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护理--初设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

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促使早日康复,我们在护理实践中对患者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收入我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明确,共5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9例,年龄为40至76岁。

治愈7例,好转38例,死亡5例。

2 实施方法收集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社会背景等,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3 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3.1 体位指导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前三天应绝对卧床休息,要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谢绝探视人员,床上活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患者的洗脸,翻身,大小便,饮食,都要专人协助进行。

第四天起,可进行关节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床边使用便器;第二周可进行床旁活动,如无并发症,可逐渐过渡到室外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限。

3.2 心理护理3.2.1 恐惧焦虑的心理患者因突然发病,加上频繁而剧烈的心前区疼痛有濒死感,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以入院1-2天患者多见,看到护士忙碌的身影,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响声,固定在自己身上的各种导管,且被要求绝对的卧床,更加剧了恐惧和紧张,所以护士工作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并及时解释病情,安慰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

3.2.2 抑郁悲观的心理患者的这种情绪,一般发生在发病后3-5天,从焦虑发展而来,患者会担心此次发病会对生活、工作造成影响,从此失去劳动力,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等。

对这种患者,要鼓励其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护士要加强床旁巡视,给予心理支持,并教会患者情绪调节和控制方法,提高心理反应能力。

3.2.3 乐观、满不在乎的心理对于较为自信、乐观的患者,常会对疾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或不以为然,不听医护人员的劝告。

对于这类患者要向其详细解释疾病发生的机理及并发症的严重性,使患者认识到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比正常人多份危险,工作及活动均需量力而行。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急性梗死患者不同于其他疾病,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和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所以,对心肌梗死患者,除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外,必须做好心理护理,以增加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1]。

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心理活动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它既是病情变化的必然反应,又是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心理护理就是以护士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的忍受认识,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心早日康复[2]。

近几年来,笔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了探讨,发现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和个性不同的人,其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因而心理护理的方式也就不同。

根据临床观察,大致可归纳为四类:1 紧张焦虑型患者表现为恐惧心理,特别害怕,思想高度紧张,有濒死感[3]。

这一方面是由于疾病造成的痛苦或意识到自己处于病危状态。

另一方面是环境的生疏,尤其是抢救室内有很多陌生的仪器,监护仪不断发出闪光和声响,特别是刚入院的患者,医生和护士埋头忙碌,测体温、脉搏、血压,描写心电图,抽血、输液等,再加上陪护的家属恐慌紧张,甚至伤心哭泣。

这一切使患者晕头转向。

这时若大家谁也不理睬患者,就会使患者的恐惧心理加剧。

这种紧张可刺激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引起心动过速,以及心律、血压的改变,甚至危及生命。

这时需要护士用语言暗示等方法,把患者的情绪迅速安静下来。

当然濒死感、恐惧感,也反应了病情的严重程度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护理人员,一方面要重视患者的主诉,采取必要的措施,另一方面要耐心讲明道理,疏导患者。

不要用生硬的态度或简单、粗暴的方法加以训斥。

否则会使患者心情不舒畅,造成不良心理,加重病情。

典型病例:女,58岁,以下壁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家属在旁不住地哭泣,在患者面前询问医护人员,“他的病严重么?是否会死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内心理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内心理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内的心理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最初24小时内在急诊中的心理护理措施。

方法对急诊科就诊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进行科学的心理护理。

结果通过心理护理,患者情绪稳定,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增高,顺利度过危险期。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的护理非常关键,科学及时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转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人无明显疼痛)并常发生心衰、休克和心律失常。

急性期表现为心前区持续疼痛不缓解,大汗、全身乏力、烦躁不安。

患者常因不良的心理因素而影响疾病的转归。

因此,发病24小时内心理护理很关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中男性47例,女性3例;年龄34岁-75岁,平均54.5岁;其中首发症状心前区疼痛30例,上腹痛伴恶心呕吐11例,腰背痛7例,无明显疼痛2例。

1.2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系统的心理护理,观察效果并进行评价。

2心理分析2.1心理状态的变化随着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发展,患者的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大部分患者在疾病初期因心前区剧烈疼痛产生焦虑,经过进一步的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便会出现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这是由于疾病突然发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又因剧烈的心前区疼痛,伴有濒死感等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心理反应。

