多历史名词,例如,阅读材料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领袖、组织和事件名称,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名词,以避免出现混淆和误解。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多读历史书籍,学习历史事件和流派,理解它们的发展和影响。
4. 善于分析并比较历史事件和事实高考历史试卷中一些题目需要比较和分析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和事实,以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答题过程中,考生需要关注每个事件和事实的影响、发展历程、原因及其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并且给予严谨的逻辑分析。
这将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部分,但只要加强练习,应对这类题目会成为容易的事情。
5. 学会归纳和总结历史常识高考历史试卷中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很多考生面对重要的历史题目时手忙脚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考生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归纳和总结。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和方法
历史作为文科考生的一门重要的科目,也是很多学生头痛的科目之一。
下面是几种高考历史解题技巧和方法,帮助大家提高历史考试成绩。
1. 认真审题
高考历史考试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考查证明能力”。
所以,在作答历史试题时,必须认真审题,并经常反复查看题目和题目所给材料,对题目进行深入理解和领会。
2. 把握思路
在做历史试卷前,要有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
可以将试卷上的所有题目通读一遍,先做易题,再专攻难题,以提高答题的效率。
3. 留意关键词
解题时要注意关键词,学生需要关注到史事件或人物的时间、
地点、原因、影响等要素,避免偏题。
同时,还要善于分析和概括
历史材料中的关键性内容,做到言简意赅。
4. 注意简答题的细节
在历史考试中,有许多题目只需要简单地回答问题。
但同学们
有时会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
要认真阅读题目,考虑问题的关键点,并注意回答时语言不要有歧义。
5. 看图说话
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常常会涉及到历史事件、文物图片等资料
性内容。
对于这些资料,学生们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能力,看图说话,提取出关键的信息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高考历史解题技巧和方法的简单介绍,希望能对
同学们的历史考试有所帮助。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五分册_华东师大版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其主要的外交政策是:A. 完全依赖西方列强的支持B.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主权独立C. 主动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D. 对外采取封闭保守的态度2、1928年的“改订新约运动”主要目标是:A. 增加对日经济援助B. 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C. 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D. 推动国内工业发展3、题干: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其初期的主要任务是:A、巩固国民革命成果,发展经济B、维护国内和平,抵御外侮C、恢复国家统一,重建中央政府D、推进民主改革,实现民生幸福4、题干: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立场是:A、坚决抵抗,捍卫国家领土完整B、妥协退让,寻求和平解决C、中立观望,等待国际干预D、消极抵抗,避免战事扩大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A. 实行盐业专卖制度B. 推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改用法币C. 实施土地改革政策D. 加强对外贸易管制6、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哪项外交政策尤其是与日本的关系上,引发了较大的争议?()A. 实行不结盟政策B. 积极推行友好外交C. 对日态度摇摆不定D. 门户开放政策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措施?A. 实施训政B. 推行土地改革C. 加强军队建设D. 发展经济建设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B. 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C. 完全放弃了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抵抗D. 尝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9、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对日本进行军事反攻的战略是:A. 第一、二、三次围剿B. 土地革命战争C. 抗日战争D. 淞沪抗战 10、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B. 恢复国内政治稳定C. 盲目追求工业化D. 抗击外部侵略11、《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措施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进步?A. 强化中央集权B. 推行保甲制度C. 实施宪政改革D. 放宽民族禁锢,促进民族融合12、《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事件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A. 1932年九一八事变B.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C. 1936年西安事变D.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剿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实行的军事行动被称为() A. 北伐 B. 土地革命 C. 南征 D. 围剿14、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 独立自主 B. 联苏抗日 C. 亲英美 D. 不结盟15、以下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A、进行土地改革B、推动农业现代化C、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D、制定外贸政策16、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下列哪一项政策是为了争取支持抵抗侵略?A、与苏联签订《国防协定》B、切断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C、与德、意、日三国签订《反苏互助条约》D、与国民政府内部的反对派进行协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至1937年间的主要外交政策及其背景,并分析这些政策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及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及复习策略高考历史是一门考察考生对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科目,因此,考生必须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和复习策略,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及复习策略。