2.2环境的变化患者进入医院这一陌生的环境,对医生及护士的各项检查及治疗措施不够了解,产生忧虑和不安。

有些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明显,认为自己的疾病可能无法救治,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产生了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反应迟钝,甚至消极,绝望的情绪,同时对医院环境产生厌恶及抵触心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急救护理与观察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急救护理与观察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急救护理与观察体会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危急病症,一旦发生需要进行紧急的护理和观察。

作为一名护士,我曾经参与过多个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急救护理和观察工作,通过这些经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进行心肺复苏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急救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我所参与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中,有一个病人在急性期发生心脏骤停。

当时,我们立即开始了心肺复苏措施,进行了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尽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病人最终没有恢复心跳。

这个经历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在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中,必须要及时而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其次,及早进行血流重建治疗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急救的重要环节。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早期往往存在冠状动脉堵塞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血流重建治疗,会导致更严重的心肌缺血和坏死。

在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中,我们迅速将病人送往导管室进行血管成形术。

术后,病人的病情明显好转,疼痛减轻,心电图异常改善。

通过这个例子,我深刻认识到早期血流重建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救治中的重要性。

此外,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及时而全面的观察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在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中,我们密切观察了病人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疼痛情况以及血液指标的变化等。

我们发现病人的血压持续下降,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并伴有持续不缓解的胸痛。

我们立即汇报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通过这个例子,我认识到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全面而及时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病情恶化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

在护理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往往面临严重的疾病威胁,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中,我发现病人情绪低落,抑郁情绪明显。

我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较多,尤其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多见,所以死亡率较高,再加上住院费用高,使这类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

因此,临床护士及时恰当地做好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科从2003年12月~2005年6月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心理分析1.1 强烈的焦虑、恐惧心理绝大多数患者由于起病急、症状严重、病情凶险而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同时加上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使患者产生濒死感,恐惧死亡,表现出痛苦而惊恐的表情,沉默寡言呻吟不止,不愿与医务人员交谈。

加上患者对将要进行的溶栓治疗思想上有疑虑,或者意识到病情严重、恐惧死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患者感知能力下降或出现偏差,甚至阻断护患交流[1],患者对住院环境产生陌生感,加之较多治疗、护理措施的干预,及检查手段需配合,使其原来由自己支配的生活规则,一下子转为由医护人员来控制,患者感到特别不自由,大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况。

此外,早期绝对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等约束因素,更加重了患者的焦虑心理。

1.2 渴望求知心理由于医学科普知识普及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患者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是怎样一种疾病,加上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而对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一无所知。

因此,绝大多数患者住院后会有强烈的求知心理,不少患者及家属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相关疾病知识。

因住院期间患者恐惧痛苦的经历,患者在康复期常常表现为对预防疾病复发知识的迫切需求心理。

1.3 猜疑拮抗心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临床表现特别而往往不能立即确诊,一旦确诊之后往往会出现特殊的心理反应。

即对医生的诊断将信将疑,对治疗方案出现抵触拮抗心理。

1.4 自卑愧疚心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费用普遍高于其它一般疾病,特别是非医保或家境不宽裕的患者,住院期间大量医疗费用的支出,使患者感到是因为生病而花光了家庭积蓄,是自己的疾病拖累了一家人,处于极度的自卑愧疚之中,难以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及检查。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摘要】急性心梗是心脏病中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的目标与原则、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康复。

急性心梗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能够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进一步完善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机制,推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照顾。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理护理、心理健康、心理状态、心理干预、心理康复、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是指在治疗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关注和支持,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和康复。

急性心梗患者常常面临着心理上的焦虑、恐惧、抑郁等问题,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影响,减轻心理负担,促进康复的过程。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不仅仅是提供治疗和护理,更是关于患者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专业的心理护理团队,可以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情绪支持、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心梗后的康复期。

1.2 为什么需要进行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会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急性心梗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还会引起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进行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恐惧。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患者往往会感到恐惧、焦虑和无助,甚至可能出现抑郁和失眠等心理问题。

及时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式,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提高他们的抗病能力。

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关键词】急性心梗;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急症,来势凶险。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急性冠状动脉血液供应障碍,使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缺血致部分心肌坏死。

病人感到心前区压榨性、持续性疼痛不缓解,感到焦虑,有濒死的恐惧。

因此,作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首先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保证病人配合抢救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愈后效果。

急性心梗病人来自社会不同层次,社会地位、经济状态、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作业条件以及受教育文化层次等各有不同,因此心理反应以及承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由医生确诊,心电图证实为心肌梗塞后,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即恐惧心理、悲观心理、焦虑心理,以及求生的欲望。

1恐惧心理及护理当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表现为精神极度紧张,不敢正视眼前的事实,但又惧怕疼痛和死亡,性格内向暗示性极强,自认为生命快要结束,对生的希望特别眷恋,此时遵医重护行为加强,配合默契,怕稍有不甚引起猝死,这样势必造成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肌收缩加强,心脏负担加重,故由病理因素和内在因素两者互相影响而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对于这种病人我们首先1要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和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严格执行责任制护理,严格限制探视,以免过多探视加剧病人的恐惧。

1.1医护人员举止端正,技术精湛,细心热情但不做作,使之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用暗示的手段和事实慢慢与病人沟通,让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1.2心理疏导:例如,女性前壁及间壁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时,目光惊恐,过于紧张,自感胸前区压榨性瘀痛、憋气,立即用消酸甘油10豪克静脉慢滴,另加丹参20ml+5%GS慢滴30滴/分,几分钟后感疼痛缓解。

在急救过程中,我们做到操作轻稳,言语和气,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让其安静,在适当情况下告诉病人病情,虽然很危险,但不是不治之症,你来得及时,我们对治疗心肌梗塞又有经验,只要你安心休息,配合治疗,会很快好转的。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护理(一)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护理(一)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护理(一)【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病情重而变化快,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而致死。

近几年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明,不良情绪是诱发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病人施行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通过近几年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实践总结出几点体会,小结如下。

一、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急性期表现出恐惧、紧张,原因是由于疼痛与气急引起的濒死感和无名的威胁;恢复期病人较多考虑疾病的愈后和对今后工作与生活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康复后相当长时间内,有的病人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症状,虽然顺从康复计划,但被动依赖、心境低沉、绝望等。

这种负性情感,通过大脑多种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而影响心身疾病的发展、转归和康复。

因此,对心肌梗塞病人应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和整体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二、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适、安静的环境对每个人都会感到轻松愉快,对病人更是如此。

当病人急诊入院后要力争安排在抢救闻或小房间,与嘈杂的外界隔开,室内物品、用具放置井然有序。

通过感官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可使病人入院前的急躁、恐惧、焦虑、痛苦、失望的情绪恢复平静,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可使心率、血压下降,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艮好的作用,有利于病人渡过险关。

三、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病人入院后都渴望得到医生、护士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危重病人更是如此。

医生、护士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给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护理人员要抓住这个特点。

对病人热情和蔼,并要严肃认真,说话耐心,简练清楚又要有分寸,切忌吞吞吐吐,以免引起病人的疑虑。

操作时轻松熟练,有条不紊,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病人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关键,树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促使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

四、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由于发病突然,精神上遭受意想不到的打击,往往比疾病本身对机体的打击严重的多,甚至使心理防线崩溃,因而产生急躁、易怒、悲观情绪。

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心梗,即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不适。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于心梗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并提供相关建议,以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1. 接受心理反应心梗患者在接受这一突发事件后,常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反应。

他们可能担心再次发生心梗,担心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抑或担心成为他人的负担。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并给予关怀和理解。

不要轻视患者的情绪波动,尽可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

2. 提供信息和教育心梗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受到信息的影响。

他们可能对疾病的认知存在误区,或者缺乏关于康复的知识。

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案,以及有效的康复措施。

提供充分的知识,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

3.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心梗患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以便在康复过程中获得帮助和支持。

护理人员可以建议患者寻找家人、朋友或病友组织来分享感受和经验。

在定期随访中,及时了解患者康复的进展,并鼓励他们参与康复训练或心理咨询。

此外,护理人员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倾听患者的困扰,并给予鼓励和赞美。

4. 制定积极的生活方式心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饮食、定期锻炼等。

这些措施不仅对身体有益,还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制定积极的生活方式计划,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定期检查和康复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调整计划。

5. 促进社交活动心梗患者常常因为疾病的原因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

组织心理支持小组、康复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为患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通过社交活动,可以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

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

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应争取及早发现,及时抢救,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

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总认为自己病情严重,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心理等,应先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病情与情绪的利害关系,安慰病人不要失望,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2)卧床休息: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一环,在发病的急性期(10天~2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

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如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翻身等),如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第3周可下床在室内活动。

在急性期谢绝探视,以免心情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3)饮食与大小便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饮食上要给予低热饮食,少食多餐,保证足够的维生素。