一、答题技巧1.审题要准确在高考历史考试中,每道题目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限制条件。
考生应该仔细审题,确保自己理解了题目的核心要点,否则可能会导致答错题或浪费时间。
在阅读题目时,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几点:题目背景、时间范围、问题要求和参考资料。
2.答题前先列出思路为了避免在答题中出现混淆和逻辑错误,最好在开始答题前列出一个清晰的答题思路。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的答案准确无误,同时也可以节约时间,使得答题效率更高。
3.写作答题要注重语言表达历史考试中要求考生进行写作答题,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是考生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考生应该尽量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注意词汇的使用和语法的正确性。
4.要注重时间分配历史考试时间一般比较紧张。
因此,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分值,合理地分配每道题目的时间,以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
二、复习策略1.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定期重要事件历史考试要求考生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因此,考生需要熟悉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重要事件,例如人类起源、社会进化、文明史、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世界历史等。
2.多练习历史试卷多练习历史试卷是考生提高历史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
历史试卷不仅可以让考生熟悉考试时的题型和难度,还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提高做题技巧和效率。
3.利用历史考试指南和历史学习资料历史考试指南和历史学习资料是考生备考的重要资源。
这些资料包括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名人传记、历史小故事等。
利用这些资料可以对考点、考试难度等有一定的预测,同时也能够系统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总结。
4.注重刘海历史学科的联动历史学科是同一网的不同栏目,其中政治、地理、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高中历史中西对比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中西对比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中西对比题是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中西方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
1. 审题: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比较的中西方历史事件或制度。
2. 确定比较点:根据题目要求,明确比较的方面,如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思想等。
3. 列出主要异同点:对于要求比较的事件或制度,分别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注意要基于史实,客观描述。
4. 分析原因:对于不同点,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方面入手。
5. 总结评价:在列出异同点、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对中西方事件或制度进行简要的评价。
6. 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注意条理清晰,可以先总述再进行分述,或者使用序号、小标题等方式进行区分。
7. 史论结合:在回答问题时,要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和论述,避免空谈。
8. 语言简练准确:在回答问题时,注意语言简练准确,不要过于啰嗦,避免使用大段的复制粘贴内容。
9. 认真复查:最后,要认真复查答案,确保没有遗漏和错误。
通过以上技巧,可以更好地回答高中历史中西对比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练习题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含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一、选择题1.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答案】C【解析】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 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 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2.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答案】C【解析】由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故C正确。
新时期,我国外交是步履维艰的,故A错误。
B错在“唯一”,排除。
D项在图中不能反映,排除。
3.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
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对策答案
广义上的题目情境 , 既包括史料素材情境 、 结构 载体情境 , 也包括题目的设问情境和作答要求情 境 , 学生要能够做出准确的释读和理解 。仅以2015年全国卷中的两道题目为例对此做一简单说明 。
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 ”据反馈 , 有的学生答非 所问 , 只能简单地罗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准确理解出题目的 情境信息 。这个公式所阐释的是科学技术对于提 高生产力的贡献 , 科学技术可使生产力各要素的 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 , 在论述的过程中, 需要做出相关的对比分析。
范性。