因病人多卧床,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故应给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食,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急性期为了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3~4 天内应给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稳定改为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4)疼痛护理:疼痛是最早发现的症状,多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使患者产生一种焦虑心理。

护士应严密观察,让患者卧床休息,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镇痛、镇静药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从不良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配合医生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者1 6 0例 。随机分 为实验组 和对照组 , 每组8 0例 。其 中观察组男 性 4 4例 , 女性 3 6例 , 年龄在 4 5— 8 2岁之间 ; 教育状 况 : 大专及 以上 l 2例 , 中学 4 3例 , 小学及 其以 下 2 5例 。 两组患 者在性 别 、 年龄、 教育 状况 以及病情 等 一般资 料上 无明 显差 异, P >0 . 5, 0 有可
个 体 化 延 续 护 理 对 改 善 高 血 压 患 者 生 存 质 量 的效 果
李凤 茹 ( 河北省邯郸 市人 民 医院 内三科 河北
邯郸
0 5 6 0 0 1 )
【 摘 要】 目的 探讨个体化延 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效果 的促进作用 。方 法 选 取我院收治的 1 6 0名高血压 患者为研 究对 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 每组 8 O例 , 实验 组接 受个体化延 续护理方案 , 对 照组接 受常规健康 教育。分别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 ,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 生存质 量在 实施 干预前 差异无显著 意义( P > 0 . 0 5 ) 。 实施 干预后 , 除生理职 能、 躯体疼痛外 , 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 O . 0 5 ) 。结论 个体化廷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 的生存质量具有显著 效果 , 值 得临床
上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 不能 自主锻炼者可用胸腰部 渐进 垫枕法 , 要定 时按摩下肢 肌肉 和做关节的主动 和被动活动 , 防止进行性肌萎缩 和关 节僵硬 . 3 个月 内禁 止弯腰 , 不可负
重。病程在 2— 3月后 , 患者 的一些症状逐 渐消失 , 部分功 能逐渐 恢复 , 需佩戴腰 围固定 腰部 , 时间不宜过长 , 同时避免 劳累, 护 士应告知 患者此 类疾病 的功 能恢复需 要一个 漫 长的过程 , 在取得 病人及家属配合 的情 况下 , 给患 者制定一 个行 之有效 的康复计 划 、 训 练方法 、 讲解 预期 目 标, 增强患者 的信心 , 使其能积极 主动参 与功能锻 炼 , 建 议有条件者 转 入社区康复治疗 。 5体会 胸腰椎 骨折是骨伤科临床 的常见病 、 多发病 , 由于骨折部位特 殊 , 卧床所需 时间长 , 常为 1— 3 个月 , 因此 , 对 护理质量有 更 高的要求 , 尤 其需要周 密 的护理计 划 , 重视心理 护理 , 解除患者心理 负担 ,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 术前消除患者 的疑虑和恐 惧 , 为机体康高血压 生存质量 【 中图分类号 ] R 4 7 3 . 5 【 文献标识码 】 B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作者:李舞王玉萍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238-0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饱餐尤其是高脂饮食时诱发心肌梗死,其发病率高,早期死亡率高,有时还会发生猝死。

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至关重要。

1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1.1建立一个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病室安静、整洁;医护人员语言要和蔼可亲,举止大方,使病人心情舒畅。

1.2严禁医护人员和家属在病人面前议论与其病情有关的问题,严禁在病人面前讲刺激性语言,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诉病人。

1.3进入监护室的病人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的环境、各种机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如机器噪音、电板使用后皮肤瘙痒等)详细介绍给病人,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1.4对盲目自信、过分乐观的患者,反复讲明本病的有关常识,劝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生活;对有焦虑心理的病人,采取放松治疗法,如学习气功,使病人自如地应用放松疗法应付内心的焦虑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刺激。

1.5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劝病人戒烟、戒酒。

因为饮酒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吸烟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加快粥样硬化,使病情加重。

1.6向病人客观的讲解病情的演变,讲清病情稳定后要适量活动,让病人了解不活动不仅不利于心功能恢复,甚至会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鼓励病人活动并在活动方式和活动量上给予指导;在病人活动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使病人有安全感,逐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7心理治疗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

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浅谈急性心肌硬塞的心理护理

浅谈急性心肌硬塞的心理护理

浅谈急性心肌硬塞的心理护理关键词急性心肌硬塞;护理;心理特点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伴有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等原因引起管腔急性闭塞,导致管脉血流中断或急剧减少,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续而严重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