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 “新儒学 ”的先河。材料二 19世纪末 ,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 制考》 二书 , 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 《左 传》 等书 , 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 , 影响恶劣,导致“ 中国之民 , 遂二千年被(遭受) 暴主夷狄之酷政 ”。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 《礼记》 等原典 , 理解 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 ,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 便是孔子为“ 改制 ”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 解释《春秋》 , 认为《春秋公羊传》 中的“三世 ”说为: “始于据乱(世) , 立君主; 中于升平(世) , 为立宪 , 君民共主; 终至太平(世) , 为民主 。 ”
“二轮 ”复习的有效对策
3、案例评析: 关于备考的有效性。
问题?如何解决?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深入理解; 学科知识 。 )
:(1) 以能力渗透(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灵活 迁移知识点解决问题 、敏感甄别选项 、深度理解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 而不以知识 温习为追求(整理知识结构 、背诵结论 、 知识点的准确和全面) 。
中外历史纲要上解题技巧+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只要是中国近代的,都会说 1.因为内忧外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2.促进中国近代化(民主化/工业化)
3.促进了思想解放
只要是近代的,无论中外,原因都有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只要是近代的,无论中外,都是科学技术 的发展促成了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推动了
4.农耕技术,手工业 10.加强经济交流,
技术领先世界
促进经济发展
5.资本主义萌芽
6.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中国古代史·文化
1.民族文化融合,开放程度高 2.思想开放 3.外来文化传入 4.三教合一,不同文化交融发展 5. 儒学世俗化/平民化
中国古代史·练一练
1.(山东济南二模·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唐朝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 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 《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 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 外交通,“入四夷之路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 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 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中国现代史·标准答案
特点∶1.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3.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任答2点给4分)
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一)审题方法我们是否能仔细检查问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多项选择题的三维动态迁移意识越来越强,困惑也越来越大。
由于其答案的独特性,它不像材料分析问题和问答问题那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一旦考试中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所有的错误。
仔细复习,尤其是选择题。
根据多项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考试的方法,明确问题的含义和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到18世纪末,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反英斗争已演变为一场统一的美国独立战争。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其中,原因是答案项。
主要语言指的是“转变”(即从分散的反英斗争到联合独立战争)。
资格赛包括时间(从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和特征(次联合)。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
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
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第三,明确基本问题类型。
多项选择题也有自己的特点。
根据其特点,明确问题的基本类型,然后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每种问题类型的回答方法,思考和掌握“按数就座”。
第四,推敲备选项。
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
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第五,阐明理论观点。
大多数选择题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观、阶级斗争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然后在这些理论观点的指导下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解题方法考题就是答案。
在认真研究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同步法”管见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同步法”管见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同步法”管见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32100420余年来各地针对历史高考复习作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传统惯性、教师精力、学生基础及现行教材的制约,使高考复习还是基本因袭三轮循序渐进策略(简称“传统法”),笔者尝试运用中外历史同步参照渗透的两轮五段复习策略(简称“中外同步法”),在此斗胆抛砖引玉,唯求同仁赐教。
历史高考复习策略亟待更新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否便于学生的接受和运用直接制约着复习质量与效益,仅仅教会孤立、零散、无序的材料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整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造,有机改变原有的篇目章节划分所造成的静态、割裂、封闭,使之更加动态化、条理化、集约化,比如把各国的历史按阶段放到特定的世界大背景下考察,也可把某一阶段“定格”后对不同朝代、国别进行“动态”观察以得出阶段特征,还要把中外历史分门别类地作横向与纵向比较,以获得规律性认识。
这种比较、分析,既有大跨度、高概括。
又有小切口、深分析,既立足学生认知水平,又合乎学科结构体系,使人耳目一新。