临床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痛、心电图特征性动态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增高。

大量研究提示它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也有关。

所以了解掌握AMI患者的心理特点,并予针对性护理,对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护理包括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主要包括卧床休息,一周后方可床边走动,恢复正常生活至少需3个月,选择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戒烟酒,保持大小便通畅等。

心理护理包括:1恐惧焦虑的心理由于AMI患者大部分患有高血压或(和)糖尿病,对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以及整个地区人群心血管病例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升高,使得其中大部分都知道AMI发作有生命危险,但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为突然发病,心理准备不足,加上剧烈的心前区疼痛且有濒死感,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此种心理以发病后及入院第1~2d的患者多见,特别是CCU病房的患者,他们看到医生护士忙碌的身影、各种监护仪器在使用中发出的响声、固定在身上的电极、管道等,鼻导管氧气气流声,且被要求绝对卧床休息,更加剧了恐惧和紧张。

在此期间,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感。

①护士的工作要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②要在患者接受的情况下,主动介绍监护环境及监护仪器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③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使患者情绪稳定。

2忧虑抑郁的心理忧虑抑郁心理主要发生在住院4~5日的患者,是从焦虑慢慢发展而来,可持续数周,主要担心患病后对生活工作的影响。

不同患者忧虑也各有不同:如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担心病后影响其工作地位;作为一家之主,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患者,担心患病后失去劳动能力,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给子女带来负担;家庭经济环境不好的患者,害怕患病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家庭雪上加霜;年轻人则担心身体活动及性功能受影响等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要对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 医护人员要多做介 绍及解 释 工作 , 及 时了解患者 的心理状 态 , 并 在检查 时让患者家属 入
[ 2 1 蔡淑娴 . 对 c T增强 扫描患者 实施心理护 理的临床效 果们. 中国 医
药指南 , 2 0 1 2 , 1 0 ( 2 1 ) : 3 1 8 — 3 1 9 .
统 的变化 , 致使 血压升高、 面色潮红、 心率加快等不 良反应 。 另 外, 由于部分患者过度紧张导致在增强扫描过程 中出现身体移
总之 ,护理人员根据 C 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 理护理 , 可帮助患者调整 心态 , 减 轻 不 良心
动, 使 扫描 图像产 生运 动性 伪影 , 从而使诊 断 的准确 性受到影
心理护理 , 3 5 例 患者 中 2 6例患者不 良情绪得到缓解 , 7例得 到
改善 , 2例 无 效 。 结论 心 理 护 理 对 于稳 定 患 者 情 绪 ,促 进 治 疗, 促 进 康 复具 有 重要 意 义 。
2 . 2 焦虑忧愁心理
绝 对卧床休息及生 活习惯的改变会
引起一部分 患者焦虑暴躁 , 有一部分患者担心疾病会影 响今后 的生活 , 担心 出院后不 能胜任现在 的工作 ; 还有一部 分患者 家 庭 困难 , 为难 以承受的经济负担而忧虑 。 2 . 3 悲观 失望的心理 一部分患者 担心今后生活不能 自
响, 甚 至造成增强检查的失败 。 细致有效的护理工作在 C T增强扫描的各个 环节 中是 必不 可少 的组成部分 ,充分关系到患者 的安全和扫描检查 的质量 ,
理的影响。心理护理既能较好地解决患者在 C T增强扫描 中出
现 的情绪及心 理问题 , 提 高诊断 的准确 性 ; 又能在客观 上和谐

如何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工作

如何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工作

如何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工作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正确有效地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早期处理、心理支持和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论述,介绍如何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工作。

1. 早期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的前几小时内,护理人员需要迅速采取措施,以提供最佳的急救救治,这有助于减轻心肌损害程度和缩短恢复时间。

首先,护理人员应迅速判断患者的情况,包括了解病情的程度、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等。

这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次,护理人员应尽快为患者实施急救措施,如行心肺复苏、使用除颤仪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恢复心跳和呼吸,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护脑和心肌免受损害。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安抚患者情绪,在急救过程中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保持镇静。

这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 心理支持心理支持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

患者在发病后常常感到恐惧、焦虑和绝望,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安慰可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促进康复过程。

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倾听他们的痛苦和困惑。

通过真诚的交流,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和恐惧,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援助。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鼓励患者参与康复活动和社交互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心理支持不仅关乎患者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患者遵守治疗计划和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3. 康复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除了需要早期处理和心理支持,还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帮助其尽快恢复身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指导、运动训练等方面。

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并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营养指导方面,护理人员可以提供合理的饮食安排,避免高脂、高盐等不良饮食习惯,保证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

运动训练在康复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一)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一)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一)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因为本病为突发性疾病再加上其发病率高,早期死亡率高,患者又都有剧烈的胸痛胸闷症状,濒死感油然而生,患者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我科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对患者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1995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治心肌梗死患者98例,年龄28岁~72岁,男性82例,女性16例,其中5例是外伤、手术后3d~10d的患者。

2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正确的护理措施以及全方位的心理护理,除了8例患者医治无效死亡外,其余都治愈出院。

3心理分析
由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症状的轻重以及经济状况不同,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患者往往有以下不同的心理特征。

3.1恐惧紧张心理由于患者表现胸闷、胸痛,有的还有血压下降、大汗
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有濒死感,又与亲人分离进入陌生的监护室,还包括众多的仪器,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感。

首先向他们解释精神因素与疾病相关的道理,并采取放松治疗方法调整其紧张恐惧心理。

3.2渴望信赖心理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渴望得知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如何,是否能治好自己的病。

3.3沮丧苦闷心理有的患者经济状况不好,其中有3例患者是外伤、手术后发病的,出现沮丧苦闷问题。

3.4盲目乐观心理有的患者胸闷、胸痛病症状不严重、持续时间短,所以存在着侥幸心理,过早下床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及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及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及饮食护理冠心病患者可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饱餐尤其是高脂饮食时诱发心肌梗死,其发病率高,早期死亡率高,有时还会发生猝死。

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至关重要。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1.1建立一个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病室安静、整洁;护理人员着装整洁大方、态度亲切和蔼可树立良好形象,给病人以安全感。

1.2严禁医护人员和家属在病人面前议论与其病情有关的问题,严禁在病人面前讲刺激性语言,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诉病人。

同时护士还应秉持着同情、体贴的态度,以诚待人,多用通俗语言解释沟通。

1.3进入监护室的病人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的环境、各种机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如机器噪音、电板使用后皮肤瘙痒等)详细介绍给病人,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和信息反馈,促进护患的情感交流,拉近双方心理距离,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和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患者尽早树立与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心。

1.4对盲目自信、过分乐观的患者,反复讲明本病的有关常识,劝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生活;对有焦虑心理的病人,采取放松治疗法,如学习气功,使病人自如地应用放松疗法应对内心的焦虑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刺激。

1.5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劝病人戒烟、限酒。

因为饮酒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吸烟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加快粥样硬化,使病情加重。

1.6向病人客观的讲解病情的演变,讲清病情稳定后要适量活动,给予病人制定饮食及活动计划,家属配合医护病人人员共同完成。

防止由于卧床导致的并发症。

在病人活动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使病人有安全感,逐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7心理治疗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

脑血管疾病及急性心肌梗塞疾病的心理护理初探

脑血管疾病及急性心肌梗塞疾病的心理护理初探

脑血管疾病及急性心肌梗塞疾病的心理护理初探脑血管病及急性心肌梗塞疾病不仅死亡率高,而且恢复期长,后遗症多,易复发,常常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厌烦,推动治疗的信心,病人常会产生自悲、恐惧等病态心理。

本文通过对206例病人的心理分析,介绍心理护理对减少疾病的复发及早日康复的重要意义。

一、脑血管病人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及临床表现脑血管病人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甚至智力、记忆力、定向力障碍,这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抑,表现出复杂的心理状态,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类型:(一)抑郁型:以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思维迟缓、语言减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绝望厌烦,生活无质量,毫无生活勇气,无前途、无目标。

(二)焦虑型:以焦虑、恐惧为主,常伴有情绪紧张、自卑、自负、失眠、多梦,不愿与人交流等。

(三)易激怒型:以情绪不稳,急躁易怒为主,缺乏耐心,心慌意乱,常因小事争吵。

二、心理护理的实施(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这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也是心理护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护士的言语、表情、行动才能对病人发挥作用。

如二便失禁的病人,护士要关心他们,不怕脏累,经常换床单,擦洗更衣等,同时进行语言安慰,不嫌弃,做到感情真实、诚恳,这样病人在得到护士照顾和关怀后,精神上就会感到安慰和充实。