所谓的“传统法”即先中国古代史、再中国近现代史、最后世界近现代史的既定程序,从基础到专题再到综合的三轮模式,该法在80年代开始形成,到90年代初走向完善,曾经是广泛通行的备考良方。
但随着中国加入WTO、新课程标准开始实施以及高考内容和形式为契机的改革已初露端倪,当今改革的冲击波猛烈震撼着传统的教、学、考阵地。
为此要求广大师生应奉行前瞻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精神,恰当处理高三教学进度、难度、广度、深度,进而对教与学、知识与能力、古今中外历史、学科内外综合等作妥善安排,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应变能力,克服封闭性和依赖性,以求得事半功倍成效。
因而笔者认为“传统法”已明显滞后,遭遇了各方面的强力挑战:即全球化形势发展的挑战、素质教育要求的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挑战、新教材建设大趋势的挑战、史学研究新成果进展的挑战。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详细有例题)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指导(详细有例题)高考历史学科试题中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掌握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是历史高考取胜的重要手段。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无论何种形式的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一).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
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
近年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二).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
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
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
例:实业强国是近代国人的梦想和追求。
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轮船招商局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在这个专题式选择中,“近代”是时间限制,“实业强国”是主题;在小题中“洋务派”是条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题限制。
审清了这些限制和主题就不难做答。
(三).识破“陷阱”巧解题1.识破“条件陷阱”,提高审题能力历史选择题不同于材料题和问答题,其特点之一是审题即是答题。
因此,提高审题能力显得特别的重要。
审题时,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等限制条件都要看懂、审清,避免落入命题者设置的“条件陷阱”,造成失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中外同步法复习策略管见-历史试题
20余年来各地针对高考复习作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传统惯性、教师精力、学生基础及现行教材的制约,使历史高考复习还是基本因袭三轮循序渐进策略(简称"传统法"),笔者尝试运用中外历史同步参照渗透的两轮五段复习策略(简称"中外同步法"),在此斗胆抛砖引玉,唯求同仁赐教。
高考复习策略亟待更新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否便于学生的接受和运用直接制约着复习质量与效益,仅仅教会孤立、零散、无序的材料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整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造,有机改变原有的篇目章节划分所造成的静态、割裂、封闭,使之更加动态化、条理化、集约化,比如把各国的历史按阶段放到特定的世界大背景下考察,也可把某一阶段"定格"后对不同朝代、国别进行"静态"观察以得出阶段特征,还要把中外历史分门别类地作横向与纵向比较,以获得规律性认识。
这种比较、分析,既有大跨度、高概括。
又有小切口、深分析,顺理成章,合乎认知规律理论,使人耳目一新。
所谓的"传统法"即先中国古代史、再中国近现代史、最后世界近现代史的既定程序,从基础到专题再到综合的三轮模式,该法在80年代开始形成,到90年代初走向完善,曾经是广泛通行的备考良方。
但当今改革的冲击波猛烈震撼着传统的教、学、考阵地,以高考内容和形式为契机的改革已初露端倪。
为此要求广大师生应奉行前瞻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精神,恰当处理高三教学进度、难度、广度、深度,进而对教与学、知识与能力、古今中外历史、学科内外综合等作妥善安排,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应变能力,克服封闭性和依赖性,以求得事半功倍成效。
因而笔者认为"传统法"已明显滞后,遭遇了各方面的强力挑战:即形势发展变化的挑战、素质教育要求的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挑战、新教材建设大趋势的挑战、史学研究新成果进展的挑战。
那种严重依赖教材的固定程式,不仅容易限制教学视野,忽视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需求,只是呆板、狭隘地满足于就事论事、习惯于静态分析、侧重于罗列史实的偏颇;而且中国与世界史互相割裂,人为地隔绝开来,无视世界历史是有内在联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有序过程。
那画地为牢和孤芳自赏的陋习在教学中的积淀根深蒂固,长此以往陷于纷繁的枝节头绪中而漫无边际,无疑加重了师生的惰性,因而若仍然因循守旧,沿用死记硬背
或照本宣科之旧习即必定无所适从,何况教材的相对稳定和高考的革新总是一对矛盾,借鉴上海教材以及许多地区的初中教材已经实行中外历史合编方式并受到广泛认可的经验,进而针对近年高考频繁出现中外历史渗透题的趋势,于是乎在继承传统复习方法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活化教材,突破思维定势已势在必行,新高考复习策略呼之欲出。
"中外同步法"优化设计构想
现行高中旧课本共五册达842页,有77万余字数,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短期内要牢固准确地掌握诸多史实、概念和线索、特征谈何容易?笔者以教学信息资料有选择地包容、摄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为基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教师先跳进题海,再让学生跳出题海,这样通过精讲、精选、精练,使学生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学习,把求知作为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突破教材和课堂束缚,在知识的广阔天地中游刃有余,走出苦读厌学的怪圈。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保复习时序、目标的计划性;强化热点、疑难和薄弱环节的针对性;激发学生上课与课外吸收、消化的积极性,尤其应致力于改善教学策略和传授学习方法上,例如诱导学生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教学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等方面,切忌简单机械地重复。