(二)观察和分析病人的心理动态,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情绪不稳期,说话要和气,注意言词的份量,尊重患者的自尊心。

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甚至每一个细小的表情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而影响病情变化。

如患者李某,门诊以脑血栓收入院,入院时右下肢活动不灵,右上肢只感无力、活动自如。

同病室有一位脑血栓再发患者,右侧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护士在处置中无意说了一句:“你的病和他一样,后果不会太好。

”李某闻此言后,心情特别压抑、恐慌,认为自己的病没有治疗价值了,不配合治疗,要求出院。

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首先稳定病人情绪,组织全科会诊,会诊后告诉病人你的病属于轻型脑血栓,并向病人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已康复的病例,使患者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再配合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使病情得到控制并康复出院。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病症,患者的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很容易发生猝死及其他并发症。

其严重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发作时常有濒死感,使患者更加恐惧,近年来研究发现,不良情绪是诱发并发症、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患者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

因此,对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至关重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特点护理【临床资料】我科于2011年1月至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2名,男性-25名,女性7名,年龄在35-83岁之间不等,其中广泛前壁18名,下壁5名,前间壁4名,广泛前壁合并下壁5名。

入院时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肩背部酸困、出汗、皮肤湿冷等症状,有的患者伴有烦躁不安,经过及时溶栓,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保护营养心肌等治疗,20名患者治愈出院,9名患者好转后赴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治疗,3名患者因病情复杂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通过对上述病例的观察及护理,总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如下:【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1 紧张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心肌梗塞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都知道发病急,病死率高,一旦知道自己患了心肌梗塞,难免会有紧张恐惧心理,加之身体不适、疼痛、酸困,输液管、吸氧管、心电、血压、血氧等监测设备的使用,无疑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虽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但患者往往不能安心静养。

因此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者接触,详细介绍CCU病室的环境,告知患者监护室有先进的心电监测设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得到处理,让患者亲身体验CCU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尽快适应环境。

并告知患者治愈后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是有一些注意事项。

并解释患者入住CCU是病情需要,并不意味着死亡,从而解除其思想包袱。

并用自己文雅的举止、关切的语言、娴熟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赖与合作,使其保持愉快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对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程度、不同 信仰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机关
人员、知识分子及一些性格内向的病人,入院后精 神紧张,疑虑重重,治疗效果常不令人满意,并发 症多,住院时间亦长。而同样病情的农民患者则并 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用药效果也好。医药卫生工 作人员患此病后并发症较少, 康复快。由此说明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康复与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 对有关卫生知识的了解和对治疗与护理的配合有很 大关系。
二、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病人入院后都渴望得到医生、护士的理解和信任,
特别是危重病人更是如此。医生、护士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给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护理人员要抓住这个特点。对病人热情和蔼,并要 严肃认真,说话耐心,简练清楚又要有分寸,切忌 吞吞吐吐,以免引起病人的疑虑。操作时轻松熟练, 有条不紊,具有熟练的业务能 力和良好的心理素 质,在病人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取得病人信任 的关键,树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促使病人康复的重 要因素。
三、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由于发病突然,精神上遭受意 想不到的打击,往往比疾病本身对机体的打击严重 的多,甚至使心理防线崩溃,因而产生急躁、易怒、 悲观情绪。对这类病人要引势利导,给以耐心解释, 向其介绍有关的卫生知识,必要时加以实例说明, 稳定情绪,使其在痛苦中清醒,敢于面对现实,主 动配合治疗,相信自己一定能康复,这些病人的治 疗效果都较明显。
1.对疾病有正确认识。能面对现实,对医疗和护理持肯定
态度者,对这类病人除做好周密的护理外,应积极争取病人 的配合和支持。
2.对治疗和护理措施持怀疑态度。对医学知识似懂非懂,
情绪波动大,忧虑重重。对这类病人要耐心解释,讲清该病 的发生发展过程遵守医嘱的重要性和乐观的子后,消除其紧 张情绪,使其能主动配合。
这种负性情感,通过大脑多种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
系统 和免疫系统而影响心身疾病的发展、转归和康复。 因此,对心肌梗塞病人应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和整体护 理,尤其是心理护理,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互影响关系
医生及其他工作人员

其他病人 病人
病人亲属

病人心理问题 护士
心理学知识
一、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烦恼、遭遇抢劫等都会增加一个人患心脏病的风险,长期在
重复而无聊的工作中产生倦怠也会危及心脏。现已发现,抑 郁、紧张与动脉粥样硬化等有着共同的炎症反应机制,心情
与心脏之间存在一条双向通车的“生物高速公路”。
何艳红
2015年12月19日
呕吐,最后昏迷,原来在几个小时之前她的老伴猝死了; 另一名50岁女子有着类似的心脏病症状,原来几小时前她 的儿子自杀了。抢救过来后,医生发现她们的心脏完全没 有问题,例如冠状动脉病变之类。
一名70岁女子患有强烈的压榨性胸痛,伴有大汗、恶心、
压力过大,心脏会停摆
近几年来近几年来的 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 明,不良情绪是诱发并发 症,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 原因之一。
上帝会保佑他,这种人虽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其心情坦然,虽不值得
提倡,
四、对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程度、不同 信仰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值得提倡但这确实使得一些病人的心理始终维持平衡状 态,对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无容置疑,这就是菜些 病人战胜疾病的主要精神支柱。
五、通过临床观察,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将不同的病 人根据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医疗、护理措施所持的 态度分成三类,并分别施行不同的护理。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急性期表现出恐惧、紧张,原
因是由于疼痛与气急引起的濒死感和无名的威胁;
恢复期病人较多考虑疾病的愈后和对今后工作与
生活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康复后相当长时间内,有的病人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症状,虽然顺从康复计划,但被动依赖、 心境低沉、绝望等。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护理
急救中心心内科
何艳红
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 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 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 床 表 现
临床上常表现为持久的胸骨 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升高 、血清心肌酶增 高、心电图呈 进行性改变;严重者可并发心律 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思考
除了疾病发病机制,那么
在常见诱因中,哪一项是
最严重的并发症呢?
心情不好,可诱发心脏病

心脏病学家很早就发现,鲁莽、急性子、容易发火的人 容易得心脏病。他们遇到一点不爽的小事就容易脸红耳赤, 经典的场景就是正欲发作时,突然手捂胸口痛苦地倒粥样硬化和中风,而且脾气越大就越严重。英国伦敦大学 学院的心脏病学家安德鲁·斯特普托研究发现,愤怒的情 绪诱发男性发生心肌梗塞后,血压、心率恢复正常的时间 要比非情绪诱发者更长。
一般工作人员文化水平较高,对所患疾病有部分
了解,但并不完全了 解它的发生、发展、治疗过 程和予后的真正关系,而易产生紧张、恐惧、疑虑 和悲观情绪。如有的病人在让其卧床、吸氧时医护 人员的紧
四、对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程度、不同 信仰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张操作会使病人原有的紧张心情更加紧张,甚至担心自已会随时死
舒适、安静的环境对每个人都会感到轻松愉快,
对病人更是如此。
当病人急诊入院后要力争安排在抢救间或小房间,
与嘈杂的外界隔开,室内物品、用具放置井然有序。 通过感官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可使病人入院 前的急躁、恐惧、焦虑、痛苦、失望的情绪恢复平 静,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可使心率、血压下降, 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艮好的作用,有利于病人渡 过险关。

亲人探视无疑会给病人以不可替代的安慰和鼓励,
但如有不慎会给病人带来新的心理压力,影响疾病 康复,因此做好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工作是很重 要的。
关注心脏
人们常说“心里是怎么想”、“伤透了心”,其实这是传
统的习惯,大家都知道自己是用脑子而不是心脏想问题的。 然而心脏与心理并没有完全撇清关系。大量研究显示,工作
3.对医疗有依赖性者。此类多数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对这类病人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嘱其遵守医嘱,相信科学, 不要盲目乐观。以免加重病情及诱发严重并发症。另外,对 那些有愚味心理的病人亦有必要给以纠正。
六、做好陪护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工作 做好陪护及探视人员的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是 心理护理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特别在入院初 一周内,病人应保持绝对安静,就需要陪护病人时 知道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应避免使病人激动。
去。有些人生活不习惯,错误地认为控制了他的自由,而产生急躁心理, 这些不良情绪是诱发心律失常,室颤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人及一些心情开朗的病人,当他们
来到医院,住进病房,得到医护人员的救治时就认为有了依靠,恐惧心
理顿减,都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因而治疗效果也好。也有少数人虽文、 化程度很低,亦知道所患疾病的严重性,但他认为自己未做坏事,相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