因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一线备考的心得,本着"减负增效"的根本宗旨,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立足点上,从宏观上基本不拘泥于教材,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化的变通处理,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抠若干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作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繁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故对倍受关注的高考复习策略作一番构想。
该策略大致轮廓如下:
轮次任务时间安排
第一轮(强调学科内综合为主)第一阶段:中国古代史(先秦--两宋)新课讲授熟悉课本上半学期
中古史(元、明、清)中国、世界近代史(14-19世纪)单元交叉复习拓宽视野下半学期
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外现代史(20世纪)单元交叉复习夯实基础2
月初到4月底
第二轮(凸现大综合)专题复习精讲精练教师点评为主拔高学科能力5
月初到6月初
重点、热点、薄弱环节突破查漏补缺提高适应文科综合考试能力教师注意三科的平衡协调注重精炼学生自学为主6月初到7月初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轮第一阶段在中国古代史(先秦--两宋)新课讲授中还要简要补充,点到为止,如先秦(四大文明古国等);秦汉时期(罗马帝国、印度佛教等);隋唐(欧洲黑暗的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等);五代、两宋、辽、金、夏(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等)。
紧接着第二阶段先讲授元朝部分,补充{四大发明外传等};再复习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一、二章(其中16--18世纪的亚洲包括中古史明清内容;然后转入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世界近代史第三、四、五章和中国近现代史第二、三单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和深化),以上为第一学期内容。
第二学期属于第三阶段,初步打算为:世界史下册第一章为开端,再中国近现代史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革命);其次是世界史下册第二、三章(一战--二战)紧跟中国近代史第五、六、七单元(1927--1945);然后为世界史第四章(两极格局的形成)连接中国近现代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再次在世界史第五章后继续中国近现代史八、九单元(1949--1976年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与曲折);再次完成世界史第六章和中国近现代史十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统战、民族;外交等;最后为世界、中国的科技文化(也可放在专题史)。
第二轮第四阶段主要进行专题复习,第一步着重中外近现代史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科技,中外对应并列展开,先世界后中国;第二步落实中古史,基本采用传统方式。
第五阶段为综合复习,促使学生稳扎稳打,实现最后冲刺。
此外,在平时复习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对课本内容进行优化处理,有意识地实现迁移,学会织网和点金术,譬如;明、清时期对照{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传教士来华、尤其比较中西方衰落与崛起(强化皇权与确立王权;重农抑商与重商主义;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扩张与闭关自守的海禁;近代科技的曙光与传统科学的夕阳;农民起义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农本经济的破败与工业革命浪潮)};近代史[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的巨大落差;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不同命运;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划时代意义;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配合];当代史[1949年新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建国初中国学习苏联;中国的"大跃进"与西方经济的"黄金时期";东亚儒教文化圈与经济奇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苏联、东欧剧变;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由此通过逐步点拨和示范,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目标要求,驾驭历史线索与规律,摒弃唯书唯上积弊,从单调、繁琐的听、抄、背中解放出来,由此步步为营,以增强学习的成功欲、新鲜感和吸引力,最大限度提高备考质量,为高三复习打下扎实基础。
经过一年初步尝试,笔者执教的同学在2000年高考中获得219、211、208、205、201分的理想成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诚然高考复习的优化理应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
"中外同步法"的探讨还刚刚起步,尽管千头万绪,任重道远,但笔者坚信只要以新、实、精、活的标准,追求"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理想目标,避免保守和僵化,通过扎实努力,就一定能为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附录:近年高考问答题有关中外历史参照渗透试题
年份内容备注
199150、概述1840--1919年间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全国
1993用武昌起义到"二次革命"的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并总结其基本道理三南新科目组
199542、……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它促进社会变革的专用上与法国启蒙思想有何不同及原因全国
199543:30年代中、埃、西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特点和意义并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不能遏制二战爆发全国
199848:概述明清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及科学技术由发展转为停滞两种文化现象的表现、特征并分析其社会原因全国
20004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全国3+2
200036、……中美就中国加入WTO问题达成协议,……获得"双赢"结局…… 请回答: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苏、浙、吉3+X
2001 38:近代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变迁,⑶二战后美国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及原因、调整策略。
全国文科综合
2002 37:20世纪国际关系歌剧发生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